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价值理论的二重性是否存在内在矛盾,为什么?

亚当斯密价值理论的二重性是否存在内在矛盾,为什么?,第1张

是,存在矛盾。因为是亚当斯密同时是劳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的渊源。斯密继承自配第,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这是劳动价值论的渊源。经过约翰穆勒,卡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最终形成。同时,斯密认为资本和土地也是价值的来源,则预示着经由边际革命而形成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扩展资料:

价值理论是关于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与本质及运动规律的认识;二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前者就是一般的科学理论,后者就是价值理论。价值论是人类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本身也是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价值理论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理论。可见,价值理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由于社会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本质上就是价值作用,任何社会事物的运动与变化都是以一定的利益追求或价值追求为基本驱动力,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或多或少地与价值理论存在某种联系,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价值理论为假设前提。由此可见,价值理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价值问题是任何社会科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1、价值概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价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价值为原动力,不同的价值思维和价值取向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2、价值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

人类主体之间所建立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其它社会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所派生出来的,并在本质上都是为利益关系服务的。

3、价值理论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

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社会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血缘的,但本质联系或核心联系只有利益联系。

4、价值理论决定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

价值理论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状况在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价值理论的客观性决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价值理论的精确性决定社会科学的精确性;价值理论的价值分类决定社会科学的基本分类。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每国为什么在现实中H-O-S定理不雷布津斯基定理:在价格不变的都按照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专能实现,1贸易中有两个国家,条件下,如果一国劳动力增加而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则对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两种生产要资本不变,则引起劳动密集型商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 素2两个国家在生产中使用相品生产增加。而资本密集型商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同的技术3在两个国家,一种商生产减少。

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品都是劳动密集的,另一种都是不幸增长:大国增长的结果使其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资本密集的4在两个国家,两种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增长的负的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贸易条件效应超过正的财富效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的5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应,则大国增长的总福利效应为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分工6两国需求偏好相同,即两负。

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国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大国增长有哪两种效应,一国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置完全相同7在两个国家,两种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不幸的增较劣势”的产品。 商品市场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长,又增长的财富效应和增长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驱动力: 完全竞争的8在一国内,生产要的贸易条件效应。 1大国A仅贸易条件:指一国出口某种商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但在国家因劳动增长引起经济总量增长2价格与该国进口该商品价格的间,生产要素完全不能流动9增长使A国的出口在贸易条件比值。 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影响不变时大大增加,从而倾向于使提供曲线:又称相互需求曲线,国际自由贸易的其他贸易壁垒A国的贸易条件恶化3世界其他表示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下,10两国自愿都得到充分利用,即国家对A国出口商品需求的收一国为换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两国的生产都在生产可能性曲入弹性非常低,或因其他原因减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数量线上进行,而不会在生产可能性弱了对A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使的各种可能组合。 曲线内进行。11两个国家的贸易得A国的贸易条件大大恶化4A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经济社平衡,即两个国家都不存在贸易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很高,以致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差额。 贸易条件恶化时极易造成国家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重叠需求的主要内容:一国的潜净福利下降。

量的组合。 在出口产品与另一国的潜在进倾销种类:偶然性倾销、持续性H-O理论:1要素禀赋决定贸易口产品在范围上一致,两国之间倾销、掠夺性倾销 模式的定理2要素价格均等化就会发生贸易。两个国家的需求非关税壁垒种类:进口配额、自定理3关于生产要素增长对一结构的相似性越大,两国之间存愿限制出口欧、补贴、国际卡特国贸易和生产模式影响的理论4在的潜在贸易就越大。 尔、倾销

关于国际贸易一国收入分配影规模经济:产出增加比例大于生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响的理论。 产要素增长比例。 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H-O定理: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产业内贸易:指同时出口和进口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属于同一类的产品,它指在产业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 因和决定因素。 内而非产业之间的产品交换。 进口配额:是一国政府对一定时H-O-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垂直差异产品:指质量不同的产期内(通常为一年)进口的某些理):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品 商品从数量或金额上所制定的件下,国际贸易将使各国同质要中性技术进步:指在资本劳动比限

亚当斯密的两本著作——最有名的也是最具意义的著作《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

后书反映了亚当·斯密的道德观,即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是伦理学中的重要著作。

亚当史密斯代表作品不包括《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亚当史密斯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国富论》。《道德情操论》是情感伦理学的早期代表作,对现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有重要影响。《国富论》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您好

一、什么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 aslow's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

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于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如呼吸、水、食物、睡眠等这是人

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安全需求(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

所有性、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交需求(如友情、爱

情、亲情、亲密关系,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尊重需求(如

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如:

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接受现实能力)五类,依次由较低

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人性化地揭示了人是被自己的需求

而驱使的

人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

种需要取而代之。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虽然大多数人的

需要结构很复杂,但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一般来说,只有

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

驱动行为。

在五种需求中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

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

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它们是通过内部因素

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

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

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

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

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反映出的现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

共同规律,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

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

基本上是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

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以人为本,更大发挥人的潜

能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即有效的管理是迎合、满足人的需求的管

理。有效的激励是实现人的愿望的激励。

(三)在管理中如何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建立满足员工基础需要的规章、福利、薪酬制度,让其得到基础的

保障,安居乐业。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分析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

的需求,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这些是基本的需求,也大多是物质方面

的需求,这些是依靠外部条件所能得到的,对于管理者来说,首先满足

的也是这方面的需求。当他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才会更大地发挥潜

能。也可以说基本的需求是一个人的原本动力。

所以合理的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员工的福利待遇等都是一些极好

的硬件条件。此外在一些基础的制度发挥作用下,适时对一些特殊贡献

者给予高标准的奖励,如奖励股权等对于员工也是极大的吸引和满足。

在安全保障方面,为员工建立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保护健康,远

离职业病,健全申述制度,让员工感到仁爱、公平,完善养老、医疗、失业

保险制度,使员工没有后顾之忧。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的规划,带薪休

假,健康保护,充分的休息时间、有规划的培训和提升,都不失为满足员

工安全和归属感的良好方案。在这方面一些成功的企业给我们提供了

典范。

2马斯洛在需求层次中分析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

需要,这种需要是无止境的,是靠内部因素来满足的。如何把握这些高

级的需要,使员工的需要与企业的需要融为一体,互利共赢,这是管理

者不断研究的新课题。人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复杂是难以把握的,简

单是万变不离其宗。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是利国利己的,因为这种

欲望会驱使他不断进取,如果把这种欲望与企业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就

成为互利共赢的。

(1)把企业的梦想植入个人的梦想中,这个前提是企业的文化是主

人翁的文化,人是有梦想的,这个梦想其实也是自我实现价值。人生三

分之二的时间是从业的时间,实现自我的途径也在职业生涯中,可以说

大部分的梦想都在工作的岗位上。因此管理者仅仅通过职位的晋升很

难满足自我实现,也会扼杀了美好的愿望和梦想。多渠道的、适合各个

岗位的晋级、褒奖、使命、荣誉……都不难说是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的新

途径和激励点。

(2)梦想的画面建立起后,目标的树立和达成将会成为员工实现自

我的正确途径。在员工与企业捆绑在一起达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共同

经历风雨、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应该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简单地说,就是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叫做任务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产生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两者很明显不是一致的

研究经济学的人都熟悉亚当·斯密(Adam Smith),而他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年)更是经济学经典中的经典,一提起《国富论》就会想到“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认为斯密主张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市场经济,并以次作为经济学上的《圣经》,反对政府对市场必要的干预。其实,这是对“看不见的手”的片面认识,是对斯密经济学思想的歪曲。“看不见的手”并非自由放任,斯密在特定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条件下提出“看不见的手”,主要是为了解放但是手奴役和压迫的平民阶级,让道德、法律来确保平民阶级进入市场公平竞争的自由。

一、 何为“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是斯密《国富论》的精髓,而《国富论》是斯密在完成了对法国的考察后写就的,当然受法国“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当时英国正出于产业革命的前夜,18世纪的启蒙运动正在抬头,要求推翻封建专制、进行理性主义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平民阶级对中世纪的特权阶级、豪门贵族、大地主进行顽强的抵制和反抗。斯密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深深地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状况。他认为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是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不自由产生的,这种不自由是对中下等阶层而言,而官僚地主和行业主在享受着为所欲为的自由,他们束缚劳动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限制劳动人民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力,而他们自己却疯狂掠取劳动人民的劳动所得。于是,自由竞争的思想便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萌发了。

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应利用好自己的资本,使之产生最大的价值。从主观上讲,这个人并不想增进公共福利,更不知道他实际上增加了多少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所得,但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目标,而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想追求的东西。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却无意识地增进的社会利益,其效果比真地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好。斯密之所以提出了这一论断,认为人们都有“利己心”,是“利己心”驱使着人们去获得最大利益,每个人都得到了利益,那么社会也就得到了,因为财富是所有国民对必需品和享用品的消费。这就是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实质。

二、 斯密让“看不见的手”去解放平民阶层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看出,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针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一现实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让广大的平民、工匠从封建社会和领主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摆脱被奴役的地位。

当时的城镇行会规定,如果一个人想按照自己的看法去织布,则应该首先取得行会中最年长的4位组织者的同意,另外还要经过法官准许。之所以制定这些规定,无疑是想限制平民进入市场的自由,剥夺平民进入市场的权力,保护产业主和行业主的既得利益。由此看来,“看不见的手”不仅是一个经济理论,更是一个政治宣,它强调要建立一个自由、平等、道德和法制的社会。斯密认为,社会应是一个“共同体”(common wealth),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平等,待遇也平等,任何人在这个共同体内不能高特权,要使社会共同繁荣。人们不但要有仁爱,还要有正义,要建立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安宁与和平。

为了埋葬官僚统治,金钱统治,他还提出法制的思想,要建立一个政治和法的世界,执法要严格,而这种认真严格是正义之德的根本。很明显,斯密想以法制代替封建贵族的统治,并用法来保护广大平民免受贵族、官僚的压迫和欺凌,为平民的彻底解放提供理论支撑。他反对重商主义者只把金银财宝当作财富的观念,他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上,指出财富的概念是指“一国国民每年所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享用品,构成这些必需品和享用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这类产物从国外交换进来的产品。”显然,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富人不劳动而占有大量金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一个国家的少数富人拥有的金银财宝不是一个国家所追求的财富,这样国家也不会富强,只有应让这一国的国民生活在有足够的物品何以消费之中,这样国家才叫富有。这正是现代意义上的走“共同富裕”之路。

可以看出,斯密想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不公平的问题,来推翻领主和行业主对平民的束缚和压迫,这在当时并不显得幼稚,因为他把经济问题和政治、法律和道德联系在一起,他号召人民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秩序,以确保“看不见的手”在这种新的社会里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提出,也是为了保障国民最基本的权利——生存权,少数达官贵人的糜烂生活不能建立在平民大众的饥饿和痛苦之上,要人人有消费生活必需品和享用品的权利,彻底铲除剥削和压迫。所以说,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代表了最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

三、 斯密让“看不见的手”来创造一个道德的社会

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除了想以此来解放劳苦大众外,还要建立一个民主的有道德的社会秩序。斯密在提倡自由竞争的同时,强调要用道德和法律来规范每个经济人的行为,竞争要遵守同一法则,要公平竞争,不能为获取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

斯密深入考察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境况,认为在经济活动中,有许多不平等的行为,而在一个不平等的环境下,要平民阶层取得利益是不可能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重商主义制度所奖励的产业,都是为了有钱、有势的人所经营的产业。至于为贫苦人民的利益而经营的产业,却经常不是被忽视,就是被压迫。”他认为,在文明的社会里,虽然有分工,但这种分工是不平等的,因为有的人不劳而获,而有的人却劳而不获。对产品的分配也不公平,不是按照他们的劳动量,而是按照他们的地位和金钱,商人所得的部分,比他们雇佣的工人要多得多,可这些商人的工作却少得多。为此他为“负担社会重负的人却享用最少的利益”而愤慨。

斯密认识到了社会的不公正的存在,觉得必须用一种新的经济理念来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以使人们平等地竞争。他所提出的“利己心” (注意是self-interest,而不是selfishness)绝非是让人们去为了利益而损人利己,惟利是图,自私自利,而是要人们追求自己通过劳动应该获得的合法合乎道德的利益,一方面防止雇主为了攫取暴力而残酷地对雇员进行剥削,另一方面,鼓舞平民要维护自己的应得利益。这同我国古代的道德思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一致的。

斯密所处的时代是上流阶层的社会,他们的行为准则就是道德标准,他们认为自己享受荣华富贵是当然,因为他们的出身好,他们有智慧,他们瞧不起平民的辛勤劳作,认为那是卑贱的事情,他们把劳动和利益隔离开来,企图完全剥夺劳动人民获得利益的权利,即便分给劳动人民的微薄的利益,也是为了让他们活着,好为贵族创造更多的利益。斯密批判说,贵族们不但自己不劳动,还雇佣大批奴仆来侍侯他们,来消耗从别的劳动者身上榨取的利益。他们的浪费、懒惰、*荡、虚伪的道德品质却让他们得到了极大的利益,让他们享福作乐;而勤劳、善良、质朴、诚实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却让他们忍饥受饿,生活在苦难之中。可见,一个社会里如果道德沦丧,是不可能让每个经济人得到利益的。为此,他认为,从事生产性劳动、增加社会财富的人,如果让他们的“利己心”得到尊重,有自由行动,自由竞争的权利,那么,人们就可以普遍得到利益,社会就可以增加财富,并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协调。

斯密的道德意识是他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根基,在《国富论》发表之前,他于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感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国富论》可以看作是《道德情感论》姊妹篇,他自己在《道德情感论》第六版的说明中,也提出要写一系列的著作,说明法律和政治的一般原理,不仅涉及正义,而且涉及警察、国家、税收、军备以及其他任何成为法律对象的东西。因此,我们说,《国富论》研究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由于当时受压迫的平民的经济活动的自由被社会上的有势力的人给剥夺了,要想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必须调整社会道德秩序,把自由竞争限制在严格的“正义的许可范围之内”,让社会上的任何人都遵守相同的道德规范,进行平等的自由竞争。

四、 “看不见的手”不是自由放任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初衷不是要让经济活动自由放任,而是为了解放平民阶层,让社会更有道德。可是,一些经济学家片面地理解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他们不是在斯密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去领会,不考察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如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萨谬尔森(Paul A Samuelson)就认为,“看不见的手”就是完全的市场竞争,不要政府的干预,“看不见的手”也会失灵,造成垄断和负面的市场外溢(negative spillover)。事实上,斯密从为提出过“放任”这个词,而他所讲的自由是18世纪被压迫平民的自由,是让他们从行业主、封建主的束缚和压迫下解放出来,以获得自由,而不是统治者剥削、压迫贫苦人民、浪费社会资源、败坏社会道德的自由。

我们虽然告别了计划经济,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要防止对市场的放任,减少和防止那些靠投机取巧、偷漏骗税、靠高官保护而成为暴发户的现象。市场经济就像体育比赛,必须有科学的规则,有公正的裁判。只有在道德、在法律的约束下,经济才能健康发展。我国目前正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正是对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实践,让自由竞争处于一个有道德的、法制的环境中,用各种法规规范经济行为,确保每个参与竞争者的自由,避免这种自由竞争给社会和人民造成危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04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