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的中国戏剧发展?

三十年代的中国戏剧发展?,第1张

三十年代:现代话剧的成熟(1930——1937)1、话剧运动的普遍开展(1)从“左翼戏剧”运动到“国防戏剧”运动1、“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0年)成立由一群左派人士组成,田汉、夏衍等,一度统一战线,声势浩大:1)田汉直接领导剧团——大道剧社2)在工人中发展无产阶级戏剧n “蓝衫剧团”演出屡屡被抓。田汉没有被抓——天老大。n ***直接领导——上海艺术剧社 1930n 挂羊头,卖狗肉,名曰艺术,实搞革命(上海业余剧人协会1935)n “普罗列塔利亚戏剧”(proletarier)“无产阶级”简称“普罗戏剧”(今为大众之意)绝对小众。3)从左翼戏剧发展到国防戏剧l 统一战线:抗日的、爱国的、反汉奸的国防戏剧,迅速扩张,连国民党都加了进来。l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 1935:洪深、蓝萍(江青)汇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左翼人,有进步倾向、艺术人才较多。l 开始从无产阶级戏剧转向市民戏剧。 (2)“左翼”以外的戏剧活动(广东戏剧研究所、定县戏剧大众化实验、中国旅行剧团、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 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 1931——1936l 原稿 专业戏剧系,后来学校办不下去,带领同学们下农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美国绅士,晏阳,办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有四大弊病“愚、贫、弱、私”组团到中国农村搞实验去改造。到了定县农村,用文艺教育愚昧,用生计去对抗贫穷,用健康教育对抗弱,用公民教育对抗私,申请到了洛克菲勒基金。熊佛西用文艺教育基金去了定县。l 非常成功 但从根本上已经失败了。有钱,免费给农民看戏,是一个理想模式下的实验,不靠票房收入生活,但当时中国发生抗日战争,所以没有推广。l 过渡河北定县有一条河但没有桥,船佬和村长勾结,熊佛西据此编戏,没有剧场,在河边演,有实景,搭脚手架现今追求的戏剧效果在当时农民戏剧就已经达到了。l 1936年基金告罄,写《戏剧大众化之实验》总结 1937年出版。 (3)唐槐秋与中国旅行剧团(1933-1947) 没有走左翼路线,处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时期,是史上参与人数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剧团,表演商业(市民)戏剧l 历史“话语权” 对当时唐槐秋持批评态度,认为文明戏掌握者为左翼人士。 剧团衰弱的原因就是过分商业化l 没有同道中人,全家上阵。l 1933 上海艺术剧社被关,唐槐庆办职业剧团l 1935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左翼)l 唐槐秋 湖南人 田汉 欧阳予倩 老乡,好友,在日本读书,法国念大学航空专业,后在法读戏剧博士。l 《桃李劫》中饰演校长l 在欧洲见大篷车,立志回国办旅游剧团在上海注册成立,在上海没有演出,因为上海没有商业机构愿意接纳商业演出。l 在南京打响第一炮《梅萝香》演员很好 女儿是演员唐若清十四年 第一阶段(1933-1936)翻译外国名剧文明戏衰弱原因l 重视剧本 没有好剧本:幕表制即兴表演l 重视演员 没有好演员(参加过南国社,但不选田汉剧本,因为不适合大众演出)l 本阶段最成功的戏是《茶花女》l 《梅萝香》在南京成功时离开,认为南京戏剧气氛不好,南方商业气氛太浓,去北京为对抗国剧,专搞外国名剧 在陈绵(法戏剧博士,论文《茶花女十三个版本比较》有导演思维)采用陈绵翻译版本,向陈绵学习法国礼仪,在他家以剧中人名互称,有几个月,去法国订戏服,补法国文学知识l 在北京借高档剧场 请余上浣来看戏,赞不绝口,找北京名人发传单,地位很高,在市场上冒头,以《茶花女》为首,演了《少奶奶的扇子》《梅萝香》。第二阶段(1936-1941) 原创写实剧上海市场演**《茶花女》不吃香了。1934年 曹禺发表《雷雨》 欧阳予倩推荐给唐槐庆,从天津回上海表演,找上海最好的剧院卡尔登剧院(原是个把话剧拒之门外的剧院,1937年改为话剧院,还签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江浙的演出让他在上海立足 第三阶段(1941-1947) 历史剧阶段 上海成为孤岛,进步戏不能演,演古典题材专演明末史(内讧,外敌入侵)大环境不行。2、现代话剧的成熟(1)现实主义剧本创作模式的形成(2)职业化演剧和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3)戏剧理论的丰富和活跃3、三十年代的话剧创作(1)第二代剧作家的涌现和三十年代话剧创作的特色(2)曹禺和抗战前“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3)夏衍和《上海屋檐下》 以上,戏剧社为你服务,谢谢您的采纳!

热播剧《青山遮不住》自齐鲁频道栏目开播至今,本剧以其甜美的青春岁月和明显的情感共鸣,备受山东地区观众们的青睐,获得了极高的电视剧收视率和用户评价。在酷热多雨的七月,它早已变成观众们心里非常值得回味无穷的出色曲目。

《青山遮不住》是一部时代经典励志感情热播电视剧,以小三线精神为观念关键,将小故事内容集中化在中国通讯器材产业链的基本建设和发展上,以精美的角色描绘和写实性的写作技巧,勾画出鲁中电讯十三厂职工艰难奋斗的历经和丰富多彩的感情故事,以一首热血青春的演唱出祖辈奋斗时代的光辉岁月。

本剧以王沂力的同名的小说集为原著。青山环绕着,标准艰难的鲁中电信十三厂二十多年盛衰变化,以洪远山、路小青、天亮、左红卫、夏琳为代表的时期青年人,她们做好本职工作,敬业爱岗,为国家通讯基本建设资金投入激情,牺牲青春年少,在谈恋爱、友谊、真情中寻找,提升人生的情感故事。

奸险小人的热血青春,大时代的岁月印记。

从20新世纪70时代到90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发展日新月异。从四个现代化的明确提出,到今年高考的修复,再到中国改革开放,中国以持续调节的特点现行政策和各行各业老百姓的持续奋斗,追逐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脚步。时代调速发展的印痕深深地印在中华民族大街小巷,或深或浅,沉积在一代人的记忆中。在电视连续剧《青山遮不住》中,以洪远山和路小青为意味着的一批时代青年人,奋斗的热情鼓励着她们,在各行各业挥笔着恐怖的青春年少,留有了自身的印痕。

奋斗的人生道路画轴,时代的无印颂歌。

在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奋斗岁月中,爸爸妈妈们用自身的努力和聪慧默默奉献着自身无悔的青春。平凡人和她们身后的亲人,以工作中和情感的交错,勾勒了时代剪影的日常生活画轴。这种在这个时代感人至深的感人至深巨作《青山遮不住》中极致地主要表现出去,以时代事情为脉率,烹制出时代复古时尚审美观的视觉享受,描绘出时代特性的爱与恨别离,振奋人心的情感再次危害当代年轻人。

以上就是《青山遮不住》的主题思想,它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故事。

袁浩东。电视剧《我们生活的年代》是由北京小马奔腾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张建栋执导,刘烨,沙溢,李光洁等主演的生活情感剧,根据该剧情显示,在第10集中,袁浩东在众人劝说下恢复了过去的那种活力,向紫云提出结婚,紫云同意了,并带着活泼健康的女儿来到了四合院,浩东似乎明白了一切。本剧讲述了一个在十年的岁月中自由与禁锢、禁欲与放纵、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雄心与野心,梦想与欲望,爱与阴谋等相互纠葛、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转化的道德情感故事来探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与精神危机的沉重话题。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后发起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性和创新运动。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现实主义: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泥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广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完全是两码事。在法国,现实主义之称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现实主义当作表现艺术新样式的名词,他于1850年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初次用这个术语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标志。其 后,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在绘画上提倡现实主义。

一八五五年,库尔贝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引起一场大辩论,文艺史上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就在这次沦战中,库尔贝创办了一种定期性的刊物,命名为《现实主义》。一八五七年,库尔贝的热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为《现实主义者》,从此在欧洲文坛上正式树立起一面现实主义的旗帜,这一术语也就在法国流行起来了。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 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巴尔扎克正如这一流派的伙伴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他们的新型的文学流派。在俄国,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见他的(现实主义者》),不过,那已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现实的创新。它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份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它又从文艺复兴文学中接受了性格描绘的具体性从古典主义和启蒙时代文学中接受了社会分析因素,从浪漫主义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渐丧失了前代文学中特有的乐观主义,却沾染了无法摆脱的悲观主义。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仿佛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特点的有机结合;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它能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去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作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是指中国的话剧还是指世界话剧

20世纪,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期,也是其文化发展的蜕变更生期,文化语境中新与旧的问题,几乎纠缠了整整一个世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以《新青年》杂志为思想阵地的胡适、钱玄同、傅斯年等人,认为新的时代应当创造新的戏剧,而传统戏曲则是野蛮的“遗型物”,是不进化的代名词,而效法西方戏剧所创立的新的舞台艺术形式,必将对传统戏曲取而代之。如果说胡适等人对待戏曲的态度不免过激,那么1926年以《晨报剧刊》为舆论阵地的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等人,对待戏曲的态度则要公允得多。他们不仅欣赏中国戏曲重表现、写意化的美感,而且还准备吸取其中的美学特点,创造出一种适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国剧”。尽管“国剧运动”的构想未能实现,但是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早期中国话剧观念的多元特点。而宋春舫等学院派戏剧理论家对西方现代戏剧流派的介绍,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艺术视阈。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话剧的贡献,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白话文作为社会语言的独立地位,我们甚至无法想象,如果话剧用之乎者也或中州韵演出,那该是怎样滑稽的事,至少人们会难以听懂喋喋不休的台词。其次,它彻底地打破了戏剧文化的保守态势,人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异域文化,并致力于借鉴和吸收西方戏剧的最新潮流。再者,反映现实与人生的戏剧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意识,戏剧与时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到了1930年代,中国话剧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显示出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价值。话剧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也逐渐加强,甚至出现了工人剧团和农民的话剧演出。此时期,一位在中国话剧史上意义非凡的人物,带着与他年轻的面孔不相称的忧思与憧憬,豁然出现在世人眼中。这个人就是曹禺,在23岁时他已经创作了惊世之作《雷雨》(1934)。此后,《日出》(1936)、《原野》(1937)等相继问世,在他的笔墨之间,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话剧文学已经走向成熟。他的戏剧在那个年代曾经养活了一个著名的职业剧团——中国旅行剧团(1933—1947),在以后的岁月中,研究者的视野中有了“说不尽的曹禺”,导演和演员心中有了“演不完的曹戏”。

1976年之后,中国历史在经历了“文革”之后进入“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话剧出现了惊人的变化:一是话剧敢于冲破文革时期文化禁锢的阴霾,一度成为思想解放的先锋,显示了干预生活、关注现实的威力。如《于无声处》(1978)、《报春花》(1979)、《陈毅市长》(1980)、《吴王金戈越王剑》(1983)、《红白喜事》(1984)等话剧,率先在思想意识上反抗了左倾政治。

二是话剧在发展中,大胆吸收外来戏剧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成功经验,出现了“探索剧”的创作、演出热潮,戏剧理论、戏剧观念空前活跃,剧坛呈现多姿多彩态势;如《屋外有热流》(1980)、《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1985)、《WM》(1985)、《狗儿爷涅盘》(1986)、《桑树坪纪事》(1988)等,在戏剧的表现主题、内在结构和外在形式方面,均做出了大胆探索,体现了新锐的戏剧观念。

三是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娱乐方式的扩展,话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面临着信息社会的多方挑战的严峻形势下,话剧队伍逐渐站稳了脚跟,话剧艺术从体制到表现方式,开始了新的调整与突破。独立制作人、民间剧场、商业戏剧、校园戏剧开始出现,打破了以前政府领导下戏剧演出运做机制单一化的局面。

四是小剧场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已成蔚然之势。198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了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戏剧运动的先河。1989年南京举办了第一届小剧场戏剧节,演出了《火神与秋女》、《屋里的猫头鹰》、《棺材太大洞太小》、《天上飞的鸭子》等16台小剧场戏剧,并初步探讨了小剧场戏剧的概念和演出特点。1993年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小剧场戏剧节,演出了《思凡》、《留守女士》、《情感操练》、《灵魂出窍》等14台小剧场戏剧,对小剧场戏剧的诸多理论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此后,小剧场戏剧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不断出现,仅1995—2005期间,在北京地区演出的小剧场戏剧就达180多个,其中《与艾滋有关》(1995)、《棋人》(1996)、《雨过天晴》(1998)、《霸王别姬》(2000)、《wwwcom》(2001)、《恋爱的犀牛》(2003)等代表了原创剧目的特点,而《钦差大臣》(1999)、《纪念碑》(2000)、《足球俱乐部》(2002)、《哥本哈根》(2003)、《樱桃园》(2005)等则显现了引进的外国剧目在中国导演的手中绽放的光彩。此外,还有英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小剧场戏剧,给北京的舞台带来的富有地狱特点的文化气息。

以七八十年代为背景的电视剧有:《我们的八十年代》、《我的三个母亲》、《甜蜜蜜》、《正阳门下》、《父辈的旗帜》等。

1、《我们的八十年代》

《我们的八十年代》是由青岛名扬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曾晓欣执导,李青编剧,夏雨、左小青、张洪睿和齐襄等主演。该剧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中的一群年轻人的故事,并于2009年3月30日在哈尔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播。

2、《我的三个母亲》

《我的三个母亲》是由西门编剧,刘国权、李大为执导的33集苦情励志电视剧。该剧由张延,李菁菁,黄曼,马勇等主演。该剧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南方知青柯立、张洁插队期间,与房东董环结拜为干姐妹,并围绕柯立的私生子小山展开一系列感人至深又相当纠结的亲情故事。

3、《甜蜜蜜》

《甜蜜蜜》是北京小马奔腾影视公司2006年出品年代情感剧,由高希希执导,邓超、孙俪、沙溢等主演。本剧描写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段至纯至真的浪漫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一旦相爱终生不渝,邓丽君歌声贯穿全剧,《甜蜜蜜》伴随主人公爱情全过程,诠释着那个纯真年代的美好情感。

4、《正阳门下》

《正阳门下》是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视台、大前门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励志电视剧,由刘家成执导,朱亚文、倪大红、边潇潇、李光复等主演。该剧讲述了一群生活在北京的普通百姓,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故事。

5、《父辈的旗帜》

《父辈的旗帜》是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出品的一部故事生活剧,由李小平执导,邱对编剧,聂远、王力可、张默、曹磊、李小萌等人主演。该剧主要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大工厂的三个劳模师兄弟家庭间恩怨纠葛的故事。

电视剧两个人的世界讲述了“沪漂”的奋斗故事。从故乡到异乡,从陌生到眷恋,剧中“沪漂”青年许东阳、李文嘉从相遇、相知到相爱并共同成长与奋斗的故事,让观众仿佛看见自己的生活,很真实、很温馨

《两个人的世界》于2021年11月16日在东方卫视播出,并在百视TV同步播出,是由梦继执导,郭京飞、王珞丹、邵汶、王文娜、朱茵、刘洁、郑毓芝、秦焰、徐松子主演的都市励志情感剧。

《两个人的世界》从非典时期起笔,虽是旧闻,但与当下疫情带来的诸多影响类似,给观众营造了一种“时空关联感”。  

借旧闻连接今事,是剧集前半段的创作手法。这种创作思路需要团队对细节精准把控:人们用着诺基亚手机,戴着用绳子拴的棉口罩,囤着醋、板蓝根,主人公在弄堂中穿梭,挤住在老洋房里。

而在许东阳、李文嘉同时失业进而相互安慰的雨夜之后,画面转场至2007年,其间二人奋斗以留白处理,接下来的故事由城市发展来串联。

股市起伏、世博会举办、老洋房留改拆,直至当下的新冠疫情,剧情陆续将一些城市记忆引入故事中。《两个人的世界》用17年跨度的篇幅对生活变化和城市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触及不少人的记忆。

有人喜欢看美剧英剧,也有喜欢韩剧日剧的,当然也少不了港剧。不少人吐槽国产剧怎么怎么不好,可是国产剧也是有许多经典的,只是许多人没发现罢了。今天和大家介绍4部经典国产年带家庭剧,一起看看吧!

《金婚》

这部剧播出后备受观众的好评,关于这部剧的婚姻话题更是成为了当时大家饭后的谈资。虽然这部剧已经收官很长时间了,但是这部剧依然是观众心中经典又好看的家庭剧。

那么,这部剧为何会被称之为“经典又好看”的家庭剧呢?原因有两点。第一,这部剧从头到尾都没有美化婚姻,它不仅告诉你了婚有多么美好,而且还告诉你了婚姻有多少不堪。第二,这部剧将普通人婚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很细节的展现给了观众,让观众看剧的同时引发了自己的思考。

《父母爱情》

这是孔笙导演上榜的第二部电视剧,这部剧已经成为中国年代剧,尤其是建国后,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年代剧史诗,堪称最经典的年代剧之一。

《父母爱情》同样是以郭涛饰演的男主角江德福,再到女主角梅婷饰演的安杰,这个家庭人物的命运,从侧面反应出当时中国近现代的大历史变迁。这部电视剧是近年来,在网络上封神的最著名年代剧之一,中国观众简直太熟悉了。

《人是铁饭是钢》

马军骧执导,苗圃、李芯逸、冯远征、李梦男等共同出演的33集家庭情感剧。该剧将故事的背景放置在刚刚脱离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上世纪60年代,对于当时被饥饿吓成“惊弓之鸟”的人们来说,食物承载着格外丰富的含义。

这部电视剧很多的是在讽刺现在年轻人的享受主义盛行的不良风气。我们父母将我们养育成人,其中所有的艰辛你不会懂。你真的爱一个人,你该做的就是你可以养活自己的同时再养活一个人。

我们不是小孩子了,不能因为时代变了,我们就可以不思进取满足现状。你以后的生活靠的只能是自己,父母老了,总有一天会有帮不了你的那天。电视剧加上演员的演出,内容值得深思的同时,也给我们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对父母承担了赡养他们的责任吗?

《大江大河》

中国年代剧从清末走过民国历史,走过抗争史,走过建国后,一直走到了改 革开放时期。而反应改 革开放的年代剧,实际也有着不少。

《大江大河》改编自阿耐小说《大江东去》。主要讲述王凯饰演的男主角宋运辉,从家庭成分不好的农村小子,解禁后首批考入大学,进入国营厂改 革。男二号是杨烁饰演的农村企业家雷东宝,和董子建饰演的男三号个体户杨巡。三名男主角在改 革 开放后,抓住历史时代的脉络,各自发展成长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88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