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的一首七言律诗。
一、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赏析: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心惊胆寒的心情,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品质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英勇的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找到了红军安扎的大本营,长征胜利在望,正在此时,毛泽东写下了之一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七律和七绝的区别如下:
七律和七绝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形式,两者在诗歌技法、格律以及意境表现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七律和七绝的区别。
七律是一种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形式之一。七律的结构上,每一首诗都由八行组成,每一行五个字,总计有四十个字。
而且,“律”本身就是音乐美学上的术语,七律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古体诗,是相对比较完整的,其配合旋律婉转而且读来非常流畅。
七律在格律的要求上要求韵部固定,其中1、2句共用一韵,3、4句独用韵,5、6、8句共用一韵,7句单独用韵,其次在语言的选择上,需要遵从格律并控制诗歌的语气,力求做到整首诗的气韵流转自然,意境贴切,给人以幽思渐生的感受。
七绝是一种绝句,结构上都是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字,其中最后一句必须押韵,并且有一定的规律。七绝在格律的要求上,主要强调前三句同时押韵,第四句与前三甚至前两句的意思呼应,使得整个诗歌节奏感明快,语言简练明了。
七绝通常是用于短篇文字,因为它注重断句和音律的自然平衡,而同样在意境方面也注重表现作者通过独特生活阅历所体验到的情感,如爱、恨、怨、悲、欢等。
诗歌意境依据诗人的心情变幻,情绪时而哀怨苍凉,时而静谧祥和,更增强了七绝作品的凝练性,为青少年聚焦着明确的写作素材。
总的来说,七律和七绝各有其特点,在古典诗歌创作中拥有广泛的运用。七律注重于整首诗歌中韵部和语言的配合,以长篇叙事或抒情为主,要求“章法畅达,文意流畅”。
而七绝则更加注重于表达独特的境界和情感,要求多表现出短篇诗歌的凝炼性和韵律美,使用场合偏重于简短的抒情小诗以及一些有感而发之作。总之,知道在何种情境下写什么样的诗很重要,无论是七律还是七绝,它们都是文学艺术中的精髓,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欣赏。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七言律诗是诗歌载体之一,因为每首诗都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格律十分严格,因此被称为七言律诗。据记载,七言律诗最早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后来到唐朝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其实大家应该都有读过唐代诗人著写的七律,其意境、风格都属顶尖作品。这次就来为大家介绍下七言律诗的特点,还有10首七律的赏析,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说不定就有你喜欢的。
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编辑整理:盛唐辉煌
在唐代,七律佳作频出。
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七律诗起源于南朝,初唐定型,到杜甫手中成熟。
今天,诗词君总结10首唐代经典的七律诗,首首经典,每一首都有一个千古名句,你喜欢哪一首呢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首吊古怀今之作,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而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既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透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英姿,令人遐想。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清·杨伦《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此诗描绘了夏日久雨初停后关中平原上美丽繁忙的景象,全诗写景生动真切,生活气息浓厚,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赠阙下裴舍人》
唐·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这是一首投赠诗,是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诗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全诗富丽精工,又不流于藻饰堆砌,十分难得。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一方面写出自己请求裴舍人援引之意;另一方面又对戴华簪的舍人寄予羡慕、恭维之情。这一句尽管说得很委婉,但诗人那种“求田问舍”的情状,则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了,意思说得很清楚,但言语含蓄婉转,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将刘长卿彷徨喟叹的心情寓情于景,秋草独行,寒林日落,悲凉的景透路出诗人的伤怀。
《唐诗笺要》:怨语难工,难在澹宕婉深耳。“秋草”、“湘水”二语,尤当隽绝千古。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清代黄生《杜诗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历来为人赞颂,写尽江行之景,船夫夜语,令人备称亲切。《昭昧詹言》:三、四兴在象外,卓然名句。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令人吟咏不绝。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高旷贞优之致,落落不群。
《七律长征》诗中“一暖一寒”中的“暖”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表达了: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原诗:
《七律•长征》近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释义: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七律·长征
1、篇幅固定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2、押韵严格
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3、讲究平仄
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
4、要求对仗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扩展资料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这四种平仄格式也是来源于前面讲过的七言格律诗的四种平仄基本句型。对照五言律诗来看,也可以简单地看作是在五言律诗的基础上,每句的前面加上了两个与后面两字平仄相反的字。
A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
B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
C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
在五言的a、b、c、d四个句型的前面,加上两个与五言开头两字平仄相反的字以后,原来五言a句的“仄起”在七言的A句中就变成了“平起”。
依此类推,七言的B句变成了“仄起”,C句变成了“仄起”,D句变成了“平起”。而结尾的“仄收”、“平收”依然不变。把这四种基本句型,按照前面讲过的要求进行不同顺序的搭配,就得到了七言律诗的四种不同的平仄格式。
-七言律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