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梅花想到的人生追求有哪些

以梅花想到的人生追求有哪些,第1张

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由于梅花的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她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洁的象征和追求的精神目标。梅花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其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人们所珍视,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一、清韵飘香

  梅花又称为“报春花”,其形象有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其色分红白及绿,白梅如雪、红梅如霞、绿梅如翠玉;另有腊梅色黄,香气浓郁,无不清雅秀丽,天然去雕饰。其树姿苍劲,香飘久远,其芳愈寒愈艳,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生机盎然,向人们昭示着春天即将来临。

  梅开在冬春之际,或生长于高山幽谷,或城镇乡村,或皇家花苑,或百姓庭院,无论在何处环境,始终清香依旧,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其单株孤植,可尽呈英姿秀气;其成林成片,则如云蒸霞蔚,气象壮观。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其仙姿神韵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宋·王琪《梅》)、“不同桃李之繁枝,自有雪霜之素质”(宋·李子正《减兰十梅》)、“风流无俗韵,恬淡出天姿”(宋·张狼ⅰ睹坊ā罚。宋代的范成大在《梅谱》中ldquo;梅以韵胜,以格高”,其“韵”其“格”,就是陆游在《梅花绝句》中所说的“高标逸韵”,陆游解释说,这个“韵”、这个“格”、这个“标”,就是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的精神世界。此外,宋代白玉蟾写的“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淡淡着烟浓着月,深深笼水浅笼沙”、林逋写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是颂梅神-韵的著名佳作。

  二、品性高洁

  从道德文化方面看,梅花自古就被赋予德的品性。她:通体清澄、内外俱净,至纯至清,引发了文人洁身净心的自觉意识,咏梅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诗人寄予了梅花高洁的人格美,赋予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文化内涵。或咏其意志坚强,或吟其君子之风,或颂其节操凝重,历代不绝,意象幽远。如宋代欧阳修写的《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赞美梅之风骨;辛弃疾在《临江仙·探梅》中写的“冰作骨,玉为容,常年鬓云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赞美梅之精神。

  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梅的相关习俗。古人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蕊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亦有梅开五福之说,梅花的五个花瓣象征五福,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和平;人们还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古人常以“折梅赠远”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勉励,如南北朝时民歌《西洲曲》中写道:“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南北朝的陆凯在《赠范晔》中写道:“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与朋友以梅花的品格共勉,并预示着不久春天也即将来到北方。唐代的王维在《杂诗》中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想象着故乡梅花盛开的美好景致,这些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理想和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三、春信使者

  梅之异于百花,唯在其“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被誉为报春的使者,古代诗人常借梅花传达春的消息:“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宋·欧阳修《蝶恋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春”(宋·陈亮《梅花》)、“飞雪落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杨记《少年游》),这些诗句不仅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更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历经风霜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和盎然的生命力量。

  古代爱梅的文人多为独具风骨之人,其爱梅咏梅的理由,也正是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追求真理,维护道义,高标立世。在这梅花中处处渗透出他们理想中的气质,他们的精神,化作优美的文字,如梅花般散发出传世的芬芳,花中有人,人中有花。如元代的王冕在《墨梅》中写道:“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白梅》中写道:“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陆游在《园中赏梅》中写道:“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历代无数仁人志士都是具有梅一样品格的人,他们本身就是真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梅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节的象征。

古代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它冒着凛冽的寒风,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开花;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梅花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历来被人们当作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元代诗人杨维帧咏之:“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它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更不似那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学那轻薄桃花逐水流,而是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陈亮《浪淘沙梅》一词中有“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之句,乃以梅花的清高自比;辛弃疾喟叹“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则以梅花冰肌玉骨的仪态自诩;李清照在《玉楼春红梅》中以“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写出了梅花特有的高格:其香几多,虽难测定,其意无限,却易感知。暗示梅花不以浮动于外的飘香来媚俗,来博得庸人的喝彩,而是以包藏于内的深意来警世,来觅取知己的赏识。

梅花品格高尚,铁骨铮铮。它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独具风采。人们见到梅花,便会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苏轼)梅花的孤高绝俗成为君子情操的代名词,成为诗人品德风骨的自我写照。

摽有梅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常用于诗歌中。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性,被视为坚强、清高、不屈不挠的象征。因此,用梅花作为意象,可以表达出诗人对于生命、意志、情感等方面的追求和坚定,同时也能够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韵味。此外,梅花还具有寒冷季节中独自开放的特点,也可以用来表现孤独、寂寞等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39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