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话的相关

瑞安话的相关,第1张

民俗专家认为瑞安温州鼓词的发源地,理由是:

1、鼓词一直是用瑞安话说唱,也只有用瑞安话才押韵。

2、著名词师管华山、阮世池都是瑞安人,长期以来已形成自己的流派 。

3、瑞安仙降人彭阿元首创了伴奏乐器牛筋琴。

4、制琴的重要材料牛筋,是马屿人阿海制作的。

温州话实在太难学,我也是到温州五六年之后才学会听的,讲用的时间更久。

不过你也不用刻意让她学,如果她到了温州,在温州生活了,自然就会了。

还有就是书店里有专门学温州话的书和语音材料的,去买来让她学呀,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你亲自教她,蛮有意思的。

1 瑞安人与温州人的区别

瑞安市是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与温州市相邻。虽然瑞安人和温州人都来自温州地区,但是在某些方面却有明显的区别。

一是方言的差异。瑞安人说的是瑞安话,而温州人则是温州话。瑞安话与温州话虽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二是文化传统的不同。瑞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体现在了瑞安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节日庆祝上。温州则以商业文化为主,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

三是心态的不同。瑞安人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对于外来文化持保守态度;而温州人则更加开放,接纳各种文化和传统,形成了温州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

2 瑞安人不自称为温州人的原因

虽然瑞安市隶属于温州市,但在某些场合下,瑞安人并不愿意自称为温州人,而坚持称自己为瑞安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因素。瑞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固守本土传统的心态。

二是地理位置。瑞安市位于温州市的东部,与其他区域隔开。瑞安人在日常生活中与温州其他地方的人接触比较少,有些时候甚至不能完全沟通,这也形成了一种自己独特的身份意识。

三是文化氛围。瑞安市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点,这也让瑞安人更加自信和自豪。同时,瑞安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尊重,不愿意被淹没在温州这个大环境中。

3 瑞安人与温州人的共同点

虽然瑞安人与温州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在一些方面也有着共同点。

一是饮食文化。无论是瑞安人还是温州人,都非常讲究饮食,尤其是海鲜。大多数的瑞安人和温州人都生活在离海较近的地方,因此都能够品尝到新鲜的海鲜美食。

二是商业经济。温州是一个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城市,而瑞安也以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为主要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瑞安人和温州人都善于创业和经商,追求商业成功。

三是传统文化。尽管瑞安人和温州人在文化传统上有一些不同,但都有一种强烈的传统文化自豪感。无论是瑞安还是温州,都注重传承和弘扬本地的传统文化,以此为自己的身份认同。

4 总结

瑞安人与温州人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又有着相似之处。瑞安人与温州人都是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背景的人群,这种文化认同也影响着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生活方式。对于瑞安人来说,他们坚持自己的身份认同,不愿称自己为温州人,而是瑞安人;对于温州人来说,他们更注重开放、包容,接纳其它文化,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最终,这种多重身份认同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魅力和独特性。

瑞安的语言特色是瑞安话有些地方会倒装,比如:

你先吃=你吃先

你再吃点=你吃添

你吃饭了吗=你饭吃罢

你去过香港吗=你香港走过罢

拖鞋=鞋拖

猪娘=母猪

豆腐软=软豆腐

菜咸=咸菜

江蟹生=生江蟹

瑞安话中好些词语富有浓厚的书卷味(瑞安人说它带“文理”),如果我们利用空暇对它细加把玩、品味,不失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之事。其中有来自古代书面语的,有借用书面语表达另一层语意的,还有瑞安话中独到的词语。

一、来自古代书面语的(或者说,方言被书面语引用的),下面笔者以“乐事”、“生分”、“生受”、“剪绺”等词语为例:

“乐事”,在瑞安话中表示事办得好,处理妥当,任务完成得令人满意等义项。如“该件事办得真乐事。”更多的是用“乐事”或“弗乐事”,来回答别人的询问。书面语见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以及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以上的“乐事”与瑞安话相近。

“生分”,在瑞安话里有感情疏远、陌生、害羞等义项,如“你我是老同学,为什么反而生分了?”“这孩子怕见生分人。”“别怕生分!”意思与《红楼梦》“又不生分,又可取乐。”的意思相近。

“生受”,在瑞安话里与难为你、麻烦你相近,一般不对自己说。如:“害你生受了,真对不起。”瑞安话的生受与《水浒传》中“武松道:‘却生受嫂嫂’。”以及黄庭坚的词“生受、生受,更被养娘催绣。”中的“生受”义同。

“剪绺”,绺(音同柳)是量词,一束丝线、一束头发,也叫一绺丝绒、一绺头发。剪绺在瑞安话里代指小偷,意谓小偷常在戏台下乘妇女专心看戏时偷剪其发辫(一条发辫可换几斗米或数斤酒)。如“做贼碰着剪绺。”或“大贼也被剪绺偷了。”书面语的“剪径”指拦路抢劫的大贼,而“剪绺”常指代小偷,常见于宋元话本。

以上的书面语,可能就是唐宋时期的口语。瑞安方言中保留了较多的唐宋时语音,并被承传下来。故虽是书面语,还透露出浓浓的瑞安味儿。

二、借用书面语表达另一层语意的有:“云淡风轻”、“雀跃”等词语。

“云淡风轻”,《千家诗》中选程颢《春日偶成》诗中的首句:“云淡风轻近午天”中前四字。原意是形容春季晴空,风和日丽令人喜爱的景象,原是褒义词。但瑞安话借此词语却形容那些骤然升官或发财者忘乎所以的形态,变成贬义词。如“该人近日云淡风轻起来,忘记了自己姓什么了!”把讽刺、冷嘲隐在春日晴和的语句中,十分巧妙。

“雀跃”,在书面语中指“若雀跃也”,“如雀之跳跃也”,表示喜极,有欢呼雀跃的词,应为褒义。但瑞安话却借此形容女孩子轻飘,其意与“骚”相近。如:“雀跃囡儿”。或“这个囡儿这样雀跃,将来怎么嫁得出去?”

“旗儿店”,瑞安话指酒店。古时城乡酒店前都竖着一条旗杆,杆顶斜插着一面写有“酒”字的布旗,远处都可望见,叫酒旗,也叫酒帘、望子,起“广告牌”的作用,现在乡间仍称酒店为“旗儿店”。

三、瑞安话独有的书面语有:“风痴”、“酿禾”、“伴手”、“索怀”、“授儿”、“乐力”等词语。外地人也可依整句瑞安话来解读其词意。

“风痴”,瑞安话指台风、风暴。此词十分形象,风大得如痴如狂,以至拔树、毁屋,冲垮堤坝的地步。至今瑞安民间仍有许多人称台风为“风痴”。瑞安谚语:“风痴碎,‘回南’大”。“回南”指台风登陆后风向大都由东北风转为东南风。风痴虽甚癫狂,但比之登陆时回南还逊一筹。也比喻反击者的力量(或指反驳言辞)比进攻者(或指批评,指责言辞)更厉害、有力,是后发制人的意思。

“酿禾”,瑞安话指称雷雨。雷雨往往盛发于夏秋之间稻禾旺长时期。这时稻禾最需要阳光、雨水和肥料。而雷雨还是上午烈日所致的短时间骤雨,既有充足阳光和丰沛的雨水,又因雷电为之提供大量氮肥。所以称雷雨为酿禾,既有科学道理,又很形象生动。至今仍活跃在许多瑞安人的口语之中。如:“今天闷热,下午定会落酿禾!”更贴题了。

“伴手”与“回伴”,在瑞安话中指走亲朋好友家随手带去的小礼品、小食品,故称伴手。如:“你这么客气,常来走动就很好了,还要带伴手!”伴手,从字面看是动宾式,指伴着手里的东西。既然客人给主人带了礼品,主人也讲礼尚往来,也反馈给客人礼品叫“回伴”,是针对“伴手”而言的。如:“你看,我只带一点点伴手,你却给我摊篮坊回伴!”

“索怀”,在瑞安话中指糖果,糕饼。索是索取,怀是襟怀,古时人们衣服没有缝口袋,物品均放衣襟中,下面腰间用一条带子将服系紧,不使物品下坠。做客时往往将糖果、糕饼往襟怀中一放,到主人家后拿出来送给主人小孩,故称索怀。后来又把招待客人的茶点或给客人带回去的回伴称为索怀。

“授儿”,在瑞安话中指嗣子、义子。与亲生儿子相对而言,指别人授(送)给的儿子。

“乐力”,在瑞安话中指做事乐于出力、用力、努力的意思,很像当今的“给力”。

以上这些带书卷味的瑞安话,都可以用全国通用的汉字记录、书写、传播。而用在瑞安话中,听起来,很具瑞安特色,如改用普通话翻译后,瑞安话的原汁原味就淡薄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366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8
下一篇2023-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