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 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
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一)体针
中风失语用针灸治疗,临床可收到显著的疗效,特别是早期的病人,有时针刺后就可明显改善其语言不利症状。
1针刺取穴哑门、风府、风池、完骨、天柱、印堂、人中、廉泉、神门、内关、手足三里、三阴交、涌泉、金津、玉液。
2针刺方法哑门、风府每次取一穴,针向下颌方向,刺入1寸左右,得到针感后出针;风池、完骨、天柱每次取一穴,针尖向喉结方向刺入1~15寸,施小幅度高频转1~2min后出针;廉泉进皮后先向舌根方向进入2寸左右,然后出针;人中斜刺05寸,有意识障碍及精神不振者,可用雀啄法;印堂用捻转泻法;神门、内关、手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可两侧交替取穴,神门向肘部斜刺,内关用提插捻转泻法1~2min,三阴交针刺以使下肢有抽动感为宜,涌泉点刺,人中、神门、内关、三阴交可留针15~30min,也可根据病情而增减。
3随症加减金津、玉液及舌面进行点刺;软腭反射消失者,刺软腭;咽反射消失,饮水发呛者,可点刺咽部黏膜;舌肌萎缩及舌下络脉瘀血者,可舌下脉络放血;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者,可加命门、关元,针区加灸,也可只用灸法;听觉功能障碍者,可加针百会、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伴意识障碍及情绪低下,可加针百会;血压偏高者,可泻太冲、曲池、风池;声低息微,全身乏力者,可针补气海、足三里,气海针后加灸;喉中痰鸣,痰涎壅盛者,加针天突、中脘、丰隆。
另外,失语的治疗,除针灸外尚可配合头针,取穴以左侧为主,可以提高疗效。
(二)头针
头针疗法是用针刺头皮的某些特定区域以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是运用中医学的针灸学及现代医学的大脑皮质定位理论产生的一种疗法。这种疗法对脑血管病的治疗为有效方法之一,并具有进针快、捻针快、起针快的“三快”特点。关于脑与头皮经络的关系,早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即有说明:“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分布于头的经脉、经筋、络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脑联系。
治疗主要选用语言一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如为语言含糊不清以局部选穴为主,选风府、大椎、人迎、廉泉为主。头部刺激区定位:取病人优势半球头皮语言诸区,根据失语症的类型选用不同的语言区。完全性失语者,取语言一区;以口语表达障碍为主者,取语言一区;以听语理解障碍为主者,取语言二区。操作:持28~30号毫针与头皮呈30。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使用手法或电针治疗。
听觉功能障碍者,可加针百会、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伴意识障碍及情绪抑郁者,可加针百会;血压偏高者,可泻太冲、曲池、风池;语声低微,全身乏力者,可针足三里,气海针后加灸;喉中痰鸣,痰涎壅盛者,可加针天突、中脘、丰隆。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3 参考资料 附: 1 有颅针疗法作用的穴位 2 有颅针疗法作用的方剂 3 有颅针疗法作用的中成药 4 颅针疗法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颅针疗法 1 拼音
lú zhēn liáo fǎ
2 注解
颅针疗法即头皮针疗法。[1]
头皮针疗法即头针疗法[2]。
头针疗法又名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是针刺头部某些特定的 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据古代医籍记载,头部腧穴主要治疗颅脑疾患,如中风、癫狂、眩晕、头痛等。近年,由于耳针疗法的广泛应用,有人注意探讨头皮与全身的关系,并根据头皮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空间对应关系,提出在头皮上划出若干 区,如运动区和感觉区等;也有人根据头部经络与全身的联系,扩大了头部腧穴的应用范围。头皮针疗法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推广使用已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头针穴位的定取,各家主张不一,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种是山西焦顺发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提出;一种是中国针灸学会根据经络学说提出,后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承认。针刺时一般取坐位或卧位。当选定施术部位后,行常规消毒,用26~28号1至2寸长的毫针进行针刺。针刺方向有直刺与横刺之分。横刺一针透2~3穴, 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必要时还可采用埋针法,用胶布固定针柄,埋1~3日再起针。在操作过程中,应消毒严格并防止出血。婴儿由于颅骨骨缝合部的骨化不全,不宜采用头皮针。[3]
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