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兰的介绍

尼德兰的介绍,第1张

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是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完成的,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

主要人物 威廉·奥兰治、威廉·范·奥伦治。

起因

尼德兰革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西班牙封建专制的压迫而引起来的。早在14世纪时,尼德兰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6世纪的尼德兰是西欧经济很发达的地区。它拥有300万人口,17个省区中有300多个城市,南方安特卫普是国际贸易的中心,北方的经济中心是阿姆斯特丹。尼德兰的经济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资产阶级要求推翻专制统治,建立独立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他们的宗教上接受了加尔文教派。

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查理一世时,西班牙国库的年收入一半以上来自尼德兰,被宗教裁判所处死的新教徒达5万人之多。腓力二世继位后,变本加厉地迫害尼德兰人民。他拒绝偿还国债,使尼德兰的银行家遭受巨大损失,他提高西班牙收购羊毛的价格,使输入尼德兰的羊毛减少,导致许多手工工场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因此失业。他还禁止尼德兰商人同西班牙殖民地直接贸易,加强宗教裁判所对新教徒的迫害。西班牙的专制统治引起尼德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1566年4月的一天,几个身穿乞丐服,系着乞食袋的人出现在布鲁塞尔城总督府门前。他们奇异的装扮引起人们的注意,原来他们是大贵族威廉·奥兰治、厄格蒙特伯爵和荷恩大将。他们是代表尼德兰的“贵族同盟”向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请愿来了。

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是个女公爵,叫玛格丽特。奥兰治亲王将请愿书递交给总督,要求废除迫害新教徒的法令,召开三级会议,撤退西班牙驻军。总督不仅拒绝了这些要求,而且还大骂这些富贵的乞丐,下令将他们赶出了总督府。贵族们原打算让西班牙统治者作些让步,所以,他们在请愿书中还表示效忠西班牙国王,但他们的愿望落空了。正当他们商量新的对策时,人民群众已掀起了革命的风暴。

高潮

愤怒的群众冲向天主教堂和修道院,将神龛里的圣母像掀倒在地,捣毁教堂内部的装饰物,爆发了大规模的破坏圣像运动,参加者达数万人之多。尼德兰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玛格丽特迫于群众的压力,宣布停止宗教裁判所的活动,赦免了贵族同盟的成员。与此同时,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却暗中调兵遣将,派阿尔发公爵镇压尼德兰革命。

1567年8月,阿尔发率领18万人到达尼德兰。阿尔发立即成立了“除暴委员会”,以血腥手段镇压革命,被处死的起义者达8000多人,贵族厄格蒙特伯爵、荷恩大将都被处死。资产阶级首脑安特卫普的市长也被送上了绞刑架。阿尔发还制定新的税制,一切动产和不动产都要征收财产税,所有的商品都要征收交易税,企图从经济上扼杀尼德兰革命。他恶狠狠地说:“宁留一个贫穷的尼德兰给上帝,也不留一个富裕的尼德兰给魔鬼。”

在一片腥风血雨中,有钱的尼德兰人纷纷逃往外国。奥兰治亲王逃到德国拿骚。在那里,他继续策划反西班牙统治的斗争,并希望得到德国新教诸侯和法国胡格诺教徒的援助。他多次组织军队进攻尼德兰,但都没有成功。

低谷

广大的尼德兰人民积极地展开了游击战,在北方,渔民、水手和码头工人组成了一支支称为“海上乞丐”的游击队。他们驾着轻便小船,沿海岸游弋,出其不意地袭击西班牙运输船。一次,一支由24只小船组成的游击队,还攻占了西兰岛的布里尔,将阿尔发的军队打得纷纷落水。这一仗使海上游击队终于在尼德兰本土建立了第一据点,促使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573年底,北方各省基本上都从西班牙占领下解放出来,宣布独立。在北方各省联席会议上,奥兰治亲王被推为总督。北方各省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南方,阿尔发的日子也不好过。尼德兰人民在密林中组成“森林乞丐”游击队,不断袭击小股西班牙军,惩罚西班牙人的爪牙。打得阿尔发晕头转向。起先,他全力对付奥兰治亲王的进攻,继而又分兵对各省起义的城市进行猛烈的攻击。他对许多城市实行野蛮的洗劫,也不能挽救西班牙在北方各省的失败。腓力二世只得把他回召西班牙,改派一个叫列揆生的人为尼德兰总督。

新任总督的日子更不好过。1574年5月,他率大军包围了北方荷兰省的海滨城市来登,来登坚持抵抗了三个月。来登距海六英里,地势低于海平面。8月的一天,守城战士突然打开水闸,来登城外顿时成为一片泽国,围城的西班牙军全都陷入海水中,损失惨重,狼狈地撤走了。来登战役的胜利,巩固了北方革命的胜利,也推动了南方各省的斗争。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爆发起义,起义者占领了总督府,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关被推翻了。从此,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了南方。

这一年的10月,全尼德兰的三级会议在根特城召开,签订了《根特协定》,宣布废除阿尔发颁布的一切法令,重申各城市原有的权利,南北联合抗击西班牙。

胜利

1579年,南方的封建贵族害怕日益高涨的革命影响他们的利益,组成阿拉斯联盟,承认腓力二世为国君,企图联合西班牙军向北方进攻。阿拉斯联盟破坏了《根特协定》,于是北方各省成立了乌特勒支同盟,以对抗南方贵族。第二年,腓力二世宣布奥兰治亲王为罪犯,乌特勒支同盟针锋相对,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成立联省共和国。联省共和国各省中,荷兰地域最大,经济也最发达,是共和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又称联省共和国为荷兰共和国。从此,尼德兰分裂为两部分,北部形成独立的国家,南部仍然处在西班牙统治之下。

腓力二世当然不能容忍荷兰共和国的存在,但此时这位强悍的国王已无力与新生的共和国较量了。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被英国海军击溃,从此失去海上优势。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爱斯库里亚尔行宫中死去。1609年,新继位的腓力三世和荷兰共和国签订《十二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完全的胜利。1648年,荷兰为欧洲各国正式承认。

  1.布艮第乐派

  15 世纪上半叶活跃在布艮第(相当于现在的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等)宫延的音乐家群体.该乐派音乐风格的形成直接受到英国作曲家邓斯泰布尔的影响,音响上趋于优美细腻,悦耳和谐,尤以三度的旋律音程,布艮第乐派也被称作第一尼德兰乐派。乐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第一代作曲家杜费(Guillaume Dufay 约1400-1474)和班舒瓦(Gilles Binchis 约1400-1460),创作了大量表现宫廷爱情的三声部的歌谣曲(在三声部中,高音部最为突出)

  2、佛兰芒乐派

  15、16世纪活跃在佛莱芒的音乐家群体。佛兰芒乐派使复调对位音乐发展到盛期,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把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而且常采用尚松、牧歌、维勒莱等世俗声乐体裁进行写作。佛兰芒是历史地区,也称作尼德兰地区,即今天比利时及法国西北部。音乐史上称佛兰芒乐派为第二 、第三尼德兰乐派。佛莱芒第二代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 Pres,约1440-1521),第三代作曲家奥兰多迪拉索(Orlando di Lasso,约1532-1594)等人。影响很大。

  3、罗马乐派

  代表音乐家帕勒斯特里那(Palestrina,约1525-1594)。与同时代相比音乐风格较为保守,很少用变化音,即使用变化音和不协和音也是非常谨慎地进行解决,因此音响纯净和谐。采用模仿式复调。旋律平稳流畅,很少大跳,采用自然音阶教会调式,在拉丁文歌词的处理上注重重音及其含义,整体结构清晰。基本不用乐器伴奏,只有少量使用管风琴。

  4、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的宗教音乐音响恢弘,色彩绚丽,采用双合唱队(甚至达到五个合唱队),有乐器伴奏,如管风琴、号角、维奥尔琴等。器乐以庄严、灿烂,对比鲜明为特点。威尼斯城内的马库斯教堂为其活动中心,该乐派对欧洲器乐的形成和主调音乐的早期发展,有较大影响。 威尼斯乐派作曲家:维拉尔特(Willaerte,约1485-1562),加布里埃利(叔AGabrieli,约1515-1586、侄GGabriele,约1557-1612)。

《海底两万里》四个主要人物形象是尼摩船长、阿龙纳斯、康赛尔、尼德兰

尼摩船长是知识渊博的工程师,神秘,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

阿龙纳斯是生物学家,博古通今,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康塞尔,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实的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

康赛尔是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着急上火。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但是对那些东西的名字却一无所知,可以说他是个分类狂。

尼德兰是个比较原始的人,一个野性十足的捕鲸手。他也会赞叹极地的美,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牛排,小牛肉,小酒馆里的酒,在陆地上自由地行走。他的性情火爆,受不了被监禁,总是计划逃脱,如果没有他,教授和康塞尔最后不可能回到陆地上

《海底两万里》四个主要人物的相关事迹:

尼摩船长将死去的同伴葬在珊瑚坟地,在锡兰采珠场救了一个穷苦的采珠人,并送他一袋珍珠。阿龙纳斯教授与船长在海底森林狩猎,与船长一起参观亚特兰蒂斯遗址。

康塞尔在缺乏氧气时将氧气让给教授,在海底观察到许多动物并给它们分类。尼德兰多次企图逃出鹦鹉螺号,在船长救采珠人受到鲨鱼攻击时杀死鲨鱼救了船长。

扬·凡·埃克(约1390—1441)于1422年成为独立画家,1425年,担任勃艮第公爵的宫廷画家,约于1425年创作的《教堂中的圣母》刻画了无比亲切的圣母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扉,通过高窗射进来的柔和阳光不只冲淡了教堂内庄严肃穆的气氛,而且照在圣母的脸上,使她端庄秀美的面庞神采奕奕,流露出的微笑也更加亲切动人。这件作品体现的世俗思想和画粗在描绘室内光线方面独具匠心的探索,使它成为尼德兰早期室内画的重要代表作,也是17世纪荷兰室内风俗画的先声。《根特祭坛画》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作。这幅作品是根特市圣贝文大教堂的一组祭坛画。平日两翼闭合,可以看到外侧,节日庆典时两翼打开,显现出内侧画面。整个祭坛画内外侧共由23个画面组成。内侧中间的四个画面系主要画面,上面中间为上帝,两面为圣母和施洗者约翰,下面是祭坛画的主体部分 《羔羊的礼赞》,人物形象端庄自然,栩栩如生,花草景物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画家热烈地赞颂了人类与大自然,对现实世界采取了肯定的积极态度。除了《根特祭坛画》之外,扬·凡·埃克还有一系列传世佳作: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尼古拉斯·罗林的圣母》、《凡·德尔·巴力的圣母》等《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一幅新婚夫妇的全身肖像画,也可以视为一幅出色的风俗画,画家精心刻画了一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们宣誓对婚姻信守忠诚,表现了他们的内在情感,也表现了当时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虽然扬·凡·埃克的大部分作品是宗教画,他却突破了宗教画的传统技法,非常重视对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刻画,非常注意写实,细心研究了光和色的表现,还对油画方法做了重要改进,在他的笔下展示了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景象和现世人生的生活,冲破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观念,为尼德兰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希罗尼穆斯·博斯(约1450—1516),他的艺术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那时一般尼德兰画家特别注意平整细腻的画风,注意形象的如实表现,博斯却往往通过幻想的漫画式形象,如老鼠、猴子,妖魔鬼怪或半人半兽影射诸如天主教主教、高级僧侣、神学家、封建主等人物,对他们进行了辛辣讽刺。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绘画风格,冲破了尼德兰传统绘画中虔诚肃穆的宗教气息,站在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上,把批判的矛头主要对准了天主教会,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情绪,也是尼德兰新旧教派之间激烈斗争的一种表现。在他的画作中经常出现一些怪诞、夸张的形象,这些形象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又和艺术家本人的幻想相结合,同时写实性的表现手法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紧密结合,形成博斯独特的绘画语言,也是他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在《切除结石》、《愚人船》、《魔术师》、《干草车》、《圣安东尼的诱惑》等作品中,我们都可以领略到博斯独特的绘画风格。

老彼鲁·勃鲁盖尔(约1525—1569),可称为尼德兰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与人民共同战斗。他早年曾以铜版画家身份,从事风景画创作而闻名遐迩。1556年左右开始较多地描绘人物,表现出博斯的影响。自1563年直到逝世这段时间进入了其创作的辉煌时期,产生了最重要的油画杰作。要农民风俗画中满怀热情地塑造了许多农民形象,如《农民舞蹈》、《农民婚礼》,刻画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充沛的活力。勃鲁盖尔的风景画也是十分出色的,他喜欢选取全景式构图,意境开阔,风景和人物紧密结合,描绘了农民丰富的劳动生活和农村的秀丽景色。如田园风景组画《收割干草》、《收割》、《牧归》、《雪中猎人》、《暗日》,表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与农民的劳动,情景交融,生机盎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尼德兰农村景色与生活的动人写照。

他的作品《通天塔》取材旧约《创世纪》,传说挪亚后代迁居南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一块大平原,因为祖先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就齐心修建一座高塔使全体人员都住进去永保平安。塔越修越高达至天界,触怒了上帝。上帝决定施神术搅乱造塔人的语言,使人们互相不能勾通而造不成塔,这是基督教解释不同民族语言的来源。

画家以宏大的构图来描绘通天塔( 一名“巴别塔” ),以云雾拦断显示通天塔之高,以风俗画手法描绘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画家以细密画的技巧功力,描绘了众多有情节性的人物活动,借以揭示人战胜大自然的力量。

对。尼德兰一词来源于荷兰文Nederlanden, 意为“低地”,是乡村的代名词。中世纪末期,作为一个地区概念,它并不仅指今荷兰,还包括今比利时、卢森堡一带和法国东北的一部分地区。尼德兰美术,在美术史上通常被用来指从15世纪初到16世纪60年代尼德兰革命初期之间的美术,其含义与荷兰美术不同。

尼德兰画派发展的轨迹是伴随着宗教改革、资本主义萌芽、争取民族独立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而进行的,正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尼德兰艺术曲折、缓慢的前进之路。

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地理位置优越,手工业、商业繁荣。与南方的意大利同为当时欧洲两个最先进的地区。尼德兰美术脱胎于中世纪哥特式艺术,又受意大利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达,使得画家受此影响而把目光转向世俗生活和周围环境。

尼德兰美术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初期绘画有比较浓郁的宗教气息,严肃、静穆、板滞。第二,受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初期以后描写现实主义世俗生活绘画渐渐增多,最终形成尼德兰风格画和早期团体肖像画。第三,出现摹仿意大利艺术风格的"罗马派"。

迪里克·鲍茨|《最后的晚餐》

尼德兰画派创立了静物画、风景画和风俗画,丰富了欧洲绘画的样式,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他们发现了比绘画技法更重要的观念,一种超脱现实主义与神权主义的奇妙幻想,使得艺术变得更加多元化,也打开了幻想世界的大门,影响了诸多画派,在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罗贝尔·康宾|《授乳的圣母》

康宾是尼德兰时期的代表画家。他的这幅画从技术上来看,跟文艺复兴三杰的画作差距非常大。不管是人物姿态、肤色、情绪性表达都不成熟。画面中堆满了物质,每一种物质都画得不错,但是画面中的人物却没有灵魂。文艺复兴为什么地位这么高?因为它将物质绘画和心灵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扬·凡·埃克《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这是凡·埃克兄弟一生中画得最好的画作。作品中描绘了家境富裕的一对夫妇,妻子怀孕,丈夫牵着妻子的手,看上去是多么幸福和美,但是我们却从两个人的表情看不出一丝情感。我们看不到初为人父母喜悦的心情,在物质生活如此充裕的房间,却找不到一丝人间温情。没有孕育生命的喜悦、没有夫妻之爱,只有两张冷漠的面孔。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为什么高明?因为他能把人内在的喜悦表现出来。从画物质的角度来说,凡·埃克兄弟的这幅画是完全达标的,他学习和借鉴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技术的所有精华,但是对于表现精神世界、情感世界,却还远远不够。

尼德兰画派为什么长期以来饱受诟病?技术层面到这种程度,足以堪称顶尖水平,但为什么依然无法跟文艺复兴三杰并举?因为他无法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和内心的情绪。但是如此饱受诟病的尼德兰画派为什么能在西方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改变了材料,开创了油画这种新的绘画形式。

胡伯特和杨·凡·埃克《根特祭坛画》

尼德兰画派的扬·凡·埃克兄弟解决了油画的干燥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油画技术上的一系列问题,如油画布的底子,油画笔胶的衔接,颜色的龟裂等等问题。他们当时采用核桃、暑粟、亚麻仁等原料制作调色油,可使油画的颜色经久不变。从他们存留下来的画上看,色彩透明鲜艳,没有丝毫龟裂。

凡·艾克兄弟因改革了油画彩画材料,运用恰当的调色油调和颜色作画,取得丰富、厚重、明亮、透明的色彩效果而受到欢迎。《根特祭坛画》就是运用油调颜色绘制而成的作品,凡·艾克兄弟因此也就成为了欧洲油画的创始人。

事实上,油画早在一世纪就产生了,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配方。油应该使用什么油?油和颜料之间的配比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在一千四百多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却让尼德兰这个外来人群创造成功,从此改变了绘画史的走向。

什么是理性?什么是非理性?在没成功之前,是非理性,但是在今天它变成了理性。是画改变了吗?画作没有丝毫的改变,改变的是观点。

我们总是活在自己的舒适圈,我们被高标准的清规戒律束缚脚步,不敢去创新、不敢坚持走自己的路。但是那些曾经被辱骂、不被接受的,终将会被历史改写,甚至会改变历史。

(注:本文内容节选自鲍峰老师本期讲座,更多内容请看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

第一章:飞驰的暗礁

深海里的一切都神秘莫测,而深海中的物种更是多的数不清,世界上的动物有无数种,有一些人类尚未发现,包括书中提到的着无人能敌的神秘海怪……

阿隆纳克斯先生是这本书的主角,他也曾对海怪提出过猜疑和肯定,无数船只的失踪让我的心也忍不住悬了起来,想着那不为人知的可怕生物……

阿隆纳克斯教授说过:“神奇的幻想是人的天性,而海洋正是幻想最好的源泉”没错,海洋是广大物种生活的土地,我们跟海洋比起来,实在是非常弱小

当阿隆纳克斯教授接到即将出海去消灭海怪的“林肯”号的来信时,他变得斗志昂扬,立刻起身出发,但我依然有些疑问:这个神秘物种到底是什么会不会是人为的如果是动物,绝不可能有那么强健的武器吧

我怀着紧张迫切的心情,随着阿隆纳克斯教授出发了,我们即将开始一段令人永生难忘的、特殊的海上旅程……

第二章:尼德·兰

在船上,一切都有条不紊,阿隆纳克斯教授并不察觉有什么变化,还在船上认识了一位挚友:尼德·兰

尼德·兰是一位固执倔强的人,擅长捕鲸,但他却意外地提出关于深海怪物的反对意见,他不相信有那种生物,觉得这一切都是荒唐可笑的,但是,他祖祖辈辈都是捕鲸的,应该熟知这片汪洋里的所有大型哺乳动物吧为什么他会如此顽固不化呢

阿隆纳克斯教授的语言也深刻地打动了我,现在我明白了,深度越低,气压就越大,越高,所以,当我们下潜到海底几万米深度时,每一平方厘米的肌肤上就要承受一千万个大气压所带来的压力!这个数据使我为之震撼

但现在的船似乎有些太安稳了,整个海面没有一朵浪花,到底这位捕鲸手和阿隆纳克斯教授会不会看见那叱咤风云的海怪呢现在的船为什么如此平稳呢我忍不住感觉到危险的到来,有点不详,有点不对劲儿……

第三章:搏斗

这一场搏斗是在是触目惊醒,当船行驶到北太平洋时,那巨大的怪物又一次现身,它不仅神出鬼没,并且变化多端,让人难以捉摸

怪物的体内既然会发出电光,这是为什么难道它是利用天然能源而成的一种机械与自然合体的一种怪物它的身体让人无法理解,鱼叉击中它,确实乒乓的声音,而炮弹打它,炮弹马上碎裂,这是为什么

这只怪物无与伦比,它太神秘了,以至于它发出的水波把阿隆纳克斯教授、尼德·兰以及所有人全部卷进了深海,这只怪物的真身到底是什么教授又怎么样了呢

我喘不过气来了,感觉自己已经置身在阴森潮湿的海底,等待着怪物把我吃掉……

但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我等着最终的答案……

这一场搏斗真是残酷猛烈,我至今想起来,仍然替他们担心,并且自己也心有余悸……

第四章:遇救

在海上漂流的阿隆纳克斯教授和孔塞伊无助地挣扎着,还好,他们和尼德·兰同时踩上了一个移动的“小岛”这个小岛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船长把他们从铁质的钢板上拉进了船舱里一个阴暗的仓房,在昏暗的房间里,所有人明白了,这就是他们所追捕的怪物!一艘绝世的潜水艇!

这艘潜水艇真神奇,它浮到海面上,用鲸鱼的方式呼吸海风的空气,但它采用的是什么新型的科技呢为什么造船厂没有这样神奇的船只呢而且它又有什么样不凡的来历呢为什么它要袭击其它的船只呢

这艘船上的一切东西都是奇怪的,食物、衣服、餐具、语言……这里的人,也闪着深邃自信的光,这艘船到底有什么不明的身世呢

在黑暗的房间里,我和教授他们正在寻找答案,这一切,似乎有点儿太过蹊跷了我等待着黎明的曙光……

第五章:“鹦鹉螺”号

“鹦鹉螺”号是一艘了不起的船,他的船长是尼摩先生,他与世隔绝,秘密地生活在不为人知的小岛上,“鹦鹉螺”号是他一生的心血,他爱这艘船

船上一切明亮开朗,富丽堂皇,任何房间的布置都有贵族的气概,阿隆纳克斯教授和尼摩船长在了解“鹦鹉螺”号时,我也大饱眼福了原来,“鹦鹉螺”号是这样一艘不为人知的船!

船长不再与人交往,而是依赖着大海,他从大海中取得一切,感谢大海,他把大海当成自己的朋友,认真友善地和他进行着秘密的交往

我依然对船长有很多疑问,为什么他这么富有却要隐居在这莽莽苍苍的大海上是什么迫使他离开生育自己的陆地是什么让他不在与人交往又是什么让他发现这么多大海的奥秘会不会有什么秘密的身世一直困扰着他

对于他的故事,我不明白,也不能明白我只能默默地猜测,等待有一天,他能回到陆地,告诉我们一切他到底想不想回到陆地上呢

主要内容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又译:鹦鹉螺号)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又译:阿罗纳克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并且他和仆人康塞尔(又译:孔塞伊)和一个捕鲸手尼德兰(又译:内德·兰德),被尼摩(又译:内莫)船长囚禁在这艘潜艇做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

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他们依靠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来生活潜艇艇长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之后不再允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人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在旅途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龙纳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终于,十个月之后,在机缘巧合下,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出了“诺第留斯号”潜艇这时,博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20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