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张

 编写教案往往有利于我们梳理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2、能力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的运用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相传在四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也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那得几回闻”,成了南国的一道奇观——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成为“天堂”(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课题:《鸟的天堂》

 3、质疑:“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发音,难写的字要留意;整体感知课文,初知大意,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

 次序时间作者见到了什么作者的感慨

 (三)自主感悟

 a:品读“美丽奇特的大榕树”

 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自主阅读,要求: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各抒己见。

 1、师板书(画一棵榕树)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观看视频资料)

 2、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要求学生把他想到的写在黑板榕树上。

 3、作者看了榕树后有什么感慨?(板书:“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认真读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大的特点: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茂盛的榕树,看不见主干在什么地方。

 师:四百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50个多媒体教室那么大)(哇!)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有机会看请他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画面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怎样理解“卧”?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齐读第7自然段。

 (2)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四):总结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x自然段至第x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x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四)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五、布置作业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六)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一)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自学指导(二)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在有限课时内,既要完成阅读教学,又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读写结合训练是一条有效的但又容易为我们忽视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必须以语言的积累和文本的阅读鉴赏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使其符合读写训练的规律,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读写结合:看起来很美

1.肤浅地读――语言形式的机械模仿

教师不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内部,领会要义,不能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不能深入品读作品的精美的语言,甚至于有的课堂根本抛弃了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只是带领学生了解一点写的技法,就开始学习写作。这样的阅读自然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学生仅凭借概念化知识,然后仿写排比句式、场面描写、神态描写等,这样的读写效果自然不佳。

2.指导缺位――成为拓展环节的附属品

目前相当一部分阅读教学的课堂,在拓展环节都要安排片段写作练习。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仿写的仅仅是表面的技法,并且仅仅是仿写而已,至于为什么写,怎样写,指导并不到位,学生大多很难用到写作的实际当中。缺少系统地指导,写的内容零乱,缺少系统性,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帮助不大。

3.琐碎随意――作文能力训练缺少合力

在包括上述语文知识内容在内的所有训练活动中,学生的一些能力是得到培养和提高的,但出于这些训练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训练过程往往与文章理解缺少有机结合,因而,这样的能力训练只能是零散的训练,其能力当然缺少指向渗透文章的合力,更缺乏走向读写结合的合力。

二.读写结合:一条饱满的生命写作的河流

1.读写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理解语言一积累语言一运用语言”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梯度性。注重将从个例中提取的概括化的关于写作的知识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及时运用,注重将课文中习得的语言转化为自己所用的个性化语言,在具体化的运用中进一步品悟、理解,最终达到巩固“言语形式”,习得写作素养,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阅读能力的同步发展。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是写作和阅读双向提升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学生语文素养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读写结合继承了中囤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近代姚恩铭认为:“读法和作法有密切之关系。形式上有吸收文字、文章之力,内容上有启迪思想感情之能。”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思想在现当代语文教育家那里得到充分的继承,我们应继承这一中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3.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写的分离。关注点仍然集中在“写什么”的层面,而较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较少探究文章形式上的独特魅力,使学生的阅读缺乏“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不能正确地深刻地理解文本;在写作能力培养上,学生缺乏把阅读素材和习得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的能力,文体意识淡薄,缺乏活生生的写作的“形式”依托和个性化的言语表述能力。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4.基于教材的读写结合教学训练具有易操作性、系统性

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无论在时代性和人文性方面更加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更加有利于学生读写的有机结合。这些课文是学生读写的范例,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教材为读写结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专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同时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相互配合,这就为我们进行言语形式训练的读写结合单元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便于建构起语文教学的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

三.基于教材的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寻找读写结合训练的最佳切入点

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如韩军老师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教学片断:

生:我有个问题,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学生展开讨论,明确了“紫色”的含义。)

师:……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悬案,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今天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成为众多学术观点之一。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呀!

师:艾青对色彩非常敏感。大家数一数,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一一找出来。 (陆续全部找出)

师:共有多少处用了颜色词语

生:8处。

师:说说各自的意义。(生阐述色彩意义)

师:大家可以写成一篇学术性的小论文,题目可以叫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颜色词语的运用》。

领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是怎样被具体运用,品味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同时也有助于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所以品味语言能将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以及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说明性的语言文字为主,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一些新的表达,如第一段的排比句式,文章采用的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正面侧面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等方法,则是学生学习表达的重点。

2.有机渗透――实施读写结合训练的关键点

教师要结合典型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目的地引领学生感知、揣摩文章在篇章结构、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平常的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在阅读课和习作讲评课中,适时巧妙地渗透作文知识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习作少走弯路。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新教材特征,应该注重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逐步领悟掌握。如先总写后分写、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归纳等常见的构段方式;按时间顺序写、按事件发展顺序写、按观察顺序写等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顺叙、倒叙、插斜等常用的叙事顺序;记事要把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方丽交待清楚;表现人物品质要通过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写景、状物应该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等。同时还应结合阅读和习作实践,使学生感悟、掌握作文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习作前如何搜集、整理材料;如何确定要表达的意思;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和拟定习作提纲;如何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等等。

3.创新形式――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升华点

(1)变换文体多样写。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具有情趣的诗歌(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游山西村》等)。另外可进行文言文与记叙文,记叙文与说明文等文体的互换。比如:将《刻舟求剑》《两小儿辩曰》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蓝蓝的威尼斯》写一段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结合《石榴》这篇课文的内容,试写一篇说明文等。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素材,又有方法。

(2)发挥想象补充写。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比如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的结尾戛然而止,因此,教师可利用结尾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描写这位病人的状况,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3)融合视野扩展写。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审美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存在着距离,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视角的转换,消除张力,达到视野的融合。在细读“斜塔上的实验”这个重点片断时,从三个视角走进文本进行对话:一是读者成为文本的在场人物,“我”与同时代人物的对话;二是作为伽利略的父亲,体会文本中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三是让亚里斯多德跨越时空,进行古今人物的对话。这一切使学生走进伽利略灵魂的深处,震撼着他们的心扉。

  一、学习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铺展、凝结、折射等词意。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能力目标:通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进行朗读感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指导学生进行五彩池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同伴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学生了解五彩池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材内容简析

 《五彩池》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作者先介绍小时侯向往的瑶池,然后说见到了像瑶池那样的五彩池,既交代了五彩池在哪里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五彩池是什么样的以及五彩池为什么呈现出各种色彩;第五自然段即课文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赞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开头呼应,再一次突出五彩池的神奇、美丽。

 2、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2、3、4自然段,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想象和探究,了解五彩池的奇异以及五彩池水的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对象分析:

 我国思维发展心理学家对我国小学生思维发展进行了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和情感像一种侦察机构,监视着思维活动,它能促进或组织工作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心情低郁时则思路阻塞,缺乏创造性。四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情感不稳定,情绪波动大,但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教好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抓住兴奋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势,采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时,我们以语言实践为基础,进行学法指导,以导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遵循媒体组合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从审美教育、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几方面指定教学目标。在这一目标导向下,努力使视、听、读、讲、思、议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又能获取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动态教学系统。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仅以文字形式让其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中间缺乏形象的声像资料的依托,那是很困难的事。在教学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运用、视频、动画,把课文的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获得真切感,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这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自读、自创、自探、自悟。这样使学生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愿望,融思想教育与艺术审美为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运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大大扩展单机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多媒体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针对课文特点,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制作相应的网络课件进行教学。课件分知识库、小字典、金点子、学习区、赏佳文、写一写、测试区、画一画、网上探究栏目。

 知识库里有丰富的、文字、视频、动画、录音等与课文相吻合的静动态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金点子是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导学,便于学生在没有老师讲课的情况下,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小字典一栏有生字的读音、书写笔顺、部首、近反义词、同音词、组词,以及相关成语等资料。学生在自学生字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信息,进行自学。学习区是对课文的重点段句进行导学。,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赏佳文栏目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里既有名家的名作,也有同伴的佳文,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使他们有比较丰厚的语言积累。写一写栏目是为学生提供发表的场所。我们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因此,教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积累他们的写作素材。测试区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计算机自动评判题,学生测试后可即时了解自己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促使其寻找途径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另一种是教师批阅题,实现了教师电子批改这一新型的批改方法。画一画是将课文中的空白部分,给学生以想象发挥的空间,或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文字后将自己的理解进行转化,并以画画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网上探究是留给学生相互之间讨论或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探讨有关课文的疑问。。

  六、教学过程与分析

 (一)、谈话导入,激趣探奇。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水有颜色吗媒体显示:五彩池的画面师述:在我国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有个五彩池,那里的水不但有颜色,而且还非常奇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板书:五彩池)

 分析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这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阶段,小学生渴求新知,导入时,教师设计一张静态的五彩池的美景图,声情并茂的导语仿佛把学生带到五彩池边;接着,展示动态的录像,让学生感受五彩池的美景,然后引入课文内容:你见过有颜色的水吗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和图象创设情感性情境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形成师生情感沟通、融合的统一合作场。

 (二)、理清思路,检查预习。

 1、课文围绕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板书:数量、形状、颜色、成因)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找出容易出错的字,查阅小字典,帮助记忆。

 (2)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些什么

 (3)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提出疑问。

 分析:自学能力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是观察、理解、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能力的统一表现。学生在预习、自学中确定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养成良好自学习惯,而学校开发的网络平台为他们进行课前预习质疑提供了极大方便。预习的目的是了解学习内容。但切实达到先学再教则应首先解决学生预习中的困难和盲目性。教师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学。这样为理解领悟课文较深刻的内容奠定了基础。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先学后教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得到体现。网络平台已成为课上、课下学生学习的伙伴。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并用朗读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

 (1)理解句子A: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体会到:水池很多。从哪里体会到的(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媒体显示:大大小小的水池师:是呀,据资料统计藏龙山上的水池有400多个。把水池多的意思读出来。齐读句子。水池真多,还有谁来交流

 (2)理解句子B: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体会到:水池很美。请学生听师范,读边听边想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看到了宝石。媒体显示:视频宝石般的水池

 师:宝石很美,晶莹剔透。藏龙山上的水池就像宝石一样,铺展在绿地毯上,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把水池的美读出来。女同学齐读句子。水池除了美,还怎么样

 (3)理解句子C: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体会到:水池很好玩。媒体显示:大小深浅不同的水池打比方理解,读出好玩的意思。男同学齐读。

 (4)理解句子D池边是金**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体会到:水池的形状很多,各种各样。师:那省略号说明什么

 生:还有很多形状,作者没有都写出来。媒体显示:各种形状的水池请同学发挥想象力,想想还有哪些形状的学生交流。

 师: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五彩池的多姿多彩展现给了我们,我们能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齐读句子。

 3、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通过数量、形状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媒体显示:视频五彩池徜徉在这神奇的大自然中,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课文,再来一下欣赏美丽的画卷。五彩池真美啊!美得让我惊奇。

 4、默读课文第三段,找找课文中用了几个却字,去掉这些却字再读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媒体显示:有着各种颜色的水池师生对读,再次感悟。(颜色的神奇)小组赛读。指导朗读。师:五彩池仅仅是五种颜色吗请同学换个词语说说。换词练习。

 分析:重点深究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教学中,我们充分网络的优势,利用创设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导学习探究,给他们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的机会,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儿童学习的过程是认识能力日益提高的过程。遵循儿童的学习思路来组织教材,突破重点,应选择好适当的方式,组织新的结构类型。如学生自读二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进行朗读体会,通过读书、探讨、查资料,领悟到五彩池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像宝石一样美。当教师显示五彩池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时,学生的发表欲特强,他们说,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燃烧的枫叶,有的像五角的星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

 (四)、协作学习,深入探究。学习第四自然段。媒体显示:流动的水池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请同学读读课文,打开知识库找找有关的资料,同桌的同学共同探讨其中的奥秘。小组交流。

 小结成因:(1)池底长着许多石笋,高低不平。媒体显示:高低不平的石笋。

 (2)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媒体显示:视频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讲述:作者是在夏天去五彩池,阳光特别强烈,被石笋折射成各种色彩。

 (3)再加上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集体完成口答练习题(五彩池的成因)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介绍五彩池的成因的。教师要求学生自读后,结合知识库的相关资料,和同桌讨论形成五彩的池水的原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都说出其中的一到两点原因。

 分析:Internet环境下的语文拓展学习,计算机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工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学生在网海里尽情遨游,获取了大量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五)、欣赏品味,体悟情感。假如你就站在这五彩池边,你会说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难怪作者会说: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齐读第五自然段。小结;课文最后一节和开头呼应,再次突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

 分析:让学生再次感受五彩池那美妙的情景,掀起学生诗意般的情感波涛,振奋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进入情景,体会意境,在美的氛围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动手实践,拓展延伸。师述:同学们,我们刚才细细游赏了五彩池,我相信那儿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请你当小导游,给五彩池写一句精彩的广告词,看看谁能吸引更多的游客现在,请同学打开写一写,点击回复进行发挥。交流广告词。布置课后练习。

 分析: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以体现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看了录像,阅读了大量课外材料后,教师组织学生给五彩池写一句精彩的广告词,给学生提供锻炼实践的空间。为了使自己的广告词更有说服力,有的学生还自己进行绘画,编顺口溜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七)、版面设计:

 略

 (八)、教学流程图:

 略

  关于本方案的说明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变革的突破口,而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近年来,我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了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试验。特别是我校与网络公司共同探索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上述的教学实践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认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如前所述,这种教学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教学条件。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五彩池》一课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例,本课件在学校自行开发的教学平台上运行。该平台操作简便,交互性强。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触摸春天》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触摸春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测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让同学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考虑练习题”重点来体会。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设情入境,导入课文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俺们讲到,清香袅袅的早晨里,一个叫恬静的盲女孩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这节课让俺们和恬静一起寻找她发明的奇迹,用她自身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

 同学:齐读课题:17、触摸春天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悟

 1、找一找,恬静发明了哪些奇迹?

 教师: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恬静发明了哪些奇迹?把他们圈点出来,并把自身的感受批注在课本上。

 2、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

  三、品词析句、全班交流

 1、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与同伴交流是快乐,与大家分享是更大的快乐。那么谁来说说恬静发明了哪些奇迹?

 2、教师引导同学汇报,并结合重点句子进行深入体会:

 ⑴ “恬静在花丛中穿越。她走得很流畅 ,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① 同学:俺认为这句话是写恬静发明奇迹的“恬静在花丛中穿越。她走得很流畅 , 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教师:“那你能说说你认为是奇迹的原因吗?

 同学:恬静是一个盲小朋友,她的眼睛看不见,可是她在花丛中还是走得那样流畅,所以俺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② 教师:其他同学呢?同学们可以联系上文中的句子“恬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同学:联系上文,俺知道恬静非常喜欢花,所以她才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她走得很流畅,俺想她一定每天都在练习走路,所以才会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教师:认真读书了,才会有这样深刻的体会。也许是恬静活泼聪慧,也许是恬静对春天无限的热爱,所以她才会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从中穿越。

 ③ 齐读此句:

 教师:带着自身的感受俺们来读读这句话。

 同学读,读后指名评价。再指名读。

 教师:读的真好,尤其“磕磕绊绊”这个词,读的很有味道。那么接下来恬静还发明了哪些奇迹?

 ⑵ 出示“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① 同学:俺找的是“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她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月季花,这太神奇了,因为她根本看不见,所以俺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② 比较句子:

 教师:为了使大家体会的更深刻,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两个句子,请大家读一读:

 A、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B、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教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俺发现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多了两个词“慢慢、极其准确”。

 教师:你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小朋友。那同学们觉得哪句更好,能说说原因吗?

 同学:俺觉得第二句好,慢慢,因为她是一个盲小朋友,恬静不可能像俺们那样速度很快。所以作者用词很准确。

 同学:极其准确就是非常准确的意思,恬静在花香的引导下准确地伸向月季花,这真是一个奇迹。

 教师:是啊,从恬静的慢慢、从恬静的极其准确,俺们不难体会出作者用词精确,俺们更不难体会出恬静为俺们发明的奇迹。

 ③ 读这两句话:

 教师:“谁能读出这两句不同的感觉?”

 同学读,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读、男女生竞赛)

 教师:男女生真是不分上下,老师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那么恬静又发明了哪些奇迹呢?

 ⑶ “恬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① 同学:俺认为描写恬静奇迹的句子是“恬静的手指悄然合拢,……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② 教师:老师把这个句子打在屏幕上,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考虑,“竟然”是什么意思?

 同学默读。

 教师:“竟然”是什么意思?

 同学:出人意料。

 教师:“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

 同学:意想不道、出人意料、居然。

 教师:可以用“竟然”说一句话吗?

 同学回答。

 ③ 教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恬静,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放飞俺们的想象。你可以边想象边做动作。“恬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 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④ 教师:当“神奇的灵性”跳到你眼前的时候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展开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只蝴蝶,当恬静的手心悄然合拢

 时,你明明是睁着眼睛的,怎么不飞走呀?你在想什么呢?)

 同学:俺想恬静也许从来没有见过蝴蝶,俺就故意飞到她的手心里,让她体验一下,俺飞进她的手掌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同学:俺想恬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她这么喜欢春天,虽然她看不到,但是他还是用自身的方式去感受春天,俺被恬静所深深的感动,所

 以俺想在恬静的手心里多多的停留一会儿。

 同学:俺想和恬静成为好朋友。

 教师:你们真是一只善解人意的蝴蝶,是啊,与其说蝴蝶是被恬静的手掌拢住,还不如是说她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神往,才会使

 那只蝴蝶心甘情愿地落入她的掌心。带着这样的感受,谁来读读着句话。

 同学练读后,指名朗读。

 ⑷ 出示“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恬静仰起头来张望。”

 ① 同学:俺觉得是这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恬静仰起头来张望。”

 ② 教师:你能做一个张望的动作吗?(同学做动作)

 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刚刚放飞了一只蝴蝶,当你仰起头张望,你能看到什么?

 同学:俺能看到蝴蝶那对美丽的翅膀。

 同学:俺能看到蝴蝶往哪个方向飞去。

 同学:俺能看到蝴蝶五颜六色的图案。

 ③ 教师:可是,这一切的一切恬静也许永远都不会看到了,可是她仍要仰起头来张望,因为她与俺们一样,也有一颗渴望飞翔的心。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老师,能给老师一个抒发内心感受的机会吗?(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感情朗读。

  四、梳理总结,情感升华

 1、教师过度:俺没有惊动恬静。齐读:

 大屏幕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发明一个属于自身的缤纷世界。”教师让同学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教师引导同学总结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投影出示本节课师生一起体会的句子:

 ⑴ “恬静在花丛中穿越。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⑵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⑶ “恬静的手指悄然合拢,……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⑷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恬静仰起头来张望。”

 ⑸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发明一个属于自身的缤纷世界。”

 师生一起总结出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比较句子、展开想象、抓住重点词、结合生活实际。

 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来体会。

 3、同学练笔:

 学习了本篇课文,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或者是感悟?请写下来。

 4、教师巡视,相机在班级中优秀。

 5、教师总结:

 同学们,俺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发明一个属于自身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身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触摸春天》教案 篇2

  [文本解读]:

 《触摸春天》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本组教材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美文,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本文文笔细腻,语言丰富、优美,描写了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设计理念]:

 紧扣住“抓”字,设计跨度较大的问题板块(抓住蝴蝶意味着什么?为何能抓住?抓住了仅是蝴蝶吗?),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感受课文的人文意蕴,感悟人生的真谛。

  [教学目标]:

 1.理解灵性、留连、流畅、穿梭等词语的意思。

 2.研读课文4—7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构想]:

  板块一:话题导入。

 1、一分钟默记三组词语:

 盲童

 流连

 穿梭

 流畅

 奇迹

 灵性

 缤纷世界

 2、交流:你是怎么记住的?

 [设计意图:教师提示记忆方法,告诉学生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把词语连成一段话或一个画面,会更有效果。在学生巩固课文新词的同时教给记忆的方法,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直接导入下文学习。]

  板块二:探究文本。

 课文讲了盲童安静抓住一只蝴蝶这一件神奇的事。

 1、快速读课文:课文的哪部分直接描写了这动人的一幕?

 2、出示(重点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⑴朗读这个句子,你想读出什么?(预设:不容易、奇迹、神气的灵性……)

 过渡:无论我们认为这是奇迹也好,还是安静具有神奇的灵性也罢,全都因为安静抓住这只蝴蝶,而安静跟我们一般的孩子不一样,她是个盲女孩,(板书:盲抓)

 理解“盲”的字意,体会盲人的不便:

 “盲”从字面理解,就是失去眼睛,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而对于盲人来说,她看不见(百花盛开的景象),看不见(爸爸妈妈的笑脸),看不见……她的眼前只有一片(漆黑),所以我们说,安静这个盲女孩能拢住这只睁着眼睛的蝴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读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对于这个句子,学生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读法,可以突出“奇迹”、“神奇”、“睁着眼睛”和“盲女孩”等词,无非都是体现不容易,但学生读得还是稍欠火候,教师再让学生体会盲人的不方便,体会他们看不到任何我们常见的东西时,再读这个句子感情马上就会投入了。]

 ⑵引导学习4-6自然段

 这一“抓”,对安静意味着什么?先别急着回答,让我们潜心读课文4-6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4-6自然段。

 反馈交流,理解句子。

 A“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这一抓意味着这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安静经历过什么?体验过什么?

 (板书:经历新体验)

 当安静身处于一片黑暗,看不到任何曙光时,她体验过(学生相机回答板书:无助、痛苦、恐惧)

 当她第一次下楼时,她体验过?(磕磕绊绊……)

 后来她渐渐地能够很流畅地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闻到了(浓郁的花香,)听到了(悦耳的鸟语)——

 但是她从来没有这么近地感觉到春天就在自己身边,当这只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时,这是一个全新的经历现在她正体验着什么?(幸福、快乐……)把你的幸福(快乐)读出来。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抓住了这只蝴蝶(读A句)

 我们不要忘记安静是个盲童,可读着读着,我们又好象忘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因为我们知道了,安静的内心世界不再是一片——漆黑,不再是一片——空白。我们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我深深地感动着这一个奇迹,这一份神奇。(读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这里的“经历”和“体验”比前面的“看不见什么”这问题更深入一层,走进安静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理解朗读,去体验她之前的无助和现在的幸福。]

 这一抓还意味着什么?

 出示B句“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板书:张望新景象)

 看板书这里有什么问题吗?安静是个盲童,能够张望到吗?

 是啊,海伦凯勒说得好:“人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独特的内在视角,那可能看得更真实,那就是用心看世界”

 她望到了什么?弧线是什么意思?这一条是怎样的弧线?有多美?像什么?谁能读得更美?安静用自己的心,望到了从没望到的新景象。

 ⑶这个盲女孩能够抓住这只蝴蝶是凑巧、是偶然吗?

 请大家好好读课文1-3自然段。哪些字、哪些词、哪些句子一下子触动了你,告诉你这不是个偶然。

 相机理解词语:“流连穿梭流畅磕磕绊绊极其准确”

 朗读相关句子。

 读了这些,你认为这里神奇的灵性包含了什么?

 (坚强、努力,对生活的热爱……)

 读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计辐射到课文的1-3自然段,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学生之前已经初读过这段话,现在重新回顾,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解“灵性”的深刻内涵。]

  板块三:升华体悟。

 1、想象安静的未来(背景音乐播放到最后)

 我们曾担心……曾担心……(指着板书:这个盲女孩会恐惧、会无助、会找不到生活的勇气、没有未来……)

 现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热爱生活的女孩不再(逐次擦去板书:恐惧、无助……)

 我们可以肯定这个勇敢坚强的女孩将来有可能会成为……会成为……

 我们可以坚信这个充满灵性的女孩必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板书:创造新生活)

 2、出示中心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因为安静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这里的谁都指谁?

 还有谁也曾经用自己的事迹告诉你这样的道理?你想把这个道理告诉谁?

 有人已经做到了:

 3、补充学习《我还有一只脚》。

 我还有一只脚

 周大观

 贝多芬双耳失聪,

 郑龙水双眼失明,

 我还有一只脚,

 我要站在地球上。

 海伦凯勒双眼失明,

 郑丰喜双脚畸形,

 我还有一只脚,

 我要走遍美丽的世界。

 (1)简介小诗人:大家猜想一下作者可能是怎样的人,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周大观是一个小男孩,在他8岁那年由于骨癌,医生不得不锯掉他的一条腿,他躺在病床上写下了四十多首感人至深的诗,每首诗无不渗透着他对生命的热爱。

 (2)朗读诗歌(指导读好:还有、走遍等)

 (3)练笔:我是________,我有________,我有________,(写下自己的特点、骄傲)我要。(写下自己的志向)

 [设计意图:这首诗虽短,但信息容量大,重要的是故事更感人,使本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更加丰满,最后的小练笔既内化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悟,又让孩子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3、小结:让我们记住这句话,我相信一定会触摸到属于自己人生的春天。(读中心句子)

  板块四:主题延伸。

 1、朗读课文

 2、课外搜集相关材料,进行故事会或主题队会。

 板书设计:

 触摸春天

 恐惧

 无助

 体验

 新经历

 磕磕绊绊

 盲童

 灵性

 抓

 张望

 新景象

 人生的春天

 惊慌

 创造

 新生活

《触摸春天》教案 篇3

 课前体验:蒙上眼睛,体会看不见的不便、困难与痛苦。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连接,学生从来没有体会过盲人生活的诸多困难与不便、课前安排这样体验活动,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创设情境:

 伴随着《春天在哪里》歌曲,课件出示多姿多彩的春景图。

 2、师在学生的一片赞叹声中导入:

 春天多么美好呀!可是有一个小女孩却永远看不见了,你会怎么想

 3、小结:

 身体上的残疾并不能阻止他们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画面,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不能亲眼看见这美好的春天,该多么痛苦,引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心。

  二、初读课文,走近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与学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走进故事

 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把有关句子画下来,并仔细想想这些句子的含义。

 2、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⑴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① 引导学生抓住竟然、奇迹等词语,体会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能准确抓住蝴蝶的出人意料和不可思议。

 ② 神奇的灵性是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神奇的灵性实际上是安静对春天的热爱。

 ③ 指导有感情朗读。

 ⑵ 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①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和文中语句谈安静的内心感受。

 ② 引导学生闭眼想象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个地方会是什么样的

 ③ 这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④ 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⑶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望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首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① 引导学生理解张望,安静是个盲人怎么张望让学生联系文中插图,联系自己的动作理解安静虽然看不见,但她用心想象蝴蝶飞走的画面,她向往着飞翔,感受人生的美好。

 ② 指导学生看插图,你觉得小女孩此刻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感悟小女孩虽然看不见,但她丝毫不悲伤,依然快乐地生活着,说明了小女孩热爱生活。

 ③ 带着你的体会读这句话,可配乐朗读。

 师导话:是啊,安静是如此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⑷ 出示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① 自由朗读这句话。

 ②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 小结:

 小女孩安静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她用自己的心去触摸春天,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设计意图: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中最关键的语句段落,引领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读中感悟,以读见悟。这样既理解了文中重点句子,体会到了主人公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的感情,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交流资料,深入情感

 1、学生交流资料。

 2、播放《千手观音》,师在音乐中动情导语:这是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的人。他们听不见音乐,但他们用自己心去感受,用他们优美的舞姿,感动了全中国,因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再次出示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读。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课文的基础上,揭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道理,学生在体验、品味这句话的时候,让他们联系实际中的感人故事,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体会生命的价值,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联系自我,升华情感

 1、这些残疾人都如此热爱生命,那我们呢让学生联系自我说感受。

 2、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出示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只有热爱生活,自己的世界才会变得更精彩。

  六、布置作业,课文延伸

 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题的板报。

   优秀教师说课稿材料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复述故事。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本文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性伟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师说课稿材料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优秀教师说课稿材料一

 一、说教材

 《带上她的眼睛》 是人教版新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 篇自读课文,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这是一篇新课文,也是刘慈欣的作品首次入 选初中语文教材。没有《教师教学用书》可供参考,也没有任何现成的教案可资借鉴,本文之所以吸引人,一个 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擅长埋伏笔,众多的伏笔让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二、说学情

 我们班的学生都是零零后,大多对科幻小说比较感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学生 热衷的是自由阅读,但学生的自由阅读与课堂阅读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自由阅读随心所欲, 很多同学就是猎奇——翻阅情节,了解大概罢了,这是一种消遣式的浅阅读;而课堂阅读教 学则要深入挖掘,是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文本解读。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复述故事。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本文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性伟大。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之处,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伟大。教学难点: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

 课本剧——《带上她的眼睛》

 2、文体介绍——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3、作者介绍-——刘慈欣

 刘慈欣是 著名的科幻作家,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4、生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可怜兮兮 xī 庞大 páng 辐射 fú 闪烁 shu

 人迹罕至 hǎn 吝啬 lìn sa 抽泣 qì 罐头 guàn 点缀 zhuì 一缕 lǚ 挑剔 tī 心有灵犀 xī 迄今为止 qì 镍 nia

 积累字词

 人迹罕至(rn jì hǎn zhì):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

 少有人来过。

 浮躁(fú zào):急躁,不沉稳。

 气势磅薄(qì shì páng b):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时隐时现(shí yǐn shí xiàn):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

 笼罩(lǒng zhào):广泛覆盖的样子。

 全息(quán xī):物体整个空间情况的全部信息。

 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5、整体感知

 1作者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请同学们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概括文意:

 第一段(小标题前的部分):开端: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休假。

 第二段(草原):发展:草原旅行我与她感受迥异。

 第三段(落日六号):高潮:她因落日六号出事被困地心。

 第四段(透明地球):结局:我能感受她的歌声与话语。

 6、合作探究——伏笔

 伏笔, 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 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 “照 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7、精读体会——分析人物,感悟精神

 1 文中这么多的伏笔和照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出小姑娘的处境。小姑娘的处境怎么样

 小姑娘身陷绝境。

 2、她的心态如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平静。从第44段里找到的。

 3 身陷绝境却如此平静,请问小姑娘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齐声朗读第45、45两个自然段,看看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①强烈的敬业精神 ;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③对生养了自己的这颗星球的无限的热爱。

 4、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通过写她深陷地心只能通过传感眼镜感性地了解地球的故事,歌颂了乐观、敬业为了科学而不怕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

 8、拓展延伸 请展开你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六、说反思

 导入环节我是让同学们自己表演课本剧,直观且趣味性强,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后面正式开始进入课程时,问题出现了——布置给同学们的预习任务,同学们处理的很不好,连生字词都没有掌握。作者简介和生字词积累本不是重点内容,但为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却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来处理,这样一来,后面的重点内容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虽然最后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重难点突出的很不够。后来我仔细了解分析了一下,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小学时候过于依赖资料书的情况到中学来越发的严重了,而中学不同小学,资料书的内容多且杂,同学们就不知所措了。同时,资料书上刻板的答案也让同学们的思维难以发散,他们怕出现错误而不敢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些都导致课堂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最然以前也有提到这些应该注意的地方,但一直没有注意循序渐进的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会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希望同学们能真正学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希望我的课堂能真正的做到有效。

 优秀教师说课稿材料二

 一、说教材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这应是一个思考的话题。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基于初一学生的学情,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五、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

 (二)作者介绍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字词、小序,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三)朗读感知诗歌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录音朗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朗读聆听,体会清重音与语调,体悟诗中情感,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同时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便于第一个教学难点突破。

 (四)精读细研

 1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几个问题:

 ①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中的字好不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断头今日意如何(牺牲、杀头)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捷报飞来当纸钱(传、飘、交)

 设计意图:通过“牺牲”“招”、“斩”“飞”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五)拓展思维--诵读下面两首诗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能深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会学”。

 (六)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做课堂总结可以让学生对诗歌有个完整的赏析。

 七、作业布置

 运用上述方法学习第三章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3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优秀教师说课稿材料三

 一、创设情景。

 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自然的把学生引入新课,我上课伊始就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有一个成语叫“醉翁之意不在酒”, 它的下一句是“在乎山水之间也”。你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一个大文学家之手吗这个问题既设下悬念又自然引出欧阳修的介绍,继而引入课文的学习,同时让学生积累了成语,也学会了运用成语。因为我是这样设计的:其实,老师之意不在成语,而在于作家作品也。你能介绍一下欧阳修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卖油翁》去感受文学大家的非凡魅力。这一环节中,学生要自主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明确目标。

 无论什么样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目标支配下的行为。其目标越明确,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越集中,达到的效果越好。这就使学生自主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投影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词汇。语文学科的任务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此举在于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2、学习运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提高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视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在译文时能熟练运用留、删、补、换、调、变等一些行之有效的译文方法。

 3、感知内容、主题。合作探究,品味精妙之处。培养学生对词句内容的理解、文意的把握、要点的概括、内容的探究能力。

 4、体味故事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对文章的内容从某些方面感悟理解,得出自己的认识、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文研讨。

 自主性学习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进行感知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和本领。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出示目标

 多媒体出示,师生概括目标:读----译----知----品----感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习内容1自读课文,圈出生难字

 2自译课文,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和句子

 3小组交流,解惑释疑

 汇报成果:朗读、翻译、质疑。形式自主选择,分工合作。

 学习时间:自主学习5分钟,小组交流3分钟,

 学生质疑后汇报学习成果,师点拨没说到的重难点词句。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感知内容、主旨

 多媒体出示两幅画面。

 师:这是把我们这篇文章的内容转换成画面,现在请同学们将画面转换成文字,复述一下课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述。

 生讲述。

 师:请你概括一下这两幅画面的内容。

 生概括,师板书:酌油 卖油翁--------射箭 陈尧咨。

 师:从观射、论射中你能得出什么道理从文章中找出句子分析。

 生找出句子分析,师板书:熟能生巧。

 (四)合作探究 深入学习

 探究内容:1 你能体会到人物刻画上的妙处吗请你从文中找出具体句子来说一说。并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两个人物的。

 2你还能体会到其他精妙之处吗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形成文字。

 时间限制:5分钟

 汇报形式:代表发言。

 其目的是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可操作、有方法、有抓手。初二的学生已经过一年半的训练,有一定的古文基础,虽古文意识并不深,但《卖油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四课。文章篇幅不长,故事生动,易于理解。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但学生毕竟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于对人物的分析上,也是对文章的品味上我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并希望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我也将适当点拨,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不过也不要求学生能品透,能有品析即可。其原因是时间和能力的问题。一堂课完成一课古文,对于初二的学生容量还是很大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从人物经历导入,解读“我”和母亲,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体悟到母爱的伟大,学会理解母亲,感恩母亲。

  导入

 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介绍一个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他脸上,你看到了什么?

 是的,他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可是,你知道吗,他在21岁的大好年华高位截瘫,痛失双腿,却在38年轮椅生涯中,创造了无数辉煌,人们这样评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这个人的名字,他就是——

 是的,就是史铁生!大家猜一猜,究竟是谁给予他第二次生命,让他在绝境之中重拾希望的呢?

  听读课文

  初识母亲

 1、通过老师的范读,请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位母亲。

 2、初识母亲,相信同学们对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就请大家快速地自读课文,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

 提示:请大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母亲的特点。

  品读语言

  感悟母爱

 这真是一位伟大坚强的母亲,她把对儿子无私深沉的母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文中有许多对母亲细节的描写,请同学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

 提示:请同学们用动情的语言读出感动你的细节,再加以品析。

 小结:同学们的体会非常深刻!母爱给“我”以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体贴并点燃“我”求生的希望。

  朗读课文

  体察我心

 1、文中没有一处直言母爱,母爱却无处不在。可惜母亲在世的时候,“我”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吗?

 2、当时“我”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两次看花“我”分别是什么态度?

 ——抗拒 敷衍

 ◆当时“我”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绝望,怀着这种绝望的心情,“我”看到的景物也是黯淡的,大雁南飞,甜美的歌声都让“我”怒不可遏。

 3、母亲去世以后,史铁生终于领会了她的良苦用心,从文中哪个段落可以看出史铁生已经从绝望走向了希望呢?

 第7段看似写景,实则写情,你们看,出现在作者眼前的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

 4、母亲已经不在了,母爱却一直激励着史铁生。在母爱的浇灌下成长、成熟了的作者该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怀念他与世长辞的母亲的呢?

 明确:怀念:愧疚、怜惜(心疼)、热爱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2

  教学思路

 以菊花为全文教学的点,以三次看菊花为线,以母亲让我好好儿活为思想内核,把本文置于史铁生的人生境遇中,突破以往“母爱”主题的局限,将之上升为精神力量的唤醒和激发。

  设计特点

 板块教学为形,读中感悟,读中品味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句段,让学生走进母子的内心世界。

 2、抓住“菊花”,体悟儿子因母爱而获得直面苦难的勇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引入课文

 1、师生合作玩对着干游戏(课前短暂师生交流、引出史铁生不听母亲的话)

 2、有这样一位儿子,21岁了,但他不停妈妈的`话,还向妈妈发脾气,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秋天的怀念》,一起去认识这位儿子和他的母亲。板书课题。

 二、解题、读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题(深情、有怀念感)

 三、初读

 1、师范读,学生听

 2、听范读后检测:课文写的是谁怀念谁史铁生为什么发脾气(引出文章主人公;指导瘫痪的读写)

 四、品读第一次看菊花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暴怒无常的句子(读——找——画)

 2、交流暴怒无常的句子(个别读)

 3、将句子浓缩成动作,体会人物内心(读中感悟人物内心的绝望)

 4、引导学生读懂动作背后的作者的心情,把体会融入文字,再读暴怒无常的句子(齐读)

 5、角色体验说话:假如你是作者的妹妹,你会怎样劝说哥哥呢(情境说话练习,同时引出母亲第一次要带我看菊花)

 6、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体现母爱的动作的词语(抓、扑、忍、躲),对比突出母亲的无私和对儿子的爱

 7、聚焦忍字,读中感悟母亲的痛苦和对儿子的爱

 8、齐读第一自然段,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

 五、品读第二次看菊花

 过渡:同学们,第一次看菊花,儿子拒绝了母亲,然而母亲没有放弃,在一个菊花飘香的季节,母亲第二次提出带我去看菊花。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要求把握好语气、感情读好对话

 2、分角色朗读(一生读母亲的话,一生读儿子的话,其余同学读旁白)

 3、老师向扮演角色同学提问:问“母亲”:为什么儿子在看窗外的落叶会挡住他为什么忌讳说跑踩一类的字眼问儿子:这次你看成菊花了吗

 4、品读重点句: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字字含泪、字字含情)

 六、品读第三次看菊花

 过渡:又是一个秋天,作者第三次看菊花了,但不是和他的母亲,是妹妹推他去的,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次看菊花(大屏幕出示)

 1、学生自由读

 2、第三次作者去看了菊花,他仅仅是在看菊花吗(怀念母亲、理解母亲叫自己看菊花的用意、从绝望中走出来)

 3、在这个秋天,作者还会砸、会摔、会捶吗用什么来代替发泄情绪的动作(坚强、自信、乐观)引导学生读第三次看菊花,读出作者的乐观心态

 4、母亲离开了我们,她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伟大、无私等)

 七、总结

 母亲虽然走啦,但她可以值得欣慰了,因为他的儿子不但活着,还活得很精彩,他成为了一名著名作家,请同学们看史铁生的资料(补充材料)

 史铁生,中国著名的残疾人作家,1979年始发表文学作品。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他的作品多次获奖,20xx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下面是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菊花

 儿子 好好儿活 母亲

 瘫痪 肝癌

 砸 扑

 摔 躲

 捶 忍

 乐观 伟大

 自信 无私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3

 秋天,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个洋溢着欣喜的季节。然而在著名作家史铁生的记忆里,秋天却是萧瑟的,是凄凉的,是让人无限伤感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故事,一起去感受他那份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的: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关怀。

 教育学生要感悟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课前思考题。(板书)

 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二、齐读课文,回答课前思考题。(板书)

 ——菊花

 ——母亲

 ——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三、疏通文章结构。

 (线索——看花)

 母亲要带我去看花

 我答应去看花

 母亲不能同我去看花了

 我和妹妹去看了花

  四、理解,分析。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

 什么时候? ——喜出望外

 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烦不烦! ——絮絮叨叨

 (2),复习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本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把母亲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3,速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不能陪"我"去看花了?

 (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能说说你自己的母亲吗?

 4,男女生重读第四部分,思考,讨论:

 (1),"我"懂得了什么?

 (2),由末段的花,你联想到什么?

  五,根据板书小结。

 ……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

  六,拓展——说话训练(关于爱的话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因为有别人的关怀,有对别人的关怀,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希望我们能够爱,能够被爱,能够感受爱,能够付出关怀。

 孟子的话。

 口语训练(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情节,片段)。

 赠言。

 七,作业。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在秋天的故事里,获得生命的启迪;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里,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

 一、导入新课(出示作者照片)简介作者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怀念的秋天)同学们,读“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山上落叶、枫叶等景色。——景)那么,读“秋天的怀念”,又有什么不同?(将课题字的位置调换) ( “秋天的怀念”是一种情感。——情)是呀,将秋天的人、事、景沉淀成一种情感,那就是——“怀念”(下划标线)。

 2、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来读读整篇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板书生字:瘫痪 憔悴 生读 问:读到这两个词,你又想到了谁呢?(板书:儿子 母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词,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形声字:瘫痪跟病有关,憔悴跟心情有关)“瘫痪”是说文中的我病在腿上,而“憔悴”是说母亲急在心上、疼在心上!

 四、细读体会,探讨母爱的内涵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暴躁无常)我的“暴躁无常”都体现在哪里?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言外之意是不想活了)

 从这些文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史铁生很绝望)(品读体会)(适时板书“砸、摔、捶”)

 2、当史铁生的母亲看到儿子这个模样,心情怎么样呢?(很难过,恨不得瘫痪的是自己,希望儿子能够坚强地活下来……)可是,史铁生的母亲自己当时是怎么一种情况?

 “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吐:tǔ 可以控制 tù 不可控制 说明病情已经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

 史铁生的母亲得的是肝癌,得这个病的患者的肝会越来越硬,体重越来越轻,尿根本排不出去,肚子鼓得越来越大,还会经常吐血,疼痛难忍。而且这样的病不到三个月就会死去。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通过品读,感受母亲病情的严重。)

 3、作为这样一位母亲,她知道自己要死了,但是,她有没有将自己的病情告诉儿子?(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她不想让儿子为 她担心,不想增加儿子的心理负担)她有没有像她的儿子那样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没有)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猛 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没有)她有没有狠命地捶打着自己,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没有)看到我在“砸”、在“摔”、在“捶”,她又是怎么 做的呢?

 (1)“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史铁生把东西砸碎,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任凭悄悄地儿子摔砸?(儿子的腿瘫痪了,他需要宣泄)(适时板书“躲”)透过这个躲字,你看出了什么?(母亲对儿子的理解、爱)(学生品读)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板书“扑”“抓”)母亲扑过来,这个“扑”字说明了什么?(母亲心急、担心,怕儿子不想活)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我的生命)

 “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仅仅是哭声吗?(自身疾病的痛苦,儿子瘫痪对她的打击,儿子的抱怨)这样的忍,是为了谁?(儿子—史铁生)(品读,体会母亲此刻的心情)

 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A: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B: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

 C: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生品读,体会“好好儿活”的深刻含义)

 4、同学们,在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对话,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并提出朗读要求): ①不同的句式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②要注意说话的语调和感情。

 (1)文中这是母亲第几次要带儿子去看菊花?(第二次),那第一次儿子是什么反应?(“不,我不去!”),而这一次,儿子什么反应?母亲呢?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抓关键词句,感受母亲高兴的心情,体会母爱的热烈)

 (2)“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史铁生看到落叶,会想到什么?(会想到自己就像那片片落叶随风飘落,会想到自己的生命像落叶那样短暂,会想到自己就像那落叶,再没有生机与活力了。)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为什么?(适时板书“挡“)

 A:因为落叶飘零,他儿子原来心里就很悲伤,看了落叶飘零就更悲伤。

 B:一片树叶落下来,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

 C: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声梧叶一声秋”,即使是平常人,也会伤感的,更何况是瘫痪了的史铁生,当他看到“无边落叶萧萧下”的情景,一定会刺激他的,会让他想到自己短暂的生命。母亲不想让他看到这样的景象,就挡在窗前。

 央求:可怜巴巴地有求于别人时的样子!

 母亲为什么要一再地央求我来看菊花?

 A:菊花象征顽强的生命力,生活的希望

 B:母亲想让我出去散散心,别老是闷在家里,希望我像菊花一样坚强。

 是呀,别的花都在春天开放,而菊花却开在万物凋零的秋天,说明菊花生命力很顽强,母亲希望我看到菊花,从中得到鼓励,因为她要帮助我树立生活的信心。这是一个怎么的母亲呀?——用心良苦

 (品读,感受母亲的用心良苦,体会母亲深深的爱)

 (3)母亲的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哪些举动中?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跑、踩“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足字旁)你还能说出这样的字吗?(跳、踢等)

 可是现在,这样的动作儿子都不能做了,这样的字眼,也成了母亲最忌讳的了,这得多小心,多谨慎哪!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两处出现了“悄悄地”这个词,我们把它找出来。(指名反馈)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学生齐读这三句话)

 如果去掉“悄悄地”,再读这三句话,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对比读,谈感受,体会母亲的细心、耐心、关心、小心翼翼)

 其实,母爱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一个行动,一句话,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

 五、回归课题,探讨爱母的怀念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两次提到母亲出去了,对比一下,这一次和前两次有什么不同呢?

 →这一次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是什么意思?过世了,去世了。)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在母亲去世七年后写下的,你们想想,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10个字的呢?(愧疚、悔恨、怀念、七年的悲痛……)(反复品读)。

 母亲就这样离去了,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引读)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引导学生将母亲的话补充完整)

 这就是母亲哪,临终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一双儿女,她就是带着这样的牵挂离开的。课文中的一对儿女读懂了母亲的话。你们看,在史铁生的面前,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又是秋天……”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同学们,在史铁生的眼中,菊花是这样的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就像母亲的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与第一自然段中的见什么烦什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秋天里,母亲那令人心酸的一扑、一抓,那无限深情的一躲,都已经不在了,(边说边擦“扑、抓”),课文学到这,老师想问大家,母亲给你的印象仅仅是“憔悴”吗?(不是)老师要擦掉这个词(边说边擦“憔悴”)你还能换上什么?(生答:伟大、无私、坚强、慈爱等)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已经不在了,(边说边擦“母亲”)留给史铁生的,只有那深深地——怀念。(回归课题)

 我们再来看史铁生:他还会狠命地捶打着自己的腿诅咒命运吗?(不会)

 他还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吗?(不会)

 他还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吗?(不会)

 (边说边适时擦去“砸、摔、捶”)

 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史铁生?(乐观、坚强、向上……)

 是呀,我们看到的再也不是因双腿瘫痪而悲观绝望的史铁生。真的,史铁生变了,在母爱的呵护下,在自己的努力下,他成为了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被好多翻译 家翻译成外国的文字在世界发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在用笔代替双腿书写着“好好儿活”的含义。而越是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 就越怀念他的母亲,作者在很多文章中都写到了母亲。例如:《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这里试摘一段——

 师读: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到地坛去,心里是 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 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49岁呀!才49岁,母亲就离开而去。”

 同学们,如果真的有在天之灵,我想史铁生的母亲看到他儿子的今天,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一起来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答 “深深母爱” 和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板书)

 六、拓展深化,学会感恩

 同学们,其实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读着史铁生对母爱的诠释,相信同学们对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下面,让我们静静地回忆父母为我们做过的点点滴滴吧!(学生在《烛光里的妈妈》背景音乐中静静回忆)谁想说?(学生畅所欲言)

 是呀,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却从未要求我们回报过,我想,我们应该学会去爱我们的父母,学会感恩。在今天的课堂快要结束时,让我们共同唱响一首《感恩的心》,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恩之情——(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师生同唱或做手语舞)

 七、布置作业

 写一个妈妈爱你的动作神态描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48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