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诗意,说说诗人为什么把这首赠友人的诗称为“戏赠

结合诗意,说说诗人为什么把这首赠友人的诗称为“戏赠,第1张

戏赠友人

贾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戏”的含义有:以汲水喻做诗.通俗而幽默;全诗是诗人苦吟生活的自我写照,有自嘲的意味。

刘禹锡先后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时隔十四年再游同一个地方,刘禹锡的心境还是没有变,由此也可以看出刘禹锡的豁达,内心没有仇怨。也体现出了刘禹锡的傲娇,他内心想:多年前因为这地方获了罪,但是十四年后我又回来了。

刘禹锡的一生过得磕磕绊绊,官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年轻的时候他就与柳宗元相识,到了官场之后,又与柳宗元相交。两人在政治上的意见不谋而合,所以两人一起联合其他官员,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开展了一场改革。起初这场改革,非常好,有利于百姓,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但是唐顺宗退位新上任的唐宪宗并不支持他们,刘禹锡也因此被流放。

其实柳宗元和刘禹锡两人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所以当时的宰相又向唐宪宗提议,召回他们二人。他们俩人回到长安之后,刘禹锡写下了一首诗。他在诗中暗喻自己非常有才能,现在的那些官员都是因为他离开后才被提拔的,这无不显示出他的骄傲。只是这首诗惹了祸,他又被流放了。

宰相还是很看重刘禹锡的才能,所以在十四年后他又再次将刘禹锡提拔,召回了长安。这时候刘禹锡虽然不年轻了,但是他还像是当年的那个青头小子一样,不在意他人的想法,又回到了玄都观,再次写下了一首《再游玄都观》。如果是别的官员,肯定都会避着玄都观,但是刘禹锡偏不,还特地去了一趟。

《戏答元珍》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写景清新自然,抒情一波三折而真切诚挚,感人至深。

  《戏答元珍》诗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它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在他的内心中,他是深信明君不会抛弃智臣的,所以在另一首《戏赠丁判官》七绝中说“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在封建朝政中,君臣更多的是一种人身依附、政治依附的关系,臣民要做到真正的人生自主与自择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也只能以“戏赠”“戏答”的方式表达一下他的怨刺而已,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

《戏赠看花诸君子》 第一首诗“去”显然指自己被贬官,“去后栽”的桃树,就是指作者被排挤之后提拔起来的趋炎附势的权贵只有明白这一层,才能明白诗中所蕴含的对朝中权贵的辛辣而轻蔑的讽刺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2 理解诗的大意。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四句28个字。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一开头就直言千古悲秋的老调,毫不隐讳。

“我言秋日胜春朝”,同千古悲调相反,诗人却赞美秋天胜过春天,并以第一人称表明态度,显示诗人同腐朽势力绝不妥协的韧劲儿。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空”二字即描绘出秋高气爽的秋天的特色,是春天多风沙、有春寒所不能比的。在诗人被贬的背景下,一只孤鹤直冲云霄,博击长空,作者的用意不言自明。这一意向是全诗的精华。难道我们就没有感到诗人那种被贬、压抑的情感自然随着仙鹤飞向云天,展翅飞翔!诗人那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已是“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这是一只奋争的孤鹤,它不苟生于沼泽湖泊之间,偏要博击长空,一展雄姿。显然,独立寒秋,傲然腾空的孤鹤,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也只有这样的鹤,才敢说“秋日胜春朝”。

3 理解诗的立意。

“悲秋”是古代诗歌的传统主题,并且有许多名篇佳作。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开创新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秋天来。这与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和性格是分不开的。诗人把悲凉的秋天看得比春天还美,诗的立意不仅新颖,而且深刻,表现了诗人独有的精神和独到的见地。

4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一、《白氏长庆集》收录白居易诗2800余首,代表作如下:《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问刘十九》《买花》《望月有感》《放言》《池上》《缭绫》《观刈麦》、《杜陵叟》、《轻肥》、《重赋》、《上阳白发人》。

二、扩展知识:人物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祖父白锽移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北),白锽后曾任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新郑东郭宅。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戏赠友人

年代:唐 作者:贾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因为诗人长年生活在穷困之中,所以才可能深入地接触社会,其诗才更见性情和艺术。戏,可理解为自嘲,或嘲世之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94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