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是什么呀

客家话是什么呀,第1张

广东梅州地区的方言

客 家 话

客家先民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一个新民系,他们不可能光来自一两个县或狭窄的一片旧土,以其后来系统的完整和文化习俗的保有中原遣风而又自成一体,他们必定是源出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地区群体的庞大又表明该区域是较为广袤,而文化事象是趋于一体的。这种中原文化事象可由当今客家人所操行的语言和保存的文化习俗略证一二。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目前,普遍认为现代客家人与汉民族其它支派有一较大区别是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其实,经语言学家考证,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占音韵,它所保存的部份古语和古音为其它方言所不具。清代嘉应州人杨恭恒在《客话源流多本中原音韵考》一文中说:“……考语言之特别多合中原之音韵,尤确而有征,试即客话之合于汉语古音者考之。‘唐逮’二字本诸汉语,出于说文,客族妇孺,最惯说此口音,外境人往往讪笑,一若‘唐逮’,为客人独有之土谈,殊不知此客语最占,最稚者,独不解外人岂之,惟客人乃能存汉语也”。此外,温仲和《嘉应州志》卷七方言篇,章炳麟《新方言》附“岭外三州语”,黄刽《石窟一征》,罗霭其《客方言》及林达朱泉《客说》等文,都力证客家方言与中原古语古音的渊源关系。 从上述上占和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与客话对比看来,客话保存了大量古音,可以说它的形成应该在有中华汉民语言时己开始,至于发展和定型下来的客话,那又经过了漫长岁月。 客人由北至南大迁徙,客居几个省区,原属中原先祖语言,所操客家口音经沿途汉方言口语的影响,吸取了外来方音,到了广东梅县山区以后,口音逐渐定型下来,这就形成了今天的梅县客家话。东南亚研究专家许云樵教授在《客家话音韵研究》一文中说:东南亚华人的方言,常被分为闽南、福州、客家、海南及外江等七种方言。外江帮除外,,“其它六帮中有两大派系:一派是粤音(广府话);一派是闽音,包括闽南话、潮州话和海南话。福州话则是介于吴语和闽语之间的一种方言。而以客家话最特别,和粤、闽二方都无关系,与中州音韵却有不少相通的地方。”这里讲的最特别主要指两点:一是保留了中州音韵;二是不同于粤、闽方音,也和粤、闽二方都无关系。 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种族的品性》一书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所谓中州音韵、中州话,就是郑州土话,与现在的客家话非常相似。清陈兰甫着《均韵考》一书说:“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音韵大师章太炎又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以上说明中外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上话。以梅县话为标准的客家话更接近官话,又证明客家人来源于中原,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还证明这种客家话是独特的,而且是较稳定的。尽管和少数民族(如百越族等)长期交融,形成客家话的多样性,不同程度夹杂人畲、瑶、黎等少数民族方言成份,但从整体看,仍保持客家话的主体性。这是因为客家人具有独特汉民系稳定群体的历史渊源,特别是闽、粤为岭南山脉所阻隔,所受影响渗透较少,才有可能保存着一些较古的方音,形成客家话的特色,而且世代相传至今。

1形容“客家人”的诗句有哪些

《南山池》 五代 梁藻 翡翠吹翻荷带雨,鹭鹚飞破竹林烟。

时沽村酒临轩酌,拟摘新叶靠石煎。《登谢公楼 》 宋状元 邹应龙沿岸城廓开翠屏,南山毓秀欲腾云。

寺院宝塔耸苍吴,江上群峰排众青。沽酒自作太白醉,凭栏独向曲江斟。

风流江左令何处,吊古吟诗谁解听。(邹应龙,宋庆元间进士第一,状元。

任泉州、赣州知府,广西经略,工部尚书。嘉熙间端明殿大学士。

寓长汀四堡) 《苍玉洞 》 元逸士 王梦麟曲曲清溪叠叠山,石门深处有禅关。我来自得闲滋味,坐听山重尽日还。

(王梦麟,清流人,晚年寓汀。有《石龛小集》) 《登大半山 》 明诗人 李颖方仞云峰护一山,九天风露透衣寒。

固知仙境多灵迹,莫向枰棋着意看。(李颖,上杭诗人,著有《梅隐稿》编《杭川风雅集》) 《南泉庵》 明进士 邱道隆南征战士欲投戈,寻乐施旗映薛萝。

酒熟田家来赛社,晚晴渔舍乱堆蓑。半帘风月吟中趣,一剑功名水上波。

指点当年陈迹在,几人襟袖泪痕多。(邱道隆,上杭人,景泰间进士,江南道御史。

以鲠直触忌,谪南雄知府) 《登北山 》 明进士 熊石儿何苦入尘网,山高可啸天。 采芝时一得,弄日莫能先。

径僻无凡客,云深有大仙。 武陵人不远,坐待此峰巅。

(熊石儿,名兴麟,永定人。崇祯间进士,湖广巡按,监察御史。

有《素园诗文集》 “客家”的详细释义: 客家是古越残存者与秦以来中原汉人互相混化而成的人们共同体。[1]从宋朝开始,粤赣闽三地交界处的畲族、峒族、汉族等民族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据有关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1500万客家人。

史籍记载: 黄遵宪在《梅水诗传·序》中说:“嘉应一州,占籍者十之九为客家。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

按黄遵宪的说法,嘉应州自1773年(清雍正十一年)立州,从嘉应立州之始追溯,客家人已经在嘉应之地定居超过700年,已经延续了三十世嗣,是大约公元1000年前后(北宋时期)中原族群南迁到嘉应之地的。而放眼珠三角许多被归类为广府方言系的居民,至廿一世纪之初仍未有传下三十代孙嗣,可见客家人在岭南定居的时间并不比广府系晚。

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就是:客家人不可能全部都来自河洛地区,黄遵宪所谓“来自河洛,由闽入粤”必然只是对其中一部分的概述,而不可能是指全体客家人。黄遵宪《梅水诗传·序》对嘉应州居民来源的描写,可能只是以他本人的家族迁徙史为基础。

另外,在 黄遵宪的《乙亥杂诗》中也提到:“荜路挑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这就再一次证明了客家人根源自中原河洛,其中不少客家人定居岭南已经超过1000年。大埔县万福寺始建于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至2014年已经超过1180年。

据明朝 祝枝山编《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宋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探花 罗孟郊童年时,在神光山南麓贵人峰的小庙里读书。常在池边习书,洗砚池中,其水尽黑。

罗孟郊考中探花之后,乡人便扩建这座小庙,并定名为墨池寺。罗孟郊生于北宋初的循州兴宁县,断然不可能是北宋才从中原南迁而来,自是唐代以前便已定居于此。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系,而不仅仅是南迁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根据这些年的人类学以及移民史研究,大体可认为前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真相。从魏晋南北朝、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入侵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粤东北,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

2关于客家人诗句

南山池 五代 梁藻翡翠吹翻荷带雨,鹭鹚飞破竹林烟。

时沽村酒临轩酌,拟摘新叶靠石煎。(粱藻,长汀人,五代时处士,有《梁处士集》)登谢公楼 宋状元 邹应龙沿岸城廓开翠屏,南山毓秀欲腾云。

寺院宝塔耸苍吴①,江上群峰排众青。沽酒自作太白醉,凭栏独向曲江斟②。

风流江左令何处,吊古吟诗谁解听。(邹应龙,宋庆元间进士第一,状元。

任泉州、赣州知府,广西经略,工部尚书。嘉熙间端明殿大学士。

寓长汀四堡)苍玉洞 元逸士 王梦麟曲曲清溪叠叠山,石门深处有禅关。我来自得闲滋味,坐听山重尽日还。

(王梦麟,清流人,晚年寓汀。有《石龛小集》)登大半山 明诗人 李颖方仞云峰护一山,九天风露透衣寒。

固知仙境多灵迹,莫向枰棋着意看。(李颖,上杭诗人,著有《梅隐稿》编《杭川风雅集》)南泉庵 明进士 邱道隆南征战士欲投戈,寻乐施旗映薛萝。

酒熟田家来赛社,晚晴渔舍乱堆蓑。半帘风月吟中趣,一剑功名水上波。

指点当年陈迹在,几人襟袖泪痕多。(邱道隆,上杭人,景泰间进士,江南道御史。

以鲠直触忌,谪南雄知府)登北山 明进士 熊石儿何苦入尘网,山高可啸天。采芝时一得,弄日莫能先。

径僻无凡客,云深有大仙。武陵人不远,坐待此峰巅。

(熊石儿,名兴麟,永定人。崇祯间进士,湖广巡按,监察御史。

有《素园诗文集》)。

3你们谁能提供最全的关于客家文化的信息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特征:一、质朴无华的风格;二、务实避虚的精神;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第一、质朴无华的风格 大本营地区简单、小规模的农业耕作,使客家人的现实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粗放的、低下的状态。“山多田少,树艺无方。

土地所出,不给食用。走上川,越重洋,离了井,背父母,以蕲补救。

未及成童,既为游子,比比皆是”(民国《大埔县志》)。这是很多客家人所经历的共同生活。

尚“简”崇“拙”,贬“奢”抑“侈”,长期以来不仅成为客家人固执的生活态度,而且发展成为他们持久、强劲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时尚。如“岁时燕享不废,亦鲜兢于汰奢。

少长服饰尚新,未尝流乎侈潜”、“质直好俭,不务浮靡”、“民性质直,气习劲毅”;再如“冠婚丧祭尚俭,居服饮食器用不求华侈”、“民善治生有勤俭风,士知务学无浮靡习”;又如“齐民居不求华,服不求侈,饮食不求异,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区,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年节岁时,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衣着物用,无不流露出这种崇拙尚简的风骨。

客家人尚简崇拙的审美意识,在客家妇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日暮女郎来打水,长裙赤脚鬓堆鸦”、“早出勤劳暮始还,任它风日冒云鬓。

过客莫嫌容貌丑,须知妾不尚红颜。”在客家地区流传的诗句中体现出客家妇女这种审美观念。

第二、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欢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认为,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收获。

“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百般武艺,不值锄头落地”,这是客家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士耻虚务实,鲜以标榜为事”,即便是大本营地区的传统士大夫和文人学士,也崇尚这种求真务实的为人处世态度。

这种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务实精神,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而且还牢固地植根于客家人的深层意识之内。 第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客家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

这种由反本追祖而产生的浓厚的历史意识,使客家地区的各种文化事象,无不带有古风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县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较,并生动地描述:比起吴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荆湘文化的神秘来,客家文化执著的是一种民族历史的深沉和凝重。

它没有吴越的灵秀,没有中原的雄浑,也没有荆楚的浪漫,但却熔铸了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凝炼了民族历史遗产的博大气派和精深气质。 浸染“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 的客家文化 一,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自己的乡土有无限的眷恋之情。不少客家人,远离乡土数十载,尽管儿时生活是那么贫困,但对故土的思念又是那么甜蜜。

乡土情结,灌注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迁徙,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土地和亲人。

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辗转迁徙是被迫的,被迫离开家乡、失去家乡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乡故土的可爱呢?怎能不更珍惜乡土情谊呢? 反映乡土情调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客家传统文化中,反映乡土情调的莫过于客家山歌。

俗语云,“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松口(地名,谐“从口”)出。”这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歌使人顿生思乡怀乡之情,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

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东方诗歌大园里出类拔萃的妙诗。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民间文学的瑰宝。

它直接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尽情抒写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欢乐与忧愁,情深景真,质朴优美,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传,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除了客家山歌外,还有广东汉剧、采茶戏、花朝戏、提线木偶戏和山歌剧等地方戏剧。这些地方戏剧,除汉剧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客家传统文化中,流传最广,浅显易懂,客味特浓的是民间谚语。尤其是那些怀乡思亲的谚语,更让人铭刻在心。

如:“命长不怕家乡远”、“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汤也甘甜”……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雕刻、绘画、民间工艺品和风味小吃,都浸染着浓浓的乡土情谊。 客家人!你无论从中原迁徙到东南阴霾不开的蛮荒之地,还是从故土迁徙到异邦的荆天棘地,你总是那么昂扬奋发,那么坚忍不拔,你的心中写着“成功”两个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败”两字的影子。

客家人,你究竟为什么这样犹如钢铁般坚强?这是因为你的心里怀着一块采自中原地层深处的传统文化的黑煤块——燃烧着人文理想的冲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儿女前行的路。这冲天烈焰散发出来的热力,使神州大地温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温暖如春。

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开僻出崭新的春天来。 客家文化是古老汉族文化老树上绽出。

4简介客家文化精神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犹如一部规模宏大、气魄非凡的交响乐,而客家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华彩乐段。过去,客家传统文化造就一批又一批客家优秀人才;今天,闪烁着人文理想光辉的客家文化,哺育新一代客家儿女茁壮成长。

客家文化

客家传统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来?本黄裔汉胄(zh怽plainu),三代遗民,世居河洛,自晋初、战乱兵凶,衣冠南下,经唐灾、历宋劫,籍寄遐荒,筚路蓝缕创四业,溯渊源、千年称客实非客;家乡哪处?数远祖先贤、中原旧族,转徒粤闽,从宋末、居安业定,驻足梅州,复明播、继清迁,群分边郡,瓜瓞(di哱plain)绵延遍五州,同根柢(d媆plain),四海为家就是家。”(黄火兴:《长联一副》摘自《客家文化研究》总第1期)

在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迁徙中,无数次的磨难,淬炼出坚忍刚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圣火,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四处点燃;在漂泊苦难中熊熊燃烧。也许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客家人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维系与延续,华夏文明就可能中断甚至覆灭。可见,客家人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负载者,是古汉族的“活化石”。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属于过去的稳定存在的,流传至今并现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源远流长,历史上的迁徙和僻处山地的环境条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汉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传统。因此,客家文化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亚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产生于黄河、河洛地区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象征。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支主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轴、摇篮和圣地。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河洛地区居住与从事生产活动,河洛文化即从此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河洛在全国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中国文字首先产生于河洛地区。中国学术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渊源,仍在河洛。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发端于洛阳。张衡在洛阳制作“浑天仪”和“地动仪”;三国的马钧在洛阳发明翻车。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汉魏文章、西晋文学、唐代诗歌、史地巨著及名家书画,历代皆盛于洛阳。洛阳是千年古都,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地上地下都留存有无数的文物古迹,文化堆积层丰厚,在国内名列榜首。

大本营地区的赣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地域。客家学研究专家把近代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为“三江文化”(即赣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大本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三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其一,赣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赣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欧阳修、王安石等。其二,汀江文化:随着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经历了元明清的战乱,形成了汀江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刘坊等。其三,梅江文化: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应州形成粤东客家大本营之一,成为文化之乡,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黄遵宪、丘逢甲等。

客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棵枝青叶茂的参天大树。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国温暖的阳光里;她发达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层中。这是一棵屹立于东方圣土的参天大树!这是一棵绿映五洲四海的参天大树!

5关于客家人的语言·····急

中国境内由於幅员广大,民族众多,造成语言的异常复杂,大概可以分为「汉藏语 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五大语系。

「汉 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汉语人口约有五亿人,占有绝对优势,而 客家话是属於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此也具有汉语的四个语言上的特点︰ 一、单音节性︰以一个「字」为语言单位;而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

所以一个音节 便是客语的一个语言单位。 二、复杂的声调系统︰「平、上、去、入、仄」声,便是属於这种声调系统之一。

学者认为声调很可能是由韵尾辅音演变而来的。 三、浊声母的清化︰古客语中有浊声母的音节,在长期演变之后,完全由浊转清; 学者只能由声调演变推寻它的原貌。

四、少用形态上的变化︰英语有所谓的「词类变化」;然而汉语的词性、语法功用 ,全看其在句子中的地位次序的不同而异。 然而,经过学者长期的研究,现在出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崭新的说法。

江运贵先生认为,客家人的发源地在於中原,黄河以北的古代胡人的聚集地区,而 客家话在起源上可能和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原始的阿尔泰语是已经灭绝的 语言;土耳其语、蒙古语、及通古斯语是很晚以后的、改变很多的分支。﹚有关,也可 能是在华夏中原诞生演进,为华北最古老语言之一。

所以,客家话并不是源自中国普通 话﹙汉语﹚的一个支流,而是一种「中国化」的语言;这就是为什麽今日客家话和中国 境内的北京普通话有无法沟通的差异。客家话和韩语有部分相似之处﹙这又是语言学家 及历史学家在客家话起源上的另一项难题的研究﹚,但在过去超过千年历史间,客家话 选择使用汉文字结果,不能像韩文进一步地发展,形成崭新的语言。

然而,这种说法还 必须由学者进一步地去研究及考证。 在台湾的客家人大部分是来自广东省东部的方言区,而在腔调、口音上,目前较常 听到的客家话有三种腔调︰ 一、四县腔︰「四县」指的是嘉应州所属的兴宁、五华、平远及蕉岭四县,当时的 府城即现在的广东梅县。

二、海陆腔︰「海陆」指的是惠州的海丰及陆丰两县。 三、饶平腔︰「饶平」指的是潮州的饶平县,直接以其祖籍的地名为腔调名。

学者专家认为,客家话最初只有一种,即是现在的四县腔,为较纯正的、标准的客 家话,因为兴宁,五华、平远、蕉岭及梅县为纯粹的客家住县;然而,海丰、陆丰两县 并非纯粹的客家住县,有许多的鹤佬人﹙或者学老人、河洛人,即闽南人﹚及当地的土 著,混音的结果,使四县腔渐渐转变为海陆腔。而饶平腔由於地理因素,兼具四县腔、海陆腔、及鹤佬话的特色。

另外,还有一种「诏安腔」,源自福建省诏安县﹙永定,为 李登辉、吴伯雄的祖籍﹚,在云林县二仑、仑背及西螺地区的客家庄,本来也有讲诏安 腔的,但因四周被闽南语群包围,缺乏和外地客家人交流,导致严重的「鹤佬化」,诏 安腔已日渐式微。在台湾的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四县腔为主,像高雄、屏东的六堆客家庄 ,是台湾最早的客家移民地,大多来自嘉应州的四县,所以几乎全是四县腔。

新竹县则 几乎都以海陆腔为主;桃园县的杨梅、新屋、观音也是以海陆腔为主,但也有不少的四 县腔。至於海外华侨的客家话,仍以四县腔为主。

前面提及,客家人的祖先,都是从中原来的;直至今日,客家社会仍然保持著中华 民族真正的传统文化,拥有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我们仍然可以在客家话中找到很多的 古音。像是有些诗经、楚辞中的用韵,若是用现在的国语来念简直无法韵,但用客语念 起来却能分辨得十分清楚。

像是诗经中「双」、「庸」、「从」三个字是韵的。而现在 的国语中,「双」是「ㄤ」韵,「庸」、「从」是「ㄥ」韵。

只有客家话「双」字读作 ㄙㄨㄥˊ,「庸」字读ㄧㄨㄥˊ,「从」字读作ㄘㄨㄥˊ,三字仍属同韵。 根据学者研究,客家话的整个语音系统的构成,是在宋代确立的。

也就是说,现在 的客家话是由宋代至今,数百年来并未受到多大的变化。 客家话中,仍含有许多古代「雅言」的成分,甚至有些比现在的国语还要文雅。

像 客家话称「我」为「吾」﹙痋 `,称「你」为「若」,称「他」为「其」,称太阳为「 日」,称锅子为「镬头」,称「没有」为「无」,称「吃」为「食」,称「漂亮」为「 猑 。

等,这些都是古代的「雅言」,正统文学中常用的字汇。 然而,客家话中也有一些用词是饶富趣味的,甚至可以从这些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 客家语汇,一窥客家人的个性、情趣及生活上的习俗。

以下提供一些客家话中有趣味的 例子︰ 客家人最常用的问安话-「你食了麽?」客家人把「吃」和「饮」都讲「食」;在 朝晨﹙早上﹚、当昼﹙正午﹚、暗夜﹙晚上﹚相逢时,都一定先问「你食了麽?」,比 「早安、午安、晚安」更亲切、更能表达客家乡亲间的关切之情。 另外像是学玩﹙学校﹚、辅娘﹙妻子﹚、辛臼﹙媳妇﹚、鲈鳗﹙不讲理﹚、火焰虫 ﹙萤火虫﹚、爷哀﹙父母﹚、家官、家娘﹙公公、婆婆﹚、罪过﹙可怜﹚、硬颈﹙秉性 倔强﹚、伶俐﹙乾净﹚、做生理﹙经商﹚、督目睡﹙打瞌睡﹚、遮儿﹙雨伞﹚、笠痋 _ 斗笠﹚、日头﹙太阳﹚、。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 qiān lǐ zhī dī huǐ yú yǐ xué - 一点一滴的损失会导致重大的损失。

珍惜眼前人,莫等失去后才后悔 - zhēn xí yǎn qián rén, mò děng shī qù hòu cái hòu huǐ - 要珍惜当前的人和事情,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 yì nián zhī jì zài yú chūn, yì rì zhī jì zài yú chén - 成功的关键在于每个时刻都认真对待。

水滴石穿 - shuǐ dī shí chuān - 就像一滴水在石头上不断滴落最终穿透一样,无论面对什么难题,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说曹操,曹操就到 - shuō cáo cāo, cáo cāo jiù dào - 告诉别人不好的事情,人家就会出现在你面前,如同说曹操,曹操就到。

好了伤疤忘了疼 - hǎo le shāng bā wàng le téng - 别再想过去的伤痛,该往前看,好好的生活。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 míng qiāng yì duǒ, àn jiàn nán fáng - 面对明显的威胁很容易躲避,但是不知道的危险难以防范。

知足常乐 - zhī zú cháng lè - 知道自己应该满足于现状,就会过得快乐。

拾金不昧 - shí jīn bù mèi - 拾到金钱或物品后应该主动归还失主,是一种道德行为。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 jiā yǒu yī lǎo, rú yǒu yī bǎo - 家里有老人就像拥有宝贝一样,应该好好照顾和尊重他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20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