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中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儿童在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逐渐意识到个人和集体、和祖国的关系,并在学习等日常活动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我国心理学家对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爱国主义、良心、荣誉、义务和幸福等五个道德情感范畴,并将道德情感的发展划分了五个水平:(1)自然的、直接的情感;(2)由对直接的个人得失的预测引起的情感;(3)不是个人意愿,而是按照社会反应行动的情感;(4)不管自愿与否,由必须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外部作用力引起的情感;(5)以已被内化并结合成为自我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不仅是自觉的,而且已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3-4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愤怒和悲伤;6-8个月时,婴儿出现对熟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和分离焦虑等。15岁左右时,婴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同情等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性情感。
同时,最初的情绪反应也不断分化,如哭逐渐分化为因饥饿、寒冷、疼痛、困倦、玩具被拿走、成人离开、恐惧、惊吓、成人批评、焦虑等引起的哭。
4-6岁小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即4岁开始的儿童,情感的发展有3个特点:
(1)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
(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
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
(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
2第二阶段即6岁左右的儿童,情绪、情感的稳定性有了很大的增长,表现出对父母的爱、对幼儿园老师的依恋,在集体中热爱小朋友,爱做作业如画图;或喜欢讲故事,爱小动物等情感。其次,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像过去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而是能有意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外露(如疼痛后可忍住不哭),这为今后的个人涵养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再有,由于环境需要而产生的情绪、情感开始发生和发展,表现在喜欢与成人一起,成人离开了,就很痛苦;受教育的影响,开始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还知道为什么好和不好,能主动帮助他人,照顾比他小的弟弟妹妹等,这意味着小儿社会性情感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形成。此外,也同时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当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时,容易产生嫉妒的情绪,看到别的小朋友穿戴漂亮,他也缠着妈妈要买好看的衣服的虚荣心等,这在教育中应注意克服。
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学前期儿童的身心发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一样的心理发展特点,家长需要时时关注,以下分享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1、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
5一6岁的幼儿较3一5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2、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
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3、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并需要培养。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已经开始超脱现实,在记忆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还没有能够深入现实,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即想象无预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题不稳定,内容比较零散:3-5岁的儿童只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5-6岁的儿童就不一样了,例如:听故事,人班儿童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而小班则不然,他们对“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百听不厌。
到了人班,幼儿不仅仅满足想象的过程,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 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日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土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土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对于人班儿童,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4、高级情感开始发展。
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别人的举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白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2(1)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并对儿童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学习,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是一种社会义务。认知理论将学龄期称为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已逐渐超出知觉的限制,形成守恒概念和可逆性,并能进行具体运算。
(2)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全面发展。表现为有意注意开始延长,观察力提高,有强烈的好奇心;记忆则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加快发展。此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例如,低年级小学生能熟练演算加减乘除,但对诸如货币的价值理解就很肤浅。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一个"关键年龄",大约在小学4年级(10~11岁)。低年级小学生对不具体、不形象的概念很难记忆,但机械记忆能力却在飞速发展,通常在10岁达到一生的最高峰。低年级小学生还极具模仿能力;想象力的发展也以模仿性想象为主。因此,成人的言行对其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教师作为他们的崇拜对象,其言谈举止更具楷模作用。
(3)记忆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过渡,已能对抽象的词汇和具体形象的图画,表现出同样良好的记忆;模仿性想象仍占主导地位,但在绘画、手工、游戏中,都有大量创造性想象力的迸发。
(4)社会化日益丰富,促使儿童进一步加深对自我、他人的认识和了解,使自身的个性和社会性都有新的发展。自我意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学龄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不仅在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步发展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品质的更深入评价。该时期也是儿童角色意识建立的时期,受社会文化的显著影响,从而促进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形成。这种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儿童个性的基本形成。
(5)情绪发展进入高级阶段。一些高级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社会道德等,开始落实于行为表现,而且远比低年级时深化。例如,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爱好人,恨坏人”,而且能把这种爱憎感从亲人、班级扩大到爱国家、爱人民方面。不过,在社会化进程中受到消极不良因素的影响,可使小学生的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如骄傲、自满、专横、懒散、嫉妒、幸灾乐祸等)滋长。
(6)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指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躯体侵犯、语言攻击和对他人权利的侵犯。2岁时产生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出现真正的指向性攻击行为,一般在3、4岁左右,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攻击行为明显减少。由于社会认知能力提高,他们越来越善于区分偶然的和有目的的激怒行为,可以宽容他人无意做出的伤害行为。
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3应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对策
启发孩子自己解决困难
临出门时,孩子突然想起老师要他带红色的东西去幼儿园,而红色的东西虽然家中有,却需要花时间寻找,而时间对孩子和父母又都非常紧迫,你是否会立即帮孩子寻找?
对策:如果此时你能启发孩子,譬如“你的红帽子也是红色的,是否可以呢?或者你再想想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色的?”
提示:当孩子掌握了这种方法,平时你还可以加大难度,让他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让孩子学会自救
孩子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他向你求助,为了不让孩子受到老师责怪,你是否会帮他编个理由来应付呢?
对策:你不妨对孩子说:我们应立个规矩,不许找借口,你要对自己行为负责。接下来,你不妨找找孩子无法完成作业的根源所在,是缺乏组织、安排能力,还是其他。从根本上停止为他“擦屁股”。
提示:如果有求必应,势必会造成孩子有问题就等着你来为他解决。平时你可以给他一本日历,让他记下活动时间,或者用即时贴记下时间安排,以便随时提醒。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用图画作为提醒。
教孩子权衡利弊
为了周日的家庭出游计划,你们已有较长时间的安排,却不料孩子又接到同学盛情的邀请,让他前去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对此,孩子不免有些为难,希望父母为他拿个主意,你是否会当机立断呢?
对策:你应该帮助他思考:“如果你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是怎么样?而你不去参加别人的生日聚会,同学又会怎么想?告诉他,每个决定都会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
提示:千万不要替他拿主意。你应该做的是,帮助他去想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将带来的后果,学会自己权衡利弊。如果孩子能经常练习做决定,那么,长大后在面临进退两难的处境时就能应付自如。
从失败中站起来
如果孩子很有信心地参加非常感兴趣的球队选拔赛,却被淘汰而没有录取,当他伤心地对你说:我以后发誓再也不会参加这项活动时,你会如何帮助他呢?
对策:不妨告诉他,你非常理解他现在的感受,但是没有必要落选就放弃这项运动,没有人是完美的,有时总会出错,可以找找哪些地方没有做得更好,才导致这次失败,只要想办法做好,还是有机会的。
提示: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是帮助他们自立的重要环节。平时可以给他讲讲你以前犯的小错误以及如何改正的。最后应鼓励孩子在同伴面前,敢于将自己的不足说出来,学会自己为自己打气。
与同伴协商问题
当孩子为看电视的某个频道,与同伴争论起来时,你是否会急于参与其中,为不愉快的他们裁决问题呢?
对策:你可以提醒他们,生气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有让自己安静下来,各自去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是提示他们可以采用扔硬币等老套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决定结果。
提示:没有什么办法比让孩子自己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更好。而父母的责任,只是在于提示他们协商时注意各自的行为。在他们互不相让时引导他们拿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注意和记忆方面
注意力的发展
(1)五六岁的幼儿稳定性不断增长,因而可以比较长时间地做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或听成人讲故事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5~20分钟
(2)五六岁幼儿开始具有独立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例如,五六岁的幼儿正兴致勃勃地听成人讲故事,但当时如果有一群做游戏的儿童跑进来,幼儿的注意就不会马上离开故事,而转向于游戏
记忆的发展
五六岁儿童不仅能够记住和再现所需要的事物,还能运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方法加强自己的记忆如在成人交待任务时,幼儿自己重复念一遍,以便有意识地听和记如他们在复述故事时,可以记住一些有趣的情节
思维和想象方面
(1)五六岁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当他们思维时,还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进行思维
(2)近六岁时,儿童对熟悉的事物已有一些抽象逻辑思维了,能够开始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总和但不能将本质和非本质的特征很好地加以区分例如问:“什么是马”答:“马有头、有尾巴、有4只脚、会拉车”
(3)儿童进入6岁后,想象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创造性如他们在游戏时,能预先规定主题,商量分配角色和定好规则一个游戏常常能持续玩好几天,情节也逐渐复杂
语言、情感方面
语言的发展
五六岁儿童能正确发出各种音节,并掌握了大量词汇有的幼儿词汇量可达2500~3000个随着认识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已能较连贯地主动地同别人交谈,谈话的内容已不限于眼前的事物,也能叙述一些过去看过或听过的事物
情感的发展
五六岁儿童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渐增长起来对人对事已有自己的看法在与同伴的相处中,能保持友谊,同时情感也增强了能较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
意志的发展
五六岁儿童由于言语和思维的不断发展,因而意志上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有了较大地发展如在游戏中能更好地服从规则举止行动也显得更有组织纪律
抽象概括力方面
6岁孩子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已开始有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例如,在分类能力方面,如果给孩子画有车、船、桌、椅、苹果、梨等等物体的,要求他们将物体分为几类,4岁孩子往往还不会独立分类,5岁以后就能够按交通工具、家具、水果分类4岁孩子往往还弄不清“车子”和“卡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5岁以后,知道“车子”包含着“卡车”和“电车”等,但是如果问他:“这里车子多呢,还是卡车多呢”他们总是回答:“卡车多”5岁半以后,一般都能正确回答:“车子多”他们懂得:“合起来多,分开来少”个别儿童甚至能说:“因为合起来是总数,分开来是一部分,卡车是一部分,比总的少”5~6岁这段时间,更为明显
心理学#原生家庭
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
蛤蟆先生和苍鹭的第三次见面,蛤蟆已经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苍鹭全身心的倾听和理解,使得蛤蟆能够不断的觉知自己的状态,并开启了主动学习模式,这一次他们深入的探讨了“儿童自我状态”,即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了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那么,孩子有哪些基本情感呢?
儿童的基本情感
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
这些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也最重要的人,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语言和行为造就了孩子人生的底色,尽管成年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拥有自主的选择权,但生命里的悲喜在你出生的那一刻就打下了烙印。因此才有了那句“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也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但孩子会从生活中学习。有喜怒无常的父母,孩子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有总是苛求完美的父母,就有了胆小敏感的孩子;父母专职霸权,孩子自卑懦弱;父母溺爱放纵,孩子自私自利……
一切都是父母的错吗?不,他们也是“受害者”,在上一辈的棍棒下长大,被忽视、被指责习以为常。多数情况下,只有当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的满足后,人们才能够有精力来探讨什么是更好教育,更好的精神指引。
释怀吧,我们都曾受过伤,也可以拥有更好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为孩子建设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若他的心底注满了爱,也就有了更多的勇气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就心理学意义而言,没有个性,唯有关系。个性只是在长期固定模式关系中稳定的表现而已。在不同的关系中,人们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
“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学校完全两个样”,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感叹。
“我一直觉得孩子离开我不行,后来发现我不在家的时候,他表现比我在家好多了”。妈妈从焦虑到吃惊。
“娃和我在一起很乖,但老人一带各种无理取闹”……
我们在生活中,常说道“有关系好办事”,其实养娃也一样,只要建立了健康的亲子关系,那些所谓的问题都容易解决。
依恋关系,创设了孩子人生故事的剧本
每个人都长在关系中,关系是我们性格形成的土壤,也是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土壤。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案例中,看到童年的依恋关系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一位女孩张容(化名)因为与男友李东(化名)分手寻求咨询。只是咨询的目的不是因为分手之痛,而是因为李东找了个新女友。这仍然不是痛点,痛点是李东对待新女友特别照顾,宠爱有加,根本不像当年对待自己。因为以前谈恋爱时,却是张容对李东照顾有加,关心倍至。张容的痛点是,怀疑当年李东是否根本没有喜欢过自己。这个想法折磨着她,让她特别痛苦。
我们来一起走进张容的成长故事,可能就理解了她的前男友李东的行为了。
在张容的记忆中,妈妈比较强势控制,她从小就很会讨好顺从妈妈。妈妈不喜欢她哭,她就会强忍着眼泪用笑脸面对妈妈,妈妈夸她是个坚强的孩子。张容几乎从不在别人面前流泪,即使在前男友李东提出分手时也是。她很努力地做得好,努力学习,小学时就会做饭,帮妈妈做很多事情。“很奇怪,有时不想干活、学习,也很想出去玩,也想和别的孩子那样,享受妈妈的宠爱,但是从来没想过和妈妈说要去玩,也很少依偎在妈妈怀里的记忆,会很敏锐地知道妈妈希望自己做什么”,张容回忆道。“最希望看到的是妈妈的笑脸,我一直忘我地努力做个好女儿”,张容眼睛里闪着泪,又硬生生地给咽下了。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土壤里,张容形成稳定的个性特点,会照顾人,隐忍,坚强,独立等。同时,也有紧张、过分谨慎、不真实等特点。然而,从张容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她也想玩,也渴望被人照顾,有时也想做个任性的小女孩。但是,她自动地放弃了这些内心鲜活的需要,从小就是个小大人。
一个婴幼儿要活下来,就会调整自己的模式,去适应妈妈的沟通模式,这是人类得以存在下来的生物心理系统。幼小的张容要依附妈妈才能确保活下来,因此她找到一种与妈妈相处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下来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这其中包括她对世界、他人的看法,她对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看法。她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她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等方方面面,均是为了适应关系而创造和保留下来的。因此,关系才是根本,联结和依恋的需要是孩子在生命力的驱动下,要活下来的第一要务和最高准则。
依恋关系,塑造着孩子的自我、情绪与人际关系
我们在早年的依恋关系里,不断修剪、塑造着自我的行为、情绪、自我价值感等。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早年的依恋关系,往往不断寻求的还是那熟悉关系的味道,在那样的关系里,可能会痛苦,但却感觉可控、安全。直到我们觉察,接纳,选择改变,开始冒险尝试创造不一样的关系体验,我们才可能重新改写早年关系发展的命运,开启自我的救赎和成长之路。
张容在与男友李东的关系里,不自觉地就在创造着早年与母亲的关系氛围,在这样的关系里,她有一种控制感,通过照顾和关心,感受着自己是被喜欢被爱的。“我只有在付出时才能感受到幸福”,张容苦笑道,“如果我不付出,我们俩之间还有什么可以维系呢?”“其实,回忆起来,李东也有照顾自己的时候,但我觉得特别不习惯,不自然,他会有些失落和沮丧,我很难接受别人的帮助和照顾,哪怕是恋爱中”,张容回望自己在恋爱关系中的一些细节,反思着两人的关系。“而李东的新女友是一个和我很不一样的人,很可爱,坦然地享受着李东的爱,而我却无法放松地享受,我想我在关系里太患得患失了,我不相信自己会被一个人爱着,所以很努力”,张容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正视接触伤痛是疗愈的开始,张容开始能够面对自己的这段失败的恋爱关系,也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亲密关系中的相爱相杀之痛往往是自我成长的机会,然而,因为对方是成人,我们容易把责任归为对方,幻想找到一个不同的人而获得幸福。当然,这是可能的。大多时候,可能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爱自己,疗愈自己。然而,逃避痛苦是我们的本能,自我成长之路往往并不那么容易开启。
依恋关系,是孩子成长问题的来源,更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直到我们做了父母,与孩子不自觉地创造了类似当年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只不过,我们的角色换成了父母而已。“我们最不喜欢父母身上的部分,有时会发现我们正在同样地对待孩子”,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悄悄地完成了心理和关系的代际传递。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可能会发现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在养育中崩溃抓狂,倒逼着我们重新去看自己,因为这是我的孩子,不能说换个就可以解除痛苦了。因此,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通过呈现自身的问题,是促使我们走上自我成长之路的开始。
我们改变了,关系就变了,成长在亲子关系土壤中的孩子也就变了。
幸好,关系是可以改变的。
揭开很多孩子问题表现的面纱,起主要作用的往往是关系。如果只是针对问题去改变,急切地寻求技巧应对,而起关键作用的关系土壤却依然强大地发挥影响,改变问题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
或许你认为自己想解决的是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行为问题、学习问题等,然而问题的关键通常是关系,把准脉,找准方向,才可能有的放矢。
下面是几位妈妈的故事:
A母亲说:孩子做作业磨蹭,注意力不集中,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最后探索关系时发现,孩子说:“我就是要向坏孩子学习”,这是一种反抗的宣言。关系才是本质。
B母亲说:关注了很多公号,学习很多育儿技巧,也像书上说的那样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耐心讲了很多道理,孩子还是容易发脾气。探索亲子关系时发现,母亲自己的沟通模式比较理性,不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所以就无法真正地从心里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导致“只见方法不见孩子”。显然只从方法层面上探讨,很难有实质的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