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文学,要求朗诵家对情感的把握胜于播音专业,朗诵文学不同于文学播音。朗诵文学是一门朗诵艺术,是一项文学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一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朗诵文学,讲求技巧性、情感性、创新性。诵读,大抵对气息的把握更苛刻一些,尤其是古文诵读,用语速、节奏、重音来表现平仄与意境,作品的情趣和神韵才能出来。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表达: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2、态势神情:
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能准确、鲜明、自然、形象地表达朗诵内容何思想感情,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不矫揉造作,夸张别扭。
3、仪表形象:
服饰大方、自然、得体、举止从容、端正,精神饱满,态度亲切。
4、朗诵效果:
朗诵有感染力,使人在优美的声音中得到美的享受,具有鼓舞性、激励性、感召力。能拉近与听者的情感距离,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能够使听众产生感情共鸣。
5、自创作品:
分为优秀自创作品、一般自创作品。若参赛选手的作品非原创,则该项得分为04—07分。
6、时间要求:
时间为2-5分钟。
扩展资料:
艺术形式
1、文学性
朗诵的内容一般都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一些非文学作品,如社论、书信等,一旦作为朗诵材料,往往也会偏向于表现某个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自然带上明显的文学色彩。文学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是运用语言表现的。
有声语言最能显示语言的风采和魅力。文学作品通过朗诵可以再现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环境气氛和生活场景,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
2、艺术性
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要能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前提;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要熟练掌握标准发音和发声技巧。
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这是表情达意的关键;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的修养,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要能正确地发音,有自然的表情,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重要条件;此外,朗诵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基础。朗诵艺术就是以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缺少哪一方面的修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朗诵者。
3、表演性
朗诵,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能。要有优美的语音、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朗诵者还可以适当化妆,可以运用灯光布景,可以进行配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
只要是朗诵,即使是在小的范围内进行,都会带有表演的性质。朗诵者要向听者显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艺术才能,听者总要对朗诵者的文学修养、口语才能和表达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些都具有表演活动的明显特点。
选择朗诵材料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 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选出合适的作品。
-朗诵
诵读有两个意思,一是读出声音来,另一个意思是背诵。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
朗读与诵读的区别: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诵读不仅强调了读,而且强调了积累,要熟读成诵。
朗读与诵读的相同点:都是要出声读,都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都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和培养语感。书声朗朗是阅读教学的特点,多读书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需要。
朗读的特点: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言语活动,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 朗:明亮的意思。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化,同时也是对普通话声、韵、调和音变的综合运用、综合检验的一种形式。
诵读的特点:诵读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诵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用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声音、具有艺术表演性地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扩展资料:
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朗读技巧之如何全神贯注、进入作品。
所谓全神贯注,就是在朗读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朗读中,倾注在朗读的作品中,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所谓进入作品,就是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要主动去揭示语言本质及逻辑链条,要设身处地、寓情于景,加强形象感受;要尽力引发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紧紧抓住与听者的对象交流;要在整体运筹之中具体加以把握。
这样,朗读都就没有心力去考虑其他,连注意的边缘也少有兴奋点的干扰了。
当然,进入不是陷入。陷入,就会失去主动,失去自由。就像伯思斯坦所说:“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失去方向,不分主次。进入则不同,它是一种清醒的、自制的状态,能在体味作品中也觉察自我,能在情动于衷时还可以调节检验,时时评价,不会神不守舍,不会贸然失态。
为什么不能进入呢?这种情况的发生,有时是某种与朗读内容无关的思维活动闯入脑海,侵犯了注意中心,改变了思维内容与思维方向,因而意识与朗读背道而驰造成的。
有时,是朗读者以主观随意性强加于朗读内容和作品形式;有时是忽进忽出,全无主动性;有时是强迫自己进入而不得,是为了进入而进入,丧失了内在的依据性。诸如此类,都应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犹如演员进入角色,有第一自我(被引动方面)、第二自我(能调节方面)的问题一样。
朗读应该学会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使自己在进入朗读内容时,有足够的、适度的控纵能力,既不游离于外,也不陷入其中,真正掌握和行使朗读的主动权、自主权。
参考资料: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具有三个特点:再造性、依凭性。这句话是正确的。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扩展资料:
朗诵的体裁多种多样,诗歌、散文、寓言、故事、小说、戏剧,都可以纳入朗诵的范畴中。在众多体裁中,尤以诗歌被用于朗诵的最多,因为诗歌具有感情浓烈、富有韵律、文学性强、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等特点,这些特点都特别适于进行有声语言艺术创作。
诗朗诵要通过掌握诗的语言的节奏、高低、急缓去表达感情。诗朗诵的艺术感染力是因其特点而产生的。了解其特点有利于加深对朗诵特别是诗朗诵的认识。
我们能够体会到作品中的感情是否意味着我们能够把其中的感情表现出来呢
有人认为既然已经体会到作品的感情了,就可以成功朗诵了。这种想当然的说法是经不起实践考验的。有一部**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个小男孩,他看见别人在游泳池里游泳很羡慕,自己就想学。他认为,只要能在水中多憋一会儿气就可以了,结果他整天把脑袋浸在水盆里,后果然能憋很长时间气。在一个人人都很繁忙的日子,游泳池里一个人也没有,这个小男孩跳了下去……
大家可以想一想小男孩的结果。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朗诵不是一件可以想当然就可以做得好的事情,你能否成功品味到作品中的感情是一回事,而能否把所品味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你可以问一下自己:我有没有真正成功地朗诵过一次你知道如何停顿,能够准确地把握语调和轻读重读,你的声音也经过很好的训练,你的节奏感非常不错,你能准确深入地体会作品中的感情;然而,你的朗诵并不让别人,甚至你自己太满意,你总觉得还有一点欠缺。这时候你所欠缺的可能就是一种综合的表现力了。在上面那些基本前提的基础上,你要更进一步地把作品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那如何恰如其分地把你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呢
1迅速进入情境。在你用心体味和揣摩作品的情感之后,我们必须“进入情境”。就是说,要进入作者创作时的“情境”,从这一角度对其心理进行更深入、更为细致的体会。还可以尝试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玩味其中的情感。这样,就可以感同身受,朗诵会变得更加有表现力。
2设计情感的起伏。朗诵材料通常都是包含丰富情感的,而情感又往往以起伏的形式出现。拿到一篇朗诵材料,情感的起伏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选定大高潮的部分;其次是以这个高潮部分为中心,逆向安排逐渐降低的小高潮。设计作品的情感起伏,其目的在于更为理智地、自觉地把握作品的表述形式,而不是将作品完全由朗诵者听凭现场的情感即兴波动来随意处理。
3合理演绎作品的褒贬色彩。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在主题的表现上,海燕呼唤的是暴风雨,暴风雨是革命高潮的象征,因此,作品中关于暴风雨的场面描写在朗诵时就不能带有贬义色彩。而海鸥、海鸭、企鹅在作品中被用来比拟惧怕革命的人,朗诵时不能因为对海鸥、企鹅的喜欢就不带有贬义色彩。但是,朗诵时对三种水鸟显露出的蔑视不能分量过重,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把文章变成批判三种海鸟的文章,干扰了“海燕与暴风雨”之间的主体关系的艺术形象塑造。
怎么朗读的有感情技巧如下:
一、情感是朗诵的基础
有人把朗诵中的情感比喻为空气中的氧气,意在表明情感在朗诵中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性。当我们在朗诵文学作品的时候,适时地调整和控制有声语言的语调、语速以及节奏能够帮助我们表达出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思想与感情。文学作品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朗诵者的口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才能够打动人心、慰藉人心。
二、培养朗诵感情的方法
朗诵活动的情感要想很好地表现出来,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对于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朗诵感情,同样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下面,笔者总结出几种培养朗诵感情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读者已经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了,已经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读重音是感情朗读课文其中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那朗读课文时怎样处理读重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借此机会说说自己的看法
重音处理是朗读中最常见的基本技巧,它是为作品的思想感情需要而将某些词语读得突出一些但是不是所有的重要词语都是读重音呢并非如此通常情况下,句子中作重音处理的词语朗读时,要读重音一些,响一些的,它只是重音朗读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中童第周看着他第一次考得那么好的成绩单时,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这里的“一定要争气”、“并”、“一定”作为重音朗读,这里就要用加强音量的方法读得快而高兴了,就像要告诉所有人,我成功了的感觉这样就能准确地表达童第周当时兴奋、有自信和继续努力的感情了重音的朗读还有其它的表现方式,常见的,除了刚才说的加强音量的方法外,还有以下几种:
一、一字一顿法
就是在要强调的字词前后作短暂停顿,使所发出的声音迸出,铿锵有力通常用来表现坚定的态度、强烈的情感比如: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乌鸦喝水》)
这里的“一个一个”要一字一顿地作重音处理,强调乌鸦的动作和方法,使听众听完以后感受到乌鸦完成一系列动作时的聚精会神和谨慎小心只有这样读者才能被乌鸦急切的心情和专注的神态所感染
“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手术台就是阵地》)
第一个“阵地”和“自己的阵地”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明白求恩在十分紧急而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决定,这样读起来更能表现出白求恩对工作认真负责,把自己也看作是一个八路军战士也只有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拖长音节法
即把要强调的字词的读音拉长,调值读得夸张些,借增加音节的长度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常用来表达较深沉的感情或耐人寻味的语意比如:
啊!峰顶那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爬天都峰》)
朗读时,读到“这么”二字之间采用拉长音节的方法,念到“么”时,又好似后面的气不足,有助于表达作者当时看到天都峰高和陡的程度,以及要爬上天都峰的困难,若只是一般地加大音量重读就不能表达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作者担心爬不上天都峰顶了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狼和小羊》)
朗读时适当拖长“算”、“坏”、“去年”等词的读音,可以生动地再现狼居高临下,以强凌弱、蛮不讲理的丑恶嘴脸
三、重音轻读法
也就是控制音量,运用较强的气息,使气大于声,把要突出的词语轻柔而缓慢地读出常用来表达怀念、悲伤、慈爱、缠绵等情感比如: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富饶的西沙群岛》)
将“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两个词语轻柔而缓慢地读出,有助于表达作者欣赏西沙群岛时着迷的神情,展现出我国西沙群岛美丽无比的特点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死了”、“冻死了”前作短暂停顿,再轻轻读出,饱含对小女孩之死的同情和痛惜,可以表现出作者沉重的心情
由此可见,重音朗读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只有根据朗读的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表达的需要,采用相应的技巧,才能使朗读传情达意,生动感人这样才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