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我国华夏传承上千年的传统工艺,也是一种民间戏曲,会受人们喜爱,当这一项戏曲被传到国外,是同样也深受外国人的喜爱,甚至惊呼居然有这么有意思的玩意。
皮影戏特色有哪些?
所谓皮影戏就是指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操控,引人配合,击打的乐器中,用戏腔还原当代流行的民间故事。而这种皮影戏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不仅可以向人们展示出我国的民间故事,同时也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古人的文化以及魅力。但同时它也伴随着三大特点,第1点是流行范围广泛,第2点是种类繁多,第3点是表演道具是影窗。
1流行范围广泛。其实皮影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而且会融入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平语系的特点。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等。所以最终形成每一个地区都会有每一个地区的皮影特色。
2种类繁多。皮影戏当中除了声腔和剧目方面的不同,甚至连皮影戏当中的人物以及动物之间也会有所差异,因为其中材料可能会有所差异。
3表演道具的问题。皮影戏的道具主要为影窗, 一般的高度是3尺,宽度为5尺,高度最高不会超过4尺,宽度不会超过6尺,而这样的尺寸更适合人们在后面进行操作,同时也可以将皮影人物以及表演的动作更加生动。
皮影戏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对于皮影戏本身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早期从老北京开始蔓延出来,所以人们叫皮影戏为驴皮影。据相关史书记载,皮影戏其实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而在元代时期传至西亚以及欧洲,所以说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一口唱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可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是比莎士比亚更早的戏剧,比卢米埃尔更早的**,比猫王更摇滚的音乐。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皮猴戏”,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皮影的产生与原始巫术、宗教和民俗有关。古人对影有神秘感,认为影子就是自己的灵魂,因此形成对影子的巫术信仰与禁忌。之后,道士方士的“弄影还魂术”,配以说、唱、乐的形式,渐渐发展成皮影戏。到了唐宋时期,皮影戏已经相当普及,到清代盛极一时。
皮影戏的题材主要以历史、神话故事为主,伴奏的乐器共有“5件”:木琴、套锣、笛子、鼓和撞铃。演出时,表演者站在白布屏幕下,把影人贴到屏幕上,靠强烈的灯光将影子投射到白布上供人观看。表演者通过控制影人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处的两根耍杆来使皮影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通常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和唱腔。皮影戏中,打场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声情并茂,动人心弦。著名的皮影传统剧目有《包公赔情》、《济公活佛》、《猪八戒背媳妇》、《三打白骨精》、《祭塔》等。
皮影戏流传的地域极为广阔,最北到黑龙江省,最南到广东省,西部到青海省,都有皮影戏。各地的皮影戏都有独特风格,影人的大小、造型也各具特点,因此产生了各种流派。这其中有中原地区陕西的牛皮娃娃影,江浙的羊皮影,山西的纸窗影等。皮影戏吸收地方戏曲与音乐的元素,因此具有多种唱腔,其中以甘肃吼塌窑的道情唱腔和陕西的碗碗腔最为著名。
皮影人和背景的亭台楼阁都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其中以牛皮和驴皮最受到推崇,因为这两种皮质做出的影人和背景更加坚固,更加透明。现在,也有用树脂和玻璃钢制成的新型材料皮影。皮影的制作非常讲究,首先是制皮。把新剥的皮子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亮面反复刮制到薄得透明,然后搭在木框上绷紧阴干。皮料制好后,用硬木推板打磨光,再用钢针描绘图样,描好图样的皮料,要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然后再压平上色。皮影的上色一般选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这让皮影拥有了独特的美感。然后将人物的头、上身、下身、两腿、两臂、两手各部分用线连接组成,皮影人就大功告成了。
“一张皮子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扮尽贤恶忠奸。”由于影人在幕后只能做上下、前后的运动,所以除了仙佛形象是全脸正面外,其他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都是半边脸的造型。正是这一具具侧脸在影幕上创造了奇妙的艺术效果,故有“单眼人感动双眼人”的说法。
皮影戏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皮影戏是我们老一辈人的智慧结晶,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皮影戏却渐渐的没落,皮影戏的灵魂要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皮影戏以它简单的外表呈现在人们面前,它用自己简单的身躯支撑着这个巨大的文化,皮影戏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欢笑更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值得我们纪念的东西。皮影戏起源于南方,南方人性格细腻,所以做出来的皮影戏也是独具匠心,非常的有魅力,零碎的皮影部件构成了皮影的身躯,一个简单的皮影造型,在后台一个慈祥的老人,这出皮影戏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皮影戏的好坏还在于后台的老人唱腔,一出皮影戏要走下来需要集中精力的表演,对于演员来说,皮影就是他们的命根子。要做好一出皮影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例如组装皮影的形态和衣着,这些必须充分展现着这台戏的主题。
当我们真正从内心里去聆听这台皮影戏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皮影真正的内涵和意义,一台皮影戏会花费演员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我们观众对它的评价是他们最关心的,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欣慰。皮影戏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它的每一个形态都展现了演员们的心态和这部戏的主题。
皮影戏已经成为我们中国非物质文化之一,我们要去欣赏和爱护皮影戏,不让皮影戏在不久的将来灭亡。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皮影戏
在陕西文化中,老腔皮影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唱特点是粗旷豪迈、雄浑奔放。老腔皮影戏是中国各类皮影戏的鼻祖,在一些传统节日当地人民会邀请艺术家演出。对于老腔皮影戏文化你还了解多少呢?下面的陕西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
任何一种地方剧种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其独特的自然文化空间密切相关。老腔皮影所处的自然文化空间的基本情形是:A、地处秦晋豫三省之要冲,华山、潼关、黄河近在咫尺,古人形容之“山峦如聚,波涛如发怒,山河表里潼关路”;B、位于风调雨顺、粮棉富庶的八百里秦川东端;C、西通京都长安,东开中原门户;D、自古以来,既为兵家争战之地,亦为商贾流民通衢之所。
峻拔奇险的华山、奔腾怒吼的黄河,红血白骨的兵战,汉唐恢宏超拔的气概,以及船工的号子、戍卒的情怀,很难想象,这样一种自然文化空间会产生出柔情缠绵、婀娜细婉的声腔及艺术,它所孕育出来的定然是粗犷豪放、高亢奋昂、铿锵激越的声腔,无论它的名字是否叫“老腔”。
民俗学中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说,关中老腔皮影就是华阴双泉村一带自然文化空间的“自生子”,没有这特殊环境,就无“关中老腔皮影”。从老腔流布的区域看,离开了此空间,老腔也难以生存。由此推断,老腔应是在曳船号子、戍卒情怀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及外来文化的一些艺术形式,在本地独特的自然文化空间中,经过长期的孕育、发展、演变、融合而逐渐形成的。其中抑或包括如“孟儿”一类外来艺术人士的催化作用,但绝不可能是单纯的外来“孟儿说”,否则,“孟儿”及其师门子弟们为何没有在家乡湖北的老河口形成老腔呢?--即便是“老腔”“老河口”之“老”有通同之处。
又若真有“孟儿”存在的话,也应是他到华阴双泉村后,将自己的说唱技艺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氛围相融合,进而集成性地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其原声腔的华阴老腔。老腔皮影剧目,据说有二百种左右,我们见到的有一百五十余种,一般都是古代战争题材的历史戏或神话传说,其中常演剧目有三四十种,诸如《借赵云》、《失街亭》、《空城计》、《范梨花征西》、《三打祝家庄》、《反出五关》、《收火马》、《擒吕布》、《三气周瑜》、《五路伐蜀》、《取南郡》、《取洛阳》、《托肠救主》、《取西川》、《张花反延安》、《三让徐州》、《火烧连营》、《取四郡》、《仁贵东征》、《西天取经》、《封神演义》、《郝祖成圣》等等。
由于所演出的是战争题材或神话传说,所以老腔皮影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不仅前首――主唱者感情昂扬激越、脖项青筋迸起,到更场换景时的最后两句,戏班所有人都齐声“帮腔”“拉波”,竭力吼唱。再加上用枣木制成的“惊堂木”强烈急促的击节声,全场达到一场一场高潮。当地有句俗语形象地描绘其状态:“拉波号子冲破天,醒木一拍鬼神惊”。因此,老腔皮影又被称作“拍板戏”、“满台吼”。
老腔戏班的人员结构及乐器家当颇有讲究。戏班属民间业余组织,由五人组成,平时各忙自家农活,演出则临时集中。五人分别称为“前首”、“签手”、“上档”、“后槽”、“下档”。各有分工,一司数职,协同合作,缺一不可。其司职情况如下:前首:一般也为班主,主唱,弹月琴,并司战鼓、板鼓、手锣等,兼协调全班人员;签手:挑签,即耍皮影娃娃;上档:司板胡、大铰子、小铰子、长号;后槽:司大锣、马锣、碗碗,梆子;下档:为签手准备影人,并司长号、惊堂木。
一般情况,五人之间无论台下有任何矛盾磨擦,一上台来都会全神贯注、高度协作,且无论是从其动作表情、协调一致、还是演出效果上,丝毫看不出来,全然是一股劲。
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传说。最早的传说来自救世主观音菩萨亲临人间宣讲佛经教义的故事。“当时,人们对于干巴巴的说教不爱听,于是观音菩萨悲伤地坐在竹林下,摘下竹叶随手编弄成各种人形并且能做出各种动作,她觉得非常有趣,忽然,观音菩萨想起若用这些竹叶编弄成的人形来表演佛教的故事该多动人啊!后来她在宣讲佛经时,就挂起了竹帘,在帘后舞动起竹叶人形。夜幕,观音菩萨用油灯的灯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出各种佛教故事,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从这以后,影戏就产生了。”
另外相传在西汉文帝刘桓时,有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树叶作人形,映在窗上表演。又传说在汉武帝刘彻时,因其爱妃李氏夫人过早去世,帝思念不已,时有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于是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居他帐遥望。见有好女如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仿佛是夫人之像。
这些传说,虽然不能确称为皮影戏艺术的起源,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以及美术音乐和其它诸多因素来解析,则会觉得这些传说确有可信之处。
另外,陕西地区的皮影戏在早期也叫作“隔帘说书”。真可谓是无独有偶,一脉相承。
如果说关于皮影戏艺术的起源应以文史资料而定,则从目前可查史料来看,最类似的皮影戏映出于唐代。
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可以说已经发展到空前的鼎盛,特别是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的传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为了把史书、经卷讲诵得更加生动、具体,往往用绘画的手段来进行补充。后来,曾有人改绘画为带活动关节的纸人并用线牵动来更形象地用于传经、讲史。在史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盛行“僧徒夜诵经卷、乃装屏设像”的文字汜载。这里所说的“夜诵经卷”就有了“烛光”和要讲的故事,其“装屏”,就相当于现代皮影戏表演的“屏幕”——(即影幕),“设像”即耍人儿。最有趣的是,至今,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如唐山、滦县一带的皮影戏老艺人还把表演皮影人物称之为“牵线”、“掌线”。可以肯定地说:皮影戏艺术从萌生到成为一种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的确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岁月。
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目前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曰:皮影艺术是“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这就是说在距今2000多年前即有皮影戏了。另一种说法是以目前能查阅到的文字史料为依据,认为皮影戏是距今1000多年的宋代发明兴起的。前者以推理而立,后者以史料为据,当然有其道理。我们的祖先在汉代以前就逐步掌握了一套娴熟的雕刻技艺;还很早便发现太阳光与物体影子的变化关系,运用它发明创造了测定时刻的“日晷”和可以精确计算年历的“晷表”等等。在很早以前就有“形影相随”;“立竿见影”之说。此外,还有诸如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美术绘画方面的成果等等,都为我国皮影艺术的产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简称“皮影”,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形式皮影的发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皮影戏以其精美的雕刻影偶、通俗的音乐唱词和简单灵活的演出形式深受受众喜爱“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但是,由于传统影偶制作工艺复杂、演出形式及曲目缺乏创新等因素,使得皮影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呈逐步衰落的状况,尤其是“文革”时期,皮影戏被打成了“封、资、修的黑货”,受到极大冲击,更加剧了其衰落
一皮影戏的独特美感: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方叫“皮猴戏”、“纸影戏”等,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皮影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始祖”的美誉!在过去**、电视等尚未发达的年代,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一、皮影戏的特点
皮影戏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封建社会,农民对很多自然现象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于是就简单地归结为鬼神作怪,由此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皮影戏便是鬼神崇拜的一种表现,是“以虔敬所有超自然的神为第一目的的艺术”影偶是皮影戏的基本道具,单独来看,影偶也是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品,其主要有4个特征:一是合理的变形为突破影偶只能在二维空间移动的局限,影偶雕刻艺人合理使用变形艺术,适应观众观影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鲜明的立体感,同时,还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能够集中反映人物和景物的本质特征,产生强烈的美感和演出效果三是巧妙的象征影偶的象征特点主要通过图案和色调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四川皮影中的秦始皇造型四是稚朴的装饰影偶造型吸取了民间织锦、刺绣、剪纸等的朴实、稚拙、装饰性强特点,因而布局严谨、线条流畅、色调明快,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皮影戏的演出一般至少需要3个人,2人配乐1人表演表演者双手操纵人物车马道具,自演自唱,灯光将人物车马投影到白色幕布上,观众于幕前观影皮影戏的这种演出形式使其存在两大局限:一是平面的局限平面影幕使得演出只有上下左右的平面空间,缺少纵深的立体空间二是影偶的局限影偶大多是正侧面半边脸,缺少表情变化,也就是俗语说的“三根竹,一张皮,半张脸,半顶帽子,一只眼”皮影戏的这种局限也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平面的影戏和影偶使得影偶离开平面,形象就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因此影戏适合表现上天入地、腾云驾雾、打斗变化的神话故事
二、皮影戏的价值与意义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的发明和现代**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2003年,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之一
2005年,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成立,政府与民间合力参与文化保护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8日,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11年1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说布袋戏源自古代皮影戏,中国古代皮影戏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宋代皮影戏最为发达,艺人将兽皮剪成人形,投在光源里,屏幕就映出生动的影像。宋代皮影戏成为专门艺术,有专职的“弄影戏者”。15世纪马欢的《瀛涯胜览》爪哇国条就有爪哇皮影戏的介绍,它普及在公元778年前后,最初用于宗教祭祀,后来才发展为民间艺术形式。
在印度尼西亚群岛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巴厘岛和爪哇岛的舞蹈。这两个地区的舞蹈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尤其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影响。印度尼西亚舞蹈接受印度和中国舞蹈文化影响之后,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逐渐摆脱了两国文化影响的束缚,形成了独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艺术。
从公元10世纪起,印度尼西亚的文化艺术渐渐远离印度文化影响,先从文学入手,对印度文学进行改造,把梵文译成爪哇文,把《摩诃婆罗多》改编成爪哇式剧本,使之成为爪哇歌舞艺术的主要剧本之一。舞蹈也不再是对印度舞蹈的模仿,舞蹈的内容、动作、音乐、服饰,均已向爪哇化嬗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