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云间 夏完淳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别云间 夏完淳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第1张

《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夏完淳的作品,该诗是诗人在故乡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被清兵逮捕时,写就的一首绝命诗,诗人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1]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全诗既表达了作者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流露出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菲律宾〕黎萨尔·我的诀别》经典诗文赏析

再会,崇敬的祖国,阳光抚爱的土地,

东海的明珠,我们的失掉了的乐园!

我欣然将我这悲哀的生命献给你,

就使它更光辉、更鲜活、与更甜美,

我也愿献给你,为了你的荣盛而呈献。

在血战的沙场上,狂热的斗争当中,

别人已献出生命,不迟疑、不屈不挠,

不计处境如何,是月桂、百合、或杉松,

是刑台或战场,是阵亡或凄惨尽忠,

全都是一样,如若为赴家国的号召。

我死的时候,刚看见天空露出曙色,

透过阴沉的黑暗,宣示白日的到来;

如若你需要殷红,将你的黎明染饰,

请倾出我的鲜血,及时洒用其色泽,

为你的新生的光明之线,添增绛彩!

我的梦, 当我还在青青童年的往昔,

我的梦, 当精力勃勃充沛我的青春,

总希望有日能看到你, 东海的宝石,

漆黑的眼睛无泪, 高抬净洁的头额,

没有悲蹙, 没有皱纹, 没有羞辱微痕。

我一生的梦, 我热烈的生活的欲望,

敬礼! 瞬将逝世的灵魂在向你致意:

敬礼! 多么美的是坠亡而使你飞扬,

死而予你以生, 死在你的苍空下方,

在你那迷人的土地里永远的安睡!

如果有一天你看见我的坟头迸生

一朵朴实的花儿, 在茂密的丛草间,

请把它放在你的唇上, 吻我的魂灵,

那时在寒冷的墓里, 我额上将感应

你的爱抚的亲切,你的气息的温暖。

让月亮照我以静美而柔和的清光,

让黎明向我发射它的疾驰的辉耀,

让风儿吟送它的悲哀伤感的轻唱;

如有一只鸟栖息在我的十字架上,

让鸟儿自由地歌诵它安宁的小调。

让炽热的太阳光把雨露蒸散纷飞,

将我临终的呼声清净地带回天庭,

让好心肠的朋友为我的早逝伤悲,

在寂静的夜晚, 如有人为我祈祷时,

祖国啊, 你也为我的安息祈祷一声!

祈祷吧, 为一切不幸而死亡的人们,

为那些痛遭无可比的酷刑的狱囚;

为我们那些哀泣着的可怜的母亲;

为孀妇及孤儿们, 为遭惨刑的囚人;

也为你祈祷吧, 祈求早日还你自由。

而当幽黯的夜色笼罩着整个坟地,

只剩下无主的孤魂们在彻夜守望,

请勿惊扰它们的安息, 勿打破神秘,

如果你偶尔听到一阵弦乐的轻吹,

那是我啊, 亲爱的祖国, 我在为你歌唱。

而当我的坟墓已被一切人们遗忘,

没有十字架或片石标志它的所在,

就让人们在上面耕种, 让锄铲奔放,

趁着我的骨灰还未沦入乌有之乡,

就让它化成尘埃, 把你的地面铺盖。

那么, 我不挂心被你置于不闻不问,

遨游你的雰围, 你的空间, 你的谷溪,

我将把颤抖的清歌送入你的耳内,

作为香气、 光明、 色彩、 歌声、 叹息、传闻,

时时刻刻复述着我的信仰的要义。

我崇敬的祖国,我的哀愁中的哀愁,

亲爱的菲律宾,请听我临别的诀辞。

我把一切遗交你:我的双亲及朋友。

我的去处,没有奴隶、压迫者、刽子手,

那儿,信仰不死人,那儿,主宰是上帝。

再会吧,父老、弟兄,我的片片的灵魂,

在那被灭亡的家园的童年的伙计。

谢苍天,使我得由疲人的岁月脱身;

再会吧,亲爱的生客,我的朋友,欢欣,

再会,令人眷恋的万物。死就是休憩。

(施颖洲 译)

黎萨尔是菲律宾作家、诗人、民族运动活动家,一八九六年被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杀害。这首诗是他在狱中写的绝命诗,藏在一个灯台中, 由探狱的姐姐偷送出去。不久,他慷慨就义。伟大的死与壮美的诗共同凝成流芳百世的爱国主义的动人乐章。

死是惨烈的,痛苦的,但诗人在选材上剔去了残酷的一面,不正面揭露敌人的罪恶,不表现诗人所受的苦刑,而是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尽情地铺写临终前眷恋祖国的情感,将惨烈的死化为崇高的诗境,用艺术的美来打动人的心灵。全诗可分三部分: 前五节为第一部分,通过死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对祖国的挚爱。诗人珍爱自己的生命,死时仅三十五岁,但为了祖国的解放,即使这生命更光辉、更鲜活、更甜美,也愿奉献出来。 以一颗赤子的心向祖国致意: “敬礼!多么美的是坠亡而使你飞扬, /死而予你以生,死在你的苍空下方, /在那迷人的土地里永远的安睡! ”愿用自己的死换取祖国的生,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把死看成仿佛是在母亲的怀抱中长眠,又是何等真挚的爱过死后种种情景的想象, 进一步坦露了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情感。 死后坟头上会长花草, 会有飞鸟, 诗人将这些自然物象与自己的灵魂联系起来, 表达了死后对祖国的无穷热爱和深情问候。 比起第一部分更感人肺腑。 最后两节为第三部分, 与开头照应, 仍回到诀别的时刻。 诗人把一切遗交给祖国, 包括自己的双亲和朋友。 他去了, 去到一个没有压迫、 没有奴隶、 没有刽子手的地方。 依依不舍地向祖国、 向令人眷恋的万物三呼再会, 以“死就是休憩”作结。生是战斗, 死是休息,这正是战士的格言。

这首诀别诗将情感美、 意象美和想象美统一起来。诗人浮想联翩,捕捉了一系列贮满情感的生动意象,由这些意象群体构成了优美的诗的境界。 诗人是预言家, 预见民族解放斗争即将胜利, 于是选取了“曙光”这个意象, 妙在曙色与鲜血颜色相类似, 都是殷红的, 由此展开想象, 生发出这样的出人意表的诗句: “如若你需要殷红, 将你的黎明染饰, /请倾出我的鲜血, 及时洒用其色泽, /为你的新生的光明之线, 添增绛彩! ”这是多么壮美的想象, 不仅能掀动读者情感的波涛, 同时又蕴含哲理。

一八九八年, 菲律宾获得独立和解放, 证实了诗人的预言。死后,灵肉俱灭, 怎样在死后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呢 这是一个难点。 但诗人在这一点上表现了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 运用了这样几个意象: 坟头的野花, 十字架上的小鸟, 轻吹的弦乐和未化的骨灰。 坟头茂密的草丛间长出野花, 本是常见的现象,诗人却想象成他灵魂的化身: “请把它放在你的唇上, 吻我的魂灵,/那时在寒冷的墓里, 我额上将感应 /你的爱抚的亲切, 你的气息的温暖。 ”将祖国拟人化, 祖国吻着坟头的野花, 死者也就感受到了亲切温暖。 这是双向的爱的交流, 通过祖国对她忠实的儿子的爱, 反射出死者对祖国的难以忘怀的情感。小鸟鸣叫也是常见的现象, 但诗人想象小鸟栖息在钉死他的十字架上,自由地歌唱着安宁的小调, 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耶稣为救世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诗人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被殖民主义者枪杀, 死得一样崇高,一样伟大。 鸟儿的自由歌唱,隐含着祖国的独立和解放。 当夜色笼罩着坟地, 偶尔传来一阵弦乐的轻吹, 这同死者本无关系, 但诗人却用想象为它搭起桥来: “那是我啊, 亲爱的祖国, 我在为你歌唱。”诗人不仅为永远安睡在祖国那迷人的土地里而自豪, 而且还以骨化尘埃、 血沃劲草而 : “而当我的坟墓已被一切人们遗忘, /没有十字架或片石标志它的所在, /就让人们在上面耕种, 让锄铲奔放, /趁着我的骨灰还未沦入乌有之乡,/就让它化成尘埃, 把你的地面铺盖。 ”通过对尸骨的期望, 诗人把感情推到最高点。 这些鲜明生动、贮满感情的意象来源于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来源于诗人爱国热情的母体。诗篇中还出现了“乐园”、“十字架”、 “祈祷”、 “上帝”等字眼,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的菲律宾,运用这些术语宣传爱国的思想,更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首诗还较多地运用了铺陈排比的句式,便于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从形式上看,全诗共十四节,每节五行, 韵式为a ba a b,可谓形式整饬。

诗人对祖国倾注了无限的依恋之情,祖国也不会忘记她忠实的儿子。菲律宾人民独立后,把诗人就义的日子(十二月三十日)定为“黎萨尔日”进行纪念。 《我的诀别》也借艺术的力量将瞬间化为永恒。

(常文昌)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的心情,表达了对歌妓的依依惜别之情。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赠别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第一首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语言精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

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歌妓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最后两句移情于烛,赋予其人的丰富感情,含思深婉,缠绵悱恻。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别云间》表达了作者坚定不屈的复国信念和对家人的依恋之情。在顺治二年,夏完淳和父亲、老师起兵抗清。兵败后,其父沉塘而死,但夏完淳和他的老师继续抵抗。顺治四年,夏完淳因上表谢恩,被清廷发觉逮捕。在被押解南京前,于松江作下此诗。

全诗原文如下:

别云间

作者: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扩展资料:

全诗在首联概括了自己和父亲、老师抗战三年的经历。在这平静的叙事中暗藏了诗人的辛酸与沉痛。颔联抒写了诗人的满腔悲愤。一直期盼着恢复明王朝,但时运不济,被迫入狱,恢复爱国的愿望再一次落空。

颈联坦露诗人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在兵败后,父亲为国捐躯。自己又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入狱后家门恐无后嗣。想到还未尽孝的母亲,孤守两年的妻子。表达了诗人的愧疚和思念之情。尾句抒发了诗人誓死不屈的决心。生前未完成的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人完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03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