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一
独行大都市中,高楼拔地而起,车辆川流不息,你是否有一瞬茫然失措?在一座座城市飞速现代化发展之时,作为市民,我执此念:一座好的城市,理应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
何谓“城市的共同记忆”?顾名思义,“城市的共同记忆”即一座城市的市民因交集而形成的相同或相近的印象与回忆。当一座座城市因现代化发展而日趋雷同时,城市的文化底蕴方为其共同记忆的源头活水。
然,或有人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徙加剧,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已将多地的文化底蕴侵蚀殆尽,谈何共同记忆?”诚然,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文化底蕴的营造与维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然而在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的当下,作为市民的我更主张着力于仍原地踏步的文化底蕴保护之上。毕竟城市的共同记忆只能由文化底蕴形成,而后者,则是城市的,不可或缺。
那么试问,为何一座城市不可缺乏文化底蕴?
其因显然。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建设持续进行的当下,城市的外观乃至居住者不断变化,容易给无论是扎根者抑或是客居者的市民带来排斥感与陌生感。然而,倘若城市有较浓厚的文化底蕴,其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便能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市民,成为其对城市的共同记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城市的文化底蕴作用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后三者又正反作用于城市的文化底蕴,形成牢不可破的文化命脉,以城市之根的形式,构建了市民的共同记忆。
然而,反观当下,决策者却甚少有侧重于厚实文化底蕴,以构建城市之共同记忆者。拆古迹、建办公楼、取缔博物馆、建娱乐场所等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评论员曹林曾言:“任期不长的政府官员不会去做发展城市文化这么长远的事,他们只在意任期满后政绩如何。”文化底蕴的微薄,共同记忆的缺失,不该仅归咎于体制,有关方面亟需反思与改变。
依我所见,“魂系共同记忆,根治文化底蕴”观念应存每个市民心间,有关部门更应在此方面有所侧重。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将现代化发展与文化底蕴有机融合,在不悖离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构建文化氛围,创建并维持“共同记忆”,既是决策者的难题,又是我等市民的期许。
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相信未来,在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城市的面貌会像“母亲的面孔”一般让市民永远难忘,城市的姿态也变得越来越有魅力。生活其中,人们一定能感受得到四季,看得见乡愁,拥有可以寄托情感、认同归属和栖息心灵的共同记忆。
同城共忆二
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高楼大厦数月峻工已不是神话,而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共同记忆似乎也随之渐渐消逝,淡忘在岁月里,埋藏在童年时,留下的只有钢铁森林构筑的现实。日复一日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不免令人心生厌倦。我们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这座城,这些市民们所珍藏的共同记忆。
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具体而微的。幼时常去的老公园,上学路上走过的每一条青石小巷,还有那些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的老建筑……那一点一滴汇聚成鲜明的共同记忆。当然,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城市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保持着同一个样子。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也恰恰在这变化发展之中慢慢形成、积淀,成为一座城市的底蕴。作为市民,我们承续着记忆,也创造着记忆,并在共同记忆中认同一座城市。历史与现状交织,市民和城市互相影响,使得城市有了体温与个性。
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发展太快了,快到令人措手不及。公园被翻修了,景观树木大量种植,各大商场纷纷入驻,每个现代化的街区都成了同一模样。我所在的城市,老旧的房屋被“景观改造”了,从市中心到市郊,灰、白、红三色构筑的模板景观随处可见;老街、老建筑也没能挡住翻新和改建的潮流,千篇一律的包浆漆色、青砖黛瓦、檐角飞扬。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共同记忆,而是他们的。
文化是有边缘效应的。人们往往不愿去品读前人用生命编著的文化记忆,许多城市的记忆就只能在一代代父母子女口中相传。方言的失落是无数语言学家心中的痛楚,民俗文化的流失引起老一辈人无声的恸哭。我们还能在何处寻找它们?在父母、祖父母只言片语的提及下?在不发达的、偏僻的乡村田野里?似乎也只能如此了,在现代化浪潮未曾席卷之处,依稀还能辨识出一座城市独有的记忆。而年轻的我们,心中关于城市的共同记忆已经是支离破碎的,修复和重新生长的线索,可能只在那些更传统的“边缘地区”中了。
拯救、挽回失落的文化和记忆,是我们亟需完成的任务。它是我们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土层,刻印着过去,涵养着现在,映射在未来。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精神之土的涵濡与深耕,正如植物扎根于广袤的土壤,高楼依托于坚实的地基。
城市的共同记忆应该深埋在每个市民的精神土壤中,城市的魂应蕴藏在每个市民的精神世界里。文化传承是它的根基,它与每一个市民共同成长于此,一起记忆于此。
今 我来思,乡愁何寄?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乡愁何寄?“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更需要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城市的根魂,也是城镇的灵魂。
在城市化、城镇化的时代大潮中,涌现了大批进城打工的市民,也出现了大批入镇居住的“镇民”。于是,许多乡村成为房屋崩塌的“空巢村”,据统计,中国每天有约100个传统村落在消失,故乡在沦陷。更甚至,城镇化被异化为去乡村化,大拆大建,许多村民迷失于“千镇一面”的镇区里打麻将。
什么是乡村文化?它是世世代代积淀在乡村的特有的文化、习俗及其信仰。如果村落都消失了,那么乡村文化就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民族最深的根在乡村,中华文化的多样化、地域性与创造性也在村落。导演吕克·贝松说过:“童年是人类的父亲”。而乡村文化就像“人类的父亲”。
乡村文化意味着它是历史积淀的密码,是时间创造的财富。它如智慧的老人,似时光打磨的古董,具有难以复制的价值。试想,你能够用千两黄金买到刚过去的一刻钟吗?在我的家乡,有流传几百年的文化习俗,如迎妈祖、迎花灯、迎伯公、春节祭祖等,它们保存着我们共同的儿童记忆,成为镌刻在我们生命中的乡愁。如果乡村消失了,文化习俗失传,我们就是丧失根魂的人,失去记忆的人,那么乡愁何在?乡愁何寄?
乡村文化意味着它是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印记。它如北京的故宫,安徽的马头墙,湘西的吊脚楼,是一个地方的魅力所在。我的老家有“天下第一侨乡”之称的中川古村落,有流传几百年的“中川童谣”,有全国的“九级半”典故,它们是我童年时的“必修课”,是寄托灵魂的载体。然而现在,已经有不少客家土楼因无人居住坍塌了,里面的许多文化遗存比如楼名与造型、门当与户对、对联与雕刻等,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但也抵不过岁月。我不敢想象,如果这些古迹被毁坏了,后代的共同记忆将如何培养?
乡村文化意味着它是自信的清醒,自觉的传承。乡村文化并不亚于城市文明,它更懂得尊重自然,懂得天人合一。如果失去对乡村文化的清醒,认为乡村文化是落后的,那么对乡村文化就不会产生热爱的情怀,就无法自觉传承。意大利人对自己的文化超级自信与热爱。在佛罗伦萨周围的一些地区,城市建筑是中世纪的,没有一座现代的建筑。市民在酒馆茶馆,吃烤肉,享受欣赏着自己的历史文明,告诉游客墙皮脱落下的砖是12世纪的。要知道,城镇建筑基本是照搬城市建筑,乡村建筑利用重力原理设计的落闩、利用自然风通气的摇头窗,都比城镇建筑的防盗锁、玻璃窗要智慧百倍。如果缺乏自信,如何传承保护乡村文化?
冯骥才说:“中国村落就像一部厚厚的古书,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所以,拯救乡村,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共同记忆。
导语:为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氛围,推动鄞州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迎接一年一度的“6·9国际档案日”,我整理了档案——我们的共同记忆主题征文1000字,欢迎参考。
篇一:档案——我们的共同记忆主题征文1000字《我与档案共同成长》
记得2013年6月,我从计征科服务大厅调入办公室时,那种到新环境的喜悦激荡着心头,也正是那时,我欣然接受了局领导交给我的重任——档案管理工作。
尽管事先对档案管理有心理上的准备,但是走进多少有些神秘的档案室时,我的心中还是五味杂陈。档案室里摆放着几组白色的密集架,密集架上摆放着已经发黄了的、写满字迹的纸张。有的已经卷页了,有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还有的钉书钉已经生锈了。盯着那厚厚一摞的纸片,一个“悔”字涌上心头。当自己走进工作角色时方才发现,它的枯燥、乏味让我一下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委屈感,不再有起初的雄心壮志,不再有豪气冲天的激情,这个时候才直观且真切地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差别”。面对着不会说话的案卷,面对着繁琐冗长的目录和数以万计的著录电子条目,再也无法让一个原本激情满怀的我,在这样一个再单调不过,再平凡不过的岗位上停留半刻。这种思绪干扰着我的头脑,左右着我的身体。就在这种情况下,正当我思想斗争极度激烈的时候,在县档案局的帮助下,当我把一页页、一份份的宝贵财富用手用心装订成册,一卷卷一排排地摆进白色的密集架后,我的脸上洋溢出成功的喜悦。渐渐地,我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喜欢并爱上了这份崇高的事业。
几个月后,我从一个没有任何档案工作经历的菜鸟成长为一名基本入门的新手。突然间,发现自己蜕变了,感觉前后判若两人。想当初,一遇到和领导沟通就紧张得语无伦次,一遇到需要沟通的事情的就想让别人代劳,自己只问结果不注重细节,遇到棘手的情况也会手足无措,找大家帮忙出主意……总之,对沟通和交流没有充足的信心。经历这些后,才发现自己一直在作茧自缚,当冲破了心理障碍的瓶颈后,很多困难便不再是问题了。我想,有时候非得逼迫自己一把,经历后才会明白,而这种经历往往是无法刻意安排和计划的。
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以来,我都细心去搜集每一份档案。档案管理工作有特别要求,不需存档的资料一份也不能入档,需要存档的资料一份也不能丢失。搜集档案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首要环节。它需要腿勤、嘴勤、手勤,需要认真细致。接手档案工作已有三年,我都用心去搜集每一份有价值的档案。按照规定,各级下发的文件有些需要交有关科室办理,但有时因为工作忙,科室同志忘记上交,我就一个个去催,督促尽快上交;有些文件资料时各科室自己在平时工作中形成的,自己存了档,但档案室没有送存,我都坚持去问。如今,全局上下已经形成了人人关心档案工作、重视档案工作、支持档案工作,主动上交档案资料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局的档案资料归档率、完整率、齐全率均达到了100%。
期间,我积极参加了县档案局、州档案局、区地税局的档案培训,那时是整理档案工作最为忙碌的阶段,学习、整理、收集、装订、盖档章、装册、上架和目录录入。也正是这种忙碌,让我养成了计划和总结的习惯,通盘考虑、妥善安排、处事不乱、随机应变,这些给我以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时同时,很多人都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直到现在依然经常联系。
时间在一点一滴的流淌着,渐渐通过实际档案工作,我总结摸索出了一套务实、高效、优质的工作方法。还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服务是目的,服务是前提,没有良好的服务,就失去了档案管理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我始终坚持“工作就是服务”的观念,以大家“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以“增强服务意识”和“主动服务”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档案管理服务于领导,服务于机关,服务于基层。这一切的一切交融在一起,让我怎能不热爱我的工作呢
作为一名普通的档案工作者,我始终坚信我从事着不平凡的工作。我知道,我在档案工作的漫长道路上各个方面都还差得很远。但是,对于我自身而言,从一个好高骛远,心高气傲的人,成长为一名能够耐得住寂寞,不骄不躁,保持良好心态,不懈追求的人,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我要感谢!感谢档案工作给予我人格上的熏陶和净化;感谢档案工作给予我生活的信心和活力。
用愉悦心快乐度过每一天。档案之所以珍贵,因为它记录了前辈创业的艰辛与苦难;档案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归纳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档案之所以美丽,因为它包含了太多的精彩与喜悦;档案之所以丰富,因为它承载了民族的现在和未来。经常都会有一些查阅档案的纳税人,有时因为丢失办理契税完税证客户联,需到地税局查询资料并要求复印,当看到他们带着怯弱、焦急的眼神而来,又带着满意、感激的笑容而去,我觉得我做的这份工作是神圣的,因为我的服务可以带给他们希望。档案是社会和谐的稳压器,是社会前进的发动机。我甘愿做一颗机器上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做一名快乐的档案管理员,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以快乐的心态、要做就做最好的自我要求,用“爱心、细心、愉悦心”做好本职工作。
篇二:档案——我们的共同记忆主题征文1000字《我与档案的情缘》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乡镇政府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一天,办公室主任找我谈话了解工作情况,并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他语重心长地说:“小陈呐,档案工作是项锻炼人的活儿,我们单位的档案员空缺有一段时间了,年轻人要敢于挑战,你有信心把我们单位的档案工作做好吗 ”我当时也没多想,脑子一热就欣然接受了。
尽管在大学里也学习了一些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但毕竟实践少,纯属纸上谈兵。当我打开机关档案室的门走了进去,迎面一张蜘蛛网给了我一个结结实实的拥吻,我一时懵了。再定睛一看:一摞一摞堆放凌乱的文件资料;码的乱七八糟的各种奖牌、荣誉证书;铁质的、木质的档案柜大小不一、样式各异;档案室一股霉味,让人喘不过气,真叫一个乱啊!它像晴天霹雳般砸向了我,瞬间清醒,天哪,积攒了四五年的档案要我这个对业务并不精通的人一点一点的来清理、分类、装订、上柜,这岂不就像让我摘下天上的月亮般难嘛。盯着那满屋子的纸片片和书本本,一个 “悔”字涌上心头,真悔自己不该轻易接受了这一堆乱摊子。我闷闷不乐了好几天,还是只得硬着头皮做事。
我通过突击学习各种档案书籍,对如何开展档案整理工作,有了个大概的了解。档案工作要求严谨,程序也相对复杂,从初步梳理、存放年限分类、重要程度辨别到序号编排等一系列步骤,不容存在差错。为了将档案工作做好,乡领导特意请来了县档案局的专业人员对我进行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我起早贪黑,夜以继日,一心扑在档案上。两个多月后,一页页、一份份的文件分类装订成册,一卷卷一排排的档案盒整齐地排在档案柜里,杂乱无章的档案室变得干净整洁,刹那间我心里倍感充实,涌现出难以形容的喜悦、自豪和成就感。就在那一瞬间,我莫名地喜爱上了这份工作,从此与他结下了难解的情缘。
一晃在乡镇工作了17年,期间我从事过多项工作,农业、文教卫、工业、党建,等等……但对于档案工作,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在那个部门、分管什么工作,我都把档案工作强调了又强调,一再安排、督办确保抓好落实。
2013年我从乡镇调到县档案局专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当初指导我整理档案的县档案局的专家也成了同事,17年前结下的工作友谊,让大家彼此回忆起来异常温馨,从此大家可以一起专心的研究档案工作。乡镇生活风风火火,档案岗位似乎有些冷冷清清,而且专业性强。为尽快适应环境,我刻苦钻研业务,凡是与档案有关的书籍都认真去读,虚心请教,很快从外行变成了内行。
档案是可以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因而不容怠慢、不容篡改。传承、保护、利用和开发好这些资源,是档案不朽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越来越重要。户籍档案、学籍档案、学历档案、人事档案、就业档案、组织档案、住房档案、健康档案……等等,档案与每个人都结有不解之缘,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息息相关。国家档案局也及时提出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为我们档案部门指出了明确的服务方向,即档案工作要切实为民生服务。
档案工作在人们眼里既枯燥又乏味,整天磨磨唧唧,就像家庭主妇一样。有人戏称男人磨成女人,青年磨成老人。作为特殊的载体,档案物化了人类的记忆,使人们对历史的触摸徒然增加了真实感和厚重感;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平台,知古鉴今,资政育人……时光流逝,转眼三年过去了。我珍惜这个普通而平凡的岗位,因为它让我实现了一个***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我的人生因此也更有价值。
每每看到那些到我们档案馆查找档案的人,他们找到了想要利用的档案,激动万分、发自内心的对我们的工作人员千恩万谢,感激不尽,此时我的内心比蜜还甜;而当看到因为没有查到档案,失望至极,懊丧不已的人,我的内心也无比难受,顿时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工作压力和责任也瞬时转化为动力:唯有尽心尽力工作、科学创新工作,才能真正为党管好档、为国守好史、为民服好务!
局里一位刚刚退休、从事了30多年档案保管利用工作的老同志,退休前她稳稳地,静静地,对我说:“做这项工作真的挺好!”我现在深深理解了她这句话的含义:她的岗位,记录了她渐行渐远的青春和永远沸腾的`热血,也记录了她这一代人渐行渐远的青春和永远沸腾的热血。从事这项默默无闻和平平淡淡的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需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需要无比的耐心、细心、诚心和爱心。一位老档案,在几十年始终如一的长久坚守中,心境更加安定,心态更加从容。从而,懂得进与退,通晓动与静,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了圆满和幸福。
在多年以前的一个下午,我在整理档案时无意看到一篇关于档案的文章,才知道档案还有个清新雅韵的别称叫“兰台”,档案工作者也就随之被称为“兰台人”,如今的我也正走在“兰台”路上,是“兰台人”大家族中的普通一员。对于档案我始终就好似恋人一般,从初识那一刻起就结下了缘,它是我过去,现在和未来最深情的依恋。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朴素的句子,道出了兰草的清雅和蕙心芳质,也道尽了兰台人低调、纯朴、不计得失的卓越品质,我愿长相拥有这清香四溢、绵长的兰台时光。
篇三:档案——我们的共同记忆主题征文1000字《我与档案有个约会》
[相识]
约会时间:2006年2月
约会地点:成都
约会主题:实习
本人身份: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大三在校生
约会对象: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档案室
约会故事:
那是2006年的初春,即将于次年本科毕业的我,为实习证明的事愁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由于早早确立了考研的目标,实习一事仿若鸡肋一般梗在心头,却又不忍心敷衍了事,期待通过它有一番社会体验与成长历练。就在此时,一通来自本系学姐的电话,将我带进了档案这个似曾相识的陌生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央行的特殊属性,它悠久的历史、完备的机构编制注定了其档案管理的高度规范性。实习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配备了档案室与档案库房各一间,我和另两位实习伙伴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协助分行档案室档案管理员先聆姐,整理过去一年新入职的近百份员工档案。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各类一级分行均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故员工入职时均会将人事档案上交本行档案室,面对档案架上密密麻麻摆放的档案袋,我们按照先姐指导的归档办法,先取出档案里的所有材料(含高考试卷、入团/党申请书、学历证明、个人简历、劳动合同等等),按照十大类划分清晰后,便开始对每一份材料进行裁剪、黏贴、编号等一系列加工处理,待全部材料清晰完整,且符合档案盒尺寸规格后,再将它们逐一入盒、装订并归档。依稀记得第一次看到他人高考试卷的新鲜,难忘先聆姐手把手教我裁剪每一张录用函的瞬间,钦佩于两位实习女伙伴那份对大量重复性工作的忘我投入。
此时,大家手中最普通工具(裁纸机/刀、胶水等)仿佛像一台时光穿梭机,引领着走进每位人行新员工的个人成长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们用十余年的勤奋求学,换来今日在人行的一席之地,而我们的美好前程又在哪里
怀着对未来的种种憧憬,我与“档案”在草长莺飞的蓉城春日里正式相识,她羞涩内敛、寡言少语,她温文尔雅、静若止水,却在我心中,她却蕴含了无限能量,这是她给我的初印象。谁又曾料到,从此竟开启了我们之间长达八年的不解情缘。
[初恋]
约会时间:2010年3月
约会地点:北京
约会主题:演出
本人身份:解放军歌剧院 演艺推广部 媒介专员
约会对象:总政话剧团 话剧《生命档案》
约会故事:
时间的脚步来到2010年春天,由总政话剧团创排的反映解放军档案馆原馆员、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解放军档案馆“兰台奖”特等奖获得者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的全景式话剧《生命档案》,在我工作的剧院--解放军歌剧院面向全军系统公演。
该剧运用各种舞台艺术形式,选取刘义权生命历程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感人故事,形象地再现了刘义权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放大镜、一副白手套,默默无闻,甘当无名英雄,38年如一日倾注于军队档案事业,为党和军队档案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事迹。
作为一名演艺行业从业人员,第一次在熟悉的舞台上,看到一部完整展现档案人故事的作品。曾几何时,诸多低俗恶搞、戏说历史的舞台作品充斥着北京戏剧市场,“骗取”了不少观众对话剧艺术的真实感情,进而渐渐远离剧场,而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的剧作,才最富思想升华与灵魂洗礼的功效,正所谓“含情量才能产生含金量”,阐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剧中一幕场景,主人公刘义权为搜集革命烈士散佚档案,踏遍大江南北,四处打听走访,在艰苦不利的条件下,一点点清理出包括烈士姓名、年龄、籍贯、牺牲时间与地点在内的大量重要信息,最终促成了当地烈士陵园的顺利筹建,并补偿了烈士后代应得的物质抚恤,成就了一段军事档案的佳话。这种把平凡工作当成崇高事业来追求的精神,在专业演员的精彩演绎,舞台手段的艺术展现下,深深地打动了台下的我,一场、两场、三场……七场,我竟一连看七场,泪眶湿润了一次又一次。他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他始终秉承着“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崇高精神,让我真正走进了那群“兰台人”的情感世界,并深深地为之所倾倒。
[热恋]
约会时间:2011年6月
约会地点:海口
约会主题:培训
本人身份:海航资本 办公室 档案管理员
约会对象:海航集团档案馆+210名档案从业人员(学员)
约会故事:
在加盟海航大家庭的第一年,个人平生的首次海南岛之旅,竟促成我由档案事业“守望者”向“从业者”的角色蜕变。
为期两天的集团全范围现场业务培训,让我系统学习了档案各门类的专业知识,了解到企业档案妥善保管的重要意义;对集团新档案馆的实地参观,令我惊叹于集团对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由衷地对总部档案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肃然起敬;意义深远的工作会议,则有幸聆听到海航行政鼻祖、首任办公室主任李先华总的谆谆教诲,激发满腔工作热情;欢快惬意的海岛游,让各单位的档案从业人员充分交流,深度联络感情,结成事业同行的好伙伴。
我们手牵着手,从景色旖旎的国际旅游岛启程,并肩同行,奉献出青春与激情,投身这份伟大的事业,轰轰烈烈爱上一场。
“存凭、留史、资政、育人”档案的作用浓缩于此,“铭记历史、服务现实、着眼未来”档案的价值却不可限量。走过七年之痒,历经几度坎坷,但我对她的爱却延续至今,无怨无悔!
思维是一个无穷大的定数,思维在能动体中充当的就是数据发生器,大脑的绝大部分是一个数据处理的机构。身体的各个外在器官是感受数据并把数据传到数据处理机构与思维比对。思维与生俱来,不会随载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强变弱,直至肉体的死亡,才从该个体上消失。思维可以复制,这在载体的生殖过程中得以体现,思维不会在宇宙中消失,只会从一个个体转向另一个或多个个体,或从一种载体转向另一种载体。
意识是环境与思维沟通的桥梁,也是环境与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思维不能直接表达与使载体产生行动,而意识能帮助表达思维与产生行动。思维是一个定量,而载体所处的环境和感觉器官又一直是一个变量,从而,意识是一个变量。 只有基本意识是可以遗传的,其他意识只能表达,不能直接遗传和复制,需要个体重新接收。
推荐阅读百度文库中《思维与意识》。
记忆按其内容可以分为5类: 1、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比如记住某人,某件物体,汽车等。 2、情境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比如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恋爱的经历与感受等。 3、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比如感伤,对某件事落泪等。 4、语义记忆:有叫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如记英语单词,背诵古典诗词等。 5、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如体操,打篮球,踢足球等。按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的不同,记忆可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个系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