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蜀相》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1张

  全诗八句,前四写景,后四论事《蜀相》这一标题,就在显示作者是以十分尊敬的心情,把诸葛亮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

开头二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丞相”这一称呼,则较《蜀相》递进一步,自然仍是表示尊仰之意(仇兆鳌说:“直书丞相,尊正统名臣也”这倒未必作为唐帝国盛、中时期人物的杜甫,能否像南宋偏安年代朱熹在《通鉴纲目》中大书“丞相亮出师”那样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称呼诸葛亮,是大可置疑的)“何处寻”三字设问,自然是以叙述追寻古人踪迹之义来表自己登临凭吊之情这个首联一句,就已奠下全诗“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气氛

第二句,是为首句作答给首句找出着落,明确了祠堂地点,也勾勒了自远眺望的祠堂风貌“柏森森”,主要是指传系孔明手植的“新枝耸云”的古柏来写祠堂历史的悠久

三、四句一联,是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诗人看到那照映阶除的碧草,仍自呈现怡性的春色,听到那身藏密叶的黄鹂,徒然啭弄着悦耳的佳音院落似此荒凉,门庭如彼阗寂一种“感物怀人之意,即在言外”碧草盈阶,黄莺隔叶,本来是极可赏心娱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周旋,抒情状态,便翻然改异这里正是杜甫“一字为工”极“变化开阖”之致之处比起诗人另篇《春望》中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尤为耐人吟味当然,决定诗人所以如此使用“自”“空”二字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诗人当时的思想,3,

  《蜀相》尾联抒发的情感:“尾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是全诗的“诗眼”。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六出祁山终病死五丈原,可谓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激起失意英雄的仰慕和叹惋之情。

 《蜀相》尾联结构作用: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 “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 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 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颈联——写诸 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 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尾联—— 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 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 “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 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用六 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 ,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 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 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 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00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