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和对父亲的怀念以及对父亲的爱得到理解而感到欣慰。《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
今日又看了一遍朱自清的《背影》,有发现了一些新的感受,男人从儿子变为父亲,才能深刻体会到人世间父与子的天伦情感是如此深沉。
朱自清发自肺腑的深情创作《背影》,不仅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并且入选中学教材,而且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创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文字来撰写散文。
我还是钟情于散文,散文文字简单朴实,仿似简单直叙,但却得有深刻功底才能把自己思想传递其中,保证文章历久弥新。
我看了一下朱自清为何如此感伤于父子之情,后来才知道,他与父亲之间有过深深的矛盾。
朱自清的父亲由于失业赋闲在家,家中经济压力巨大,父亲以封建家长之尊,不提前告知朱自清就把他的工资取了,朱自清作为受新时代思想熏陶的青年,肯定极为的不满,两人便爆发了冲突。
朱自清便脱离家庭束缚,携妻儿去往外地谋生了,自此父子失和,父亲也是在乎面子的人,儿子也是倔强的人,从此长达八年父子才冰释前嫌。
说到底,也不是因为金钱的原因,是因为朱自清感觉不被尊重,根本旧社会封建专制思想与新时代思想的对垒。
我认为《背影》是反应中华文化中的父子天伦感情的代表作,其中父亲对于家中的压力尽是一肩抗,对于家中的负面情况总是竭尽掩盖,就算家中已经家徒四壁了,也仍然为儿子添置物件。
而儿子则恰恰相反,作为刚刚二十岁的年轻人往往心比天高,处处都愿意表现自己,对于父亲的种种关怀总是显得不屑。
文章一开头便交代了作者家庭的时代背景,“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1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庭已经在走下坡了。
不过父亲却安慰他,“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而且父亲还给他买了衣服,见文中“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确实与中国传统父母是一样的,就像一颗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子孙,中国人始终把家族与传承的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行李太多,得向脚夫11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这一段话,我能深刻的体会,就是男人在二十来岁的时候,总是以天真而又偏颇的世界观来衡量世界,总是想发声,总是想证明自己,男性是雄性的动物,似乎必须以推到一堵高墙来证明自己,而那一堵高墙就是父亲,尽管那堵高墙为自己庇护过风雨。
父与子就像是天敌,始终想抢夺权力的手杖,如果能有母亲来调和可能会削弱矛盾,可是朱自清却遇到小妈来挑拨,父子终将失和。
就跟《动物世界》里面一样,年轻的雄狮终将会挑战狮王,来奠定自己的位置,毕竟权力是斗争中来的,狮王战败之日,就是雄狮立王之日。
不过朱自清的父亲终将老去,父亲从封建家长的位置上下来,变成垂垂老矣的老人了,并家书一封给朱自清,其中“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一句话犹如晴天霹雳砸向朱自清的脑袋,顿时对于父亲的感情才犹如洪水泛滥,写下佳作《背影》。
文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作者在回忆中把父亲的衣着一并著在文中,我可以想象到一位肥胖蹒跚的老人试图越过障碍物的情形,甚至有些“滑稽” 却带着可爱的模样,在儿子面前一副炙热的心肠,尽掏自己的心血也无所谓。
以我愚钝的资质来看,散文始终以细节和情感来取胜,如果没有细腻的笔触和充盈的感情来著作,散文必定是无病呻吟或日记式记录。
文中有很多细节的叙述,看似平淡却让人泪目,特别是男人成长为了父亲,不禁鼻酸,父爱如山,就连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给与了《背影》高度的评价。
想想那时我们或我们,都是从一路“斗争”、“妥协”中过来的,在这一路上,父亲始终给与我们坚强后盾,不遗余力的帮助子女。
年轻时候甚至会对父亲憎恨、埋怨等,不过有一天自己做了父亲,才明白父亲对儿子的感情是如此的深沉,犹如高山巍峨,海水壮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