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艺术歌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第1张

艺术歌曲的特点:

  艺术歌曲是舒伯特全部创作的中心,舒伯特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写下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在选材方面,舒伯特对歌词的要求不拘一格,既有歌德、席勒、海涅以及莎士比亚的诗歌,也有他的友人索贝尔等的诗歌。除此之外还采用能激发他灵感的,即使当时尚未成名的诗人的词作,比如“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的词都是出自缪勒的诗。舒伯特所选择的诗词内容广泛,对不同的题材语词仔细琢磨,为每首歌寻找最佳的形式载体来揭示作曲家的情感。舒伯特的歌曲形式通常分为三类:分节歌、通体歌、变化分节歌。舒伯特将声乐套曲的形式向前推进一步,尽管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1816)要比舒伯特“冬之旅”(1827)早10年,但作为声乐套曲我们不得不承认舒伯特在内涵上更加丰富,技巧上更加运用自如。同莫扎特一样,舒伯特也属于自发性极强的一类作曲家。他的创作灵感如泉喷涌,总是写好一首就创作下一首。作为一个即兴的创作者,他无穷无尽的灵感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修饰和推敲,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的歌曲创作上。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比他更天生自然,他的原稿丝毫没有删改的气息。由于舒伯特没有莫扎特早年优裕的生活,没有经历从光明到阴暗过渡的生活历程,这位一直生活在城市阴霾中的艺术家的自发因素,造就了他的作品风格没有浮华与修饰,所有的作品多少摆脱不了忧郁的色彩。

简单的来讲,艺术歌曲是一类伴奏部分与人声部分各具独特旋律的歌曲

非艺术类歌曲的伴奏总是跟着歌谱走的,附和着整首歌曲的旋律,而艺术类歌曲的伴奏则不同,艺术歌曲的伴奏不跟着歌谱走,而是具有很明显的旋律线条,就好像一首好听的钢琴曲一样,这也大大提高了艺术类歌曲的演唱难度,容易跑调、走音、抓不住节奏等等

而优美的伴奏旋律与人声歌唱部分完美的结合,会使整首歌曲表现力十分丰富,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这也是艺术类歌曲重要特征之一。

印青是当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经典声乐作品,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纵观印青的艺术歌曲作品,其具有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分别是时代性、民族性和抒情性。印青的艺术歌曲推出了很多歌唱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歌手都因为他的歌曲走进大众视野而后逐渐成为歌唱家。他的艺术歌曲极具抒情性,在演唱印青艺术歌曲作品的时候要注重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尤其是情感表现的理解色彩表现和真实自如。

《教我如何不想他》艺术特征分析

(一)歌词的艺术特征

歌四段歌词对应着四种不同的季节、赋予了四种不同的情绪,配合着每段相对应的旋律,使得歌曲中主人公的形象变得丰富饱满了起来,如第一部分,伴随着舒缓并且简短的前奏,“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这就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来给听众描述一副具有季节气质的影像,优柔的曲调却又让人们似有似无的体会到了主人公浅淡的愁绪。“飘”这个字不仅描绘了云轻飘飘的浮在天上的美意境,还隐射了主人公远渡重洋求学于欧洲,仿佛云一般在异地他乡,第二句词中“微风吹动了我头发”,吹动的还有主人公他埋藏在心的感情。这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种埋藏在心底,被风一吹就唤醒的思念之情。又如第三段“水面落花慢慢流”,秋季来临的时候,花儿逐渐凋零,花瓣随着清澈的水面缓慢的流动,随波逐流,表面上只是描述一种岁月静好的秋景,实际体现的是主人公的内心孤独,仿佛也像这落花一般,在异国的“水面”上“慢慢流”,“慢慢流”着三个字的旋律使用了三级的下行,给人一种飘零的感觉。与之相对应的是“水底鱼儿慢慢游”,主人公只是落花,而别人却是鱼儿,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之情悠然出,一个徘徊在异国他乡,孤独的留学生形已经跃然眼前。第四段到了冬天运用了半音之间互相纠缠的旋律,尾句“西边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他”中,旋律随着歌词的意境走向最高音部分,走向高潮,再次的强化了主人公心中所想。

(二)旋律的艺术特征

乐谱可分为四个结构相同的乐段。运用起承转合的作曲手法。前奏部分采用古典创作手法以主和旋及转位不停转换,旋律悠扬起伏,预示着后面作者的心里变化,且低音部分一直使用主音持续直至第二句,用意明确。一乐段是E大调,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音乐材料上,第一句是起始句,第二句重复变化第一句,第三句的旋律将前两句的旋律素材进行了变化,和第四乐句形成对比。春季部分结尾,用I-ll-K46-V7-1的和声进行,运用古典和声的终止式进行,显示了“中西结合”的作法技巧。第二乐段的运用转调,从E大调转到B大调,E大调作为主歌部分,描写自然景,表达身在他乡异国的思念之情,第三乐句调性发生变化。之后的第四个乐句为了让音乐进入高潮的部分,运用了不和谐大跳手法,形式比较新颖。第三乐段延续第二乐段的近关系转调手法,从主歌的E大调转到副歌的G大调,情感表达上与第二段类似,都是以物抒情。从曲谱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乐句转到了G大调,随后第四乐段的主歌是e和声小调,又在副歌回到了E大调,体现出一种冬季的凄清意境,第三乐句回到了主调,回到首段的调性。第四乐句结尾处再次大跳,并且延长时值,音乐力度渐强,以“教我如何不许想他”歌词结束整首音乐,再次突出爱国、思想情怀。

《教我如何不想他》在中国音乐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赵元任对艺术歌曲创作的种种探索超出了他的同时代人,在《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曲中,赵元任采用了变奏的曲式演绎,通过引子——主题——三次变奏一尾声的方式循序渐进,让歌词与歌词之间能够合理的衔接,同时保持情绪的持续性,歌曲风格保持一致,让听众感觉很舒适,很温柔,歌词又与曲调完美的结合,曲调中采用了西洋乐曲的作曲技法,使这首歌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形式比较新颖,又将主调设置为五声音阶,在这个基础上,作品的民族风味也比较鲜明,使得歌曲具有很明显的中西结合的意味。整个曲目是由四段歌词组合而成,歌词与歌词之间遵循同一个主题,又按照季节进行了意蕴的区分,前面三段最后一句乐句是相同的,只有最后一段为了做好情绪发展,在音调上进行了变化,但乐句之间遵循着同一个节奏形式。在段与段之间的间奏乐句是一致的,使得全曲情感层层递进又高度统一,在平静中逐渐酝酿出激情的情绪,最后达到浪漫的巅峰。总而言之,整首乐曲的分节变奏技巧十分高超,乐段的结构也在悠长中充满深沉,整个曲目的调性布局十分巧妙,让整首歌曲的层次感比较鲜明,情感上的表现力也比较的强,能够让听众产生一种深深的共鸣与精神上的思索。

(一)伴奏的艺术特征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首艺术气息十分浓厚的歌曲,通常在艺术歌曲的演奏中会突出钢琴伴奏的作用,钢琴伴奏能够同时兼顾织体的繁简、速度的快慢、色彩的浓淡等与人声相辅相成的表达,但在《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伴奏上,创作者别具一格,体现出十分的新意,赵元任有许多代表作品,但唯独《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曲伴奏上,他编配的手法是不一样的,运用了钢琴与小提琴协奏,让歌曲相比单纯的钢琴伴奏增加了一丝复杂性,具有十分明显的对比复调因素,钢琴与小提琴伴奏互为唱和,搭配情诗一般的歌词,就好像有一男一女两人在互相倾诉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回环,两种乐器带给听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小提琴的音色更为明亮和柔和,与人声搭配能达到如泣如诉的深情效果,搭配歌词可以产生娓娓道来的感觉,钢琴能够弹奏出丰富的和声音型来衬托小提琴,让整首曲目的伴奏和人声三位一体,共同编织出回环往复、丰富美妙的效果,这样的伴奏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教我如何不想他》演唱分析

(一)“春”的部分演唱分析

从旋律可知,在第一句开始唱的时候起伏是比较小的,此时感情已经比较婉转丰富,在演唱第一句的时候可以看出,开头的第一个音是弱起拍,演唱时需要注意声音微小但要有力,弱要弱在气息上,在演唱“飘”字的时候要注意音头,集中声音不要三开,用上腰和横膈膜的力量,在演唱“微云”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不能上提喉头,不要让声音挤在喉咙里面,要把胸腔打开,音头咬住,自然的控制气息使之自然地流露出去,演唱第二句的时候,旋律基本不变,是对于第一句的重复,但要注意“微风”与“微云”两词的演唱要有所区别,在演唱“微风”一词的时候第一个字要处于换声区,要与前面的音形成四度跳进,使之更加灵动,这个时候需要注意男声演唱的技巧,在控制腰和横膈膜的同时,还要打开自己的共鸣腔,先走气息,然后再喉头上提,才能取得较好的演绎效果。从歌词中可以看出,描写的是春天的柔美画面,演唱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一小节的诗情画意,采用平稳温柔的语气进行演唱,节奏上也要比较松弛,带给听众春风一样的和煦感受,后面一句“微风吹动了我头发”的“发”由一个大附点的节奏型构成,然后紧跟着一个六度的大跳,此时需要注意不要松懈腰上的力量,避免声音的位置落到口腔,尤其此时是处于第一小节重音的位置,需要加强语气,因此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撑,进而强调和体现这一个音,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情绪开始递进,从第一句的景色描述来到第二句直接的情绪书法,这一小节的小高潮也由此到来,最后才能加强语调传递的思念、想念的情感,随后歌曲进行到第四句,“教我如何不想他?”这是第一个乐段的结尾,此时前面两个字纯四度跳进旋律,在演唱的过程中,“我”字的发声有一定难度,很容易压到喉咙里,此时需要连贯的演唱“教”字和“我”字,牙关松开、横膈膜和身体的共鸣腔打开来,把声音更好的发散出去,到了最后三字,需要着重体现“不想他”中的“不想,此时的节奏是小附点节奏型,并且后面的六分音符需要提到前面,突出一个“想”字,需要推出气息,营造强烈的情绪,最后反问句“他”字需要收束情感,歌唱者需要稍微平复一下心情,为第二个乐段积攒情绪的铺垫。

(二)“夏”的部分演唱分析

此时歌曲来到了第二段,第二段的歌词描述的是夏天,“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段中的旋律与第一段产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但总体上与第一段的基调是一致的,因此这一段的主题变奏称为变奏一,歌词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海上一个寂静、孤独的夏天夜晚,同时加强了比喻,将创作者对于祖国的思念与深情含蓄的表达出来。

第一句延续了第一段冥想的感觉,依然缠绵多情,“月光恋爱着海洋”,给人一种与人相恋的美好感,营造了一种浪漫的分为,如在演唱第一个字的时候,是一个上行音程,由一个大附点的节奏型构成,在唱的时候也需要使用腰部的力量,先把音头咬紧,然后松开牙关,把舌根往前面送,将气息向前推出,显得温和有力,唱到“爱”字的时候同样需要咬紧字头,不能让声音往回缩,而要往外送,舌根轻往前面送,收小咬字的气口,让气息轻轻流动,带给听众一种悠扬、流转的感受,随后的第二句时长比第一句略长一些,但整体起伏也比较平稳,总体的情感仍然是逐渐、缓慢的递进,相比第一句来说,“海洋”和“月光”对调了一下,形成了一种互文,是同一个情感的反复强调,在旋律上保持同样的节奏,除了传递情感,更重要的是营造分为,将听众带到凉爽、浪漫的海边夜晚情景中,也将二者拟人,寄托一种相互热爱、恋爱的情感,可以看作是形容一对缠绵的恋人,也可以看做形容一对难得的知己,夹杂对于国家的缕缕深情,随后进行到第三局,作者的感情在这个时候经过了前两句的铺垫,逐渐开始热烈,情感开始更快、更强的抒发出来,“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在演唱到“似”字的时候,歌唱者应当尽量的打开口腔、鼻腔和头腔的空间,让声音更加饱满,更好的传递强烈的情绪,随后的“夜”跟第一段的处理可以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在最高音之后有一个情绪的下滑,让歌曲显得更加张弛有度,在演唱“夜”字的时候,需要咬到音头再开口,让声音有足够的腰部与横膈膜气息的支撑,才能在唱到后面下滑音的时候不至于虎头蛇尾,让声音从口腔中生发出去,歌词的意思是,在这样美好的夜晚,海洋与月光彼此相恋,像极了曾经的我与恋人,可能也度过了同样相似的夜晚,更显出此刻的思念与孤独,因此引出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段最后一句的处理与第一段有所区别,第一段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整体是上行的,而这一段却更加注重层次感,在“教我”一词出来的时候是八度的大跳,情感骤然上升,观众会感受到情感的升温,此时演唱需要歌唱者充分的放松,有力量的将句子圆润饱满的唱出来,紧张可能导致喉头上提,影响发声的效果,这时需要丹田和横膈膜的力量支撑住,稍微将腰往上顶,让气息更加连贯,声调也会发出的更加流畅,在变奏一的间奏出现时,也需要及时酝酿后续的情绪,在变奏二的主题出现的时候,将曲调从激情转为宁静平和,实现这一个乐章的收束,也为之后的歌曲唱段做好铺垫。

(三)“秋”的部分演唱分析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段的旋律与第一段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整体的基调仍然保持与全曲的一致,我们将之称之为变奏二,在这一段的歌词中浪漫的词汇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表达秋景寂寥的词语,如“落花”、“慢慢”等,都营造了较为萧瑟的情绪,思乡的游子在秋天更加伤感与惆怅,也与人的日常生活体验完美呼应。

第一句歌词“水面落花慢慢流”演唱的时候要紧跟歌词的节奏,声音和气息要放缓,用轻微的气息缓缓吐出,让声音像水流一样流动,节奏上跟随曲调,以前松后紧的形式演唱,在唱到“水面落花”一词的时候,后面紧跟着有一个八分休止符,在演唱到“花”字的时候需要带一点腰上的力量,保持住气息的平稳,不要使句子虎头蛇尾,同时,要结合“落花”的意境,唱出一种若有所思、绵延缠绵的感觉,唱到“慢慢游”一词的时候需要提升歌唱者的语气,采用上行四度的音程演唱,演唱“慢慢”的时候需要支撑音头,歌唱者需要用气息和横膈膜将声音送到鼻腔和头腔里面,以产生高位置的声音,唱到“水底鱼儿慢慢游”的时候,要延续第一句的情绪,因为其与第一句的歌词是一种连贯的关系,在演唱的过程中声音曲调都要传递给观众一种无拘无束、自由无羁的感觉,因此需要保持柔和的语调,均衡的语速,集中的声音,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咬准每一个字的字头,如在唱到“底”字的时候需要咬到字头舌尖音“d”,控制住自己的气息使其保持平稳,不然很容易导致声音的上提,在喉头挤出来,显得声音逼蹙不好听,在唱到“鱼儿慢慢游”的时候需要与第一段的情绪起伏保持一致,因为水流、鱼儿、落花都呈现出一种漂浮不定的状态,歌唱者需要贴切的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以此隐喻歌词中飘零在异乡、思念家国和亲人的情绪,唱到第三句“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的时候,主调的E大调将迅速进入G大调,乐曲产生波折,作者此时借助了西洋歌剧中宣叙调的手法,使其与燕子的拟人化对话显得更加具有趣味、也更加灵动和生动,在情感上突出了作者独自一人、默默焦虑忧愁之感,在演唱“啊”字时,需要带一点“ao”的感觉去演绎,表现出的情感应当是不动声色的,此时的曲调由小二度的特性音程组成,语气近乎呢喃,具有较为鲜明的西方宣叙调的色彩,节奏上从平缓转为基础,旋律变得较为急切,营造出一种强烈、热烈的情境与气氛,表现出歌唱者激动、紧张的情绪,到了第四句歌词“教我如何不想他?”主人公被双燕呢喃,从回忆中惊吗,看到了成双成对的燕子,顿时想到了自己孤独的身影,不由得再次点出了主题“叫我如何不想他?”,最后一句的旋律听觉上与第一段的旋律是相近的,但其表现出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它是第一段情绪的加强版,更加迫切,传递出的情感也更加明显,相比第一段的犹有余韵,此时秋天的景物让创作者产生了游子归家的急躁与烦闷,长久的思念却无法相见,歌唱者的情感逐渐积累,情绪也更加悲观,紧跟着是第三次间奏的出现,与第一次间奏是一样的,由于G大调的调性延续,歌唱者仍然需要提高自己的音域,但也要注意尾句的收束,让激动的感情逐渐趋于平和,也为最后一段的演绎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冬”的部分演唱分析

第四段的旋律仍然延续第一段主题的基调,进行了延展和扩展,第四段的开始是第一段的再次变奏,我们称之为变奏四,此时进入歌曲的最后一段,这是全曲的最后一个章节,也到了四季中的最后一季,冬季常常给人以寒冷瑟缩的感受,结合全曲的情感基调,此时歌唱者也需要传递出一种寒冷、忧郁的情感,之前的优美描写与和谐画面此时都转为凄清,通过对于野火、残霞等的描写,传递出的情感是较为消极的,曲调从G大调开始,逐渐转向原调E大调,在演唱的过程中,歌唱者需要注意转调的自然衔接与过度,用饱满有力的声音展现丝丝缕缕的情感,结合歌曲结构上的丰满来传递深深的家国情感,与对爱人的深厚思念。

乐段的第一句是“枯树在冷风里摇”,旋律起初从一个低音区迸发出来,奠定了整个曲调的基调是寒冷和寂寞,也能够很明显的体现出作者的心绪是孤独和不安的,在演唱的过程中歌唱者需要传递给受众沉重的心绪,尤其是借助歌词中消极的词语,将喉头往下沉,充分打开自己的胸腔和口腔,在咬字的时候需要沉稳但有力,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宽广的状态,此时歌唱者需要挺直自己的腰,以便为接下来的演唱积攒更多的气息与力量,声音可以向下沉表达情绪,但必须保持有力度的演唱技巧,突出歌词中的重音,呈现出凄苦、沉重的感情,到演唱第二句的时候,歌唱者需要咬紧字头,“野火”的“y”需要沉稳有力的突出,歌唱者需要打开自己的口腔,尽量扩展自己的横膈膜,挺胸收腹以打开胸腔,迸发出较低的声音,同时保持声音的平和,不能有虎头蛇尾之感,在演唱到“烧”字的时候,需要快速演唱两个前倚音,随后迅速回归主音调,咬字要清晰、沉稳而有力,随后的两句,旋律开始变得明朗,不复之前的阴沉,而是转为希望和期盼,到了歌曲的最终乐句,旋律从沉稳转为轻松欢快,音调开始有四度的跳进,在演唱的时候仍然需要咬紧字头,避免上提喉咙,要让声音从口腔中发散出去,保持腰腹部的力量,此时情感从悲伤转为渴望,四季已过,接下来会回到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春天,因此此时需要加强歌曲的力量,在演唱到“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教”字时,需要咬完字头之后归韵,唱高想低,演唱到“不想”的时候要有一个曲调的上行,加强声音的语气,达到整个歌曲的高潮,最后演唱到“他”字的时候改为轻声,逐渐放慢演唱的速度,留下歌曲的余韵,也留给观众感受、思索的空间。

结论

综上可知,《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首歌词与曲调同样优美动人的东西方元素结合的完美作品,曲式动人,氛围柔和婉转,其演唱技巧、艺术特征等方面都有值得人细细研究之处,因此,本文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入手,对于歌词的情感特征、旋律韵律、曲式结构、演唱技巧等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研究了《教我如何不想他》中的装饰音作用及运用,希望能够将个人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内涵、演绎方式结合起来,产生独属于自己的诠释,才能真正演绎出好作品,引发与普罗大众的共鸣,也为研究《教我如何不想他》曲目提供一定的借鉴,让老歌常唱常新,让它在新时代与时俱进,成为更多歌曲作品的动人范本。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其短短的31年留下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大量杰作,特别是艺术歌曲不仅精致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质朴的民风,部部闪烁着他的功力和智慧。

尤为出众的是他把诗歌、曲调和伴奏融合在一起,使古老的德国艺术歌曲焕发出新的活力,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他被人们冠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

舒伯特一生作有600多首艺术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

概括说来,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两大特点:

一、结构简单 

1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常用三种形式,一种是分节歌,一种是通谱歌,还有一种其实也是分节歌的一种,叫变化分节歌。 

2所谓分节歌即一首歌曲用一段旋律演唱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歌词。分节歌是德奥歌曲包括民歌常用的形式,舒伯特用这种形式写成了《野玫瑰》、《摇篮曲》等作品。《野玫瑰》歌词选自歌德的同名诗,这是一首亲切平和的像奥地利民歌一样的歌曲。16小节的一段旋律朴素清新,这16小节的旋律有三段不同的歌词(中间还有2小节的钢琴间奏),诉说着舒伯特的浪漫情怀。

3舒伯特艺术歌曲最常用的是变化分节歌形式。变化的分节歌,顾名思义,在重复同一个旋律时,对这段旋律的和声、调性、钢琴织体、速度等做一些变化。当时德奥作曲家已经意识到民间歌曲形式的局限性,想要把这种固定不变的分节歌改变一下,舒伯特也站在了这个行列。

二、内容丰满 

1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有歌颂大自然的比如:《致春天》、《听、云雀》,有赞美艺术和爱情的,如《致音乐》、《爱的使者》,有描述神仙与人间的,如《圣母颂》、《地神》、《异乡》,也有表达他内心苦闷、悲凄孤独的,如《城市》、《海滨》等等。

2这些情感含义不同的歌曲,舒伯特都很好的用声乐与钢琴两种简单的音乐载体直接单纯又深刻动人的表达出来,这也同时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奇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通常是声乐部分展示各种场景和心情,钢琴伴奏部分则描绘出明媚的春天、凄冷的寒风、茫茫的冬雪等,比如《魔王》,钢琴伴奏中持续的三连音音型描绘出马蹄声。

3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旋律一直是抒情性的、单纯的、朴素的、有民间风格的,作为一个即兴的创作者,他无穷无尽的灵感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修饰和推敲,由于舒伯特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阴霾中,他的音乐仔细听来又有点敏感、容易激动和忧伤的色调,这和舒伯特自己的那份不得志、孤独是有关的。

4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舒曼、勃拉姆斯以及马勒包括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

  [摘 要]舒伯特是音乐史上第一位以歌曲创作而著称于世的作曲家,享有“歌曲之王”的美誉。本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艺术特征探讨了其歌曲的演唱。  [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艺术特征

一、 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

舒伯特,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1797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教师家庭。舒伯特的创作涉及到艺术歌曲、交响曲、室内乐、清唱剧、歌剧和宗教音乐。作舒伯特的一生穷困潦倒,思想上受压抑,爱情上不顺利,这忧郁和痛苦的感受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体现出来,但他大部分的作品表现的是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对幸福爱情的追求。

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这种具有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歌曲倍受人们的传唱。舒伯特短暂的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广为流传的有《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野玫瑰》、《鳟鱼》、《魔王》等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欢快清新,具有德奥民间风格的特点。“舒伯特在艺术歌曲领域的成就,相当于贝多芬在交响曲领域的成就。这就使舒伯特成为音乐史上第一位以歌曲创作而著称于世的作曲家,享有‘歌曲之王’的美誉,并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1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他将德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 。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1、钢琴伴奏的表达功能

在舒伯特之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常用和声节奏衬托旋律,它只是演唱者的辅助工具,处于从属地位,而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部分不再是简单的伴奏。它与诗歌、旋律的地位是平等的,能表现出诗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共同承担着对作品内涵的表述和情境的塑造。如《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歌曲表现的是玛格丽特在纺车旁思恋浮士德时心神不安的情境。在钢琴伴奏中,右手所弹的旋律是由一组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这种6 / 8 拍节奏下所奏出的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给人以强力的动感,形象地描绘出少女手摇纺车转动的动态。还有在第二段的第四句“和他亲吻”时,钢琴伴奏突然从连续流动的十六分节奏音型变为连续三小节的和弦伴奏,音乐戛然而止,表现出少女停下手中的纺车,沉浸于幸福遐想时,极为激动的情感。此外,《 魔王》中用三连音来描绘急切的马蹄声、《 邮车》中嘹亮的号角声等等,都在伴奏中表现出来,用钢琴描绘地惟妙惟肖。

2、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舒伯特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作曲家,对于歌德、海涅、席勒等诗人十分崇敬。他的艺术歌曲中,绝大多数是为这些诗人的诗歌而作曲。他对这些诗人的诗歌有着很深的感悟,因此在创作中他非常注重内心的体验,让音乐充分展示了诗的意境,使诗歌和音乐完美的结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带有音符的诗歌,或者说是赋予诗韵的音符。”2如作品《鳟鱼》,这是以舒巴尔特的浪漫诗所谱写的歌曲。作品讲述了一个狡诈的渔夫,通过搅浑河水的办法,钓到了鳟鱼。歌曲第一部分的音乐给人感觉欢快、跳跃,形象地描绘出小鳟鱼在清清的河水中嬉游的形态。第二部分转入暗淡的小调,伴奏也变得短促,给人紧张的感觉,表现了鱼儿痛苦挣扎的情景和作者对渔夫欺骗行为的愤慨。歌曲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出不同形象和情景,使音乐和诗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 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

舒伯特在创作中注重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他的大多艺术歌曲运用了德意志、奥地利等民间音乐中的音调。例如《 野玫瑰》,就具有浓郁的德奥民间歌曲的特征,音乐流畅、明快、淳朴。《 纺车旁的格蕾欣 》歌曲是以分节歌的形式来创作的,作品中使用了较多的重复乐句,这是德国民间歌曲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春梦》中的第一部分旋律具有非常典型的奥地利民歌风格,运用了主、属和弦的分解来构架旋律,使旋律流畅而具有歌唱性。

4、变化分节歌形式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曲式运用了分节歌形式、变化分节歌形式、三段体形式和通体歌形式,但最常用的还是变化分节歌形式。变化分节歌是在分节歌的基础上,依据歌词和情绪的变化,改变调性、和声、速度等来适应歌词的变化。舒伯特往往在变化的部分把旋律作调性变化。如《 菩提树》,在歌曲的第一部分运用的是色彩明亮的E大调,表现的是对幸福生活的回忆,感觉回到故乡温暖的怀抱中。歌曲第二部分中,歌词描写的是严酷的现实,旋律则运用了同主音的e小调。小调的运用让人有种伤感、忧郁的感受,将流浪者内心的悲伤刻画得淋漓尽致。歌曲最后又回到E大调的旋律上,表现了流浪者思乡之情越来越强烈。整首歌运用同名大小调之间的转调来刻画流浪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三、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艺术歌曲的演唱一般讲究音色的变化和音量的控制,要求声音细腻,不一定像演唱歌剧那样有大幅度的音量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歌曲用的是钢琴而不是乐队伴奏,具有室内乐的特点。另一方面是艺术歌曲往往在一首歌中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和情感,在表现上往往需要更加细腻和准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1、 准确地表现歌曲情感

演唱者在演唱艺术歌曲时应结合作曲家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此外,应反复朗读歌词,体会诗的韵律,分析诗词中每一句要表达的意境,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这样才可能较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如演唱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时,要表现出玛格丽特思恋浮士德时心神不安的情绪。演唱《野玫瑰》时,要表现出少年见到红玫瑰喜不自胜的心情。

2、注重对钢琴伴奏的认识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由于钢琴伴奏与诗歌、旋律的地位是平等的,钢琴伴奏也起到了讲述故事情节发展和情境的塑造的作用。这就要求演唱者要对钢琴伴奏有新认识,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伴奏看待,而是要与钢琴伴奏保持默契,共同完成好对作品的表达。如《鳟鱼》,歌曲一开始就是六小节轻快而跳跃的旋律,演唱者在听这个前奏音乐时就应好好地去感受它,体会河水清滢,鱼儿嬉游的情景。

3、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

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时,应通过演唱者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来表现作品。演唱者可通过音色的变化来表现不同人物。如《魔王》,表现“父亲”这一成熟、稳重人物形象时,可运用浑厚的音色;表现“魔王”这一凶恶、狡猾形象时,可运用深沉而偏暗的音色。在演唱《野玫瑰》时,可运用音色的变化来表现少年与玫瑰的对话。此外,演唱者要注意根据歌词内容和情感的需要作力度、速度的变化。如《野玫瑰》,这种分节歌形式的歌曲是用重复的旋律配置三段歌词,乐谱上三段的表情记号都是一样的。如果演唱者用同样的表现手法反复演唱三段旋律,必然会使听众感到乏味。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可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情感的变化作细微的处理,在力度上可作强弱的变化,不要因为旋律的相同而使演唱变得单调。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对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将诗歌与音乐完美地结合,使艺术歌曲富于民族风味。他把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赋予了伴奏表达的功能。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现作品,充分展现艺术歌曲的魅力。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 刘新丛 刘正夫著欧洲音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 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 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1 《欧洲音乐史》 刘新丛 刘正夫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23页

2《欧洲音乐史》 刘新丛 刘正夫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23页

什么是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声乐体裁,是对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抒情歌曲的通称。它是作为室内音乐会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数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创作,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

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

①音乐与诗歌的统一。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高度契合的一种音乐形式。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通过音乐线条、节奏和框架的配合,将诗作所体现的精神、思想、情感和意境再现。

②戏剧表现力。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戏剧性是一直存在的,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起伏、悲喜交加,体现了人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③曲式结构的多样性。以舒伯特为代表的德奥派继承了贝多芬、海顿、莫扎特等人的古典结构形式,常用二部曲式、三部曲式、传统分节歌和变奏分节歌的手法,以传统曲式为基础加以通谱贯穿发展式的结构。

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

①莫扎特《紫罗兰》

艺术歌曲《紫罗兰》是莫扎特1785年所作。原诗选自歌德的第一部歌唱剧《埃尔温与埃尔米雷》。诗中描写一位青年人爱上了一位轻薄的女子,诗人借诗歌抒发了对往日爱人的思念和向往,以及至死追求爱情的坚韧与勇敢。

②舒伯特《菩提树》

《菩提树》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歌曲。这首作品的旋律优美动听,情感表达细腻,具有德奥民歌的风格特点,因此成为舒伯特创作的大量艺术歌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歌曲所描述的场景是,流浪汉故乡的门前有一棵菩提树,他曾在树下度过了幸福的时光。如今他在凛冽的寒风中流浪,仍仿佛听见菩提树在向他轻轻呼唤。

③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

《乘着歌声的翅膀》创作于1836年,当时门德尔松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完成了他作品第34号的六首歌曲,其中第二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这首歌的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鲜花开放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潺潺涛声,憧憬幸福的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50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