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晏殊《蝶恋花》

求晏殊《蝶恋花》,第1张

宋·晏殊《蝶恋花》鉴赏

蝶恋花①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②

罗幕轻寒,③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疑难点注释: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⑤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点拨: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古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化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有记载,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由得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南朝诗人庾信羁留北地作《枯树赋》,曾引此典来抒故园之思:“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世说新语•言语》中有记载,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由得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原文:

桓公(桓温)①北征,经金城②,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③,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④。

译文

桓公北征,经过金城时,见到为(琅邪)时种下的柳树,都已经十围了,感慨的说:“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手抚枝条,留下泪来。

注释:

①东晋权臣,形体伟岸,性格豪迈,很有威名。 ②金城:地名。在今江苏上元县。 ③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的圆周长为一围。 ④泫然:形容流泪的样子。 ⑤何:怎么

导读:

岁月如流水,当年的小树,转眼间已经十围感叹转眼之间人就老了,而事业又如何呢难怪要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注释: 1桓公北征:桓公,即桓温,东晋人,北上伐燕(yān)。 2围:两臂合抱或两手合围。这里指后者。 解释 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意思是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

树犹如此,情何以堪

庾信《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2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