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语言能力超群,精通满语(包括老满文和新满文)、汉语和蒙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也达到了“能之”的程度,这在古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弘历在位期间,才完成《明史》,编一朝史书,耗时百年之久。
弘历不仅有文才,还善射。每年夏天弘历接见武官后就在宫门外比试射箭。赛三次,每次射三箭。弘历九箭一般中六七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他在大西门射九箭,箭箭中的。 弘历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
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为了探访民情,古代信息不发达,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间走走。其二是为了加强清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江南是明朝起家之地,当地居民对明朝最拥护,清军入关后反抗最激烈,也遭到了最惨烈的屠杀。而江南经济发达,帝国财赋又大半来源于此,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为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以巩固统治。其三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弘历自己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游乐的目的大大增加。康熙帝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而弘历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 弘历即位初年效法汉人立“嫡长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年),密立嫡出的永琏为皇太子。然而乾隆三年(1738年)永琏就死了,还不到十岁。后又立皇后生的二儿子永琮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两岁。一年后皇后富察氏死在东巡途中,弘历十分伤心,遂迁怒于庶出的皇长子,皇长子不久忧惧而死,立储的事让弘历伤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准再提立储之事。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十三岁的弘历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问题了,这个时候,还活着的皇子只有六人,这六人中,又有两个过继给了兄弟,所以可供选择的就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立为皇太子后乾隆改其名为顒琰,其余弟兄均未改名,仍用永)、皇十七子永璘。弘历觉得谁都不是理想的人选,相对而言永琰的缺点最少,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弘历下定决心,立皇十五子顒琰为太子,按照雍正帝定下的规矩“秘密立储”,他书写了立储谕旨,将谕旨藏在一个锦匣里,再命人将匣子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完成了立储工作。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弘历小近四十岁。和珅是弘历从一个三等轻车都尉一手提拔起来的,确有不少长处如相貌出众,语言才华超群,书法艺术有造诣等:通满、藏、蒙古、汉语。和珅被重用初期,做过几件好事,比如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受贿案,在弘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印象。皇帝交代的事他都能办得井井有条。于是和珅平步青云、恩宠无比。
和珅在弘历面前不摆国家大臣的架子,弘历一咳嗽,他就能立即捧上痰盂或者帮他捶背。公事余暇和珅还给弘历讲笑话,或一起作诗。当然和珅和皇帝的诗都不高明,两个人互相切磋研究,觉得棋逢对手,是个知音。
弘历晚年十分孤独:他中宫空虚不设皇后;嫔妃的地位低,在等级森严的皇家轻易见不到皇帝,况且弘历六十五岁以后也基本上不见这些嫔妃了;皇子公主少数还活着且大多住在宫外;弘历早年提拔的大臣或死或退休,新提拔的官员跟他年龄相差悬殊,话不投机,都躲着弘历。多亏和珅上下沟通,既能让国家机器保持运转,又使皇帝不至于寂寞。而且和珅还能帮皇帝办成很多别人办不成的事,能帮皇帝背黑锅,能为老年弘历的奢侈挥霍提供财源,所以弘历离不开和珅。
于是从弘历晚年以来,和珅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可以影响皇帝,被人们私下称作“二皇帝”。他揽权受贿,对依附自己的人百般庇护。和珅十分贪婪,他不仅大肆受贿,还公开索贿。地方督抚为了息事宁人,每当给皇帝进贡都着给他带一份。久而久之,和珅积累起了巨额的家产。 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王以补祝弘历八十大寿的名义派出以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为首800多人的使团访问清帝国,并于次年到达。
弘历接到两广总督关于英使来华“进贡”的奏报十分高兴,他命人专门负责接待英国使团。英国使团到了北京,在圆明园休息几天后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参加弘历八十三岁寿辰的庆典。
清政府拟定了一套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双方都兴致勃勃等待正式会见的时候,却在礼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按清朝规定,外国使臣朝见清朝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礼。而马戛尔尼认为这样有损大英帝国的尊严,主张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节。弘历得知后非常生气。经过磋商双方达成妥协: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初六万树园欢迎宴会上行英式礼节;八月十三日,正式举行乾隆万寿典礼时行三跪九叩礼。
英使带来的礼品共19宗、590余件,都是当时英国先进科技的代表作,有座钟,天球仪,地球仪,望远镜,还有能够测报气象的仪器,手枪、步枪、榴弹炮等。弘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清朝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分别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绒、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三千多件。
英使团参加完庆典返京后,马戛尔尼递送的表文由在京的传教士翻译了出来,原来是英国要求派人常驻北京。弘历以谕旨的形式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交马戛尔尼带回。这时弘历已隐隐感到英使另有企图,便催令他们赶快起程回国。
马戛尔尼离开英国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让他把一封信转交乾隆。马戛尔尼多次想通过和珅向弘历转达信中的意思,都被和珅转移了话题。于是马戛尔尼就按信的内容直接给弘历写了一封信,提出如下请求:开放珠山、宁波、天津等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取消澳门和广州之间的转口税,或照1782年的税率减免;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珠山附近划一个设有城寨的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囤货;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并自由往返澳门;允许英国人自由传教等等。
不难看出,英国在要求双方贸易的同时,也掩藏着殖民扩张的意图。对此弘历断然拒绝,乾隆在给英王的敕书中逐条加以批驳。九月初三,弘历任命侍郎松筠为钦差,专门护送英国使团一行起程离京。并传令沿途地方提高警惕,以防英国人滋事。
马戛尔尼访问失败了。47年后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南京条约》。乾隆时期英国使团想得到而没有得到东西,大英舰队用坚船利炮都得到了。
1这当是乾隆的制衡措施,很多有作为的皇帝大都认为朝庭中大臣能互相制约的好,有利行皇权。
2和珅是乾隆的宠臣,又加上是满族,所以默认了他的行为的,多所庇护。
3嘉庆之所以对和珅态度不好,是因为和珅曾反对嘉庆立太子,而且在登基前后多有阻挠。加上反对和珅的正直大臣及对立大臣的反对,所以嘉庆不对容忍和珅。
4和珅家资丰厚,抄和珅的家无疑是笔大财。嘉庆顺势而为而已。
5或许是乾隆故意留给嘉庆处理的,一是能给嘉庆树立一个好的形象,二是能给儿子增加些收入。
乾隆与和珅的初遇
历史总是充满巧合。和绅是在乾隆中后叶、“适百里路而半九十”、精力不逮、政治倦怠的情况下粉墨登场的。关于他们之间的缘分,有一个很浪漫的传说。话说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见一位他父亲的妃子。此妃面容姣艳,正对镜梳妆,生性风流的乾隆(那时还叫弘历)便和她开了一个玩笑,从后面用双手蒙住她双眼。妃子以为是皇上,便用梳子在他的额头上敲了一下。不幸的是这一幕恰被皇后看见,误以为妃子戏弄皇子,便赐死了这位美貌的妃子。乾隆心中有愧,便染朱于指,印于已死妃子颈上,约于二十年后相见。
二十年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乾隆遇见了和绅,瞬间就产生贾宝玉初遇林黛玉时那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发现其颈间指痕宛然,很重感情的乾隆便对他“一见钟情”,从此信任有加。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其辞,但总归事出有因,也足见和绅的不平凡。
还有,在这之前,大小金川之战不断,这很令乾隆帝头疼。而一遇见和绅,嘿,怪了,居然捷报频传,清水教徒等很快便剿尽了。于是迷信思想挺重的乾隆帝便认定和绅为其命中的一颗福星。
如何“征服”乾隆
然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另一个还要愿挨呢!和绅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再说乾隆帝还没有糊涂到仅凭一个面善就对他无所顾忌了吧!关键还得靠和绅自己。和绅虽然面目清朗,但还不足以“以色悦龙颜”,虽然有一些才情,但皇帝身边像刘墉、纪昀、阿贵那样的能人俯拾即是,他那点小儿科还不足以“以才邀眷顾”。
暧昧君臣:揭秘乾隆与和珅是怎样相互“玩弄”的
那么,和绅又是怎样从一个小小的侍卫青云直上到一个位尊权重的军机大臣、大学士的呢那么他“征服”皇帝的杀手锏又是什么呢可以概括为三点:无良知,无德信,无忠贞。如果说善于揣度圣心的深重心机是其得皇恩的根由,精通蒙汉满的才情是他步入内阁的敲门砖,那么敢于给圣人暗献美姬的*巧则是其博得信赖的直接手段。就这样,两个臭味相投的人很快便粘在一起了,炸弹都轰不开。
我们都知道,说到和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贪!他在一步步得宠后,那丑恶的真面目便暴露出来了,而他的贪欲也随着官职的升迁和被信赖的加深而日益膨胀。乾隆四十五年,和绅创建议罪银制度,借事罚银,少则千两,多则数十万不等,而这些银两很多都饱入他的私囊了。和绅最后到底贪了多少财产呢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具体答案。有人做了保守估计,他的家财折合成银两不下八亿,相当于清政府二十年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如果用来赔甲午庚子中的两次赔款还有余矣。
乾隆帝毕竟不是一个昏君,他对自己廷下的种种贪污现象难道没有耳闻吗不,他比谁都洞彻。他开始的时候,在惩贪方面的确下了一番工夫,他上任时即说:“若视朕之宽而一任属官欺蒙,百蔽丛生,激朕将有来不得不严之势,恐非汝大员及天下臣民之福,汝等可明知朕意。”足见其惩贪之决心。在随后的“南河亏空案”、“两淮盐引案”、“甘肃捐监冒赈案”、“闽省亏空案”等一系列贪污案件中,他可谓大刀阔斧,而且气势磅礴:“此等劣官,多留一日,则民多受一日之残,国多受一日之蠹。国家设官分职,均宜洁公奉己,廉隅自励,恣饱欲壑,置民疾不问,此等不力,何以肃吏治而儆百官”可是憾一叶难以震大树,戒贪却屡禁不止,连他本人都喟叹道:“各省督抚中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察吏非不得,而贪墨未息;锄恶非不力,而纵逸尚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首先是执行的问题。很多时候,他并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例如他有一个宠臣李侍尧,收受贿银三万余两,乾隆却亲自为他开脱,说其“历任封疆,在总督中最为出色,是以简用大学士,数十年来受朕倚用深思”。当然他对和绅的“特殊恩典”也不例外。弹劾和绅的大臣不是没有,但大多是落了个自讨没趣。乾隆四十五年,御史曹锡宝奏了和绅一本,结果乾隆帝本人不仅积极地为和绅宠护,还断曹诬告。这便更增加了和绅的嚣张气焰,使其贪婪的魔爪不仅有恃无恐,还明目张胆起来,甚至对进献给皇上的贡品也不放过。再说乾隆帝本人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家伙,凡百官被籍没收缴的家产,一律归内务府所有。
暧昧君臣:揭秘乾隆与和珅是怎样相互“玩弄”的
试想,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个老板,自己尚不能以身作则,谈何教育员工呢乾隆在中后期的统治中,可能是对各种贪案已经麻木了吧,“不为己甚”,再也没有昔日的激情了,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实不愿兴大狱”。因为贪官太多了,野火烧不尽,连他都束手无策了,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
就这样,上面的不作为,似乎让和绅的行贪“师出有名”,而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位,又为他的行贪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
另外,晚年以后的乾隆,早以不是先前那个踌躇满志、誓要带子民们共创一片美好江山的好皇帝了。他本人就是一个虚伪的家伙,和和绅在一起,只会让他身上仅有的一点君子气也消失殆尽。他一方面劝谕百官:“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为奢靡之是戒。”另一方面又穷奢极欲,逢年节、寿诞、南巡、东巡等,讲极了排场。这时的清政府GTP已大不如前了,乾隆又死要面子,没钱,咋办这不打紧,有权就是有钱嘛。他也开始更加无节制地挥霍公款了,甚至明文摊派。
成为皇亲国戚
羊毛出在羊身上,到头来受伤最深的还是老百姓。在这方面,和绅又是一个难得的敛钱能才,凭着他能言善变的口才和马首是瞻的奉献精神,不仅把圣上服侍得服服帖帖,龙颜大悦,而且还绝不肯亏待自己,来个一石二鸟。而这时的战事又风起云涌,西北有白莲,东南有舰盗,皇帝本来就够日理万机了,不仅要忙着对付外忧,还要忙着去全国巡游,忙着和他的和爱卿寻花问柳于大街小巷,至于贪污受贿这些已经无足轻重的家务事,他已无暇顾及了,且由着他去吧!只是可怜天下苍生,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仅得的一点微薄收获,也不足以填补百官及圣上那欲望的无底洞啊!
还有,如果我们认为和绅仅具有以上那些伎俩,那可太冤枉他这只老狐狸了。他在用冷水慢慢煮乾隆这只青蛙时,也不忘给自己织一张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人际关系网。他让自己的儿子丰申殷德娶了乾隆帝最疼爱的女儿和孝公主,并将其女嫁给康熙帝的曾孙贝勒永均,将其侄女嫁给了乾隆的孙子质郡王绵庆。这样,和绅已不仅是乾隆的得力秘书,最亲密的搭档,而且还皇亲国戚了。这一张王牌实在打的妙,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此我和绅即使犯了欺君之罪了,你皇帝老儿能把我怎样你去灭我九族吧,sorry,拿你连你自己都一起灭了不得吧! “于是,弘历跟和绅这两个满州肥佬,密切合作,倾所有的力量把清王朝的根基凿空,把大黑暗召回。”(柏杨语)
企图拉新皇帝下水
可是,树大招风,和绅毕竟引起公愤了呀,这一点皇帝能不知道吗他知道,他们现在已经是血脉相连了,他没办法,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也只好装糊涂。对于这个很棘手的问题,他还是颇有远见的,应验了两百年后邓小平那句话:“这个问题(指台湾问题)我们这辈解决不了,我们可以留给我们的后代、后后代来解决嘛!”就这样,他便将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了嘉庆。要说明一点的是,乾隆在把大印正式交给嘉庆前,做了四年大清历史上仅有的太上皇。
暧昧君臣:揭秘乾隆与和珅是怎样相互“玩弄”的
在这四年里,和绅也太不识抬举了,他丝毫不知道急流勇退、见好就收这个大道理,还以他那老手段企图拉新皇帝下水。可嘉庆根本不吃他这套,他与和绅势不两立,并且已经对和绅恨入骨髓了恨不得立马将其碎尸万段。可惜他的翅膀还没有丰满,他要忍。他在这期间暗暗收集证据,拔掉他的一些爪牙。于是等他一旦实权在握,也不顾老子还尸骨未寒,立马宣布了和绅的二十条罪状,并用了“丧尽天良”、“蠹国病民”、“贪黩放荡”、“丧心病狂”、“无父无君”等极其经典的形容词。
至于抄他的家,“和绅一倒,嘉庆吃饱”这是后话。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的够燎原了。可怜的和绅,他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会同前辈梁师成、蔡京、魏忠贤等一样,生前飞扬跋扈,最后竟沦为权位更迭中政治上的牺牲品。悲矣!哀矣!后半生已没有什么作为的乾隆帝,死后没有给他的继承人留下什么,权且把和绅作为最大的一场馈赠吧,这样,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是君臣关系。另外和珅和乾隆还是亲家关系。
1、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2、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3、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扩展资料:
和珅的主要成就:
1、政治
和珅在清朝的外交事务担任重要职位,英特使马戛尔尼对和珅的外交十分赞赏。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为政清廉,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
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并用贿赂、迫害、恐吓、暴力、绑架等方式笼络地方势力、打击政敌。
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
成为后人所称权倾天下、富可敌国的“贪官之王”、“贪污之王”。
和珅亦同时是18世纪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时期的梅耶·罗斯柴尔德。以嘉庆帝、监察御史钱沣、大学士刘墉、翰林院编修范衷、军机大臣王杰、户部尚书董诰和礼部侍郎朱圭为代表的朝中清议力量,曾多次弹劾和珅,但和珅均能化险为夷。
虽然贪污是他的最大的过错,但他的才华还是应该得到认可。
有人将他与刘墉和纪晓岚并列为清乾隆时期三大中堂。虽然刘墉和纪晓岚均未入军机处,但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纪晓岚官至协办大学士(从一品),按职级标准而言,称为中堂是合理的。
他虽然聚敛,但他确实善于理财。前几任都因办不到,而被罢职。之后,由于要花钱办事,所以,还得靠和珅来弄钱。
2、文学
和珅一生读书甚多,清史载和珅喜读《三国演义》和《春秋》,精通四书五经,他早年对朱熹的理念十分认同。
虽然后来信奉现实主义,不过闲时亦爱与文人墨客一聚。而且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是因为和珅才保留了下来。
他常常与乾隆帝一起作诗,和珅对乾隆所作诗词的风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和珅为了迎合乾隆,下功夫学诗、写诗,并造诣很深。他偶尔会在乾隆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对诗文的研究,甚至闲暇的时候以“骚人”自居。
和珅的诗合乎乾隆的审美趣味,乾隆很多时候就命和珅即景赋诗,以代替自己。在和珅的诗集《嘉乐堂诗集》中就有很多首是奉乾隆帝的命令所为,从中可以看出和珅书法之造诣。
_爱新觉罗·弘历
_和珅
_纪昀
纵观历史长河之中有为民请命的清官,也有鱼肉乡里的贪官。其中贪官多不胜数,贪的花样也五花八门,要说贪官历史之最我们不由的想到历史第一巨贪和珅。和珅贪污白银将近十亿两,各种黄金古玩珍宝是当时清政府的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我们后人有句话叫和珅跌到嘉庆吃饱。和珅如此贪污,乾隆到底知道吗?乾隆帝是否知道和珅是巨贪乾隆肯定知道和珅贪污,其实乾隆也明白和珅的能力。和珅在赚钱方面远远大于和珅的贪污能力,我们只记得和珅是天下第一巨贪同时也忘记了和珅的赚钱能力。在当时社会环境什么挣钱和珅就挣什么钱,比如经营工商业,当铺,银号,而且跟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都有经济来往。
乾隆在位后期,自称十全老人自信心爆棚,沉迷于个人享受上,南下江南,建行宫等等需要消耗大量银两。而和珅在管理财政,敛财方面完全可以说是百年一出的人才,把大清的财政打理好的同时又能赚的大量钱财,乾隆享乐的银两可以说大部分由和珅贡献而来,和珅是巨贪乾隆比谁都清楚。乾隆为什么可以容忍和珅如此敛财和珅其实是贫苦出身,起初在朝廷内并没有根基,和珅升官发财完全是乾隆的提拔,乾隆在和珅心中威严极高。和珅贪腐乾隆比谁都清楚,其奢靡生活需要和珅银两的支持,乾隆知道和珅的忠诚,其出身也不会动摇大清根基。和珅拍马屁的功夫可以说是一流,每次都能逗乐乾隆,在者和珅能力出众可力压其他臣子,但惟乾隆马首是瞻。和珅当然也明白乾隆才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他全部心思都用到揣摩圣心上,他在这上面花的功夫超过了所有人,以至达到了一种无人可及的境界。和珅对乾隆的了解甚至超过了乾隆的接班人嘉庆。
和珅是送给嘉庆的新手大礼包乾隆后期多地出现反叛势力,平叛需要大量的军事支出,国库亏空,自己又贪图享受,有和珅贪财可以说完全解决了乾隆的后顾之忧。和珅贪的越多,民众只会辱骂贪污的和珅,并不会辱骂享乐的乾隆。乾隆知道自己去查处自己宠信的大臣,就是承认自己重用和珅的错误,反之留给嘉庆处理既能充足国库,又能立下威严得到民心。
说白了和珅贪污是乾隆默认的,一个王朝需要和珅这样得官员才能更好的发展,和珅也只不过是乾隆留给嘉庆得新手大礼包而已,和珅为鱼肉乾隆为刀俎。。
和珅,原名善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清史稿》等书载称,和珅“少贫无籍”,即贫穷低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与历史实际相差太远。
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额峪,与同一姓氏的清开国元勋私毅公额亦都同居一地。英额峪离清太祖努尔哈赤居住的赫图阿拉不远,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鸾及其子达古山巴颜等弟兄子侄,皆投归太祖,此后不少人担任文官武将。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纳,行伍出身,在太宗时从征,“过北京,征山东,梯攻河间府,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轻车都尉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职,相当于官阶正三品。尼雅哈纳之孙阿哈硕色袭祖世职后,又兼任佐领,并于和通泊征准阵亡,被追赠一云骑尉(官阶正五品)。尼雅哈纳的曾孙也就是噶哈察鸾的九世孙常保(和珅的父亲),袭曾祖父的三等轻车都尉和阿哈硕色的一云骑尉世职,并在八旗军内任职,当上了副都统。副都统,官阶正二品,是军界高级将领,每年俸银155两、米155石,还有养廉银500两。从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纳起,到父亲常保,皆是有世职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员副都统,怎能说他是出身低微,“家贫无籍”!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多岁后进入皇宫西华门内的咸安宫官学读书,“少小闻诗达礼”。由于与继母的关系不好,少年时期他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但是,他18岁与官阶正二品的内务府总管大臣英廉的孙女结婚,20岁时又袭了高祖父尼雅哈纳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处境就显著地好了。因为,三等轻车都尉的岁俸为白银160两,还有80石米,比巡抚、布政使的俸银还多一点。和珅有了这笔可观的固定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了。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世职给和珅带来政治上的更大好处,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万岁爷的捷径,使他于乾隆三十七年,即22岁时,当上了官阶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并随即充任粘杆处侍卫。粘杆处,即尚虞备用处。清朝制度,“选八旗大员子弟之獧(juàn)捷者为执事人”,负责皇帝巡狩之时扶舆、擎盖、罟雀之事。粘杆处三等侍卫经常随侍皇帝出巡,就有了与皇帝回奏、回答的机会,从而为和珅的飞黄腾达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史籍载称,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珅随驾出宫。“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sì)出于柙’之语”,扈从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却立即对答说:“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乾隆听后很高兴,问和珅:“读过《论语》?”和珅说,读过。“又问家世、年岁,奏对皆称旨”。乾隆“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矫捷异常”,十分赞赏,“自是恩礼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于临机应变,博得了皇上的欢心,青云直上,立即于闰十月迁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升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都统。此后,他不断升迁,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
为什么和珅会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宠信和委以大权,成为主持朝政的宰相?是因为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文武双全,诸葛孔明再生吗?不是。不错,和珅确实精明能干,敏捷异常,善于临机应变,文化水平也相当高,记忆力特别好,还精通满文汉文,会蒙文和藏文,有处理政务的一定能力,但离真正的善理国政的名相和指挥三军克敌制胜的名帅,还相距甚远。论才学,和珅仅系一个名落孙山的小小文生,谈不上才华横溢,一代才子。谈治政,不管是破除旧的陈规积弊,建立新的重要制度,还是除大奸,荐大贤,他都没有大的建树。讲武略,他的水平更是低下。和珅与阿桂奉旨统军征剿甘肃苏四十三起义,阿桂正在督办河工,和珅先到军前,欲于阿桂到来之前扑灭起义,建立殊功,分兵四路进击,却失败了,勇将总兵图钦保阵亡。和珅不仅没有奏报自已指挥不当以致失利的过错,还隐瞒了图钦保捐躯之事,并颠倒是非,弹劾勇将海兰察、额森特的先战取胜是导致清军受挫的原因,遭乾隆帝严厉斥责,将其降三级留任。阿桂赶到军营后,问失利之因,和珅诿过于“将帅傲慢”,不听调度。阿桂“令将帅于次日晨集辕前”。“每呼一将入,辄命和坐其侧”,阿桂“有所调拨,及命屯戍处,其人辄应如响,如是者数,和坐上甚恚(huì)愤”。阿桂“问和云,诸将初不见其慢,尚方剑不知诛谁之头耶”。和珅“战栗无人色”。阿桂即命和珅离开军营,回到京师。
和珅既在文治方面无甚建树,也无武功,资历又浅,还不是科举出身,威望自然不高,且在大学士、军机大臣中,相当长时间仅只名列第三位第四位,同僚阿桂、嵇璜、王杰、福康安等,皆系多年军国重臣,论军功、政绩、资历、门第、威望、才干和人品,哪一位都比和珅强。尤其是阿桂,文武双全,军功政绩皆有,是当时众所公认的超出任何大臣的名帅名相,乾隆四十一年起任军机大臣,四十二年任大学士,在四十六年至嘉庆二年去世之前,连任16年首席大学士和领班军机大臣。可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后,特别是五十一年以后,在宠任和委以大权上,这四位大学士没有一位比得上和珅。出现这种特殊局面,完完全全是因为乾隆中了和珅的圈套,错爱了和珅。
和珅虽不会治国统军,无甚功业,但却特别擅长于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故能博取皇上欢心。这在乾隆四十六年废除“名粮”,增补绿营兵额,给武职养廉银上,表现得非常清楚。这时,乾隆乾隆八十大寿时以国库充盈,下诏要取消武将“名粮”,改为给与养廉银,增补绿营兵,每年要增加军费白银300万两。乾隆帝询问阿桂有何意见,阿桂奏称,费银太多,不应增补。乾隆不听其言,下谕说,现在国家“财赋充足”,“户部库银尚存七千余万两”,支付这新增的300万两,绰绰有余。著大学士会同九卿科道详议。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实行此法,故极力赞成。乾隆遂下谕批准大学士九卿等的复议,每年增支军费银300万两。
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别宠信,成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宠信和庇护,和珅身兼多职,位极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财、施刑、“抚夷”等方面大权,他便肆无忌惮地揽权索贿,乱政祸国。
和珅聚敛财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员索取贿银。内而九卿,外而督抚司道,不向和珅纳银献宝,不是和珅亲友,是很难当上官的,从而形成了“和相专权,补者皆以赀进”,“政以贿成”,祸国殃民的严重局面。以乾隆最关心的河工而言,就败坏得不像个样子。史称:“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后,河防日见疏懈。其任河帅者,皆出其私门,先以巨万纳其帑库,然后许之任视事,故皆利水患充斥,借以侵蚀国帑”,“至竭天下府库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楼诸决口,其患尤倍于昔,良可嗟叹”。
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当首屈一指,他的确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关于和珅究竟有多少财产,确实数目是难以知晓了,但从他被嘉庆帝亲政后勒令自尽和抄没家产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逝世,初八日嘉庆帝下谕宣布,革和珅职,下狱问罪,抄没家产。正月十一日,嘉庆下谕,定了和珅20条大罪,其中讲道和珅的财产有:夹墙私库有金32000余两,地窖内埋藏银300余万两。另外,档案记载,和珅还有取租之地1260余顷、取租之房1000余间,以及大量珠宝玉器衣服书籍等等,数量之巨大,前所未有。至于私人的笔记和野史,更把抄没和珅的家产说得多得不得了。有的说,抄没清单所列106号中的25号,即折算成银2�2亿余两。有的说,赤金元宝100个,每个重1000两,估银150万两,赤金580万两,估银8700万两,元宝银940万两,白银583万两,苏元银315万两,当铺75座,本银3000万两,玉器库两间,估银7000万两,地亩8000余顷,估银800万两。和珅确实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