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叛乱宋仁宗差点被杀身亡,为何不追查真相?

宫中叛乱宋仁宗差点被杀身亡,为何不追查真相?,第1张

在宋朝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莫名其妙的宫廷叛乱,当时因为宋仁宗的曹皇后指挥有度,叛乱最终被平定下来,也幸亏如此,否则宋仁宗很可能就被杀掉了,然而事后宋仁宗坚持认为这就是曹皇后一手导演的,不仅怪罪皇后,还把什么都没做的张美人升为贵妃,听起来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而且宋仁宗差一点就死了,却对这场叛乱幕后的真凶一点也不感兴趣,根本不去追查到底是谁要杀自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发生在庆历八年正月的宫廷叛乱,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谜团。庆历八年正月十八日夜里,宋仁宗留宿在曹皇后宫中。半夜有士兵叛乱,企图攻击皇宫,后宫大乱。宋仁宗惊慌不知所措,反倒是曹皇后很镇定。曹皇后一方面让都知王守忠去求援,带救兵平叛,另一方面制止谣言,还让人准备水,防止叛军放火。结果证明曹皇后是正确的,叛军真的想放火。后来,叛乱被平定。

不过,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本来这涉及到宋仁宗的安危,宋仁宗理应详查,消除隐患。宋仁宗却反而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奇怪的是,几个月之后,宋仁宗认为叛乱是曹皇后指使,同时又因功将张美人提升后贵妃,事实上,张贵妃在这场叛乱中什么都没做。

历史史料对这场叛乱的记载是非常少的,这使得叛乱的真相可能会永久埋没。据记载,经过现场的勘察,叛乱的首领应该是崇政殿的军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四人。只是这4人均当场被杀,叛乱之人也大多当场死亡。

叛乱过后,宋仁宗曾召集群臣商讨此事应如何处置。时任参知政事(副相)的丁度表示:此事关系重大,朝廷不能容忍,理应详查。但宰相夏竦却认为此事影响太大,牵扯到众多内官,朝廷应该尽快平息此事。

《宋史》:后二年,卫士为变,事连宦官杨怀敏,枢密使夏竦请御史与宦官同于禁中鞫之,不可滋蔓,令反侧者不自安。度曰: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请付外台穷治党与。争于帝前。仁宗从竦言,度遂求解政事。

宋仁宗采取的是夏竦的建议,将此事不加详查,大事化了。这是让人很难理解的地方,宫廷叛乱,直接威胁到宋仁宗的人身安全。站在宋仁宗的立场上看,宋仁宗理应彻查到底,挖出隐藏在暗处的隐患。宋仁宗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此事呢?

我认为宋仁宗并不是要放过此事,只是认为不宜大张旗鼓地调查,悄悄地详查才是最可取的。其原因是此事可能会涉及到后宫隐私,不方便公布于众。如果让朝廷中的人光明正大地调查,一旦挖出后宫中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丢脸的可是宋仁宗。所以,宋仁宗表面上是采纳夏竦的意见,实际上是暗中采纳了丁度的意见。

那么,宋仁宗究竟查到了什么呢?恐怕现在已经没办法知道了,我相信宋仁宗确实是得到了一些信息,但用处不大,显然没有查到事情的真相,也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历史史料上仍然记载着一些蛛丝马迹,反映了宋仁宗可能是掌握了一些信息。

1此事与张贵妃关系应该不大,至少宋仁宗是这么认为的

张贵妃之前只是个美人,宋仁宗力排众议将她进封贵妃,足以表明以宋仁宗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张贵妃跟此事无关。不过曹皇后手下有一宫女可能与叛乱的士卒有过联系,曹皇后想处死该宫女,该宫女却跑去向张贵妃求情,这似乎有点反常。张贵妃向仁宗说情,宋仁宗本来已答应赦免,只是曹皇后坚持以肃清后宫为由处死该宫女,宋仁宗也无可奈何。这个小插曲其实更像是张贵妃暗中把亲信安插到曹皇后身边,曹皇后知道后借机拔除隐藏在自己身边的奸细。

2此事与宋仁宗身边的一名叫杨怀敏的宦官有关系,但估计涉案未深,夏竦又与杨怀敏交往甚密

叛乱发生之后,一大批官员被贬职,例如任职皇城司的很多官员被贬出京城。这不难理解,皇城司是宋朝特务机构,负责监察一切对宋朝不利的人或事。叛乱既然已经发生,皇城司却毫无察觉,理应承担责任。

一些史实明确记载,宋仁宗身边的宦官杨怀敏可能牵扯到叛乱一案中。夏竦之所以建议息事宁人,其原因也有可能与杨怀敏有关。有迹象表明夏竦和杨怀敏两人相互勾结。

《续资治通鉴》:亲事官夜入禁中,欲为乱,领皇城司者皆坐逐,独杨怀敏降官,领入内都知如故。言者以为竦结怀敏而曲庇之。

叛乱发生后不久,杨怀敏和夏竦也被贬出京城。杨怀敏在宫廷叛乱后其实只是被降职,但不久又发生了一起宫中士兵偷盗案,牵连到杨怀敏,使得宋仁宗把杨怀敏贬出京城。此事发生在叛乱后不久,难免让人想到两者是有关系的。不过后来,宋仁宗曾一度动了召回杨怀敏的念头,这就表明杨怀敏当时可能涉案未深,被贬可能只是因为失职而已。当时的枢密副使胡宿建言阻拦宋仁宗召回杨怀敏,宋仁宗才就此作罢。

夏竦被贬的原因更是让人喷饭。一天天上无云,却发生了五次地震。宋仁宗找翰林学士张方平来问话,张方平:夏竦是奸臣,上天才会这样警示于是宋仁宗把夏竦给贬了。古人迷信,这种上天警示通过只会拿皇帝来说事,却很少拿大臣说事,夏竦被贬多少有点儿戏。不过,我认为夏竦与叛乱关系不大,理由有二:1)夏竦几乎没有任何动机;2)夏竦与杨怀敏有来往,既然杨怀敏涉案未深,这就表明宋仁宗手中也没有证据表明夏竦与宫廷叛乱有关。

《续资治通鉴》:会京师同日无云而震者五,帝方坐便殿,趣召翰林学士张方平至,谓曰:夏竦奸邪,以致天变如此,宜出之。

夏竦之所以被贬,其主要理由有两点:1夏竦当时已位列宰相,作为外臣却与内臣有来往,这犯了忌讳;2夏竦的建议让宋仁宗不满。宫廷叛乱涉及宋仁宗的安危,夏竦却因杨怀敏之故,提出息事宁人的建议,声称不宜激怒那些暗中隐藏的叛乱者,以免他们狗急跳墙,做出更大的事情来。这建议实在是没把宋仁宗放在眼里,表面上宋仁宗似乎是采取了夏竦的意见,其实心中却对夏竦非常不满。

3宫廷叛乱是否与曹皇后有关

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曹皇后跟叛乱有关,不过宋仁宗这么认为自然是有他的道理。宋仁宗将张贵妃从美人一下子进封为贵妃,其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他宠幸张贵妃那么简单,而是他当时确实已经有了废后的想法,想让张贵妃取而代之。只是宋仁宗苦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曹皇后与叛乱有关,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废后。可以看出,宋仁宗怀疑曹皇后所为也仅仅是猜测,此猜测可能缘于几点:1)宋仁宗的调查没得到有用的信息,于是只能靠想像;2)宋仁宗与曹皇后关系一般,宫廷叛乱当晚留宿于曹皇后宫中,这未免太巧合了;3)种种迹象表明曹皇后似乎是做好了准备,曹皇后在现场太镇定了,甚至可能预知此事;4)曹皇后为人强势,有谋略,以曹皇后的为人确实是有可能做出这样事情的;5)曹家是武勋世家,家族中有多人在军中任职,在禁军中同样有很多曹家的人或与曹家有关的人,曹家是有能力发动这样的叛乱的。

宋仁宗自己又给曹皇后编出一个发动宫廷叛乱的理由:即彰显自己的能力,以引起重视。这么一来,在宋仁宗心中,曹皇后有动机、有能力发动宫廷叛乱,显然曹皇后就成了最大的疑犯。

宋仁宗如果一开始大动干戈,详细调查,可能反倒容易查出真相。宋仁宗忌讳太多,只能悄悄调查,结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这场宫廷叛乱的真相也永远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让人不解的是,宋仁宗因此功将张贵妃提升为贵妃,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宠幸张贵妃而夺人之功。张贵妃究竟有没有立功,宋仁宗心中应该最清楚。张贵妃去世之后,宋仁宗感念张贵妃,却说张贵妃确实在叛乱中保卫他。

《续资治通鉴》:妃嬖幸少比,然终不得紊政。及薨,帝悲悼不已,谓左右曰:昔者殿庐徼卫卒夜入宫,妃挺身从别寝来卫朕。尝祷雨宫中,妃刺臂血书祝词,外皆不得闻,宜有以追贲之。

今天依旧风雅“宋”。2020年上半年的电视剧《清平乐》你追剧了吗?我们不得不承认克己复礼的宋仁宗作为君主在封建时代里确实难得一见,可作为男人,他可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猪蹄子啊。

《清平乐》剧照,大猪蹄子宋仁宗

在曹皇后、贵妃张氏之前,我们都知道仁宗有一位由他的母亲刘氏为他迎娶的皇后郭氏。迎娶郭氏的时候据说仁宗是不愿意的,他更中意和郭氏一起进宫的张氏(并非之后的张贵妃),可当时还未亲政的他,胳膊扭不过大腿,郭家姑娘就为后了。今天我们就从郭氏起,说说与她争风吃醋的那些姑娘!

《清平乐》剧照,刘太后和光皇后

后宫争风吃醋,皇后郭氏把仁宗给挠了

看过电视剧《清平乐》的小伙伴应该从郭皇后为数不多的出场机会看得出来,这个姑娘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都不太高,当然也有可能是为“爱”疯狂。

《宋史》记载:“后既立,而颇见疏。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

《清平乐》经常和郭氏起冲突的杨美人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就是郭氏虽在刘太后的支持下成为皇后,可宋仁宗却对其“不来电”,反倒是对尚美人、杨美人都非常喜欢。后宫的女人都是靠着皇帝的“恩宠”过日子,时间一长,得宠的尚、杨二人就经常和郭氏有点小摩擦。

终于有一天,不被老公喜欢还被“小妾”们啪啪打脸的郭皇后受不了了,在尚美人对她有侵犯的话语之后,她决定不忍了,冲上去就想给尚氏来两大耳刮子,却不曾想被“英雄救美”的仁宗给拦住了,完事还误伤了“龙脖子”,宋仁宗火了!

由于曹皇后生前不得仁宗赵祯圣宠,且无子女。所以按照常理曹皇后在赵祯赵官家身后,必然下场凄然。曹皇后的结局和刘娥一样,成为了宋朝第2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但途径完全不一样。刘娥最初得益于曾经受过赵恒的圣宠,而曹丹姝靠的是“忍”。

仁宗一死,曹皇后就粉墨登场,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她处乱不惊,将皇宫的钥匙收起来,并且封锁了赵祯去世的消息,然后先把赵曙叫去准备继位的事情,同时又召见了韩琦、欧阳修等大臣,希望他们支持赵曙继位,大家看到已经封锁严实的大门,都纷纷支持赵曙继位。就这样,在曹皇后的精心策划与安排之下,赵曙才顺利登基成为皇帝。

曹皇后深知赵曙与自己没有感情,她这样做,是想有拥立之功,赵曙会感恩,谁知道赵曙是个极度自私和冷血的人,仁宗送葬的日子,儿子都得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可赵曙却躲在深宫里就是不出面,就一句话:我病了。祭祀现场,就只有仁宗的遗孀曹太后孤零零一个人站在灵前。

宋仁宗养子宋英宗赵曙是个极度自私、做事不顾后果的人,仁宗去世后,身边有四个女儿,长女福康公主早已成年出嫁,可是与丈夫感情不合,两人分居长期住在宫中,十女庆寿公主、十一女永寿公主都是四岁,十二女宝寿公主只有两岁,英宗把这四位公主全部赶出宫,腾出位子给自己的儿子女儿住,对曹皇后也不孝顺。

赵桢继位十六年,也就是快三十岁了,才有了第一个儿子,结果生下了只有一天就死了,这时候大臣们纷纷游说仁宗,让他学他爹真宗过继个儿子。

真宗四十多了,唯一的儿子死了,很着急,就过继了侄子赵允让,谁知赵允让过继后不久,真宗就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赵桢,于是吹吹打打把赵允让送出皇宫,赵允让由太子又变回宗室子弟。

但是好景不长,仁宗的二儿子不到三岁就死了,第三个儿子也是不到三岁就死了。大臣们一直劝说仁宗再把赵曙接回宫,仁宗拖到五十多岁,病重了才再次把赵曙接回宫,名为养子,其实并无感情,宫内有个迎曙亭,让晚年的仁宗颇为感慨,看到赵曙就心里发堵。

宋仁宗,讳祯,排行第六。故曰赵老六。对于这位皇帝,大部分人对他的第一印象除了“包爱卿”,大概就是“狸猫换太子”了。姑且先不论这事儿的真假,赵祯本人就是个非常值得一说的人物。

如果说起中国历史上最厚道最好脾气乃至惯得臣子蹬鼻子上脸的皇帝,仁宗排第二,那绝对不会有皇帝争得了第一。即使在脱脱修的槽点无数的(宋史》中,也不吝给他一个“天性仁孝宽裕”的评语。当然,后面还有一句“喜愠不行于色”—至于您乐意理解成心机深沉还是满脸天然呆,看您心情了。

话说赵祯即位的时候年纪不大,所以当时的太后,也就是他爹的爱妻章献皇后垂帘听政。要知道,一般垂帘的太后有两种:一种是孝庄那种,平衡庙堂辅佐小皇帝,然后等小皇帝长大了,还政身退,名传千古;还有一种就是吕后那样的,独揽大权,欺凌宗室,最后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名传千古。而这位刘太后,大概正好介于这两者中间。她既想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刚登基的小皇帝以稳定自己的权力,却似乎又并没有效法则天皇帝的意图。所以这就造成了这位太后某种意义上的偏执—比如插手小皇帝的婚事。

赵祯他这辈子既没有一个姓柴的青梅,更没有一个叫丝言的跟包大人有过暖昧的郡主做皇后。如果非要给赵祯找个初恋的话,那应该是王蒙正之女。从史书寥寥数字的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位女子应该是容姿绝世到让小皇帝一见钟情。但是刘太后认为王氏“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便将这位女子许配给她的前夫刘美(本叫龚美)的儿子刘从德。这恐怕是赵祯对刘太后不满的开始。

不得不说,多情是赵祯的优点,却也是他的缺点。他的多情用在国事上,造就了温情脉脉的政治风气,然而对于后宫的女子来说,这种多情在某种意义上却是悲剧的源头。老六原配的皇后姓郭。这位皇后是刘太后选给他的,然而老六似乎更喜欢美貌的张美人。这很容易理解,少年人么,“知好色和慕少艾”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他在决定立张氏为后的时候,却遭到了刘太后的强烈反对。诚孝如赵祯自然不能对嫡母刘太后表达他的不满。所以可以理解,他与郭皇后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那般水火不容了。当怨愤积聚到临界点的时候,冲突发生了。

对一个皇后来说,需要的可能更多是皇帝的尊敬而不是宠爱。但是俗话说得好啊,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其实作为皇后不许皇帝去别的妃子那里,撑死了被大臣或者太后认为不贤、嫉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却引起了赵祯的不满。作为青春期中二病严重发作时期最明显的泄愤途径,夫妻吵架其实也不算一件大事儿,但是当皇后打伤了皇帝的时候,废后也就必须提到日程上了。

这次废后是赵祯这辈子少数强硬而任性的决定,他甚至不顾那群已经闯到寝宫进谏的官员,甚至发下“伏阁请对,盛世无闻,孔道辅等冒昧径行,殊失大体”这样的诏书,将孔道辅和范仲淹贬出京城,其他进谏大臣罚俸半年。废后之议因此而定:“皇后以无子愿人道观,特封其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别居长宁宫以养。”

但是在已经册立了下一位皇后之后,多情的赵祯又想起了郭氏,有点后悔年少时的冲动。估计他对郭氏也并不是没有感情,便忍不住遣使探问,并写了一首乐府诗给郭氏,而郭氏的回答也颇为怆惋,估计“长门自是无梳洗”之类的话没少说。而且据说赵祯曾经密令将郭氏召回,但是这位彪悍得急了会巴掌扇人的皇后娘娘回答道:“若再见召者,须百官立班受册方可。”颇有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后来郭氏生病,仁宗还派阎文应带医生前去诊视,但是数日后,郭氏暴毙。从当时宫廷内外到现在的研究,都有人怀疑阎文应下毒。在郭氏死后,赵祯追复她为皇后。

赵祯的第二个皇后是大将曹彬的孙女,然而这次也是妥协的结果,大臣们需要一个出身高贵的皇后。于是赵祯再次屈服于大臣们的意见。对于曹皇后,史书不吝于赞美性慈俭爱好是在禁苑里“种谷亲蚕”,还写得一手好飞白。我们对这位女子最熟悉的一件事,大概只是这位睿智的女性把苏东坡从乌台诗案的牢狱之灾里捞出来。

这位将门之女并不只是一味的贞静。史书记载,庆历八年(1048)正月,卫卒作乱,杀人禁中。正巧这日帝后同寝,于是我们在史书里看到这位皇后冷静机智的一面:她一面安抚准备出逃的仁宗,一面从容不迫指挥侍女宦官搬兵救驾,预防贼人纵火,并在阵前“亲剪其发以为识,谕之日:‘贼平加赏,当以汝发为证。’故宦者争尽死力”。

然而当事态平息之后,仁宗却似乎忘记了曹皇后所做的一切,他告诉辅臣“宫庭之变,美人张氏有雇哗功”。意思是这件事情是张美人的功劳,可怜贤淑的曹皇后功劳全给抹杀没了,这下连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夏竦即倡言宜讲求所以尊异之礼。宰相陈执中不知所为,翰林学士张方平见执中言:‘汉冯婕好身当猛兽,不闻有所尊异。且舍皇后而尊美人,古无是礼。若果行之,天下谤议必大萃于公,终身不可雪也。’执中瞿然而罢。”

但是大臣们的建议终究没有打消仁宗给张美人升位的决心。不得不说,在张美人的事情上,老六表现出的偏执甚至到了不讲道理的程度。曹皇后似乎一直处在退让隐忍乃至淡然的状态,让人甚至于会猜想,她是不是因为对赵祯的爱情和生育能力不抱任何希望,才会淡然地安心养育年幼入宫中作为嗣子的英宗。

甚至在面对张贵妃飞扬跋扈地借皇后的车盖出游这样的时候,曹皇后的反应都是安然而平和的,她不假思索地把车盖借给了她。这时候仁宗的理智却回来了,他说道:“国家文物仪章,上下有秩,汝张之而出,外廷不汝置。”即使是这样,他也并没有指责张贵妃的意思。

在朝廷上,赵祯的心思甚至也会被张贵妃搅乱。张氏曾经请求皇帝任命伯父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这件事被群情汹涌的谏官阻止了。可张贵妃却不依不饶,仁宗只好继续操办。就因为这件事,包大人指着仁宗的鼻子一阵臭骂,而且还在激动之下喷了老六一脸的吐沫。这事儿到了这种情况,自然不能成功,这时候赵祯才收回成命。

也许是上天不愿意赵祯做一个美色误国的昏君,张贵妃在三十一岁时就病逝了,仁宗用皇后的规制安葬了张贵妃,无视谏官的讥讽追封她为温成皇后,向世人昭示他心中最重要的女人是谁。曹皇后似乎不为这些所动,她安心养育着年幼的英宗,然后以太后、太皇太后之尊屹立两朝不倒,这都是后话。对于赵祯来说,有曹氏这样睿智而淡然的女性作为皇后,是他的幸运,然而曹皇后的不幸,却又有谁来怜惜她。

抛开这些不清不楚乱七八糟的纠葛,赵祯的确是个,或者说努力在做个好皇帝。宋代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其庞大的官僚队伍,募军制度决定了膨胀的军队规模,这些注定了赵祯在政治上的循规蹈矩,也许他自认为并不是什么奇才,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文韬武略,所以他的执政作风是温和而怜悯的。普通百姓所求不过温饱,赵祯心中所想,亦是如此。

“劝课农桑”、“宽刑省赋”这样传统的延缓危机的方法,贯穿仁宗一朝。停止进献奇珍异宝,允许百姓在山川水泽中打猎砍柴为生,诏令官府不得与民争利。重设义仓,给付葬尸钱。允许商人子弟参加科举,宽恕大臣们的过失并广于纳谏。如果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些,那么其实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明君了。

赵祯明白国家财政的困难,所以生活得也非常简朴。在某一次私宴上,他看到桌子上的蛤蜊,问道:“安得已有此耶其价几何”听了下人回答蛤蜊的价格之后,赵祯非常不高兴,说道: “我常戒尔辈为侈靡,今一下著费二十八千,吾不堪也。”之后就停著不食。

在赵祯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的臣子们,甚至还包括那些耿直净臣谏臣,一起上书请求皇帝给自己加上“大仁至治”的尊号,然而赵祯却一再拒绝。在他享国的数十年中,虽然百姓安乐,文治兴荣,但是大宋王朝的积弊却丝毫没有拆解之道。也许他是明白他并没有做出能让大宋更加强盛的贡献,所以才拒绝了这顶高帽。但是在他死后,大臣们毫无争议地给他“仁”这样的谥号。

仁宗朝最值得称道的事情之一,就是救济和赈灾的及时迅速,比如提供粮食给贫民,用公私房屋安置灾民,在灾民内招募兵士。甚至会贴出告示宣告米价,引得商人纷纷前来,从而达到供大于求,降低米价的目的。这样的方法,在现在看来,依旧是可行而实用的。所以文人笔记里,官家的形象可以称得上脉脉温情。

《东轩笔录》载: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日:“昨夜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近臣日:“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内每有取索,外间遂以为制,诚恐自此逐夜宰杀,则害物多矣。”时左右皆呼万岁。又春日步苑内,屡回顾,皆莫测圣意。及还宫,顾殡御日:“渴甚,可速进热水。”殡御曰:“官家何不外面取水,而致久渴耶”仁宗日:“吾屡顾,不见镣子,苟问之,即有抵罪者,故忍渴而归。”

虽然忍渴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会担心镣子(宋代司茶者)会被怪罪而忍着渴回宫,或者怕晚上杀羊成为惯例,多害生灵而不愿意在半夜肚子饿的时候想吃烧羊,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悲天悯人。

甚至对于在其他皇帝眼里某些大逆不道的事情,仁宗有时候也是一笑而过。比如当时大名府有一个府兵在手臂上生了个像龙的瘤子,这在别的皇帝眼里大概是定斩不饶的,然而仁宗听了不过是笑道:“此何罪耶”便把这个府兵放了。

所以说,仁宗朝那些名传千古的净臣名相,或者风花雪月的诗人骚客,再或者愤世嫉俗的酸腐秀才们,之所以能在种种史书笔记里留下他们的身影,这要得益于官家的宽宏和雅量—有这样一位连普通奴仆甚至口中肉食都怜悯体贴的皇帝,那么,一向被宋代官家们厚待的读书人士大夫们,更不会担心伴君如伴虎说错话办错事掉脑袋什么的了。

所以,对那时候的文人来说,他们甚至会不自觉地用各种现在让我们看来可以用肉麻来形容的词语来形容他们心中的官家。会有诸如“海妙又言尝观仁宗二十许岁时,祀南郊回,坐金辈内,日初出,面色与金光相射,真夭人也”这样让人看了不禁浮想联翩的形容。甚至人们会把官家久病而愈归结为天神感怀仁宗的仁心,再送给他一个世纪的寿命。

其他或雄才伟略或者平庸乃至暴虐的皇帝,他们的主旋律永远不会是宽仁开明。于是在这个时代,诸如范仲淹、韩琦、富弼、包拯这样的名臣贤士,欧阳修、文彦博、吕夷简这样的王佐之才,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般的文学名士,都在仁宗朝或是执掌朝政,或是崭露头角,这即是:“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

而这个人,大概是唯一一个敌邦会为他设下衣冠家拜祭的帝王。他去世后,辽国的皇帝耶律洪基为他的去世而失声痛哭。在宋国境内,从洛阳到汴梁梁,从蜀地到南国,罢市巷哭,数日不绝。就连路旁汲水的夫人也头戴着白纸痛哭先帝的逝去。

宋史给了仁宗极高的评价:“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

为人君。止于仁。有此足矣。

  在宋人笔记《孙公谈圃》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仁宗)晚年每遇真庙讳日,群臣拜慰,必闻上恸哭,其声甚哀。”为何宋仁宗在宋真宗的忌日中,会悲恸不已,像个孩子一般流眼泪呢?

宋仁宗称帝前后四十年,可以说是宋代甚至是汉唐以来的第一位仁德天子,在位期间宋仁宗做了不少好事。看两宋名臣如云,且大多出自仁宗朝,就可以明白。只是,宋仁宗有一项到死也不瞑目的哀恸,就是一生无子,到最后不得不立宗室之中的赵宗实为继承人,即后来的宋英宗。

后世笔记中,有人说宋仁宗好色,其实不然。宋仁宗从14岁即位,十五岁大婚,一生下来,过手的女人不算多,也就那么二三十个。宋仁宗不像其他帝王,专制蛮横,于是一生中大臣几次破坏好事,逼迫宋仁宗赶走心爱的女人,宋仁宗也都听从。并非宋仁宗软弱,而是宋仁宗一生爱惜羽毛,对国家社稷极为上心,只要是大臣建议得对,基本上言听计从。

宋仁宗一生有十三个女儿,三个儿子。除去四个女儿长大成人外,其余子女全部都夭折。长子更是出生一天就死了。为什么宋仁宗的子女成活率如此低下呢?一来,可能是宋仁宗的基因问题,孩子出生就比较病弱。二来,可能是后宫争斗,孩子能够正常出生已经不易,要想活命,那更是千难万难。

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氏,从年轻入宫,到宋仁宗去世,前后将近三十年,竟然终生未孕,是不孕,还是被不孕?很难说。从宋仁宗和曹皇后紧张的关系看,被不孕的机会很大。而宋仁宗一生之中最宠幸的女人是张贵妃,张贵妃为宋仁宗生了三个女儿,大的活了三四岁。有不少史料说张贵妃蛮横,看到怀孕的宫女,就强行堕胎,就算孩子勉强出生,张贵妃也会想方设法除去。张贵妃蛮横确实不假,可除了张贵妃之外,曹皇后的嫌疑也不少。毕竟张贵妃还生了几个女儿,可曹皇后连生都没生呢。只有后宫中皇子全部不能长大,曹皇后这个皇后的位置才能稳固,之后才有可能过继宗室子弟,成为皇太后。

皇佑二年,就出了一个轰动朝野的宋仁宗私生子案件。一个叫做冷清的男子,跑到开封府,说自己是宋仁宗的皇子。说自己的母亲姓王,本来是皇宫的宫女,后宫发生大火,王氏被迫逃离,逃离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王氏出宫之后隐姓埋名,嫁给了一个叫做冷绪的男子,之后生下了冷清。冷清长大了,在药铺中跑腿。十七八岁的时候,母亲告诉冷清身世,并且拿出了绣有龙纹的绣花抱肚作为证明。开封府府尹钱明逸不敢接受这个案子,胡乱把冷清赶走了。冷清到处宣扬,事情竟然传到了御史韩绛耳中,韩绛了解情况之后,禀告给了宋仁宗。宋仁宗一听大惊,让名臣包拯负责调查案件。最后,包拯认定冷清为冒认皇子,将冷清处死。

可是,老百姓之中却流传,冷清确实是宋仁宗的皇子,只是当朝宰相陈执中谄媚张贵妃,一手制造了冤案,整死了冷清。在处斩冷清的那天,京城浓雾弥漫,许多百姓也认为是天示异象,冷清怨气冲天呢。

在宋仁宗死后,也有个别的人出来宣称自己是宋仁宗之子,可都被诛杀,渐渐的,就没人敢出头了。

就我看来,宋仁宗畏惧曹皇后,宠爱张贵妃,曹张二人都有动机有力量做这样的事情。只要这个孩子没有在皇宫出生,就不可能取得合法的地位。宋仁宗在世,曹张二人必诛之。宋仁宗去世之后,宋英宗一样必诛之。

可是,宋仁宗年轻的时候或许还不觉得有什么压力,到了四十多快五十的时候,宋仁宗的压力就越来越大了。

宋仁宗晚年多病,作为宰相,有责任有权力要求皇帝确立后嗣,以安社稷。在诸多宰相副宰相之中,态度最强硬的是首相韩琦。这个韩琦每天都来缠着宋仁宗,宋仁宗不得已,只能点头答应将赵宗实认作养子。韩琦紧跟不放,要求宋仁宗即刻下旨,宋仁宗无奈,只能照办。

车驾回到后宫之中,宋仁宗很难过,连续几顿饭都没吃。身边的人很担心,问皇帝为什么这样。宋仁宗说:“你们不知道我今天已经有了交代。”宋仁宗的心情很复杂。皇帝确立太子,从理性上讲确实必须;可是从感情上讲,确实在安排自己的后事,难免感伤。何况,皇帝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既是父子,又是对手。当年宋太宗确立宋真宗为太子,宰相告诉太宗,太子还朝,百姓夹道欢迎,称赞太子贤德。宋太宗听了竟然非常生气,生气之中还有浓浓的失落。百姓如此欢迎太子,置自己这个皇帝于何地?而现在的赵宗实不过是宋仁宗的养子,宋仁宗心中必然千万个不情愿。

可是再不情愿也没有办法改变。

有人告诉宋仁宗,已经有个妃子怀孕了,马上就要入阁待产,为什么要这么急立别人的孩子做继承人呢?宋仁宗说:“如果老天让朕有儿子的话,那么豫王就不会那么早去世了。”当其他人再劝的时候,宋仁宗悲叹着说:“他韩琦都已经把事情给办了!”

宋仁宗的此时流泪,一方面是对不起先帝,有些内疚。古来就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宋仁宗虽然有女,却没有儿子,宋仁宗一脉依然算是断绝了;一方面有几分遗憾,当初宋仁宗本来是可以有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宋仁宗放弃了。没想到最后竟然孤独终老。一方面又有几分愤怒,韩琦、富弼等宰辅动辄用江山社稷压迫宋仁宗,逼迫宋仁宗去面对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只是,谁让宋仁宗忙活了一辈子,风光了一辈子,最后竟然绝后呢。(叶之秋)

宫廷仁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49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6
下一篇2023-09-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