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七夕古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白居易七夕古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第1张

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表达了诗人对这位有情人深深的同情。

原文: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进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相传其诗作要老妪听懂为止。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首开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之风。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

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扩展资料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__(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参考资料:

-长恨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咏物,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离离原上草

“离离”当以《易经》之离卦象之也,曰火,曰丽,曰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此喻草之生命力也。丽者,绚丽也,言其繁盛足以自赏也。离者,依卦象乃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行于中道,是远离世俗尘嚣也。离离,离之再离,言其绝世之甚也,自清故得其成也。

  “原上”,草原平坦、土壤肥沃之谓也。于此乃喻本源,离于世俗尘嚣,深深扎根于大地也,是以有其生命力与繁荣!欲修无上道,必当离尘绝俗,深达本源,方得自在神通也!今众学人逐于知欲,是离源之行也,南辕北辙!故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

  “草”,于此当训为“早”(略去表象本意)。于本源上早,是谓深达本源法,善行本源行,是为众生之早(先)也。是以“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鬼谷子》”,本源于古!故孔夫子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自谓也。

一岁一枯荣

“一岁一”,此言其不易之恒常也。恒常之道乃常道,常道乃必历之途也,是以无喜怒挂怀于斯。一切简简单单,夫又何求?其有何欲?!自然之道也哉。

  “枯荣”,枯则同古以察稽之,荣则同容以纳祥之,是行素朴之道也(可于《中庸》参之)。素朴之道乃合于大道也。

野火烧不尽

前有其火德之赞,于此用火攻之,乃明于其与火之异同也。火,釜底抽薪,则自息矣!草之胜火,乃其深根固砥于原上,是深达本源也!土上可生木,木可当柴火非土无木,非木无火!此以明本也,得此方不妄作劳,祸害一方也!夫炎帝之受垢,其于此乎?!

  “野火”,谓于无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 ……”,皆必为无常所夺也。然无常夺去者何?!真如自性,众生之本如也!故修于大道,当绝离尘嚣,深达法源法,斯为至实之相也!

  众人可自省今日之自我所拥有之一切,何者惧乎无常?何者终归变灭?何者是常?依此了了,明而行于圣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春风吹又生

“春”,乃四时之一也,于此谓行乎正道应机接物,无所执止也,是为顺应自然,不逆天行事也。

  “风”,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此谓得此道之人,能得众之响应也,非唯得众之响应,亦得天地自然之助也,是谓天人合一。亦谓得此道之人,其造化之无尽善也。

  “吹又生’,此当谓其生生不息,生生不息者自然之道也!

《长恨歌》是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

由此看来,《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虽然诗中有对杨贵妃红颜祸水,李隆基荒*误国的描写,但这只是这首叙事诗结构的需要,并不是诗人主要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感。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才是诗人想要慨叹的,是“长恨”之所在,是这首诗歌的灵魂。纵观全诗,尤其是结尾处: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句句都是款款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这段世人皆谤的爱情悲剧是寄予了充分同情的。诗人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对李隆基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上,也没有落脚于杨玉环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上,而是把这段爱情悲剧无限放大,让矢志不渝的爱情成为诗歌的主宰,把感情从政之中提炼出来,突破了当时一般文人就此题材的政治讽刺上,这也正是这首长恨歌之所以打动读者的地方。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颠峰人物。

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如白朴、洪据《长恨歌》分别作《梧桐雨》、《长生殿》;马致远、蒋士铨据《琵琶行》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75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等,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是为白居易后期作品,前半部分描写自己冬日雪天的闲居生活:生活惬意,睡眠安然,更重要的是“远离官场,了无牵挂”;后半部分则是在自我开导,很显然白居易并不是一个隐士,说是了无牵挂,实际上他还是牵挂着朝堂和天下苍生,所以他在这种处境和心静矛盾的情况下开导自己:不要自我束缚,只要我的心豁达了,我的身体自然也会轻松自由。全诗表达了白居易希望忘却烦恼,远离世事纷扰,享受当下,心身放松的感情,也暗指了自己因为官场纷扰,百姓疾苦等早已心身俱疲,如今深感自身的无力,遂无奈决定放下。

白居易的《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一诗中,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指年老,“黄鸡”,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逝的感慨。全句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唐‧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此句引用其意。喻指:黄鸡每晨能报晓,故用以喻指时光流逝,更催人老。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伤衰老。发白了,年已老。每日闻听黄鸡报晓,感慨时光流逝,岁月更催人老。

我只是个搬运工,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96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