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中作者分别用菊花,牡丹,莲指代什么?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如何?

《爱莲说》中作者分别用菊花,牡丹,莲指代什么?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如何?,第1张

一、《爱莲说》中作者分别用菊花、牡丹、莲指代——

菊花:消极悲观的隐士。

牡丹;庸俗,追求富贵的盲目之人。

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炫耀,豁达,大度正直,特立独行的君子。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二、作品简介: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三、附原文如下: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四、创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五、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用意是为了衬托莲的清雅,喜欢莲的人只有少部分,而喜欢牡丹的人有很多,说明没有多少人懂得欣赏莲花,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喜欢象征着大富大贵的牡丹花,世俗心太重

简略版:用意是为了突出莲花的雅,也反衬出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体现作者像莲花一样淡薄名利,洁身自好,高洁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这句话是出自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在文章末后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慨陶,是指晋代诗人陶渊明,他非常喜欢菊花的高洁,在房前屋后种了很多菊花,并且在诗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前面一句就是说,能够欣赏菊花那种风骨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了

后面一句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感慨,世间人都喜欢富贵繁华,谁能够像自己这样,只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呢

作者是用菊花和莲花代表的品格,表达自己不慕荣华的清高,这也是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手法

莲是高雅、淡泊名利的象征,记得文中有一句是这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作者在借莲的高贵品格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不阿谀奉承、唯利是图!牡丹是富贵的象征,但文中作者实在借牡丹讽刺那些唯利是图的权贵们!。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偁《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莲花可能太过清高,给人以寡情的感觉。

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了

爱莲说中菊,莲,牡丹分别象征什么的人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中菊,莲,牡丹分别象征什么的人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菊,就像消极悲观的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爱莲说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怎样的人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炫耀,豁达,大度正直,特立独行的君子

菊花:消极悲观的隐士

牡丹:庸俗,追求富贵的盲目之人

在爱莲说中,作者对于菊花,莲花,牡丹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菊花--陶渊明之后就少有人喜爱了。(菊花有“隐士之花”之称)

莲花--喜爱的有谁呢?(知音难寻)

牡丹--适合大众的喜爱。(牡丹在我国一直有着富贵的象征)

爱莲说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您好,莲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想要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被世俗所浸染,保持清廉的态度和立场。

爱莲说一课中牡丹菊莲分别象征著怎样的人?牡丹: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菊:安贫乐道的隐士莲:洁身自好的君子

爱莲说,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寄寓菊,牡丹,莲怎样的象征意义(1)莲:象征清高庄重的君子

(2)菊: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

(3)牡丹:象征荣华富贵。

爱莲说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叹很少有人跟他一个思想情操的

爱莲说将莲与牡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莲是高雅、淡泊名利的象征,记得文中有一句是这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作者在借莲的高贵品格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不阿谀奉承、唯利是图!牡丹是富贵的象征,但文中作者实在借牡丹讽刺那些唯利是图的权贵们!。

爱莲说中的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爱莲说中牡丹,菊,莲象征什么人牡丹:追求名利富贵的人

菊:淡泊名利的隐居志士

莲:清高庄重的君子

表达了作者喜爱莲花的思想感情,同时说明了作者对莲花的看法:君子应该身处污浊环境却不同流合污和君子应有庄重,质朴,不炫耀的品质。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78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