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机器人或对话式机器人为什么可以拥有和人一样类的感情?

情感机器人或对话式机器人为什么可以拥有和人一样类的感情?,第1张

很多人都相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强大,但他们不相信或者不愿相信,机器人会和人类一样拥有情感;这也符合我们很多人的认知:我们是碳基生物,而机器人是硅基生物,我们人类总有一些东西是机器人学习不了的。

话虽如此,可怕的是,机器人正在慢慢学着拥有情感。情感算法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研究方向。正因为情感这东西,涉及到大量的脑科学、神经学、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还有其他领域知识,所以,这是机器人情感化的关键一步。

当我们和另外一个人有情感上的交流时,一定不是空洞干巴巴地问答式对话,我们一定是带着基础知识、偏见、情绪、观念、心情、眼神、语气、态度、肢体语言来和对方互动的。举个例子说,你和女友恋爱,没冲动没感觉,即便交流也没语气变化和情感带动,即便是听清了也没理解明白对方侧重点,那么对方就是一个呆木头,还不如和机器人恋爱呢。所以机器人要有情感,一定会跳出空洞问答、无情感反馈式的对话。

这也是让机器人拥有情感所研究的内容。要让机器人拥有情感,首先它得懂得沟通、能理解能陪伴能反馈。比如现在的机器人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听一句话并答一句话,但是同样一句话,对方是在什么场景下说的,带着什么情感、态度、语气、表情、肢体动作、生理特征说的,是正话反说还是话里藏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是酣畅淋漓直抒胸襟?

很多人不信机器人会有情感,可能就是源于此,觉得人太复杂了,要懂一个人困难得难以想象。机器人学不会,可是如果上述问题逐步解决了,也就是情感语音合成、面部表情识别和合成、肢体语言合成、人类性格大数据、场景化识别种种技术问题得到综合突破,基于AI的机器人深度学习了人类的情感表现大数据内容,你还觉得机器人没有情感吗?

一个文化的核心源头是其价值观,而价值观是情感模式的选择,所以,要探寻一个文化的根基就必须追溯其情感模式!

如果我们在百度搜"情感模式",会发现其对情感模式的定义非常奇怪,正好与心理学的共识相反!认为,人类的情感模式是被价值观所决定的,即价值观塑造情感模式,这样的谬论和唯物论及进化论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想要对自我和中国文化有理性的认知,就要突破这个谬论!

情感模式是一切体验和价值定义的前提,人类是先有情感模式,后有价值定义!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一个蒙昧的文化、一个残酷的文化,就是因为因为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过于低级和病态!

一个文化的情感模式也可以被称为"内视角",即内心所关注的内容!中国文化的内视角关注两个内容:一个是安全,一个是尊荣,通俗来说,就是恐惧和面子!这样的内视角和动物差别不大,这使得中国文化停留在了一个动物性本能的蒙昧之中,而中国人的人生动力则在"生存"和"荣华富贵"的两极之中摇摆,数千年来没有丝毫的改变!

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文化,其情感模式下的内视角都是决定性的,既是起点又是目的!情感模式就像一个隐藏的驱动程序,必将驱动人生走向其预设的目的,可以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对其情感模式呼应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童年被塑造了扭曲病态的情感模式,那么他的一生必然是追逐病态体验的一生!

"生存恐惧"和"荣华富贵"必然造就麻木、隐忍、对抗、贪婪的民族性格,也必然造就"等级尊卑"的病态价值观!如果我们不改变和提升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就永远不可能抗拒其隐藏的"必然性的驱动力",永远的回到野蛮的原点!对一个文化来说(或者对一个人来说),其情感模式主导的价值驱动是不可抗拒的!

西方文明的情感模式是关爱和崇高,其内视角的内容是自由和平等,那么,这个情感模式是如何被塑造的呢?原因很复杂,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被宗教、艺术和理性哲学所塑造的,而这些高贵的情感源头,却似乎从来没有在中国文化里出现过,所以,也有人说"中国人是被上帝遗忘的民族":上帝虽然创造了中国人的肉体,却没有赋予中国人审美性的情感模式,这让我们永远停留在了一种动物性的蒙昧之中,被生存的恐惧和贪婪的欲望死死的拖住,并会本能的抗拒一切的文明!

情感模式包含了动力和目的,它就是自我实现的驱动力本身,这种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

  对陌生人感到焦虑是孩子情感发育旅程中的第一里程碑。3、4个月进可以与陌生人平静相处的孩子,这时可能在陌生人靠近时出现紧张的表情,你会认为发生了什么差错,这种情况对本阶段儿童来说是正常反应,不应感到忧虑。甚至对以前孩子可以很好相处的亲属或儿童看护者,现在也会表现为躲藏或者哭泣,特别是在他们草率地接近孩子时。

 几乎在同时,他对你更加依恋,这是分离焦虑的开始。正如他开始认识到每一个物体都是独特而永恒的,他也会发现只有一个你。当你走出他的视野时,他知道你在某个地方,但没有与他在一起,这将导致他更加紧张。他几乎没有时间观念,因此不知道什么时候,或你会不会回来。一旦他稍大一些,过去与你一起相处的记忆将在你离开期间安慰他,他会期望和你重新团聚。但现在他仅仅知道你的存在,因此每一次你离开他的视野——即使是进入相邻的房间——他也会烦躁并哭泣。当你和别人一起离开他时,他会撕心裂肺一般地尖叫,到睡觉时间时,他会拒绝离开你,不去睡觉,随后他会在夜间因寻找你而醒来。

 你期望情感分离持续多长时间?通常情感分离在10~18个月期间达到高峰,在1岁半以后慢慢消失。在某种程序上,孩子情感发育的这个阶段对母子双方都是温和的,但从其他方面看又是非常痛苦的。毕竟,渴望与你相处是获得首次和最大依附的征象。当投进你的怀抱时,孩子的情感强度是难以抑制的,尤其是当你认识到在本阶段没有任何人——包括孩子在内——认为你是十分完美的。另一方面,你可能感到无休止的纠缠使你窒息,然而在任何时候你不顾孩子哭泣而离开时,也会有犯罪的感觉。幸运的是,这种情感漂移的煎熬最终和情感分离一起消失。但同时尽可能低调处理你矛盾而痛苦的心情。下面是一些建议:

 1 当孩子疲劳、饥饿和生病时,对分离情感更加敏感。如果你知道自己将外出,将你的外出时间安排在他打盹和吃饱以后,当孩子生病时,尽可能与他相处时间长一些。

 2 你离开时不要过分渲染,让和他在一起的其他人做一些分散他注意力的事(玩玩具、照镜子或洗澡)可以使孩子分心,说再见后,就轻轻离开。

 3 记住在你离开几分钟以后,他的眼泪就会消失,他哭泣是为了阻止你离开,当你离开他的视野后,他很快会将注意力转向与他一起相处的人。

 本阶段末期社交和情感发育里程碑

 对陌生人感到害羞或焦虑;

 每当父母亲离开时哭泣;

 在游戏中通过模仿他人获得快乐;

 对有些人或玩具表现出特别的喜好;

 在哺乳期间测验父母亲对他行动的反应(当他拒绝吃东西时你怎么办);

 测试父母亲对他行为的反应(当你离开房间时,如果他哭泣你怎么办);

 对某些情况感到恐惧;

 对母亲和经常看护他的人的喜欢程度超过其他人;

 重复声音和姿势以引起注意;

 吸吮手指;

 给他穿衣服时,他会伸开上下肢。

 4 通过可在家里进行的短时间实践活动,教会孩子处理情感分离。刚刚开始发生情感分离时,很容易处理,因此当孩子爬进另一个房间时(能避免孩子碰伤的房间),不要立即跟随进去,当你必须暂时进入别的房间时,告诉孩子你要去那里并很快回来。如果孩子大呼小叫,给他回话,而不是立即返回他的身边,他将逐渐知道在你离开时不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同样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在自己许诺的时间返回。

 5 如果你将孩子送进保姆的房间,不要把他丢下就走,在这个新环境中与孩子一起待上一段时间,你要离开时,向孩子保证很快回来。

 如果孩子身体强壮,对你的依附很正常,那么与其他孩子相比,情感焦虑将会出现得更早,消失得也更快。不要抱怨他的占有欲,尽你的努力维持更多的关心和好心情。你的行动可以教授他如何表达爱并得到爱,这是他在未来许多年赖以生存的情感基础。

 从一开始,你已经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特别脾气和喜好的独特个体来对待。然而,他自己对自己的与众不同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现在孩子独特的自我观念已经非常明显。随着他的独立个体的概念越来越强,他也会更加理解你是一个独立的人。

 在这个阶段,孩子具有自我意识的最明确的征象是孩子在镜子中观察自己。在孩子8个月时,他只是把镜子当做一个有趣的物体,或许他会认为反射的影像是另外一个孩子,或者他会认为光和影形成的影像只是神奇的图像,但是现在他的反应将发生变化,意味着他可以理解镜子中的图像是他本人。例如,在照镜子时他会触摸自己的鼻子,或者牵拉自己的头发。你可以通过镜子游戏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当你和孩子一起照镜子时,寻找身体的不同部位——宝宝的鼻子或是妈妈的鼻子。把镜子移开或者拿过来,利用映像做藏猫猫的游戏,或者通过做鬼脸表达需要用文字传达的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自我概念变得更加成熟,他会见陌生人和你分离的时候几乎没有障碍,他自己也将变得更加自信。以前你可能在他感到舒服时指望他能听话,但是现在通常难以办到,他将以自己的方式表达需求。例如,在你将某些食物或玩具放在他的`面前时,如果他不予理睬,不要感到吃惊。或者当他变得更加活跃时,你会发现你经常要说“不”,以警告他远离不应该接触的东西。便是即使他可以理解词汇以后,他也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必须认识到这仅仅是强力反抗将要来临的前奏。

 本阶段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害怕他以前学步时曾经适应的物品或情况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害怕黑暗、打雷和吸尘器的声音很常见。以后你可以通过与孩子交谈减少这种恐惧,但是目前惟一的解决方法是尽量避免接触这种环境:在他的房间旋转长明灯、在孩子不在附近时使用吸尘器。当你不能避免孩子进入引起他恐惧的环境时,要估计他会出现的反应,不要远离他,使得他在需要时可以靠近你。安慰他,与他平静地待在一起,让他看到你并不害怕。如果你在他每次听到打雷时,或听到头顶喷气式飞机的轰鸣时安慰他,他的恐惧会逐渐减少,最后他看见你就会感到安全。

 让孩子与看护者熟悉

 你的孩子需要一个新的临时看护者吗?无论何时,尽可能让孩子在你在场时熟悉这个新的看护者。理想的情况是,在你离开之前,让看护者与孩子融洽地相处几天。假如没有可能,在你必须离开之前,保证自己每天有1~2个小时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度过熟悉期。

 采用下面的步骤,在第一次会面期间,孩子与看护者将逐渐互相熟悉:

 1 当你和看护者谈话时,让孩子坐在你的膝上。看到孩子放松后再让看护者与孩子的目光接触,直到孩子开始观察看护者或自己心满意足地玩起来。

 2 当孩子仍然坐在你的膝上时,让看护者与孩子谈话。看护者仍然不应该走过来抱孩子或者尝试直接接触孩子。

 3一旦孩子对交谈感到舒服,把孩子与他最喜欢的玩具一起放在看护者对面的地板上。让看护者慢慢接近孩子并参与玩具游戏,一旦孩子与看护者逐渐熟悉起来,你就要悄悄退后。

 4 当你离开房间时,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孩子似乎对你的离去没有反应,就是成功的开端。

 这种轻松的介入方式适用于以前没有见过孩子的任何人,包括亲属和朋友。在本阶段,成年人靠近孩子、发出狂喜的或更糟的声音以及试图将孩子从母亲身边抱走都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发生这种情况时,你必须干涉。向这些好心人解释孩子需要时间与陌生人熟悉,如果他们慢慢接近,孩子的反应则可能好得多。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

情绪和情感都是主观认识的一种感受,但是二者有区别,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情绪: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2、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二、特点不同

1、情绪:在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情绪具有独特的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种成分。

2、情感: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

三、作用不同

1、情绪: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

2、情感: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2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