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例青少年因打架被起诉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关于一例青少年因打架被起诉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第1张

摘要:来访者xxx,女,16岁,为检察院案件中被起诉人。根据需要,受检察院委托,对其一家进行心理辅导。事件发生将近一年以来,该来访者通过检察院组织的团体辅导、定期访谈、阅读励志书籍等形式的学习、体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建立关系、家庭访谈之后,对其现状以及成长经历深入的了解,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疏导,效果良好。

一、一般资料:

xxx,16岁,中专生,为检察院案件被起诉对象。

二、主述

xxx检察院未检处,本着对未成年人全方位帮助,请求协助进行一次心理疏导。

三、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一)检察院报告:

该女孩一年前拉拢外面的朋友,与班内同学发生打架事件,经派出所调查、协调,最后案件转到检察院。

(二)咨询师观察:

由父母陪同过来,整体精神状态良好,刚开始低头,不愿意说话,后来咨询师提到检察院x科长,以及半年前的团体辅导,开始打开话匣。

(三)家长报告:

 1、妈妈描述:

     家中两个孩子,xx,还有一个弟弟比xx小一岁。弟弟出生后,xx主要由奶奶来带,从小跟奶奶睡觉。后来和奶奶分开住以后,孩子就住校了,周末回家也不怎么沟通。总体来说,孩子和我不亲,有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和我说。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感觉有些窝火、委屈,但是也很幸运遇上x科长。参加了假期的团体辅导之后,孩子现在偶尔会和我打电话、视频,周末回去也愿意在家住了。

2、爸爸描述:

     孩子和我比妈妈亲一些,有什么事情也愿意和我说。但是她性格比较特殊,太要强,遇事情就希望对方听她的。

(四)、个人自述:

    我妈妈不亲我,我说什么她都不同意,还打过我,所以我有事就和我爸说。小时候奶奶比较惯着我,所以回到家我也不想让父母管我,上学了也不想让学校管着。初中毕业以后,去太原读书,不到一周就回来;后来又到卫校上学,一段时间以后又转学到xx校,在学校和同学关系也不好。去年10月底在xx校和同学打架以后,就在家里呆着,今年假期自己一个人在村里,不想和父母一起住。今年9月份开学以后上学,同学们都说我有了很大的改变。周末还在外面报了跆拳道,坚持学习。

四、初步印象

(1)青春期问题;

(2)人格待完善。

五、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青春期女孩

2、社会原因:

(1)勾结校外朋友,参与打架事件;

(2)家庭因素,与父母沟通太少;

(3)相跟朋友一起打架,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原因:

(1)从小由奶奶带大,对母爱有强烈的渴望却不敢表达;

(2)弟弟的出生,让来访者觉得有同胞竞争,但也不敢表达;

(3)性格外向。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1、了解事情基本情况;

2、寻找事情发生的根由;

3、解决目前的困惑;

4、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

七、辅导方案的制定

1、根据本人情况,采取家庭会谈、人本主义支持疗法;

2、客观原因,辅导一次;

3、本次辅导时间:120分钟;

4、辅导收费:免费。

八、辅导过程(简写)

1、收集资料,建立关系,确定主要问题;

     天气寒冷,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首先热情接待,询问如何到达、喝水等,建立了关系。

     进入咨询室,和父母一起交谈,了解学校打架事件的缘由,后来又谈到小时候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弟弟出生以后,孩子的基本生活情况。来访者不太参与交流。

2、辅导过程:

(1)对案件中具体事件主要由妈妈叙述,来访者不太参与。

(2)在谈到假期团体辅导,来访者不愿意与妈妈说话、拥抱,妈妈当时哭了的情况,来访者低着头,情绪不稳定,有些伤心难过。

(3)咨询师与来访者沟通后 ,让爸爸妈妈先离开,咨询师与来访者单独谈一谈。了解到来访者对母亲有抱怨,感觉是亲弟弟,不亲自己。但是谈到心理感受时,来访者觉得已经习惯了,有点不可及的失落。

(4)咨询师通过引导,让来访者回到1岁左右的状态来看,明白了当时由奶奶来带弟弟是最正确的选择。

(5)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学习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爸爸、妈妈及时交流;

(6)沟通之后,让妈妈进来,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带领下,打开心扉,表达了对妈妈的抱怨、自己现在的理解、以及对妈妈的爱的渴望。最后和妈妈拥抱。

(7)关于亲子关系、人格方面的完善提了一些建议。

3、结束过程

    结束的时候,爸爸妈妈一起进来参与。来访者在表达完对妈妈的情绪以及对母爱的渴望之后,明显轻松下来,面带微笑,全家人一起合影。咨询师建议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到家庭中来,特别是妈妈,要多关注女儿情感的需求,通过一起逛街、一起参加家庭活动来增进感情。同时,来访者业表示要坚持好好学习,好好表现,表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学习。此次咨询,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道德与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等,决定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我们要抓好牵涉观念、教材建设、方法、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基础性和谐,牵涉教育主体即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教育方法的匹配性和谐,牵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网络化社会相适应、提升民族精神的适应性和谐,牵涉管理、育人和预警功能以及激发创造、化解矛盾与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功能性和谐,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和谐的目标体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何以纳入和谐社会视野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是由二者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的。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还必须看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它自然要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若对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就会更加明晰其中的道理。首先,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赖以存在的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更是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其次,和谐社会应该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要求用法治和制度,也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来疏导。再次,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的社会。党、政、群和社团等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易于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还可以从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中找到依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做好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密切相联。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为生,各得其养以成”。“和谐”与“中道”被认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样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事实上已经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了和谐社会的视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德育的文件中,都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其视野,也就顺理成章了。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

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同时又蕴纳着强烈的和谐意蕴,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目标之一。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政策的导向对社会和谐问题关注不够。反映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在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没有错,非常正确,必须长期坚持。但是,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只发挥好政治功能就够了。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启示之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着眼点是“管理学生”,视界在学生、在手段,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启示之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育人功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启发我们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来看,它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校园文化不是脱离大学生生活的,而是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个载体,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性,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近年来,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一道绚丽的校园风景线,但是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和谐性。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启示之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内容抓好。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并不是说没有矛盾,没有问题,而是说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处于外部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会互相包容、协调动作、良性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把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妥善解决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从一般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但是,思想问题的产生是有其主客观因素的,是与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密切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启示之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全社会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同样,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只有处在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而有些违纪行为,就是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和谐的结果。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施以大道理,而需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来加以解决。但是,在实际工作,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状况,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要采取切实措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和谐,有高度和谐和低度和谐之分。我们追求的是动态的、发展的高度和谐。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和谐的目标体系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和谐的目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总目标,那么在这个总目标下,可以分解出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主要有:

(一)基础性和谐。就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总体上处于较好的发展状态下,还存在诸如重视不够、教材建设滞后、办法不多、机制体制不适应等不和谐的音符。这些基础性的不和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层次矛盾的具体体现,亟待调控和处理。否则,就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的和谐运转。一是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二是坚持用科学的精神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与健康素质的统一,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三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四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

(二)匹配性和谐。一是指教育主体即学校、家庭、社会的匹配性和谐。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家庭是重要场所,社会是大课堂。他们之间不可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合力的结果,只不过在不同的品质和素质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学校要积极主动建立与家族相互沟通的渠道,同时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努力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指教育方法的匹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较之过去要复杂得多,有很多不是一种方法就可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根据思想问题的具体情况,比较分析不同的方法的功能和优势,联合匹配作战。比如,由实际问题产生的思想问题,就可以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来解决。由心理焦虑或障碍产生的思想问题,就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辅导相结合来解决。这种匹配性,不是两种或更多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要达到和谐的程度。

(三)适应性和谐。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客观变化着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建构适应性和谐的目标体系。一是要充分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特点,引导大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文化冲突背景下,增强自立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并基于市场经济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良好心理素质。二是要充分体现与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时代特点,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提升民族精神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引导大学生吸取现代文明成果,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三是要充分体现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时代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牢牢把握互联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四)功能性和谐。功能性和谐和适应性和谐是相互联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要求其功能不断拓展。一是管理功能、育人功能和预警功能的和谐。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的积累,近年来部分高校出现了一些学生的突发事件。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功能延伸到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具有预警功能。这种预警功能,还要建立与管理功能、育人功能和谐发挥作用的机制。二是激发创造的功能和化解矛盾、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功能的和谐统一。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和创造力迸发相统一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要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做好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追求的是动态的、发展的高度和谐。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一个离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其实我没有什么这种案例,但是我家有一个孩子就是离异家庭的,但是这种孩子的心里是个其他孩子的心里是不一样的,他们心里面有一种自卑感而有一种特别自己有一种自强。自己特别能够去理解事情就是说比同龄的孩子懂事更早的那种感觉,他们的心里也是非常脆弱的。对于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对他有耐心。让她感到温暖。

 案例分析 报告 是指把自己的案例分析以简明的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案例分析材料。 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心理案例分析 报告 范文 ,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心理案例分析报告篇1

 一、案主资料

 姓名:wjk(本人) 性别:男 年龄:22

 生理特征:身材矮、青春期意识萌动

 性格特质:多愁善感,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自我观念差

 家庭职业背景:农村农民

 家庭感情:所谓“代沟”严重、少有交感互动

 受 教育 经历:从初中到高中,是应试教育下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压力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压抑其他一切方面的学习、锻炼、培养、体验。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案例陈述

 内容提要案主在大学里偷偷喜欢同班的女生M,一年多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表白了,被拒绝后内心茫然失措,情绪多变,心情矛盾痛苦,影响了案主的日常学习生活。

 案主自述大一时,我和许多新生一样盲目茫然、郁闷空虚。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快点找个女朋友吧!由于平常上课总喜欢窝在最后几排,于是,一位不幸的女孩即M落入了我的视线。我看她越看越美啊,好像似曾相识啊,她给我的感觉太好了,特别是她很有气质。我开始疯狂的想她,但从不外露,没有人知道。我不敢表白,甚至连正面看她的勇气都没有,很害羞很害怕啊。我的“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啊,我怕表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没门!加上她又是我班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失败了,我以后怎么在班上混啊,俗话说得好,“兔子不吃窝边草”。尽管有一对成功的同班情侣向我作了“示范”,尽管我真的一天到晚想恋着她,我一直不敢捅破这层纸。后来听人说她有男朋友,我本不自信,这样一来,我就更不敢表白了,好像有了借口啊,自我安慰着。你知道我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

 后来,身边一些人知道后,“怂恿”我大胆往前走。我仍旧疑虑重重,徘徊不前。一次生日聚会上,有一人说M现在没有男朋友。我忽然有了越雷池的勇气和决心。偶然地,在QQ上认识了无话不谈的莎,江汉大学的,灵感来了:叫她替我写和寄 情书 ——我随便她怎么写,不过问不指导不干涉。莎寄出信后,最初几天我都不敢去上课了。我豹着胆打了电话到她寝室,问她态度,她拒绝了。我挂了。那段痛苦啊我不想再复述一遍了,好吗

 但我并未死心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从不和她搭话,路上见了远远的躲之不及,或当作没看见、不认识:“冷酷到底”!我是个没用的人,胆怯懦弱的人。不是没有机会的,比如有一次搞调查,但是,我始终无法迈出当面和她表白的勇敢一步,因为我感觉自己太烂了,感觉她对我一点好感都没有,配不上啊。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她啊。矛盾啊痛苦啊那种滋味真叫折磨人!我知道了什么叫刻骨铭心。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道理我也懂的,可我总会钻牛角尖,自怨自艾,吊死在一棵树上。迷茫啊!

 三、分析治疗

 理论模式:人本心理治疗法(Rogers)

 基本概念:自我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个人在其成长生活的环境中对人、对己、对事物交感互动时由所得 经验 逐渐形成的综合性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一整套自我看法和评价体系。

 理论假设:

 1)人的本性是善良、理智、仁慈的。

 2)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动机、需求)和潜能。

 3)所以,要对人的本性、潜能抱有乐观的态度、十足的信心。深信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挖掘、发展自己的潜质,要以当事人为中心,使案主独立自决,达到自我实现。

 4)案主的问题(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她)拥有一个偏低的自我观念。不能接纳自我、袒露自我、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我形象感拙劣, 自我评价 较低;“理想我”与“真实我”、自我感觉到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之间不一致而内心冲突矛盾、焦虑困苦,而自我否认、掩饰、逃避、防卫,形成恶性循环,陷入囚徒困境。6)因为,自我概念决定人的心理(思想、知觉、意识、动机、需求、心情、情绪、态度、观念等)和行为(记忆、学习、社交、活动、适应、习惯等)。

 治疗目标:协助案主去伪、存真、自我认识、自我重建(此乃治疗必经程序),以自我实现。使其独立自主、自爱自信,悦纳自我、他人、世界,使人格更为统合,提高生活耐挫力和环境适应力,培养自我成长、实现的能力。

 ——对案例的剖析治疗:

 开始,我(假象的我)以倾听为主,让案主尽情放纵宣泄,我尽量表现出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怀,并表达同理心。基本上案主放开了自我,很坦白,这很不容易,敢于面对的勇气和坦然令人佩服。

 案主淋漓尽致地泄情诉苦,表面上是在说他因为胆小怯弱、害怕不自信而不敢向暗恋对象表白,用间接的方式表白被拒后自我压抑郁闷,茫茫然无所措,陷入痛苦困惑、无法自拔的困境,实质上,根本性的问题是:案主不敢接纳面对自己,总在逃避,竭力掩饰,有意无意地自我防御和自我保护,对人对事缺乏主见(独立人格),自卑自贱、自怨自艾、自我想象。很明显,案主的自我观念有问题,从而导致了他内心和行为上的异常。在生活中,案主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不敢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不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自信心不足,多愁善感,内心敏感,感情细腻丰富,情绪易波动,容易受别人及环境的影响。于是,待人处事上采取防卫方式,这是不能应付、解决内心困境的,只会使自己更加焦躁不安、忧郁悲观。案主对自己的形象认知未免太过悲观和低贱了吧他已经没有了对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别人眼中反照的自我,而不相信自己的认知、判断。

 暗恋同班一个女孩,却迟迟不敢表白,其实不是他自己所谓的害羞或胆怯或害怕被拒或她有女朋友或她是自己班上的原因,而是因为他自我评价很低,自认为自己很垃圾、不会有人喜欢,毫无自信可言。连自己都不爱,怎么敢去爱别人不表白算了,可案主也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她交谈交往,以增进彼此了解,相爱总得先从相知相处交感互动开始吧可案主采取“无为”策略,只有逃避,不敢面对她和她直接交流想法。事实上,从中学以来,案主与所有人的交往本来就很少,虽然说不上青春期自闭症。因为自我感觉不好,怕一旦和人交往相熟,看到自己的缺点(当然还有优点)、丑陋阴暗的一面和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而被人否定、冷漠、鄙视、抛弃,总是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如别人,不会被人喜欢,干脆以沉默、封闭、低调、逃避、压抑、幻想、转移、反向、补偿、阿Q式自慰等防卫方式待人处事,以寻求内心的暂时的平衡和和解。案主说自己“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真的如此吗他的评判标准科学合理吗还有,有可比性吗人都是世间唯一的灵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闪光点,当然也有缺点和不足,可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放大而产生“晕轮效应”,否则,久而久之,逐渐对自己形成不良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形成偏低的自我观念。恋爱可以使人加快社会化、成熟化,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恋爱的前提是爱自己,相信自己,悦纳别人,袒露心声(让心灵的天空不设防(相对)),与人互动。案主的行为让人失望,想想看,一个没有自知力、自信心的人,谁会喜欢呢

 案主的困惑其实就是认识自我的问题。因此,引导他大胆地面对自己,看清自己,还原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评价。让他看到一个真实客观、可爱不错的自我,开始自尊自爱自信起来,让案主自主自决、重建自我。

 打开心扉,让心灵的天空不设防(相对),与自己、他人、外面的世界积极主动地互动,让案主感觉到,其实,生活很精彩!

 四、疗效评估

 由于采用的是人本治疗法,不像行为治疗法那么易测量易评估,但是大致来说,还是可以试着观测评鉴的。

 这里仅从治疗的工作目标实现的程度上加以分析。

 经过人本心理治疗,按主明显自信、开朗、快乐多了,开始重新体认以往的经验,重新审视周围的人事,开始悦纳自己、别人、环境,行为表现上较成熟、较社会化、适应调谐能力增强,性格试着外倾,与人交往更开放更主动更自信更自然更开心更频繁了,独立、统合、健康的人格初具雏形,自我成长能力增强,逐步走向自我实现。

 当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复杂易变的因素,以及含糊而弹性的评价指标(概念的可操作性不强),始终让人不能对本案的疗效抱有过分乐观的态度和期望。

 另外,也很难确定当事人取得的疗效一定都是由于工作者的人本治疗贡献的。有些心理问题和疾病,可以自然痊愈,也就是不治而愈。可能,是多种环境、条件、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点,真的很难鉴定,至少当前的心理学研究还无法“搞定”。

 五、工作感受

 限于篇幅,我只谈遗憾、缺点、不足、局限性。

 由于是自我治疗,带来很多问题,一些正规的治疗程序和 方法 无法尝试、训练、应用、实践和体味升华,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有效内化。深为遗憾!

 (一)、由于采用单一的人本治疗模式,导致以下一些问题不等:

 i只笼统解决了内心(主观世界)的根本的问题,

 怀疑在实际生活中,在与人互动的行为中,缺少相关环境要素的系统配合(配套机制)而疗效甚微。

 ii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知道、懂道理是一回事,实际行动表现又是另一回事。似乎可以怀疑人本治疗的疗效。

 iii人本治疗模式对案主本身的勇气毅力、理性理智、认知思维能力、哲学气质等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这就带来了哪些人适合人本治疗的模式选择上的困难,以及进行人本治疗究竟有多大的全面持久彻底有效的疗效

 iv如果采用多种治疗模式综合治疗,似乎更合乎生活实际,更能收到疗效,但是,这样子就没有自己的专业权威和体系特色了。这是一个悖论。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伦理要求尊重案主的隐私权,强调保密性,但这在实际操作中与目标任务在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突、矛盾,此乃社会工作的伦理难题。

 (三)、在做个案社会工作时感觉有时有些地方太过于程式化,(技术化、程序化、模式化),难免显得僵硬、做作、冗赘,让人感觉不自然。而心理学上的心理治疗看上去更单纯、间接、干脆、直接。老实说,心理异常及问题的治疗,个人认为只要运用常人的心理常识、生活常理适当加以开导开化就行了。当然,这对开导者的综合能力有一定要求。

 (四)、在写作第一部分的“案主资料”和第二部分的“案例陈述”时,我有意无意地根据接下来的分析治疗之需要,对事件本身进行增删、强调、润色,这在实际的社会个案工作过程中是不可能的。这是作业,根据理论需要提取案例,可以理解。

心理案例分析报告篇2

 摘要: 家庭教育 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了孩子出现个性偏差的现象。对学习失去信心,在课堂上表现反常,不遵守课堂纪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心理辅导,改变了行为方式。

 一、学生基本情况:

 1、辅导对象:陈某

 2、性别:男

 3、年龄:14岁

 4、年级: 八年级

 5、个案表现:陈某在校成绩较差,爱捣乱课堂纪律,行为不能自控。

 二、问题行为表现:

 1、学习成绩较差。各学科成绩都不合格。

 2、违反课堂纪律。课堂上有教师在时,陈某时有分心现象。教师不在时,违反课堂纪律。受批评后,屡教不改。

 3、作业完成欠佳。课堂作业马马虎虎,应付老师。家庭作业则不做或经常少做。

 4、教育无效,反应剧烈。教师对其多次教育,虽能虚心接受,却屡教不改,无心学习,我行我素。家长教育后,也是不以为然。

 三、背景资料调查:

 1、家庭背景:

 父母是识字不多的农民,缺乏教育子女的经验。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到他的父母在他开始上学时,未能针对孩子的实际,一味地提出高要求,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与需要。对他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只是单纯的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还有一段时间家长对他的教育失去信心,采取了放弃的态度。这导致他总是在父母的严厉喝斥下生活、学习,内心非常苦闷,而且无处诉说,长期这样必然形成他自卑孤独漠然的个性。这种性格进一步阻碍他交往的需求,导致他很少主动与人沟通,也导致了他缺乏自信心,缺乏理解,心理负担过重,造成其性格的缺陷,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1)学校大环境

 普通的县制中学,学习风气较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普遍重视,要求较高,学生间能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2)班级环境

 由于他平时的表现很“显眼”,学习成绩差,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对同学的态度不友好,所以不受同学们的欢迎,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教师在教室上课时,表现出非常的配合。不在时,和同学争吵,甚至打架。经批评后,泪流满面。但却屡教不改。

 四、分析与诊断:

 1、基本需要满足的欠缺

 (1)亲情的需要。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心理上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同时父母根本没能力辅导其学习,这就让他感觉“低人一头,矮人一截”的想法,他们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家庭羞于启齿,。

 (2)关注的需要。为引起同学的注意和老师的重视,其时常跟同学闹意见以及不做家庭作业以得到老师的批评而引起老师的注意。

 2、对立与参与的心理矛盾

 在上述情况下,陈某产生了与同学、老师的对立情绪并伴随反抗行为。一方面与同学打架、捣乱课堂纪律而觉得受同学注意。另一方面,以不做家庭作业得到老师的批评而引起老师的注意。虽有着迫切地参与班级群体的意向,以从中找到归宿,获得承认与尊重。但他的表现受班级群体的拒绝与排斥,使之无法实现。从而产生剧烈的心理冲突并为之困扰。

 3、热心与冷漠的结果

 基本需要满足的缺乏与剧烈的心理冲突,使陈某心理严重失衡。由此,带来了行为的偏差。如:捣乱班级纪律、家庭作业连续不做……同学与教师的不理解,训斥与希望受到重视的心理互为矛盾,导致对学校、班级生活的热心与冷漠的表现这样表里不一的局面出现。

 4、诊断

 出于对父母爱的需要,用异常的表现衬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得到同学与老师的关注。据目前的现状基本属于个性偏差造成的学校适应障碍。

 五、辅导的对策和干预 措施 :

 1、整体策略

 根据陈某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辅导对策。从陈某本人来说,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调整认知,指导行为。最主要是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其中争取学校班级的支持作为辅导的关键。主要过程:建立关系——调整认知——助其行为转变——积极体验

 2、辅导实施干预的策略

 (1)与该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通过课下的交流,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

 (2)了解该生的有关情况,帮助其调整认知。

 通过交流帮助其分析如下:

 第一,父母工作忙与爱他并不矛盾,应该体谅父母的苦衷,正是父母的辛苦工作才换来了他舒适的生活。

 第二,同学不愿意和你交朋友,令人烦恼。出现此状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是自己经常跟同学打架闹意见造成的,也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

 第三、老师批评教育你说明老师是很在乎你的。希望你能进步,同时,说明你确实存有不足,更加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3)抓住时机,帮助其转变行为。

 通过协商提出以下改变途径:

 第一,利用空闲时间,多找老师和爸爸妈妈沟通,倾述自己的内心,寻求他们的理解与帮助。

 第二,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少违反课堂纪律,改变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印象。

 (4)、改变思维定势,体验成功

 首先,自己要形成合理的定位。意识到:“难题做不出是正常的,因为我是普通的人。”思想认识到位了,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 学习态度 。

 其次,选择难度合适的题目。当解答不出时,可以寻求同学的指导和启发,不要气馁,要向同学真心诚意请教,既可以提高学科成绩又可以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

 六、辅导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教育与辅导,他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

 (1)他对自己以往的不良行为已有认识,并正努力改正坏习惯,上课基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捣乱,能听老师讲课了,与同学能和睦相处,不再打架闹事了。

 (2)他愿意为班集体和同学做好事了,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期末还被评为了“劳动积极分子”。

 (3)学习方面也主动多了,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复习比过去自觉,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4)父母也反映他开朗多了。

 陈某的表现说明由于他的个性偏差造成的学校适应障碍问题已经得到改善,情绪控制和行为约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尊心和进取心也有所增强;并能注意摆正自己与集体、同学、师长的关系,反叛心理也已经基本克服。总之,陈某已经向良好的社会适应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他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七、辅导小结和启示:

 本个案总的来说辅导干预的效果是明显的,但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对他的“反弹”现象,我曾经也出现过一些急躁的情绪,缺乏耐心,甚至想放弃对他的心理辅导,导致辅导工作进展得较慢,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老师要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必须 要以亲切、自然、耐心、不厌其烦的态度接待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讲话,以促进他(她)愿意在你面前敞开心扉 ,并以此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突破点,要一步一步地改变受导学生的问题,尽量给受导学生提供各种成功的机会,使其对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 。本个案的研究结果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了孩子出现个性偏差的现象。对这些孩子,我们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到“润物细无声”。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寻找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正面引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 古往今来,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在于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学生在失败挫折面前树立积极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你,只有你能改变自己。 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在在心底记下“我行,我能”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于是便能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至成功。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士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适当的赞美学生,会增强一种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鼓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来启迪学生潜在的动力,自觉的克服缺点,弥补不足,这比你去责怪,比你去埋怨会有效得多的多。

>>>下一页更多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需要准备哪些案例呢?以下是我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篇1

 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到好好说话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愉快心情。了解说话时要面带微笑,说话之前要先想好,说话时不能急躁,而且要为别人着想。学会一些说话的技巧。

 适应年级: 小学中年级

 活动准备:

 1.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2.准备闯关的课件。

 3.教师准备:镜子 礼物 两种纸牌 题板

 4.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

 5.教师事前对班长进行心理调查。

 6.邀请一位神秘嘉宾。

 活动过程:

 今天很有幸将要和大家一起度过这一节课的快乐时光,大家肯定没想到,我还邀请了一位神秘嘉宾,你们一定想知道他是谁吧?掌声有请!

 看来神秘嘉宾不肯轻易露面,大家看,原来他藏在那里呢!(大屏幕上出现一个人物剪影)

 要想见到他必须穿过一座迷宫,而且路上还有七口大箱子挡住了去路,只有闯过这七关拿到箱子里的法宝才能见到他。大家有信心吗?

 分析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地学习。所以,教师设计“走迷宫”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第一关:跟我学

 ——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分析这一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借闯关的形式揭示课题。

 第二关:笑着说话

 实验:请你用以下几种表情对着镜子说“请你让一下”比较一下那种表情让你的心情最好?

 平淡地说 微笑着说 烦躁地说

 咱们平时说话要尽量面带微笑,让自己和听的人都有个好心情。

 分析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这个过程不是单纯靠外力,由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的“传授”“教导”和“训练”,而是由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的转化过程,是一种感悟。所以,教师安排学生对着镜子来表达,客观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以达到自我教育的教学效果。

 评出“微笑天使”,让大家向他们学习。

 对着镜子微笑着说——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第三关:漫画故事《张秀才请客》

 观看漫画故事:《张秀才请客》

 谁能解开他的疑问?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办?

 我们说话的时候可不能像他那样,我们会——(说话前要先想好)

 对自己说——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分析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调节控制课堂气氛,既要活又不能俗。过于严肃,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情感;过于随便,容易使课堂气氛活跃,却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起不到教育作用。

 《张秀才请客》是教材中的一个故事,教师用多媒体分解漫画,使故事更细致,再加上配音,使故事更生动,教学效果当然比让学生看书或听故事要好得多。

 第四关:心理体验

 请大家拿出彩笔和纸,我们要开始做一个心理测试。

 责怪学生没带笔

 集中矛盾焦点,责怪班长没有提醒大家,看看班长是否能心平气和、有理有节地应对老师。

 其实老师是在考验他。

 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定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在活动中哪怕只有一个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这个活动都是失败的。活动中涉及到对班长的冤枉和批评,所以事先一定要了解班长性格是否开朗,是否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并且要告知他在活动中会表扬他,批评他,让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一对一访谈:班长上与教师促膝而坐

 1、说实话,当时你心里面骂我了吧?至少埋怨了,怎么埋怨的?

 2、有说出来的冲动吗?那你为什么不说呢?

 分析这是一对一的对话式教学,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敞开胸怀、接纳彼此,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所以,教师请班长坐下,辅以平和友善的表情动作(比如帮班长摆好凳子,牵他坐下)向他传达平等的信息,达到心灵对话的教育效果。

 集体谈话:

 自由发言。夸班长刚才的表现。(说话不急躁,讲道理)

 分析“夸班长”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是想让学生在夸的过程中谈自己刚才的心理体验,心里收获,审视内心,推动自我发展。

 对同桌说——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第五关:善于批评

 夸奖别人并不难,如果谁批评他,还让他乐意听,那才叫本事。

 问班长:不介意大家批评你一下吧?是否可以问一下,你有什么缺点?

 引导大家从班长的角度考虑斟酌批批评的话该怎样说。

 问班长:怎么样,你觉得礼物应该送给谁?为什么是他?(说话时替别人着想 )

 分析“说话时替别人着想”是教材中的一个教学要点,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什么情况下要替别人着想,怎样说才算是恰当,这里面的学问可以专门开一门课来研究。为了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概念和感受,教师选择了“给他人提意见”这个话题来切入。给他人提意见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要想既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又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经过前机关的磨炼,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此时便能在说话时顾及对方感受。

 左边的同学对右边的说——沟通你和我,有话好好说

 整体分析

 这堂课最显著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就在于“活动”,整堂课采取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清静设计、角色扮演、游戏和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把小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融入各种各样的活动中。

 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但决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毫无目的的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体验、充分感悟,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克服不良的心理行为,发簪健康的林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这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直接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获得间接的生活

 体验,促进对生活的感悟,从而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化。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篇2

 一、基本情况:

 张同学是个十岁的小男孩,平时寡言少语,成绩在班里排名中下游,家里父母都在务农,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

 二、背景资料:

 张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受到父母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张同学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张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张同学害怕父母,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张同学不想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张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在心理上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张同学由于被父母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张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社会舆论的评头品足、说长论短,都增加了张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张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张同学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张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此羞耻感和屈辱感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四、辅导建议: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可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张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张同学与父母的关系。为帮助张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可以进行家访,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张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可以在家访的过程中谈论张同学在家的感受、他的自卑心理以及家长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等等。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张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张同学的自卑心理,可安排每星期一、三的常规检查由他来任小组长,带领其他同学检查。另外可在班中多次开展心理导向课。

 通过这个自卑心理的案例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往往是造成小学生自卑的主因。很多孩子因为从小接受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自卑心理的出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 篇3

 在大学生中,每个人的经济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对家庭宽裕的城镇学生来说,大学的花销完全不用担心,但对那些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来说,面对处处差人一等的窘境,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下面来看一个大学生自卑案例。

 案例:

 吴某,男,重点大学二年级。自进入大学后,一直很自卑,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寒。以前因为在中学时成绩拔尖,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器重,自己也因此似乎忽视了家庭的贫困和普通。为了他上大学,家里负债累累。进了大学后,自己又借了不少钱以掩饰自己的贫困和普通。原以为到了上海,会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打工来补贴自己,但实际上很难。曾想了许多办法来提升自己的素质(比如参加社团、看书、看展览会、考证书等),但实施之后,往往都是半途而废,从而感到自己脱离不了贫穷,走不出社会底层的地位,自己不会有好的前途,不可能光宗耀祖,甚至找女朋友在上海成家都很困难。

 案例分析:

 来访者的问题属于适应障碍伴随的自卑。由于其大学之前因为成绩拔尖,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使其得到了充分的心理满足,从而忽视了家境本身的贫困和普通。而进入大学后,一方面不再如过去那样受关注,失去了原来心理满足的基础。导致其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家庭的贫穷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差距,而他又过分夸大地看待了这种落差,妄图以借钱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贫困。同时,其之前对于在上海的生存带有错误的估计,换了一个新环境后,发觉并不如自己预期的通过打工补贴生活那么理想化,造成适应障碍,导致了一种挫折感。另外,对于贫穷和成功的关系亦不能做到正确的认知,使得以偏概全地看待自己的未来,意志力下降,形成自卑心理。

 自卑是土壤,自信是庄稼

 讨论自信之前,先讲一个奥修的寓言故事。说有一天,绝顶聪明的纳斯鲁丁跑来找奥修,非常激动的说:“快来帮帮我!”奥修问:“发生了什么事?”纳斯鲁丁说:“我感觉糟糕透了,我突然变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该怎么办?”奥修说:“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不自信呢?”纳斯鲁丁非常沮丧的说:“我发现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好!”

 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这样,自信满满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处处谦虚忍让的人更像是内心笃定的家伙。

;

  中学心理健康 教育 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

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1

 案例:新橡皮,旧橡皮

 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一段一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觉,我感到她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在一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买了一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时常从文具袋中拿出来独自欣赏。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三位同学观察到了,三个人都注意到了娟有了新橡皮。有一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下课后,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借给她。三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一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三个伙伴让她有了疏远的感觉,自己感到怕见到这三个同学,尤其看到她们三个在一起聊天就更感到一种心理恐惧,觉得她们三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至于出现了上课时常走神的表现。

 案例分析:

 娟的行为在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交障碍。渴望和别人交流又存在害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因为抗挫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心理。

 辅导态度及 方法 :

 对于娟和其他的三个伙伴,可以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指导她们相互包容和理解,教授她们 人际交往 的技巧。辅导时一要给予她们充分的理解,要耐心听他们讲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要告诉她们是相互猜忌的心理在作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要让她们能够接受心理辅导。二是给予她们耐心和鼓励,告诉谈们要尝试真心和他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娟就说自己其实不是不愿意借新橡皮给同学,只是想多保留几天,好好享受一下新橡皮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就告诉她如果当时自己能够和伙伴们讲清楚,伙伴们一定会理解的,就不会出项相互的猜忌和不安了。而其他三位同学也讲清楚就是想欣赏一下新橡皮,并不是非得用它去擦字,那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可见,帮她们澄清问题,在解决孩子们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帮助他们改变对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态度。告诉她们,当出现问题是,要能够把心中的不快讲出来,克服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谈论它,同我们信任应且能够倾听我们谈话的人讲出自己的心里,这样才能有助于克服困难,消除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2

 案例一:李某,初一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 文化 学习上。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案例二:张某,进入初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原因是:数学极差。虽然情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本学期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 其它 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初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 日记 ;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

 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 社会实践 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学习方法

 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其实,初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才能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3

 案例: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

 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我们这里主要为大家介绍一则关于 小学心理 健康方面的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这是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由于父母到外地打工,心理状况发生严重变化的真实案例,下面来看一下具体情况。

  关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个案基本情况:

 林林,10岁,三年级学生。该生一至二年级,品学兼优。自从升入三年级,他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问题学生。究其原因:林林的父母去年暑假都到深圳打工,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时间回家看望儿子。虽大还小的林林跟随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奶奶教育观念落后,对林林的生活与学习照顾的不如父母那样周到。

  辅导方法及成果: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林林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的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

 (2)辅导功课。他很厌恶做作业,特别是作业较多时就非常的不愿意做,我将他独自留下,一个一个指导他,当他写对了的时候及时肯定鼓励,他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认真,速度也快了许多。

 (3)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每当林林有了点滴进步时,我就在全班极力表扬,让全班同学改变看法,愿意和他做朋友。让同学们也越来越关注他的变化。

 3、与家长沟通。我多次与他的父母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他们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林林的父母接受了我的建议,都回来看望林林,林林重新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与温暖,性格又回到了以前。

 经过几个月细心辅导林林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成绩稳步提高,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慢慢的容入到集体生活中。

 通过以上这则关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一个小学生来说,父母的关爱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也希望广大的家长朋友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小孩动不动以死相逼!专家快救救我们吧,该怎么办?

 只要一提写作业,9岁男孩就要跳楼!

 “乖儿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困惑的妈妈刘女士求助本报。

 “没招,儿子还和全家对着干”

 陶陶(化名)在沈阳市沈河区一所小学读二年级,在上学前,他一直是妈妈眼中的乖孩子。

 “我儿子小时候很听话,邻居们都夸他!”昨日,陶陶的妈妈刘女士说,可上二年级后,这个乖孩子却性情大变。

 “干脆就不写作业了,咋说、咋奖励也不行……老师发8张卷子,他一个字都不写,还把卷子卷成团扔了……老师以为他没卷子,就帮着复印,结果他一看到卷子,就气得脸通红。

 ”刘女士说,9岁的儿子聪明,学习成绩也还可以,可是在学校,他却是老师们公认的淘气包,不听讲宁可出门罚站!

 不过,最让刘女士无法忍受的是,这孩子经常寻死觅活!“一让写作业,就暴跳如雷,用玩具砸脑袋,拿菜刀抹脖子,头往墙上撞,还气得朝窗户跑,抬腿就要跳……”刘女士说,儿子的这种行为让她不知所措。

 刘女士还告诉记者:“因为学习,儿子没少挨打,现在我一打他,他还敢动手打我呢,还和姥姥对着干,骂爸爸,简直是不像话!”

  分析 孩子内心封闭渴望被呵护

 昨日9时许,记者陪着刘女士和陶陶来到了沈阳市心理研究所。

 陶陶告诉记者,他上课也说话,他不爱学习,一提学习,心里就难受。“但我没办法,我爸总打我,我比别人慢写两行,他就打!”

 在近半个小时的交谈中,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心理专家发现,陶陶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不想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说出来。心理专家让陶陶在一张白纸上画两幅画(一张是自我发挥,另一张是要画出人、房子和树)。

 在第一张画上,记者看到陶陶画了太阳、大海、海鸥、鱼,还有蝴蝶。“这是小鱼,后面两条鲨鱼,他们想吃它,后面3条小鱼是来救的……”陶陶解释着。

 通过两张图画,心理专家分析:“这个孩子的想法很多,心思细腻,画中能表现出他虽然很阳光,但自己心是封闭的!并且希望得到呵护。”

  支招 换种方式和孩子沟通

 通过和陶陶的交流,专家说:“早期生长环境造成孩子行为偏差!”

 心理专家分析,老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时可能是不经意间使孩子产生挫折感。而家长打骂孩子,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也会使孩子干什么都没兴趣,甚至出现逆反。

 “孩子要跳楼,往往是想向家长示威,让家长担心。大人不再过多地要求,孩子的目就达到了,他们就以为找到了获胜方式。”专家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独立,想展示自我,但又缺乏是非观念,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行为偏差。

 专家给刘女士支招:“别轻易激怒孩子,找到孩子的亮点,多鼓励他。此外,家长要和老师勤沟通,引导孩子带着兴趣学习,别强行逼他写作业,换一种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专家还建议陶陶做心理疏导和行为训练,彻底解决“低自尊”问题。

  一种最优的迎考心态

 众多考生的实践表明,迎考的最好心态就是在塑造并保持一种不骄不躁的平和心态。以下,心理专家给出五条措施帮助你调整自己的心态。

 1.正确评价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把以前的卷子拿出来看看,主要是看那些答错的题,并根据此判断哪些是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哪些是自己不会且短期不能学会的知识点。由此做到对自己的水平心中有数。

 2.期望要合理。根据自己的客观评价,确定一个正常发挥的分数标准,并给予上下20分的浮动空间,作为自己允许的波动范围。期望过高会加重你的焦虑,不利于考场正常发挥,期望太低会影响你大脑的兴奋程度,也不利于挖掘你的潜力。

 3顺其自然的心态。告诉自己,现在,我只需要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至于考试结果,是以后的事。将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事情上来。

 4 重温成功的体验,排除杂念,培养自信心。自信可以唤醒个体成功的愿望和动机,可以赋予个体冷静的头脑和积极的自我暗示。所以在考前,有意识的用过去的成功体验来激发个体的自信心有助于考试发挥。

 5 注重细节和答题过程。在考试过程中,专注于答题过程和细节,有助于个体忽略外界的环境变化和内心的情绪体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排除干扰,做到超水品发挥。考生在考前一周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关注细节、关注过程的能力。

  如何做到上课不走神?

 在学习中,同学们也常有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出现。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有的同学却偷偷地玩玩具,或者想着未完成的作业,想着**、电视中的情节,想着运动场上激烈的比赛。结果,当老师课堂提问到他时,就往往站起来答非所问,弄得哄堂大笑。要知道,注意是心灵的'警卫,学生上课时分散注意力,就等于注意这个警卫失职了,它将该接收的信息拒之门外,而让不该接收的信息闯入人心灵,使正常的学习受到了影响。

 导致学生走神的原因因人而异,也有很多是由于突发事件引起,从一般情况来看,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上不喜欢或感到乏味、没用的课程时,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动辄走神;而遇到那些内容新、感觉好的课,则学起来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不分神、听课效率高。

 二是学习上存在困难。有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老师讲授的内容,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反应比较慢,思想容易“开小差”。

 三是过重心理压力造成的。在工作中发现,学生中的走神现象大都是消极心理造成的。比如,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或病重、有的学生与同学和老师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此类心理因素也会造成走神现象。四是学生自身性格因素使然。自卑感强烈的学生总觉得己不如人,再努力也没用。心理上顾虑太多使他们不仅在学习上分心走神,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走向自我封闭。盲目自大的学生恰好相反,总以为自己什么都胜人一筹,甚至把老师都不放在眼里,不容易安心听课。

  那么,怎样克服上课分散注意力的毛病,专心致志地听好课呢

 第一,要重视45分钟的听课时间。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但是有些同学没有把握好这一重要的学习机会,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课后自己看书来解决老师所讲的问题。因而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上课也就没有要求自己集中精力去认真听课,结果将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因此,希望同学们懂得珍惜上课45分钟的宝贵学习时间,保证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第二,明确听课的具体任务。一节课刚开始时,老师往往会将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达到的目的明确提出。这时同学们一定要一一记住。并根据这些要求认真听好老师的课。这样,带着一定的任务听课。注意力就容易集中了。

 第三,打好知识基础,扫除听课障碍。有些同学学习基础不够扎实,知识缺漏多。造成听新课困难和听不懂,这样就很难集中精神往下听了。这些同学解决上课分心的首要任务是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及时补好知识缺漏,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第四,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上课坐45分钟难免会辛苦,也难免会有内外的干扰,这时,同学们要凭意志力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把注意力自始至终集中到听课上来。

 第五,生活要有规律,要按时作息,并且要克服看电视或玩游戏机到深夜的习惯,不要让无聊的事耗费宝贵的精力,以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来满足学习的需要。

  识别小学生的性格缺陷

 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缺陷的表现有:

 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由性格缺陷导致的心理疾病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可从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入手,与孩子多沟通交流。比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磨练自己的思想意志,树立正确“三观”,多从积极层面去开导孩子,让他们从心理上自己说服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说教式的灌输孩子心理健康知识。如果孩子因为性格缺陷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应尽快接受专业心理治疗。

  贪玩的孩子是聪明还是笨

 淘气、调皮的孩子总是贪玩,他们不停地摆弄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玩具,从许多相近似的物品中形成概括力;他们喜欢“逮猫猫”捉迷藏,认真观察排除假象寻找目标,养成细致的思维习惯;他们能把一根竹竿当成骏马、火箭、飞机、机关枪,把眼前子虚乌有的东西想象得活灵活现;他们玩耍时激动、舒畅、愉快的情绪激发和调动着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

 所以贪玩的幼儿多智慧。对此,成长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在他的实验室里选择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

 第一组三只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此为“标准环境”;第二组老鼠被单个隔离起来,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这叫做“贫乏环境”;第三组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此所谓“丰富环境”。

 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后,“丰富环境”的老鼠最“贪玩”,“贫乏环境”的老鼠最“老实”。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分析,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着。实验揭示,环境越丰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

 玩,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也有助于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玩耍满足了孩子们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完善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了相应的社交能力。所以,幼儿的早期教育只能是在玩中学,切莫只学不玩或多学少玩,就违背了 小学教育 学和儿童行为科学的规律。

;

  抑郁是精神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非常普遍和严重的消沉,包括无价值感及一些躯体活动的困扰,如睡眠障碍,兴趣丧失,无法体验快乐,且症状持续两个星期以上。有些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个人生活不如意等原因,也很容易患上抑郁症。如果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往往形成错误的认知,如觉得自己无能、人情淡泊等。有些人性格比较内向,难以得到适当的帮助和专业的咨询,就会在一些生活事件和困难的引发下,导致抑郁症。

一、形成因素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接触到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初中化学教师小刘。小刘的父母都是教师。从小学到初中,小刘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高考时由于紧张,只考取了本省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从此,觉得不好意思见高中同学,大学三年很少外出,经常一个人在化学实验室里。大学期间,同学和老师很少见过他笑。工作后,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上课很认真,但由于不苟言笑,师生感情不融洽,除了上课、做实验,平时大部分时间待在宿舍,很少与人交往。同年,学校来了一位女英语教师,人长得很漂亮,与他还是高中同学。加上一块儿在食堂吃饭的缘故,二人接触较多,发展成了恋人,他的精神状态大为改观,工作表现积极,与人交往增多,渐见笑容。但好景不长,学校调整人事,女教师调入县城另一所中学,同时,在一次体检中,查出他患有乙肝。女朋友虽然没有表示什么,但她父母与兄弟希望他们分手。在这期间,他们除了电话联系外,很少见面。由于师生关系不太好,他的教学成绩不很理想,再加上学校公布将实行聘任制,未聘上的可能离岗或下岗,小刘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症状。

二、主要症状

首先,躯体症状,小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他自述睡眠质量极差,晚上难以入睡,一个晚上感觉只睡了二到三个小时,睡着了也难以进入深度睡眠,一有动静,就会醒来,醒来后很困,但又睡不着。白天无精打采。身体抵抗力也差,感冒持续两个星期了。

其次,情绪非常低沉,觉得整个世界是灰暗的,一天到晚唉声叹气,觉得什么人都与他过不去,什么事都不顺心,觉得自己的前程与爱情都完了。对家人、朋友态度冷漠,小刘父母来学校看他,他打了一声招呼,就不理不睬,呆呆地坐着。甚至表现了退化行为,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他突然躺在地上,放声大哭。

在小刘的哥哥的陪同下,他们来向我求助,根据他们的叙述,我让他完成了贝克(Beck)抑郁问卷,他的得分高达34分(如果得分在21分以上即为重度抑郁症)。小刘觉得活着没意思,有自杀打算。单独询问他哥哥时,他哥哥说小刘表现奇怪,将银行卡密码等全告知他,对以前爱好的活动全无兴趣,口口声声说他活不久。根据他表现的症状与其亲人的叙述,可以断定小刘患了抑郁症。

三、辅导方案

为了改变小刘的困扰,我决定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帮助。首先,提供社会支持,由他哥哥陪他一段时间,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因小刘觉得自己活不长,冬天来了,过冬的衣服和鞋子都没有买,我建议他哥哥陪他准备这些物品,帮他收拾房子,将卧室布置得温馨、漂亮。同时,我联系他的亲人、朋友,让他们多与他相处、交谈,给他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与他女朋友交流,了解到他的女朋友没有打算终止恋人关系,家人的反对她不会在意,我要求她多与小刘联系,并向小刘表明立场,让小刘减少这方面的顾虑。

其次,减轻小刘的躯体症状。要求小刘按医生的处方服药。小刘认为抗抑郁药副作用太大,只服用了一天,即停止了。为了改善睡眠,小刘服用了两个星期的安神补脑类的中药。同时我为他提供一些有关乙肝的资料,告诉他,携带乙肝并不可怕,怕的是悲观和不好的生活方式,没有必要乱用药。建议他临睡前围着操场慢跑几圈;睡觉前可以试着用一些方法放松,如深呼吸、听一些轻松欢快的音乐等。

再次,运用认知疗法(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因为人有一些错误的认知,如,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不行,而不是认为只是自己考试考得不好。这种认知影响了行为,则在其他活动中也会自动带上不行的帽子。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这种认知,从而改变人的行为,这样他会在其他活动中积极参与)对其进行帮助。在完全了解其症状后,我与他建立了信任与友好的关系,通过提供上述的一些策略,减轻了他的一些躯体症状。经过他与家人的同意,我们引入了认知疗法。帮他找出一些主要的自动性思维(自动性思维是指“插在外界事件和个体对它们的情感反应之间的想法”)。如小刘形成了“做人很失败”的自动性思维,许多事情的发生都可以引发这种想法,高考没有考好、工作没有搞出成绩、女朋友工作调动等事件,都会使他自动产生这种想法,而他自己又难以注意到。其实人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但有自动思维的人不是对某事作出评价,而是扩大化,从而产生极严重的失败感。在实际操作中,我根据他的经历,并通过质疑的方式来解释他的这种自动性思维,如,“你们校长是否正式通知你不胜任教学工作?”“在过去一年的教学中,你知道学生对你的评价吗?”“你见过多少新教师刚开始工作就成为教学能手”……

再有,给小刘布置“家庭作业”,让他记录每天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包括引发这些情绪的事件,其中的自动性思维是什么,理性的反应应该是什么,对自动想法进行评价。如他记述:一天早上,他的同事骑摩托车路过,没有和他打招呼,他就产生了同事很冷漠的自动思维,但记下之后,他明白这是一种自动思维,理性的反应应该是他穿新衣服,人家没有认出。中午时,果然那位教师问他新衣服哪里买的,说他穿着新衣服人都变了。这就否定了他先前的自动思维,也就否定了早上失望的情绪。在否定了自动思维后,我又启发他建立一些合理信念,并在工作、生活中运用与检验这些信念的合理性,如,关心他的人有很多;爱人不会因为他的一点小毛病而离去;喜爱教师这份工作;多与同学交流,向老教师学习,教学工作会搞好等。

四、效果

两个月后,他逐渐有所改变,身体有所好转,睡眠得到改善,不再担心携带乙肝病毒会死亡与不能结婚,白天有足够的精力工作。经过与同事、朋友交谈,与其他教师的关系也融洽多了,生活不再那么悲观。改变了以前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一有机会就参加学生的活动,放学后与学生一起打篮球,和学生一起外出旅游。师生之间接触增多后,他的学生上课更认真,也逐渐喜欢上了他的课,期末考试总体排名前几名。与女朋友的交往也正常化,平时通过书信或网络联系,周末互相往来。半年后,两人举办了结婚典礼,此时,他的精神与心理状态更加健康。小刘以前的自信与好学等品质重新出现,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县和镇教育部门的表彰,被学校作为骨干教师培养。

五、建议

首先,教师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户外活动。中学教师一般都实行坐班制,整天在办公室备课、改作业,如果平常也很少参加户外活动,常会导致肩周炎、颈椎病、肥胖症等疾病,进而引发更多的压力与焦虑,从而导致情绪低沉,发展到抑郁。多参加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身体抵抗力。

其次,教师要对人际关系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社会支持是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生活中,每个教师都不是孤立的,遇到困难时,要想自己还有家人、朋友的支持,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同时,把与学生相处当成一件愉快的事情,从而体会师生互相理解、学生成绩提高带来的幸福感。有些事情处理不好或由于工作心情烦闷时,可以找知心的同事聊一聊,倾诉心中的不快,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次,教师要了解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如看事情多看到它的积极方面,追求的理想要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正确认识自身的病痛,定期做体检;感觉紧张时可以尝试放松的方法,如,安静地坐在一个舒服的地方,闭上双眼,让全身肌肉充分放松,集中注意呼吸,呼气时轻轻地对自己说“1”,保持积极的心态,让放松(呼吸)保持自然的节奏。排除其他杂念或忽视杂念,继续重复数字“1”。

最后,教师不妨多一些“幽默”。紧张的教学后,可以大声呼喊“解放了”,让自己轻快一下等。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学院教育行政管理系 湖南省新化县第2中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98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