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也就是俗称的中文系,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我认为中文专业非常好。
从自我发展的角度看,中文系所能给予人的理性分析能力、宽广的视野以及表达能力的锻炼,是每一位中文学子一生都受益无穷的宝藏。
先谈视野问题。中文系的根柢是阅读,通过阅读,你可以了解先秦两汉魏晋等等时代的人的存在方式,也可以了解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各个时期人的生活活动,从纵向的角度,能够看到我们这个民族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从横向角度,可以看到民族的特性以及全人类的共通性。当拥有了一定宽度的视野,我们的目光就不会局限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人生的境域由此打开。
瑰丽的希腊文化
再谈理性分析能力。很多人认为中文系就仅仅是阅读,那么阅读谁都能做,中文系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呢?这时候就要看到理论的重要性。中文系不仅是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堆砌,文学理论是中文系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尺。比如同样是“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非专业人士仅仅是把它作为儿歌阅读,有一定理论素养的人却能结合当时的打工潮背景,以文化研究的视野,看到这首儿歌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相关的东西。中文系的学习,目的是要给人超越日常生活的眼光,看到平常之中的不平常。
儿歌背后的象征
最后是表达能力。中文系有写作课,同时,其他的基础课程与自己平时的阅读已经培养了人一定的视野和理性分析能力,这样表达不过是一种模仿学习,是水到渠成的事,而这在非专业人士看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同时,如果你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能在对话时引经据典,从功利一些的角度看,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当中都会比较容易出彩,当然这比起上述自我的完成只是次要的好处。
再讲讲现实一些的问题,比如就业。中文系最多的出路是考事业编或者考公,而这两样每年招的人是很多的,看看每年的岗位表就知道,中国语言文学类是招聘的热门岗位。此外较多人选择的是考教师编,这也是比较稳妥的选择,教书育人同样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当然,如果有足够的能力,也可以选择学术上的深造或者就业上的创新,只要把中文学精、学通,把眼光放长远,可以在很多岗位发光发热,此不赘述。总之,中文系是非常值得投入时间学习的一个专业。
[如果有人告诉你,“物”字在秦始皇时代念miuet,而那时拉丁语的同义词汇“material”的词干部分是“mat”,你一定会惊讶汉语和拉丁语之间的语音语义之酷似吧!如果有人告诉你,“鬼”字在秦始皇时代念kiuer,而在包括英语直至印度语在内的印欧语系中与“鬼”字相同意义的古词根(印欧语古词根)是gheis (即现代英语ghoast的远古构拟形式),你也会惊讶远古的汉语和远古的印欧语系的词汇之间的面目之相似吧!如果有人告诉你,“神”字在秦始皇时代念 dien,而英语的divine (神的)的印欧语古词根为deiw (意义为“闪光、神”),你更会惊叹汉语dien和印欧语古词根deiw在语音形式上的基本一致吧!-同时你或许还会想: 印欧语古词根deiw表示“闪光”和“神”两种意义,那么汉语中“闪”和“神”是否也相似呢? 查找秦始皇时代的“闪”字的读音是tiam,和“神”字的dien也是相当地近似! 原来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古代宗教的“神”在古人的心目中的形象就是天空中的“闪光”,是光明之源。可见关于神和闪光,不仅亚洲和欧洲在概念上一致,而且发音上也如出一辙!- - -如果仅仅只有几个这样的惊讶,或许你会认为这是纯出于偶然而已。如果有几十个这样的惊讶,你可能还是认为“纯出于偶然而已”。但如果告诉你,对英语词汇查考了其来源甚至其最终极的印欧语古词根并和汉语上古时代(先秦时代)的语音、意义相对照后,这样的惊讶有几百个甚至近千个时,你也许会和本书作者一样,在脑际中勾勒出一幅图画: 原来印欧语系和汉语就如同两棵并立的大树,地面上并无牵连,而在根部却是相互盘根错节在一起!]
笔者在该书的导言中还说:
[关于人类的原始语言,在《圣经》的《创始纪》中有这样一段“巴别塔”的记述:“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 - - - -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 - - - -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 ‘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做起这事来了- - - - -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发音和”玉皇“相近)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有关语言的“巴别塔”故事是《圣经》中十分的一段记述。但在《旧约》成书的时代,人类学尚未兴起,关于整个人类起源于同一群人(或类人猿)的史实,《圣经》是用形象化了的方式将传说记述了下来。当今人类学的研究已有了飞跃的进步。从人类遗传基因的线粒体研究中已知,人类只有几位共同的母亲。人类的共同祖先源于非洲基本上也已成了共识。既然有共同的祖先,那么起初就会“都是一样的言语”,后来在漫长而又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化,共同特征消失殆尽而成为面目全非的不同语系。但是,即使如此,共同根源的事物间总会留下蛛丝马迹,足以证明其为同根。就英语和汉语而言,充分运用汉语音韵学以及印欧语古词根学的学术成果,撩开形形色色的语音变化的面纱后,不少汉英古词源在语音和意义上都展现出相当的近似性!在一个又一个惊叹之余,我们都会产生一个共识: 汉语和印欧语系这两大语言板块之间的鸿沟并不那么辽阔深邃,他们的根部显示出许多盘根错节的同根迹象。在那遥远而又遥远的时代,汉语言和印欧语言并未被喜马拉雅山脉所隔开- - - ]
运用汉语语言学界的音韵学成果,将其同印欧语系的古词源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出两者在史前所存在的音义两方面的相似性。让每一位学习英语或研究汉语的中国人,并让每一位学习汉语或研究英语的印欧人士了解一个新观点: 在世界语言的生成和发展中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虽然很遥远但仍留有痕迹的渊源关系。
请看该书中的实例:
实例(1)
冠→[上古音]kuan[简化]→ {kan}
crown→ [IE]kern[简化]→ {ken}
hat→[IE]kadh[dh-n音转]→ {kan}
说明: [IE]kern原意义为“转、扳(turn, bend)”。在拉丁语阶段的crown 为“coronam”,意义为“花环,头环(wreath, crown)”,即弯成圈并戴在头的环称为“crown(冠)”。汉语“冠”字同意义为“成圈形”的“圈、环”等字在音义上都呈近源关系。另外[IE] kadh意义为“盖(cover)”即“戴”的意思。因此,“冠”字的含义从形状上看接近“crown”,从“戴”的意义上来看接近“hat”。
实例(2)
焚→[上古音] biuen [简化]→ {ben}
燔→[上古音]biuan [简化]→ {ban}
burn→日耳曼古词根brennan[词根化]bren [br-b音转]→ {ben}
说明: 日耳曼古词根brennan意义为“焚烧 (burn)”,同汉语“焚”字及“燔”字音义相当一致。
实例(3)
犬quan→[上古音]kuen→ {kuen}
canine→拉丁语 canis[词根化]can→ {kan}
hound→ [IE]kwon→ {kwon}
说明:[IE]kwon及拉丁语canis意义皆为“狗(dog)”。特别是印欧语古词根kwon同汉语“犬”字的上古音几乎相似得如同挛生(kuen= kwon)。英语canine意义为“犬齿”。(参考∶汉语“狗”原指“宠物小犬”,后延伸为犬的泛称。英语dog一词也由“猎狗”延伸为犬的泛称。)
注释: 上述实例中汉语和英语的对照分析式中使用了多种符号(→号念“上推”,号念“构拟”,{}号念“公约数”),这里提供读者一种阅读时的简便的读法,供参考。
例∶焚→[上古音] biuen [简化]→ {ben}
读法∶ 汉语“焚”字 上推到 上古音 是构拟的 biuen音, 进行简化后 成为 语音公约数“ben”。
例∶ burn→日耳曼古词根brennan[词根化]bren [br-b音转]→{ben}
读法∶英语burn 上推到 日耳曼古词根 是构拟的 brennan, 进行词根化 便成 “bren”,再进行br到b的音转后 成为 语音公约数“ben”。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丰田的“皇冠(Crown)”车开始进入中国时,偶然发现[冠]与[Crown]语音酷似,以后又在课堂中收集了[割]与[cut],[簿]与[book],[绑]与[bind]等许多英汉酷似的实例。80年代初,作者在中文系攻读汉语语言学研究生时,研读了汉语音韵,以后多年来断断续续琢磨该课题。《汉英词汇的近源探秘》一书荟集了笔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足见作者磨砺之功。
中学的时候就发现许多英语单词和汉语很象,比如tree,和赣西南土话读音qu非常接近,book和“簿”,link和“连”,two和“对”等等,但是那时候不敢想象两者之间真有同源关系。后来发现汉语和周边语言没有同源关系之后,就对汉语的来历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看了吐火罗语属于北日尔曼语支接近的有关文章之后,终于确信英汉之间存在关联。
中西欧过去森林茂密,不适合人类开发,早期零星分布的土著必然在大规模开发的时候被外来文化所同化,这和中国南方有点类似。西欧被大规模开发是铁器时代的事情即世纪元年以后。相对而言,英伦三岛被开发得比较早,走海路比穿越森林容易,罗马时代就成了殖民地,那时候土著居民是凯尔特人,但是凯尔特人也是公元前数百年从欧洲大陆迁过去的,最原始的土著语言现在还没搞清楚。现代英语大约是5世纪左右进入不列颠的,那时候正好是铁器普及的时代,也是中国大规模开发东南的时期。留在欧陆的日耳曼在中世纪时期从东往西发生过一次重要音变,也许受斯拉夫语干扰所致,英语没有经历这次音变,也就是说英语比欧陆的日耳曼语更接近古代日耳曼语。古日耳曼语的老家在中西欧以东,可能在现在斯拉夫语草原地区。斯拉夫语和印度伊朗语关系比较密切,它的老家也许在南方绿洲、高原,现在突厥语地区。突厥语的老家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带,它和北美印第安语有联系。这幅经过校正的古代语言地图,经过分布在阿富汗到新疆这一狭长地带,公元 5世纪仍然活跃的吐火罗语作为中介,汉语和日耳曼语的关系就连接起来了。
我猜想中国大陆黄河流域及其北方,早期应该属于阿尔泰语族,西藏、新疆、蒙古、黄河流域、西伯利亚、朝鲜、日本连成一片,红山文化就是这个语族的代表,它的文化标志物是玉石、蒙古马、剥头皮和狗。沿海属于南岛语系,北部可能抵达胶东、辽东半岛,南岛语族是一个横跨印度和太平洋两个海洋的语族,台湾和硫球的土著语言都属于南岛语系,他们的航海能力非常强。南岛语系痕迹最多的闽语族仍然是沿海分布,和东南亚交往最密切,可能和他们早期的亲缘关系有关。它可能沿长江分布到长江中游,即两湖地区,成为湘语的底层。它的文化特征是黑陶、水稻和航海。南方远离大海大河的地区的早期居民都属于侗台语族无疑,侗台语族生活在森林密集区,在铁器普及以前开发困难,只能刀耕根火种,人口密度很低,所以土著语言在携带铁器南下的汉语殖民者面前没有抵抗能力。在汉语不断南进的同时,他们也不断侵蚀南亚语系(高棉、孟)的地盘――印度支那,即泰缅老挝。
夏人可能是吐活罗(Tocharo),其粤客赣语读音近似大夏佬,汉朝时的大夏在阿富汗东部,河南东北部现在还有个夏邑,两地之间数千公里、从古到今分布着大量以包含夏字的国名、地名。再结合夏人西来的古代传说,说明这个猜想不是无稽之谈。它的文化标志物是彩陶。它从新疆经过河西走廊进入陕甘晋豫地区,把藏语和阿尔泰语族隔断,改造了这些地区的阿尔泰语族,形成早期华夏文明,在华北这块土地上曾经多次和阿尔泰语族发生拉锯战,但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最后形成现在的北方官话。华夏文明东进时和南岛语系接触,南进与侗台语族接触。早期人类同纬度迁徙比南北迁徙要快得多,所以汉语中南岛成分可能比侗台要多。侗台语族成分在粤客赣三种方言要多些。粤语形成于秦始皇开灵渠之后,经湘江和珠江,早期汉语传播到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平原较多,汉化后人口密度较高,在汉朝以后具有较强的抗同化能力。所以当代粤语既结合了较多侗台语特征,又保留了许多早期汉语特征。赣语底层既有南岛也有侗台成分,直到南北朝为止,它和湘吴闽应该是连成一片的。在开小梅关之后的唐宋时期,赣江成为南北交通要道,本地人口密度又相对周边地区为低,受北方官话冲击发生过一次音变,把吴闽和湘方言隔开。客语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这是东南地区侗台语族汉化的高峰期,它的标志是撮口呼缺失。明清以后侗台语族汉化多讲西南官话了,比如云贵桂,这些地区的官话和客语的共同点是撮口呼缺失。乾隆以后北京方言才取得正统官话地位,此后汉化的新疆、东北等地区方言近似北京方言。湘吴两方言地区人口密度高,抗同化能力强,和汉语中心区距离又近,交往多,所以演变过程是渐进的。闽方言区没有参与汉语成型的最关键时期――两汉,但是它在铁器普及以前和北方联系又相对珠江流域为多,所以它既保留了大量南岛特征,又和先秦汉语有许多共同点。但是现在闽语区的语音变化受北方话影响比珠江流域要大得多,人们常常很流利地一句方言一句官话,这是闽琼台地区的共同特征,其他方言要这么表达非常别扭,是说明闽语和北方话的音调句法比较接近,还是说明差距很大,就像香港人粤英交错一样值得研究。
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根据的猜想,苏美尔语和汉语的之间的桥梁会不会是南岛语族按当时的条件走海路是最便捷的,两者之间的陆地上没有发现明显的痕迹。
至于英汉之间,如果是单个的词相近,可能是偶然现象,如果成群出现,就应该肯定存在同源关系。下面所列的同源词都是成组出现的,可能其中很多别人早就发现了,但我是完全独立的。以前一直很想找相关的资料,前人的成果,但受自己的工科背景、商业工作环境所束缚,没能实现。偶然地发现了这个语言学专业领地,拿出来供大家批评参考。
代词
I-俺、崖
we-我
you-你
hi-其、渠
they-他
this-这
that-那
wh-何
then-然
虚词
too-太
may-会
can-可
else-也
‘s-之、的
is-是
were-为
are-系(粤语hai客语he)
back-背
动词
go-去
to-到
walk-步
cross-过
say、speak-说
see-视
think-思、想
thank-谢
sleep-睡
stand-站
memory-客语men,记忆的意思
give-给
recieve-收
send-送
tran-、change-传、转
kill-击
drive-驾
器官
ear-耳
eye-眼
表情
cry-哭
smile-笑
shy-羞
建筑
temp-堂
tower-塔
berg-堡
工具
spear-梭标、匕
crown-冠
knife-剑(粤语kin)
bowl-钵、煲、瓶
称谓
mather-母
father-父
king-君
brather-伯仲
sister-姊
son-子孙
牲畜
mare-马
cow-牛(粤ngau)
sow-豕、猪
ewe-羊
dou-鹿
以上英语都为母畜,说明汉英两族有过共同的畜牧期。
canie-犬
种植、金属和有关水的词汇,英汉极少同源词,说明两族人共同生活期种植业不发达,还没有进入金属器时代。印欧语族的共同点大致也是如此,因此汉印欧语族是可以成立的。
汉语语法基本上可以看作英语语法的简化版,通常多语言混合时就会发生简化现象。印欧语地演化趋势总体是分,汉语是合。混合的程度可能举世无双,汉语语法也是全世界最简单的之一,尽管印欧语的底子还能看得出来。汉语代表了今后人类语言演进的趋势。
比如“说”“讲”“话”这些同义词几乎可以肯定来自不同语族。
quarrel with sb about sth= argue with sb about sth因为某件事与某人争吵。
二者都有“辩论,争吵,说理”之意,主要区别如下:
argue指提出理由或证据为自己或自己一方的看法或立场辩护,侧重于说理、论证和企图说服。
quarrel指两人之间不友好的、吵吵嚷嚷地大声争论某事,主要指“吵嘴、吵架”。
英语学习方法
1、英语基础
要想学好高三英语,英语基础是必须学好的,英语基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不管是单词还是句型、语法。
在高三复习的第一轮复习中,关于复习系会和语言点,一定要注意听,哪怕是一节课掌握几个短语也行,至于课后就自己拿起高中英语书,从单词背起,考英语一定要有词汇基础,否则什么都是白搭。
2、词典不离手
当在学习高三英语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单词就要查,看到相近的单词分不清也得查明白,不要求自己一遍记住,就看一看给自己一个印象,大概一个单词你查五遍的时候就能记住了。
另外,一定要看英文解释!这个是避免完形填空选项中英语翻译发生歧义很有用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文系的科目都差不多,专业课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古代文学等等,公共课包括英语,政治等等,没有数学。
读双学位要根据所在大学开通双学位的情况选择。
非师专业一般不学习教育方面的课程,但是你可以去师范专业的课里去听听学学。
如果打算当老师,建议你还是学习师范专业,因为教室资格证要相对好考一些。
英语已成一个巨大的考试毒瘤!正吞噬国家的巨大财富,并不断扩张。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人们开始自觉地学习英语。然而,由于英语学习的升温,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主管部门开始头脑发热,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设置层层英语考试。现在英语考试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利益集团的赚钱工具,摧残年轻人是他们设计好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浪费他们大量的时间,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使国家每年数以百亿的巨大财富打水漂,真是祸国殃民啊。
一、看看英语是什么东西
先看我们伟大的汉语,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可以了。就凭这2000个字,再查查字典,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以很顺利地读一些名著,如《红楼梦》等。
再看看英语,在英语世界里,没有2万个词汇别想读报,没有3万个词汇别想把周刊读顺,英语国家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万词汇。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的产生,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样,不能靠组词,否则“太长”了。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 “COMPUTAIONAL-MACHINE”等。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从中大家可以看出英语是一种非常落后没有科学性的语言。是西方国家语言中最难学的一种。
在美国,高中毕业能看懂报纸就不错了,所以美国表意的动画片,漫画很发达,能看懂名著就可以吹大牛了,自以为高素质了,可是这样的人在中国只能算小学生的水平,是被认为没有多少文化的人。由于英语词汇太多,因此容易忘记是很正常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拿沙士比亚的原著去考考现在国内所谓的英语专家,他们肯定不及格。美国911事件后,产生的很多新词汇,连美国自己的国民也有很多搞不清楚的。
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50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因此可以说学好英语是没有止境的,英语考试可以考倒一切人,不管你是一辈子学英语,也不管你是什么英语专家。但话又要说回来,如果用于正常的英语交流又很容易,一般掌握1000-2000个单词就够了。美国的农民一般掌握的词汇不超2000个。重要提示:英语只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掌握一两千个单词、一些常用的语法、一些英语对话、学会查字典,再利用计算机的翻译软件,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乐地掌握英语这个重要的学习工具,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科研服务。下面我们看看无知的教育官僚们是如何利用英语考试手段来祸国殃民的。
二、英语地位至高无上,教学质量与日俱下
看看我国目前。不管你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还是做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编辑、记者、搞企管的、做内贸的,一概不管你的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只要你晋职、评职称、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等等,如果你学不好英语,只有两个字:“没门”。一句话,不会“考英语”,就不会是人才,可悲结论啊。在这种无知的人才培养观的影响下,再加上我国加入WTO,2008北京奥运会,也许世间再也找不到如此壮观的场景了:一个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在为这门语言疯狂,好象不学好英语就会亡党亡国。由于无知的“共识”,英语在大学中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过不了英语四级别想拿学位(更有个别头脑发烧的大学,要求英语过六级拿学位),由于英语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们只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英语。四级考过,就准备考六级,六级考过了,准备研究生考试,或准备考托福、考GRE、考雅思。
英语对我太重要了,专业课就对不起您了,因为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专业课只要能考及格就行,如果运气不好,补考也能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只能走走过场了。我国人才的摇篮-高等的学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是多懂几个英语单词,而多懂的这几个单词本来可以通过查字典很方便地解决,哈哈,很可笑,也很伤心!由于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使他们就业更加严峻。现在都是自费上学,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交了那么多的钱,学的就是这个东西,有何感想!
大家知道,学习语言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外部的语言环境,二是年龄。一个美国的学生,从小到大,英语不离嘴,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到高中毕业,能看懂报纸就算高水平,中国的学生在外部的语言环境和年龄都很不利的情况下,如果要达到这个水平,大家算一下就知道,我们的学生需要花多大的精力和时间。由于英语考试,浪费大量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使中国现在的大学教学质量与日俱下,已经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研究生培养,博士生培养也是唯英语论。对于考研者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
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所谓“国家线” 的话,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每一年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结束之后,常常听到老师们十分遗憾的感叹:某某同学专业优异,此次英语稍差而无法招纳门下。即便有个别幸运者在英语距线一两分的情况下,经导师多方奔走“拉”了进来,但补那一两分之缺须数万元,穷学生背着沉重的债务,又如何专心学业?想招的学生因为英语赶不上要求的水准,招不进来;而英语能力强,对专业了解肤浅,也无心专业的学生却脱颖而出挤上门来,这是太多中国导师的尴尬。以至于,有些“迂执”的老先生们发出这样的牢骚:不用什么招考了,直接到英语系找两个来就是。老先生们的牢骚还没有说出之前,精明的考生们早就在利用他们的优势了。
太多英语系的专科、本科毕业生,在对所报考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此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借英语专业优势挤进去堂皇读之。而以我所见,这种情况在博士生招生中更是见怪不怪。大学英语系讲师、副教授在没读一天中文的情况下,利用几本文学史考中文系博士似乎成了一种时髦。他们都即考即中,甚至个别人中文专业课程只有五十几分,但凭“强大”的英语专业优势一样鹤立鸡群,真让那些在专业领域兀兀穷年者,羡慕、气愤、伤心、无奈。哈哈,真可悲啊。
三、不懂教育规律,人才选拔如同儿戏,这又是教育官僚们的“杰作”,诺贝尔奖只能与中国说byebye大家都知道,美国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很差,为什么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政通人和,从上到下无不重视教育,加上中国人勤奋聪明,为什么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出在教育部,这班教育官僚们根本不懂人才培养的规律。很多外国研究机构对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科学家的思维水平和创造力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呈加速度衰减。
3/4的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在35岁以前。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如果在30岁时还没有发表科学见解,那么他一辈子就难以在科学界有所作为了”。大家可以用反推法就可以算出,只有在大学阶段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而中国大学四年黄金时间,就是在学“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笑掉牙”的哑巴英语。错过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当然诺贝尔奖只能和中国人说byebye。
大家只能在梦中见到美丽的诺贝尔奖。美国人非常重视大学教育原因也许就在这里,这些经验美国人是不会写在英文报纸上让你看的,能从英文报刊杂志上看到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真正的高技术,他是不会写给你看的,国家现在提倡科技发展和创新,创新的东西肯定与英语没有关系(在中国,英语最好的是外语系的学生,但他们的科学知识却是最差的,另外现在大家仅仅也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为了自己提升而学习英语,肯定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无关),必须靠自己扎实的刻苦的研究才能取得。学别人的,永远是落后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同儿戏的职称评定,各大学都有学位评定委员会,所有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都要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才行,他们都是各高校的著名教授,是各学科的专家。但由于扭曲的评价机制,他们变成了全能的教授。学经济的教授必须看计算机博士生的论文,看不懂怎么办,看看口袋里有没有字条,没有子条看看长像如何。结论可以随便写,即使写错了,你也别想看,是秘密,也没有地方可申诉,在这种机制下,学生大都只能靠走后门来过论文关,教授论文过关也是如此,这就是中国的高级人才选拔机制,本来大学应该是最讲科学最民主的地方,可现在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能选出好人才,那天都会哭。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曾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听说,美国东海岸那些跟中国学术交流较多的著名大学里,有些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经常跟他们的成员(多半是访问学者和教授)说,你们到我们这儿来,许多事情都不用你们做,但有一件事情可要帮忙,就是一旦中国内地的教授学者来作报告,你们无论如何也要来凑个数。为什么?因为研究中心请人来作报告,讲得好人家坐下来听,讲得不好没人听。只是来自中国内地的教授学者来作报告的时候,无论你们愿意不愿意听,都要来帮忙凑个人数。就是说,相对于整个东亚高教界来说,中国内地教授们的水平都是最低或接近最低的。至少西方学术界这么认为。”
口口声声说,学好英语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口口声声说,学好英语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可自己对一些已知,很先进的管理经验就是不学,只能说明这帮人对教育一窍不通,没有一点责任心,也没有起码的职业道德。四、每年数百亿的国家巨大财富打水漂据统计,英语教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产业。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年产值。学习者数以几亿计。英语教育市场的构成,包括,林林总总的培训学校,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考试、测验;种类繁多数以万计的英语课本、参考书、辞典,各式各样的教育器材,等等。在英语教育市场中,收入最稳定的是各类考试的主办者,他们个个富的冒油,是权利变金钱的典型代表。以职称英语考试,每年的考试费,教材,参考书等加起来按200元算,400多万报考者,费用就有数十亿元。托福、 GRE、GMAT、雅思等国外机构主办的考试,费用还高得多。托福考试费800元,10报考,其收入也达到8000万元。各类培训机构(个人),也是教育市场的主角。从每小时10元的家教,到费用超过2万元的高级培训,各色人等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各显神通瓜分蛋糕。一个“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平均每年培训学员四、五,每年的教学收入达数亿元,据一项不完全统计,中国外语培训教育机构,目前超过3000家,学费根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的不同,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平均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小时20元至30元。数以万计各类英语教材,参考书。如果平均按10元/万册算,每年可达100亿,当然成为出版商最喜欢出版的书籍。
有人说过破坏一个民族,最好的方式就破坏它的母语。
我们全民被强制学英语的真正缘由是什么值得我们思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好。
第一方面,是传统的编辑出版,当然,随着纸媒的衰落,现在的编辑大多是新媒体方向的编辑,至于出版,又是一个话题了。纸媒衰落,图书行业倒并不衰落,纸质书籍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与不可替代性。
第二则是文案,文案这个概念很宽泛,狭义点来说就是指在公司和企业里从事文字工作,以文字来表现创意策略的职位。多见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部门,策划类。
第三方面就是语文老师,这个需要考到教师资格证,一般来说,小学语文需要本科学历,到了初中、高中的语文教职,稍微好一点的学校会需要研究生学位。此外,还要面临着师范方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竞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