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大全

歇后语大全,第1张

竹竿伸鸡窝——捣蛋 竹竿子搭桥——难过 竹篙里捻灯草——一条心 竹篮子打水网拦风——全落空 竹林里耍大刀——打不开场面 竹笼里的凤凰——有翅难飞 竹筛子兜水——漏洞百出 竹筒里点火——照管 竹筒敲鼓——空对空 竹筒子里看天——一孔之见;所见不广 猪苦胆扔井里——苦得深 猪猡出痘子——肉麻 猪脑壳——死不开窍 猪身上的肉——有肥有瘦 猪头挂在花椒树上——肉麻 猪油倒进水缸里——昏(荤)啦 竹虫咬断竹根——同归于尽 竹竿撑舰艇——划不来 竹竿打月亮——挨不上 竹竿上睡觉——难翻身;翻不了身 猪八戒耍大刀——不顺手 猪八戒弹弦子——自鸣得意 猪八戒听天书——一窍不通 猪八戒下山——不伺侯(猴) 猪八戒掀门帘——出头露面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坐班房——不白之冤 猪八戒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想着倒美 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

弯涂岁符画水神 (英语"1234567"的谐音)

蛇戏坏佛睡土碗 (英语"7654321"的谐音)

上联:和尚过河,手掣荷花何处插?

下联:侍郎游市,眼前柿树是谁栽?

新联:委员入闱,脸上威风为甚猥!(无情)

上联:何所长,何所长,何所长因何当所长。

上联:先生磨墨,墨溅先生两脉墨。

下联:枚香烧煤,煤爆枚香双眉煤。

下联:牧童伐木,木伤牧童二目木。

上联: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新联:院后廊中,院里郎中,郎中行廊中,廊中幽郎中悠。(无情)

上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下联: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联:霜降降霜,谁怜孀妇双脚冷。

下联:谷雨雨谷,我惜姑娘孤身寒。

上联:宝塔六七层,中容大鹤。

下联: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新联:家谱四五笔,上书老子。(无情)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注: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

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上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注: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

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注: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

师;比干:商纣的大臣。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注: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注: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娃挖蛙出瓦。

下联:妈骂马吃麻。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游西山拿衣衫衣衫落西山惜善衣衫

下联: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新联:过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无情)

新联:过桐岩射彤雁彤雁毙桐岩痛焉彤雁(无情)

新联:进北京献白金白金藏北京百斤白金(本原)

注:九畹:三峡的九畹溪。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行行行行行行行

注:上联一、三、五、六字读chang。二、四、七字读zhang

下联一、三、五、六字读hang。二、四、七字读xing

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媳妇提锡壶,锡壶漏,媳妇怒。

下联;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

上联:饥鸡盗稻童筒打。

下联;暑鼠凉梁客咳惊。

上联: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下联;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 刘伶饮酒不留零。

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阵一渚。

下联;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上联: 指挥烧纸,纸灰飞上指挥头。

下联; 修撰进馐,馐馔饱充修撰腹。

上联: 牧童伐木,木打牧童双目木。

下联; 梅香烧煤,煤抹梅香两眉煤。

上联: 移椅倚桐同赏月。

下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上联: 千古流,千古楼,千古楼上望千古流,流楼共千古。

下联; 人月印,人月影,人月影里合人月印,印影同人月。

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上联: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下联;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上联: 黄黍地中走黄鼠,鼠拖黍穗。

下联; 白杨树下卧白羊,羊啃杨枝。

上联: 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去。

下联; 泥泞尼鞋,尼洗泥,泥尽尼归。

上联: 无山得似巫山好。

下联; 何水能如河水清。

上联: 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下联; 路边宿鹭,露落鹭惊,路难惊。

上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

下联; 盗者莫来道者来。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新联:罪客勿来醉客来。(无情)

上联: 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 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上联: 和尚法正,提汤上塔,大意失手,汤淌烫塔。

下联; 裁缝老徐,与妻下棋,不觉漏眼,妻起弃棋。

上联: 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

下联; 鹦鹉洲,州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上联: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下联; 妞妞轰牛,牛拧妞妞拧牛。

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上联: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下联: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上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下联;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

上联: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下联;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上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下联; 水流东坡诗(尸)。

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下联;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上联: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下联;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上联: 孔子生于舟(周)未。

下联; 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下联;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上联: 莲(连)子心中苦。

下联; 梨(离)儿腹内酸。

上联: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

下联;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注:此联为内江三元塔楹联。孔明(诸葛亮),江围(姜维),旅步(吕布),槽巢(曹操),关羽, 张飞。

上联: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下联;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

注:“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谐音三国人物:鲁肃,攀哙,狄青,萧何。

转贴:

武汉·蔡大金谜友的《“谐音字谜”的沿起及分类》

“谐音字谜”是指谜面以一个或两个汉字同音(或谐音、切音)扣底,或取其它非汉字材料达到谐音目的的一类字谜。有人称为“提音字谜”或“音变字谜”。我们之所以称为“谐音字谜”,一是遵从汉字“六书·谐声”传统,二是通过这一定义,揭示整个“谐音字谜”的规律和特点。前述“提音”、“音变”等提法,只是单个谜条评述时的技术性用语,若用于“谐音字谜”理论上的概括,尚存涵盖不广的缺陷。所以,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命名前,我们暂以“谐音字谜”称呼之。

利用汉字“六书”之义(即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造谜,是我国灯谜由来已久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在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中得到较为切实的体现。他在该书篇首大书“六书原理”。将灯谜中除谜格之外的所有“法门”。“体例”归于“六书”旗下。谢氏这样的归纳是否科学、合理呢?不得而知。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归纳呢?亦语焉不详。我们从他的书中实在找不出具体答案。只有读了张起南《橐园春灯话》后,才知道张“谜圣”也曾有过类似的阐述。张在《春灯话》中说:“谜有体有格。体则有会意、象形、谐声、增损、离合、假借之别。”接着张氏较为详细地列举了这类灯谜的特点。如此看来,谢公只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照搬”谜圣”的“理论”而已。《评注》书中多有抄录《春灯话》处,留待以后再议吧。

“六书原理”自谢会心至今,影响了现代谜坛七十多年。几乎成为谜界约定俗成、普遍接受的一个理论框架。现在若要打破这一“框架”,重新构筑新的灯谜理论,也还是一个不太现实而且比较困难的事情。谢公书中的“谐声”、“切音”、“通韵”……等等,大抵属今天“谐音”一类。如“谐声”类中一例:“彼此姻缘恰并头”射“韵”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谐音字谜”。此谜以“姻、缘”二字与“音、员”同音之巧成谜,成为现代谜坛一条谐音扣字的经典之作,这条字谜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灯谜典籍中,作者已佚名。谜面原是这样的:“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将明清以来的民间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参见《红楼梦》29回)略为改造的句式。“冤家”是《红楼梦》中贾母比喻贾宝玉、林黛玉两个有情人的话。谜作“姻缘”本无可厚非。然谢会心偏将“不是”两字改为“彼此”,谜虽近扣,却离“俗语”原意远了。

“谐音字谜”是民间谐声谜事的衍生物,培育品。若将民间谐声谜语比作培养菌温床,那么,“谐音字谜”当是这一“温床”上长出的莓菌和香菇。我国“谐声”造谜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远推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其中有很多“谐音”双关的例子。如以“环”谐“还”,以“丝”谐“思”,以“芙蓉”谐“夫容”,以“莲子”谐“怜子”……等等。发展到陈朝沈炯的仿《郡》体诗《闲居有乐》:“屋室何寥廓,志士隐蓬蒿”,用“志”谐音“至”而拆“屋”。整个宋朝年间的灯谜资料应该说是很丰富的。可惜散佚严重。现在除周密《齐东野语》尚留吉光片羽外,所存无几。真正的“谐音”谜例已很难寻觅了。我们只能从稍后的明李开先《诗禅》一书中得以一观。如《诗禅》中的“尼姑庵不值半文钱”射“光阴似箭”,谐音“光阴寺贱”相扣。这里的“光阴”是别解,“寺贱”是“谐音”。又如“天师过河不用船”射常言“自有法度”,其中“度”谐音“渡”。这已相当于今天的“粉底格”了。上述以“谐音”造谜的民间谜语,为清代文人灯谜的“谐声”取法铺垫了厚实的基础。倘无宋、明几代人的努力探索,清至现代的“谐声”灯谜是无以发展的。谜格中的“梨花”、“飞白”、“玉带”、“底”……等等谐声格类,正是“谐声”灯谜逐渐成熟定格的标志。张起南之所以把“伤心细问夫君病”射“杯盘狼藉”(谐“悲盘郎疾”)称为“世俗所传”(参见《春灯话》上卷),大约也是“谐音”谜语本来自民间的缘故。其实这条谜倒不是“世俗所传”,而是清嘉庆年间江南文人的地道创作。它较早出现在爱素生《竹西春社钞》中。谜面原是“伤心细问儿夫病”。目标“朝阳格”(即“昭阳格”),射“古文”一句。“杯盘狼藉”典出《史记·滑稽列传》,后在《三梦记》、《歧路灯》等小说中中反复出现,已是大家熟悉的一条成语了。

“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在“谐声”灯谜已经成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条谜作与其说是某个人的创作,不如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最初并未引起谜人们的特别注意。只是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因为柯国臻先生等少数几位谜坛精英的提倡,才逐渐风糜起来。柯氏模仿此谜而制下列诸作:

但闻左右尽歌声(戬),声声鼓乐起西东(胡)

音乐堪听意会难(胭),织抒半融读书声(纾)

随后,模仿之“声”风起。诸如郑百川的“塔前破寺起风声”(封)、方柱中的“潭中流水似琴声”(覃)、黄穆灿的“鸡声明月清风里”(肌)、张奕虎的“鼓乐之声播戎羌”(胡)、武骝的“村头含泪听乡音”(湘)、赵首成的“大泽起义辨狐音”(湖)……等等一大批“音扣字谜”竞相登台亮相,俨然成为整个九十年代字谜创作的主流。这些“提音”方式谜作,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展现了新一代谜人善于追求的精神风貌。其内在的“模仿”痕迹是明显的。其作品的数量,又非民国旧作可比了。

目前,我们对于出现在民间谜刊以及《中华字谜大全》中的大量“谐音字谜”尚缺乏系统的探讨和研究。笔者仅读到《中华谜联》中《字谜借典、用音佳作叠出》、《音变谜四说》等少量几篇文章。真正上升到“理论”上的文章还待出现。这或可是因为“谐音字谜”在短时间内发展较快,许多仿“声”谜作蜂拥而上。致使谜论工作者还来不及对这批谜作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评估。况且,有些谜作的著作权也难辨清。究竟谁先谁后,谁抄了谁,谁模仿了谁,实在难以定案。比如“听其音,知为商”(殷)这条谜,如何评介它呢?它是“多人”创作,还是某个谜人的单独创作呢?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断。又如上举张奕虎先生那条“胡”字谜,作者是否肯承认是模仿了柯老之作而后制呢?所有这些,无不给“谐音字谜”的理论研究带来困难,亦给谜坛敲响了警钟。互相抄袭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真正的灯谜精品才能登上艺术的殿堂。

故此,我们不打算对“谐音字谜”作一个全面性的评介。仅从一个侧面,将“谐音字谜”作一番初步的的梳理和分类,使之更为程序化、规范化。倘若读者能从这一梳理和分类中得到一点启示和借鉴,也是对笔者本人的最大安慰了。为了叙述的方便和节省文字,所举谜例一律略去了作者姓名,这也是需要读者谅解的了。

“谐音字谜”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双声扣字类

1道是姻缘恰并头(韵)2音乐旋回焉又闻(胭)3不同规格回然聚(鞋)

姻缘、音乐、规格,都是声母相同的“双声词”。现代汉语中称为“连绵词”。凡属这类词汇同音扣底的字谜都称“双声扣字”。“双声扣字”谜材不丰,成谜亦难。故其谜面不必强拆和会意。适当兼以提音,如2例以“焉”提“胭”字之音,也是可以的。“双声”谐音谜要注意面词与底字笔顺的关系。如2、3例之“音乐”、“规格”不合底字顺序,故以“旋回”“回然”纠之。这类谜作纯以“音”取胜,作品稀少,故张思锋先生称为“凤毛麟角”(参见《音变谜四说》)。

二、同音合扣类

4闻听左右尽歌声(戬)5笛歌声起各西东(戳)

6远羌鼓乐声又起(胡)7书声乐声和鼓声(股)

这里的“同音”指现代四声的同音。如“尽”、“歌”与“晋”、“戈”同音。其余依此类推。“左右”、“西东”是提示底字的部首方位。亦可不示位,以提音、会意补之,如6、7两例。这类谜作是模仿“双声”字谜而形成的。比“双声”谜材略宽,但也非唾手能得。模仿之作能否做到至善至美,关键是看作谜人的火候掌握如何。

三、音意叠扣类

8观世音(视)9大泽起义辨狐音(湖)10听其音,知为商(殷)

“音意叠扣”是指“谐音、会意双重叠扣”的字谜。这类字谜取材方便,然要做得精当又为不易。上述三例是此类谜作中的姣姣者。8 例以“观”通意“视”,又以“世”、“视”同音揪底。寥寥三字成谜,可谓干净利落。9例似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故事敷面,“义’字别解,“狐”音扣底,亦属佳构。10例之“商”别解五音之“商”为“商朝”(殷),亦有嚼趣。

四、离合提音类

11书声伴我居茅宅(舒)12东湖阁里听歌声(胳)

13暗香春雨听琴声(秦)14小桥星月听箫声(宵)

15吟诗川前带古风(虱)16有牛、有马、有羊、有猪声(朱)

“离合提音”是指谜面仍以增损离合为主,辅以提音方式的谜作。这类谜作在“谐音字谜”中产量最丰。乃是因为谜源广阔,谜人能自由取格的缘因。“提音”字谜是在“双声”、“同音”字谜基础上再加改变的一类字谜。谜作以自然流畅为上乘。兼顾七言谜面平仄相协,读来铿锵作声当是更好。因受篇幅所限,上述谜例的特点谨请读者自行鉴别,在此不再—一剖析了。

五、形拆音扣韵谜类

17日近长安犹隔远,相逢席上雁声传(宴)

18春意已随流水去,理妆答以读书声(梳)。

19双峰叠影浑如睡,归鸟岩中语有私(鸶)

这类谜作融形拆、意扣、提音等多种手法于一体,取七言韵语形式成谜。俗称“韵谜”。谜面必需平仄相协,上下关联。若兼取曲句,则谜作更趋典雅、耐读。如17例上句“日近长安”取《世说·夙惠》之典。18例“答以读书声”乃陆游诗句。19例虽未取典,然象形生动,拆字简明。此类谜作要求作者诗同功底扎实,谜艺熟练。一般不谙诗律平仄者,切忌为之。

六、通韵谐扣类

20菊朋韵友上元聚(言)21脸容红半吟江上(腔)

22我要柳边留语音(杼)23散友自当马上逢(夏)

“通韵谐声”指谜面取诗韵(或词韵)韵部领字、配以韵书常用字音、韵、吟、唱、平、上、去、入等成谜的一种方式。上述四例取《诗韵》中的“平水韵”。如20“言”属上平,“十三元”韵,“菊朋”,京剧演员言菊朋也,以名企姓。21“腔”属上平“三江”韵,脸、容、红各取半为“腔”。22“杼”属上声“六语”韵,其余折扣。23“夏”属上声“马”韵,“友”散后配“夏”上下。这类谜作并不难做,手中只要有一本韵书,随时可以得来。谜作比“提音”字类稍有嚼处。此类谜作是从“通韵”一类灯谜演化而来,并非本人倡尤。如谢会心《评注》专辟“通韵”一章,举例“广韵风俗通”射聊目《红玉》。谜中“风”、“红”属“东”韵,“俗”、“玉”属“沃”韵。

七、反切拼音类

24天上雨滴声正切(一)25云久声切叹非无(有)26古胡恳切恕其罪(辜)

“反切”是古代汉语主要注音方法。“反切”用于“黑话”语,在明清两代甚为推行,“反切”作为“谜格”已见前清谜书。柯国臻先生《谜谱》书中对“反切格”有详细介绍,读者可自行参阅。谢会心(评注)辟“切音”一例:以“东”挂面射古人“董平”。即“董”的平声为“东”。但这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切音”。上举三例是用“雨滴”、“云久”、“古胡”各自的声母和韵母拼音后切音成谜。如“古”的声母为“g”“胡”的韵母为“u”。恰为“辜”的拼音,再以“辜”的本义“罪”而揪底。余者类推,谅不详释。谜面要注意用“切”、“反”等衬字。否则,读者不知所云。

八、其它声扣类

27英语读完走天下(一)

此例属当代青年谜人作品,富有创新精神。英语中的“一”为“ONE”,读音似汉语中的“完”。加之“天下”的去拆,故射“一”。这是利用汉字以外的谐音“材料”而制谜的一条典型提音谜作。随着灯谜的不断发展,这类“谐音字谜”将会随时出现。

上述“谐音字谜”八类,是当代这类谜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因限于水平和学力,其分类可能不太精确,诚盼有识之士指谬。

当代“谐音字谜”发展迅猛。这是时代的需要和必然,亦是谜人们顽强奋战的结果。“谐音字谜”不仅未有抛弃传统的离合、会意两法,并且还能揉捏其中,这是古人想做而未敢做的事。它加深了灯谜的艺术表现力,扩大了字谜的创作源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然因当代谜人水平参差不齐,谜作出手过快,缺乏精雕细刻,故而作品良莠混杂。优秀之作常有,残次赝品不无。如“共凭窗前听雨声”射“异”(异的繁体),便是一条提音有误的病谜。查《汉语大字典)“异”只一个“yi”的注音,又查《佩文韵府》,“雨”字韵中无“异”字。既不同音,亦不谐韵。是一条失败之作

无疑。又如“日近长安闻雁声”射“宴”,表面看来,“雁”通“宴”声,似可成立然“长安”之“长”未必一定“拉长”,亦有“长置”之意的,加之“晏、宴、雁”三字同音,谜射一“晏”字未尝不可。此种瑕疵微存之处,若不细察,是很难发现它的破绽的。故我们在鉴赏和评谜中一定要高度注意。

当代“谐音字谜”尚属摸索阶段的初级产品,许多作品并未达到那种异常完美、自然、出神人化的境界。过度的吹捧或一味地抹煞都是不可取的。谜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加强古典文化的修养,才能在这一领域取得长足进步。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

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关于汉字的知识

一 历史;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三 从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但事物众多,不可能都用单一汉字表示,且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本身的学习困难,汉语逐步从单字表意演变为词语表意为主导。

四 造字及组成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於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

目前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直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化学元素的造字规律详见元素。

六书是汉字构成的分析,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但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汉字构造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惟要注意的是,“六书”是对汉字产生的整理及分类,并不是造字的法则。

五 现代汉字形成

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迅速出现,不仅满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还形成了浓郁东方特色的书法艺术。古代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用于印刷的新字形宋体,在现代又陆续出现了黑体、仿宋等字形。

六 汉字的语文知识

“永”字八法[编辑]

字形

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笔”、“尘”;左右结构,如“搞”、“刘”;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复合结构,如“赢”、“斑”等。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七 读音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存在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存在同一个汉字具有多种发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不同方言中有一定差别,但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不存在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救火”、(一命)“呜呼”。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国内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低限,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于汉字自汉朝到20世纪似乎没有经过多少变化,汉字没有直接表现汉语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有学者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详见上古汉语。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受日本影响,其他汉字使用国后来也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偶尔还在使用,一般人也明暸其意思。

八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於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俗称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於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於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ang”,后者为“lo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

九 汉字与词语

汉字是汉语表形的最小单位,类似於英语的“字母”。但是,和“字母”不同,汉字同时也有表意成分,因此类似於“英语词组”中的单个“单词”。因此汉字是介於英语中“字母”和“单词”间的一个成分,对於这一点,从数量上也可以得出。

词语是汉语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於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词语,比如“我”,类比於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I”。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词语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词语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千个常用字,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英语四级不过4000个词汇),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这种组词的高效率保证了汉字系统的稳定性,即词汇增加、语言发展而基础汉字基本不变。

十 汉字的数量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Big5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而Unicode的中日朝统一汉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高达七万字。

十一 汉字的影响

对其他文字的影响

汉字书写体系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源文字之一,在汉字的影响下,还产生过: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古壮字(方块壮字)

古白字(方块白字)

古布依字(方块布依字)

字喃

但它们都因各种原因而消亡,汉语中的女书,如今也无几人能识。日语的假名(仮名)、以及朝鲜语的谚文(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二十五两--半疯(封)

二三四五--缺衣(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

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

小姑娘梳头--自便(辫)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小碗吃饭--靠天(添)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

挨打的乌龟——缩脖子啦

挨刀的鸭子——乱窜

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媚骨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挨了打的鸭子——乱窜

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挨了刀的皮球——瘪了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怀里揣马勺 -- 诚(盛)心

怀里揣棉花 -- 软(暖)心

怀里揣蓖子 -- 舒(梳)心

穷人买米 -- 一声(升)头

穷木匠开张 -- 只有一句(锯)

补锅匠栽筋斗 -- 倒贴(铁)

张天师下海 -- 莫(摸)怪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 -- 求情(晴)

张果老的驴 -- 不见奇(骑)

公鸡戴帽子 -- 官(冠)上加官(冠)

鸡脑袋上磕烟灰 -- 几(鸡)头受气

鸡啄蚂蚁 -- 正合适(食)

纳鞋底不用锥子 -- 真(针)好

纸做的栏杆 -- 不能依(倚)靠

纸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纸糊的炉子 -- 过(锅)来就不行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拐子进医院 -- 自觉(治脚)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窑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过大街 -- 谦虚(牵须)

画上的马 -- 不奇(骑)

枣核截板 -- 没几句(锯)

卖布不带尺 -- 存心不良(量)

卖虾米不拿秤 -- 抓瞎(虾)

萤火虫的屁股 -- 没大量(亮)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和尚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拖木头 -- 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 -- 妙(庙)

和尚的脑壳 -- 没法(发)

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狗长犄角 -- 洋(羊)气

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狗吃青草 -- 装样(羊)

狗吃黄瓜 -- 错了时(食)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炕上安锅 -- 改造(灶)

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河里长菜 -- 不焦(浇)

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泥水匠整耗子 -- 敷衍(眼)了事

泥水匠无灰 -- 专(砖)等着

泥水匠招手 -- 要你(泥)

泥水匠的瓦刀 -- 光图(涂)表面

泥菩萨身上长草 -- 慌(荒)了神

泥鳅打鼓 -- 乱谈(弹)

怯木匠 -- 就是一句(锯)

空中挂灯笼 -- 玄(悬)了

空梭子补网 -- 没法治(织)

空棺材出丧 -- 目(木)中无人

空蒸笼上锅台 -- 争(蒸)气

肩膀上放烘笼 -- 恼(脑)火

线板上的针 -- 憋(别)着

春天的果园 -- 有道理(桃李)

春秋望田头 -- 专门找差(岔)儿

玻璃菩萨 -- 明白人(神)

赵匡胤卖包子 -- 御驾亲征(蒸)

赵匡胤流鼻血 -- 正(朕)在红

挖了眼的判官 -- 瞎管(鬼)

城隍庙的鼓 -- 鬼瞧(敲)

城隍老爷的马 -- 不见奇(骑)

城隍老爷的胡豆 -- 鬼吵(炒)

城隍老爷戴孝 -- 白跑(袍)

药店里的甘草 -- 少不了的一位(味)

药铺里开抽屉 -- 找玩(丸)

茶食店里失火 -- 果然(燃)

茶馆里招手 -- 胡(壶)来

草把作灯 -- 粗心(芯)

草泥塘里翻泡 -- 发笑(酵)

草帽子当锣 -- 想(响)不起来

草滩失火 -- 留情(青)

荞麦皮打浆糊 -- 两不沾(粘)

荆条棵上挂鞋底 -- 扯(刺)皮

带马桶坐大堂 -- 赃(脏)官

树小荫凉少 -- 照应(罩影)不到

树倒了 -- 没影(荫)

咸肉汤下面 -- 不用言(盐)

咸盐吃多了 -- 尽管闲(咸)事

咸菜烧豆腐 -- 有言(盐)在先

咸菜煮豆腐 -- 不必多言(盐)

咸菜蘸大酱 -- 太严(盐)重了

歪头和尚拜忏 -- 不对劲(颈)

面条点灯 -- 犯(饭)不着 赞同1| 评论 2012-3-8 18:56 热心网友

54566 赞同0| 评论 2012-3-8 20:26 byc20020731 | 一级

1、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 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3、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4、 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5、 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6、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7、 打破沙锅——问到底

8、 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9、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10、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11、 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12、 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13、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4、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5、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16、 蛤蟆跳井——不懂(扑通)

17、 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

18、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19、 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

20、 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

21、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22、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3、 脚踩两只船——摇摆不定

24、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25、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26、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27、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28、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29、 老奶奶吃稀饭——无耻(齿)下流

30、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31、 老太婆开了口——一望无涯(牙)

32、 聋子的耳朵——摆设

33、 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

34、 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

35、 猫哭耗子——假慈悲

36、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37、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38、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39、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40、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41、 生姜——老的辣

42、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43、 四两棉花——免谈(弹)

44、 寺里起火——妙(庙)哉(灾)

45、 孙大圣听了紧箍咒——头疼

46、 天文台上的望远镜——好高骛远

47、 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48、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49、 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50、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51、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52、 哑巴打官司——有口难言

53、 一顿能吃三升米——肚量大

54、 岳飞背刺字——精忠报国

55、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56、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57、 芝麻开花——节节高

58、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59、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60、 坐飞机吹喇叭——唱高调

2、 来自三国的歇后语

曹操转胎—疑心重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黄忠叫阵—不服老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张飞睡觉—不闭眼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和尚戴礼帽——与众不同

猴子爬上旗杆顶——高高在上

猴子扇扇子——学人样

囫囵啃石榴——先苦后甜

狐狸的尾巴——藏不住

花岗岩下油锅——扎实(炸石)

花前月下散步——触景生情

华佗当医生——名副其实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阿二吹笙——滥竽充数

阿二当郎中——没人敢请

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

阿哥吃面——瞎抓

阿婆留胡子——反常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

挨打的乌龟——缩脖子啦

挨刀的鸭子——乱窜

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媚骨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挨了打的鸭子——乱窜

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挨了刀的皮球——瘪了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挨着火炉吃海椒(辣椒〕——里外发烧

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

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

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矮子放风筝——节节高;节节上升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矮子观光——随声附和

矮子过河——安(淹)心

矮子看戏——听声

矮子里面拔将军——将就材料;短中取长

矮子爬楼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矮子爬坡——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矮子婆娘——见识低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

爱打官司逞英雄——穷斗气

庵堂里的木鱼——任人敲打

鹌鹑要吃树上果——够不着;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岸上看人溺水——见死不救

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劲

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按彩球的乞丐——高兴得发傻

按方抓药——照办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按牛头喝水——办不到;没法办

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案板顶门——管得宽

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随人宰割

案板上的鱼——挨刀的货

暗地里盯梢——偷偷摸摸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暗室里穿针——难过

暗中使绊子——蔫儿坏

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鏊子上烙冰——化汤了

鏊子上烙饼——翻来翻去

八百吊钱掉井里——难摸哪一吊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八百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八宝饭上撒胡椒——又添一味

八辈子的老陈帐——说不清

八寸脚穿七寸鞋——别扭

八斗的小垂缸——装不下一石

八哥啄柿子——拣软的欺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八个钱的膏药——沾上了

八个钱买碗馄饨——没有面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八卦炉里睡觉——热气腾腾

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出路难找

八级工学技术——精益求精

八级师傅学手艺——长到老,学到老

八角掉进粪坑里——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八斤半的鳖吞了大秤砣——狠心王八

八斤半的老鳖吞了个秤砣——狠心的王八

八斤半的王八中状元——规矩(龟举)不小

八十个人抬轿子——好威风

八十老汉害个摇头病——不由人愿;由不得人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

八十老翁学打拳——越练越结实

八十老翁学手艺——老来发奋

八十岁的老绝户头——后继无人

八十岁刮胡子——不服老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十岁留胡子——老主意

八十岁没儿女——老来孤单

八十岁生儿子——代代落后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八十岁玩猴子——老把戏

八十岁学吹笛——尽是老调;老调子

八十岁学摔打——拼老命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返老还童

八十岁站柜台——老在行

八五炮打兔子——得不偿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聚会——神聊

八仙桌缺只腿——搁不平

八仙桌上放灯盏——明摆着

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八月的苦瓜——心里红

八月的莲藕——又鲜又嫩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老来红

八月桂花开——到处飘香

八月里的黄瓜棚——空架子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哩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八月十五看龙灯——晚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巧了

八月十五送月饼——赶在节上

八月十五云遮月——扫兴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枣)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摊煎饼——巧手;好手

扒了皮的癞蛤蟆——活着讨厌,死的还吓人

扒了墙的庙——慌了神

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拔葱种海椒——一茬比一茬辣

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浪鼓——两面光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拔了萝卜——窟窿在

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拔了毛的鸽子——飞不了

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跋脚驴子追兔子——赶不上;撵不上

跋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跋子拔萝卜——歪扯

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跋子上台——立场不稳

把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把肥料浇到莠草上——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把脸装进裤挡里——见不得人

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把娃娃当猴耍——愚弄人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白脖老鸹——开口是祸

白脖子屎壳郎——有特色;与众不同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

白菜帮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白菜地里耍镰刀——散了心

白菜烩豆腐——谁也不沾谁的光

白菜叶子炒大葱——亲(青)上加亲(青)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好心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

白虎进门——大难临头;灾祸临头

白开水画画——轻(清)描淡写

白蜡杆结桂花——根子不正

白蜡杆子翻场——独挑

白蜡做的心——见不得日头见不得火

白脸奸臣出场——恶相;恶模样

白脸狼戴草帽——变不了人

白脸狼戴眼镜——冒充好人;充好人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白猫钻灶坑——自己给自己抹黑

白毛乌鸦——与众不同

白娘子斗法海——精打光

白娘子水漫金山——大动干戈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白日见鬼——玄乎;心里有病

白日做梦——胡思乱想

白水锅里揭奶皮——办不到;没法办

白水下石膏——成不了豆腐

白水煮白菜——淡而无味

白水做饭——无米之炊

白素贞不舍许仙——恩爱难分

白糖包砒霜——毒在里面

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

白天打灯笼——白搭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白天照电简——多此一举

白天捉鬼——没影儿的事

白铁斧头——两面光

白仙鹤长了个秃尾巴——美中不足

白纸上画黑道——抹不掉;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纸写黑字——黑白分明;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纸做的灯笼——一点就亮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百货大楼卖西装——一套一套的

百货店里卖鞋袜——各有尺码

百斤担子加铁砣——重任在肩;肩负重任

百斤面蒸寿桃——废物点心

百斤重担能上肩,一两笔杆提不动——大老粗

百里草原一人家——孤孤单单

百里奚认妻——位高不忘旧情

百里奚饲牛拜相——人不可貌相

百灵戏牡丹——鸟语花香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争分夺秒;急起直追;奋起直追

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岁公公吹火——老气

百万雄师下江南——兴师动众

百丈高竿挂红灯——红到顶了

柏木椽子——宁折不弯

柏油烫猪头——连根拔

败家子回头——金不换

败将收残兵——重整旗鼓

拜把子兄弟开茧店——结党营私(丝)

拜年的嘴巴——尽说好话

拜旨走进吕祖庙——走错门了;找错了门

扳不倒骑兔子——不稳当;不稳

扳不倒坐到烧饼上——面上人

扳倒碓窝吓婆婆——泼妇

扳倒葫芦洒了油——一不做,二不休

扳着炉子烤头发——了(燎)不得

扳着指头算帐——有数

班房里的衙役——听差的

斑鸠抱窝——悬蛋

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斑鸩打架——卖弄风流

搬菩萨洗澡——越弄越糟;白费神;空劳神

搬起石磙砸碾盘——实(石)打实(石)

搬石头打天——自不量力;不自量;办不到;够不着

板凳倒立——四脚朝天

板凳上放鸡蛋——好险;冒险;危险;靠不住;不可靠

板凳上搁蒺藜——坐不稳;坐不住

板凳上睡觉——难翻身;翻不了身

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打不开场面

板凳上钻窟窿——有板眼;有板有眼

板斧劈柴——一面砍

板门上贴门神——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板上的泥鳅——无地容身;无处藏身

板上钉钉子——实实在在;没跑;跑不了;变不了;没法变

板上敲钉子——稳扎稳打

半边羊头——独角

半边猪头——独眼

半道上捡个喇叭——有吹的了

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

半个铜钱——不成方圆

半截砖头——甩了

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码事;彼此一样;谁也不吃亏

半斤放在四两上——翘得高

半空的云彩——变化多端

半空中打把式——栽个大跟头

半空中的火把——高明

半空中的气球——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着哩

半空中放爆竹——想(响)得高

半空中盖房子——没处落脚;落不得脚

半空中赶牲口——露马脚

半空中挂蒺藜——讽(风)刺

半空中挂剪刀——高才(裁)

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

半空中数指头——算得高

半拉瓜子——不算个人(仁)

半篮子喜鹊——唧唧喳喳

半路开小差——有始无终

半路上的新闻——道听途说

半路上丢算盘——失算了

半路上留客——口上热闹;嘴上热情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出了岔;措手不及;突如其来

半瓶子醋——乱晃荡

半山崖的观音——老实(石)人

半山腰倒恶水(滑水〕——下流

半天云里踩钢丝——提心吊胆

半天云里出亮星——吉星高照

半天云里吹唢呐——想(响)得高

半天云里的雨——成不了气候;不成气候

半天云里吊口袋——装疯(风)

半天云里翻帐簿——算得高

半天云里看厮杀——袖手旁观

半天云里拉家常——空谈

半天云里飘气球——高高在上;没着落

半天云里骑仙鹤——远走高飞

半天云里做衣服——高才(裁)

半天云中拍巴掌——高手

半夜吃黄瓜——摸不着头尾

半夜吃烧鸡——思思想想(撕撕响响)

半夜弹琴——暗中作乐

半夜鸡叫——不晓;乱了时辰

半夜叫大姑娘的门——来者不善

半夜里的被窝——正在热乎劲上

半夜里的寡妇——难过

半夜里和面——瞎鼓捣

半夜里抡大斧——瞎侃(砍)一通

半夜里捉迷藏——瞎摸;摸不着

半夜聊天——瞎说

半夜起来穿衣服——为时过早

半夜敲门心不惊——问心无愧

半夜下雨——下落不明;不知下落

半夜做恶梦——虚惊一场;一场虚惊

半夜做梦啃猪蹄——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半夜做梦娶新娘——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扮秦桧的没卸装——谁没见过那二花脸

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

绊倒趴在粪池边——离死(屎)不远

膀子一甩——不干了

蚌里藏珍珠——好的在里面

棒槌吹火——一窍不通

棒槌打缸——四分五裂

棒槌当针——粗细不分

棒槌改蜡烛——粗心

棒槌进城——成精作怪

棒槌里插针——粗中有细

棒槌敲竹筒——空想(响)

棒槌上天——总有一天落地

棒打鸭子——刮刮(呱呱)叫

棒打鸳鸯——难分开;两分离

棒子里做蛋糕——不是正经材料

棒子面煮葫芦——糊糊涂涂;糊里糊涂

棒子面煮鸡子儿——糊涂蛋

包办的婚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包单布洗脸——大方

包公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杀亲侄——先治其内,后治其外

包公审案子——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

包脚布上飞机——一步(布)登天

包脚布上生虮子——好角(脚)色(虱)

包脚布做鞭子——文(闻)不能文(闻),武(舞)不能武(舞)

包脚布做夹扣子——又臭又硬;臭硬

小碗吃饭--靠天(添)

八仙桌上放灯盏——明摆着 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八月的苦瓜——心里红 八月的莲藕——又鲜又嫩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老来红 八月桂花开——到处飘香

八月里的黄瓜棚——空架子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哩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八月十五看龙灯——晚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巧了

八月十五送月饼——赶在节上 八月十五云遮月——扫兴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枣)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摊煎饼——巧手;好手

扒了皮的癞蛤蟆——活着讨厌,死的还吓人 扒了墙的庙——慌了神

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拔葱种海椒——一茬比一茬辣

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浪鼓——两面光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拔了萝卜——窟窿在 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拔了毛的鸽子——飞不了 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跋脚驴子追兔子——赶不上;撵不上 跋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跋子拔萝卜——歪扯

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跋子上台——立场不稳 把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把肥料浇到莠草上——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把脸装进裤挡里——见不得人

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把娃娃当猴耍——愚弄人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白脖老鸹——开口是祸

白脖子屎壳郎——有特色;与众不同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 白菜帮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白菜地里耍镰刀——散了心 白菜烩豆腐——谁也不沾谁的光

白菜叶子炒大葱——亲(青)上加亲(青)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好心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二十五两--半疯(封)

  二三四五--缺衣(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

  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

  小姑娘梳头--自便(辫)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小碗吃饭--靠天(添)

  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

  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

  飞机上放鞭炮--想(响)得高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阿二吹笙——滥竽充数

  阿二当郎中——没人敢请

  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

  阿哥吃面——瞎抓

  阿婆留胡子——反常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

  挨打的乌龟——缩脖子啦

  挨刀的鸭子——乱窜

  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媚骨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挨了打的鸭子——乱窜

  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挨了刀的皮球——瘪了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怀里揣马勺 -- 诚(盛)心

  怀里揣棉花 -- 软(暖)心

  怀里揣蓖子 -- 舒(梳)心

  穷人买米 -- 一声(升)头

  穷木匠开张 -- 只有一句(锯)

  补锅匠栽筋斗 -- 倒贴(铁)

  张天师下海 -- 莫(摸)怪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 -- 求情(晴)

  张果老的驴 -- 不见奇(骑)

  公鸡戴帽子 -- 官(冠)上加官(冠)

  鸡脑袋上磕烟灰 -- 几(鸡)头受气

  鸡啄蚂蚁 -- 正合适(食)

  纳鞋底不用锥子 -- 真(针)好

  纸做的栏杆 -- 不能依(倚)靠

  纸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纸糊的炉子 -- 过(锅)来就不行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拐子进医院 -- 自觉(治脚)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窑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过大街 -- 谦虚(牵须)

  画上的马 -- 不奇(骑)

  枣核截板 -- 没几句(锯)

  卖布不带尺 -- 存心不良(量)

  卖虾米不拿秤 -- 抓瞎(虾)

  萤火虫的屁股 -- 没大量(亮)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和尚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拖木头 -- 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 -- 妙(庙)

  和尚的脑壳 -- 没法(发)

  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狗长犄角 -- 洋(羊)气

  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狗吃青草 -- 装样(羊)

  狗吃黄瓜 -- 错了时(食)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炕上安锅 -- 改造(灶)

  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河里长菜 -- 不焦(浇)

  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泥水匠整耗子 -- 敷衍(眼)了事

  泥水匠无灰 -- 专(砖)等着

  泥水匠招手 -- 要你(泥)

  泥水匠的瓦刀 -- 光图(涂)表面

  泥菩萨身上长草 -- 慌(荒)了神

  泥鳅打鼓 -- 乱谈(弹)

  怯木匠 -- 就是一句(锯)

  空中挂灯笼 -- 玄(悬)了

  空梭子补网 -- 没法治(织)

  空棺材出丧 -- 目(木)中无人

  空蒸笼上锅台 -- 争(蒸)气

  肩膀上放烘笼 -- 恼(脑)火

  线板上的针 -- 憋(别)着

  春天的果园 -- 有道理(桃李)

  春秋望田头 -- 专门找差(岔)儿

  玻璃菩萨 -- 明白人(神)

  赵匡胤卖包子 -- 御驾亲征(蒸)

  赵匡胤流鼻血 -- 正(朕)在红

  挖了眼的判官 -- 瞎管(鬼)

  城隍庙的鼓 -- 鬼瞧(敲)

  城隍老爷的马 -- 不见奇(骑)

  城隍老爷的胡豆 -- 鬼吵(炒)

  城隍老爷戴孝 -- 白跑(袍)

  药店里的甘草 -- 少不了的一位(味)

  药铺里开抽屉 -- 找玩(丸)

  茶食店里失火 -- 果然(燃)

  茶馆里招手 -- 胡(壶)来

  草把作灯 -- 粗心(芯)

  草泥塘里翻泡 -- 发笑(酵)

  草帽子当锣 -- 想(响)不起来

  草滩失火 -- 留情(青)

  荞麦皮打浆糊 -- 两不沾(粘)

  荆条棵上挂鞋底 -- 扯(刺)皮

  带马桶坐大堂 -- 赃(脏)官

  树小荫凉少 -- 照应(罩影)不到

  树倒了 -- 没影(荫)

  咸肉汤下面 -- 不用言(盐)

  咸盐吃多了 -- 尽管闲(咸)事

  咸菜烧豆腐 -- 有言(盐)在先

  咸菜煮豆腐 -- 不必多言(盐)

  咸菜蘸大酱 -- 太严(盐)重了

  歪头和尚拜忏 -- 不对劲(颈)

  面条点灯 -- 犯(饭)不着

  笑话: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一个卖鱼的喊道:“鲜鱼!”这时,一个卖泡泡糖的紧接着喊:“泡糖! (泡汤)”那个卖鱼的听了,对那个卖糖的人说:“哎,你为什么说我的鱼泡汤了啊”他们越吵越凶。就在这时,一个卖豆芽的又喊道:“豆芽! (斗呀)”一位治安员走了过来问:“还有谁在和他们吵架啊”正巧一位卖油果的喊道:“油果! (有我)”治安员听了以后说:“那好,把你们四个一并带走

  来历和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歇后语: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怀里揣马勺 -- 诚(盛)心

  怀里揣棉花 -- 软(暖)心

  怀里揣蓖子 -- 舒(梳)心

  穷人买米 -- 一声(升)头

  穷木匠开张 -- 只有一句(锯)

  补锅匠栽筋斗 -- 倒贴(铁)

  张天师下海 -- 莫(摸)怪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 -- 求情(晴)

  张果老的驴 -- 不见奇(骑)

  公鸡戴帽子 -- 官(冠)上加官(冠)

  鸡脑袋上磕烟灰 -- 几(鸡)头受气

  鸡啄蚂蚁 -- 正合适(食)

  纳鞋底不用锥子 -- 真(针)好

  纸做的栏杆 -- 不能依(倚)靠

  纸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纸糊的炉子 -- 过(锅)来就不行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拐子进医院 -- 自觉(治脚)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窑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过大街 -- 谦虚(牵须)

  画上的马 -- 不奇(骑)

  枣核截板 -- 没几句(锯)

  卖布不带尺 -- 存心不良(量)

  卖虾米不拿秤 -- 抓瞎(虾)

  营火虫的屁股 -- 没大量(亮)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和尚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拖木头 -- 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 -- 妙(庙)

  和尚的脑壳 -- 没法(发)

  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狗长犄角 -- 洋(羊)气

  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狗吃青草 -- 装样(羊)

  狗吃黄瓜 -- 错了时(食)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炕上安锅 -- 改造(灶)

  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河里长菜 -- 不焦(浇)

  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泥水匠整耗子 -- 敷衍(眼)了事

  泥水匠无灰 -- 专(砖)等着

  泥水匠招手 -- 要你(泥)

  泥水匠的瓦刀 -- 光图(涂)表面

  泥菩萨身上长草 -- 慌(荒)了神

  泥鳅打鼓 -- 乱谈(弹)

  怯木匠 -- 就是一句(锯)

  空中挂灯笼 -- 玄(悬)了

  空梭子补网 -- 没法治(织)

  空棺材出丧 -- 目(木)中无人

  空蒸笼上锅台 -- 争(蒸)气

  肩膀上放烘笼 -- 恼(脑)火

  线板上的针 -- 憋(别)着

  春天的果园 -- 有道理(桃李)

  春秋望田头 -- 专门找差(岔)儿

  玻璃菩萨 -- 明白人(神)

  赵匡胤卖包子 -- 御驾亲征(蒸)

  赵匡胤流鼻血 -- 正(朕)在红

  挖了眼的判官 -- 瞎管(鬼)

  城隍庙的鼓 -- 鬼瞧(敲)

  城隍老爷的马 -- 不见奇(骑)

  城隍老爷的胡豆 -- 鬼吵(炒)

  城隍老爷戴孝 -- 白跑(袍)

  药店里的甘草 -- 少不了的一位(味)

  药铺里开抽屉 -- 找玩(丸)

  茶食店里失火 -- 果然(燃)

  茶馆里招手 -- 胡(壶)来

  草把作灯 -- 粗心(芯)

  草泥塘里翻泡 -- 发笑(酵)

  草帽子当锣 -- 想(响)不起来

  草滩失火 -- 留情(青)

  荞麦皮打浆糊 -- 两不沾(粘)

  荆条棵上挂鞋底 -- 扯(刺)皮

  带马桶坐大堂 -- 赃(脏)官

  树小荫凉少 -- 照应(罩影)不到

  树倒了 -- 没影(荫)

  咸肉汤下面 -- 不用言(盐)

  咸盐吃多了 -- 尽管闲(咸)事

  咸菜烧豆腐 -- 有言(盐)在先

  咸菜煮豆腐 -- 不必多言(盐)

  咸菜蘸大酱 -- 太严(盐)重了

  歪头和尚拜忏 -- 不对劲(颈)

  面条点灯 -- 犯(饭)不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294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