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几种感情

高中诗歌鉴赏几种感情,第1张

Part1 送别抒怀诗

鉴赏要点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常见情感

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

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 ③唱歌送别

Part2 羁旅思乡诗

鉴赏要点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A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B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唐方干《思江南》)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常见特征

常见场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 路口、长亭 驿站、渡口 码头等 杨柳、 酒等

Part3 思妇闺情诗

鉴赏要点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

A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B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C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D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Part4 山水田园诗

鉴赏要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1、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2、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3、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4、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Part5 怀古咏史诗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

②分析写法,领悟感情。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常见感情

A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B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C感慨个人遭遇;D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写作技巧

写作技技法上:有借古讽今的,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的。

Part6 咏物言志诗

鉴赏要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鉴赏方法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神似)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广告

去逛逛

常见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常见意象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Part7 边塞征战诗

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微弱,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第二 、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

A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B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C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D对家人思念;E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现代诗歌的特点是:线条编排、真情实感、新奇意境、联想性、跳跃自由、凝练凝练、节奏和谐、形象生动、意境美、生活写实。

现代诗歌,顾名思义,是现代人相对于古诗所表达的现代生活感受。

1、主要流派

现代诗歌的主要流派有哱哷诗、象征诗、写实诗、浪漫主义诗、现实主义诗、革命诗等。其中,哱哷诗是一种诗歌形式,象征诗是一种抽象的诗歌形式,写实诗是一种直接描写客观事物的诗歌形式,浪漫主义诗是一种情感诗歌形式,现实主义诗是一种诗歌形式,革命诗是一种反映革命理想的诗歌形式。

2、诗人风格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诗风,这是由他们选择的诗歌形式、语言和主题所决定的。有些诗人喜欢写关于自然界的诗歌,而有些则喜欢写关于人类经历的诗歌。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希望以下几个方面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鉴赏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诗,诗题是《邯郸冬至夜思家》,从题目我们就知道了时间地点、大致环境以及诗歌类别,可以肯定诗作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思乡念亲。杜甫《春夜喜雨》这个题目就不仅标示了时间、吟咏对象,而且鲜明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可以说题目的一个“喜”字,把作者的心迹展露无遗。又如陆游《书愤》,文题就意味着作者要抒发的是心中的激愤,而事实全诗正是以“激愤”贯穿的。其他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赤壁怀古》;《征人怨》《闺怨》春宫怨》;《谢亭送别》《送沈子福之江东》等等,从它们的诗题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大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总是推敲过来提炼过去,不达到最能体现自己意旨决不罢休,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即是言此。那么这个炼来炼去的字眼或诗句,就是诗眼或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显然,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态度情感乃至表达技巧,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它就是诗歌的“心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和命脉,通过它就可直接探查到该诗的内蕴和底细。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初读只觉诗歌都在写景叙事。看不出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一个“愁”字“出卖”了诗人,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成了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醒后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写作意图,把美好的梦境与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又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以明显看出主旨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凭此可直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剖诗歌的“细胞”。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可以说意象就是诗歌的一个个细小具体的组织“细胞”,诗歌就是这一个个意象“细胞”搭建起来的艺术“大厦”或有机生命体。因此,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必须首当其冲从分析意象做起。读懂了意象,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作品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这个特点需从两个层面来说。经过先辈们几千年的耕耘,古诗词中许多景或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如“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月”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这就是人们传统所说的意象(古诗词中这类有特殊意义的意象较多,这里无需详谈)。当然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要抓住了这些意象,也就相应地得出了含有该意象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如菊花是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就以“月”的意象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另一类意象是不具有相对固定意义的形象,直白地说就是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被写进诗中的一组具有相同特征的景物,作者用它们共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情感。对此我们应仔细分析这一组景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根据这些景物特征来推断出作者相应的思想情感。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选取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几个清新自然、热烈、充满生机,具有山野典型特征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山野全景图。静对自然生命的壮观,作者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不只是美的联想,色彩的比较,更是生命的礼赞。全诗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于大量的借景抒情的诗词,都具有类似的特点,考生们可举一反三,参照赏析。

分析诗歌的“血型”。如人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的肤色、血型一样,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类别。类型相同的诗作,其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大致相同的一面。例如咏史怀古诗,大都歌颂古人功绩,抒发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如杜甫的《蜀相》);闺怨诗大都借怨妇之口表达被朝廷(官场)抛弃的苦恼(如温庭筠的《梦江南》);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或别后的思念;边塞征战诗,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山水田园诗,大多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闲适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类别较多,不一而足)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据此进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推断。

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还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1.忧国忧民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山的为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而担忧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的感情包括:

(1)战乱离散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2)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儿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抒写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2.建功报国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建功报国的感情包括:

(1)保家卫圉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知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陆游的《书愤》;

(2)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愤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年华易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思念家乡、牵挂亲朋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的感情包括:

(1)天涯羁旅的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需。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同塘”;

(2)思亲念友的孤独,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征夫的思乡之情,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怨妇的怀人之情,如王昌龄的《闺怨》、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4 淡远高雅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摆脱世俗、境界高雅的思想感情。淡远高雅的感情包括:(1)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同的淡远,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盂浩然的《过故人庄》; (2)远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5感时伤逝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思想感情。感时伤逝的感情包括:

(1)昔盛今衰的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的《乌衣巷》;

(2)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儿女情长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山的闺怨挚爱、追求幸幅的思想感情。儿女情长的感情包括:

(1)恋人的挚爱,如《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变,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如韦庄《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3)对负心者的不满,如《诗经·氓》;

(4)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如《孔雀东南飞》。

7.离愁别绪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依依难舍及别后忧愁的思想感情。离愁别绪的感情包括:

(1)依依小舍的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陈述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在咏唱爱情这个主题中,表现了人们丰富多彩的情感: 甜蜜,忧伤; 幸福, 痛苦; 欢乐, 愁苦; 满足, 失落; 希望, 惆怅⋯⋯人们在爱情中的喜怒哀乐, 经过诗人的咏唱,成为更为复杂更为微妙更为动人的感情, 而诗人们就是用这种最为凝练最为直接的方式, 来抒发着这种感情,从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诗经》开始, 爱情诗走过了气势恢弘的先秦时代, 越过大气磅礴的汉赋大体, 经过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 昂然进入隋唐元明⋯⋯在悠长的文学史长河中, 她如一支不灭的火炬, 燃烧至今。

中国古代爱情诗有着鲜明的审美特性。优秀的中国古代爱情诗, 无论在道德、情趣, 还是心灵上, 都会对读者起到或明显或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使道德得到完善的提高, 使情趣得到高雅的熏陶, 使心灵得到优美的升华。优秀的中国古代爱情诗, 不但让读者认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 而且能够认识人生的某些哲理而千古传诵。它们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 至今仍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

  一、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颂了纯洁、真挚的爱情本质

孔子云: “食色, 性也。”而爱情在这类诗歌中, 因她追求的是爱情“本身”, 让爱情成为一种生活和一种“天然需要”, 成为人类“自然”的美的追求。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诗经·周南》)这一首情歌, 描写一位男子思恋一位心仪的姑娘。他看到洲中成双成对的雎鸠, 听到它们亲昵的呼叫, 自然而然地引发出对自己心爱姑娘的思恋。他的爱是那么真挚纯洁, 在他的眼中,姑娘是如此勤劳、能干, 她终日不停劳作, 她劳动的姿态被小伙子一一铭刻在心, 这样的姑娘不美吗 不值得爱慕吗 也许就是在这共同的劳动中才使小伙子萌生了爱慕之情呢。可是姑娘不明白这一切, 这位多情的小伙只好经受“爱情的折磨”,“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但是, 爱情不是掠夺, 不是占有, 不是强人所难。尽管小伙是如此“求之不得”, 但他仍愿为心爱的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这真是难能可贵。孔子专门对此诗有过评价: “关雎, 乐而不*, 哀而不伤。”确实恰如其分。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 男欢女爱, 出乎本性, 但是, 如果给爱情加上筹码,失去节制, 想必这爱情就变味了吧。

  二、中国古代爱情诗所展示的爱情的意志是深情、执着

爱情是人类最为美好的感情之一, 纯美的爱情使人如饮甘霖, 如沐春风, 但是同许多美好的东西一样, 越是美好, 便越珍贵; 越是珍贵, 便越需要克难进取。美好的爱情更需付出, 更需用心良苦。

中国古代爱情诗中有许多表现男女离别相思之情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的内容有: 或因戍边, 或因游宦, 或因游学, 或因商旅等原因而造成相爱之人的分离痛苦。在古代那种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社会现实中, 一次分离几等于是一次永别, 这种生离死别恰恰成了执着爱情的“试金石”。读《西洲曲》,我们的头脑中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位美丽少女的形象: 她无论是在春天杏子红, 夏天伯劳飞, 还是秋天采红莲, 冬天飞鸿过的季节, 都在深情执着地思念着她的情人, 她就这样日复一日、天复一天地想着⋯⋯念着⋯⋯失望一次次扰乱她的思念, 可思念一次次又涌上心头⋯⋯唐朝女诗人陈玉兰《寄夫》诗云: “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读此诗, 我们不是真真切切看到一位温柔贤惠、深情执着的妻子吗 正是因为深情, 所以一位女子看到“庭中”“奇树”, 即想“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正是因为深情而执着, 所以那望夫的女子宁愿“化为石”, 也“不回头”; 正是因为执着、深情才“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正是因为执着而深情才“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因为深情才执着;因为执着, 才显深情, 中国古代爱情诗中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三、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所表现的爱情的形式是含蓄、典雅

爱情是人类最美妙最动人的感情之一, 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更是有着超乎常人的丰富而热烈的情感, 但是古代诗人大都注意表达方式的审美, 尤其是含蓄、典雅的方式常常被使用。诗人们用典故、谐音、双关、隐喻及其它一些手法, 既丰富诗的形象, 又情趣绵绵, 韵味悠长, 使人得到优美的艺术享受。

诗歌或民歌中的爱情表白非常讲究高雅含蓄, 而绝少粗俗浮浅。这也许是由于中华民族传统上来讲是个含蓄的民族,讲究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还说《诗经》, 几乎与《关雎》齐名的《蒹葭》就是表现“朦胧美”的名篇。此诗采用反复咏叹的方法, 表现一位男子(也可能是女子) 倾心于“伊人”, 他(她) 且行且望,望穿秋水, 苦苦追寻, 伊人却总仿佛就在不远的地方, 若即若离, 可望而不可即。十分明显, 主人公与那位“伊人”并无交往, 甚至还不知道她(他)的名字, 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他) , 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 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被誉为“言情之绝唱”的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描写一位深情而执着的女子对男子的深爱, 感情深挚, 大胆而又含蓄, 即使是在抒情最浓烈的地方“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也是运用谐音双关来言明爱情之热烈, 读之使人柔肠百转, 欲罢不能。至于民歌中那些大胆直白的表露, 反映的则是主人公坦率朴实、泼辣奔放的性格, 健康、热烈的感情, 与那种歇斯底里的疯狂和那种近乎世纪末的绝望是完全不同的。

总之, 在中国古代诗中, 爱情诗象一条最为鲜活的溪流, 她的两岸花香鸟语, 芳草萋萋, 倒影着这良辰美景, 散发着迷人芬芳,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无数“身体写作”“情欲写作”等词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不妨回过头来, 看看那条鲜活的溪流, 她是那样的妙曼无比, 她姗姗向我们流来, 流过昨天、今天, 明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62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