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方法1:好好谈一谈1、保持冷静,才能妥善应对小孩子闹脾气。2、确保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3、问问他到底怎么了。4、给予清楚的解释,不要只会说"不"。5、提供几个应对方式供孩子选择。6、坚持你的立场。7、防止孩子受伤。8、不要发脾气。9、不管怎样,都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方法2:尝试暂时隔离(time out)1、在孩子崩溃、失控时,将他"暂时隔离"。2、告诉孩子现在是"暂时隔离"(time out)或"冷静时间"(quiet time)。3、带他或她到安全的地方。4、向孩子解释只要他平静下来,你就会和他好好谈一谈。5、在适当的时候谈一谈。6、态度一致。7、尝试记录每一次的"暂时隔离"。方法3:知道何时该获取专业意见1、看看你能否让孩子明白道理。2、留意孩子闹脾气是否与环境有关。3、留意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是否还会一直发脾气。作为家长,小孩子闹脾气实在是让人压力大又挫败的一件事,尤其是当他进入“可怕的两岁”。但是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大部分小孩闹脾气并不是顽皮,或为了指使别人。他们在生气、沮丧时大喊大叫,只不过是找不到词来表达自己到底怎么了。所以,你必须保持冷静,学会找出真正令他困扰的问题,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这一情况。
方法1:好好谈一谈
1、保持冷静,才能妥善应对小孩子闹脾气。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家长对闹脾气的孩子发脾气。孩子需要有人安抚,尤其是发脾气的时候,如果你不能好好安抚他,就别指望他们会冷静下来。深呼吸几次,至少过几秒后,才做出反应。
2、确保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闹脾气不一定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有可能是受挫了,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或是身体不适,例如低血糖、疼痛或消化不良。也许孩子正在出牙,尿布脏了,或是需要午睡。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试着和他谈条件,只要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不生气了。孩子经常会在想睡的时候发脾气。如果这是问题所在,培养定时午睡的习惯,可以防止他再为同一件事闹脾气。
如果你带着小孩外出,记得随身带着健康的零食,以免他因为肚子饿闹脾气。
3、问问他到底怎么了。孩子渴望有人倾听他们的想法,但只懂得用发脾气来表达自己。认真看待孩子,询问他到底怎么了,仔细聆听他的回应,也许有所帮助。抱住他或她,给予充分的关注,让他们有时间解释。这不是说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以尊重的方式听他把话说完,就像你对待别人一样。不管孩子想要新玩具,或不想上学,他们有权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你答不答应是另一回事。
4、给予清楚的解释,不要只会说"不"。许多家长只会说"不"、"我说了算",而不解释其中的原因。就是这种回答让孩子感到挫败。你不需要长篇大论地解释,只要为自己的举动提供一个理由,帮助孩子理解及更好地掌控整个状况。举个例子,如果你们正在杂货店,孩子想买含糖量高的谷物而闹脾气,你不妨提醒他早餐有了他喜爱的燕麦和水果,所以不需要再买谷物。
5、提供几个应对方式供孩子选择。举个例子,儿子或女儿想吃冰淇淋,但是很快就要吃晚饭了。你可以说:"小明,你现在有点不高兴。安静下来,不然就回到自己的房间。"你给了他或她一个选择,要么控制自己,要么回到不会影响别人的地方。如果他做了正确的选择(冷静下来),记得表扬他:"你要吃冰淇淋,但我不批准。谢谢你接受这个回答,没有继续哭闹。"相反地,如果他选择继续不高兴,告诉他后果,而且要说到做到。比方说,把他带回房间,坚决要求他待在那儿,冷静下来才能出来。用这个方法管教2岁小孩,比8岁小孩容易多了,所以越早开始管教孩子越好。
6、坚持你的立场。和孩子谈话时,你可以有同理心,但态度要坚决。平静地做出解释后,不要让步。孩子也许会立刻安静下来,也许不会,但他总会记住闹脾气并不能让他如愿以偿。下次他想要某个东西时,就不太可能闹脾气。
7、防止孩子受伤。有的小孩在发脾气时动作很大。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一定要移开附近的危险物品,帮助他避开危险。孩子闹脾气时,尽量不要抓着他,但有时候,这也是必要的手段,而且带有安抚作用。温柔但坚定地抱住他,不要太用力。好好安慰他,尤其是如果他因为失望、挫败或不熟悉的环境,而闹脾气。
8、不要发脾气。你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示范良好行为。如果你也开始发"大人"的脾气,大呼小叫的,孩子会认为在这个家做出这类行为,是可以接受的。控制自己并不容易,但你还是得为了自己和孩子,尽量保持冷静、镇定。必要时,花几分钟让自己平静下来。在这期间,让伴侣或其他负责人照看孩子。如果有必要,你可以让孩子回到装了儿童门栏的房间。别打骂孩子。以这种方式失控,只会让孩子感到迷茫,而且怕了你。这不会使你们的关系健康、充满信任。
你和伴侣也必须以身作则,示范如何良好地沟通和处理挫折。别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是一不称心就生气或不高兴。
9、不管怎样,都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有时候,小孩闹脾气,只是想要得到更多关爱。说到管教孩子,克制你对他的爱绝不是个好方法。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爱他。别在孩子发脾气时痛斥他,或是说"我对你很失望"。
即使孩子的行为令你失望,也要抱住他说"我爱你"。
方法2:尝试暂时隔离(time out)
1、在孩子崩溃、失控时,将他"暂时隔离"。别试着跟盛怒之下的孩子讲道理。给他时间好好发泄。用一些句子帮助他表达情绪。比如说,"经过漫长的一天后,你一定很累了",或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你一定觉得很失望"。这么做能帮助孩子日后用言语表达自己,也表现出你明白他的感受,却不需要让步。这时候,你可能发现最好的办法是把他隔开,直到他冷静下来。
2、告诉孩子现在是"暂时隔离"(time out)或"冷静时间"(quiet time)。如果崩溃、失控的孩子还很小,不可能跟他讲道理,有时候"冷静时间"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告诉他现在是安静时间,直到他能平静下来,感觉好点。你也要保持冷静,向孩子示范良好的行为。
把"冷静时间"当作给孩子空间,让他安静下来,而不是一种威胁或惩罚。
3、带他或她到安全的地方。最好是孩子的房间,或是可以放心地让他独自待一会儿的安全地方。这个地方不应该有令人分心的东西,像是电脑、电视机或手持式电子游戏机。选择一处宁静,能让孩子将它与平静联系在一起的地方。别将孩子锁在房里。这很危险,而且会被孩子视为惩罚。
4、向孩子解释只要他平静下来,你就会和他好好谈一谈。这么做可以让孩子理解你不理他,是因为他做出无理取闹的行为,而不是不关心他。孩子平静下来后,你就得履行协议,跟孩子讨论他的问题,和发脾气这件事。
5、在适当的时候谈一谈。孩子发完脾气后,和他谈一谈发生过的事。询问他沮丧的原因,不要痛斥或指责他。清楚地解释你的看法。即使孩子的行为令你心烦,也不要把他或她当成敌人来对待。抱一抱他,温柔亲切地说话,即便在解释为何我们不能总是称心如愿的时候,也要保持这样的语调。
6、态度一致。孩子需要规矩,才能产生安全感,并更好地控制生活。如果他们从不知道某种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就会开始用行动试探。每次孩子闹脾气,就"暂时隔离",或实施"冷静时间"。他很快就明白大喊大叫、拳打脚踢并不如摊开来谈有效。
7、尝试记录每一次的"暂时隔离"。如果你不放心让孩子单独待在房间或其它地方,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来实行类似的"暂时隔离"。孩子发脾气时,告诉他你会把这次事件写下来。拿出一本日记,写下发生的事情和你的感受。询问孩子的感受,一并记录下来。孩子会很想参与你做的事情,很快就忘记大声哭闹。
方法3:知道何时该获取专业意见
1、看看你能否让孩子明白道理。不同的孩子适合不同的管教方式。尝试几种方法,看看哪一种最有效。不管你做什么,孩子还是发脾气?不妨向医生或治疗师求助,他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需求,给你更多意见。
2、留意孩子闹脾气是否与环境有关。特定的环境刺激,会使孩子比平时更容易发脾气。有的孩子对食物(尤其是糖)、光、人群、音乐或其它因素敏感,这些东西会刺激他们,使他们在沮丧之下失去控制。观察孩子发脾气的时间,看看是否和环境有关。拿走刺激他的东西,看看是否有帮助。
如果你搞不懂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最好寻求专业意见。
3、留意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是否还会一直发脾气。大多数小孩慢慢长大,会变得成熟,学会如何有效沟通,而不再随意发脾气。如果孩子过了幼儿期,还是常常闹脾气,很可能有些潜在的问题需要解决。考虑带孩子看医生或治疗师,确认是否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孩子老是闹脾气,一天总要闹上几次,或者发脾气时,变得很暴力,事后总是精疲力竭,最好带他去看医生,找出是否有特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经常发脾气和暴力行为,可能是发展障碍的症状。
小提示帮助孩子应付各种状况,而不是靠发脾气来解决问题。比如说,如果你知道他已经过了漫长的一天,从午饭时间到现在什么都没吃,不妨等到第二天早上才去杂货店。实在没办法的话,不妨在购物时,用一些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然后速战速决。记住,他们还小,还在学习忍耐。
如果你们在公共场合,有时候最好的方法是离开(即便你得抱着又哭又闹的孩子,显得有点狼狈)。保持冷静,记住孩子只是不懂得处理情绪,并不是无理取闹。
看着他,用正常的语调说等你结完账后就会听他说话,而现在你可以让他做一些事,转移注意力。例如,给他一样东西,告诉他这是爸爸喜欢的东西,把它放到传送带上,然后对收银员说谢谢。给他一些东西放到传送带上,如果他做到了,你要谢谢他,让他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笑着说“我爱你,你帮了妈妈的忙”,给他一个深情的微笑。
患有发展障碍的孩子,并非每次都理解口头指示。有时候,他们虽然能复述指令,却不能把它化为行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你可以画一张图表,表达你希望他做些什么。剪下杂志上的,或者画火柴人,让它做出你想让孩子做的事。比起口头指示,孩子看到图画,会更明白你的要求。
不要大声叫喊,或严厉斥责,让孩子停止闹脾气。你应该向他们解释他们的行为,为什么你不赞同这些行为,建议他们用其他方法表达自己。例如,你可以说,“小明,你现在尖叫乱打是不好的行为,会让别人很心烦。我希望你停下来,好好跟我说话。我想知道是什么让你不开心,但你一直这样尖叫,我一句都听不见。”
除非你刻意纵容,不然孩子无法借着闹脾气来指使人。他们通常不是为了刚发生的事情闹脾气,而是在释放压抑已久的挫败感。他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做正确的事,和适当的社交技巧。
做好计划:如果要去小孩总是闹脾气的地方,比如杂货店的收银台,先提前和他做好交流。例如:“(孩子的名字),前几次我们在收银台,都有一些状况发生。从现在起,我们要做的是:等你到收银台的时候,如果表现良好,我会给你一块口香糖,如果你想要更多而闹脾气,那就一块也得不到。现在,(孩子的名字),跟我说说我们待会要干嘛?”如果双方都了解计划,等到收银台的时候就不用再解释了。要是他表现良好,就能按计划得到奖励;表现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他已经知道规则了。
每个小孩都不一样,实际情况也千差万别。你不能单靠一种方法,应付所有场合。你是家长,控制权在你手上。保持冷静。如果你察觉到自己在生气、恼怒、泄气、烦躁,不妨暂时离开,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才试图安抚沮丧的孩子。
在某段时期,孩子只需要知道不行就是不行,不需要解释太多。但如果他们长大了,可以明白道理,不妨解释为什么他们不能这么做。
警告别期望孩子做出不符合年龄的行为。作为父母,你没有必要接受孩子粗鲁、伤人的行为,必须为孩子设限,但也要了解他这个年纪的正常行为。记住,这个阶段总会过去的,你的责任是引导他、爱他,帮助他度过这个阶段,而不是强逼他长大,进入下一阶段。
不要为了避免尴尬而让步,否则孩子会故意在人群中闹脾气。当孩子在大庭广众下闹脾气,家长会觉得所有人都在盯着他们看,感到难为情。事实上,大部分旁观者发现家长只是在为孩子设定合理的限制时,会说“就该这样,大胆去做吧”。
如果你面临压力,有个被宠坏的孩子会使你更烦躁。举个例子,你必须赚钱付清各种账单和贷款,如果孩子总是大喊大叫,日子肯定过得不顺心。去一个可以让你发泄的地方。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把内心的怒气,发泄在孩子身上,因为你的困境不是孩子造成的。
试过了本文列出的方法,但孩子还是经常发脾气?也许是时候让专家帮助你了解孩子,及如何和他们相处。有发展障碍或其它问题的儿童,需要专家的训练与指导。向专家解释你和孩子的经历。带上类似本文的文章,告诉他们你采取过哪些方法,以及它们的效果。专家或许有其它建议,或提议让孩子做更深入的评估。
孩子闹脾气时,永远不要屈服于他的要求。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赢了,有了控制权。学会在家应付他们的脾气,就能减少在公共场合的尴尬。你可以在小事上向他们“妥协”,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更大的控制权。当他们发现冷静下来,反而有奖励,就会减少闹脾气。
根据情况,如果你需要“暂时隔离”孩子,尽管做就是了。不管怎样,打孩子是不对的。体罚闹脾气的孩子,只会让他们学会以力服人(打耳光、拳打脚踢等)。
绝对不能鞭打或虐待孩子。如果你选择体罚,一定要冷静及负责任地实行。先了解你所在地区针对体罚的法律。
不要经常用其它东西(例如糖果)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不再发脾气。教导孩子不可以发脾气,他很快就学会其它应对方法。然而,有的孩子比较容易激动或情绪化,所以还是会闹脾气。小孩和大人一样,有的性格沉静,有的容易激动。用好的方式发脾气,可以释放被抑制的精力、挫败感、愤怒和其它情绪。这是很自然的过程。如果你教孩子压抑情绪,他们长大了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恭喜你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儿子,真的,要是我有这么一个儿子,高兴还来不及,那还有时间去找他一点错误的时间。睡梦里都会笑醒。
一般父母都有的心理情结,要求儿子十全十美,不容许有一点错误,
那个孩子不是在错误中成长,学走路时,摔倒再爬起来,学说话时,错误百出,但不能否认,他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而且是在父母的包容下学会的,是你一遍一遍地扶持下学会走路,
是你不嫌弃说话不好的情况下学会说话,难道你不记得儿子这么艰难的成长过程。
等到青春成长期,他有了个人意识,想独立自主,就希望父母少管一些,那怕是犯了错误,你只要告诉他,那些是做的对就可以,告诉他正确的方向。而且只要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你就应该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他:儿子父母都爱你,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
你最错误的说法是“你已经完了”,那就是告诉他,父母对他不抱任何希望,他心里还会有感激父母的想法吗?现在是应该放弃你还要教育他的想法的时候了,真的,他受那么多年的教育,知识远远多于你们,反过来,他要来教育你们了。
你不想想今后与儿子见面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你还不珍惜这一点点相聚的时间,好好跟儿子温暖一下,赞美他一下,让他感到父母对他的珍惜和爱。
前两天,好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还挺拘谨的,谦让有加,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分帮派了。
好友的儿子稍大,喜欢当指挥,可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不愿意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为了到底该听谁的,差点打了起来。
好友想要调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她颇尴尬地问“你家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当然打!”哪有不打架的孩子呢,年龄相差越小,孩子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就越多。争玩具、争关注、争“社交掌控权”……
而针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争执,大人到底需不需要介入,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
01、要管VS不要管
·“要管”派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他们年纪小,是非观还没确立好,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到时候再管可就迟了。
看过一则新闻,陕西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闹着要跳楼。原来,他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把别人打伤了,导致要赔偿许多医药费。这位父亲一时想不开,就跑到学校闹出了这样一幕。
果然,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的。这位父亲,就被连带着也被接受教育了。
·“不要管”派
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刻,如果孩子一发生冲突,父母就下意识地想要去插手解决,那孩子如何能学会自己处理纷争呢?
胡可就曾提到,孩子的纷争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次,胡可正开车呢,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不一会儿,安吉觉得无聊,就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大哭。但胡可并没有介入,依旧冷静地开车。
小鱼儿发现哭泣没用,只能停止哭泣,和哥哥陷入赌气的冷战中。自觉理亏的哥哥,待不住了,主动开始唱歌调节气氛。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在这期间,胡可只是不时地瞄了瞄后视镜,并没有急于插手。
其实,孩子需要学会从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纷争,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真的要放任不管吗?
02、孩子吵闹打架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打闹。其实,孩子之间发生纷争,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
0-3岁的孩子
有一组数据表明,2-3岁的孩子中有80%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主张”意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这是我的”、“我不要”、“我觉得”等等。
这个时候,他们的物权和人权还不够清晰,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都还是一知半解中。
而且,两三岁的孩子,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叫“用攻击表达爱”。有的孩子高兴、开心地时候,就喜欢拍拍别人,但是缺乏控制的力度,可能会让别的小朋友生气,但他们不自知,从而容易引起冲突。
3-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了,加上他们“自我主张”意识的进一步萌发,他们的想法会更多,遇到更多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也会更多。
这时候,他们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了解和练习人际社交的规则和技巧。
7岁以上的孩子
心理发展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意志力”发展阶段。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本能、冲动和欲望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动都是不假思索的。我喜欢,就抢;我不喜欢,就打。
但7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力道控制还不是太好,“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会有,但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了。
这个时候的纷争和打闹,能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试图说服对方,而不是直接动用暴力。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是不应该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所以,父母一刀切的对待方式,就欠缺合理性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事情的特殊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没能被好好引导,那么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自信;而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则可能会误以为,所有的纷争都应该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父母才需要介入,又该怎么介入呢?
03、循序渐进“四步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建议,面对孩子之间的纷争,父母应该使用循序渐进的处理方法:
睁大眼睛,退后一步
许多赞同不介入孩子纷争的父母,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放任不管,而是站在一边静静观察:观察判断这是否是真的冲突,是否在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并没有多严重。《父与子》中有这么一幕,两个小孩子打架,气不过,都回家找来了大人。
结果两个大人打起来了,两个孩子在一旁觉得无趣,反而又和好如初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就不是真的冲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冲突大多都不是实质性的冲突,所以父母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就好。但如果矛盾升级,父母就要进入下一步:
“提醒式”介入
当孩子们的冲突升级时,父母需要进入“提醒式”介入,比如:站在孩子们看得到的地方。
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人可以当裁判,从而寻求帮助。
“提醒式”介入适合孩子之间发生言语冲突的时候,同时也适用于3-6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这个时候,大人尽量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多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解决办法。
当提醒式介入都失效时,那家长就需要“强势”介入了。
“强势”介入
冲突发生的过程大致是:发生矛盾、争执、解决不了,矛盾升级、发生冲突。
当孩子之间的冲突,由语言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时,家长就需要强行介入,以免孩子受伤。需要注意的是,“强势”并不是要以大欺小,而是适时站出来喊停。
“我觉得你们应该冷静一下”、“停!你们不能这么做”,这样的话语能让强势的一方有所收敛,也能让弱势的一方能得到保护。但绝不仅是护短,想替孩子出头。
对于7岁及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有失控的迹象时,就要立刻制止,避免更大的伤害。
玩“冲突游戏”
对于二胎家庭来说,许多冲突是因为争夺父母的关注而引起的。有的父母在解决手足之争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惩罚老大,或者让老大让着老二。这样的介入方式,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玩“冲突游戏”来化解。
《游戏力》中提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位母亲抱怨两个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冲突,让她烦不胜烦。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之后,她决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代替吼叫。
于是,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件玩具又开始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把两个孩子抱起来扔到沙发上。然后,她假装拿起一把剑,把自己剖成两半,一半分给姐姐,一半分给弟弟。
夸张地学他们的样子说话:“这不公平,你得到了妈妈的心和胃!”“我先得到妈妈的!”两个孩子被她逗得笑成一团,之后他们又玩“拔妈妈”的游戏。一场纷争,居然被“冲突游戏”就这样化解了。
劳伦斯·科恩还提到:孩子有时候不是真的想要去伤害别人,只有当大人没时间、没精力、不得其法而无法提供帮助时,他们才转而去攻击他人。
孩子的成长,总需要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不管是争夺父母的关注,还是“社交掌控权”。父母有技巧的插手,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去横加干涉,才能帮助和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首先要学会劝架:如果两个小孩在一起打架了,我们大人看到的话,首先应该要学会劝架,把两个孩子分开,不能让他们继续打架了,而不是纵容他们继续打架,总归打架对孩子的伤害也是不好的,大人心理也会不舒服,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亏的时候,更是很生气的,首先把孩子拉开是最妥当的,事后再做其他的事情。
2
/9
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如果发现孩子打架的话,要问明白是什么原因才打架的,把他们拉开之后,再准问是什么原因,并主动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对方道歉,如果聪明的家长就应该用聪明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如果不是自己孩子的过错的话也应该要委婉的向对方表达,毕竟孩子是不会记仇的,打完架之后还是很好的朋友。
3
/9
控制自己的脾气:如果双方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大家,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亏的话就会主动帮忙的,而另一方看到的话也会主动帮忙,所以这样就演变成大人之间的战争了,如果甚是过激的话就会有伤亡了,事情过后想起来是很后悔的,往往都是没有忍住一时之气罢了,所以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要客观一点,不能一味的为孩子去争取,而是让他自己面对。
4
/9
自己孩子过去的话家长应该主动承担:如果两个孩子互相打架的话,如是自己孩子的过错的话,家长应该主动去道歉,不要感觉这是没有面子的事情,主动承认错误也是给孩子做了一个表率呀,面对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提及面子问题,毕竟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耽误不得的。为了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总结经验。
5
/9
孩子小的话打架就要跟牢: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很小的话,我们家长害怕还在外面玩被别的小朋友碰到的话,那么家长就要跟牢自己的孩子,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乱跑就是了,最好是随时的牵着孩子的手行走,这样大一点的孩子自然也就没有机会碰到你的孩子了,即使是不小心碰到的话,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话,家长朋友们也不要去小题大做了,把自己的孩子扶起即可。
6
/9
自己的孩子伤着的话我们要学着解决问题:如果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对方的孩子被伤着了,我们也要平复自己的心情,和平商量解决的办法,我们也不能自己动手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动手的话,事情会得不到解决的办法的,而且是越演越厉害的,所以不能够冲动,如果商量无果的话,就要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7
/9
生活中多教导自己的孩子不要打架: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家长就应该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动手打架,动手打架把其中的厉害关系和自己的孩子讲清楚,孩子多少都会听一些家长和老师的话的,学会尊老爱幼。不应该去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学会和对方商量着做母事,而不是一意孤行。
8
/9
事后自己教育孩子:孩子打完架之后就该适当的教育一下了,毕竟不论是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去动手的,即使不是自己的过错,但是动手打人就是错了,所以在讲道理的同时也不能够动手打人,我们大人要把其中的厉害关系给孩子讲一讲,这样孩子即使以后也有类似的为题的话也不会去犯错了,归根结底是看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面是否得当的。
9
/9
孩子打架,往往牵动大人的心:大人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为自己孩子出头做事,这是不在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隐形的害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就是让我们这些大人失去理智的,所以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要学会循循见见,不可以操之过急。学会理智的去看为题,而不是用武力帮助孩子解决 问题,即使现在帮助他解决了,那么如果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犯错了,你就无能为力了,只能由社会来教育他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