求蒲松龄《促织》的每段大意

求蒲松龄《促织》的每段大意,第1张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

1 《促织》的文言知识疏理

《促织》文言文整理(一) 通假字(1)手裁举 通“才”(2)昂其直 通“值”(3)两股间脓血流离 通“淋漓”(4)而高其直 通“值”(5)虫跃去尺有咫 通“又”(6)翼日进宰 通“翌” 次于当天、当年(7)牛羊蹄躈各千计 通“噭”(二)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1)岁征民间 每年(2)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3)早出暮归 在早上、在晚上(4)取儿藁葬 用草席(裹)(5)日与子弟角 每天(6)力叮不释 用力(7)民日贴妇卖儿 一天天地名词活用作动词(1)试使斗而才 有才能(2)旬余,杖至百 用杖打(3)大喜,笼归 用笼子装(4)上于盆而养之 装、放置(5)儿涕而去 流着泪(6)自名“蟹壳青” 命名名词活用作动词(7)细疏其能 陈述(8)故天子一跬步 走半步一步(9)裘马扬扬 穿着皮衣 骑着马(10)仙及鸡犬 成仙使动用法(1)昂其直 使…高,抬高(2)辄倾数家之产 使…倾尽/竭尽(3)而高其直 使…高,抬高意动用法(1)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2)成以其小,劣之 认为…劣/差(3)益奇之 认为…奇特词类活用(其它)薄产累尽 形作动,赔尽近抚之 形作动,靠近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 黄粉成述其异 形作名,奇特的本领啼告母 动词作状语同义复词(同义连用)(1)里胥猾黠 狡猾(2)死何裨益 益处(3)填塞门户 充满 门口(4)唇吻翕辟 嘴唇(5)急逐趁之 追赶(6)虫跃掷径出 跳跃(7)不复聊赖 依赖、寄托(8)自增惭怍 惭愧(9)急解令休止/更无休止 停止(10)僵卧长愁 向后倒下,躺(11)百计营谋不得脱 谋求一词多义责(1)因责常供 要求,责令(2)令责之里正 要求,责令(3)每责一头 索要,索取(4)以塞官责 责任, 差使(5)受扑责时 责罚靡(1)靡计不施 无,没有(2)虫尽靡 败退顾(1)成顾蟋蟀笼 回头看(2)徘徊四顾 看,环视(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只是,但是发(1)窃发盆 打开(2)探石发穴 掏(3)无毫发爽古长度单位,十毫为发,极言少售(1)久不售 考试中第,考取(2)亦无售者 买岁(1)岁征民间 每年(2)成有子九岁 年龄(3)不终岁 年故此物故非西产 本来故天子一跬步 所以令令以责之里正 县令急解令休止 使,让上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上级上于盆而养之 放置益死何裨益 好处成益愕 更加掷帘内掷一纸出 抛,扔虫跃掷径出 腾跃异宰以卓异闻 与众不同成述其异 奇特本领过裘马过世家 超过未必不过此已忘 用过强乃强起扶杖 勉强少年固强之 迫使中又劣弱不中于款 符合,适应中绘殿阁 当中然然睹促织 然而俨然类画 形容词词尾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1)俄见小虫跃起 不久,一会儿(2)旋见鸡伸颈摆扑 随即,跟着(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一会儿(4)斯须就毙 一会儿。

(5)未几,成归 没多久(6)无何,宰以卓异闻 没多久(7)既而得尸于井 不久,随后(8)食顷,帘动 吃一顿饭的工夫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被动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3)省略句又试之鸡。

2 《促织》是否选自我国清代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本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共16卷,431篇“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作者以唐传奇体,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谁能给我概括些文言文知识

而:顺承,动作时间上有先后关系例: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并列,调换连接的成分不影响句意即并列,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转折,由语境自然推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看前一成分是否状语特别是伴随状态状语例:提刀而立 递进,意义上更进一步,如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形式: 1、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忌不自信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用"之"将宾语提前例:宋何罪之有? 4、用"是"将宾语提前例:惟兄嫂是依 [固定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经常搭配在一块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达基本固定的意思,现总结部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后序》 5、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8、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9、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以上所归纳的只是常见到的一些固定句式,像这样的固定句式还有很多,平时注意积累、归纳,这对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 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承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2、承后省 (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肴之战》) 3、对话省 (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独乐乐)不若与 人”(《孟子》二章) (2)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2、承下文谓语而省略 (1)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歧路亡 羊》)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2)后公攻(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2、省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尺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通假字 : 1、。

《促织》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

《促织》中有述“,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促织。”可见,聊斋志异的《促织》是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皇帝每年都向民间征索蟋蟀。

这篇小说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作品鉴赏:

《促织》见于《聊斋志异》第四卷,其内容久为人们所熟知。它深刻揭露了“苛政”之危害。孔子云:“苛政猛于虎!”虎狼噬人,毕竟也仅止于一时,受害也仅限一身,而苛政之下,民不聊生,“贴妇卖儿”,甚至家破人亡,祸害之惨烈,诚然是触目惊心。

但《促织》也不纯然是一篇刻面黑暗现实的写实之作,它既有对于苛政的谴责抨击,也有颇具荒诞喜剧风格的幽默谐谑之笔,还穿插了一些离奇恍惚的怪诞情节,这使它在表现风格上更加斑斓多彩,较之许多揭示苛政的写实之作,更富有想象奇妙的艺术表现力。

第一,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

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12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