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脑控制的!
情感大脑的发现 爱是情绪,由情绪而产生了那么多的畸形与变态,情绪就成为罪过了。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情绪的来源及发生发展的情况。近年来国外对情绪的研究有重大突破,纽约大学神经学专家约瑟夫·杜勒发现人脑中有形如杏仁的神经细胞核团位于边缘系统圈的底部,脑干的上端,它共有两个,分列脑的两侧,称其为杏仁核,它专司情绪事务,若将杏仁核与脑的联系割裂,则出现“情感盲”。 一个病人因严重癫痫而采取外科手术,切除了杏仁核,其后他变得对人毫无兴趣,离群索居,虽然他具备完好的会话能力,但却再也不认识亲朋好友,甚至连母亲也认不出来,亲人对他的冷漠痛苦不堪,而他却麻木不仁。鉴于这种理论,于是判断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理智大脑,一个是情感大脑。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某些情绪反应,情绪记忆的形成可不需要意识、认知的参与。杏仁核可储存记忆并促使我们还不知所以时就已作出反应。例如当人被蛇咬过后,一见到一段绳子,心中就会一惊,颤抖,出虚汗。这些就是杏仁核记忆被调出而作出的生理反应,而无需理智大脑的推演,最初的千分之几秒,脑不仅无意识理解了这是什么,还已决定了是否喜欢,可见情绪自有头脑,可拥有独立于理智中枢之外的观点。理智大脑与情感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呢?爱荷华大学医学院的安东尼.戴马西欧博士致力于研究情绪对生活长期影响的重要因素,提出反传统的观点:认为在理性决策中情绪参与必不可少,情绪指引方向,纯粹逻辑再纵横捭阖。 我们今天面临的世界充斥着各种选择,生活教给我们的情绪经验,在决策过程中的一开始就排列,集合所有的可能性,筛除一些,突出一些,以便做出最佳选择,因而我们进行思考推断之时,不仅有思维中枢,同时也有情绪中枢的参与。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内驱力必须有情绪对其信号进行放大、提高和加强,才能发挥动机作用。另外,情绪也可以与有机体的能源系统相联系,单独动员有机体的能量,激发人去行动,起到动机的作用。情绪是认知发展的契机,它激发人去探索、去认知。大家知道,兴趣(兴趣具有情绪性特点)使人离开无关紧要的事物而集中指向于所要探究的客体上,并对孩子的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组织和监督作用。由此可见,情感在推理中举足轻重,情绪与思维携手共舞,情绪中枢引导我们的决策能够因时制宜,与理性中枢联手,或强化思维,或瓦解思维,虽然理性中枢是情感的行政长官,但边缘系统的杏仁核也有可能控制整个神经系统,那时情绪有如洪水决堤,使人完全丧失理智,更别说权衡利弊了,夏斐的母亲就是一例,因神经系统“短路”而失控,事后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干了什么。人们常常看到智商(IQ)很高的人,生活却并不如意;而智商平平者却获得极大的成功。以往的心理学很难解释这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尼尔.戈尔曼提出人的成功除了与IQ有关之外,决定人的成功还有另一种因素--情感智商(EQ)。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移情与社交能力。情感智商缺乏的人会影响智力的正常发挥,导致很多后遗症:心理压抑、饮食失常,年少早孕,冲动好斗以及暴力犯罪。戈尔曼还指出,情感智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对于儿童,情感教育对大脑的发育更是至关重要。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当今最新的理论,再来看单向的爱为什么不美满的问题,发现解释它容易得多了。 专横的爱,没有让孩子感知到爱,孩子并没有在一顿暴打之中,体验到爱的舐犊之情,相反的得到的是成人肆虐的凌侮的影子,而这些可能将伴随他的一生。娇纵的爱,让孩子浸泡在爱河里,已经没有了被爱的感觉,前例中奶奶把别人让给自己的座位又让给了孙子,半大小子的孙子不认为这是奶奶给自己的爱,要不然怎么会有“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话?他已经完全没有了情感知觉,当然也就没有了情感控制,被这样的情感左右理智,发展到后来,失手打死人就成为必然的事了。 赎买的爱,把情感当作一种交易,孩子会以为,因为自己的付出,换得了父母的情感,那么这种情感是不必回报的,也就没有了爱的体验。长期在这种愚蠢的爱的笼罩之下的孩子,情绪或暴躁、忧虑,或苦恼、沮丧,或轻蔑、懊恼,调控情绪的能力极差,从不关心别人,当然也就没有朋友,成为情感弱智,事业上绝难成功。怎样做才能使爱体现教育的功能呢?首先,父母的爱孩子需要感知。情感智商的核心就是自我感知,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察觉。这种知觉程度越敏锐,那么情感智商越高。孩子感知到父母的爱是对自己情感知觉的一种锤炼,如果孩子没能感受到爱,那么表示他情感迟钝,也就少了自我理解和领悟,容易被卷入自己情绪的狂潮中,无力自拨,听凭情绪的主宰。其次,通过爱的互动,必须让孩子体验付出爱的幸福。爱是相互之间完成的。父母爱孩子,孩子也要爱父母,这种心理体验就是识别他人的情绪,即移情。移情是情感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力,也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孩子有了付出爱的体验,才能关心别人,同情别人。孩子通过细微的爱的信号洞察到他人的需求,这对以后孩子处理人际交往大有好处,提高人际互动的效能。 由此我们可以称爱的艺术了。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种做法:当一个劈雷过后,婴儿被吓得一抖,母亲立刻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手轻抚孩子的头发,嘴里叨念着:“摸摸毛,没吓着;拍拍心,魂上升,宝宝跟妈妈回家喽”。如此数遍,孩子在妈妈的怀中,感受到温暖,脸色又红润起来,情感得到抚慰。无疑孩子体验到了爱的情感。但孩子大了,到了中学,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
左脑是智商、记忆、已知、现实的脑,右脑是情商、联想、未知、感觉的脑
左右是相互配合成一个整体,也有分工
左脑支配右侧肢体
而右脑支配左侧身体
大多人都是左脑较为灵活
因为一般人都是右侧肢体起主要作用
而左侧肢体配合
之所以说左撇子聪明
就是因为他们不管左脑灵活
右脑也非常的灵活
这就是左撇子聪明的由来
心脏跳动主要由心脏本身的窦房结自发性生物电活动引起的,大脑通过神经也对心脏起一定控制,以保证心跳能满足当时的人体代谢需要,不能说谁控制谁。 补充: 心里喜欢一个人,属于感情方面的,当然是属于大脑,心里不等于心脏。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称为左脑,右半球就称为右脑,它们主管的功能有区别。
右脑的功能是感性直观思维,这种思维不需要语言的参加,比如掌管“音乐”、“美术”、“立体感觉”等。而左脑的功能是抽象概括思维,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主管“说话”、“写字”、“计算”、“分析”等。例如,成人严重中风如病变发生在左脑,往往会造成失语症,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但他却有意识,能够理解别人说的话,但往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左脑和右脑半球的这种优势形成不是先天就形成的,它是与后天的劳动分不开的。
从我们习惯的情况看,大多数右利手人的大脑左半球具有言语优势功能,即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高度发展。左利手人的右脑半球具有非言语优势功能,各种感知觉高度发展,善于形象思维。左、右大脑虽然具有不同的主要功能,但在它们“工作”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互相协助工作的,共同来反映客观事物。
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的情绪是从低级生命的时候,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一起进化过来的,与调节、维持生命的大脑部位丘脑和边缘系统相关,尤其是大脑皮质与前额叶对人类的情绪与认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整合作用。
但是就大脑机制而言,情绪以及相关的机体反应产生都在包括杏仁核、扣带回、海马、丘脑,下丘脑、中脑等的大脑边缘系统,而调控情绪的部位主要在于额叶,这是大脑里面与情绪相关的两个重要部位,但是与情绪相关的大脑区域并非仅限于大脑边缘系统及额叶,顶叶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涉及人类情绪的调控。
脑干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主要的功能在于唤醒,这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情绪表现下行系统中的中转站和上行警觉激活系统的中转站。
下丘脑等部位则存在着“快乐中枢”和“疼苦中枢”,刺激这些部位,会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恐惧的缺失通常都会被认为是杏仁核的基底外侧核损毁的结果。杏仁核不仅与恐惧情绪有关,也可能涉及到喜悦等情绪的加工中。
丘脑的前部损伤则会导致一个人的情绪紊乱,如自发的笑和哭。
加拿大的一项新研究中表明,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海马体也参与了人体的情绪调节,两个参与情绪调节的海马体区域为CA1和CA3。
通常经历过创伤的人所产生的悲观、消极及抑郁等情绪,都与大脑的深层边缘系统相关,但人体的肠道神经系统也可以感受到悲伤的情绪。
人类的理智通常是受到了前额叶的控制,人体的冲动情绪以及思考、判断和洞察力,与前额叶的活动相关,如果前额叶受损的话,则会使人的思考缺乏条理、分心或者反社会,前额叶过于活跃则会使人产生焦虑、固执和冲动。
人类个体上的安全感源自大脑的带状前回,该部位的活动使人更加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地合群,头脑灵活并做出反应,活动失衡则会对未来产生太多顾虑以及怨恨过去、失去安全感。
大脑的基底核主要负责协调整合人体运动、感觉和想法,以及人体对待事件的恰当的反馈,如惊讶时的起跳、震惊时的怔呆…该部位如果不够活跃会导致性运动障碍和低动机。过于活跃则会导致焦虑、工作狂、肌肉紧张。也涉及愉悦和狂喜,如咖啡因对人体的作用,事实上就是对大脑基底核所起的作用。
人类的冷漠与情绪好恶与右半脑的缘上回有着极大的关系。
而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那一些性情暴躁、好斗或者是严重抑郁的人,其实是他们的左侧颞叶出了问题,而右侧颞叶受损则会导致人体出现直觉、感觉极端化,容易笃信自己的判断。
语言中枢分为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均位于大脑左半球
布洛卡区,位于第三额叶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是语言的运动中枢,主要功能是编制发音程序。
布洛卡区是法国医生布洛卡于19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布洛卡区损伤,将患运动性失语症
症状:
①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他们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发音困难,或说话缓慢
②不能使用复杂句法和词法;
③自发性主动语言障碍,很少说话和回答,语言有模仿被动的性质。
韦尼克区(又称魏尼克区、沃尼克区)是大脑的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颞中回后部、缘上回及角回。
韦尼克失语症是由德国神经学家卡尔·韦尼克在19世纪70年代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疾病。韦尼克区的损伤,会产生感觉性失语症:
症状:
1 能够听到话语的声音,但无法理解话语的意思。
2 患者能说出语法上正确的句子,但句子却无法表达任何含义。
韦尼克失语症造成了患者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双重困难。
情感中枢位于大脑最前端,大脑前端的损伤将造成性格的变化,如一些人由脾气暴躁变得异常温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