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

如何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第1张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退休人口的数量增加,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大。据调查,北京市2010年6000件民事纠纷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占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赡养”纠纷。上海市子女与老人不交谈的占23%,较少交谈的占41%,而经常交谈的仅占36%。在此环境之下,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关爱老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呼求由此产生。良好的心态有益于健康,而不良心理则可导致心理精神障碍,进一步影响到躯体而有害于健康。作为敬老志愿者组织究竟应该如何去关爱老人?如何从关注老人的温饱、日常照料护理到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 一、要具备老年心理的专业知识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上、情绪上、生活习惯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适应,而程度不同地产生种种心理变化。其表现为: 1 失落感 许多因素会使老人产生失落感,如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收入的降低,多病、丧偶等等。这时往往出现两种情绪:①沉默寡言、忧愁思虑、闷闷不乐;②急躁易怒。性格开朗和兴趣广泛的老人,较容易通过心理调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发现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内向孤僻,兴趣狭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则较难克服失落感。老年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喜爱回忆往事,过去生活比较幸福、事业有成而对社会贡献较多的老人,常常能从回忆往事中得到满足和自尊,因而减轻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业无成的老人,则难以从回忆中得到满足。社区、家庭、亲友若能体察老人心理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帮助老人调整心理状态,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尽快适应赋闲后的生活。 2孤独感 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体质不佳或性格内向而不爱与人交往,因而产生孤独感。子女在身边,若不能体贴老人,甚至关系不佳,不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反而会使之加重。丧偶老人的孤独感更为突出,体能衰退和生病也会加重老人孤独无助的感受。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3隔绝感 赋闲老人与社会和工作单位联系减少,社会交往与信息减少,更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而影响感知能力,常会使老人产生隔绝感。往往表现为对外界变化漠不关心,对人冷漠等等。老人的经历与年轻一代有很大不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与年轻一代有差距。而老人又常因坚信自己的经验而固执己见,因此而造成“代沟”,更加重老人的隔绝感。子女和年轻人应多与老人交流和沟通,在倾听老人讲话时要特别耐心。这不仅使老人感受到尊重、有利于消除隔绝感,而且老人的经验也并非绝对过时无用,耐心倾听,往往也能使年轻一代得到教益与启迪。另外,为老人提供读报阅览、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便利条件也十分必要,这能有效地减轻老人的隔绝感。 4对衰老和疾病的忧虑和恐惧感 老人因体能衰退而表现出对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体不适或罹患疾病便会惴惴不安,加上行动不便、就医困难,更会加重忧虑,担心病情发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还会产生濒死的恐惧感。有的老年病人担心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寡言少语、忧虑。因此,对于患病老人除了关爱体贴之外,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对康复十分有利。 二、在社区深入开展心理辅导 志愿者组织应组织志愿者为精神寂寞、特别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与街道、居委会共同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机构,让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社工,志愿者为社区的老年人做专业的心理疏导。在社区为老人构建“心理教育辅导平台”,“心理诉求减压平台”等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危机救助体系。通过电话问候,上门慰问,网上聊天等形式,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缓解老年人的心理“空巢”。帮助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同时,要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摆脱孤独寂寞,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社区志愿者要不定期的为精神寂寞和有心理疾患的老人开展精神关爱服务,经常陪老人聊天交流,给老人读书、读报,使他们“巢空心不空”。 三、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 依托社区老年人活动室、老年健身活动设施,组织老人开展体育、文化娱乐等群体活动。使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组织、培养老人的兴趣和爱好。如唱歌、跳舞,棋类,桥牌,听音乐,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爱好。打太极拳、练气功,门球比赛,健身活动,联欢会,旅游观光,种花,钓鱼,编织等等。鼓励老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 四、掌握与老人沟通的技巧方法 谈话作为与老人沟通的主要方法与一般交谈有很大不同。对于老年人在沟通时除了一般的要求和技巧外,需要对老人的社会、家庭、个人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解。与老人直接沟通是获得有价值信息的主要途径,交谈是沟通的主要手段。好的交谈效果取决于双方能否建立可以信赖的相互关系。老人不可能在对方轻视和嘲笑的态度下如实反映个人的情况,特别是老人们都曾经有过美好的引以为荣的过去,仍希望受到尊重和承认。因此,与老人进行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尊敬。不论老人目前社会、经济、家庭地位和状况如何,都应从人道主义和平等的立场,像对待自己家中的老人那样,表现出足够的尊敬和耐心,诚恳地听老人诉说,老人产生信赖才能如实反映个人情况,才可能获取对老人护理有价值的资料。 五、普及老年健康教育 老年期是意外挫折和疾病的高发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需要老人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态,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击,提高生存能力。对老年人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是解决老年人精神卫生问题的有效手段,让他们懂得一些维护身心健康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主动解除心理压力,转变不良情绪,就能预防和减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发生。 健康心理是指人具有正常、完美的精神状态,如对周围环境和客观事物抱有积极的态度,能够正确分析和顺应事物和环境的变化,保持愉快的情绪。只有保持健康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和调整机体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能力和效率,使整个机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一样:“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无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这个定义对于老人同样适用,人们只有保持躯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正常状态和良好平衡,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六、社会关怀 老年人是一个衰弱的社会群体,全社会有责任加以保护。政府及社会团体应建立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和各种福利设施,如老年精神卫生中心,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大学等,解决老人的生活困难,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享受集体生活的欢乐,驱除老年的孤寂。对丧偶的老人,子女要理解并支持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再婚。这是补偿丧偶后的孤独、失落感的重要途径。 衰老虽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人类可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延缓衰老。世界卫生组织经充分研究后指出: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长寿老人很多。著名画家毕家索活到86岁;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活到93岁;首先提出油脂烷化理论的德国科学家柴费洛尔活到103岁;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一生多经磨难,但老人活到101岁。尽管寿星们的生活年代、生活方式和条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如心理稳定、通达顺变、乐观、心胸坦荡、善于适应环境和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见,长寿与健康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是我们志愿者组织每一名志愿者不懈的追求,这个工作目标对于确保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陈萍、王燕

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首次将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赡养义务写入条文。而根据本网报道,就在“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当天,江苏无锡市北塘区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开庭审理,老人作为原告,其中一个诉求就是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而法官也当庭宣判要求子女“至少要保证两个月看望一次”。这也是该法实施后的全国首例判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老龄人口增加迅猛。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一首《常回家看看》不仅让作为晚辈的年轻人感慨万分,更是唱出了众多空巢老人的心声。孝敬父母自古就是中国传统美德,孝顺父母是自古至今的先贤们倡导的为子之道,做人之本。但是当一贯用最高层次的道德来要求的东西,变为用低层次的法律来约束的时候,社会文明是否就真的在进步呢?

  

   法律虽然可以强制人的某些行为规范,但是一方面它不可能代替道德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法律只是控制和限制人们的不法行为,保护和鼓励个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全面利益。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对待是与非、善与恶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只要不是违反法律条文,法律是不能够处罚的,这是人的自由选择权利。只是在道德层面有义务实行的行为而不去作为,人自然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将法律代替道德的压力来强行约束人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力量必将会逐渐消亡。如果社会只是期待用法律来解决道德滑坡的问题,很有可能本末倒置。“孝”是道德层面的而非法律层面的,取决于精神层面的“孝心”,而非物质层面的“孝行”。一个人有孝心的必有孝行,反之则不然。

  

   这次无锡北塘法院的判决中,子女若不履行看望义务,权利人可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将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直至拘留。在法律的强制下,子女带着情绪回家看望父母,给父母带来快乐还是添堵?事实上,老人们也明白,自己的孩子在法律的约束或威慑下才勉强回家看看,这样让原本真实的亲情变了味,被动回来的孩子心理上难免会有抵触和埋怨情绪;即便孩子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都不去看望父母,大多数父母也都不舍得控告自己孩子的。换个角度思考,当一个社会起码的日常伦理需要靠法律的强制性来维持的时候,说明在它背后道德滑坡和文明倒退已经相当严重。

“精神遗弃”才是老年人自杀的罪魁祸首

根据一份调查,珠海老年人因伤害死亡中的首位原因是自杀,珠海籍省政协委员蔡越秀认为老年人精神障碍所引致的孝道问题已非常严重,今年提交的提案中,蔡越秀建议,要重视老年人精神疾病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心灵慈善”。(《珠江晚报》2014年1月16日)

  真是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老年组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是自杀(304%),其次才是跌落和交通伤害,这和平时所观察到的祥和老年社会印象大相径庭,不由得让人神色凝重起来,虽然风烛残年,本该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的老年人,如果不是万念俱灰,何以选择轻生来了结自己,要知道,在人生的暮年,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究竟是什么,让老年人最终选择了自杀而了结自己

  近年来,一些老年人骚扰110的现象越来越多,每每都是虚惊一场,尽管是对110的故意骚扰,但是老太太想找人陪聊解闷而出此下策,实属无奈和寂寞难耐,一句“报警只是想和民警说说话”的诉求不仅让人怎么也哭笑不出来,而且还多了一种鼻子一酸的悲悯和同情。

  老太太苦于寂寞孤单,谎称“家里有炸弹”,目的是想和警察说说话,类似老太太如此别出心裁的想法和做法的老年人已经不是孤例,因为寂寞,就要给家人和公共服务机构“找茬”和“找事”,我们应该多站在老人寂寞无助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样的养老尴尬和有些凄苦的境遇,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赵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唠嗑》中,“赵本山”一个人太寂寞只好寻求宋丹丹的“有偿陪聊”,人家花钱唱歌,我花钱唠嗑,道出了空巢老人晚年精神寂寞的窘迫和窘态,也是对子女和社会的精神赡养的呐喊和善意提醒。

  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调查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60岁以上人口过亿的国家,而且即将达到2亿。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6成外来打工者半年以上才见父母一次;央视记者采访一位80岁老人,问现在最在乎什么看起来很硬朗的80岁老奶奶称,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看来,善待老年人,我们绝不该盲目乐观,更需要我们凝重起来,以更理性的态度积极实施“夕阳工程”关爱计划。

  6成外来打工者半年以上才见父母一次,这是怎样的养老心酸,怎么谈呵护老年人,更不要谈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当老人对于儿女的思念只能化作以往的美好回忆;当老人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困难,哪怕老态龙钟,也无奈只好亲力亲为,失去了晚年的安全感;当他们唯一获得的孝敬行为就是儿女从远方打来的安慰电话,如此等等,这对农村养老无疑是一种现实的讽喻,更不要奢谈什么尊和爱。如果说城市善待老年人还差强人意的话,那么农村善待老年人则需要更大的努力。

  央视采访老人最在乎什么,答称年龄大不希望活着,不是老人厌世,不是老人悲观,不是老人对记者的不恭,这是最真实的心里话,透着心酸,透着悲凉,透着无奈,当记者问希望女儿们为她做点什么,她回答:“什么也甭做,就回家看看,多交流交流。嗨……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这位老奶奶气质眼神都不一般,但是却面对镜头说出了‘不想活了’的“丢人”话,多少为儿女争气的老年人,光鲜的外表,坚强的面容,从容的行动,但是却掩盖着被最亲近的儿女戳伤的心,这是怎样的孝道良心啊,可以窥探到老年人“亲情饥渴”是多么强烈。

  20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规定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日前,“常回家看看”即将以国家立法的形式被确立固定下来,可见老年人的“亲情缺失症”已经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

  老年人“亲情缺失症”也是一种家庭软暴力,与养老费用、养老设施这种“硬环境”逐渐完善相对应的是,子女对老人的亲近关怀尤其是在经常陪伴老人等 “软环境”方面仍然缺失,作为子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多少老人,为了经济上不牵扯孩子,为了身体上不拖累孩子,付出了如山的艰辛,对老年人的“精神遗弃”比“物质匮乏”更可怕。

  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重要。一些政府部门和子女片面以为只要给老人足够的钱或者给父母提供足够的物质享受就算自己尽孝道了,这是对孝敬的肤浅理解。对于如今绝大多数的老人而言,老人们更渴望的是子女带来的精神愉悦,更需要的是和子女的顺畅沟通,需要的是相互的幽默和和睦互动带来的会意的笑声,需要的是关注父母怎么活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晚年自我”,和父母一起做生活的游戏比给父母送游戏更讨父母内心的欢喜。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老人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思想上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和畏难情绪,为了让老人能够尽快融入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需要子女们以更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父母再学习,需要付出精力来教育父母掌握新信息,学习新技能,接受新事物,只有这样,老人们才有信心热爱新生活,找到更多的新乐趣。

  曾几何时,父母在,不远游,是中华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敬老和爱老的习俗,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农村传统的孝道开始松动和瓦解,在农村形成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妻子”等现象,年老体弱的父母因为缺少了子女的孝敬和照顾,晚年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如果更多的新生代流动人口仅仅满足于自己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舒适和惬意,而疏忽和淡忘了农村年迈苍苍的父母,不能不说是孝道的退步。

  老人,别把“不拖累孩子”挂在嘴边,你看看周围多少老人,在“不牵扯” 和“不拖累孩子”的诉求下,该享受的时候没有享受,该快活的时候,没有快活,该歇歇的时候还在劳累,该幸福的时候却在“受罪”,为了子女,为了面子,没有活出真实的自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晚年,子女倒是清闲了,可是老人却失去了很多,不值得。

  老年人因伤害死亡中的首位原因是自杀,就是一记警钟,不仅敲给老年人自己,更是敲给了子女,也是敲给了社会,想到了敬老,还要想到如何爱老,更要想到如何才更善于敬老,这是摆在政府和子女以及社会面前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更新敬老观念,多动脑子,多想点子,多找法子,多找路子,总之,敬老更需要敬老智慧,敬老的智慧多了,敬老的生命力就强了,敬老的氛围就浓厚了,敬老的效果就更好了,老年人就不悲观失望了,敬老的“精神遗弃”比“物质匮乏”更可怕,“亲情饥渴”是对孝敬老人的沉重呼唤,“丰盈的精神赡养”是孝顺的高境界,这也是独居老人为了想找人陪聊解闷而谎报“家里有炸弹”对精神赡养敬老的警示。

冯雪峰《论友爱》中讲到:“一个战斗的中年人,从他入世的时日这一方面说,自然的有一种感觉逼着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现实和理想的责任,他是应该比谁都负得大的,而且是不能旁贷的,因此T他比青年人更长久,比老年人更年轻。”

成年人的世界,经历了太多的大风大浪。

40岁以上的男人,经历了社会的阅历,生活的风浪,在面对爱情的时候他们依旧会和年轻小伙子一样疯狂追求吗?

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但我的回答是,男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对感情都会有一定的渴望和诉求,只不过诉求的点不同罢了。

40岁以上的男人,在情感诉求上,往往只有这一个目的。

01

48岁的张大叔

48岁的张大叔,住在我们家楼下。

他有一儿一女,和妻子离婚已经快3年了。

对于孩子的抚养,两人一人一半,儿子归张大叔,女儿归妻子抚养。

现在儿女也都已经长大成人,孩子的事情张大叔不需要再操心。

但是对于张大叔的感情问题,一直都是空缺。

和妻子离婚之后,张大叔一直都没能够再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

也有不少的亲戚朋友介绍,但是再一次面对感情的时候张大叔却犹豫了。

张大叔说:“我和我前妻也就是因为生活中一些大大小小的事吵架才离婚的,那时候我们互不相让,最终这段感情也走向了破裂。

现在再重新开始一段感情的时候,我更加能够希望遇到一个懂我的人,到了我这样的年纪,也就不会再期望太多了,只要能够有人陪,有人懂就足够了,倘若没有,我还是宁愿一个人。”

听完张叔的这段话之后,深以为然。

记得蔡康永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吵架赢的那一刻就是开始后悔的那一刻,它就是一个逞一时之快,然后无限追悔的过程。”

在感情生活中,没有人会不争吵,但是有的争吵会让感情越来越好,有的争吵则会两败俱伤。

其实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在婚姻中不会妥协。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待生活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以前我们总想着输赢,但后来却不再在乎这些。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遇到那个懂我们的人,因为我们有时候缺的其实并不是一个伴侣,而是灵魂上的契合。

02

40岁以上的男人,更加需要陪伴

其实男人也会累,男人也需要被关心,男人也需要精神上的陪伴。

对一个男人来说,能够压垮他们的其实并不是生活的压力而是情绪。

俗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当一个男人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他最希望的依旧是身边能够有一个愿意陪伴他的女人,因为简单的幸往往是最长远的。

面对生活的苦闷,男人无从发泄,面对工作的压力,男人也只能一个人消化。

挣钱养家,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一份责任,但是在这背后,他们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到了一定的年纪,男人不在乎追求那些虚无漂缈得东西,他们更期待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40岁以上的男人,更加希望能够遇到一个懂他们的女人,懂得他们心酸背后的口是心非,懂得他们面对生活的压力苦闷,懂得他们坚强背后的痛苦。

懂,这个字,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包含了太多,每一个男人都希望能够遇到一个知书达理的妻子,因为这样身边倘若能够有这样的女人陪伴,生活也会轻松愉快很多。

懂男人的女人,是充满大智慧的,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相处就是养生。

无论什么年纪的男人,对于感情都始终怀有美好的期待。

每个人对家的眷恋和依赖都是十分强烈的。

家的温暖始终能够够带给一个人,不一样的感受。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成家立业是很重要的一点,家是幸福的港湾,也是一个男人最坚强的后盾,拼命工作的背后,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家的责任和担当。

感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乐趣。

懂得陪伴,对一个男人来说也是巨大的安慰。

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期待一份美好的感情,追求一份家的美好和温暖。

40岁以上的男人,在感情中也更加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女人的体贴和关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24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