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译:鹤的影儿从寒气氤氲的池塘上面掠过,高挂在天月儿发出清冷的光辉,淹没了月下吟诗人的灵魂。
冷月葬花魂之字面解释:孤冷的月下将枯败的花朵埋葬。
其实这两句是只能从意境去体会的,若单从字面去解释则失却了本来的诗意。
这其实也可说是一种诗谶,就是通过诗来暗示主人公未来的命运,是曹雪芹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其实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都是一个道理,都是一种影射和暗示的作用。这句前面是暗示湘云会远走高飞,而后半句则是暗示黛玉将来的香消玉陨。
《梅花·忆寒梅》咏梅花诗鉴赏
李德裕
寒塘数树梅,常近腊前开。
雪映缘岩竹,香侵泛水苔。
遥思清景暮,还有野禽来。
谁是攀枝客,兹辰醉始回。
这首忆寒梅是李德裕《忆平泉杂咏》组诗中一首。组诗共十首,具体写作年代,傅璇琮《李德裕年谱》定为开成五年庚申(840)。当时李德裕五十四岁,在扬州淮南节度使任上。据组诗中《忆春雨》、《忆春耕》、《忆野花》题下注:“余未尝春到故园”看,当是这年春天,李德裕见到扬州之春景生望乡之情而作。平泉,即李德裕在洛阳附近三十里处营建的平泉别墅。由于他性好花木,广泛罗致,其园林中奇花异草,珍木怪石,应有尽有。在他的诗中,屡屡有忆山居之作,抒发他对平泉别墅一片怀念深情。如《山信至说平泉别墅草木滋长,地转幽深,怅然思归复此作》中“忽闻樵客语,暂慰野人心。”;《怀伊川郊居》中“此生看白首,良愿已应违。”他思念平泉别墅,别墅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时时牵动他的心。而在实际上,他的确未曾实现自己归依洛川的心愿。刀光剑影的政界搏杀使他这位党魁身不由己。几上几下,进进出出,真可谓平地起风波,险象环生。越是如此,他越是怀念平泉山居。他说:“我有爱山心,如饥复如渴。出谷一年余,常疑十年别。春思岩花烂,夏忆寒泉冽。秋忆泛兰巵。冬思玩松雪。晨思小山桂,暝忆深潭月。醉忆剖红梨,饭思食紫蕨。坐思藤罗密,步忆莓苔滑。昼夜百刻中,愁肠(《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他对平泉山居里花木水石充满眷念之情。
我们明瞭了李德裕对平泉别墅的无限思念之情之后,再来看他这一系列回忆平泉山居中的景物诗时,就能从整体的把握中来窥视作者心中的隐情了。起首一句“寒塘数树梅,常近腊前开”起得很平,并无特别之处。或许是思念之极至反而趋于平淡吧,联系李德裕苦心经营的山居在他心中地位,这一句平静的描述同样有感情因素,接下两联进入对寒梅的具体描绘:“雪映缘岩竹,香侵泛水苔。遥思清景暮,还有野禽来。”突出了寒梅的环境特征。虽然第一句中“寒塘”已点明环境,“腊前”又点明时间,但毕竟是较为抽象的。这里一个“雪”字就是“寒”的具体形象地也是有力的烘托。岩下竹在白雪映衬之下,是多么美的雪竹图啊。特别是“香侵泛水苔”一句似乎寒梅的香气阵阵袭来,飘散于寒塘水上。令人不仅想见其形,而且也想见其神。“侵”字是很有力度的词语;“泛”字又表明其范围之广。在寒塘边虽然只有几树梅花,但却在数九隆冬严寒中傲然而开。而且还有白雪绿竹相映衬,更显其不俗的品格,构成一幅梅竹雪互映的图画。李德裕在此处所留意者并不局限于寒梅之映雪,香气之侵袭等植物静态形象。还连带而及:“遥思清景暮,还有野禽来。”寒塘日暮,梅树影下,还有野禽往来,究是何种“野禽”,并未言明,也无需言明。他在《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中涉及野禽中有白鹭鹚“碧沙常独立,清景自忘归。”这样,在梅树丛中,香气阵阵,不仅雪、竹相衬,还有野禽飞来,为静态画面增添动感。从寒梅所处的时空连类而及其它,使人对寒梅品格特征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寒塘是梅所处空间,腊前是梅所开时间,雪与岩竹是梅的陪衬,香气侵袭泛及水苔是梅的足迹。野禽是梅的伴侣。作者回忆寒梅,喜爱寒梅,同时也回忆了与寒梅相关连的一切,而并不是仅仅拘限某一点,这就是这首诗不同于其它咏梅之作的特别之处吧。如张籍《梅花》:“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角度颇新巧,但气度略嫌不足。李诗在描绘了寒梅特点后,最后一句“谁是攀枝客,兹辰醉始回”直抒胸臆。谁是寒梅的知音,攀枝赏玩的知音呢,是自己。在醉酒之后梦中回游吧。好多政界要人每每于烦杂公务之扰后,寻一个僻静处求得精神上的放松与解脱。尤其是在政治的惊风恶浪中,那种企冀归休的念头会时时袭来。李德裕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人生不如意,十乃居七八。”但却不能如愿以偿:“我未及悬舆,今犹佩朝绂。焉能逐麋鹿,便得游林樾……器满自当欹,物盈终有缺。”(《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他在《春日独坐思归》中又说:“壮龄心已尽,孤赏意犹存。岂望图麟阁,惟思卧鹿门。”对这些话语我们既不必深信不疑,也不能置若罔闻。它毕竟或多或少地流露了作者内心的隐情。实际上也是如此,尽管他对平泉山庄有刻骨的思念,现实中的政治格局却使他离他所喜爱向往的平泉山居越来越远。李德裕于开成五年七月被召入朝,九月到长安,拜为宰相,带着对寒梅美好形象的回忆,又为大唐帝国的国家机器运转而奔波忙碌了。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①。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②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将息:休养。
②者次第:这许多情况。
简析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赏析二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以下是引用片段: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难能可贵之作了。
1、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
《明月夜留别》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口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口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
2、月亮寄托了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月亮寄托了人们对故乡 和亲人的思念。
月亮成为诗人 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
3、月亮寄托了文人墨客的失意寂寞之情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
月亮在失意者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李商隐 《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夜吟 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理。
4、月亮倾诉家国忧思之痛
代表作品:张岱《念奴娇•丁亥中秋寓项里作》,姜夔《扬州慢》。
5、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月亮孤悬天际,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 明月意象常作为永恒的象征。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时也成了阅尽沧桑的见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