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情节结构什么

小说的情节结构什么,第1张

小说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让我们对这6种情节结构的叙述特点和审美特点进行分析。

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虽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复线式结构根据情节线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主副线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分主次,交叉共进。二是交叉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难分主次,交叉共进。三是平行式,即有两条难分主次的情节线索,但并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状态,并通过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情节的线状结构,在西方小说中一般呈现为直线运动,其情节结局往往是毁灭性的。

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大多呈现为一种潜隐的圆形,结局是大团圆式的,或是回归性的。例如破镜重圆、夫妻团圆,历经艰险、亲人团聚,受尽磨难、终成正果,金榜题名、美梦成真,或者是散而聚、聚而散,合而分、分而合,盛而衰、衰而盛。不仅如此,一些长篇小说还构成了潜隐的多层性圆形,例如《三国演义》中由东汉一分为三——魏、蜀、吴,又三合为一——西晋,在这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叙事大圆中,又包含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灭亡的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个中等圆,以及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来去匆匆的小圆,在这种圆圆相续相套之间波澜壮阔地展示了我国3世纪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谋略和战争传奇。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的深层,大多运行着这个周行不殆的“圆”。这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在对宇宙和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中,形成了所谓圆形思维,即倾向于认为宇宙、社会、历史、人生呈现着一种圆形的运行机制,倾向于追求天地交泰、天人合德和人与自然宇宙和谐相融,而与之相契合的叙事作品的审美理想是那种超拔而圆融的艺术境界。

3网状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2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3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

4画面结构

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传统画面结构,就其创作旨向而言,作家着意于通过画面创造而抒情写意。就其画面构成而言,是在如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景之中镶嵌着人物故事,作家的写作兴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赖以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写人物动作不求戏剧舞台表演那样的戏剧化,而求富有静感的神韵。例如我国现代小说史上著名的作家凌叔华的创作,正如朱光潜所评论的那样:“以一只善于调理丹青的手,调理她所需要的文字份量。”“作者写小说像她写画一样,着墨不多,而传出来的意味很隽永。”①传统画面结构,其画面之间的连接,是画簿式的,正如朱光潜对废名的小说《桥》所作的分析那样:“《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穿’。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②。也正如沈从文曾经对自己的小说《断虹》所作的说明一样:“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景画集成。”③当然,在大多数传统画面式小说中,仍然会有一个简单的前后贯通的故事作为“粘合剂”把各个画页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乱倒错。现代画面结构小说,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新小说”派作品。

就创作旨向而言,“新小说”派认为,人不应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态,而“人物”只是“临时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作家不应该从主观感情出发来描绘事物,而应该用冷静的语言如实记录客观世界和现代人的活动。就画面的构成而言,新小说只是用语言文字将景物转化为绘画一样的视觉形象,以期收到观画一样的视觉效果;写到人,思想感情也被过滤了,仅剩下一些图景。画面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采用的是**“蒙太奇”的手法,这当然使得画面之间实现了意义的衔接,但又使得画面之间的关系有了多义性,叙述的整体意向有了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类作品中,读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确定”、“测不准”的事物画面。

5象征结构

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加缪的《局外人》、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美国海勒的《出了毛病》、我国新时期张抗抗的《北极光》、邓刚的《迷人的海》、王安忆的《墙基》、高晓声的《鱼钓》等都是典型的象征结构作品。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

1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当然,其中大部分小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但是就小说的审美价值而言,如果仅仅从线式情节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这些小说的意蕴将黯然失神,甚至荡然无存。

2 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从创作过程来看,是象征涵义凝聚和贯穿了形象和情节,但从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节暗示和表现着象征涵义。所以,作家在赋以小说象征涵义时,仍然致力于形象完整性和生动性的描写。

3 情节过程简明、清晰。因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节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尽管整体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动性的特征,故事情节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节过程却必然是简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过程的传奇性、戏剧性和紧凑性,省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放弃了各种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甚至于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来历和事件的时间地点,以便让象征涵义不被情节枝蔓所遮蔽而突现出来。

4 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象征情节结构中的形象一般是经过了大幅度变形处理的,因为只有高度夸张极度变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质才更为强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于传达。

6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新写实”小说不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去营构因果相扣的严密精致的情节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现代主义小说那样彻底打碎时间情节而完全依据人的意识的流动和闪回组织叙述。它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谓“以零度感情介入”。例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按时间顺序把从凌晨4点到晚上11点这一时间内的生活如实的展示出来,就像用艺术手法把生活还原到“一丝不挂”的状态。通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么烦恼,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何等可怜和可悲。小说从人们生活中那些自发性和随机性的平常事件中,展示了人们生存中的需求和行为方式。由于注重展示生活的原生态,故“新写实”小说的情节结构体现为:故事情节不是精致严密的、封闭自恰的因果逻辑情节,而是松散的、开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现实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实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恶丑的现象……都会在叙述过程中浮现出来,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写实”小说是绝对的写实化了。尽管梁晓声说他的写实小说《父亲》“没有一点虚构的成份在内”④,写实小说《信从彼岸来》的作者王毅捷亦郑重宣布此作是“绝无虚构之处,研究历史的大量事实,这是我的信条”⑤。但事实上任何写实之作都有虚构成份在内,不会是绝对的写实,绝对的写实是不可能的。

7散文结构

散文化情节结构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这似乎同于散文了,其实不然,散文所叙之事之人多是真实的,而“散文”结构所叙之事之人之境,却是虚构的。“散文”结构实际上就是采用了散文的情节形式而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结构。“散文”结构,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许多小说,大多用倒叙回忆的方式,往事片断汨汨而来,或长或短,或浓或淡,随思绪而定,无刻意修饰的痕迹。汪曾祺曾经说过,一篇小说未产生前,即已有此小说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说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说是不能随意伸长或缩短的。汪先生所强调的正是那种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凿和雕饰的情节结构。

8简易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

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1以主角为中心地位以主角为中心地位,是网络小说增其效果的叙事策略。网络文学比大众文艺在实践中更能显示以主角为中心地位的威力。以主角为中心地位,更容易赢得读者的认同感,读者希望主角的愿望得以实现,得到荣华富贵,生活得幸福快活。所以,读者在心理趋势上是倾向于主角的,觉得自己就是主角的影子,主角好就是自己好。主角站在高处,大放异彩,世界总是围绕着主角运转,其他人只是主角的陪衬。在整个人际关系中,主角处于光芒四射的中心地位,主角的愿望、意志决定一切,主角好运多于厄运,其他人只能配合主角做出相应的行为。这让读者身如其境,有着身处世界的中心地位,主宰一切的切身快感!

2给读者营造故事情境上的代入感营造代入感是网络文学实践中最普遍用的策略。读者认同主角,融入主角,感受主角的情感和境遇,有如主角就是读者本身,一起冲上故事情节的高潮,过得快感。读者高度认同主角,对主角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主角融为一体,感同于主角的身心感受,转化为读者自身的一种愉快体验。这种体验,让读者产生了上瘾——身心依赖欲罢不能的快感。这也就是读者容易成为作者粉丝,成为该作品迷的原因。

3创造文学的愿望与情感结合体。技艺高超的作者善于把握读者的心理反应,善于设定人的愿望,为广大读者认同主角引好道路。当读者读到网络作品中的主角,对主角的愿望与情感趋向于产生认同感,进而具有代入感,就会感同自己就是主角,读者与主角融为一体,一起在追求愿望的道路上,经受重重考验,克服一道道困难,最后实现人生愿望,皆大欢喜。在这样的代入感下,读者自然而然地把主角的情感体验转化为自身体验,特别是在高潮时,读者获得痛快感和审美冲动。因为带入、融合行为的产生,愿望与情感结合为一体,读者与主角成了命运共同体,读者拥有与主角相同的体验,相似的心事。随着故事情节向高潮部分推进,主角经历奋斗实现愿望,主导读者兴奋的荷尔蒙分泌也显著增多,令读者迷醉于快感之中,欲罢不能。

读过最好的网文有以下

1、《圣墟》作者:辰东

该书的故事线属于循序渐进的,情节、人物和故事都十分的吸引,剧情环环相扣,会越看越让人上瘾,越看越有意思。被网友评价是一部必看神作。这是辰东大大的早期作品了,里面的小说男主楚风也是贯穿了许多网友的青春。辰东大大还特意写了二次大结局,让不少读者都深感欣慰。

2、《修真聊天群》作者:圣骑士的传说

该书里面的内容十分的生动和丰富,风格和语言也是非常风趣和幽默,与现实相结合,十分的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少读者都说它是一部颠覆了之前读过的玄幻系列写作风格的小说。该书也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新的网文流派,大概或许可以叫做“现代通讯工具小说”流派吧,毕竟以微信之类为载体的小说还是很少见的。而且里面各式各样的人物和角色处理的非常到位,给人一种看动漫的感觉,可见作者大大写的多么形象生动,加上现代化工具,可以说是代入感极强了。

小说构思技巧有如下:

一、小标题连缀,片段组合。这种手法是记叙文常用的构思方法,是指在写作时,将文章内容分为几个片段,并且每一个片段都有一个小标题,来统领下文的内容。如陈乐宁的小小说《露水》,作者在行文时,在前四个小节,对租客“露水”和房东进行了交替叙述,并且以“租客”“美好正如我期待”“地下室”“封存”“尾声”五个小标题连缀全文,概括出每一个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和对象。

同时,在语言上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氛围。读完结尾,我们会恍然大悟,小说所写的并不是发生在古宅里的凶杀,而是通过写植物的种植,反映当今教育的弊端,从而表达深刻的主题。

二、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所谓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常见的方法有:结尾与开头照应,即“首尾呼应”;上下文之间相互照应;结尾与文章的标题相互照应。上述文章,作者在前文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结尾部分以排比句的形式对全文进行总结,并与文章的标题(包括小标题)遥相呼应。这样,文章做到了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因此,我们以后写作记叙文或其他诸如散文、小说等时,也要学会运用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力求文章结构严谨。如小小说《那团云雾》中,开头作者写到“真见鬼!尽管他一遍遍地自我宽慰,可缠绕在他心头的惆怅,仍像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天都峰顶的那团云雾一样,推不走,排不开”,通过对天都峰云雾的描写,烘托出小说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惆怅的心情。

选文结尾作者写到“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从而解开谜底,并与前文相呼应。

三、欲扬先抑,曲折跌宕。俗话说,文似看山喜不平。一篇好的记叙文,行文的波澜起伏能够大大吸引读者的眼球,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欲扬先抑的手法,最容易使情感的抒发变得起伏跌宕。一般情况下,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先对写作的对象进行贬低,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再加以颂扬,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能够带给读者情感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和彰显文章的中心。如王海椿的小小说《唐小虎的理想》,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篇写“唐小虎既不会写诗,又不会作画,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调。”但紧接着笔锋一转,由“但是”引入下面的故事,从而表现出他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四、以小见大,深化主旨。以小见大,就是选择日常生活中的看似平常的事物或者不怎么动人的细节材料,进行叙述描写,发掘其中包含的深刻意蕴。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能够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如莫言的小小说《女人》,作者所写的人物是日常生活中极常见的小人物,一个平凡的女人;所叙述的事件也不过是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极其平常的琐事。但是,我们从中却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药》的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药》的明线为主线,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夏瑜的英勇献身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这不是全文内容的重点,所以这条暗线是次线。明暗双线交织、融合,说明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其次,《药》暗线中的人物夏瑜是虚写,而《智取生辰纲》暗线中的人物晁盖等人是实写。革命者夏瑜在小说一直没有出场,关于夏瑜的一切情况都是间接或侧面描写出来的。如夏瑜的英勇就义是通过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告诉读者的。最后,《药》的暗线自始至终为暗线,没有发生变化。而《智取生辰纲》的暗线在文末转为明线了。

最佳答案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夥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麼寂寞,多麼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药》的题目含义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全文以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为故事的开头,题中的「药」即蘸著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 2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意在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 3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对《药》的线索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说「暗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药》的主线,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摆好了的,确定了的」。也有人说,《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又有人说《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明暗两条线也就没有主次之分了。 5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4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