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第(1)(2)题。(6分)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第(1)(2)题。(6分)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1张

小题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小题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小题1:

试题分析:可以联想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从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两方面分析。“露”有寒意,抓住“月是故乡明”即可理解诗人的情感。

小题2:

试题分析:与上同。

不知不觉,秋意渐浓,九月也已过半。秋天是思念的季节,当秋风起,思念也随风而来。

秋天,可能天生就是思念的时节。梧桐夜落,秋风细细,每一丝空气里,都渗透着思念的味道,每一片秋叶上,都书写着思念的篇章。

看到晴空,大雁归去,黄叶飘落,我的心,早就飞向你在的方向。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秋风清冷,有谁知道纳兰的悲伤?

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世事无常,聚散匆匆,面对离别,纳兰做不了什么,我们也无可奈何。

唯有思念,才能在这西风扬起之时,在这夕阳西下之时给予人们一点点慰藉。

一如韦应物在《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所写: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深秋夜晚,独立散步于凉风中。寒凉的秋意,激起了诗人的思念。

我们总会在某一个场景下,突然想起一个人。

有人说,明月千里送相思。只要有思念在,不管相隔多远,你的情意也会到达。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宋·欧阳修《玉楼春》

自你走后,满目凄凉。我们断了书信,该去哪里寻你,我亦不知。

深夜里,秋风吹起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离愁别恨。

人最怕秋夜了,凄凉的秋风一阵一阵,敲打着人的心,总会提醒我们想起那些离去的人。

这个秋夜,想问一声故人,你还安否?

孤独的李白也在《子夜四时歌·秋歌》中发出自己的感慨: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即使山长水远,也阻挡不了这浓浓的思念。

顾城说:明明是我的风筝,却嫁给了蓝天,线断了,思念没断,风停了,思念没停。

思念,就像是怀揣着千般 情感 ,在千山万水中穿行,去寻觅,去呼唤。我愿为你,千千万万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当洛阳城里秋风起的时候,张籍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人。他们在干什么呢?

张籍执笔写了一封家书。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他匆匆叫住,我要再看一遍,看我还有什么事忘记说了。

张籍是千万万想家人的写照。秋风带来了思念,更带来无数游子的忧愁。

正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年少时,总想着出去闯闯,待到成功时衣锦还乡。可是, 有时候,一旦分别,再见就遥遥无期了。

在远离家乡的某地,共看一轮明月时,才发现,月亮啊,还是故乡的最美!

我在秋天里,等风,也等你。

人面不如花面,花到开时重见。

独倚小阑干,许多山。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说道梦阳台,几曾来?

——宋·辛弃疾《昭君怨·人面不如花面》

人不如花,花有重开日,可人无再见时。

当秋风吹落一片片叶时,正是最销魂的时候,人和青山一样,都因为思念而消瘦了。

说好了要在梦里相会,可你为什么还不来?只能长叹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也罢,不管你来还是不来,我都在秋风萧瑟中等你。愿携一程秋色,与你相逢。

待到那时,应该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所写: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世界很大,转眼我们天各一方;

世界很小,再次相逢时,我们定要把酒言欢,诉说各自的相思之苦。

不一样的秋风,一样的思念。

已经入秋很久了,当秋风起时,也许你思念的人还在远方。

秋风吹黄了夏日的绿,带来了黄叶,也带来了思念。

就让我们把最好的祝福寄在秋风里,祈祷它吹过你身旁时,为你带来好运 健康 。

(1) 背景 「况今未休兵」,表示此诗写于战乱之时(不代表他的弟弟被抓去充军。事实上,其弟杜颖在山东,杜观、杜丰在河南,杜占与杜甫一起,总之不是充军。) 「月是故乡明」,表示杜甫当时离乡别井。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表示杜甫与弟弟分散,音讯断绝。 (2) 抒发了战乱流离中忆弟的手足深情。 中国香港教育城 背景 本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在这一带飘泊,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赏析 作者在诗中表达思念兄弟之情。 1 布局 气氛烘托 作者在首联先描绘塞外的秋景,边防的鼓声与雁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营造一片凄凉的景象。而「断人行」三字正说明了当时战事频仍,正好与末句「未休兵」作连系。触目伤怀,勾起作者思乡之情,思念自己的弟弟。「首句为未休兵伏笔,次句为忆弟起兴。」(《唐宋诗举要》) 全诗以「忆」字系连 颔联仍是写景,其中「月是故乡明」一句,为全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句指出当时的时令为「白露」,并因望月而写出「忆」字。杜甫看着天上的明月,然故乡不可及,弟弟亦不可见,更增添其内心思乡忆弟之情。连系起「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三句,下开「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四句,使忆弟之情有了依傍。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不曰『月傍』,而曰『月是』,便使两地皆悬。」 由望月转入抒情,在这凄冷之景,作者想起自己的遭遇,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忆弟之情,尤为深切「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弟离散,下句说家已不存,大家生死未卜,偏偏「 寄书长不避」,最使人焦急,感情沉痛。 2 表情达意 本诗可谓兼集直接抒情与含蓄达意之美。 前四句乃是见景生情,委婉含蓄;后四句因忆弟心切,直抒胸臆。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 作者看着天上的月亮,想起故乡之月,只是 一样的月色,现在却与弟弟分隔两地,使得原本美好的月色反而变成一种凄凉的画面。 此句本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也就是说今夜恰逢「白露」,而天上明月仍是故乡的月色,隐含忆弟之情,含蓄地抒 感,为下文铺垫。而颈联则语气一转,情感的展现由含蓄转为直率,直接表达自己的忧虑,弟弟分散各地,家已经破败,无法探听大家的消息。尾联承接颈联之意,然语气稍见含蓄:书信不达,兼之战况未定,令人担忧,含蓄中见幽怨。 3 抒情技巧 句式结构 承上所言,颔联乃「倒装句」,两句一经颠倒,侧重了「露」的凄冷,「月」的明亮,勾起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宋‧王彦辅《麈史》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俊,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 用字 首联「边秋一雁声」,突出雁形单影只的情况,暗示自己的孤独。古人常以雁比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处「一雁」,亦是暗用此意,《草堂诗笺》:「一雁喻其兄弟隔绝遂孤也。」作者闻孤雁之声而想起与弟分散,寂寞之情跃然纸上。而这种两地分散的孤凄之情,皆起「戊鼓断人行」,也是战乱所致。 辅助资料 评论 俞陛云评:「有弟而分散,一也。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无家,三也。生死皆不可问,四也。欲探消息,惟有寄书,五也。奈书长不达,六也。结句言何况干戈未息,则音书断绝,而生死愈不可知。」(《诗境浅说》) 唐诗鉴赏辞典: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 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 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 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 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 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 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 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 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 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 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 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 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沈郁顿挫。 建议读物:《中学生文学精读‧杜甫》

参考: edcity/article/iworld_sc_feature_literature/060515-003/page03p#03、《中学生文学精读‧杜甫》、tingko/Edu/tangshijihang/7931

点解问题同我本中文工作纸的问题一样ga but都好多谢答题者的答案~!!!

(1) 战乱之时 (2) 怀念弟弟 戍鼓断人行, = 从远处传来军中的大鼓声,路上已经杳无人影了, 秋边一雁声。 = 在此边疆的秋夜里,只看到一只孤雁在空中飞翔。 露从今夜白, = 今夜已入白露时节,露水越发地白了, 月是故乡明。 = 故乡的月光定是格外地明亮。 有弟皆分散, = 我与弟弟们各自分散,家破人亡, 无家问死生。 = 也不知道去哪里探听他们是否健在 寄书长不达, = 我已寄出许多家书,但都没有回音, 况乃未休兵。 = 在这战乱频的今日,我究竟该怎么办呢 May be they can help you! You can also find the wers in the 诗 2006-12-15 00:23:21 补充: You can read more 诗 in - clshsyzuedu/300/homeI think you can be more art in this side

参考: gotopidv/ & ME

1. 作者应该是想抒发不见了弟弟的心情.弟弟在秋天充军去了,很久没书信来往.家   庭被分散了,现在还未打完仗,不知何时可和他相见.   写作背景: 唐代打仗时的情况(可能是安史之乱.),秋天   用这件thing来讽刺当时是战争很多,令家庭破碎.    

参考: 我

1 形容秋日与情感的诗句

1、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两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3、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5、唐·张继《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2 描写秋天情感的诗句

长相思 李煜

秋风多,雨如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白居易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蝶恋花 李煜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中秋夜怀 项斯

趋驰早晚休,一岁又残秋

若只如今日,何难至白头

沧波归处远,旅食尚边愁

赖见前贤说,穷通不自由

相见欢

李煜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中秋 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3 有关秋的诗句及赏析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 刘禹锡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4 以秋天的景色抒发出蓬勃向上的情感的诗句和赏析

秋 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①“自古”句: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写悲秋的人不可胜数。②“晴空”二句:《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即取其意。秋高气爽,碧空如洗,一鹤冲霄,气概昂扬。

[鉴赏提示]《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的。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此诗却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驰骋想象,自己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碧霄”。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5 描写秋天的诗句,有赏析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全唐诗》)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全唐诗》)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 "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宋诗钞》)米芾(1051--1107),字元璋,襄阳人。

官至礼部员外郎。能为诗文,尤长于翰墨,书法为宋代大家。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参考资料:

回答者:niupa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9-17 13:31中秋佳节,思国思乡缠绕心间。对每一个远离家乡的人,明月的光辉不分界限,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抚慰,正如祖国对她人民的关怀,不会因远隔重洋而忽略。

十五夜望月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 山 月李 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李 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夜 思李 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嫦 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八月十五夜月唐 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月夜忆舍弟杜 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59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