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如何翻译?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如何翻译?,第1张

这句要联系上下文,刘禹锡,字梦得,和柳宗元是好朋友。两人因为得罪当权者被贬去偏僻地方做官,在当时是很苦的差事,刘禹锡被分配的播州最差。柳宗元因为怕刘禹锡家里还有母亲要照顾,提出要用自己分配的较好的柳州来交换。这就是“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译为“有人将刘梦得犯罪被贬去播州,而柳宗元为情义愿意以好换坏的事情禀告当权者,刘梦得于是被改为贬斥到连州当刺史。”

客家语(英文:Hakka ,客语白话字:Hak-kâ-ngî,客拼:Hag5-ga1-ngi1),简称客语,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1]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和进行身份辩识的工具之一,[1][2][3][4]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5][6]

客家语在非正式场合又被称为客家话,按不同口音可分为梅州话、惠阳话、惠州话、河源话、赣南话、汀州话等。部分地区还称土广东话、水源音、涯话、新民话、麼个话、怀远话等。[7]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8][9]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

客语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法定公事语言)[10]、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11][12]。曾是兰芳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官方文书中。[13][14]

客语主要分布于广东的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 ;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15]香港新界[16][17]及台湾的新竹、苗栗 、桃园等地。[18]范围主要包括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19]珠江口东岸的[20]地区,并被广泛用于中国南方1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 180多个县市及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洲等[1][4]8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约有6500万人使用客语。[21][22]

客家语是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中原地区许多古汉语词语与常用词一些词语的发音特征。台湾曾于1988年发生还我母语运动,促进客语现代媒体、客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语言服务的出现等,使客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融入时代潮流。

有专家认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古代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北方迁移到华南的。他们的祖先是从今河南、山西等地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客家人祖辈原是中原汉族。而现代客语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p][-t][-k],却在一些北方话中消失了。[37][30][38]

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语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语、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39][40]

发展

客语在南宋时期便初步定型。其语音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变。例如,中古汉语当中,“人”、“日”部的汉字声母(即日母),在普通话和大多数汉语方言里发为(r),IPA[ʐ],客语则为(ng),IPA[ŋ]或[ȵ];“武”的中古汉语发音是[mvu],客语则音变为[vu]。

文献记载

最迟从宋代开始,客家大本营梅州和汀州的语言就曾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40][41]

南宋庆元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在《跋赡学田碑》有云:“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差不多同时代的刘克庄在咏漳州风物的诗句中有:“风烟绝不类中州”。两者对比,可见宋人眼中境土相邻的汀、漳两州居民的方言和文化面貌是完全不同的。说明宋代闽西已经形成独特的语言。

明代《永乐大典》引宋代某氏《漫游集》《过汀州》诗一首:“地势西连广、方音北异闽”。说明宋代汀州地区的语言方音接近当时的北方古汉语而异于闽语。

明代《永乐大典》引宋代《图经志》曰:“潮之分域隶于广,实古闽越地。其言语嗜欲与闽之下四州颇类,广、惠、梅、循操土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同等”。说明当时潮州与梅州都有各自的土音,彼此不相同。而梅潮之间所操土音则与梅同。宋代潮梅之间相当于今天的大埔丰顺等地,皆是客语地区。这揭示当时方言分布于今天大体相同。可推断早在宋代客方言已经形成。[42]

明代嘉靖年间《广东通志》载惠州府嘉靖年间的“语音”情形:若夫博罗、河源近于府,则语音相同,海丰近于潮,则类潮音,龙川、兴宁、长乐联络于赣,则类赣音,此又言语之殊云。

明代嘉靖年间《惠州府志》,关于兴宁、五华地区的方言、风俗曾记载:“言语习俗,与赣相类”,说明当时该地区语言和江西的方音相似。

明代正德年间《兴宁县志》,有当时兴宁方音较详细的记载:“其声大率齐韵作灰,庚韵作阳,如黎为来,声为商,石为铄之类,与江南同。乃出自然……亦有杨黄不分之陋。”也有当时一些词汇记载:“谓父曰阿爸,母曰阿姐,呼哥嫂辄以亚为先之,如兄则曰亚哥,嫂曰亚嫂,呼小厮曰孻,呼儿曰泰,游乐曰料,问何物谓骂介,问何人曰骂堇,无曰冇,移近曰埋,其不检者曰散子,其呼溪曰开,岭曰两”。[43]

明末李士淳所纂旧《程乡县志》“以(潮州府)一郡言之,则郡人土音近于漳、泉(州),程(程乡)人土音近于汀、赣(州)”。由此可知,直至17世纪早期,程乡县的方音仍被认为是接近于汀、赣地区。

徐旭曾《丰湖杂记》云: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风俗语言,至今仍未能强而同之。[44]

清代乾隆年间《归善县志》收录了二十多个词语,如“兄曰亚哥”,“下雨曰落水”等等。

清代道光年间《长宁县志》记载了当时一些用词,例如:“地豆”(花生)、“苦麦”(一种略带苦味的莴苣)。

清代同治年间《赣州府志》记载“赣州界接闽粤,语言文字多与相类······称水道为圳,字书所无。称水石相际为屝,见之《象山集》中。

清语言学大师章太炎《客方言·序》说:“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清时梅州曾称为嘉应州)。”“大氐(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章太炎对客家语言系统作过一番研究工作,选取了63条客家话词语,用《说文》、《尔雅》、《方言》、《礼记》、《毛诗》、《战国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证,说明客家方言的词汇与古汉语同源。[45]

黄遵宪《梅州诗传序》说:“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有《方言》、《尔雅》之字,训诂家失其意义,而客人犹识古义者;有沈约、刘渊之韵,词章家误其音,而客人犹存古音者;乃至市井诟谇之声,儿女噢咻之语,考其由来,无不可笔之于书。”"余闻之陈兰甫先生谓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46]

徐珂《清稗类钞》载:◆客族:四川成都多广东嘉应人,其入蜀也,始于粤寇石达开之率众西行。石败,众溃散,石军多嘉应人,遂旅蜀不返,娶妻生子,比于土著矣。惟其语言则数十年来沿用不改,故成都人群称之曰“客族”。然嘉应人在其本州岛所操之语,粤人谓为客家话,盖亦非嘉应土著也。◆客话:广东之南雄州、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州五属,及广州之花县、龙门、清远,潮州之大埔、丰顺等县,均操客话。盖土著以其后至,故称其人曰客家,乃遂以其言为客话。其语之节凑句度,较之内地不甚相远,实与六朝音韵相合。[47]

1、东汉前的连州被中原统治者视为“蛮荒”之地。当时,有个名仙叫费长房,善观气象,能知吉凶。一天,他从泰山腾云驾雾南下,寻找天下名山胜地,来到南岭地区,便按下云头在一个轻雾缭绕的悬崖南麓休息。突然下起雨来,他来到一户刘姓人家避雨,主人对他热情招待。

费长房见阴云密布,屈指一算,那该是瘟魔下凡作怪,手指那悬崖山对主人说:“到二九之日,这里有大灾难,九月初九你就到那悬崖山登高,喝菊花酒,用红布袋盛上乌珠,就可以免除灾难。”

刘老事后与一些人谈及此事,人们不以为然。九月初九那天,他带领全家及村中部分相信费老话的人登山去了。下午回家之后看到家里饲养的所有动物都死去了。那些不听奉告没有登山的人也先后死去,而登过山的人则安然无恙。从此,人们每年九月初九就有登高的习俗。

刘老于是在家里摆上费长房的神位,每天都烧香拜神。一天晚上,费仙托梦于他,说:“多谢你为我烧香。据我所知,那悬崖山是孔子当年扔掉的头巾所变,再修行六百年后就会成仙,今晚黎明时登上高处,进香三柱,向北方拜三拜,您的子孙就会仕路、财路亨通。但天机不可泄露,否则贵子孙与读书做官无缘。”

当天凌晨,刘老按照费仙的指点到山顶烧香拜仙。第二天,他仔细看到那悬崖山很像儒生所戴的头巾。一时高兴,竟忘记了仙人的嘱托,自己说漏了嘴,说此山是巾峰山。从此,人们就把此山叫称“巾峰山”,并以它为后龙山。

2、山塘黎水有一座石虎庙,其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明朝某年,村子对面是一片树木茂盛、野草丛生的地方。有一年,村里一家人养有两只母猪,产下两窝猪仔,后来猪仔每天都往那树丛里钻,每隔两天就丢失一只或多只。户主只好去找,发现猪仔在树丛里一只不少,并看见一尊雪亮的神像。

他高兴地回去与村人说起奇遇,村里人都去看一看,如那人所说,大家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庙。可惜庙建好后不到半个月,大门右侧墙脚就出现破裂,经过多次修补都无济于事,裂了又补,补了又裂。无奈之下,村人只能在裂缝处砌个拱形洞口。

有一天,一个过路猎人看到洞口里面似乎有一只老虎,就朝里面打了一铳,突然听到老虎大吼一声,不到十分钟,洞口就现出一只头朝外、身在内的石虎。人们就把石虎像供奉起来,故而后来称之为“石虎庙”。石虎庙特别灵验,一般如生男育女、求雨救难等小事有求必应,所以,求神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3、传说当年王母娘娘带着几个天女下凡大东山原始森林避暑,这里山峦深秀,妙趣天成,拥有雾海、奇峰、古松、秀木、溪水。这里早晨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山林一片宁静。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

因此仙女们在如此之美的环境游玩,其乐趣也没有穷尽,简直到了乐极忘返的地步。玉皇大帝看到王母娘娘几天不回家,就叫天神查查去向,并催快回。王母娘娘正在小溪里冲凉,哪里舍得离开而迟迟不归,玉皇大帝马上命令风神把大东山的气温降下来,逼仙女们回天庭。

这时天气骤然变冷,王母娘娘知道是风神所为,马上叫土地公把溪水烧暖,土地公遵命在山中挖一个洞放柴烧水,小溪的水就温暖起来了。仙女们尽情玩乐以后才离开,王母娘娘对土地公的忠诚大为赞赏,就封他为土地神。土地神为了报答王母娘娘的重用之恩,一直没有熄灭地下之火而烧着温水,等着仙女们的再次光临。后来,人们上山砍柴发现这泉,就称之为“大东山温泉”。

扩展资料

连州市是广东省清远市下辖县级市,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西北部,小北江的上游,东南毗邻阳山县,西南连接连南县,西北与湖南省蓝山、江华两县相连,北与湖南省临武县交界,东北靠湖南省宜章县境。

连州市地处南岭之中的萌渚岭南麓,西、北、东三面山地,中部稍低,均为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受季风影响,境内河流属北江(珠江支流)支流连江水系。

文物古迹

1、慧光塔

连州慧光塔,位于连州市慧光路南端慧光公园内,始于南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具有15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砖塔之一,是省重点保护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大云洞摩岩石刻

大云洞,位于连州市连州镇城西3公里,其摩岩石刻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中有岩溜点滴,四时不涸,状如滴翠,故称“秀岩滴翠”,为古“湟川八景”之一。岩洞中镌有宋代周敦颐、张浚(南宋宰相)等许多历代名流的石刻。

3、燕喜山摩崖石刻

燕喜山摩崖石刻位于连州市连州镇风景名胜区燕喜山内。燕喜山因韩愈作《燕喜亭记》而得名。那里现存宋、明、清石刻17题,其中以宋的题刻最多,有向宗道、陆琮、金杰、李宗仪、张闻、谭粹、韩揭等人的题名,俱在熙宁、元丰间。

4、连州进士亭

连州进士亭位于连州市西岸镇冲口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为纪念北宋皇祐年间该村人陈铨、陈铸兄弟两人同登进士,激励后学而建。亭为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12柱穿斗式梁架,通高52米,占地面积63平方米,脊款“大清乾隆四十八年岁次癸卯季秋十八日建”。亭后建有陈氏宗祠,是该村陈族家庙,兼祀陈氏兄弟。

5、龙口村墓群

龙口村墓群位于连州市镇龙口村下树山。1963年发掘西晋至唐代墓葬13座,出土一批很有价值的文物。多数是砖室墓,形制各异。墓砖多为红色,印有叶脉纹、波浪纹、网纹和 “永嘉四年庚午岁六月卅日立”、“永嘉六年六月立”的纪年铭文等。出土文物有碗、罐、钵、盘、灯盏等陶瓷器和陶屋、灶、仓、井、鸭等冥器,以及犁田耙田等陶制模型,还有铜钵、铜钱、铁剪、铁三脚架等器物,共60多件。

--连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248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