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剧情简介

屈原的剧情简介,第1张

张仪是秦国的丞相,此次来楚就是破坏东方六国的团结,鼓吹“连横”,以利秦国各个击破。楚王听从了屈原的劝告,拒绝了张仪。但张仪去走南后郑袖的门路,想搬掉屈原这个障碍。南后是个凶狠阴险的女人,一面指示上官大夫靳尚加害屈原,一面亲自出面陷害屈原。她请屈原来到宫中,就在楚怀王就要进宫的时候,她假装头晕,扑倒在屈原怀里。等楚王进来,她装出委屈的样子,诬告屈原调戏她。楚王大怒,免了屈原左徒 的官职。在南后的努力下,楚王接受了张仪的“连横”计划,与东方各国绝交,张仪成为楚国的座上宾。一次,他与南后外出时遇到屈原,南后戏弄屈原。屈原悲愤交加,大声斥责南后和张仪。楚王命令将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太卜郑詹接到女儿南后郑袖的密令,要毒死屈原。屈原的侍女婵娟来看望屈原,屈原不知酒中有毒,将毒酒送给婵娟解渴。婵娟饮下毒酒,中毒身亡,却为能替屈原死而深感欣慰。屈原为她展帛哀诵《橘颂》。

答案: 解析: 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郭沫若借历史上屈原的悲剧展示现实生活中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讽喻国民党政府。 全剧分“橘颂”、“受挫”、“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朝廷奸侫们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第二部分是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婵娟替屈原喝下毒酒代屈原而死。 提示: 析从查找资料,阅读原作及评析文章出发来解答这些问题。

  屈原研究

  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从前并不是没有文学,但没有文学的专家。如

  《三百篇》及其他古籍所传诗歌之类,好的固不少;但大半不得作者主名,而且篇幅也

  很短。我们读这类作品,顶多不过可以看出时代背景或时代思潮的一部分。欲求表现个

  性的作品,头一位就是研究屈原。

  屈原的历史,在《史记》里头有一篇很长的列传,算是我们研究史料的人可欣慰的

  事。可惜议论太多,事实仍少。我们最抱歉的,是不能知道屈原生卒年岁和他所享年寿。

  据传文大略推算,他该是西纪前三三八至二八八年间的人,年寿最短亦应在五十上下。

  和孟子、庄子、赵武灵王、张仪等人同时。他是楚国贵族;贵族中最盛者昭、屈、景三

  家,他便是三家中之一。他曾做过“三闾大夫”。据王逸说:“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

  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然则他是当时贵族总管了。他

  曾经得楚怀王的信用,官至“左徒”。据本传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见他在政治上曾占很重要的位置。其后被上官

  大夫所谗,怀王疏了他。怀王在位三十年,西纪前三二八至二九七屈原做左徒,不知是

  那年的事,但最迟亦在怀王十六年前三一二以前。因那年怀王受了秦相张仪所骗,已经

  是屈原见疏之后了。假定屈原做左徒在怀王十年前后,那时他的年纪最少亦应二十岁以

  上,所以他的生年,不能晚于西纪前三三八年。屈原在位的时候,楚国正极强盛,屈原

  的政策,大概是主张联合六国,共摈强秦,保持均势,所以虽见疏之后,还做过齐国公

  使。可惜怀王太没有主意,时而摈秦,时而联秦,任凭纵横家摆弄。卒至“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本传文怀王死了不到六十年,楚国便亡了。屈原

  当怀王十六年以后,政治生涯象已经完全断绝。其后十四年间,大概仍居住郢都武昌一

  带。因为怀王三十年将入秦之时,屈原还力谏,可见他和怀王的关系,仍是藕断丝连的。

  怀王死后,顷襄王立,前二九八屈原的反对党,越发得志,便把他放逐到湖南地方去,

  后来竟闹到投水自杀。

  屈原什么时候死呢?据《卜居》篇说:“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哀郢》篇

  说:“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假定认这两篇为顷襄王时作品,则屈原最少当西纪前二八八年仍然生存。他脱离政

  治生活专做文学生活,大概有二十来年的日月。

  屈原所走过的地方有多少呢?他著作中所见的地名如下: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邅吾道兮洞庭。

  望涔阳兮极浦。

  遗余佩兮澧浦。 右《湘君》

  洞庭波兮木叶下。

  沅有芷兮澧有兰。

  遗余褋兮澧浦。 右《湘夫人》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

  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之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山峻高

  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雨。

  右《涉江》

  发郢都而去闾兮。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背夏浦而西思兮。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右《哀郢》

  长濑湍流,沂江潭兮。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右《抽思》

  浩浩沅湘,纷流汩兮。 右《怀沙》

  遵江夏以娱忧。 右《思美人》

  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

  右《远游》

  路贯庐江兮左长薄。 右《招魂》

  内中说郢都,说江夏,是他原住的地方,洞庭湘水,自然是放逐后常来往的,都不

  必多考据。最当注意者,《招魂》

  说的“路贯庐江兮左长薄”,象江西庐山一带,也曾到过。但《招魂》完全是浪漫

  的文学,不敢便认为事实。《涉江》一篇,含有纪行的意味,内中说“乘舲船余上沅”,

  “朝发枉陼,夕宿辰阳”,可见他曾一直遡著沅水上游,到过辰州等处。他说的“峻高

  蔽日,霰雪无垠”的山,大概是衡岳最高处了。他的作品中,象“幽独处乎山中”,

  “山中人兮芳杜若”,这一类话很多。我想他独自一人在衡山上过活了好些日子,他的

  文学,谅来就在这个时代大成的。

  最奇怪的一件事,屈原家庭状况如何,在本传和他的作品中,连影子也看不出。

  《离骚》有“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两语。王逸注说:“女媭,屈原姊也。”这

  话是否对,仍不敢说。就算是真,我们也仅能知道他有一位姐姐,其余兄弟妻子之有无,

  一概不知。就作品上看来,最少他放逐到湖南以后过的都是独身生活。

  二

  我们把屈原的身世大略明白了,第二步要研究那时候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伟大的文学?

  为什么不发生于别国而独发生于楚国?何以屈原能占这首创的地位?第一个问题,可以

  比较的简单解答。因为当时文化正涨到最高潮,哲学勃兴,文学也该为平行线的发展。

  内中如《庄子》、《孟子》及《战国策》中所载各人言论,都很含著文学趣味。所以优

  美的文学出现,在时势为可能的。第二第三两个问题,关系较为复杂。

  依我的观察,我们这华夏民族,每经一次同化作用之后,文学界必放异彩。楚国当

  春秋初年,纯是一种蛮夷,春秋中叶以后,才渐渐的同化为“诸夏”。屈原生在同化完

  成后约二百五十年。那时候的楚国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里头刚刚长成的新分子,好象

  社会中才成年的新青年。从前楚国人,本来是最信巫鬼的民族,很含些神秘意识和虚无

  理想,象小孩子喜欢幻构的童话。到了与中原旧民族之现实的伦理的文化相接触,自然

  会发生出新东西来。这种新东西之体现者,便是文学。楚国在当时文化史上之地位既已

  如此。至于屈原呢,他是一位贵族,对于当时新输入之中原文化,自然是充分领会。

  他又曾经出使齐国,那时正当“稷下先生”数万人日日高谈宇宙原理的时候,他受

  的影响,当然不少。他又是有怪脾气的人,常常和社会反抗。后来放逐到南荒,在那种

  变化诡异的山水里头,过他的幽独生活,特别的自然界和特别的精神作用相击发,自然

  会产生特别的文学了。

  屈原有多少作品呢?《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云:“屈原赋二十五篇。”据王逸

  《楚辞章句》所列,则《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

  《远游》一篇,《卜居》一篇,《渔父》一篇。尚有《大招》一篇,注云:“屈原,或

  言景差。”然细读《大招》,明是摹仿《招魂》之作,其非出屈原手,象不必多辩。但

  别有一问题颇费研究者,《史记·屈原列传》赞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

  《哀郢》,悲其志。”是太史公明明认《招魂》为屈原作。然而王逸说是宋玉作。逸,

  后汉人,有何凭据,竟敢改易前说?大概他以为添上这一篇,便成二十六篇,与《艺文

  志》数目不符;他又想这一篇标题,象是屈原死后别人招他的魂,所以硬把他送给宋玉。

  依我看,《招魂》的理想及文体,和宋玉其他作品很有不同处,应该从太史公之说,归

  还屈原。然则《艺文志》数目不对吗?又不然。《九歌》末一篇《礼魂》,只有五句,

  实不成篇。《九歌》本信神之曲,十篇各侑一神;《礼魂》五句,当是每篇末后所公用。

  后人传钞贪省,便不逐篇写录,总摆在后头作结。王逸闹不清楚,把他也算成一篇,便

  不得不把《招魂》挤出了。我所想象若不错,则屈原赋之篇目应如下:

  《离骚》一篇

  《天问》一篇

  《九歌》 十篇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

  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九章》 九篇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橘

  颂》《悲回风》《怀沙》

  《远游》 一篇

  《招魂》 一篇

  《卜居》 一篇

  《渔父》 一篇

  今将二十五篇的性质,大略说明:

  (一)《离骚》 据本传,这篇为屈原见疏以后使齐以前所作,当是他最初的作品。

  起首从家世叙起,好象一篇自传。

  篇中把他的思想和品格,大概都传出,可算得全部作品的缩影。

  (二)《天问》 王逸说:“屈原……见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

  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

  因书其壁,呵而问之。”我想这篇或是未放逐以前所作,因为“先王庙”不应在偏

  远之地。这篇体裁,纯是对于相传的神话发种种疑问,前半篇关于宇宙开辟的神话所起

  疑问,后半篇关于历史神话所起疑问。对于万有的现象和理法怀疑烦闷,是屈原文学思

  想出发点。

  (三)《九歌》 王逸说:“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乐鼓舞以乐诸

  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见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

  以见己之冤。”这话大概不错。“九歌”是乐章旧名,不是九篇歌,所以屈原所作有十

  篇,这十篇含有多方面的趣味,是集中最“浪漫式”的作品。

  (四)《九章》 这九篇并非一时所作,大约《惜诵》、《思美人》两篇,似是放

  逐以前作;《哀郢》是初放逐时作;

  《涉江》是南迁极远时作;《怀沙》是临终作。其余各篇,不可深考。这九篇把作

  者思想的内容分别表现,是《离骚》的放大。

  (五)《远游》 王逸说:“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

  ……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

  秀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犹怀念楚国,思慕旧

  故。”我说:

  《远游》一篇,是屈原宇宙观人生观的全部表现。是当时南方哲学思想之现于文学

  者。

  (六)《招魂》 这篇的考证,前文已经说过。这篇和《远游》的思想,表面上象

  恰恰相反,其实仍是一贯。这篇讲上下四方,没有一处是安乐土,那么,回头还求现世

  物质的快乐怎么样呢?好吗?他的思想,正和葛得的《浮士特》(Goethe:Faust)剧

  上本一样,《远游》便是那剧的下本。总之这篇是写怀疑的思想历程最恼闷最苦痛处。

  (七)《卜居》及《渔父》 《卜居》是说两种矛盾的人生观,《渔父》是表自己

  意志的抉择。意味甚为明显。

  三

  研究屈原,应该拿他的自杀做出发点。屈原为什么自杀呢?我说:他是一位有洁癖

  的人,为情而死。他是极诚专虑的爱恋一个人,定要和他结婚;但他却悬著一种理想的

  条件,必要在这条件之下,才肯委身相事。然而他的恋人老不理会他!不理会他,他便

  放手,不完结吗?不不!他决然不肯!他对于他的恋人,又爱又憎,越憎越爱;两种矛

  盾性日日交战;

  结果拿自己生命去殉那种“单相思”的爱情!他的恋人是谁?

  是那时候的社会。

  屈原脑中,含有两种矛盾原素:一种是极高寒的理想,一种是极热烈的感情。《九

  歌》中《山鬼》一篇,是他用象征笔法描写自己人格。其文如下: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予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艰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间。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我常说:若有美术家要画屈原,把这篇所写那山鬼的精神抽显出来,便成绝作。他

  独立山上,云雾在脚底下,用石兰、杜若种种芳草庄严自己,真所谓“一生儿爱好是天

  然”,一点尘都染汗他不得。然而他的“心中风雨”,没有一时停息,常常向下界“所

  思”的人寄他万斛情爱。那人爱他与否,他都不管;他总说“君是思我”,不过“不得

  间”罢了,不过“然疑作”罢了。所以他十二时中的意绪,完全在“雷填填、雨冥冥、

  风飒飒、木萧萧”里头过去。

  他在哲学上有很高超的见解;但他决不肯耽乐幻想,把现实的人生丢弃。他说: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远游》)

  他一面很达观天地的无穷,一面很悲悯人生的长勤,这两种念头,常常在脑里轮转,

  他自己理想的境界,尽够受用。他说:

  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

  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远游》)

  这种见解,是道家很精微的所在;他所领略的,不让前辈的老聃和并时的庄周。他

  曾写那境界道:

  经营四荒兮,周流六漠。上至列邮兮,降望大壑。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廖廓而无天。

  视翛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远游》)

  然则他常住这境界翛然自得,岂不好吗?然而不能。他说: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离骚》)

  他对于现实社会,不是看不开,但是舍不得。他的感情极锐敏,别人感不著的苦痛,

  到他的脑筋里,便同电击一般。他说:

  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谁可与玩斯遗芳兮,晨向风而舒情。……

  (《远游》)

  又说:

  惜吾不及见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思美人》)

  一朵好花落去,“干卿甚事?”但在那多情多血的人,心里便不知几多难受。屈原

  看不过人类社会的痛苦,所以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社会为什么如此痛苦呢?他以为由于人类道德堕落。所以说: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茅。何昔日之芳草兮,

  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固时俗之从流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此兮,又况揭车与江蓠?

  《离骚》

  所以他在青年时代便下决心和恶社会奋斗。常怕悠悠忽忽把时光耽误了。他说: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

  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

  度也。

  《离骚》

  要和恶社会奋斗,头一件是要自拔于恶社会之外。屈原从小便矫然自异,就从他外

  面服饰上也可以见出。他说: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被明月兮佩宝

  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

  又说: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

  《庄子》说:“尹文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当时思想家作些奇异的服饰以表异于

  流俗,想是常有的。屈原从小便是这种气概。他既决心反抗社会,便拿性命和他相搏。

  他说: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

  又说:

  即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又说: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吾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而终身。

  《涉江》

  他从发心之日起,便有绝大觉悟,知道这件事不是容易。他赌暋和恶社会奋斗到底,

  他果然能实践其言,始终未尝丝毫让步。但恶社会势力太大,他到了“最后一粒子弹”

  的时候,只好洁身自杀。我记得在罗马美术馆中曾看见一尊额尔达治武士石雕遗像,据

  说这人是额尔达治国几百万人中最后死的一个人,眼眶承泪,颊唇微笑,右手一剑自刺

  左胁。屈原沉汨罗,就是这种心事了。

  四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落之百晦。畦留夷以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冀枝叶之峻

  茂兮,愿彼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离骚》

  这是屈原追叙少年怀抱。他原定计划,是要多培植些同志出来,协力改革社会。到

  后来失败了。一个人失败有什么要紧,最可哀的是从前满心希望的人,看著堕落下去。

  所谓“众芳芜秽”,就是“昔日芳草,今为萧艾”,这是屈原最痛心的事。

  他想改革社会,最初从政治入手。因为他本是贵族,与国家同休戚;又曾得怀王的

  信任,自然是可以有为。他所以“奔走先后”与闻国事,无非欲他的君王能彀“及前王

  之踵武”。《离骚》无奈怀王太不是材料: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

  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抽思》

  他和怀王的关系,就像相爱的人已经定了婚约,忽然变卦。所以他说: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湘君》

  他对于这一番经历,很是痛心,作品中常常感慨。内中最缠绵沈痛的一段是: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壹心而不豫

  兮,羌不可保也。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行不群以颠越兮,

  又众兆之所咍。

  ……

  《惜诵》

  他年少时志盛气锐,以为天下事可以凭我的心力立刻做成;不料才出头便遭大打击。

  他曾写自己心理的经过,说道: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惜诵》

  他受了这一回教训,烦闷之极。但他的热血,常常保持沸度,再不肯冷下去。于是

  他发出极沈挚的悲音。说道:

  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离骚》

  以屈原的才气,倘肯稍为迁就社会一下,发展的余地正多。他未尝不盘算及此,他

  托为他姐姐劝他的话,说道: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

  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

  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余听?……

  《离骚》

  又托为渔父劝他的话,说道: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

  醉,何不哺其糟而獢其醨?”

  《渔父》

  他自己亦曾屡屡反劝自己,说道:

  惩于羹者而吹韲兮,何不变此志也?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惜诵》

  说是如此,他肯吗?不不!他断然排斥“迁就主义”。他说:

  �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邑犬群吠兮,吠

  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常态也。

  《怀沙》

  他认定真理正义,和流俗人不相容;受他们压迫,乃是当然的。自己最要紧是立定

  脚跟,寸步不移。他说: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

  横而不流兮。

  《橘颂》

  他根据这“独立不迁”主义,来定自己的立场,所以说: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

  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

  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

  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

  易卜生最喜欢讲的一句话:All or nothing。要整个,不然宁可什么也没有。屈原

  正是这种见解。“异道相安”,他认为和方圆相周一样,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中国人爱

  讲调和,屈原不然,他只有极端:“我决定要打胜他们,打不胜我就死。”这是屈原人

  格的立脚点,他说也是如此说,做也是如此做。

  五

  不肯迁就,那么,丢开罢。怎么样呢?这一点,正是屈原心中常常交战的题目。丢

  开有两种:一是丢开楚国,二是丢开现社会。丢开楚国的商榷,所谓: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离骚》

  这种话就是后来贾谊吊屈原说的“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屈原对这种

  商榷怎么呢?他以为举世溷浊,到处都是一样。他说: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

  合兮,忽纬娀其难迁。……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

  余犹恶其佻巧。

  ……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时溷浊而嫉贤兮,

  好蔽美而称恶。……

  《离骚》

  这些话怎样解呢?对于这一位意中人,已经演了失恋的痛史了,再换别人,只怕也

  是一样。宓妃呢?纬繣难迁;有娀吗?

  不好,佻巧。二姚吗?导言不固。总结一句,就是旧戏本说的笑话:“我想平儿,

  平儿老不想我。”怎么样他才会想我呢?

  除非我变个样子;然而我到底不肯;所以任凭你走遍天涯地角,终久找不著一个可

  意的人来结婚。于是他发出绝望的悲调,说: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离骚》

  他理想的女人,简直没有。那么,他非在独身生活里头甘心终老不可了。

  举世溷浊的感想,《招魂》上半篇表示得最明白。所谓: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

  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魂兮归来,君无下

  此幽都些。……

  似此“上下四方多贼奸”,有那一处可以说是比“故宇”强些呢?所以丢开楚国,

  全是不彻底的理论,不能成立。

  丢开现社会,确是彻底的办法。屈原同时的庄周,就是这样。屈原也常常打这个主

  意。他说:

  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以远游。

  《远游》

  他被现社会迫阨不过,常常要和他脱离关系,宣告独立。而且实际上,他的神识,

  亦往往靠这一条路得些安慰。他作品中表现这种理想者最多。如:

  驾青蚾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

  兮同光。

  《涉江》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昆仑兮四望,

  心飞扬兮浩荡。

  《河伯》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游戏。餐六气而

  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

  南巢而一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

  《远游》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藐蔓蔓之不

  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霓之标颠。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

  《悲回风》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霭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

  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余。……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

  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志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离骚》

  诸如此类,所写都是超现实的境界,都是从宗教的或哲学的想象力构造出来。倘使

  屈原肯往这方面专做他的精神生活,他的日子原可以过得很舒服,然而不能。他在《远

  游》篇,正在说“绝氛埃而淑尤兮,终不反其故都。”底下忽然接著道:

  恐天时之代序兮,耀灵晔而西征。微霜降而下沧兮,悼芳草之先零。

  《离骚》

  他在《离骚》篇,正在说“假日偷乐”,底下忽然接著道: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乃至如《招魂》篇把物质上娱乐敷陈了一大堆,煞尾却说道: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

可以这样回:楚怀本孱王,乃同聋与瞽。谤多言难伸,虫生木自腐。臣心一如豸,市语三成虎。君何喜谄佞?忠直反遭忤。

白话译文:楚怀王是个软弱的国王,在政务处理上同聋子和瞎子一样。由于屈原受到诽谤太多了,故此难于向他申诉清楚。虫子生在木头上,木头自然腐朽(奸臣环绕在楚王周围,楚王自然会腐败)。屈原忠心如豸,但是谗言多了,在人心目中也会变成恶虎。楚王为什么喜欢奸臣?忠心耿直的人为什么反遭排斥。

原句:端午忆屈大夫,难知,生逢乱世满经纶,怎奈小人嫉几分,纵身一跌逍遥去,名垂千古有几人。

白话译文:端午佳节想起了屈原的故事,感慨道可惜了他满腹的经纶却生在了混乱的世道,被小人算计嫉妒,最后心灰意冷纵身跳入河中,奔逍遥极乐而去,自此名声流传千古。

扩展资料

端午节与屈原的传说: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似乎没有哪一个人,具有屈原那样的杰出成就和崇高地位。他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多少代人的励志名言。就连史圣司马迁,评价屈原的诗歌才情时,也赞誉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做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做为一个忠君爱国的士大夫,屈原早已成为人们的楷模。

然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如果跳出忠良、奸佞的怪圈;评价文学作品时,如果少一些政治附会;如果我们冷静、客观看待屈原和他的作品,会发现,屈原的诗歌固然瑰丽,但其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败笔。屈原的人格固然高尚,但他的悲剧也不全由他人所为,作为一个人,屈原有他难以自拔的痼疾。

研究屈原,除了《列传》和屈原本人的作品,我们目前还找不到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令人费解的是,一惯以考证严谨,落笔公正著称的司马迁,在《列传》中对屈原的记载也是含混不清的。

现在比较公认的是,屈原生活在公元前340~前277年。其主要政治生涯在楚怀王时代,曾受怀王重用,任左徒。后遭谗言害,为怀王疏远,出使齐国。怀王会盟秦国,被秦软禁之时,屈原当还有一定政治地位。只是到了怀王客死他乡,公子兰出任令尹,执掌楚国大权后,屈原的处境才每况愈下。最后被谪贬江南,抑郁枯槁,怀石投汨罗而死。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从一个超级大国走向衰败的历史转折时期。在当时,衰败了的齐国依仗周天子至亲的名份,与新生的、强大的秦国对楚国形成两面夹攻之势。面对这样的不利局面,不要说重温祖先问鼎中国的美梦,就是得到周天子赏赐的皇胙都成了一种荣耀。所以,摆在楚国所有政治家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就是该如何保全国家的利益。

在当时比较可行的,就是楚国要联合一国与之共同对抗另一国。在联齐还是联秦问题上,屈原与楚怀王的另一重臣上官大夫产生了分歧。用现在的话说,屈原是亲齐派,上官大夫是亲秦派。

如国我们单单从政治的角度看,我认为,屈原死抱着一个落伍了的齐国不放,忽视新崛起的秦国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

也许有人会说,假如楚国联齐抗秦成功,那么代表海洋经济的先进的齐楚文化就会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就会使中国提前若干个世纪进入资本主义。难道屈原不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吗?

我们研究历史不能超越它固有的发展规律。

历史证明,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国家的强盛多要靠有一个强悍的集权专治体制。所以,秦国的崛起有它的历史必然性。这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显然,屈原没有看到这一历史必然性,因此也就没有把握住历史给予他的机遇。他排斥秦国,视之如虎狼。作为一位受到楚怀王喜爱、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国家政治、同时负责着国家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官,屈原的做法显然是狭隘的、具有破坏性的。这不可避免会遭到不同政见者的强烈反对。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屈原被贬他乡仍然不忘郢都的忠心,不能仅仅因为他殉国的投江之举,不能因为他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就把他定义成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那样的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他的政敌们,难道他们是些不爱国的人吗?就拿疏远屈原的楚怀王来说吧,他被骗到秦国,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保全国土,他不爱国吗?因此我认为,同情历史人物和如何评价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两回事;对历史人物政治功过的评价和对他文学成就的评价是两回事。

当然,我们不再给屈原戴上“爱国主义诗人”的桂冠,并不是要从此否定他的爱国情怀,更不是否定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文学价值。

屈原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杰出诗人。他爱祖国的山水,爱花草树木,从神灵鬼怪到风雨雷电,都是寄托他心中的爱的载体。

可以肯定,在屈原之前,在楚国已有比较完备的歌舞创作体制。这是它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他巫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记载,屈原娴于辞令。辞者词也,一种篇幅比较长大的歌曲。应该说辞的发展和产生与祭祀中的歌舞场面分不开。《列传》说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也就是说,他是当时国家统管文化、宣传、外交的一个高官。那么,在对内对外的礼俗中,精通乐律、娴于辞令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楚辞中看,屈原的诗歌创作生涯,大体应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以颂扬爱情为主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时期,和晚期逐渐趋向现实主义并间杂精神分裂倾向的诗歌创作时期。

屈原诗歌的精华是他的早期诗歌作品。其中,《桔颂》、《河伯》、《山鬼》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在这些诗歌中,屈原经常借用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抒发心中的爱情。比如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把一个孤独女子描写得凄楚惨淡、哀怜动人。

中国文学自春秋以来,一直沿着书体和歌体这两大流派发展演变。如果说孔子删订《诗经》,为我国韵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话,屈原则集祭祀歌舞之大成,创立了我国浪漫主义抒情诗歌和叙事体诗歌的优秀范例。在他的诗中,不仅有瑰丽的想象,我们还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悲壮的历史画面。尽管这在屈原的诗中很少体现。比如《国觞》,就已经不仅仅是华丽词藻的渲染,而是包含有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史诗般的厚重成份在里头了。“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字字令人震颤的诗句,何止是才华可以写就!那是诗人一颗爱国爱民的耿耿忠心啊!

我认为,从文学上讲,“九歌”和“九章”中的《桔颂》是屈原诗歌中最值得称道的部分,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颠峰。

但在屈原的晚年,由于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加之动荡不安的生活,他的诗歌渐渐偏离了原来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的轨道。屈原后期的诗歌幽怨、伤感、自恋,有时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神经质的指桑骂槐。这不但与他早先诗歌的优雅相去甚远,就是从诗歌本身的审美价值看也大打了折扣。

由于被楚怀王疏远,诗人长期处于压抑、忿懑状态,这是令人痛心也是令人同情的。一个罹患了精神忧郁症的人,在颠沛流离中,能陆续完成《天问》、《离骚》那样的鸿篇巨制实属不易,何况它们其中部分段落还是屈原诗歌中比较精华的部分呢。“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軑而并驰,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每当读此,我都不禁情绪昂然。苦难中的屈原无失诗人本色,他终于用博大的爱战胜了偏狭、自私,他的善良和宽容拯救了自己。诗让他向着天堂飞升了!

但是,后人在评价屈原时,往往碍于对他的景仰之情,对其全部作品统统一副五体投地的态度,我看大可不必。比如《天问》,有人说它是借问天,向封建王权发出挑战。我以为不然。暂不说屈原有无那样一种先进的意识,试问:如果屈原没有了对国王这一作为国家化身的本体的效忠,那么他的爱国还有什么意义,他的高尚人格将何以附丽呢?

最好的解释是,屈原在创作《天问》时,精神已处于崩溃状态。他那一连串的责问,实际上是诗人内心苦闷的释放。《天问》固然有其史料的价值,但就诗歌艺术本身的文学水平来说,《天问》无疑是屈原所有诗歌中最为失败的一首。

楚文化具有浓重的巫术文化的传统。我们今天已无法考察楚国巫文化的原始形态了。

中国的楚蜀文化与浙江的良渚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据我看来,楚文化遗留的图腾标记与台湾的高山文化乃至马莱文化甚至波利尼西亚文化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或许它们都出于良渚文化(对此我将在另文中论述)。在当今的高山、马莱等文化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歌舞的阴柔之美。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屈原的诗歌中,有着浓重的恋男情结。比如他常在诗歌中用兰芷等物象征美好,比如他诗中常流露出的对怀王的幽怨。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他究竟为什么被楚怀王疏远,又为什么被贬迁,最后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下投江身亡。

司马迁记录屈原在投江之前形容枯槁。可见,他是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的。就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吗?

《离骚》里有一段“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如果我们承认《离骚》是一篇自传体抒情长诗的话,那么,这几句是很值得玩味的。目前大多数解释是,这里的蛾眉、善*是一种影射。但我的疑问是,为什么屈原偏偏爱把别人比做女?是轻蔑吗?那对“重之以修能”的他自己,为什么也以蛾眉自称?又把自己污为善*呢?如果他果真有什么生活不检点,贪恋女色的话,又为什么没有家室呢?

我的设想是:屈原有同性恋癖,或干粹就是一个阉人。正是这一点,让同病相怜的司马迁在为他作传时不得不躲躲闪闪地使用了春秋笔法。

也许从小的娇生惯养,“扈江篱与辟芷,纫秋兰以为佩”,让屈原混乱了自己的性别认知。受楚怀王重用以后,宫庭内声色犬马的生活(当时楚国的经济、文化已很发达。)让他这一错乱的意识更没有改正的机会。以致常常在自己的诗歌中流露出对同性的喜爱和渴望。这样,他受到一些“正人君子”的排斥也就成了必然。而宠信他的楚怀王为了拉拢其他大臣,不得不疏远他但又不能废绌他,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怀王死后,子兰掌权。不仅仅是因为一朝君子一朝臣的惯例,更因为“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如果我们客观看待同性恋问题,就会想得通,屈原也是人,他也可能患有现代人,特别是演艺人员爱患的精神疾病。他比现代人更不幸的是,在他那个时代,他要为他的疾病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生命。当赏识他的人迫于政治压力而改变初衷“悔遁而有它”,当自己的姐姐也不理解“申申其詈予”,当怀王的继任者们寡情薄义,“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那屈原还有什么路可走呢?

《离骚》其本意就是罹骚的意思。骚就是内心的骚乱,是苦闷、困顿、悔恨、绝望的混合情感。《离骚》正是屈原在这种情感折磨中,在邪恶与正义、天堂与地域间的一次生死决择的心路真实记录。

《离骚》是混乱不堪的,同时它又是伟大不朽的。它是诗人拚尽全力的最后一搏,是克服了偏狭、怨毒,转而自恋、自省,最后放弃仇恨走向宽容的一次人性的彻底展示,是从人向神涅盘过程中的灵光一现。

如果打个比方,《离骚》就象梵高的《向日葵》、象古诺的《圣母颂》,它们都是作者的啼血之作,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精神宝藏。

毛泽东高度评价屈原: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屈原列传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及诸侯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屈原的介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马上就要到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了,我又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屈原。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屈原的作文800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关于屈原的作文800字

 屈原,我要感激的人——是你。

 不辱使命,终身奉行,为了这些人格的尊严,你不惜纵然一跃,投身汨罗江,上天把富有诗性的河流给了你,也把楚国国民的众人之心留给了你。是什么让你不屈使节放弃生命,是什么?噢,我懂了,那是尊严,生命的尊严,对上官百姓的尊严。你将臣心喻为指南针,不知南边不罢休,这是你终身奉行的吧!可这又是什么?是忠诚的心。啊,是的,因为你的尊严与忠臣的心。感动了上苍,感动了楚国国民,也感动了我。虽被流放,依然执着,那被石头所压的身躯啊,是一种精神,一种永垂不朽的精神!

 很小的时候,我便知道了屈原,那时的我,仅仅只是惋惜于他的投江逝去;现在的我,理解了,生命的本质——尊严,为了尊严逝去,这是壮举,在与敌人的抗战中也有人为尊严逝去,屈原,他不愧为民族英雄,每一分尊严都因为他的逝去而增加了重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时常思考,当时,是否有其他方法来保全性命与尊严,但我没有找到。是的,屈原是用生命诠释了这尊严。他——是第一个让我恍悟尊严是什么的人。

 生活中,我可能为了个人的小尊严而不低头,为了自己的尊严,我也可能会与别人争辩。尊严,到底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尊严是在正义面前的不低头,在坎坷面前的坦然,在风雨当中的执着。

 屈原,你那深层的精神,不知是我还不够成熟,还是没有思考透彻,我还没有完全懂得,或许当我正确理解时,我会再次感叹与你的那种精神。

 你让我明白了尊严是什么,怎么维护尊严,我很感激你。不愧为中华英雄,你用生命诠释了完美的尊严,用执着完成了艰苦的使命,用信念铸造了美好的精神。

 我很感激他——屈原。

篇二:关于屈原的作文800字

 我是一个渔夫,在汨罗江畔打鱼的渔夫。

 一中年男子身着白衣,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在江岸上独自徘徊。我正要上前一问究竟,却听他长叹一声,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立即顿悟,这不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吗?我连忙走近,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又如何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他叹了口气,说:“我被放逐了。”又顿了顿,“我本是忠心为国,劝诫楚王不要相信秦国的阴谋,可他宁愿相信郑袖等一干人的挑唆,也不愿听我一句谏言。”再这样下去,楚国迟早要灭亡啊!

 为什么世人的眼睛,统统被污浊的泥藻所迷乱?又是为什么,我总是拨不开他们眼中的污浊?难道上天赐予我一双洞察世界的眼睛,是注定让我痛苦吗?正所谓“世人皆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

 我听了,心中一阵酸楚,忠心耿耿为国效力,竟受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于是,我宽慰道:“既然世上的人都那么浑浊,你何不把水中的污泥搅动搅动,让它浑浊不清呢?既然大家都喝醉了,你们不妨饮些薄酒,使自己半醉半醒呢?”

 屈原苦笑着说:“我乃一代忠臣,如何做得到这些,又如何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祖国灭亡?你可知道,这样并不是自保,倘若我低头了,秦国必定灭楚,当亡国民,不比现在更悲惨?刚洗头了的人,在戴帽子前,必要弹去上面的尘埃;刚洗了澡的人,也会找一套干净的衣服换上。可见人们都不愿弄脏洁净的身体,更何况是一颗忠诚的心啊?我宁可跳入江流,葬身鱼腹,也不愿把我清白的人格被世俗所污染!

 说完,屈原毅然决然地走向了汨罗江,我没有阻拦他,我知道,他是在走向他心中圣地,一个清澈的世界,没有污秽,没有谗言,属于他自己。因为,他的嘴角带着一缕微笑……

篇三:关于屈原的作文800字

 屈原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看吧,五月五的粽子和龙舟就是最好的证明。

 每每看到古装电视剧,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历史人物形象就浮现在我脑海中,那就是屈原。他爱国爱民的一生让我感动不己。

 是爱国者的代表。在他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怀念着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联络抗秦,使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制止了强秦的扩张。面对小人们的嫉妒和忌恨,他把对楚国的忧愁写成了《离骚》。

 面对怀王的疏远,他忍辱负重,恢复联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挽救楚国。面对流放,他发出了“我吃苦受屈都不要紧,只恨他们把国家断送了!”的感慨。屈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在听到楚国灭亡的那一刻,他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那些卖国的小人,激发全国百姓的爱国赤忱,他带着楚国的干净石块,在楚国没被秦兵践踏过的地方,跳入了清清的河水,把他那爱国的身影烙在了我们的心中。

 屈原在被排斥和疏远中一次次极力劝说怀王,在没有官职的情况下还为楚国着想,为楚国的未来筹划,或许大家会说,国家大事自有掌权的人操心,屈原这样做是狗捉耗子——多管闲事,太不值得了吧。可是,我认为屈原这样做——值!

 屈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死,为了楚国的安康而死,为了楚国的安宁而死,为了楚国的和平而死,更是为了楚国的百姓而死呀。

篇四:关于屈原的作文800字

 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诗人,这一批批诗人都为古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被人们铭记在心,直至今日。以前,我认为诗人就像明星一样,被世人铭记,但渐渐地我发现,这不一样:明星千千万万,但等到老去,又有谁还记得呢?但历史伟人可就不一样了,即使他们离开人世有几千年了,但他们却仍然被世人铭记,屈原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屈原,战国人,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他的凄惨人生又有谁会忘记呢?早年的他深受楚怀王信任,并经常与淮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在政治上有头脑,有谋略,主张整齐联合,共抗秦国,使得楚国国力大大增强,但天不遂人愿,他的成功只会害死他。一些大臣利用他的耿直,多传谣言,致使楚怀王渐渐疏远了他。后来楚怀王不听从屈原的劝告,坚持与秦结盟,并将屈原流放。这时的屈原心中有太多的愤恨,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后来楚国被灭,屈原忍受不了,就在绝望和悲愤中投入汨罗江而死。

 历史将记住你,不管世道如何变迁,你屈原会永远与世长存。你的著作《离骚》自然也不会被遗忘。我知道这其中你投入了太多的感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寄托了你太多的爱国情怀。你甘愿投江,正显示了你身上的正义之气。有人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你的死就是重于泰山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你用你的死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自己的尊严。你会被世人爱戴,被世人敬仰,你的精神也会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以前,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将大量食物扔进江中来喂鱼,以此来保护你的尸身。但这样太浪费食物了,而且还会污染水源,我想这也不是你想看到的。所以现在,我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赛龙舟,用这样的方式纪念你,不仅可以让国人身心愉悦,还可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从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不也是你想看到的吗?

 当初,你因为国家的覆灭而悲痛,那么现在,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会为国家的富强而欢呼,我们会向你展示如今强大的中国,让你的死不留遗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51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