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雷电颂的好词好句有哪些,第1张

无边无际,浩浩荡荡,轰隆隆,鞺鞺鞳鞳,赤条条,

第五幕是全剧高潮,也是最精彩之处,“雷电颂”是全剧思想、精神、艺术上高度升华的集中体现,开篇屈原即借风雷电抒发满腔激愤。屈原悲壮沉雄的呼唤;呼唤着风咆哮起来,将沉睡人们震醒,将比铁还沉重的黑暗震破,将死的吹活起来。呼唤那轰隆隆的雷声“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他呼唤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辟开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最犀利的剑(电),似一股从雪域高山里喷涌而出的山洪,似一支裹着秦汉雄风的神兵勇将,似万马奔腾、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把屈原那吞吐天地地悲愤之情与暴风雨般的坚毅性格形象再现出来。这是用生命的血肉凝铸成的诗,是与风雷同化的诗,也是作者他那贮满溶岩的心胸里爆发出来的无穷的电光石火,“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我要把你们烧毁!烧毁!烧毁!”如果说前几幕是从不同侧面显示了屈原这些精神品质的话,那么,这第五幕便是以愤怒与毁灭为核心,是屈原层层淤积的悲愤情感的总爆,也是屈原那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的象征。屈原将自己的一腔冤屈与愤恨同猛烈咆哮的风雷电融为一体,发出震天动地的呼喊:“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些凝聚着屈原亦即作者的生命血肉的诗的语言,憎恨黑暗、景仰光明、毁坏偶像、思念人民的伟大精神,震撼着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心灵,体现了屈原这个艺术形象的鲜明个性——热情奔放,刚直坚毅,具风雷电般的冲击精神。雷电独白是一首反抗腐败,歌颂正直的颂歌,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思想倾向,如周恩来指出的:“《雷电颂》是郭老代表国统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控诉!” 郭沫若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并设置悲剧冲突使本文具有一种壮严、崇高、壮烈、雄浑的悲剧美,屈原在精神上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给人留下虽弱犹强,虽败犹胜,虽死犹生的强烈印象,作品给人的美学感受是悲壮而非悲惨、是奋发而非消沉。屈原的道德理想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又以死或不能善终所结束,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精神美、性格美、道义美和情操美,但他的斗志和精神却并未毁灭,而是永放光芒,因而作品中也就显示正义的力量不可战胜,给人以召唤,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念,以人以希望,使人一个个四肢生风、七窍咳火、五脏六腑的豪情滚滚。

《雷电倾》的精神同主人公屈原诗人气质和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十分合拍。由于作者满怀激情,言语中似有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文章具有一种“流动”感,即读起来感情激荡,思绪连续,不容停留,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雷电颂》又是诗与剧相融合的优秀的散文诗,读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你会不平,你会激动,你会亢奋,你会敬佩,你会赞叹!我们几乎处处都听得到作者的心跳,感受得到作者的呐喊,字里行间洋溢的都是情,情的强烈使得我们被感染、感动。很自然地与他们融化在一起,剧本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读者,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令人窒息,又令人在窒息中挣脱。作者的感情借屈原的形象表现得酣畅淋漓。

 

 

这是一幕风咆哮雷轰隆犀利的激越画面。

 

 

这是一篇悲壮意慷慨言激昂的抒情独白。

《雷电颂》的文章概括是什么

《雷电颂》是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作者郭沫若,该篇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 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 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雷电颂的文章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吗

比喻 这个没必要举例了吧

还有排比 例如你们是音乐 是跳舞 是诗

还有拟人 这个也没必要举例了吧只要看哪个句子有人的动作就是

还有呼告 这个不太常用 表现在直接对着风雷电说 你们怎么样把之类的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 运用拟人,呼告歌颂了风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运用呼告,反问,排比,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雷电颂大量运用修辞格有力地表达了爱憎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雷电颂的全文线索是什么?

1、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个文学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为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

2、《雷电颂》是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作者郭沫若,该篇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 消极抗日、积极 ,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手法,批判 反动派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斗争。

3、郭沫若(1892~1978),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雷电颂文章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何作用?

舞台说明,为屈原的形象、动作、外貌作了必要的交代,为后文震天撼地的呼喊作铺垫。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死了的时候:象征着人民被压迫得不安反抗,或是麻木不仁了的时刻,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的极端憎恶,而祈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可能接下来老师的课件还会把戏剧屈原里的各种人物(例河伯、婵娟、侍卫等)所象征的和风雷电对照,不过我们老师说不太重要,所以我没记

表达对黑暗的激愤与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伟大的力呀! 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欲得到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的支持。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的咆哮吧! 呼告,排比,反复,短句的使用,情感激烈,语气急促, 澎湃,气势雄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表达出作者对光明的热切向往,

《日》《月》《雷电颂》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借物抒发自己对当时黑暗势力的对抗和憎恶,和对光明胜利的渴望,表现了主人公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情感 这是我们老师讲的~~~~·

雷电颂是戏剧吗

《雷电颂》是戏剧

《雷电颂》出自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作者郭沫若,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消极抗日、积极 ,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 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雷电颂》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

郭若沫的《雷电颂》是散文吗

是。

雷电颂的诗句

《雷电颂》郭沫若

屈原 (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 ,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呵!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什么个大司命,什么个少司命,你们的天大的本领就只有晓得播弄人!什么个湘君,什么个湘夫人,你们的天大的本领也就只晓得痛哭几声!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顶多让你们哭出几笼湘妃竹吧!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你们滚下船来,你们滚下云头来,我都要把你们烧毁!烧毁!烧毁!

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河伯!你,你是我最初的一个安慰者!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呀!当我被人们押着,押上了一个高坡,卫士们要息脚,我也就站立在高坡上,回头望着龙门。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我看见婵娟被人虐待,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结果,你是被人押进了龙门,婵娟她也被人押进了龙门。

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呵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雷电颂其实是在颂谁?

屈原,初二下学期语文课文里的,可以去看看

雷电颂里它们是谁

郭沫若

东君,大司马,小司马

其一: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3、与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本文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郭沫若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二处,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4、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两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神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问题探究

《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我们能够从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庭,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感情。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5、在朗读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别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6、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运用拟人、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爱憎。

运用排比、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7、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练习巩固

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内深化”部分内容,并评讲。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外拓展”部分内容。

一、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试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前六段;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题意图:由于这篇独白是一篇抒情意味非常浓厚的散文诗,所以要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把握诗情、诗味和诗理以及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着重体会抒情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二、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设题意图:理解作品是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的。

“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

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三、与以前读过的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相比,本文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设题意图:与以前所学的郭沫若的《诗两首》作一番比较,在体裁上一个是诗,一个是散文诗式的戏剧独白。两个作品表现了郭沫若特有的个性风格,但在抒情方式上却有各自的特点。

《诗两首》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鲛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对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雷电颂》中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雷电颂》一些物象的象征意义: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

 1、历史故事导

 2、作家及历史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

 1、精读:

 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注: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可加以点拨。如: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3)、“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4)、“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概括:

 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4、讨论:

 《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点拔: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明确:

 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5、配乐朗读: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五、拓展延伸:

 举办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另: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 篇2

 《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更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重要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屈原呼唤雷电,怒斥土偶,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本文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象征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简短灵动的句式,增加了散文诗的音乐美,更像是屈原在为楚国的命运奔波的交响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剧情、结合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抒情方式。

 预习要求:

 1、流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赞扬及批判对象。

 2、仔细阅读课后剧情梗概,了解文章的出处。

 教学过程:

 1、导入: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着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于身处危机中的祖国深深的忧虑。1942年,同样感受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以这几个诗句为基础,在话剧《屈原》中书写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的颂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刻的场景。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及补充材料回答)

 ⑴大家已经阅读过课后的话剧《屈原》的剧情梗概,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

 补充剧情: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

 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

 ⑵郑袖的设计实际上非常荒谬,因为她在上演这出闹剧时舞台上还有许多扮演《九歌》中诸神的演员在场。可楚王没有想过屈原平时的行为,也没有询问其它人,轻易相信屈原已“疯”,这并不符合历史。在郭沫若原本的设计的话剧《屈原》,时间横跨了二十余年,基本上比较符合历史,郭沫若对剧情作出如此巨大的调整,并且将时间压缩至一天,就是为了突出生活的荒谬,也正是生活的荒谬才使屈原内心爆发出如此剧烈的愤怒。

 ⑶朗读全文,归纳一下文中出现的形象,并根据屈原的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提示:为什么把雷比作车轮滚动的声音?为什么要到洞庭湖、长江、东海以及那个小岛上去?

 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

 归纳:

 风、雷、电: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变革力量(歌颂)

 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美好的理想世界(向往)

 土偶木梗:黑暗势力的代表(痛斥)

 ⑷全文何处在歌颂追求光明的风雷电?(1—8)何处在痛斥黑暗?(9—11)在这两部分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句,反复强调了什么?(“烧毁”,毁掉黑暗,赢得光明)在文中的最后两节(12、13),同样也有着过渡句,提到了谁?(“河伯”)这一节中两次提到河伯是同一个人吗?(不是,后一个就是为他辩诬的扮演河伯的演员)实际上,屈原在这里描述了现实的黑暗,而在最后再一次呼唤“毁灭”这个黑暗的世界,也就是全文的总结。

 3、指导朗读,品读文本。

 ⑴刚才我们所归纳的情感如何通过朗读来体现呢?我从两个段落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语句,我们就从此开始,看看如何读出不同的情感: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提示:在朗读这两句时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体现出情感的不同,而语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大家思考一下,两个语句,一表现热烈地呼唤,一表现愤怒地斥责,声调语速应当如何变化呢?特别是语句中几个重复的词语,应当读出什么样的变化呢?

 (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达迫切的渴望之情。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达轻蔑和痛恨)

 (学生先小声读,由个别学生示范读,再齐读)

 ⑵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所在的小节,也请大家读出语气的变化。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zhu)睥睨(pi ni)咆哮(xiao)波澜(lan)污秽(hui) 犀利(xi)

 劈开(pi)稽首(qi)驰骋(cheng)虐待(ne)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历史尉《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三、朗读课文

 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五、探究活动。

 提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此外。<雷电颂>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自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六、欣赏品味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七、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雷电独自”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与《金色花》《秋天》相比,《雷电颂》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金色花》《秋天》是借事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而《雷电颂》是直接抒情,将人物内心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使观众产生共鸣,有效的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

青年人与雷电颂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表达的感情不同吧。。

雷电颂比较激昂些。。

《荷叶 母亲》与《金色花》在内容上以及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金色花:朴质秀丽 荷叶 母亲:淡雅清婉

三次嬉戏 荷叶护莲

缘情造景 触景生情

明快圣洁 整体氛围

母爱、爱母 母爱

这课我学完了哦,肯定对啦~~

欧阳修《南歌子》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词中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上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岁暮风寒,百花尚无讯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在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既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开头两句“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于物候变化的敏感。它们翔集在梅花周围,瞅准空档,便争相飞上枝头,好象要细细观赏花朵似的。寒梅着花,原是冷寂的,故前人咏梅,总喜欢赋予梅花一种孤独冷艳的性格,本词则不然。作者先从向往春天气息的寒雀写起,由欢蹦乱飞的寒雀引出梅花,有了鸟语花香的意味,而梅花的性格也随之显得热乎起来。顾随先生自云早年极喜杨诚斋的绝句:“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但读了苏轼此词以后,看法有了变化。他说:“持以与此《南乡子》开端二语相比,苦水(按顾随自号苦水)不嫌他杨诗无神,却只嫌他杨诗无品。”“‘满’字、‘看’字,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一首《南乡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顾随文集·东坡词说》)顾随深赏极爱开端二语,自是不差,而从“满”、“看”两字悟出“清幽高寒”及“圆寂”之说,似有未谛。“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进一步从寒雀、早梅逗引出赏梅之人,而逗引的妙趣也不可轻轻放过。客来花下,寒雀自当惊飞,此原无足怪,妙在雀亦多情,迷花恋枝,不忍离去,竟至客来花下,尚未觉察,直至客人坐定酌酒,方始觉之,而惊飞之际,才不慎踏散芳英,则雀之爱花、迷花、惜花已尽此三句之中,故花之美艳绝伦及客之为花所陶醉俱不待繁言而明。再说,散落之芳英,不偏不倚,恰恰落在酒杯之中,由此赏梅之人平添无穷雅兴,是则雀亦颇可人意。可见雀之于梅,在此词中实有相得益彰之妙。

下片写高人雅士在梅园举行的文酒之宴,藉以衬托出梅花的风流高格。“痛饮又能诗”的主语是风流太守杨元素及其宾客僚佐。杨元素才调不凡,门下自无俗客。诗、酒二事,此中人原是人人来得,不过这次有梅花助兴,饮兴、诗情便不同于往常。“痛饮”即开怀畅饮。俗语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高人雅士喜以梅花为知己,“痛饮”固当,“能诗”极易误会是能够写诗。其实,“能”字与“痛”字对举成文,乃逞能之意。“能诗”又不限于其字面意义为善于写诗,这里暗用刘禹锡寄白居易诗句“苏州刺史例能诗”(时白任苏州刺史),以称美杨元素的文采风流。作者又有《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词云:“钱塘风景古今奇,太守例能诗”,也是此意。“坐客无毡醉不知”,又用杜甫赠郑虔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语。“醉不知”的主语是宴会的主人杨元素。坐客无毡则寒,如今饮兴正酣,故不复知。此句意不在写坐客之寒,而是写主人之醉。主人既醉,则宾客之醉亦可见。观主客的高情逸致,梅花的高格也不难想知了。“花谢酒阑春到也”,非指一次宴集时间如许之长,而是指自梅花开后,此等聚会,殆无虚日。歇拍二韵,“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重新归结到梅,但寒柯玉蕤,已为满枝青梅所取代。咏梅花而兼及梅子,又不直说梅子而说“一点微酸”,诉之味觉形象,更为清新可人。下片从高人雅士为之留连忘返、逸兴遄飞,托写出梅的姿态、神韵。

此词既不句句粘住在梅花上,也未尝有一笔不写梅花,可谓不即不离,妙合无垠。词中未正面描写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办法来加以表现,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雷电颂中风雷电在剧中各有什么特点

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夜雨寄北最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采用想象/虚写的手法,描绘出想象中两人重逢后的场景,委婉表达出自己的思归之情和对对方的思念。

早寒江上有怀颈联两句的抒情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早寒江上有怀》颈联和尾联两句的抒情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

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

雷电颂 本文的这段告白在语言与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不知道啊

雷电有什么特点

(1) 雷电的特点

雷电流放电电流大,幅值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放电时间极短,大约只有50~100μs;波头陡度高,可达50kA/s,属于高频冲击波。雷电感应所产生的电压可高达300~500kV。直击雷冲击电压高达MV级,放电时产生的温度达2000K。

(2) 雷电的危害

① 机械效应:雷电流流过建筑物时,使被击建筑物缝隙中的气体剧烈膨胀,水分充分汽化,导致被击建筑物破坏或炸裂甚至击毁,以致伤害人畜及装置

② 热效应: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能,可烧断导线,烧坏装置,引起金属熔化、飞溅而造成火灾及停电事故。

③ 电气效应:雷电引起大气过电压,使得电气装置和线路的绝缘破坏,产生闪烁放电,以致开关掉闸,线路停电,甚至高压窜入低压,造成人身伤亡。

百度竞价方式与谷歌相比有什么特点

百度竞价针对是国内推广,谷哥针对是国外(外贸) 请采纳不用谢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9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