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把握诗词的韵味

浅谈如何把握诗词的韵味,第1张

诗词的韵味是诗词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可谓之诗词的神韵。诗词因为有了“神韵”的独特之美,它才有了一般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所没有的特殊意境,那就是用最为精炼的语言,来呈现无限广阔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空间。那么,在诗词创作中,通过“一听二看三联想”努力把握韵味,就是提升诗词创作的关键点。

一 、对诗词韵味的一般认识

对于“韵味”一词的书面解释,大致可以理解为“含蓄的意味”、“风趣的意境”等。“韵”是可以凭借感官来感受的,是与视觉和听觉相关的字面音韵的美。引申到诗词中的韵应该是通过文字词汇的韵律,让读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内心里自然感觉到的一种或朗朗上口,或悠扬悦耳,或温润婉约,或豪放大气,或铿锵有力的各种直接感受。而“味”则是借助于“韵”这一媒介,透过声音韵律在读者内心深处感受到的一种让人有所触动,既“听韵生情”又令读者回味无穷的深刻含义。由此首先学会“听”韵味。

二、诗词音韵承载韵味的内涵

诗词作为文学体裁中最为精炼的文体之一,作者在创作中必须做到“惜字如金”。那么在稀少的文字词汇运用中,如何让诗词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注重诗词的韵味是非常必要的。

艾青1979年访问民主德国(东德)期间,看到了“柏林墙”。他即兴创作了《墙》这一首诗,对当时的“柏林墙”以抒情的手法进行了深刻的定义和解读,并当场朗诵。在《墙》这首抒情诗中,寓哲理与形象之中,首先把“柏林墙”比作一把刀,把柏林城“切成了两片”,把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心剁成了两截。诗人将浓浓的国际主义、民族主义情怀,附着于三米高的大墙,认为它“再高”、“再厚”“再长”也阻隔不住“天上的云彩、风、雨和阳光”,阻挡不住“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更割不断“比风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典型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通过沉重的疑问和激昂的排比句融为一炉,使诗歌的意蕴深厚凝重。诗作者坚信,这道“墙”终究会倒塌,德意志人民终究会实现民族的团圆。在这首诗诞生十年以后,诗人的预言实现了,墙不仅挡不住“云彩、风、雨和阳光”、挡不住“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挡不住“流动的水和空气”,更挡不住“千百万人的比风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柏林墙”终于被拆除了。这首诗以“ang”这样具有激昂色彩的韵母为韵脚,读起来感觉有顿有挫,如波涛滚滚,激昂奔放。凡是包含有元音字母“a”的发音都是响亮震荡的,都是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并便于人们记忆的。作者借助于“ang”这一“韵”的媒介,把“不可阻挡”这一浓郁的“味”展现得清晰可见,加上作者慷慨愤然的情怀,诗歌的韵律就显得更加气势恢宏。

三、巧用文字的外形布局提升韵味

除了“听”韵味以外,还要善于“看”韵味。笔者认为,汉字独特美感的事实存在,也是运用汉语言创作诗词必须注意的要素。如果把诗词比喻成为文字组合的产成品,那么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就是一首诗词的零部件。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它的造型美已经存在于人类社会几千年了,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古老且使用人数最多的象形文字。人们进行诗词创作除了有思想情感的迸发以外,还必须具备对汉语言文字的透彻掌握和娴熟运用。因为在诗词创作中,文字的布局的变换也可以促成某种“韵味”的产生的变化。五、七言律、绝正文各自的均齐划一。《十六字令》,每句一、七、三、五字分行排列,则显得参差错落。

字数的多少和文字的排列讲究对韵味的影响同样也体现在新体诗歌中。笔者在2016年八一建军节期间创作的诗歌《我是战士最荣光》发表后,就有读者评价说“文字的安排错落有致,如翻滚起伏的浪花,起始时字数适中,高潮部分字数增多,结尾部分字数骤减。给人一种波澜起伏的视觉美感。”全诗共计32行,整首诗歌每一句都是用“我”字起笔。三十二个“我”字就是一种“整齐”的布阵标志,而内容的变换无不以“我”的内心独白所表现,有自信,有坦然,有客观理性的表述,也有主观自豪的成就感。最终以“我是战士,我曾经为祖国站岗;我是战士,我最荣光”收笔,紧扣主题。这就是通过文字外观布局给人以视觉上美感或韵味。

四、生活实践是培育诗词韵味的最好土壤

已故著名当代诗人、诗论家吴奔星教授曾说过:“联想和想象是作家、尤其是诗人不可或缺的心理机制。”那么联想和想象的基础又是什么?是生活实践。一个作家、诗人,唯有不断地深入生活,勇于实践,方可以找到创作的最佳灵感。在此基础上,才会拥有“联想和想象”的仰仗。如果一个作家、诗人目空一切,不曾或者很少深入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阅读学习,没有为广大民众创作的勇气,就没有创作的灵感。即使是曾经在学堂里为了应付考试换取文凭勉强死记硬背过几段他人作品的章节,也无法做到艺术青春久驻心灵。

身为当今时代对诗词情有独钟的每一位诗词创作者,无论基础优劣,目标大小,只要勤奋学习,深入生活,勇敢实践,就可以赢得成就。要善于从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学起,从古今中外优秀诗作的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学习掌握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则要领,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创新创作技巧,把握和提炼诗词音韵承载韵味内涵的经验,巧用文字数量和外形布局提升韵味,就可以凭借“一听二看三联想”来赢得更大的成就。

该诗的平仄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句法结构一致,春蝉对蜡炬,到死对成灰,丝方尽对泪始干。符合格律诗的对仗要求。

这两句诗行表达出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至死方休。另一引申义说法是表示具有精神的高尚情操之人。

“春蚕”句,首先以蚕丝象征情丝,爱的情思(丝)如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但仅此仍不足以表达感情的强度,于是又以蚕死丝尽,表达对爱情的执着到死方休。至此,痛苦爱情的表达已到极致,似已无以再进。然而诗人又以蜡炬燃烧这一极平常的事物来比喻自己的爱情之泪。一个“泪”字尽情表露了诗人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痛苦的情思因“泪”而推进一层,进而由蜡炬成灰、蜡泪始干,象征对爱情的执着,虽艰难但亦直到生命完结。真可谓神来之笔。这两句,诗人通过巧妙的谐音喻意,写出主人公悠悠不绝的缠绵情爱,因一往情深的思念而痛苦熬煎自觉的牺牲精神,感人至深,使首联奠定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后人在引用它时,一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往往被用来代指对某种事业的执着态度。

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很注重韵律的。韵律是诗歌中的节奏有规律变化、重复而产生的一种情调,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节奏。在诗歌中,韵律表现为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节奏的和谐流动所传达出来的诗的情感韵味。而韵律美却是一种由细节到整体的节奏美。也就说,不但诗句富有节奏,而且诗句与整个诗歌中每个部分及其各自之间要和谐一致,共同构成整体的节奏美,形成和谐的韵律。而这种整体美,最终在诗歌的押韵上。所以,在诗歌理论中,有这样的说法,韵律主要是指同韵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押韵一般都在句尾,我们称之为韵脚。在古代诗歌中,对于韵的运用要求是很严格的,譬如,近体诗要求两句一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以不入韵,其余各联的上句必须是仄声,对句一般是平声,而且入韵,一首诗往往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也不能和邻韵相押,即使首句入韵的,也只限于首句用邻韵。而古体诗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古体诗的韵部较宽,相邻二韵可以通押,而且韵位较密,可以句句押,或者一二四押,或者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平仄互押。因而,近体诗,譬如一首律诗,共四联八句,在严格的韵律要求下,诗句的较大停顿中配合韵律,又是同韵,自然就形成和谐的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东西(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味到前一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审美效果”,主音明确,主旋律鲜明,而且各联韵脚的音相同,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共同形成整体上的和谐的音乐美,也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这首诗首句入韵,韵脚字是“秋”、“流”、“舟”、“留”,押的是“尤”韵。在诗歌中,首联的的第一句入韵,与后面的“秋”“流”、“舟”、“留”的声音反复出现,形成完整的圆形,诗人的情感就蕴含在这一意境之中。同时,由于古代词语以单音节为主这一特点,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而都是音义相结合的,所以,音也就有表达意义的作用。诗中,第一联的“秋”这个音,也就为诗歌气氛定下了情感基调,与后边的几个韵脚字一起,就如同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一样,这不但在音响上很突出,形成鲜明节奏,达到了和谐整齐的审美效果,而且又为诗歌情感营造了相应的氛围,使诗歌富有情韵,激励着读者的情感,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又如,崔灏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诗句来说,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一联中的两句的平仄是相对的,形成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这样的“顿”,上下两句形成对立而又统一的和谐、整齐美,节奏搭配,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从押韵来说,这是一首首句不入韵的。其韵脚字是“楼”、“悠”、“洲”、“愁”。上一联下句与下一联出句相粘,环环相扣,表现出诗歌在音韵上的整体性。从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首怀古思乡的诗歌。诗人的情感由古及今,思想由此及彼,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从黄鹤楼辐射开去,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乡关的思念。诗歌所表现的是“云水悠悠,情思悠悠”,因而押的是“尤”韵。因为“不同的韵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这往往与诗人的抒发的情感相联系。在这首诗中,“尤”韵吟诵起来表现出舒缓而又悠长的特色,恰恰与诗人的对过去漫长的历史的回顾,对家乡和亲人的不尽思念之情相融合。因而,读者从音韵上就感觉到了诗歌中所包含的声情并茂的特色。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诗歌的韵律需要吟诵才能获得,这正如杜甫所说:“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同时,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不但产生和谐的节奏,提高诗歌的音乐美,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提高诗歌的情感氛围。

1)韵脚是每一首诗词的最根本表现,诗词有了韵脚犹如屋楹之基石,韵脚稳重则诗词筋腱有力,突显诗词的美。

2)使诗词的情感情意与韵脚和谐搭配,才能体现使诗词的情籍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进一步的表达。

3)根据韵脚的声调来配合诗词的情调只不过是一种最基本的随情用韵法,同一声调中还有许多不同的韵脚,这些不同的韵步所体现的感情色彩当然也是不同的,拿平声韵来说,它们就有各自的特点,例如:东,真的韵就是宽平,支,先韵就是细腻,鱼,歌韵就是缠绵,萧,尤韵就是感慨,各有各自的声音。

略说韵律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就不引经据典了(有《诗品》、《词品》、《曲品》等一套丛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这里主要谈谈对押韵的看法。

在散体的语言中,押韵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常用押韵的是韵文(包括赋、诗、词、曲等),韵文的意思就是用韵之文。押韵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韵,也就是一韵到底,这在有些唱词、美文中能够见到;二是隔句押韵,诗绝大多数是隔句押韵,只有开头两句可以都用韵,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逐句押韵,又有隔句押韵,还有隔多句押韵的。韵文用韵,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的作品也有中间换韵的。

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宋朝《广韵》定为韵,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唐代实际用韵,宋代用韵,金元时合并为韵。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韵。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我们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说要大家作诗都要用韵,不用韵就不是好诗呢?恰恰相反,我们是提倡推陈出新的,“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词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词的艺术性。词律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反成为其奴隶而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只是要大家对“陈”有所了解,然后出“新”。何况诗友们常常要做韵文,也有些朋友喜欢依旧格律做诗词,这时候可以格律从旧,保留旧格律的合理部分,如粘、对、韵等,而在读音上却完全从今。实际上,我们在读古代诗词时已经这样做了。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除了古文研究者外,还有谁念“xia”呢?

今韵中,现在成系统的有多种,推荐大家用《中华新韵》的新诗韵,包括一麻、二波、三等共18部,每一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种声调,这是根据普通话的规定的,用它押韵,自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另外,戏曲中惯用的十三辙也是不错的。熟悉今韵,活用格律,用今音作新体韵文,是一定会出佳作的。有些诗友认为写古体诗特别是填词不用古韵就不是“词”,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宋词韵律宋词韵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 ● ◎ △ ▲

小重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小冲山》、《小重

山令》,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踏莎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踏雪行》,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

两句例用对仗。

临江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

三平韵,一韵到底。

蝶恋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鹊踏枝》,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

四仄韵,一韵到底。

一剪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腊梅香》,双调六

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

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

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

句用韵。

渔家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双调六十二字,前后

阕各五仄韵,句句用韵,一

韵到底。

定风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双调六十二字,前阕

三平韵,两仄韵,后阕四仄

韵,两平韵,平仄换韵方式

是“甲乙甲丙甲丁甲”。以

平声韵为主间以仄声韵。

青玉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横塘路》、

《西湖路》,双调六十

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上去通押。

天仙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双调六十八字,前后阕各

五仄韵,上去通押。第四、第五

两句,平仄多不拘,唯第二句第

二字必用去声。

江城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江神子》,双调

七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

五平韵,一韵到底。

何满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河满子》,双

调七十四字,前后阕各四平

韵,一韵到底。前后阕起二

句多用对仗。

满江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双调九十三字,前阕

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

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

后阕三字四字也用对仗,此

调例用入生字

      众所皆知,朗读要有感情。那么怎么才能读出诗歌的情感呢?我的经验是,它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对诗歌有深刻理解之后,才有可能达到。其方法和技巧如下:

1.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只有这样,朗读时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做到感情自然流露。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诗歌的朗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如《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最后一句可稍读重一些;而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把握好朗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4.根据语境处理诗句的停顿。诗歌朗读,有时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就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确定,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掌握好节拍,不仅能充分展示诗歌的艺术境界,而且节奏也会悦耳动听,读来朗朗上口。

诗歌的音乐美建立在语音系统的基础之上,中英诗歌皆然。只有合理调配和运用各种语音,才能挖掘出语音的音乐美和艺术魅力,才能使诗歌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诗歌一般指人们借助韵律富有想象地表达对世界和自身之间关系的强烈感受的一种文学式样,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诗歌读起来有节奏感,有清楚的尾韵,和音乐相似,这种音乐性是诗歌文体的首要特征,是诗歌语言与非诗歌语言的主要分界之一。

押韵是诗歌音乐化的元素。诗与韵并无必然联系,却与语言特点紧密相关。中国诗向来喜爱用韵。因为汉语轻重不分明,音节易散漫,需要通过韵来呼应、贯穿,通过关上联下,把跳跃式的单独诗行联环成审美整体,顺口动听,易记能唱。

押韵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好的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读起来抑扬顿挫,美妙无比,达到声律美,提高作品的语言权。

押韵是让同一个音节在作品语句中的同一个位置上重复吐纳,音感上的回传与深化,能调动起情感的迸发,夯实意境,灵动结构。如果说意象是作品根本,那音律就是作品的“守护神”,意境和音律处理好了,作品在表达的力度上无形中便拥有那么一种震撼力。如果从修辞效果来看,押韵可以调动起作品音节回环呼应,读出来优美动听,流淌出一种回环美。

现代韵脚诗正是吸收兼并了押韵的特性,句句押韵,一韵到底,这种用法称为押排韵,是韵脚诗的主要形式。

押排韵,也叫“打铁韵”。即诗歌中行行押韵,并且一韵到底的韵法。它落音一致,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如臧克家在30年代写的,反映“黑暗角落里的零零星星”贫困人物悲惨命运的诗《当炉女》:

去年,什么都是他一手担当,

喉咙里,痰呼呼的响,

应和着手里的风箱,

她坐在门槛上守着安详,

小儿在怀里,大儿在腿上,

她眼睛里笑出了感谢的灵光。

今年,是她亲手拉风箱,

白绒线拖在散乱的发上,

大儿捧住水瓢蹀躞着分忙,

小儿在地上打转哭的发了狂,

她眼盯住他,手脚不停放,

果敢咬住牙根:“什么都由我承当!”

全诗句句押“ang”韵。

又如王来信《想起周总理纺线线》:

四三年,三月天,

红格丹丹太阳照枣园。

周总理盘腿坐车前,

手摇纺车吱溜溜转,

带头纺线线。

全诗通押“an”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04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