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十回的“宝钗借扇机带双敲”该如何理解?

《红楼梦》第三十回的“宝钗借扇机带双敲”该如何理解?,第1张

《红楼梦》是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的好处是每个章回都有标题。优秀的小说家会把每一章的重点浓缩在标题里,称之为“题眼”。“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是第三十回的标题,也是这一章回的题眼。

从字面来理解,“借扇”是借助扇子。这里有一个突兀的情节,宝黛钗都在贾母屋里,突然跑过来一个叫靛儿的小丫头,说是扇子丢了,问是不是宝钗藏起来了。于是宝钗借助这件事来了个“机带双敲”。

”是机锋,是一个佛教禅宗名词,指话语里藏有锋芒,是专门说给某个人或某些人听的。

为什么要用藏锋芒的方式来说?因为不宜说破,说破了就没意思,彼此心领神会更好,毕竟现场还有别人。宝钗的“机带双敲”,就是用机锋来敲打两个人,一个是宝玉,一个是黛玉

宝钗为什么要敲打宝玉和黛玉?

宝钗素来“稳重和平”,她不会无缘无故敲打宝玉和黛玉,那么,在贾母眼皮底下,她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举动呢?

我们先来看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

第二十九回,因元春下旨“在清虚观打醮”,贾母带着大家去看戏。回来之后,宝玉和黛玉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激烈到把贾母都急哭了。

宝玉黛玉吵吵闹闹已是家常便饭,不过平时都是小吵小闹,对别人没造成什么影响。这一次,把贾母都急哭了,而且贾母一直为之操着心,几次三番打发人去看他们和好了没有,可见已经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当然,造成再大的影响,本都不关宝钗的事。可是,宝玉和黛玉吵架,却因宝钗而起。只因黛玉总是疑神疑鬼,拿“金玉”试探宝玉,才造成宝玉“下死力砸玉”,于是越闹越大,把贾母和王夫人都惊动了,袭人和紫鹃都挨了骂。

这就等于宝钗无辜躺枪了,不明底细的人还以为宝玉和宝钗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加上宝玉这个人不长记性又口无遮拦,刚和黛玉和好,见到宝钗,就说了句冒犯的话:“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也体丰怯热。”这句话的冒犯之处,并不是“拿姐姐比杨妃”,而是“体丰怯热”。在那个男女有别的时代,这样的话,只有关系亲密的人才能说,否则就是冒犯。所以之后宝玉也意识到自己“又把话说造次了”。

宝钗本来就被怀疑与宝玉的关系太过亲密,现在宝玉又如此造次,她就非常有必要敲打一下宝玉,警告宝玉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也想敲打一下黛玉,希望她不要怀疑自己,不要把宝钗扯进宝玉和黛玉的关系里。

也就是说,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目的就是把自己摘出来。所以,脂砚斋在此有批语:“指扇敲双玉,是写宝钗金蝉脱壳。”她是想明白告诉宝玉和黛玉:你们怎么闹都行,别把我扯进去。

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宝钗回复靛儿的话,就不奇怪了:

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她们去。

这里的“”,表面看是指靛儿,实际上既指宝玉,又指黛玉。

宝钗对宝玉的敲打:“我和你玩过?”我和你有过“嬉皮笑脸”的亲密时刻吗?

黛玉初进贾府时,王夫人就无奈地提醒她: 

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宝玉)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的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

按照常理,宝玉是没有机会和姐妹们玩乐的,只因老太太溺爱,把他养在后院,就给了宝玉在后院畅行无阻的权利。加上宝玉本来就喜欢和姐妹们玩乐,总是主动去亲近女孩,这就逼得王夫人不得不提醒黛玉,希望她尽量不要和宝玉太过亲近。

宝钗进贾府,原本是和母亲哥哥独立住在梨香院的,没有太多机会和宝玉打交道。但是,元春省亲之后,亲自下旨让宝钗搬进大观园,就给了宝玉亲近宝钗的机会。不过,宝钗懂分寸,只和宝玉保持正常的交往,不会像黛玉那样太过亲密。

但宝玉没有分寸,难免对宝钗造次,就像这次一样,说出宝钗“体丰怯热”的话来,所以宝钗大怒,“借扇”敲打宝玉:“我和你玩过?”我们的关系有这么亲密吗?我什么时候和你这么“嘻皮笑脸”过?你凭什么对我说这么亲密的话?

同时,宝钗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警告宝玉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再次无辜躺枪。

宝钗对黛玉的敲打:“你再疑我”,谁“素日嬉皮笑脸”你就该怀疑谁。

仅仅敲打宝玉是不够的,冰雪聪明的宝钗当然知道黛玉有严重的疑心病。如果不去疑,黛玉就会一直抓住她不放。正如第四十五回黛玉自己说:“若是你说了那个(失于检点的话),我再不轻放过你的”。黛玉心眼小,同时疑心重,只要她有所怀疑,就总会拿宝钗来无理取闹。

所以,宝钗想要金蝉脱壳,必须去除黛玉对她的怀疑。

宝钗冰雪聪明,黛玉同样冰雪聪明,所以宝钗提醒黛玉:你仔细想想,我平时有过像你那样和宝玉玩过吗?我平时有过像你那样和宝玉嬉皮笑脸吗?啥都没有,你为什么要怀疑我?你真要怀疑,你就该看看到底有哪些姑娘平时喜欢和宝玉“嬉皮笑脸”。明眼人都知道,除了黛玉自己,还有谁?

宝钗这是明确告诉黛玉:你谁都不该怀疑,这样的事只有你在做。所以,你以后不要再怀疑我,好好去去你的疑心病。

在宝钗眼里,宝玉和黛玉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幼稚得很,总干些幼稚的事。所以,她接下来又借戏文来讽刺宝玉和黛玉:

宝钗笑道:“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未说完,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宝钗哪能不知道“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的戏叫《负荆请罪》?她是想借此讽刺宝玉和黛玉既幼稚又闲得无聊,才会干出为微末小事先骂后陪罪的事来。所以,宝玉和黛玉一听就明白了,“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宝钗这也是明确告诉宝玉和黛玉:你们闲得无聊,我却忙得很,没时间陪你们玩这些无聊的游戏。我也没有你们这么幼稚,不会你像你们一样把心思和精力花在这么幼稚的事上。所以,你们记着,你们要玩就自己玩,别把我扯进去。

宝钗只差把“幼稚鬼”三个字送给宝玉和黛玉了,从思想境界上来说,她和宝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却无端被这两个幼稚鬼扯进是非之中,实在是恼火得很。

所以,一向“稳重和平”的宝钗当着贾母的面“大怒”,不得不“借扇机带双敲”,用机锋敲打宝玉和黛玉。这也是宝钗的处世智慧,“稳重和平”不代表没有锋芒,该出手时要出手,及时清除隐患,避免让自己陷入是非的漩涡。

梦,尤其是有关爱情的梦,最容易破产的。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不这么想,他们相信对方是自己的最爱,相信梦是真的,现实是假的,名利富贵如浮云,弱水三千,抵不上一瓢饮……他们对得起自己的青春。所谓青春,需要的恰是这种灯蛾扑火的疯狂劲儿。宝黛二人对精神与物质的衡量标准,与书里其他人不一样,与书外的我们更是大相径庭:这一对金童玉女,把梦当真了,把爱当真了,却又把别人忘死追逐的功名利禄当作幻影。《红楼梦》是写青春的,又是讲真理的,它讲的真理在青春期有效,在人生其它阶段都被视为谬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说的是宝黛二人,还是二人之外的我们?何者是真何者是假,何者是有何者是无?情是真的还是钱是真的?梦是假的还是醒是假的?少年人跟成年人会作出不同的抉择。宝黛二人跟芸芸众生如你我辈,会提供相反的答案。你我心目中的占有,在宝黛二人眼里却是虚无。你我眼中的假,却被宝黛当成真的,当成无价之宝。

西方诗哲说得好:“哪个少年不善多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红楼梦》里少男少女的心事,你我都曾体会过的,至少,也能想像出来的。只是我辈浅尝则止。因为怕多情反被无情恼,而不敢更多情了。因为怕中了青春的“毒”,怕爱变成恨,很多人学会了吃解药。宝黛二人却没有解药可吃,他们根本不相信解药是真的,于是在情天恨海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他们心甘情愿成为爱的牺牲品,就是不愿意回头是岸。宝黛爱情的结局,体现出青春的残酷。可青春的所有美好,也生长在爱情的过程中――他们注定比别人体会得更多、更充分。爱情虽以悲剧收场,却似乎比喜剧、比正剧更迷人,其过程在旁观者心中一遍遍回放,无始无终。宝黛短命的爱情,在天地间就是比诸多大团圆戏剧更为长寿,演不完似的,看不够似的……

很难判定宝黛二人究竟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若说他们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可又兵不血刃地征服了一代代读者的心灵,赚足了眼泪与同情。林黛玉害相思病死了的,贾宝玉因为失恋遁入空门。可只要还有一位读者活着,林黛玉与贾宝玉就活着,依然在别人的想像中山盟海誓、情语绵绵。林黛玉失去了贾宝玉,却永久地拥有了贾宝玉的爱与怀念。只要贾宝玉还活着,林妹妹就仍然在他记忆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薛宝钗从现实的层面上得到了贾宝玉,却得不到他的心,最终还是失去了贾宝玉。薛宝钗站在世俗的一方,构成林黛玉的对立面。她们俩人,究竟谁得而谁失呢。谁得到了真而谁得到了假?谁得到了有而谁得到了无呢?还真不好轻易下结论的。

这关键要看读者的立场与价值观。是站在林黛玉一方,还是站在薛宝钗一方。《红楼梦》是一座情场,弱不禁风的林黛玉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输给了薛宝钗,但她分明又赢了。即使在她败亡之后,贾宝玉还是毫不犹豫地站在她这一边,站在死者这一边。薛宝钗好像是赢了,其实是输了。贾宝玉的心不属于她,还是站在林黛玉那一边。薛宝钗能忽悠那么多活人,却连一个死人都抢不过。她的战利品名存实亡。这就是强扭的瓜不甜的道理吧。而林黛玉开出天然的花,虽凋落了,却美,美不胜收。林黛玉和贾宝玉身上,那种冲破世俗篱藩的浪漫让人刮目相看。青春就是为爱而奉献的,为梦想的失败而准备的。虽九死其犹未悔,拥有这种勇敢青春的人极少,但一旦拥有了,就输得起。输得起才能赢得起。

《红楼梦》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精彩对白太多了。无论喜、怒、哀、乐,你一句我一句的有来有往,就跟剑客过招似的,挟风带影,活脱脱勾勒出彼此的形象。你会觉得这样的话只能出自这个人之口,别人想不出来的。即使由别人之口说出来,也难有这种味道。不管是聊天、谈心还是斗嘴、吵架,是互诉衷肠还是闹别扭,字里行间无不隐含着对对方的在意。如果不是过于在意对方,想拌嘴也拌不起来的。最经典的对话是哪一段呢?不同的读者可能根据自己的偏好加以选择。我看了一遍就记住的,是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宝黛二人大吵一架后,隔了几天,宝玉主动过去赔罪。

宝玉见黛玉只顾拭泪,便挨在床沿上坐了:“我知道妹妹不恼我。但只是我不来,叫旁人看着,到像是咱们又办了嘴的似的。若等他们来劝咱们,那时岂不咱们倒觉生分了?不如这会子,你要打要骂,凭着你怎么样,千万别不理我!”说着,又把“好妹妹”叫了几万声。黛玉心里原是再不理宝玉的,这会子见宝玉说别叫人知道他们办了嘴就生分了似的这一句话,又可见得比人原亲近,因又忍不住哭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你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听了笑道:“你往哪里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这段对话为什么重要?因为它像不经意说出的预言,透露了宝黛二人爱情的结局:林黛玉没有回家,而是死了;贾宝玉没有死,而是出家了。真是一语成谶。

林黛玉临死前还想家呢,还想回家呢,想回扬州或苏州老家,可惜她想回也回不去了。她只能死了,只能指望死后,遗骸能被运回南方,香魂一缕能飘回老家。林黛玉活得可怜,死得更凄凉。她死前说:“我这里并没亲人。”可见她没把贾府当成自己的家,或者说,贾府没让她产生真正的归属感。林黛玉在这里没找到家。住了好几年,始终没找到家的感觉。她只觉得寄人篱下。荣国府不是她的家,大观园不是她的家,甚至潇湘馆也不是她的家,不过是暂住的客栈罢了。而所谓的扬州老家,对于林黛玉同样是一块伤心地。

幼年丧母,后被送进外祖母家,好歹觉得扬州还是老家,老家还有父亲。可惜没几年父亲林如海又身染重疾,写信接黛玉回去。黛玉回了一趟老家,却是奔丧的。她送别了父亲又不得不回到外祖母家。父母双亡,扬州仅仅是名义上的老家了。林黛玉,真正成了一个没有家的人。比有家难回的人还要悲怆。黛玉自己也说过:“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黛玉让宝玉别再哄她,全当她去了。难怪宝玉听了会笑:“你往哪里去了呢?”宝玉知道林妹妹无处可去的。黛玉嘴硬:“我回家去。”表示自己还有家的,好像离了贾府、离了贾宝玉还能活。其实她心里是虚的。当宝玉开玩笑要跟她去,黛玉说实话了:“我死了。”等于承认自己说“去”就是“死”,回家就是去死,去死就是回家。

黛玉说这话还有一个意思:如果我死了,你就没法跟着我了吧,权当我死了吧。不料宝玉反应更快:“你死了,我做和尚。”等于说你死了,我的心也就死了,在俗世里活着还有什么劲啊,只好当和尚了。这其实是一种变着花样说的山盟海誓:我非你不爱,非你不娶。心死,其实比海枯石烂还要严重,比死也轻不到哪里去。宝玉的话,黛玉听懂了吗?如果她听懂了,后来为何又一而再、再而三地错怪宝玉呢?宝玉是在信誓旦旦啊。或许黛玉倒是听懂了,不敢不信,但也不敢全信。她对宝玉的爱还是将信将疑。她不该不信任宝玉的。这种无法控制的怀疑,多少也间接地造成了黛玉的死。她果然像自己说的那样去了,那样死了。除了死,她确实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了。

无家可归的黛玉死了,宝玉后来果然做和尚了。他没有食言。不,他并没想到要兑现什么诺言,完全是命运这么安排的。 在宝玉与黛玉哭哭笑笑闹着时,命运,就这么定了!这一对小情人又发誓又诅咒地闹着,无意识地已成为命运的代言人:通过他们之口说出的,不是玩笑,是命运的声音。只不过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唉,命运是无情的,命运最会捉弄有情人了。《红楼梦》说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我觉得不够准确。林黛玉不是喜散,而是怕散。她是怕散不喜聚。因为怕散而怕聚的。

薛宝钗的任何事情,极大多数都与贾宝玉有关,而这一次,薛家家中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纷争,也是和贾宝玉脱不了干系。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情谊可谓是一纸的单相思,她对贾宝玉的一点一滴都十分关注。这不,事情就来了。

他们家的这次纷争,直接原因就是贾宝玉挨了打,而在薛宝钗的仔细盘问下,她又得知,贾宝玉挨打此事,与她的兄长有关。于是她就立马回家,告诉了她的母亲,母女二人一起盘问薛蟠。然而真正的情况却是薛蟠委实受了冤枉,一家子三口人边因此吵了起来,这也就是薛家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纷争。

因为贾宝玉,薛宝钗还做了其他几件唯一的事情。纷争发生后,薛宝钗哭了一夜,这也是她历史上的唯一一次哭了一夜,原因竟是和自己的哥哥怄气。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薛蟠许是终于看不下去自己妹妹的这一番单相思情意,也曾一语点破薛宝钗的心中之事。他说,因为薛宝钗心里面因贾宝玉有玉,而她又太在于“金玉之说”,所以她行动上处处维护着贾宝玉。

而且,关于金玉之说,随便挑一个局外人来看,他都会发现,贾宝玉因为心里面有了林黛玉,所以根本没有在意。没想到这一切却更加造就了薛宝钗的痴心,不甘放弃。

这样看一看,其实薛宝钗还真的挺可怜的,没有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唉,祝福天下皆是有情之人吧。

薛宝钗与林黛玉看似姐妹花,其实关系也很复杂。黛玉嫉妒她与宝玉有金玉良缘之说,经常拿话讥讽和嘲弄她;而宝钗知道颦儿小性子,一般不计较,但有时候也爱捉弄她。

这可苦了夹在中间的宝玉,有时要发誓赌咒地安慰黛玉,有时又要关心体贴一下这位大美人。不过当黛玉与宝钗关系和谐时,他又责怪黛玉只与宝钗亲近,宝钗送黛玉燕窝,宝玉还对黛玉说,我给你弄燕窝,别吃别人的。

不过有一回,宝钗惩罚黛玉,这呆子却在旁边美滋滋地傻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得从头说起。

01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不仅给贾府担来了很多新鲜的瓜果蔬菜,还给贾府上下的老太太、太太和姑娘、媳妇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当然刘姥姥因为讨得老太太欢心,也收获了很多。

刘姥姥要辞行,大家都依依不舍,还送了很多东西,感动的刘姥姥只有不停地念佛。送走了刘姥姥,宝钗第二天向贾母问安,路上碰见黛玉,她便把黛玉喊道蘅芜苑,对黛玉说:“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忙问原因。宝钗就把那日一起与刘姥姥吃酒席,鸳鸯行令,黛玉说漏嘴的事提起。

原来那天大家高兴,贾母让鸳鸯行令,答错的罚酒。轮到黛玉时,鸳鸯说道:“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02

当时宝钗听了,回头看着她,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这会宝钗提起,黛玉忽然想起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不停地喊着好姐姐。

宝钗见她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只是又教育了她几句。

原来在封建社会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不能偷看像《牡丹亭》、《西厢记》这样的女孩不该看的书。黛玉当然知道,之前宝玉把这些书给她看,宝钗并不知道。

这回无意间从黛玉嘴里说出这些戏剧台词,宝钗既然知道,一定也事先看过,所以宝钗比黛玉更加早熟。不过这回还是出于对黛玉的爱护。黛玉当然感激,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

03

那么为何还有第二次,黛玉又做了什么让宝钗还要惩罚她,我们再一起往下看。

原来姑娘们准备在大观园开办海棠诗社,诗社筹备了半天,一次还没举办,四姑娘惜春就要告长假,李纨便召集大家一起商量这事。其实四姑娘本来也不太喜欢吟诗填词,正好贾母让她画大观园,她就借口告了一年的假。

这边说着,姑娘们又想起了刘姥姥,黛玉调皮地说她像个母蝗虫,引得众人大笑,宝钗笑道:“颦儿这促狭嘴,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亏她想的倒也快。”

这边大家笑得肚子疼,那边黛玉又问惜春,是单画这园子呢,还是连我们众人都画在上头呢?李纨在一旁说黛玉这话不通,黛玉接着说,“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

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笑的两手捧着胸口,湘云笑得跌坐在椅子上,又连人带椅都歪倒了,幸有板壁挡住,不曾落地。

04

接下来宝钗就开始发挥她的特长,不仅给惜春出主意,让她把建筑设计图纸当成范本,同时还开出清单,画画所需的纸墨笔砚、各种颜料都详细列出,让惜春十分佩服。

一旁的黛玉笑着拉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她糊涂了,把她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探春笑着喊宝钗,你还不拧她的嘴?你问问她编排你的话。

宝钗说黛玉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又走上前来将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拧她的脸。黛玉又笑着忙央告,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导我。

黛玉说这几句话,只有宝钗听懂了话里有话,于是便放了她,倒让姐妹两关系更加融洽了。一旁的宝玉看见宝钗给黛玉拢了拢刚才弄乱的头发,只觉黛玉的发型非常好看,一时傻站在那里。

虽然黛玉先是行酒令说错话,后来又编排宝钗,但是宝钗都饶恕了她。曹公的这两回描写,不仅让我们感觉他对女孩子们的怜惜之情,也深深地为宝钗和黛玉的和谐相处而高兴,让黛玉度过了她孤苦伶仃一生中很难得的一段欢乐时光。

     宝钗进贾府之前,黛玉和湘云关系想来还不错。否则湘云来贾府的时候是不会总是住到黛玉处。宝钗进贾府后,湘云恨不得是宝钗的亲妹妹,和宝钗异常要好,也不顾黛玉的感受,直接说要住到宝钗房里去,瞧着黛玉落寞的眼神真是令人心疼,幸好还有宝玉记挂着她。

     其实湘云和黛玉在某些方面特别的相似,可以说史湘云是林黛玉的另一种活法,她们有着相似的身世,虽然出身高贵,都是千金**,但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两个人心直口快,不太会隐藏心事,可以说都没有什么城府,比较单纯。

     史湘云的日子也不好过,叔叔婶婶并不真心疼爱她,很多时候对她的好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去贾府的时候一堆丫头婆子前呼后拥,穿戴整整齐齐,甚至为了排场让湘云穿不合季节的衣服,在家的时候史湘做针线常常做到很晚,日子很难熬,因此她经常来贾府做客。

      然而在这种没人宠爱没人呵护的环境里史湘云的性格却并不自卑,说话做事也不会前怕狼后怕虎,更不怕得罪人,她经常说一些别人不敢说的话,说林黛玉像戏子,说林黛玉不如薛宝钗大度,说黛玉假清高等等,但即便这样,黛玉也没有一次跟湘云发生正面冲突,说明黛玉从来不是众人评价的那个小性儿的女子。

     不得不提的是两个人的矛盾重点在薛宝钗身上,薛宝钗因为能看到史湘云的不容易,又实实在在地帮过史湘云,并且薛宝钗大度和事事不计较让史湘云很喜欢,因此史湘云把薛宝钗当做自己的亲姐姐来对待,湘云一门心思和宝钗要好,可是抄捡大观园后,宝钗第二天就把湘云安排到稻香村,自己搬走了。

     湘云被宝钗扔下后,反思了与宝钗和黛玉的交往细节,悟出谁是真心人,于是她在中秋节那天主动和黛玉交好。她和黛玉说咱们的身世是一样的,劝黛玉想开点,保重身体。又说:“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联诗,二人留下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名句。晚上两个人像小时候一样躺在黛玉的床上说悄悄话。二人的友谊恢复如初,甚至比过去更知心了。

《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所谓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让我们抛却其中的政治、历史因素,单纯从文学角度分析人物性格,来看人物的悲剧命运。作品中,薛宝钗、林黛玉是人们关注最多也有意无意拿来比较的,我就针对这两个人说说自己的愚见。

宝钗有两大特点:才高八斗,处世圆滑。才高八斗,这点大家几乎一致认同,从这点上我们应该能够确定的是她非常聪明,她具备可造之材的智力因素。关键看她这个“才”向着哪个方向“造”。那么用这美好的素质,她“造”了一个什么“才”呢?结果是造就了一个精通圆滑世故的“人才”出来。那么圆滑世故好吗?让我们来看两个情节。

探春远嫁        探春含泪拜别亲人的场面,令人动容,那个下跪的动作跪得人心疼!在那一刻,我眼前幻化出的是另一个场面:一群虎狼对着一只绵弱的羔羊围追堵截,这只羔羊毫无抗争之力,只能乖乖就范。如果说这只羔羊就是可怜的探春,那么南安王妃轻松得意的微笑,史老太君深藏不露的悲哀,王夫人谨慎的表情,王熙凤对赵姨娘果断的阻拦……这些是不是在活画着虎狼们的圆滑!

宝玉成亲        宝玉的婚礼蓄势已久,结果却堪称一个奇葩!一个除了新郎不高兴之外,别人都高兴的奇葩!(贵妃高兴,王夫人高兴,宝钗、袭人……都高兴)在这场热热闹闹的婚礼中,宝玉更像个玩偶,像个道具,被人操控着,自己的感受一点都不能表达。准备了这么多年的婚姻,就是这么个玩意儿!他可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假宝玉”。

这两个事件看起来那么体面,却让人内心产生莫大的压抑,弥漫着厚重的悲哀,以至于对这个大家族、这个世道,心灰意冷!而这些事件的制造者不正是那些圆滑世故的“宝钗”们吗!她们一个个都深谙此道,运化自如!简直就是一群青面獠牙的鬼,残害着世间的美!这种处世观念像空气一样,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成为了一种风气。即便是今天,这风气依然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宝钗的悲哀就在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这种风气所浸染、扭曲。以她的才智,学得快,领悟深,用得熟,这就是她的悲哀。如果说上面的两个事件展示的是群体圆滑的后果,那么金钏事件的处理,则是宝钗的一个特写,毫不遮掩的暴露她的圆滑:王夫人一个吃斋念佛的人,做出这等事,应该自责、反思,但是由于宝钗的介入,她得到了一个可以心安理得的安慰进而不思悔改,以致于后来变本加厉,重演这一幕——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理了晴雯等人,且毫无愧色。因为圆滑,该承担的责任被轻巧的避开,不该得到的好处轻松的获得。宝钗的手段由此可见一斑。一个素质美好的女孩子,在强大的封建思想和世风之下,甘于顺从,迷失人性,活成一具符合封建标准的躯壳。即便是现在,又有多少素质美好的孩子,不致力于正经本事的学习,却热衷于那些下三烂的世风手段!作者说“堪怜停机德”,是表达了对宝钗的惋惜之情。

而黛玉,不愧阆苑仙葩,不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出淤泥而不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和宝钗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却倔强着,执拗着,不肯就范于那思想和世风,她坚守本性,有灵性的活。她寄人篱下,虽然贾家如此显赫、富有,关系又那么近,她却从不要求什么,一切听从安排;她从不挑拨是非;香菱学诗,她悉心教导;她和姐妹互动,其乐融融;她正直勇敢,同是金钏事件,她的态度是不去指责,但也绝不做宝钗之举。她的行事一切守“正”,不屑于所有形式的“邪”。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坦诚、率真、不屈的黛玉!这样的性格怎会被精于世故的人喜欢呢!这正是两种思想,两种行事风格的对抗。只是能真正理解她,并像她一样坚守的人太少!只有一个善良聪慧的紫娟,能深深的理解她,成了她的知己,甘心一生追随,至死不渝。

黛玉冰清玉洁,正直善良,刚毅坚贞,是神一样的人物!她的悲剧就在于,她是那种思想和世风下的异端,为那个家族那个社会所不容。天下之大,竟无黛玉的容身之处,这难道不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吗?

作者给了她一副羸弱的病躯,也许是寄寓在那个社会中,这种美好少得可怜,不易取胜吧?

后记

圆滑是一种扭曲、多余的智慧,一个社会如果这种智慧盛行,那么用以约束人们的规则就都形同虚设。下面是鲁迅先生《狗·猫·鼠》中的一段话:

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是谁在做着龌龊肮脏的事,却披上了高雅清洁的外衣?

据我的推测,宝玉是最先倒霉的。因为宝玉在宴席上不小心惹怒了黛玉,导致两人发生争执。而黛玉是贾母的宠爱之孙女,宝玉在贾母心目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在这场争吵中,宝玉难免会受到一定的打压和惩罚。

副标题:晴雯不能碰扇子?袭人的秘密和怡红院的奸细,都因扇子被她曝光

贾宝玉度过了最灰暗的一天,被林黛玉、薛宝钗奚落;调戏金钏儿被母亲当场捉住,狼狈地回到大观园又在蔷薇架下被大雨淋了个透心凉,跑到怡红院门口却被关在门外无人开门……

一天的不顺化作了满腔的怒火,都集中在他愤怒的一脚上,狠狠地踢在了袭人的胁下。

袭人那样的贤惠,却惨遭贾宝玉“窝心脚”,这是《红楼梦》一个公案,为什么袭人会被贾宝玉踢呢?

我们上文对此的解释是要从贾宝玉当天的“无名之火”的来源去看。

贾宝玉当天为什么那么“火大”?根源是与林黛玉吵架。

宝黛吵架的原因,是因为“金玉”之说,让二人心中不自在。贾宝玉怕说“金玉”,林黛玉非说“金玉”,结果一心做了“二心”,让双方生了“嫌隙”而闹了纷争。

虽然最终贾母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让二人自省,贾宝玉重新去赔礼道歉二人和好,到底还是不自在,心中有一根“金玉”的刺。

而后贾宝玉得罪薛宝钗被挤兑嘲讽,去王夫人房中逗弄丫头金钏儿,跑回大观园见龄官画蔷被大雨淋湿,再脚踢袭人,其实都与“金玉”有关!

上文解释过金钏儿、龄官和袭人都是薛宝钗的“影”,代表“金玉”。贾宝玉一天的怒火和不顺,都因着“金玉”。他踢向袭人的那一脚,是他心中对“金玉”之说的愤怒。

如果再联系后文他在“梦中”当着薛宝钗的面说: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就知道他对“金玉”之说有多排斥!

贾宝玉含恨一脚有多重?还好不是小丫头来开门,否则岂不要出人命。但就算是袭人也受不了。当天晚上就“吐血”了。

袭人被踢吐血,是有了内伤。与秦可卿死后贾宝玉吐血又不一样。

古人认为少年人不能吐血,否则就是“废人”,命不久长。其实这本是针对“肺痨”而言。但受伤吐血调理不当也会引发致命之伤。

袭人一见吐血“心冷半截”,将往日“争胜”的心灰了。

她平时不言不语,性格温和,却最是要强。之所以牺牲清白与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就是为了拼一个未来,彻底改变为奴的命运。如今“灰心”则是吐血让她牺牲一切换来的未来,变成“不值得”。

事实上袭人的问题并不严重,第二天叫了王太医来问,不过就是普通伤损,随便说了一个丸药给她吃也就完了。当然,那个时代的医疗到底不全面,袭人虽然渐渐好了,却也留下了心口疼得“隐疾”,这是后话不提。

贾宝玉闹了一通,也就到了端午节。王夫人撵走了金钏儿却并没有叫贾宝玉过去教训。为母如此溺爱儿子,如何能好?

这一天到了端午节,王夫人亲自在家里置办了酒席,邀请薛姨妈母女过来赏午,有意思的是贾母并没有出席。

关于贾母缺席端午“赏午宴”有两个猜测。一是贾赦、邢夫人请了贾母去“赏午”。二是贾母“不舒服”,天气又热就没有参加。

无论如何,贾母不参加赏午宴,一定是对贾元春王夫人暗中支持金玉良姻的事不满意。她那几天心里不痛快。

贾母不在,王夫人性格不爱热闹,又因金钏儿之事王熙凤也不好热闹。薛宝钗、林黛玉都是淡淡的,其他人也就虚应事故。一场“赏午宴”吃得冷冷淡淡,无聊至极。

至此,从贾芸求职开始,一直到端午当天赏午,铺垫了六七回的端午节,在平淡中就这么过了。反而是端午节前发生的琐事都是了不得的大事,端午当天越无聊,之前发生的事越重大。前文都说过,不多赘述。

林黛玉本就喜散不喜聚,对此并不在意。但贾宝玉喜欢热闹,如此一个“大节”却毫无生气不免不开心。不想晴雯过来替他换衣服时,一个不注意将扇子骨跌折了。

这事在以往根本无关紧要,偏生贾宝玉心中不快就呵斥了晴雯:

没想到贾宝玉心中本就不痛快,晴雯还专门顶着他的肺管子说话,如何能忍?一时间就气得不行,反而与晴雯吵了起来。

这边袭人听到闹起来,急忙过来劝说。晴雯本就伶牙俐齿,对袭人与贾宝玉亲密,有醋意也有不屑,就抓着二人的短处肆意踩踏起来。

俗话说当着矬人不说矮话,晴雯如此抓人短处,袭人仁厚也罢了,换另一个人试试?而且晴雯这话并非第一次说。之前袭人年后生病,贾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就含沙射影地说过二人“瞒神弄鬼”的事,如今又揭袭人老底,她不被排斥,谁被排斥?

三个人正在不可开交时,恰好林黛玉过来解了围。晴雯趁机出去,贾宝玉也被黛玉说好了。

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林黛玉管袭人叫“好嫂子”,可见“初试云雨情”的事人尽皆知。也都知道袭人日后要给贾宝玉做妾。林黛玉对此是欢迎态度。但她的一片心终究错付了。不久她就知道袭人对她是何态度。

晴雯跌坏了扇子至此就过去了。贾宝玉赴宴回来,在院子里再见晴雯躺在榻上时,火气已经消了。

晴雯的问题很多,贾宝玉迁怒她,也有前日她将林黛玉拒之门外的因素,早都应该教训。此番一闹,也就算小惩了。按说真要从此归拢了晴雯,对她也好,不至于日后被撵走。

可贾宝玉错就错在下午疾言厉色,晚上又软语温存。教不严更导致晴雯肆意妄为。也就有了“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故事。

晴雯“撕扇子”是非常重要的情节,有这么几点要注意。

一,从小红到林黛玉,在端午节前都有关于“散”的说法。此番晴雯跌坏了扇子,又撕扇子。扇通“散”,代表的是她们不想散的本心和抗拒。

小红担心“散”,积极寻找门路。

林黛玉认识“散”,只能顺势而为。

晴雯不想“散”,干脆玉石俱焚。

可见她“撕扇子”越不想散,就必有一散,且是个死局。

二,晴雯撕扇子,贾宝玉的扇子每一把都价值不菲。却被她拿过来撕了。

王夫人有眼线在怡红院,必然会听到汇报。晴雯败家作为,王夫人绝不能容忍。

三,晴雯撕了贾宝玉的扇子,预示她日后结果与贾宝玉有直接关系。而除了贾宝玉外,她还撕了麝月的扇子。

麝月很奇怪,她与晴雯可算“焦不离孟”,你说二人关系好,倒更像是在监视。

只要晴雯和贾宝玉单独接触,她就会跑出来干预,加上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推测麝月就是王夫人在怡红院的眼线。

晴雯撕了麝月的扇子,暗示日后她被撵走,是麝月告密。

四,撕坏了的扇子,是小丫头佳蕙过来收拾的。佳蕙与小红最要好。

小红说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就是对佳蕙说的。

而小红在怡红院被众人排挤走。佳蕙这次出场后,也不见了踪影。如果联系后面晴雯被撵,三人都离开怡红院会让人觉得无关么?可见三人都是被“排挤”而走。晴雯“寿夭多因毁谤生”,也就源自于此了。曹雪芹真是没有闲笔。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主要讲的是“散”。也透露出怡红院中竞争的波云诡谲。

但这里晴雯再一次充当了小喇叭,积极爆料了怡红院内另一个“秘闻”,这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763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1
下一篇2023-09-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