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入手,试分析这首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贾生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入手,试分析这首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你好!

《贾生》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

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华气质。

4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空自。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5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希望对你有帮助。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者。屈原还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用楚辞(楚地民歌)进行写作的作家。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屈原从小就非常聪明,读书很多又十分勤奋,以至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能过目不忘,口才也很好。更重要的是,他十分关心天下大事,有理想,有远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中称赞他年轻时“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姻于辞令”。

屈原年轻时,家道已萧条冷落,和楚王的亲属关系也已经比较疏远。但他毕竟跟楚王同姓,加上才华横溢,又有良好的口才,因而有条件在楚王左右侍奉。22岁时,屈原由文学传臣擢升为左徒,从而跻身于楚国高级领导集团之中。

屈原的老师是个很讨厌民歌的人,他认为民歌是粗俗的文学,《民歌集子》是野书,因此不准诵读,更不准大家在课堂上看。一次,屈原在做完老师布置的功课后就偷偷拿出喜爱的书,悄悄看了起来。由于看得太认真,竟然没有发觉老师已经站在自己的身后。老师一看屈原手里的书后十分生气,命令屈原把书带回家去不准再拿来。但有一天放学后,老师又在一棵柳树下发现屈原看这些书,就向屈原的父亲告状说屈原不专心学习,看闲书。父亲虽然只是叮嘱了屈原几句,但屈原也不敢在家里读了。

屈原的姐姐发现屈原近来行动变得有点神秘,他放学复习完功课不和家里人打招呼后就悄悄走掉了,直到很晚才回来,天天如此。姐姐觉得很奇怪,于是一天悄悄跟着屈原准备看他做什么。只见屈原急匆匆来到附近的山上,然后拐进一个小山洞里。姐姐跟着他进了小山洞,里面黑乎乎,看不见东西。再拐了几下后眼前突然一亮,一束光从洞顶的小洞射入,而屈原就坐在那束光底下静静地看书。屈原看见姐姐进来也很吃惊,似乎想把手中的书藏起来,但已经来不及了。姐姐猜也不用猜就知道屈原手中的肯定是楚国民歌。屈原不好意思地对姐姐说:“我喜欢读这些楚国的民歌,但老师和父亲都不准,我只好来这个洞里读。”想了想又坚定地对姐姐说:“姐姐你放心,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多读书,以后我会作个正直的人。”姐姐很感动,回家在父亲面前给屈原说情,父亲终于也同意屈原看楚辞了。

屈原从民歌中汲取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对他以后的创作很有帮助,他用楚辞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人生抱负,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后期,正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最激烈的时候。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实力最强,而楚国也是一个大国。出身贵族的屈原怀抱着一腔改革内政、振兴楚国的热忱,渴望实现自己的“美政”主张,由强盛的祖国来统一六国。

在屈原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就成为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是仅次于地位最高的令尹的官职)。据《史记》记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非常善于外交辞令,掌管着楚国的内政外交,在当时楚国的政治舞台上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才。他的主张是制定宪令,并联齐抗秦,在秦国特别强大的情势下,这是一个明智的策略。

但当时楚国内部小人横行。《史记》上说,有一次,怀王命他草拟法令,稿子还未写好,一个素来嫉妒他的同僚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过去看。这是一个尚未决定好的国家机密,屈原如何肯给?上官大夫因此怀恨在心,就在楚怀王面前搬弄是非,说每次法令颁布出来,屈原总是夸口说,要是没有他,谁也办不了。怀王听信此言后,就疏远了屈原。

后来秦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勾结和贿赂了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宠妃郑袖,破坏了齐楚联盟。后来屈原被派往齐国联盟,但无功而返。怀王恨张仪入骨,但当张仪再到楚国来时,怀王却再次听信郑袖的话,竟然放了张仪。刚从齐国回来的屈原问怀王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反而听信谗言?怀王追悔莫及。怀王二十四年(前305年),昏庸的怀王后来竟与秦国联姻。屈原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失败了。大概就在这个时候,屈原被第一次放逐,地点是汉北,即汉水上游,在今湖北一带。

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伐楚,占领八城,诱骗怀王到秦国会盟。以子兰为代表的贵族集团怕失去秦国的欢心,力劝怀王赴约。屈原等认为秦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可前去。但怀王在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一去就因不肯割地,被扣留不放,三年后,竟死在了秦国。

襄王即位后,子兰继续当权,使上官大夫再次在襄王前进谗,襄王“怒而迁之”,屈原遭到了第二次流放,被放逐于江南。路途艰险,环境恶劣,诗人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在放逐途中,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要返回故都郢,写下了“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诗句。

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次年,秦兵大至,攻陷楚国巫郡,情势危急。漂泊了多年也不愿离开故土的屈原,在农历五月初来到了长沙东北的汩罗江边,自沉于江中。

每年的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相传就是为了祭奠和纪念屈原。

屈原不但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还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有史以来至战国时代南方文化的优良传统,创立了新诗体——楚辞。或诗体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用绮丽的文辞,蕴涵复杂的思想,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洋溢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离骚》。全诗370多句,2400余字,是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诗体。它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也是作者自己这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屈原开创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无穷的影响。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最后对屈原的评价: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释义:太史公(指司马迁自己)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伤他的志向不能实现。途径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扩展资料

历史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1、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作者:汉·班固

释义:虽然屈原不是一个明智的人,但也可称之为妙人。

2、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作者:汉·王逸

释义:如今象屈原这样志向忠诚坚贞,性情清廉高洁,耿直象石头和箭矢,言论富有才学,得势时不玩弄权谋,失势时不考虑自身得失,这真是世间少有的品行,人中才俊。

3、《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香草美人”意象是作为屈原抒发自我情感的基础意象。

屈原的《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它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并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洁身自好,一心想追求开明民主的政治,然而事与愿违,他只好借助“香草美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同时也是屈原自身高洁品质的真实展现,是屈原对其“理想国”的构想和无限向往。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代表了屈原的美好心灵,代表了他的洁身自好,代表了他的高尚情操,表明了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人格清白的决心。古代的文人,特别是乱世的文人,其本身就是一种悲。

“香草美人”本来就是一种向往美好却不能实现的依附。因此,屈原在挫折中不由自主的表现出一种“香草美人”情结,以“香草美人”自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体现自身品质的高洁,情操的高雅。

扩展资料:

屈原的香草情结:

屈原作品中提及的香草名目很多,如兰、蕙、芷、芙蓉、杜若、木兰、薜荔、荃、菊、辛夷等,都是楚地的植物,在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及江南之地还广泛地生长着。

兰草:《楚辞》中提及的有春兰、秋兰、幽兰、石兰等,或以生长的环境、或以季节而名之,都是香草。

蕙:也是一种香草,经常与兰、若、茝等香草并列,如《离骚》“岂维纫夫蕙茝”、《招魂》“光风转蕙,泛崇兰兮”、《惜往日》“谓蕙若其不芳”。

白芷、芳芷、茝:都是在水泽边生长的香草。《离骚》中说“杂杜衡与芳芷”,《招魂》中说“菉苹齐叶兮白芷生”,《九歌》中说“沅有茝兮澧有兰”。

芙蓉:《楚辞》中的芙蓉,是指生长水中的荷花。《离骚》中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说“荷叶为衣、荷花为裳”的意思。《九歌·湘君》中说“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中的芙蓉,也是指荷花而言。

杜若、杜衡:都是香草,《离骚》中说“杂杜衡与芳芷”,《九歌》中说“采芳洲兮杜若”。

木兰:是一种香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的句子,现在还是一种观赏林木。

薜荔:是一种缘木而生的香草,可能有芳香的气味,具体所指学者说法各异。

荃、荪:都是香草,有人认为是石菖蒲之类的植物,在屈原笔下则多用来寓意君王。

《楚辞》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修辞手法,因而香草在自然本义之外,又具有了比兴象征的意义。用香草比喻忠贞之士,比喻高尚的节操,比喻美好的事物。

美人情结: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都是指湘水之神。

屈原多以美人自喻或作为理想的美政。

屈原向往着如同舜妃的夫君一般的贤主,也忠诚的跟随着国君的脚步,即便不受君王赏识,也不改坚贞之心。

人民网——漫谈屈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72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