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幼儿园为何如此虐待儿童
挪威幼儿园为何如此虐待儿童,挪威是一个白天光只有短短几个小时,风雪交加的国家,但是零下几度小幼儿园小朋友依然在户外活动,来看挪威幼儿园为何如此虐待儿童。
挪威幼儿园为何如此虐待儿童1挪威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首都为奥斯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是西欧最大的产油国和世界第三大的石油出口国。
自2001年起连续六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
前两个月我们家换新邻居,来了一对和蔼的退休夫妇。互相认识的时候,得知他们在挪威工作居住了快二十年,今年决定回英国落叶归根,而且女主人卡罗尔还在奥斯陆的国际幼儿园当了很多年园长。
因为之前采访英国幼儿园园长克里斯汀的时候,知道她很推崇北欧的幼儿教育,并去过瑞典的森林幼儿园森林小学参观,
于是我想,同属北欧国家的挪威应该有着相同特色的幼儿教育,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立刻找卡罗尔奶奶做个了采访。
汤圆妈妈: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挪威的学前教育体系吗?卡罗尔:
挪威的幼儿园叫barnehage(挪威语),barne是儿童的意思,hage是园的意思,连起来即幼儿园是也。
国家规定满六个月的小宝宝就有入园资格,当然家长可以选择大一些再送,但幼儿园不能拒收。挪威小学的入学年龄是六周岁到七周岁之间,所以学前教育覆盖了从六个月大到七周岁前这个年龄段。
幼儿园性质也分国立和私立两种,大部分小朋友就读国立幼儿园,私立数量较少收费也高。我们是私立国际幼儿园,
在园学生50个左右,分2-4岁,4-5岁,5-6岁三个班,又因为位于首都,我刚到任那几年家长们大多任职于各国大使馆,这些年渐渐变成以跨国公司职员的孩子为主体。
所以我们幼儿园师生间是用英语交流,以本国孩子为主的幼儿园不论国立私立都是讲挪威语。
汤圆妈妈:那么挪威家长们是不是也很热衷把孩子送入国际幼儿园呢?低龄就学会使用英语是极大的优势啊,在中国要进您的幼儿园一定会挤破头的(笑)。卡罗尔:
没有啊!我退休的时候,纯挪威家庭的小朋友只有两个,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父母在跨国公司工作,经常在国外出差甚至随时可能驻外,所以比较着急孩子的英语水平。
还有相当部分小朋友的父母一方是挪威人一方是外国人,有时候家长还为要不要选择英语幼儿园起争执(笑)。再有就是纯外国家庭,不少是亚洲家庭,印度中国日本都有。
亚洲家庭确实比较重视教育,愿意在教育上花钱,只有亚洲家长提过要求给孩子布置回家作业,不过都被我拒绝了(笑)。
汤圆妈妈:挪威的幼儿园没有回家作业吗?汤圆的幼儿园(英国)没有,但她现在每周去两次小学的预备班,虽属于学前教育范畴,也已经有作业了。卡罗尔:
没有,国家学前教育指导准则上明确规定,挪威学前教育的主旨是让幼儿尽可能多参与社会性活动,在其身处的环境中学习,而不是文化学习。
我们幼儿园虽然以外国人为主有些特殊,但也不能违反规定,不然拿不到政府津贴(笑)。每隔两三年幼儿园要接受政府部门的验收,他们总是认为我们幼儿园教学比重太高,
让我们砍掉,每次我都据理力争,因为不少小朋友将来要回他们的祖国上小学,很多亚洲国家小学入学文化要求比挪威高一大截,我们不教的话不是坑人家嘛!
汤圆妈妈:那么幼儿园有什么教学任务呢?学期结束的时候幼儿园是否像英国一样给家长一个孩子的各项评估表?卡罗尔:
挪威国立幼儿园一般没有教学任务,也没有评估表成绩表之类的东西。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玩,而且绝大多数时间待在户外。
我们幼儿园因为很多小朋友要去其他国家上小学,我会在毕业时给孩子评估,挪威的小学会直接回复他们不需要,而有些国家,比如日本,表格多得写到手软,这也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据我了解有些挪威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才刚刚开始学字母,之前完全不认识任何字。所以社会和教育界也有不断有异议,考核表明这些年挪威中小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准在逐步下降,政府也在考虑改革。
汤圆妈妈(有些惊讶):没想到,挪威是有口皆碑的高素质发达国家啊!我记得2011年奥斯陆枪击案看BBC采访民众,随便找个人即便中学生也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佩服了。卡罗尔:
我比较了解挪威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情况,中学教育不太清楚。但就学英语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值得一提:挪威人口才五百万(四分之一上海啊筒子们!),自产的影视节目很少,
大量引进英美的——是直接的引进,不带翻译,连字幕也没有挪威语。从《小猪佩琪》这类动画片到好莱坞大片和各种电视秀,挪威人从小看到大,自然而然学好了英语。
所以我一直认为学外语首先要有需求,然后要有环境。就拿我们园里的各国孩子来说,很多入园的时候根本不懂英语。
年纪小一些,比如两三岁还没有语言界限束缚的,他们就是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本国的语言、挪威语、英语混着讲,老师坚持和他们英语对话,
一个学期下来就没有什么障碍了;年纪大一些的,比如有个小朋友五岁多才来到挪威,特别害怕交流,自己玩玩具绘画看书什么也很有乐趣,但一年后升入国际小学听英语上课很困难。
汤圆妈妈:由此看来学外语还是年纪越小越好啊!卡罗尔:
可以这么说。但我认为不是因为孩子年纪大所以学不进了,而是因为这个年龄段(四五岁以后)他们的心智更独立,学习兴趣也转移了。
两三岁的孩子正在语言敏感期,他需要情感交流,需要成人的注意力,他不会觉得自己在学外语,讲话甚至和哭闹一样,为的是理解他人的意思、表达自己的意思。
随着年龄渐长,增进语言能力已不是孩子的首要需求,同时自尊心、羞耻心等情感萌发,他知道自己英语不好,就表现得羞涩沉默。
此时成人的角色很重要,要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让他们融入。总之这时候再学外语就是要遇到对的人对的环境,我们幼儿园在这方面做得挺好(笑)。
汤圆妈妈:一直纠结汤圆汤包要不要学中文,怎么学的问题,您的观点让我颇有心得。那么我们回过来聊挪威幼儿园吧,他们舍文化学习法,推崇实践学习法,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卡罗尔:
大量的户外活动,我说的大量,就是从早上7:30幼儿园开园到下午4:30结束,孩子们基本上在户外。
一般幼儿园室内面积只占三分之一,户外占三分之二,而且布置得的别有趣,各种户外儿童活动设施,攀岩墙,树上小屋,模拟小森林,应有尽有。在户外老师主要和孩子们唱歌做游戏,注重人体、大自然等知识的传授。
每周还有一天出游日,大多数时候去田野和树林,有专门的野外教学人员接头,教孩子们爬树生火,利用树枝搭建庇护所,捞水中的动植物观察等等,有时参观图书馆消防站等公共部门,冬天还会集体去滑冰滑雪。
汤圆妈妈:冬天?挪威纬度这么高,北部都在北极圈里了吧?这么极端的天气总该回到室内活动啦。卡罗尔:
No,no!冬天还是在户外,即便天光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即便很多日子风雪交加,即便最北端甚至是极昼!
幼儿园的户外照明和安全措置都会严格遵照国家标准,“温控”也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我1998年刚到挪威的时候是零下10度以下小朋友可以回户内,没过两年,大概是2001年,
新规定零下14度才可以回户内。(我当时的表情一定是夸张的!)当然这是国立幼儿园,我们幼儿园搞特殊,冬天只有1-2小时在户外,不然很多外国家长要和我翻脸了(笑)!
汤圆妈妈:真是很有特色!他们坚持这么做有什么原因或信条吗?不怕小朋友冻病冻伤?卡罗尔:
挪威有句谚语:没有坏的天气只有错的穿衣。大人对孩子们说,作为挪威人,你生来就是要吃得起苦的。
冬天极寒天气,家长会给孩子贴身穿羊毛连体衣,很密很软的那种,千万不能穿棉的,
不然外面罩几层羊毛衫都没用(有意往极寒地带旅行的朋友记得这秘诀啊)。然后再加毛衣或棉衣,外套一定是防水防风的连体衣。
(我插嘴:上厕所真麻烦!)——是的!冬天出门光是全体孩子穿上外套就得让所有老师忙半个小时,我们会强行让每个人去厕所(笑)!
别的'幼儿园还有不会走路的小宝宝,每天也一样穿戴好了坐在推车里到户外待上两三小时。说实话真的是有些强迫小孩,但挪威人认为习惯了就好,谁让你生在这个国家呢?
所以他们的教育有放任的一面,也有强硬的一面。挪威国家虽小人口不多,但民族认同感极强,国民之间特别团结,对外国人友好却又淡淡的,这是我生活二十年的感受啊——不过年轻一代挪威人似乎改善很多。
汤圆妈妈:这种坚毅人格的培养对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是有深刻影响的,可能也说明了虽然整体基础文化水平有退化,但挪威科技经济实力仍是首屈一指。您觉得呢?卡罗尔:
我认为有关系,学前教育侧重在培养不畏艰难的性格,不受束缚的思路,协作精神等等。
挪威在很多科学技术上都非常先进,我先生一直是重工业的工程师,他也说挪威同事思路灵活合作性强,比他先前在英国工作时接触的团队水准高,这也是近年来挪威一直对全球精英有着强劲吸引力的原因吧。
而且政府也很负责任,靠石油发家的挪威超级富裕,但没有奢靡之风,非常重视公共储蓄和投资,在教育科研经费上从不吝啬,是个居安思危的国家,令人尊敬的民族。
挪威幼儿园为何如此虐待儿童2挪威幼儿园的关爱、游戏与社会教育
根据挪威法律和幼儿园课程纲要,挪威幼儿园重点关注幼儿发展的五个方面:自信,即对自己、他人、环境的自信;身体活动,即学会爱护并使用自己的身体;独立性,即有责任感,有自己的想法,
能掌握本领;创造性,即大胆想象,勇于尝试,能感受创造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关爱,即具备帮助别人的能力。
笔者访谈挪威的幼儿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幼儿园教师、家长后了解到,挪威父母最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他们认为,这是孩子生活交往的基础。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关键
“关爱、游戏化学习、社会教育”是挪威幼儿园活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包括社会教育、学习、照料、游戏、儿童参与和集体包容。
社会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存在于儿童与周围环境或其他人发生的互动中,是思想、批评和民主发展的前提。社会教育也是终身发展的教育,是反思自我行为的能力。
挪威幼儿园希望幼儿有充分的自信去自由表达他们是谁,创建彼此尊重内在价值观和独立性的环境。既发展幼儿的个性和特点,
也让他们成为群体中被认可的成员。通过演讲、创造性的绘画、手工制作、音乐、舞蹈和戏剧等社会教育,让儿童了解周围世界的相关知识,发展表达能力。
幼儿园应该为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力、知识的需求以及学习的渴望提供支持。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它发生在与其他人合作的不同情境中,而不是给定的具体活动。幼儿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活动情境中进行学习,
幼儿园将用餐等生活活动和预先安排好的教育活动联系起来,将游戏和成人主导的活动联系起来。挪威幼儿园认为,游戏是幼儿学习最重要的时刻,主动关注幼儿的兴趣非常重要。
挪威幼儿园希望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锻炼,去尝试和获得新的知识和看法。
幼儿园充分利用运动馆、游泳馆以及周边设施,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经验,同时也让幼儿园成为一个安全的港湾。
活动中,成人和幼儿之间的协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和家长的个人经验、兴趣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挪威幼儿园认为与家长的合作非常重要,在家长群体中形成有益于幼儿成长的社交网。
幼儿群体对于每个幼儿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在一个由0—6岁的幼儿组成的“兄弟姐妹小组”中,年龄大的小朋友有机会去学习如何照顾年龄小的小朋友。
照料是幼儿园的常规内容,教师是社会教育中的榜样,要澄清社会价值和规范。教师应该和幼儿共同反思如何照料其他人,
擅长照料的成人会培养出善于照料别人的幼儿。照料是幼儿发展、学习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前提,自信的幼儿既有开放的心态又具备好奇心。创造一个能获得照料,也能照料别人的环境,可以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挪威幼儿园认为,游戏是幼儿的经验、智力、情感加工的过程,对他们情感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游戏是创造的前提,带有想象的性质,幼儿在游戏中会运用他们内在的创造力。幼儿活动中出现“扮演”,寓意着游戏的产生。
幼儿需要在活动中做决定,在不断的实践中,尝试独立的思考和行动,一群幼儿在一起游戏是相当复杂的互动。
挪威幼儿园用到的一个术语是“自由游戏”。自由游戏是幼儿自发和掌控的游戏,成人可以参与,不过由幼儿主导。
幼儿园希望游戏和自由游戏可以成为幼儿园每日活动的重要内容。为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孩子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需要进行多方的对话和倾听。
在挪威,幼儿来自不同的环境和背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幼儿园要保护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幼儿园会尽量让每个幼儿感受到,他们在这个群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对于整个集体的贡献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挪威幼儿园会尽可能地满足特殊幼儿的需求,让他们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参与活动。
户外寻找冒险和体验
挪威所有幼儿园的工作要遵循《幼儿园教育内容和任务的框架计划条例》的相关规定,课程内容主要分为7个学科——身体、动作、健康,沟通、语言、文字,艺术、文化、创造,自然、环境、物理,伦理、宗教、哲学,周围和社会,数字、空间、形状。
课程会涉及所有学科,通过教育活动和常规活动展开。挪威幼儿园每年都会制订一个主题的计划,围绕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活动介绍这一年主要的关注点。
身体、动作、健康学科是挪威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关注点。如今,人们变得越来越不活跃,幼儿在自然界的活动越来越少,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在急剧增加,替代了原先在户外和室内进行游戏的时间。
对此,挪威幼儿园认为,他们有责任帮助幼儿更多地锻炼身体。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和生活,从早到晚不停地活动,寻找新的冒险和体验。
身体运动是幼儿表达想法和感受的主要方式,他们通过动作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幼儿对自然充满好奇,
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探索,也会在尝试和失败后,寻找替代解决的方案,锻炼了意志。运动中,幼儿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体,进而发展他们健全的自尊。幼儿园希望儿童能在不同类型的环境中体验。
挪威幼儿园关注幼儿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幼儿在自然中的感知和体验,在自然中进行探索和学习,这也与挪威人酷爱户外活动,以及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谐相处密不可分。
与家长积极沟通
挪威幼儿园将“家园合作”定义为,幼儿园跟家长之间关于幼儿及其在幼儿园情况的合作。考虑到幼儿园和家长共同照顾孩子,双方非常有必要在日常的接触中交换观点和经验。幼儿园教师们希望所有参与者都充满信心,互相信任,进行开放积极的沟通,推动活动的开展。
挪威幼儿园对于家园合作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们认为,家长、幼儿和教师共同交流的团队体验非常重要,希望家长可以在幼儿园里追随他们的孩子。考虑到家长之间可能相距很远,而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关系,获取帮助和支持非常重要,挪威幼儿园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交网络的一员。
为了有效实现家园合作的目标,挪威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每天下午,教师会在“通知栏”写上简要的总结,
介绍幼儿园当天所做的事,方便家长与孩子或者教师沟通时更顺畅,消息更通达;在每年的汇编中,幼儿园会编制“亲师集”,
如果家长想获得更多会议材料,可以通过联系董事会获取等。此外,当有需要的时候,幼儿园会开展“义务劳动”,增进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说起《勇敢的心》,大家会很容易想到威廉华莱士的大名,也会想起沧桑风笛声里,梅尔吉布森高喊着”Freedom~~~”的无畏身影。影片荡气回肠,振奋人心,几乎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勇敢的心,摄于1995年,媒体平台88分。讲述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为国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一生)
时隔20多年,喜爱 历史 的观众们再一次于荧幕上看到了那段未完故事的后半段。苏格兰贵族罗伯特继承华莱士未竟遗志,继续抵抗英格兰侵略者。这就是2018年**《法外之王》描绘的 历史 。 两部**接连给我们呈现了苏格兰艰难的独立之路 。
(法外之王,摄于2018年,媒体平台73分。讲述华莱士牺牲后,苏格兰国王罗伯特百折不饶,继续抗英的故事)
苏格兰第一次独立战争简表(1296—1328年,相当于我国元朝时期):
其实早在罗马帝国时期,苏格兰地区就已有了 皮克特人 的聚落和小王国。相比南面英格兰地区被罗马所统治所融合,苏格兰高地部落还过着自己独立的生活,只是偶尔去袭扰那条蜿蜒起伏的哈德良长城。
(原住民皮克特人,Pict,喜欢纹身和彩绘,后来与凯尔特人逐渐融合。图为16世纪绘画中的皮克特女性,全身满布彩绘。**勇敢的心里也有表现。)
(苏格兰人粗犷淳朴。图为现代苏格兰高地运动会,旨在庆祝苏格兰和凯尔特文化遗产。大汉们会比赛抛树干)
西罗马帝国被诸多蛮族消灭之后,苏格兰英格兰各自建立起国家。 苏格兰主要由原住民皮克特人与凯尔特人构成,英格兰则由外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 。很快,持续袭来的北欧海盗冲向英伦三岛。苏格兰因地理位置原因只有北部受害,他们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苏格兰王国,又称 阿尔巴王国 。南面,阿尔弗雷德大帝经过和丹麦挪威人苦战,终于让威塞克斯王国基本统一了英格兰地区。
(《孤国春秋》剧集表现了这一时期 历史 )
不久后,来自法国的 诺曼人入侵英伦 ,击败曾有光荣 历史 的威塞克斯后裔,夺取了英格兰王位宝座。苏格兰这次也难独善其身,跟着被征服称臣。
换了血的英格兰王国实力更强,野心也更大。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插手苏格兰王位继承问题,每次宫廷阴谋或者暗箱操作几乎都有他们的影子,两国关系日趋复杂。
到了13世纪英王 爱德华一世 时期(Edward I),形势进一步发展。爱德华身高1米88,绰号“长腿”。他幼时当过人质,很小就智勇双全,杀伐决断。先帮助父亲在内战中挽回颓势,率军大败国内反对派贵族,杀掉并且肢解了对手。接着又带领200多名骑士参与西欧各国的十字军东征,在耶路撒冷一带和马穆鲁克大军对峙而毫不畏惧。一次,穆斯林刺客突袭了爱德华,用淬毒匕首刺中他的手臂。爱德华立即带伤反击,斩杀刺客,保住了自己性命。
(《勇敢的心》剧中的爱德华一世,冷酷霸气)
回国后,爱德华继承英格兰王位,这时的他已经 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国王 。高税收政策让英格兰维持了强大军队和可观国力,若是有人胆敢质疑新近增加的羊毛皮革附加税,那将会马上见识到他恐怖凶暴的脾气。城市里,连续处决300名犹太人使高利贷行业陷于停滞,不肯皈依的犹太人也遭到集体驱逐。不仅国内贵族富户们深深害怕他的铁腕统治,周边各附庸国也担惊受怕。威尔士率先遭殃,爱德华接连发动两次入侵战争, 彻底征服了威尔士 ,将其化作英格兰王国领土的一部分。接下来不用明说,苏格兰人也不由自主紧张起来。
(左为爱德华一世的画像,右为《法外之王》剧中的爱德华一世)
其实即便在诺曼征服以后, 苏格兰和英格兰也实际维持着一种相对和谐的共存关系 。但爱德华一世并不打算就这么持续下去。
爱德华的雄心壮志先从政治谋略开始,清除掉威尔士以后,他便暗地布局,不断用各种手段旁敲侧击削弱苏格兰王权和影响力。正逢此时 苏格兰王位出现继承人空缺危机 ,爱德华乘机翻云覆雨,准备全盘吞并苏格兰,还要求苏格兰立刻为英军提供兵员以对抗法国。为求自保,苏格兰贵族们赶紧对外寻求盟友助力,干脆和英格兰宿敌法国建立起同盟关系,这大大刺激了爱德华一世。
利用苏格兰内部不稳,爱德华于第二年就起兵大举进犯 ,并且血腥洗劫了攻下的贝里克镇。邓巴战役里,英国人轻松取胜,抓获了130多名苏格兰贵族和骑士。接着英格兰军乘胜进攻,夺取了苏格兰每位国王加冕必用的 命运之石 ,将其带到威斯敏斯特教堂。这块石头相当于我国的传国玉玺,意义非凡,苏格兰人心中震惊可想而知。至于苏格兰新国王巴利奥尔,则被投入臭名昭著的伦敦塔关押,享受暗无天日的囚徒生活。
(英格兰国王宝座与座位下的命运之石,又叫斯昆石或者加冕石,是一块152公斤重的红砂岩,数百年间苏格兰历代国王加冕时都会坐在上面。1996年才交还苏格兰)
由于爱德华一世 坚持强硬压服苏格兰人,坚持用英格兰人英格兰法律统治对方,没有考虑盎格鲁撒克逊的管理生活方式和苏格兰人存在巨大差异 。加之缺乏怀柔政策直接导致不满情绪在各地贵族和平民中迅速聚集,苏格兰人纷纷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个人利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大威胁。
苏格兰高地人从来不是孬种, 威廉·华莱士 (William Wallace),这位传说身高超过两米的强壮巨汉举起了抗英大旗(实际身高不明,但15世纪编年史学家称他“身材巨大,瘦高,四肢强壮坚挺”)。华莱士早年当过自由自在的雇佣兵,他作为射手为英格兰军队效命的经历给了自己丰富战斗经验,这对后来的接连战斗颇有裨益。
(左为华莱士画像,右为《勇敢的心》梅尔吉布森扮相)
他率先于1297年5月发动起义,带着志同道合的支持者们刺杀了英格兰治安官,开始对英国驻军和官吏展开袭击。华莱士在森林里建立起临时营地,不断吸纳前来投靠的苏格兰本地人,声势大张。
(目前苏格兰华莱士纪念馆中的彩色玻璃绘像,手持巨剑)
(5300对9000)
4个月后,1297年秋,两军在福斯河上的 斯特林桥 相遇。英军拥有包含2千骑兵在内的9000人军队,华莱士则和战友带领着5000多苏格兰步兵。英军傲慢十足,根本看不起之前一触即溃的苏格兰军队,他们选择立即过桥进攻,华莱士看到这一切,严厉控制着急于参战的部下们,他让大家耐心等待,直至英军过到一半……
(当时,英军约2000人已经过桥,一部分在桥上,一部分在对岸。华莱士发动了进攻,类似半渡而击之的战术)
(斯特林桥之战图示,苏格兰矛兵通常使用长度惊人的矛,没有太好的护甲穿着)
成排的苏格兰长矛手接到号令,他们嘶吼着端起3米多的长矛,像山洪般从高地猛扑下来。坡度增加了他们的速度力量,长矛手们冲垮了迎面而来刚过桥的英格兰重骑兵,接着掩杀后继的英军步兵队伍。由于 桥面狭窄,只能供两匹马并排通行 , 英军前后拥塞你推我挤,迅速陷入慌乱窘境 。苏格兰人锋利的枪头刀尖面前,英格兰士兵不管是在桥上岸边都进退无路,相互踩踏只是惨状的一部分,许多人摔进河里,像个秤砣般沉到水底,只有少数动作麻利的能脱掉盔甲浮水逃跑。华莱士举起双手剑大声呼喊,亲率部下杀入敌阵,把对方碾压的溃不成军。
(维多利亚时代描绘的斯特林桥之战,表现了英军遭受攻击拥塞一片的场景。图中桥梁倒塌是来自坊间传奇故事的影响)
吟游诗人后来用夸张的语言描写到:“华莱士手持一把锋利长矛大步向前,走进混战的人群。他瞄准前方穿着闪亮胸甲的英军将领,猛地掷出长矛。结果那尖锐矛头直接穿透胸甲刺入对方身体,让其一命呜呼,连人带马一块儿摔倒在地。”
(《勇敢的心》里斯特林桥之战和 历史 有所不同,变为平原步兵对骑兵的典型交战)
战斗以一边倒的方式结束 时,英军丢下了5000多具尸体退往南岸。苏格兰人证明了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最强大的重骑兵,是能够被装备并不精良的步兵所战胜,只要战术合理,指挥得当。
胜利激励了苏格兰人继续奋战,华莱士不仅击退英军,还攻入英格兰境内。因此他就任“护国主”,成为名副其实的苏格兰守护者。
(现代苏格兰人对斯特林桥战役的纪念活动)
(6000对15000)
至于英格兰,爱德华一世冷冷望着北方,他迅速集结起包含2500名骑兵(带护甲的重骑兵)在内的15000大军。英军中间,包括许多征募的 威尔士人 。他们的国家刚被英格兰征服不久,本来对侵略者并没有认同感,但很多人为了免除自己欠下的沉重债务,不得不选择从军。这些人虽然士气不高,但 精于长弓 ,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英格兰,威尔士长弓手在中世纪欧洲是强大的远程力量,属于单体弓,一般由红豆杉或者榆树制成。瞄准射击一分钟6次,概略射击一分钟可达12次,普通射手射程在200米之内)
消息传到华莱士耳中,他非常清楚爱德华御驾亲征的目的,自己已经成了英格兰眼中钉肉中刺。经过慎重考虑,华莱士不打算硬碰硬,他 决定避其锋芒,等到英格兰人缺粮断顿之时再击其惰归 ,往他们屁股狠狠踢上一脚。
(华莱士有勇有谋,只是所遇对手十分强大)
果不其然,英军虽然进入苏格兰中部,但找不着华莱士部队。并且因为天气恶劣,供应船队多次推迟,搞得英军又累又饿。那些被迫加入的威尔士人更是士气低落,牢骚满腹。不久后,英军在爱丁堡附近扎营休整时,威尔士人借着醉酒的劲儿爆发骚乱,他们都不愿意打仗,嚷嚷着要回家。爱德华一世大怒,当即派出骑兵强行镇压,结果80名威尔士人被杀,多人遭拘捕。
目前看来, 英军前景可谓暗淡无光 ,可耻撤退的结局已经摆在面前。华莱士很快得到消息,机会来了!他迅速集合6000苏格兰战士(含1000轻骑兵)赶往福尔柯克, 准备追击撤退的入侵者 。此刻,爱德华一世却露出笑容:“感谢上帝…… 他们无需来追我,因为我将亲自面对这些家伙,就在今天! ”
(《勇敢的心》爱德华一世率军侵入苏格兰。他可谓英格兰一代雄主,在位时国力强盛,号称苏格兰之锤。也因此苏格兰人对其评价恶劣)
1298年7月22日,战斗于 福尔柯克 开始。华莱士很清楚英格兰人会依赖他们的重骑兵,于是针对性强化了苏格兰战士们的长矛战法。如同预料,英军骑兵果然乱哄哄冲来。他们倒不傻,发现正面有片小沼泽以后,便选择从左右两翼展开包抄。
(战役前期态势,英军骑兵绕过沼泽左右包抄,未能一举取胜)
华莱士当即下令,让战士们摆出4个严整的巨大 环形长矛阵 (Schiltron),后来被世人称作苏格兰传统环形长矛阵。这种战阵由多排步兵一圈一圈站成空心环形,他们斜举着接近4米的长矛以不同高度向外伸出。防御时,前面一排跪地持矛,后排则平拿或斜放长矛,无数根密密麻麻的矛尖让人不寒而栗,完全不惧怕骑兵从各个方向突击。每个环形阵之间分布着弓箭手,后方还有轻骑兵掩护,强大而难以动摇。
(现代 历史 军事爱好者们重现的苏格兰长矛阵,还未排成环形)
两军还未接战,苏格兰方面的贵族 约翰·康明 (John Comyn)选择直接带着他的部队撤退(此人与罗伯特同为苏格兰王位竞争者,矛盾巨大)。无论基于何种考虑,这无异于在战场上出卖了华莱士和整个苏格兰。英军骑兵迅速抓住苏格兰阵地上出现的空挡,突入其中,许多苏格兰弓箭手来不及转移,被敌人骑兵杀死在阵地上。但是,长矛阵里的战士们坚定不移,在华莱士指挥下,他们用树林般的长矛抵抗对方冲锋,让英国重骑兵如同撞在了石墙上,人和马都被捅成了蜂窝。
(《勇敢的心》英军重骑兵形象,盔甲和 历史 有所出入)
(英军骑兵在环形长矛阵面前头破血流)
爱德华一世此时赶到现场,他立即制止了骑兵们的鲁莽行径。老道的他运用三年前击败威尔士长矛兵的战术,开始 调动长弓手 从正面推进。华莱士见状,深知绝不能让威胁巨大的对手从容射击,便马上 下令苏格兰轻骑兵前出 ,准备阻止英军长弓手就位。不料苏格兰骑兵刚刚冲向拦截的英军重骑兵,就见到对方人多势众,竟然一交手就吓得逃离战场,把步兵长矛兵们丢在战场上不管不顾。
不仅康明带着人开溜,骑兵也跑了,华莱士和麾下战士们陷入孤立作战的困境。 英军长弓手们在4个大型苏格兰环形阵对面依次排开,现在已经没什么能干扰他们输出死亡了。
(长弓手一般负责压制射击,利用箭头下坠的力道杀伤或削弱对手)
“弓箭手~就位~”数千枝利箭同时上了弦,指向45度天空,巨大缺乏机动性的环形阵就是他们的活靶子,或许闭着眼都不会脱靶。
“射!”一声吼叫传达出清晰命令,整齐的弓弦响处,密集箭雨划着斜线以不可阻挡之势落入苏格兰阵中。惨叫声此起彼伏,缺乏盔甲保护的长矛手们仿佛遭到冰雹打击,接连扑地倒下。威尔士人每分钟12到14箭的射击速度犹如切开了苏格兰军队的血管,要让他们在折磨中流血而死。苏格兰弓箭手们试图反击,但他们很快发现,英军长弓手射击间隙,弩箭和投石也不断袭来。
(苏格兰步兵矛兵被孤立,遭到英军长弓手持续打击)
原本强大的环形长矛阵现在弱点尽显 ,战士们端着长矛,有的拿着盾牌,但很多都没盔甲可穿,也无法组成过去罗马人那种密集龟甲阵防护。加上缺乏机动转移能力,无处躲避,又受对方骑兵威逼,不得不在箭雨下被动挨打,伤亡持续增加。
(表现苏格兰环形长矛阵的模型)
英格兰重骑兵们现在不敢随意冲锋,他们已经学乖了,不断望着国王的方向,等待进一步命令。爱德华一世并不着急,他让 长弓手们继续射击 的同时, 命令步兵从两侧向苏格兰阵容稳步推进 。华莱士已经回天乏术,苏格兰长矛兵们很多身带箭伤,只能靠着意志力苦苦支撑,环形阵慢慢变得无法维持。英军步兵手持剑盾越靠越近,开始和外围长矛兵们进行混战,把苏格兰 阵型搅得支离破碎 。
“骑兵,前进!”时机已到,爱德华一世终于下达了命令。重骑兵们早已按捺不住,立刻纵马一齐扑向对手。苏格兰人拼死作战,许多优秀战士倒下了,包括华莱士的副手和几位可靠的抗战派贵族。眼见大局已定,华莱士只能尽量挽救活着的人,他努力聚集残部,往北面的托尔伍德森林逃去。依靠复杂地形掩护,苏格兰战士们免于全军覆灭。
(苏格兰贵族各怀鬼胎,华莱士无力回天)
此战苏格兰方面死亡2000余人,和英军损失相当。但英格兰人靠绝对人数优势取得了胜利。爱德华一世用优秀临场指挥证明了自己一代王者的能力,华莱士则因苏格兰贵族内部不一致而陷入失败。
1298年9月,鉴于军事威望一落千丈,华莱士辞去苏格兰护国公之职。他继续支持未来苏格兰国王的可能人选,这就是 罗伯特·布鲁斯 (Robert Bruce),一位 24岁 的年轻贵族。
(《勇敢的心》罗伯特被演绎为资历尚浅,优柔寡断之人,并且出卖了华莱士。和 历史 有较大出入)
尽管罗伯特十分年轻,但他早在英格兰入侵之初就秘密参与了反抗运动,并且召集下属骑士和臣民。罗伯特这样对人们宣布:“这样的仇恨里,没人能控制住自己的血肉之躯,我也不例外。我必须加入自己的人民和我出生的国家。请你们一起跟我来,你们将成为我的助手和亲密伙伴!”
爱德华一世了解拉拢苏格兰贵族的重要性,便用紧急信件让罗伯特支持自己。结果罗伯特不屑一顾,他已经带领属下发动了反抗。 由于实力差距和缺乏经验,年轻罗伯特组织的行动没能成功,被迫对英格兰宣誓效忠 。华莱士取得斯特林桥胜利后,罗伯特深受鼓舞,继续暗中准备反抗。等到华莱士被爱德华击败,罗伯特也随之陷入困局。
(《勇敢的心》剧中罗伯特从剧本角度来说,演技非常优秀,表现出对华莱士的复杂 情感 ,以及对现实政局的无力)
华莱士辞职后 前往法国 ,为苏格兰独立斗争争取援助,可法国人口惠而实不至,总体仍持观望态度。苏格兰的自由只能继续寄希望于自身,回国后, 他毅然继续率领小部队向英格兰占领军发动游击战 ,英格兰方面则四处放出间谍,探查他的动向。
(《勇敢的心》剧中华莱士和罗伯特关系非凡, 历史 上两人交集不多,但罗伯特受华莱士影响很大)
1305年8月5日,格拉斯哥附近,一位效忠英军的苏格兰骑士兼治安官约翰·门捷(John de Menteith)通过华莱士 仆人 杰克肖特(Jack Short)的 叛变 ,乘夜 抓住了正在休息的苏格兰英雄 。
被严密看管押送伦敦以后,英格兰以叛国罪等名义审判华莱士。他对此镇定答道:“ 我没有背叛过爱德华,因为我从来就不曾是他的臣民。 ”
(油画,威斯敏斯特审判庭上,华莱士慷慨陈词)
审判当然只是形式,爱德华一世无疑深信现在华莱士就等同于苏格兰抵抗运动,因此 选择了最残酷的方式来处决他,试图警示所有敢于反抗英格兰统治之人 。
(画作,刑场上的华莱士)
8月23日,伦敦街道两旁人头攒动,各地男女老少都聚集此处,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惊讶不堪,有的表情凝重。只见路中间是被扒光衣物的华莱士,正被一匹马拖拉着游街。穿过城区到达市中心以后,行刑官将华莱士送上绞架。当他的脖颈被绞索折磨了好一会之后,刽子手又将其放下,接着残忍的割去生殖器,刨开肚腹,扯出内脏。当着即将死去的华莱士,在面前用火焚烧他的肠子。最后才斩去头颅,把身躯砍成四块。
(著名场景)
如此暴虐的处刑方式,连见惯砍头的伦敦人也呆住了,人群中有时爆发出各种声音,有时又突然陷入静默。满地血污之后,行刑官把华莱士的头颅浸过焦油,插在伦敦桥一根长矛上。 四块遗骸被送往英格兰和苏格兰各地展示 ,仿佛炫耀英格兰的全面胜利。
苏格兰被征服了吗?爱德华一世太蔑视高地人了,他尚且不知道,当华莱士残缺的身躯悬挂在苏格兰人面前时,那股熊熊燃烧的怒火是何等炽烈。
(《法外之王》影片开始不久,英军将华莱士被砍下的手臂给苏格兰人示众)
罗伯特·布鲁斯,那位年轻的苏格兰王位竞争者,亲眼目睹了民众的愤怒,他再次加紧密谋,决意和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军队做殊死较量,哪怕搭上自己的一切。这颗“ 勇敢的心 ”开始剧烈跳动,即将迎来他为了苏格兰百折不挠的斗争。
(上部完)
人皆有一死,但并非人人都真正活过。
(华莱士已经成为苏格兰人心中永远的守护神)
参考文献:
整体把握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把握了以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
2.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些直截了当的议论,是作者行文时实在无法压制自己感情的表现,使人想起报告文学的表达手法。
[编辑本段]三问题研究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
从照片上看,他的脸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脸部没有表情,仿佛肌肉被内在的力量凝住了似的。青灰色的眼睛,闭得紧紧的嘴巴。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只看到他的意志和考虑世界实际的思想。
他出征到过印度,征服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编辑本段]四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设题意图有二,一是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练习口语表达;二是抓住课文精华,反复咀嚼,品味其中含义。
解题思路:可分小组,让同学相互复述故事,再各自推举一人到讲台前复述。不一定推举最活跃的、口才最好的同学,而是推举最需要锻炼的同学上台复述。课文中哪些是最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出理由。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短文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险家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
处理建议:有条件的,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教师发给一些阅读材料;没有条件的,可就在阅读课文和练习中所附材料基础上,写一点阅读笔记。
[编辑本段]五教学建议
一、教师不要先入为主,而要让学生先读课文,说出自己阅读的第一感觉。教师再通过深入讲解,来提升学生的第一感觉,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
二、可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重要片段。这是一篇贯注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佳作,可以有选择地朗读一些重要段落,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这些段落包括第2、6、7、9、10、11、12、13、14段等。
四、有条件的可播放一些关于南极恶劣天气的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
五、斯科特和他的伙伴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他们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用来教育学生,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教育应该是感染、引导,从课文中自然引出来的,而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灌输。
六、加强字词句的积累。本课生词较多,“读一读,写一写”中那些词,要把它们放在具体语境中来理解、掌握。因为茨威格是个文学大家,很有思想,许多句子的深刻含义,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
有关资料
[编辑本段]六关于斯科特临死前的书信(茨威格)
那些书信写得非常感人。死亡在即,信中却没有丝毫悲哀绝望的情意,仿佛信中也渗透着那没有生命的天空下清澈的空气。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也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
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他提醒她要照看好他的最宝贵的遗产——儿子,他关照她最主要的是不要让儿子懒散。他在完成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最后竟作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他仍然为自己的这次决定感到光荣而不是感到遗憾。“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他怀着最诚挚的友情给那几个同他自己一起罹难的伙伴们的妻子和母亲写信,为他们的英勇精神作证。尽管他自己即将死去,他却以坚强的、超人的感情——因为他觉得这样死去是值得纪念的,这样的时刻是伟大的——去安慰那几个伙伴的遗属。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的他人:“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
(摘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舒善昌译)
书页一张张翻过去,斯科特的形象渐渐在眼前丰满起来,这位英国皇家海军的上校与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不苟言笑,正如茨威格所说,没有任何特殊的迹象能暗示出他是一位英雄。他没有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没有周公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亦没有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然而和这些名垂青史的人一样的是,他有一个梦想。人人都曾有自己的梦想,只不过大多数人在通晓了所谓的“世故”之后,在估算了自己的能力(而非潜力)之后,乖乖地退缩了,于是我们的一生就化作一朵浮云几缕青烟,不知散向哪儿去了,看一看天空吧,群星闪耀。智者说,英雄与凡夫的区别,只在于“要”和“想要”之间,斯科特要、并且一定要征服南极,他要第一个站在地球最南端的脊梁上宣讲这无上的光荣,这将不仅是他自己,并且是他的祖国乃至全人类的骄傲。他义无反顾地行动起来了,他开始组织一支探险队,然而资金缺乏,但这难不倒他,他献出了自己的财产,还借了债,因为他自信有成功的把握。他年轻的妻子替他生了一个儿子,可是他毫不犹豫,像赫克托耳似的离开了自己的安德洛玛刻,不久朋友和伙伴们也找到了,世间再也没有什么能动摇他的意志,他向着心目中的圣地进发了。
……
1月18日,斯科特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还是有不寻常的东西的,那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里面有一封信留给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却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我们该怎样称呼这一行为呢?典型的英国绅士风度?把这轻佻地与给女士拉车门之类的行为等同起来吗?亦或有饱经世故之士会把这称为愚蠢。不是吗?只要他把阿蒙森的痕迹抹去,再动些手脚,那么谁先踏足极点这个问题就将变成一宗悬疑了,为达目的需不择手段,更何况这是一生的梦想。无论如何我们被那高尚的心灵深深感动了,这就是人性之光。也许斯科特明白,自己所付出的艰辛代价,阿蒙森也同样付出了,那面飘扬的挪威国旗背后,也凝聚了阿蒙森和他的伙伴们数年的心血、一生的梦想,这是他们应得的荣耀,贬低他们,同样也贬低了自己。
……
看看斯科特在给妻子的绝笔书中都写了些什么吧:“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看哪,这就是完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崇高业绩之一的人的最后自白,言语谦卑得如同我们平时轻易所说出的。然后他写道:“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11月12日,英雄们的尸体被找到了,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他们的底片和**胶卷被带了回来,事迹传遍世界,看来徒劳的事竟再次结出果实。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八美科学家为英南极探险家正名
新华网2001年9月14日电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署的一位科学家日前推出一本新书。这本新书提出的观点是,近90年前英国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进行的南极探险活动之所以失败,罪魁祸首并不是斯科特决策的失误,而是变幻无常的寒冷天气。
以前的评论总是说,是斯科特的决策失误导致他和他的4位队友用雪橇拉着设备,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公里之后,最终走上黄泉路。但是在本月新书《最寒冷的三月》中,作者苏珊·所罗门说,1911~1912年的冬天,长达几周最低温度为-37°C的天气要比往常的天气寒冷得多,正是这严寒的天气打乱了斯科特经过周密研究的探险计划。
身为大气研究化学家的所罗门分析了寒冷天气对斯科特一行人的设备所产生的影响,并检查了她从世界各地找到的书籍和日记对当时的天气状况的记载。所罗门本人1999年因发现南极洲上空臭氧层减少的原因而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她在首次前往南极洲进行臭氧层研究之前,就开始阅读斯科特和他的队友写下的日记。
所罗门把这些信息与南极洲自动气象站过去17年内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其中一些数据收集的地点距斯科特的探险路线仅几公里。自动气象站显示的数据表明,这些年里,只有1988年的气温下降到了和斯科特前往南极探险时一样低的温度,而且持续的时间一样长。所罗门对斯科特一行采取的正确决策和失误之处进行了客观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并不是在为他(斯科特)贴金”。
所罗门说,斯科特一行在研究了规模较小的探险活动和历史记录的基础上,估计到了南极洲的天气会十分糟糕。
他们因此计划在雪橇上使用帆来增速,以便能够“一路飞奔回家”。所罗门称,这个计划很不错。在斯科特南极之行的几周前,由罗阿尔·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已登上南极大陆,他们用的是狗拉雪橇;而斯科特一行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斯科特一行人在抵达南极后,才意识到他们为此行要付出的代价。
在返程中,斯科特和他的两名队友在距大本营只有275公里的地方倒下了,而另外两名队友也在此前“先行一步”了。
然而,《纽约时报》登载的有关所罗门研究结果的文章引发了读者的来信,该报后来发表了其中几封。信中指出,阿蒙森和他的队友面临的是同样寒冷的天气,他们成功的原因只不过是准备更加充分,因而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
[编辑本段]九最后的跋涉——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片断
1月27日,星期六
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英里,我们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2月1日,星期四
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艰苦跋涉。用4小时45分走完了8英里。晚上8点我们还在走。我们只在12月29日才草草吃过一次午饭,当时离开补给站才一星期。按一天三顿计算,我们手里还有8天的粮食,到达下一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埃文斯的手指头现在情况很糟,掉了两个指甲。是冻伤……
2月17日,星期六
今天情形很坏。埃文斯睡足一觉以后显得好些了。他像往常一样说自己一切正常。他还是走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半小时后他弄掉了滑雪板,不得不离开雪橇。路面情况极为恶劣。后来我们停了大约1小时,埃文斯跟了上来,但走得很慢。半个小时后他的鞋又丢了,我们站在纪念碑岩半腰眺望埃文斯,后来又扎下帐篷吃午饭。饭后埃文斯还是没露面,我们四处张望,看见他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这下我们警觉起来,四个人一齐往回滑去。我第一个来到这个可怜的人身边,被他的样子惊呆了。他跪在雪地上,衣装不整,手套没了,手上结满了冰凌。他眼里射出疯狂的目光。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慢慢地说他也不知道,只说他觉得自己一定是昏过去了。我们扶他站了起来,走了两三步他又倒了下去。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
2月22日,星期三
不用说,我们命定要经历归途中最严峻的时刻了。今天出发以后不久,东南风变得异常猛烈,风狂扫着地面。我们马上失去了本来就模糊难辨的路标。午饭时根本没见到期望中的圆锥形石头路标。……但这些倒霉事并没让我们心灰意懒,这的确应该记录下来。晚上,我们喝了一顿马肉做的浓汤,美味可口,真叫人气力倍增、精神振奋……
2月26日,星期日
现在是夜间,冷极了。我们双脚冰凉地出发了,因为白天穿的鞋袜根本没有晾干。我们谨慎地消耗着食粮,但我们的食物还应当再多一点才够用。我巴望着下一个贮藏点,现在离我们只有50英里。到了那里,我们就能够带足补给,继续前边的路程了。
词语理解:
拽zhuài:拉。
无垠:没有边际。
癫狂:言行举止不庄重、轻佻。
凛冽:刺骨地寒冷。
吞噬shì:吞食;并吞。
销蚀:消损腐蚀。
羸弱léi:瘦弱。
步履:指脚步。
告罄:指财物用完。
遗孀:某人死后,他的妻子被称为某人的遗孀。
坚持不懈xiè: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不松懈。
千辛万苦: 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夜不成眠:晚上睡不着觉。
精疲力竭jié: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闷闷不乐mèn: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sǒng: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
洋洋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怏怏不乐yàng: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姗姗来迟shān:形容来得很晚。
忧心忡忡chōng:忧愁的样子。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畏缩不前:害怕而不敢向前。
鲁莽大胆:胆子大,说话做事不经考虑。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语无伦次lún:话讲得很乱,没有层次。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
与其……毋宁:与其……不如……
到挪威之前,千万别对挪威的森林充满太多的幻想。关于挪威的森林,没有人能说得清那片森林是最好的,反倒是因为森林太多,挪威森林覆盖率达到36%左右。到挪威旅游的人往往最容易忘记的就是她的森林。所以每次回国后,当人问起挪威的森林究竟好到哪里?我往往是无言以对。只能从记忆中捡回些许片断。
认识挪威的森林是从奥斯陆开始的。挪威的首都奥斯陆不仅有古老的建筑、迷人的海湾,也是一个欣赏挪威森林的好地方。奥斯陆环山面海,奥斯陆湾海水清澈碧蓝,奥斯陆城的身后则是青山环绕,林木繁茂,大小不一的湖泊沼地,山道小路交错纵横。如果你精力十足的话,大可徒步登上山顶,一览奥斯陆迷人的风光:远处是波光嶙峋的大海,近处则是被大海与林海紧紧包围的奥斯陆城,再近处就是那一望无际的广阔的森林。
我第二次邂逅挪威的森林是在从奥斯陆前往卑尔根的旅途中。这是一个为期7天的一段旅程,途中经过很多特色小镇,而这些小镇往往就坐落在森林中。Balestrand小镇就是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一个。这也是一个面朝大海,背靠群山的地方。海水依然是湛蓝的,而后面的群山除了有茂密的森林,最高处你还可以看见皑皑的白雪覆盖其上,即使是在炎炎的夏日。而融化的雪水则沿着山坡缓缓流下,交汇成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小溪。

按照计划,我们有2天的时间在这里消磨。早上起来的时候,突发奇想,要去山顶触摸那些积雪。于是背好行囊,穿过一个隧道,沿着一条小路慢慢向山顶行进。深入山中,我才算是在真正意义上与挪威森林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在茂密的森林中,各色树木杂交而立,除了虫鸣鸟叫以及哗哗的小溪流水之外,你再也不会听到任何其它嘈杂的声音。

途中偶遇两匹棕色的马儿,在山间小道上悠哉游哉地吃着草,加上林中潺潺的小溪流水,人一下子恍然进入一种与世隔绝的宁谧天地。而登上山顶,眺望山下雾霭弥漫的峡湾,至此我才真正领略到挪威森林的魅力,缺少了峡湾、海水、林中小溪以及漫山的瀑布,挪威的森林要逊色不少。峡湾与森林的交辉相映,森林与海水中映衬的倒影相映成趣,顺流而下的瀑布和小溪则为挪威的森林增添了无限活力。而这一切则构成了挪威森林独一无二的特色。
数据显示,75%的成人都会去森林走走。是的,挪威人需要森林,森林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乃至全部!到挪威旅游,千万不要忘记了那里的森林!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怎么写,有范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伟大的悲剧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1
[分析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
导入:课件显示“南极版图”突出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教师富有激情地介绍这个站名的来历,引出课文和人物。
(设计意图: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环节一: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叙事特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比如:震撼、钦佩、崇敬。
(设计意图: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
环节三: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4、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5、斯科特的绝笔。如找不出教师引导和补充。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环节四:小组选择最打动你的情节,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如果小组讨论时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提请班级交流解决。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要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在谈到“斯科特的绝笔”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给国家、民众、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写一些什么。
在对以上情节的感受和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品读、朗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环节五: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
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结语: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过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人类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故事梗概。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重点难点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方面,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设计意图:以介绍南极,介绍斯科特探险情况导入本课,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师:(展示南极地图及南极风光)南极被叫做“难达之极”,她一面以她的冰清玉洁、神秘莫测展示着她诱人的魅力,一面又以她的酷寒凶险、漫天风雪拒绝着人们好奇的目光,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勇士探索的步伐,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先后踏上了南极这片未知的土地,准备为人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请大家看一段当时留下的真实的录像资料。(放映阿蒙森、斯科特探险故事的视频文件)
师:但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没有为成功者阿蒙森作传,却为失败者斯科特写下了激动人心的篇章,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一幕《伟大的悲剧》吧!
(二)字词检测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扫除阅读障碍,积累运用。)
师:1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描摹南极风雪的、南极雪原的、探险人的词语以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互动扫除阅读障碍。
3学生用上找出的词语中的3至5个设置情境说一段话。
(三)概括情节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人物较多,情节复杂,学习概括课文,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清故事脉络,为下一步的品味研读打下基础,又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思维的能力。)
师: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概括故事梗概。有同学会说,这么长的课文我可怎么概括呀老师教大家一个概括的方法,就是抓住重点信息进行筛选,对于记叙性的文章来说,重点信息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强化巩固,学以致用,进一步熟悉课文。)
1积累字词。
2用本课积累的词语描述斯科特等人的探险概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酝酿情感
(设计意图:旨在酝酿情感,创设沉思、凝重的气氛,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调动学生思维。)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首先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个 的故事。
(二)直奔中心,把握基调
(设计意图:遵循文本特点的变异导读法,能有效避免串讲的枯燥,有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又教给其阅读技巧,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并为下一个环节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大凡传记文章,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传主的情感与评价,茨威格在文中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三)品读细节,激情碰撞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品读、朗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师:斯科特一行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倒下的是肉体,树起的是精神!他们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能让人感动、使人震撼、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故事中动人的细节,相信大家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有所启发。请大家按照以下的要求品读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个细节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2揣摩细节“悲”在何处“伟大”又体现在哪里
(四)质疑讨论,明确认识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在我们被感动、被震撼的同时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他们认为,斯科特一行既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也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他们的探险行为是无谓的牺牲,没有任何意义,你是怎样看的
(五)拓展延伸,延续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英雄的伟大品质,既巩固了情感,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能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师:2002年2月7日,英国王室成员安妮公主为纪念斯科特来到南极。假如你作为小记者得以随行,当你看到在南极无边的荒野中沉睡的英雄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小小的简陋的坟墓的时候,当你看到坟墓上历经风吹雨打,已经褪去了颜色的十字架的时候,你想要为这些我们敬仰的英雄立一块墓碑,你会在上面写些什么请你写一段文字以表达你对这些英雄的敬佩或追思。
通烈平,语文教师,现居河北尚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