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的故事

纳兰容若的故事,第1张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扩展资料:

纳兰性德是清词三大家之一,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他高贵的出身,英才早逝的命运,令人迷醉的诗词,一直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

纳兰性德的身世纳兰性德,最初的名字叫纳兰成德,因为要避皇太子允礽保成的名讳,改名为那兰性德,字曰容若,号楞伽山人。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生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父亲纳兰明珠,机敏睿智聪慧过人,精通满汉语言,深得顺治康熙的赏识,仕途也是平步青云,康熙三年,明珠被提升为内务府总管,不久又调任弘文院学士,历任刑部尚书、都察院左督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累迁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权倾一时。

纳兰性德的母亲,也出身显赫而高贵,是清朝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的嫡孙女,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的第五女,是一品夫人。纳兰短暂的一生中,他的家族声威显赫,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境界。很像《红楼梦》里的荣国府和宁国府。

梁启超也由衷称赞:“容若小词,直追李主。其刻《通志堂九经解》为经学家津逮。其纪地胜,摭史实,多有佳趣。偶评政俗人物,见地亦超绝。诗文评益精到,盖有所自得也。卷末论释老,可谓明通。

翩翩一浊世公子,有此器识,且出自满洲,岂不异哉。”总体的意思就是说,纳兰性德的词可以赶得上李后主,经学的成就,诗文理论的成就,也都不小,是满族人当中的翘楚。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围月?——纳兰性德2009-01-30 15:44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性德仅活到三十一岁,这位才华绝代的人物,来到世间不过“惊鸿一瞥”,留下的雪泥鸿爪便是那《饮水词》。读他的词,你会感受其中有那么个饱含挚意深情且十分凄惋动人的主旋律,久久地在你心上萦回,且听这首《蝶恋花》吧: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月光下的世界,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离别的人们则更易逗起无限相思之情。唐人诗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之类。纳兰性德继承前人却又自创新意,他仰望夜空一轮皓月,浮想联翩而至,情感勃郁而生。他高声叹息:“明月呀明月,最可怜你一年到头东西流转,辛苦不息;最可惜你好景无多,一夕才圆,夕夕都缺。”那“环”和“玦”皆美玉制成的饰物,古人佩在身上。“环”似满月,“玦”似缺月。纳兰性德词镂刻精工入妙,于此类比拟可见。但其长处还在于写景亦处处有情,故其词抒情气氛特浓。此处以“辛苦最怜”四字领起,顿使天边那一泓寒碧,漾起许多情思。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随着情感的高涨,想象的飞腾,他进一步梦想起来,那一轮明月仿佛化为他日夜思念的爱人,用她那皎洁的光辉陪伴着他。此时,词人也发出了自己的誓言:要不畏“辛苦”,不辞“冰雪”去到自己爱人身畔,以自己的身躯热血“为卿热”。无奈天路难通,一个天上,一个人间,遐想烟消云散之后,剩下的只是对往事的追怀和物在人亡的沉痛感慨。

纳兰性德本是一位在精神气质上颇似贾宝玉的贵胄公子,身居“华林”而独被“悲凉之雾”。当了康熙的侍卫,却深以为苦,“惴惴有临履之忧”。他率真,性好自由,喜欢“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仆亦本狂士,富贵轻鸿毛”,他爱书,爱友朋之乐,还很钟爱他的闺中伴侣。《饮水词》中有些篇章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的姿影般明丽、娇嫩,又如出谷春莺,天边云雀的鸣声般曼妙、清新,它记录了词人的初欢,描绘了他的少年行乐图。可惜这段时间很短促,大约才结婚两、三年后他就赋“悼亡”了。我们看到他在一首《沁园春》词前《自序》中道:“了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哦,原来他心中的明月,寄托了他如此深沉的哀思,自不同于一般。他们夫妻间只有“几年恩爱”,又还有别离,早知如此,真不该离别:“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围月?”他在词中常这么叹息。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下半阙拉回到现实:室在人亡,双燕依然,一片凄清。小燕子也是很多情的,象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就有一只小燕子来陪伴。如今一双燕子出现在纳兰性德的帘钩上,只有它们那儿娇小、轻盈才能够“软踏”,这“软”字下得多神!燕子呢喃、似絮语;它们在说什么?是说当年这室中曾有那“一生一代一双人”的事儿吧?于是我们从那“说”字里随之想象出此间曾有过的旖旎柔情的梦幻中的画面来了,随即,又都消逝了。眼前只有这帘间燕子。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一结是那样沉挚,又是纳兰性德式的爱情的表现。他是不甘心这样凄凉到底的,他又梦想起来了。“唱罢秋坟”出自李贺诗中“秋坟鬼唱鲍家诗”一语。“鲍家诗”似乎指的就是鲍照的《蒿里吟》这类挽歌。纳兰性德说:“在你的坟前我悲歌当哭,唱罢了挽歌,悲哀还不得解脱,我只有明春到此来认一认,花丛中可有一双栖香正稳的蝴蝶。”为什么要“认取”呢?想必是旧时曾见过的了。于是我们从他自己描绘的年少风光里,看到了这样的镜头:“露下庭柯蝉响歇,沙碧如烟、烟里玲珑月。并着香肩无可说,樱桃暗吐丁香结。笑卷轻衫鱼子缬,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这不就是那难得的“一昔如环”的花月良宵吗?在他心上萤飞蝶舞,时时闪过,他所以要时时去寻觅,以重温旧梦。但这样的解释似嫌不足。我们反复吟咏全篇,感到其中热烈深沉的感情是一贯到底的。“最怜”——“不辞”——“认取”这些字眼下得“字字沉响”,力量很大。应该容许他的想象继续飞腾起来,应该换一种理解:对着秋坟,他痴心地发愿“眼泪已流尽,悲歌已唱完,倒不如率性化去,和死去的爱人一起变作一双蝴蝶,到来年,春光如海万花丛中有对双栖蝶,这就是我们俩——永远地摆脱悲哀,永远地相依在一起——请旁人来‘认取吧。”

他的早逝的妻子,在他心中永久是一位娇憨情态的少女,他们相恋的时光在池心中是永久的纪念。他感到那时候他自己也很纯洁无邪,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后来他便陷进许多烦恼中去了,所以他对一逝而不复返的人生这段美好时光无限依恋,格外追想。他的“悼亡”篇章很多,其缘由也在此。

纳兰性德词中有一个理想境界,那就是希望青春和爱情得到永生。青年词人是非常执着于这一理想并且热烈地赞颂它的。《蝶恋花》可为范例。故而我们读他这篇词后,会感到于凄惋中还燃着一种象火一般炙热人心的东西,这就颇具力量,而不纯然是消沉。他的同时代词人陈维崧评他的词曰:“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但我以为散发着青春气息的纳兰性德的词,几乎在“南唐二主”之上。

纳兰性德词善设色点染,此篇先以素谈之色为主,只见青白的月色,又见帘前的双燕,最后却让我们看见那春丛双蝶的想象中色采绚烂的特写,映衬之下,分外地美。

词·金缕曲

清·纳兰容若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

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

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词·卜算子 新柳

清·纳兰性德

娇软不胜垂,

瘦怯那禁舞。

多事年年二月风,

翦出鹅黄缕。

一种可怜生,

落日和烟雨。

苏小门前长短条,

即渐迷行处。

词·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

白衣裳凭朱栏立

凉月趖西

点鬓霜微

岁晏知君归不归

残更目断传书雁

尺素还稀

一味相思

准拟相看似旧时

词·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

拨灯书尽红笺也,

依旧无聊。

玉漏迢迢,

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

叶叶萧萧。

分付秋潮,

莫误双鱼到谢桥。

词·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

而今才道当时错

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

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

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

落尽犁花月又西

词·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

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

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

漂泊天涯。

寒月悲笳,

万里西风瀚海沙。

词·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

冷香萦遍红桥梦,

梦觉城笳。

月上桃花,

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

肠断天涯。

暗损韶华,

一缕茶烟透碧纱。

词·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

凉生露气湘弦润

暗滴花梢

帘影谁摇

燕蹴丝上柳条

舞鹍镜匣开频掩

檀粉慵调

朝泪如潮

昨夜香衾觉梦遥

词·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

明月多情应笑我,

笑我如今,

孤负春心,

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

结编兰襟。

月浅灯深,

梦里云归何处寻?

词·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

词·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

桃花羞作无情死

感激东风

吹落娇红

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

也为春慵

不及芙蓉

一片幽情冷处浓

词·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

土花曾染湘娥黛,

铅泪难消。

清韵谁敲,

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

割取秋潮。

鹦鹉偷教,

方响前头见玉箫。

词·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

谢家庭院残更立

燕宿雕粱

月度银墙

不辨花丛那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

零落鸳鸯

雨歇微凉

十一年前梦一场

词·采桑子

清·纳兰性德

严宵拥絮频惊起,

扑面霜空。

斜汗朦胧,

冷逼毡帷火不红。

香篝翠被浑闲事,

回首西风。

数盏残钟,

一穗灯花似梦中。

词·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逾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词·点绛唇 咏风兰

清·纳兰性德

别样幽芬,

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

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

怎耐秋如许?

还留取,

冷香半缕,

第一湘江雨。

词·点绛唇

清·纳兰性德

小院新凉,

晚来顿觉罗衫薄。

不成孤酌,

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

别绪应萧索。

西风恶,

夕阳吹角,

一阵槐花落。

词·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距。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词·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夕如环

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

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词·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

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

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

沾衣况是新寒雨。

词·河传

清·纳兰性德

春浅,红怨。

掩双环,微雨花间。

画闲,无言暗将红泪弹。

阑珊,香销轻梦还。

斜倚画屏思往事。

皆不是,空作相思字。

忆当时,垂柳丝。

花枝,满庭蝴蝶儿。

词·画堂春

清·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

争教两处消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

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

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

相对忘贫。

词·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莲漏三声烛半条,

杏花微鱼湿轻绡,

那将红豆寄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

归期安得信如潮,

离魂入夜倩谁招?

词·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词·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杨柳千条送马蹄,

北来征雁旧南飞,

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

一春幽梦逐游丝,

信回刚道别多时。

七绝·记征人语

清·纳兰性德

边月无端照别离,

故园何处寄相思。

西风不解征人语,

一夕萧萧满大旗。

词·减字木兰花

清·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

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

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

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

转过回栏叩玉钗。

词·酒泉子

清·纳兰性德

谢却荼蘼

一片月明如水

篆香消

尤未睡

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

休傍阑干角

最愁人

灯欲落

雁还飞

词·浪淘沙

清·纳兰性德

红影湿幽窗

瘦尽春光

雨余花外却斜阳

谁见薄衫低髻子

还惹思量

莫道不凄凉

早近持觞

暗思何事断人肠

曾是向他春梦里

瞥遇回廊

词·浪淘沙

清·纳兰性德

夜雨做成秋

恰上心头

教他珍重护风流

端的为谁添病也

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

密愿难酬

珠帘四卷月当楼

暗忆欢期真似梦

梦也须留

词·临江仙 寒柳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

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

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

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

柳枝词

清·纳兰性德

池上闲房碧树围,

帘纹如彀上斜晖。

生憎飞絮吹难定,

一出红窗便不归。

七绝·秣陵怀古

清·纳兰性德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木兰词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词·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

清·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

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

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

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在清初康熙年间有这样一位词人。他出身富贵,却忧郁寡欢;他文武双全,却畏惧官场;他痴情执著,也相思哀怨。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出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足可见他的成就和地位。这个人就是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词家三绝”的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他天资聪慧、自幼好学、感情丰富、触目伤心。他一生创作600多部词作。内容包括边塞风光、友情赠别,咏物咏史等,而词作中爱情题材占大部分。通过温婉哀怨的词风,折射出他一生的情感经历,表达他对爱情的执著和真挚。

纳兰性德20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结为夫妻,此女不仅美貌、贤良,而且通音律、喜诗文。两人心灵相通,互为知音,因而感情十分深厚。在新婚之际,纳兰性德曾写下《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整首词洋溢着幸福甜蜜之感。上阕写妻子的多才多艺。生活中充满快乐且不乏歌声和吟咏。“吹花”指吹奏、弹唱之事,引申为推敲声律、辞藻等文墨。下阕写妻子的美丽动人,她的容颜和举止都显得那么迷人和恰到好处。在隐约的灯影中,依靠在枕函旁,怎么看都不觉得生厌。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纳兰性德对妻子的赞赏和喜爱之情。

另外,在纳兰性德出征归家后的创作中,也能体现他的甜蜜和欢喜。如《眼儿媚》(重见星娥碧海槎)

 “重见星娥碧海槎,忍笑却盘鸦。寻常多少,月明风细,今夜偏佳。

休笼彩笔闲书字,街鼓已三挝。烟丝欲袅,露光微泫,春在桃花。”

这首词体现纳兰性德和妻子重逢后的喜悦之情。“星娥”就是传说中的织女。他看到妻子,忍不住欢笑,就像看到了天上的仙女一般。重逢后的喜悦异常强烈。妻子的美丽温婉让他著痴著狂,已经没有心思再拈笔做字。与妻子共度良宵,情在其中。

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这种表达喜悦之情的作品很少,不是因为他性格冷做孤僻,而是在他短暂的人生道路中,这种怡然自得的日子实在是太少了。在家庭中,他不满意父亲明珠的结党营私、贪污腐败;在仕途上,他排斥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在情感上,他饱尝相思之愁和分离之苦。对于感性脆弱的纳兰性德来说,即便是天潢贵胄,有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也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内心折磨。因而,了解纳兰性德的读者即便读的是这些欢快基调的清新婉丽的小词,内心也会泛起波澜,感叹他的幸福时光的短暂,同情他悲凉酸楚的人生。

纳兰容若的名字叫做纳兰性德,一次纳兰性德的好友顾贞观在江南为他介绍了一位富有诗词才华的名妓沈宛。作为乌程才女,沈宛曾有出色的词作《选梦词》刊行于世,为纳兰性德欣赏重看。

两人有情有意,遂结金兰之好。关于这方面是有文化背景的。纳兰性德接沈宛于京城,在德胜门内置房安顿。由于沈的身份和血统,她不能名正言顺地进入明府。

他们就保持着没有名份的关系,过着情人式的生活。从沈宛的诗词中,看得出他们心灵之间有着一种相知互怜的内在联系。

但好景不长,半年后纳兰性德突然去世,留下孤独无靠的她和纳兰性德的遗腹子,沈宛含泪返回江南。

以词作抚慰她心中的伤痛。天公不作美,有情人终不成眷属,留下一段让人叹息、让人辛酸,泪水淹没欢乐的风流憾事。

扩展资料: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

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十三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

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纳兰容若

—沈宛

欲相守,难相望,人各天涯愁断肠。

这一生,总有一些事,不愿发生,却必须接受;总有一段时光,不愿流逝,却无能为力;总有一个人,不能忘怀,却必须学着放手……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有些人,我们总以为忘记了,可是总在没有防备之时,回忆扑面而来,刮伤你眼眸。

对于纳兰容若来说,青梅竹马的初恋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情殇。

那年,那月,那时光,早已流逝,但那情,那爱,那相思,却如酒酿,经年弥香。

红颜远,相思苦,此情难忘,于是便有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画堂春》,全词如下: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有人说初恋是他的表妹,也有人说只是她的婢女。

究竟真相如何,我们已无法探寻,只能从这些诗词中一窥其容。令他如此念念不忘,那一定是位美好的女子。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明明是天造地设的一双人,说好一生一世都要在一起,可是如今却只能分隔两地,各自黯然神伤。

“一生一代一双人”这是多少男女的梦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们也曾许下白首的诺言。

只是相爱容易相守难,随着心上人入宫,萧郎路人,空自悲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就如杨过在和小龙女分别后,自创“黯然销魂掌”。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这在诗词界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原句并不为人所知,但在化用甚至直接引用后就家喻户晓。

就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我们现在大都以为是晏几道写的,出自他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一种相思两处愁,相望相念却不能相亲相爱,看着这一年又一年的春天,它是为谁而来呢?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相爱之人却无法相见,这样的悲伤让纳兰容若忍不住怒问上苍。

“相思相望不相亲”同样是引用,源于王勃的《寒夜怀友杂体》:“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思相望不相亲。”

有些人很为骆宾王、王勃抱不平,这些明明是他们的诗,最后却冠上纳兰之名,人们谈起这首诗便想到纳兰。

其实有时候,我们喜欢一句诗,并不是喜欢其内容,更多的是被它的 情感 所打动。

纳兰的诗词加上他的经历,让很多人产生共鸣,所以才会“家家争唱饮水词”。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蓝桥相遇不是很难的事情,只是有时候即使有灵丹仙药,也无法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心上人相会。

这两句纳兰连用两个典故。

蓝桥在陕西蓝田县东南,传说那里有个神仙窟。

书生裴航游历至此,因口渴求水邂逅了仙女云英。

他为云英的天人之姿所倾倒,于是便向她的母亲求聘。

云英的母亲给他出了一个难题:她有一些神仙灵药,但一定要用玉杵臼才能捣成。

裴航历尽千辛万苦找来玉杵臼,又花了百日的时间捣药,这才得到云英母亲的应许,和云英双宿双栖。

而第二句说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浆向蓝桥易乞”是一个倒装句,应为“向蓝桥乞浆易”,一个“易”说明像裴航那样的际遇于他而言并非难事。

也许,他曾经和心上人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甚至得到女方父母的同意,只是阴差阳错,一道入宫的圣旨令他们生生分离。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重重宫门成了他和恋人难以跨越的天堑,就像后羿,纵然再得不死灵药,也不一定能和嫦娥相守。

他用嫦娥来比喻心上人,一是突出了佳人的倾城之貌,二是说明如今的心上人可望不可即,纵使深情不悔,却难以再见。

相爱之人却无法相守,人世间最大的痛莫过于此。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如果能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相聚相会,纵使抛弃荣富富贵,也是心甘情愿。

最后相思难忘的纳兰忍不住发出了“愿抛下一切,只求相守”的心声。

只是这话也只能说说罢了。他是纳兰家的长子,肩负着家庭兴衰荣辱的责任,他不可能,他的父亲也不会允许他抛下一切。

何况他的心上人已是皇帝女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算他们私奔成功,天大地大也绝无他们的容身之处。

纳兰何尝不知这一点,只是他的心中还存在着幻想。

整首词,直抒胸臆,上阙化用他人诗句,下阕引经据典,将他那种爱而不得的悲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伤心不已。

“一生一代一双人”这样美好的爱情,道出了无数男女的心声。

只是,红尘漫漫,总有一人是我们无法斑驳的时光。

有些缘分永远没有结果,有些人注定要失去,而这样的痛若非亲身经历,常人无法理解。

“一念执迷为你烽火连城

若雪冰封 暮色尽

半醉半醒半浮生

一生一代一双人”

曾经也想过若纳兰能不顾一切,倾尽天下,那么也许结局会不一样吧。

只是人生没有如果,我们爱的就是他的温润如玉,他的求而不得,他的痴心不悔。

- END -

作者:凯紫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成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而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官氏,并有侧室颜氏。值得一提的是,传言纳兰而立之年,在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

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7月1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楼上说的主要是生平,我就不多说了。那她的感情经历呢

一个情字贯穿着他的生命始终

如果让我用最少的话概括纳兰,我想说:人生一世,“情”之一字。纳兰性德一生至情至性。殊不知自古多情则命途多舛,因为多情,纳兰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他自己有枚闲章也承认“自伤多情”。

古往今来,爱情是人类精神中最深沉的冲动。纳兰性德是一颗天生多情的种子,这种子虽然生长在膏腴富贵之地,承受着香风腻雨的浸染和红尘绿酒的诱惑,但他禀赋着先天优良的美质,如饥似渴般地吮吸着汉文化中最精华的养料、最丰润的甘霖,这颗优秀的种子必然会结出最美的爱情之花。纳兰性德的生命质量在爱情这件事情上得到最充分的展示,而爱情必然又会使他的生命升腾起一轮美奂无比的光彩,可这爱情又都注定是悲剧的结局。他的生命中有过几位重要的女子,无论是那位初恋情人,还是妻子卢氏,亦或侧室(妾)沈宛,纳兰都倾注了一腔真性情。至今,我也没弄清楚纳兰最初所恋的女子究竟是表妹还是类似“晴雯”、“袭人”一样的丫环,但我敢说纳兰的生命历程中肯定有过腰折的初恋:“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这首《画堂春》与他大多数爱情词的凄婉缠绵、带着委曲、缺憾、感伤的喃喃细语是那么不同。它是急促管弦,是呼天抢地,是直露的宣泄,是真率的表白。如果没有痛彻肌肤的体验,没有恨入骨髓的丧失,没有刻骨铭心的祈愿,就无法有这首词;接着,美满婚姻又因卢氏难产而丧失:“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渡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潮。哀杨叶尽丝难尽,冷雨西风幂画桥。”这首《於中好》写于十月初四,亡妻生日前夜。在众多悼亡词中,这首词调子尤为低落惨淡。纳兰性德此刻已英雄气短,唯有儿女情长。他失去的是一生的红颜知己,一世的所爱,这是永远的丧失,他不会再有幸福。当时只有23岁的他,已流露出对人生的厌倦;后来,与慧心人沈宛也因满汉不能通婚而落得凄楚的结局:“昏鸦尽,小立恨因谁。飞雪乍翻香阁絮,春风吹破胆瓶梅,心字已成灰。”(《梦江南》)纳兰性德长久地站在沈宛已经离去的小院里,痴痴地望着那篱角寒梅,冷月疏桐;感领着飞雪飘花,冰霜点地的凄冷。他与沈宛短暂的相聚就似一场美梦,美梦消失了,纳兰性德只有愤恨。可究竟该恨谁?自己的软弱?可恨的身世?丑陋的现实?无法抵抗的命运?………他说不清,只有茫然地站在雪地里,任飘飞的雪花把自己身上蒙了厚厚的一层,心似灰一般冷………纳兰性德这颗多情的种子注定要为爱情受苦。他那一首首低回哀婉的爱情词章和那一篇篇凄美绝伦的悼亡之作,恰如杜鹃啼血,令人不忍卒读,它们仿佛是一个个美丽的花圈,祭奠与凭吊着那永逝的爱情还有理想、青春和生命。它们亦向人们昭示着纳兰心灵的高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17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