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妻之间不必相敬如宾
人在单位上总要扮演一个职业角色:或者是威严的领导,或者是规矩的职员,或者是循循善诱的老师,或者是热情恭谨的服务员……一天下来,够累的了,回到家里面对妻子,还要把自己当成客人,还要周到客套地招待一个客人——妻子,那人简直没有一点轻松的时间了。
懂得幽默的人回到自己的家里绝对的轻松自如,自由自在。他换上随随便便的衣服、拖鞋,随意地行走坐卧,和爱人开玩笑,和子女说笑打闹。
一对夫妻在闲谈。
妻子:“生活中女人需要男人,同样男人也离不开女人。”
丈夫:“男人为什么需要女人?”
妻子:“如果世界上没有女人,那么谁来给你的裤子钉纽扭呢?”
丈夫:“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女人,那么哪个男人还需要穿裤子?”
一对夫妻在逗趣。
丈夫问:“亲爱的,上帝把你造得这样漂亮,又这么愚蠢,这是为什么?”
妻子回答:“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把我造得漂亮,是为了让你爱我;把我造得愚蠢,我才会爱上你。”
一对夫妻在煽情。
丈夫:“亲爱的,我爱你的热度已达120度了”。
妻子:“哦,那我就要预备和你离婚了。”
丈夫:“为什么?”
妻子:“为了避免爆炸呀!”
一位妻子在引吭高歌,丈夫躲到阳台上。
妻子:“你为什么老呆在阳台上?你不喜欢听我唱歌吗?”
丈夫:“亲爱的,一点不是,我是不想让邻居误会,以为我在打老婆呢!”
夫妻之间幽默的话题的确很多很多,需要幽默的地方也比比皆是,锅台上、饭桌上、闲谈时、争吵时、忙碌时、散步时。
2蜜月里的幽默
从举行婚礼的这天起,新郎新娘就开始两人生活中极其珍贵的蜜月阶段。
“蜜月”自然是甜甜蜜蜜的,如果您再加进一点幽默情调,您的蜜月生活便会锦上添花,在甜蜜之外另有一种开心和有趣的滋味,使其甜而不腻。
完婚这天,新郎新娘忙着应酬客人,被摆布着举行仪式。一天下来往往疲惫不堪。直到夜深客散,新郎新娘才能单独在一起,在充满喜庆气氛的洞房里真正开始婚姻生活。
这时候,有一位新郎埋怨新娘说:“你在婚礼上一点都不大方,何至于那么局促呢?”
新娘这时不再局促了,大方地说:“这是因为初次做新娘的缘故,下次再不这样了。”
新郎笑了,说:“你永远是我的新娘。”
新娘听了这样的甜言蜜语,当然高兴。夜已深了,新郎准备解衣就寝,可是新娘对未来的一切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矜持地搬了把椅子坐在窗口,眺望神秘的夜空。
新郎耐不住了,催促她:“你还不上床?”
新娘不想表现她的紧张,坦然地说:“不行。我妈说过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夜晚,我一分一秒也不能错过。”
这对新人在洞房花烛夜就开始了幽默,为以后长相厮守的婚姻生活开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好头。
成婚第二天早晨,新娘起床后兴冲冲地对新郎说:“今后咱们不兴说‘我的’了,要说‘我们的”’。
“好吧!”新郎痛快地答应,说完去洗头。
新娘见新郎在盥洗室里过了好长时间还不出来,便问:“你在里边干什么呢?”
新郎大声喊道:“亲爱的,我在刮我们的胡子。”
蜜月生活也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两个人初到一起,难免有些不容易适应的地方,这时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发生争吵,破坏蜜月里的甜蜜情调。
有一位青年学者当了新郎仍然保持单身时读书到深夜的习惯,新娘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一天她压住满腹的怨气,委婉地说:“但愿我也能变成一本书。”
新郎疑惑不解地问:“为什么?”
“那样你就整日整夜把我捧在手上了。”新娘说。
新郎顿时明白了妻子的用意,打趣说:“那可不妙,要知道,我每看完一本书都要换新的……”
新娘急忙说:“那我就变成你书桌上的大词典!”
3谁来做家务
“接吻是不能永久持续下去的,可饭却是要天天吃的。”这是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梅瑞狄斯的一句名言。的确,进入夫妻生活以后,恋爱阶段的花前月下不可避免地要为油盐酱醋所取代。
有一位丈夫下班后回到家,见妻子还没回来,就打开电视机等着妻子回来做饭。
妻子进门后也坐下来看电视,想歇一会儿再去做饭。过了一会儿,丈夫的肚子开始“咕咕”叫起来,就催促妻子说:“快去做饭吧,我饿得受不了啦!”
妻子说:“那你帮我一块做。”
丈夫板下脸来,威胁地说:“你再不去做,我可要上馆子去吃了!”
妻子说:“好吧,请你等10分钟。”
丈夫取得了胜利,高兴地说:“你真是越发能干了,10分钟就能做好饭吗?”
妻子说:“不,十分钟我就能打扮好陪你上馆子了。”
丈夫无可奈何地一笑,只好帮着太太做饭。
有的男子对吃特别讲究,而对为他做饭的妻子却漠不关心。
炎热的夏天,一位妻子在厨房做饭,忙得满头大汗。丈夫却坐在餐桌边悠闲自得地说:“讲到吃,我最有研究了,比如吃猪脑补脑子,吃猪蹄可以补脚筋……”
这时,妻子端上来一盘炒猪肝,一盘炒猪心。丈夫马上夹起一块放进嘴里,边嚼边问妻子:“你知道这猪肝、猪心是补什么的吗?”
妻子回答说:“专补你这种没有心肝的人。”
有的男子虽然坐享其成,可是嘴甜,从不挑剔妻子做的菜,能哄得妻子高兴。比如端上来一盘素菜,他就说:“素菜是我的命。什么山珍海味都不如它的味道鲜。”
过了一会儿,妻子端上鱼肉,丈夫就拼命地大吃鱼肉而不理踩素菜。
妻子问:“你不是说素菜是你的命吗?怎么不吃?”
丈夫说:“见了鱼肉,我命都不要了。”
可是也有的男子,认为妻子做饭是天经地义的,不仅不做饭,还对饭菜挑三拣四,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对这样的丈夫不能一味地迁就。
丈夫下班回家,妻子正在厨房做饭。一进门,他就冲妻子喊:“今天给我做什么好吃的了?”
妻子见他一见面就谈吃,淡淡地说:“今晚的菜嘛,你倒可以选择。”
“是吗?都有些什么菜?”
“炒白菜。”
“还有呢?”
“没有了。”
“那我怎么选择?”
“吃还是不吃。”
4幽默:醋意的中和剂
“醋”本指一种味觉上发酸的调味用的液体,后来演变出“因嫉妒而心里发酸”的意思,“吃醋”“醋劲儿”等成为表示在男女关系上产生嫉妒情绪的常用词。
有对夫妇一起去参观美术展览,他们来到一张女性裸体画像前面,这张画仅以几片树叶遮住羞部,其余毫无遮盖。丈夫全神贯注地盯着这幅画,看了半天仍舍不得走开。太太在一旁打趣地说:“喂,你是想站到秋天,等树叶落下才甘心吗?”
不仅醋要幽默地吃才有味,而且对爱人的醋意还可以用幽默来冲淡、化解。
一对夫妇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一位打扮人时的漂亮女郎,丈夫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妻子脸上马上阴云密布:“那么色迷迷地看人家干什么?”丈夫回答:“亲爱的,你误会了,我不是在看人,我是看人家穿的衣服,好照那款式给你买一身呀。”妻子虽然半信半疑,但脸上已有了笑意。
有一位**责备自己的丈夫说:“你这个人太不正经了,每次看见漂亮的女人,简直忘记了自己已经结过婚了!”丈夫回答说:“你完全说错了,刚好相反,我每次看见漂亮女人,心里最耿耿难忘的就是已经结了婚。”
男性胸怀宽广些,不轻易表现自己的醋意,可是有时爱盘问妻子婚前的恋爱史,吃一吃“陈醋”。
有一位新郎在新婚之夜这样问新娘:“我问你,你要对我说实话,你在和我结婚前,有谁摸过你的头,糅过你的发,捏过你的耳朵……”
新娘说:“啊,这太多了。昨天,在同你举行婚礼之前就有一位。”
新郎瞪起眼睛:“谁?”
新娘说:“理发师呀。”
5幽默的牢骚与对付牢骚的幽默
夫妻相处久了,免不了有不满对方的地方。如果不讲方式地埋怨、责怪对方,向爱人气鼓鼓地发牢骚,往往容易引起对方的恼怒,引起夫妻之间的“战火”。而以幽默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对方就会在会心的一笑之后理解你,接受你的意见。
一位妇女严格控制家里的财政大权,丈夫苦不堪言。一次乘公共汽车,妻子对丈夫说:“喂,你去买票吧,有零钱吗?”丈夫笑着说:“你忘性真大。自打和你认识起,我兜里从来就没有过整张的。
不过,发牢骚时的幽默不能没有分寸。
有一对青年人结婚没有房子,租了两间做新房。新婚不久男方就离家到外地上班去了,走前说好两个星期后寄钱回家。可是妻鹊了快一个月了,一直没收到钱,就打电报给丈夫说:“请速寄钱,房东逼租。”
丈夫因手头钱紧,回电说:“最近不行,过一段一定寄钱。亲爱的,给你一千个吻。”
妻子气得没办法,回电说:“亲爱的,现在不急了,你给我的一千个吻,我给了房东,他说房租不用交了。”
我想丈夫收到这个电报一定吓坏了,会火速赶回家。
下面我们看丈夫怎样幽默地对付妻子的责怪。
妻子一般希望丈夫能随时关注自己、宠爱自己,对自己多有些亲热的举动。而一般的丈夫总是粗心大意,满足不了妻子的这种心理需求。
一位**对丈夫说:“亲爱的,住在咱们对面的那个男的,总是在早上出门时吻他的妻子,晚上回家后进门就吻她。难道你就不会这样做吗?”
丈夫装傻充愣地说:“当然可以。不过,我跟她还不太熟。”
有一位妻子埋怨丈夫:“今天是我过生日,你为什么不买一样东西送给我呢?”
丈夫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粗心,不过他马上献上一句漂亮的话:“我不打算让我想起你又长了一岁。”
6以幽默平息夫妻战火
俗话说:“没有勺子不碰锅沿儿的”。
幽默地看待和应付意见不和,就能够使自己不动肝火,并很快地平息对方的怒火,使夫妻化干戈为玉帛,使家庭生活中的小小波澜不致发展为狂风恶浪。
下面我们来看在吵架时应该如何幽默。
生气是吵架的前奏。在对方有气时,用幽默逗对方开颜一笑,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一位妻子生丈夫的气,吃饭时赌气不吃。丈夫忙盛了一碗饭给妻子,并轻松地开玩笑说:“你吃下这碗饭,才有力气和我吵啊!”妻子本来是要向丈夫发一通脾气的,听丈夫这么说,有些不好意思了,说:“我吃了这碗饭,我们就吵不起来了!”丈夫趁热打铁,又抚慰几句,妻子气消了,一场家庭战争就消弭于无形之中了。
有时候对方向你怒气冲冲地发火,你要不想吵架,就可以用幽默语言将对方的火气熄灭。
有一位妻子外出时因匆忙离家而没封好炉子,等她回来,炉子早灭了。丈夫比她早一步到家,见家里冷锅冷灶,顿时火冒三丈,见妻子进门,劈头盖脸地发起火来:“你在家里就像个活死人,连火都看不住。”妻子如果跟他争辩,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了。不过这位妻子只是平和地笑着说:“你火什么?火再大,也点不着炉子。”丈夫脸上的肌肉开始松弛了,但仍然怒气未消地说:“你呀,要没有我,怕是连饭也吃不到肚子里。”“所以我才找你做丈夫啊!”丈夫终于“扑哧”笑了。
这位妇女巧妙地偷换概念,将“发火”与“点火”混同起来,这样,丈夫的火再大,也无法向这样的妻子发作。
吵架确实也是一门艺术。不会吵的夫妻,每天哭丧着脸或者吵得四邻不得安宁;会吵的人,能将怒火化为笑脸,吵也吵得富有情趣。
一位丈夫在家总觉得憋闷,常出去同朋友打牌聊天。一天丈夫回家晚了,妻子同他争吵起来。妻子说:“你刚结婚时,不是说在家里很幸福,看到我就像看到了全世界吗?”丈夫争辩说:“我是这么说过,但是那时我对世界还不熟啊!”
妻子做错了一件事,丈夫没好气地说:“当初我说什么来着?你偏不听!请你以后记住,男人的思考总是对的,判断准确无误,而女人恰恰相反!”
妻子接上说:“是啊,你选我做妻子是绝对正确的,而我选你做丈夫是大错特错的!”
另一对夫妻在激烈的争吵后,丈夫还不解气,就在门后贴了一张纸条:“三年不死老婆,大晦气矣。”妻子进门后看到了,就取笔改动了—个标点:“三年不死,老婆大晦气矣。”丈夫见了,不禁莞尔而笑。双方的气都消了,遂和好如初。
在电视剧《古船·女人和网》里,铜锁同妻子吵架后,不敢回家,后来他妹妹用激将法,使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回家。
铜锁进屋后,见妻子正抱着儿子坐在凳子上。妻子板着脸不理他。他掀开锅,是空的,而他还饿着肚子。
铜锁凑近老婆身边,老婆装没看见他。
他摸着儿子的头说:“你妈呢?”
“这不是嘛。”
“不是。你妈的脸哪有这么长啊。”
老婆“扑哧”笑了,夫妻又和好了。
7以幽默对付妻子的购买欲
家里的存款是有限的,而妻子的购买欲却是无限的。
这的确是令男子汉感到尴尬的问题,而这难不倒有幽默感的丈夫。
妻子要买一顶帽子,便对丈夫说:“亲爱的,小王的爱人买了一顶帽子,真好看!”
丈夫回答:“是吗?如果她像你这样漂亮,就不用买帽子了。”
有位爱打扮的妇女对丈夫说:“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答应给我200块钱买衣服。亲爱的,你会成全我的美梦吧?”
丈夫说:“那当然。说来也巧,昨晚我梦见把200块钱给了你呢。”
有一个家庭经济上不宽裕,可是丈夫还爱抽烟,妻子总是抱怨:“别人家里添置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和照相机什么的,可咱们结婚10年了,家里什么‘机’都没有。”
“谁说没有‘机’?”丈夫说,“我这儿不是有一个打火机吗?”
星期天,夫妻俩逛商店。妻子总是在漂亮昂贵的服装前恋恋不舍,弄得丈夫总是提心吊胆。
终于,妻子挽着丈夫的左胳膊说:“你能花二百块钱给我买件呢子大衣吗?”
丈夫说:“你说什么?我的左耳朵不太好。”
妻子便走到丈夫的右面,轻声说:“你能花四百块钱为我买件皮大衣吗?”
丈夫赶紧说:“你还是到左边来说吧!”
8怕老婆与“妻管严”
有一个人走夜路遇到强盗,强盗拿着刀子逼他交出身上所有的钱。他苦苦哀求:“你把我身上的钱全拿走了,我回去怎么向太太交代?我太太不会相信我遇到强盗的。”强盗也苦笑着说:“废话,你认为我太太会相信我没有抢到任何东西吗?”
美国总统林肯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有一个爱唠叨而又脾气很大的太太。所以林肯在成为总统以前,经常在酒吧里呆很长时间。每当周末的夜晚来临,大家都想回家和夫人在一起,唯独林肯最不愿意回家。他宁愿在酒吧里和人开玩笑。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报童到林肯家送报纸,因为迟到了一会儿,林肯太太将他一顿痛骂。吓得报童逃到老板面前哭诉了一番。后来报馆老板遇到林肯说起此事,林肯回答:“请你告诉那个小伙计不要介意。他每天只看一分钟,而我却已忍受二十年了。”
“妻管严”的滋味确实不好受。可是,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对老婆做些适当的让步,也是一种幽默的态度,不仅不失男子汉的威严,反而使自己显示得韶达风趣。
一天,妻子又在动员丈夫戒烟。丈夫不满地说:“你说了半天,我也不知道戒烟到底有多大好处。”
妻子说:“三年不抽烟,买头骡子牵。抽烟能省不少钱呢。”
丈夫问“还有呢?”
“烟含有尼古丁,抽多了短命。”
“好,好,我戒就是了。”
“什么时候开始?”
“从现在开始,分两步走。第一步,由每月5条减为3条。”
“第二步呢?”
“到第二个阶段,就只限两个时候抽烟”。
“哪两个时候?”
“下雨和不下雨的时候”。
再看另一对夫妻的故事。
妻子管得严,将酒柜锁了起来,只在来客人时才允许丈夫喝酒。一天,丈夫酒瘾上来,向妻子讨钥匙,妻子不给,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里有酒的份儿!”
丈夫回答:“酒是未曾开门就要用的,应该隔夜先买,所以开门七件事里没有它。”
妻子没办法,只好给他拿出酒来。
妻子看着丈夫一杯接一杯的样子,很担心,就狠狠心,花钱买了一只美人杯。这种杯子斟满酒时,杯底就会出现美人,她以为丈夫为了欣赏美人,丈夫就舍不得将酒喝干了。可是丈夫还是一口就将一杯酒喝干了。妻子说:“别喝干,喝干了就见不着杯底的美人了。”
丈夫说:“我可不忍心让美人泡在酒中!”
在中国古代,许多行业都要求从业者在就业前要经过一定的专门训练。这种职业技能的习得,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家庭世代相传。家庭或家族式的经营,往往都
依靠这种方式传承技艺,并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故古代称工、商是“家其专业,以求利者”史籍中关于这类家传世业的记载很多,比如《太平广记》说北海人李清,
其家世代从事印染业,十分富有。又说洛阳官锦坊的李氏家族也是“世织绫锦”。陆游也曾说,南宋时亳州出产一种上乘轻纱,一州之内只有两家能织出这种纱,为
了防止技术外传。两家世世通婚,“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铀。唐人元稹《织妇词》中也说:“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民间极其注重
传统技艺的保密工作。除家传技艺外,拜师学艺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授技艺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师徒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从徒弟角度看,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无疑就意味着找到了一条谋生之道,即民间所言“一技在手,走遍天下”。这一点对于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来说尤其如此。所以,徒弟对师父往往十分恭敬温顺。并心怀感激之情。
在生活中,徒弟不仅要刻苦钻研所学技艺,而且要尽心尽力侍奉师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先生有命。弟子乃食”,“先生将息,弟子皆
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管子·弟子职》)这些规则就是师徒关系的真实写照。
平时,徒弟也必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任情任性,冒犯了师父尊严,比如,徒弟进了师父的家门后要垂手站立。不能随意落座;师父令其坐下时,不能背对着师父坐;告辞出门时应倒退着走等等,这些礼仪规范无不表现了徒弟在师父面前的谦恭温顺。
从师父角度看,收徒弟可以得到拜师礼,可获得廉价劳动力,技艺又可发扬光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而也愿意收徒授艺。但从另一方面说,旧中国经济不发达,
原料、市场、客户都很有限,招收徒弟又意味着培养了潜在的对手,甚至有可能危及自己的生计,即民间所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同行三分仇”。所以,
师父对徒弟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他们在意志力、人品、能力等各方面严格要求徒弟,很多时候甚至于百般挑剔,使徒弟过着如履薄冰一般的生活。同时,他们也非常
重视培养弟子的封建宗法观念,使弟子对自己终生感恩,不敢做出欺师灭祖之事。
因此,曲艺界中常常有“想要人前显贵,必定人后受罪”的说法,在工匠界,也如此。但由于手工业的特殊性,二者之间又存在了很多不同之处。
中国匠人世代相袭,师徒相传的教育制度在历代出现了众多显赫杰出的人才。例如宇文恺(555~612年)是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出身于武将功
臣世家,官至工部尚书,负责规划和主持兴建了隋首都大兴城(唐改称为长安城)和东部洛阳城及其宫殿衙署。还主持修建了隋的宗庙、离宫仁寿宫和隋文帝的陵墓
等重大工程,他所规划的大兴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宇文恺还撰写过一些有关建筑的著作,其中《明堂议表》附于《隋书》中流传下来,提出了建造明堂的设
计方案和依据,并且附有按百分之一的比例尺绘制的平面图和模型,这是当时的巨大贡献。
古代许多传统技艺是在父子之间传承下来的,相当于父亲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财富。例如我们熟知的清朝“样式雷”家族,始祖雷发达(1619~1693年),
字明所,原籍江西建吕(今永修县),明末迁居南京,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宫殿工程。在太和殿工程上梁仪式中,他爬上构架之颠,以熟练的技巧运斤弄斧,使梁木顺
利就位。因此被“敕封”为工部营造所长班,负责内廷营造工程,有“上有鲁班,下有长班”之说。
其子雷金玉继承父职,并投身内务府包衣旗,担任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直至清末,雷式家族有玳后人都在样式房任掌案职务,负责过北京故宫、三海、圆明
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式家族进行建筑方案设计,都按百分之一或二百分之一比
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以供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均按比例制作,样式家族的
烫样独树一帜。
这种把专门技艺作为家产传给子孙的民间习俗,官府很早就已认同并予以保护。先秦时期士农工商“四民分业”不改行,各行技艺已是父传子继,《考工记》上说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注日“父子世以相教也”,即是这个意思。《国语·齐语》解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
能。夫是,则工之子恒为工”。耳熏目染,教者省力,学者亦快,结果便形成了《荀子·儒效》上说的“工匠之子,莫不继事”的传统做法。历代官府都沿用这种做
法,有着相同的思路和规定,如《魏书·刑罚志》说“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以及唐宋以来匠户、灶户等“百工”称谓和“匠籍”管理制度,
实际也是由家庭世袭传继手工技艺的习惯派生的。
手工技艺在家庭父子相传的同时,也可以传授给徒弟。在古代小规模的家庭手工业以及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中,往往首先以工匠自己的子弟为徒,使传子与授徒合二
为一。明清时期苏州织造局招收“幼匠”即学徒工,明确规定主要用局中工匠的子侄,使之以子侄承继父业的形式在局学艺。乾隆年问官方有碑文规定,织造局“匠
内有年老告退,或系病故,其子侄有能谙练织造,堪以充补者,该所管应据实查,……准其承充,此一定之理也”(《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并且这种
“一定之理”还上了《大清会典》,嘉庆年间议准“嗣后工局除正匠外,每炉房(徒工)不得过八人,每磨房不得过六人。俟现定额有缺,方许外人差充。其正匠之
兄弟子侄入厂学艺者,仍规现定数额以内”(《大清会典》)。
手工业者自己的行会、公所也有同样的章程:“不论店问工司,就地父传子业,亦以满师例”;“子承父业,或长或嫡,以亲生一人照满师例,其余亦可向公所报名
入行”(《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一般徒工要学徒3年。是准许亲生儿子一人免去学徒期,其余子侄学艺则与一般徒工的待遇相同。很明显,儿子有学徒和开业上
的优先权,在官方和行会方面也倡导手工技艺尽量要父传子继。
按照习惯,为了限制竞争,也为了控制技艺的传播,在传授给一般徒弟时,数目受到严格限制。通常规定,授徒每3年一期,每期一人,不许重叠招收,据说“每人须三年乃授一徒,盖以事此者多,恐失业者众也”(《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
如果不遵守此规定,行会则有权予以惩罚。苏州的金箔行规定每姓只能授徒一人,有个姓董的收了两个徒弟,同行们便按行规将董的衣服脱光,绑在柱子上,命众人咬其肉,顷刻之间从头顶到脚底都被咬尽。行会还规定,一旦确立了师徒关系,师傅则必须尽力传授技艺。
为了使师徒之间的技艺传授类同于家庭内的父子传继,通常要建立一种“准父子关系”,即在学徒期内徒弟不拿工钱,学艺帮工的同时还要侍俸师傅的起居,类似儿子侍奉父亲;学徒期满离开师傅独自开业时师傅赠送一套工具,师傅去世后徒弟要准备孝衣。
大多数的技艺都是以这种方式传承下来,例如景德镇的陶瓷制作技艺就是如此。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师徒制”是一种有效的技能传授方式。但是,今天也有人提出
“师徒制”过时论,其实不然,实践证明在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中,要保护和发扬传统制瓷技艺“师徒制”的传承是完全有必要的。
“师徒制”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师傅可以针对不同的徒弟自身的爱好、素质、基础等特点采用不同的传授方式,这样因人而教可以更有效地传承技艺。
景德镇当前对传统制瓷技艺的传承仍然主要是通过“师徒制”得以传承,景德镇民间传统制瓷工序,从拉坯到烧成再到彩绘所有的工序都是有师傅带徒弟的。
就一般的技艺如木工、铁匠之类的传授而言,师徒也好,家族也好传承都是一种常态。那些祖传绝技即使招徒弟也极少轻易传授。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宋代秀水有
家制泥鳅干的技术独到,当地人都不懂其法,他家的徒工多方探寻其秘密,都没能学到手。清末广州制革业中的熟皮配料是关键技术,由师傅掌握,配料时在小房内
操作,有时还把窗帘拉住,不让徒弟看见。徒弟只能在日常帮师傅做活时用心观察,对关键技艺还不能随便打问,全靠心领神会,行话叫“偷师”。
手工技艺无论是家庭内部传继还是师徒间的传授,都尽量不扩大范围,越是高超的“绝技”越倾向于单传。但由此一来,却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弊端,有些技艺往往
在家庭传继中出现断代,或者是师徒传授时因师傅突然死亡等意外情况而失传,以致于有人戏称所谓绝技、绝活的“绝”含有传不长久的意思。明初吴江有个叫张铜
锁的制锁技艺高超,“远近争购,一时称绝技焉。其子传其技,稍逊其父,至孙不务故业,法遂绝”。(《续外岗志》)明初南京沈万三有一种冶铁用的特殊药物,
可使炉火极盛,因此获利成了南京首富。被朱元璋治罪流放后,某御史向其子索要秘方,说交出秘方便可活动赦免沈万三。可秘方单传,其子不清楚在何人之手,只
有“先世所遗成药”数盒,送给了御史,此后也再没人知道此秘方了。
曾有人考察了明朝时的几家著名的绝活,发现都在家庭内部父子传继中传走了样或传丢了,如:
制笔业中的金陵陆继翁、王自用,吉水的郑伯清,吴锡的张天锡,杭州的张文贵等都有绝技,所制毛笔各有特色,却因“不妄传人”而“惜乎近俱传失其妙;”
制陶业中的宜兴陶家对陶土的“取舍、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
彝鼎业中的松江胡文明能“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类,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
织布业中的丁娘子布名声很大,“造法秘不示人”
结果就是这些都慢慢失传了。
师傅授徒时往往不肯毫无保留地传授,总要留一手绝活,到自己晚年甚至临终前才单传给最可靠的弟子,以防过早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更增加了失传的危
险。清初康熙年间北京有个叫董九的建筑技师,设计督建宫殿堪称一绝,他每造一座宫殿之初先“手制木殿一区,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不逾数尺许,而四阿重郭,
规模悉具,殆绝技也”。他这手绝活是跟师傅冯巧学的。
冯巧是明后期京城有名的建筑技师,从万历到崇祯,所有宫殿他都参与设计。明朝末年,冯巧已经很老了,孤身一人,董九“往执役门下,数载不得其传。而服侍左
右,不懈益恭”,终于感动了冯巧,“一日,九独侍巧,顾日:子可教矣!于是尽传其奥”。董九等了几年最终学到了手艺,算是幸运的。
这种防范式传授最容易失传,景德镇魏家的砌窑技术后来也授徒,据说“由于过于保守技术秘密,最后只剩下两个老师傅和两个徒弟。徒弟还没学会技术,两个师傅
就死了,技术就失传了”。我国历史上的许多精湛的工艺品,现在我们只能知其名或见其物,而不懂其制作技法,大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可见在古代,工匠师徒之间,往往是一种博弈加防范的过程,多数情况下,只有家族继承或者家族式师徒中最亲密的徒弟,才能得到师傅真正的手艺。恰恰是手艺的难得,使得徒弟与师傅的感情更加复杂。虽说复杂,却因为有求于人,鲜有工匠师徒间拆伙撕逼的事情发生。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各个地区的民俗民风
1素净大方的基诺族穿着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衣服背部中央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小腿上缠有裹脚布。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死相恋难分难舍。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
2昆明民风民俗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昆曲、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辈对晚辈传教自己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方式,也可称家训。布依族认为:“家教不严;祸害子孙。”
布依族人民礼貌好客、俭朴恭谦、尊老爱幼、扶善治恶,是老一辈严于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来的。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兴全靠人,树大叶茂全靠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学读书的极少,从生到死,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围内。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终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终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抓起。“小小不扳,大了压弯”、“不教不说,观世堕落”,这是老人告诫年轻父母的话。年轻父母总是按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坏习。他们教育儿童.“担子要捆紧,做事要懂礼”、“憨人不读书,读书人不憨”、“灵人争时间,憨人混光阴”、“廊糖水滴旧窝,后辈跟着前辈学。”
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说尽”、“父母留浅吃浅,不要抢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语,做事要礼仪在先”、“寨邻有难多帮衬,自家天塌众人撑”、“正道之财不嫌多,不义之财莫沾摸”、“憨人要多顾,灵人可少助”等等。
传统的布依族家庭实行家长制,年最老者为长。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给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对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当官的人,老人的告诫语言有:“为官宦要识文化,做官要碴王法”、“河清能见底,官清能见心”、“当官不知足,目间百姓哭”。……
布依族有着世世代代的家教传统。新娘出嫁时,其母要唱《临嫁训女》教育新娘“……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的东西要留给公婆,你不留人家说你木懂礼。……”
布依族老人病危临终时,寨中有名望的长者要替代病危老人向其子女唱《遗训歌》。训诫后人对老人的遗产“弟兄互相分……姊妹互相分,心窄不要吵架,心恨也不要打架,免得在老人面前丢脸,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丢脸。”
大家庭生活,常使晚辈亲眼目睹老人的所做所为,家长常以身作则,为下一代树立榜样。老人的失误,又常要求下一进行弥补。这种不断完善的家教,利族利民,利国利家,世造就出大批优秀的布依儿女——罗平县钟山乡小德江村的李齐,从小受布依族家教的影响,勤劳纯朴,见义勇为。40年初曾带领青年向土豪劣绅进行清算斗争。加入游击队和党组织后,承担后勤工作,走村串寨,筹粮筹款。部队外出开辟新区时,他往往在部队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队食宿的准备,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李家齐不幸身陷魔掌后,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坚强勇敢,最后被敌人割舌、剥皮、抽筋,壮烈牺牲。表现了一个布依族***员的高尚气节。
历任罗平县第八、九、十届副县长的布依族女儿熊秀芬,一生廉洁自律,生活简朴,工作认真,平易近人。当副县长时,分管干部人事工作,而爱人却是农民。熊虽对其丈夫情感甚深,但并没有因为自己手中有权而给丈夫安排工作。临终前,县上的几位负责人请她提出个人的要求。她只要求她死后,丧事一切从简。又问及她的丈夫、儿女需不需要什么照顾时,熊副县长沉默了一会,才回答:“我爱人是个老好人,在农村习惯了,勤脚快手的。县政府招待所杂事多,经常找临时工。在招待所忙的时节,请让他优先来招待所当当临时工吧。”
布依族的家教,是我国宝贵的道德遗产之一。当官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可免于陷下腐败罪恶的泥坑;为民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能使自己变成一个文明、善良的人。
4苗族民俗风情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做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云南苗族人口907万,占中国苗族人口的122%。主要聚居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区以及武定、禄劝等县。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习俗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 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踩花山 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 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5纳西婚俗
丽江坝区过去的纳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首汉族文化影响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实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汉族传统伦理,丽江纳西与汉族、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股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的程序:
订亲,纳西语叫“日蚌”,意为“送俩”。男孩长至五。六岁时,父母便注意给他物色媳妇,请算命先生或祭司东巴排八字,对生辰,或者到寺庙烧香求签。若是相中的女孩与儿子的生辰属相相合时,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去女家为儿子说来。如女方父母同意,待女孩十岁左右即择日举行讨婚礼。订婚时,男家须向女方送礼物,第一次称为“小酒”,男方送给女家白米二升(约20斤》、酒一坛(约5斤)、红糖二至四盒、茶叶二包。其中糖、茶、酒是不可缺少的礼物,其余礼物的多少视男方的富裕程度决定。小酒之后,任何一方觉得婚事不合适时,都可以反悔,如女方想退婚,必须把所收礼物如数退还男家:茗男家想毁约,把决定通知女方即可。
小酒后隔上一年半载,男家再向女家送第二次礼,叫做过"大酒"。除备有过小酒的礼物外,还要赠送上布一件(7尺左右)、衣服两件、玉或银手镯一对、猪肉三十斤、现金若干等,披红挂彩,由媒人和男家亲友送到女家。女方以酒席相待,客人喝着男家送来的酒,称赞酒好、酒甜,并向结亲的两家祝贺。酒席后,女方送一壶酒和两盒红糖或一些糙把给男家口礼。男家再将女方回赠的酒敬献祖宗,宴请亲友。“大酒”之后,双方再不能反悔婚事。
送“大酒”后的第二天,男家的至亲去女家会亲,从此,两家人开始互访。自可婚到结婚前,男方每年在端午、中秋、冬至三个节日,都要请媒人给女家送去大米一盘(约5斤)。茶叶二包、红糖二盒,有些地方,在丰收农忙时,男方请未婚媳妇帮助割麦一天,选送一、二驮优质小麦馈赠女方,作为女子的“私房”。每年春节,未婚男女各自找个伴友,陪同前往对方家里拜年。任何一方家里有事,对方便前往帮助,但未婚夫妻互相不能谈话和接触,必须严格遵守传统伦理。
男女二十岁左右,方择吉日举行婚礼,纳西语叫“楚美如、意为“娶媳妇"。婚礼由新郎家族中能干的长者,分派同家族的人操办。迎亲的前几天,新郎家的院子内要搭大篷,在大门和院中扎迎亲牌坊。富有人家还挂宫灯、字画,到处张灯结彩。在洞房的门框上方,挂一个用红纸徒糊的筛子,上插三支用柳树或桃时作的箭,井在红纸上写着“麒麟在此”四字,以求驱邪得福。
正式迎亲的头天,媒人带领男家亲友及吹鼓手,抬着迎亲的衣服、布匹、酒、肉、米、糖、茶、月饼和饵炔(米或糯米蒸熟后,再在木模内压成讲),再加三十至五十元半开(过去的价值),前往女家,沿途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女家将男家彩礼放在院中的方桌上,举行简单的点收仪式。送礼的人在女家吃过茶点或便饭即返回。当晚,男家在院中摆上糖果、蜜饯、酒和茶水,招待同付及邻村的青年。男女青年们边唱祝婚歌、边跳舞,猜拳欢笑,以示庆贺。女家亦在本村招待男女青年,唱跳的是“嫁女"古歌青年们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欢跳到深夜,新郎和一位父母双全的小男孩或好友同住新房,俗称"压床"象征新郎今后如伴友家一样,儿孙满堂,全家多幅。
第二天正式迎亲,大宴宾朋,又叫“办大酒”。清晨,男家的媒人、吹鼓手及亲友,带着新娘婚礼时需穿戴的衣物,到女家迎接新娘,新娘换上男家送来的新衣服,外罩红大褂,头插首字和鲜花,再蒙上红布头帕,一边拜祭祖先、拜别父母亲友,一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他们。新娘坐轿或是步行,全凭男家的经济条件与路程远近而定。但她必须在同族长辈、兄弟姐妹及女伴的陪送下前往男家娘家陪迭的嫁妆,一般有大木柜子两个,箱子一对,被褥二至四床,衣服数套套,绣花鞋一、二十双,火具、铜锅、铜盆,铜壶、铜盘,铜勺,铜锁和铜制的水桶等生活用具,以及梳妆用品,随同新娘送至男家:送亲队伍的前面,中一人手持柏香木做的火把开路、意为清除秽气,驱逐邪恶,大吉大利,途中,“少年们争先恐后抢夺新娘盖脸的红头帕,抢到手后,由新娘用喜糖换回。
新郎穿长衫、马褂,带着礼帽在门前迎候(也有亲自前往女家迎亲的)。新娘一到,新郎上前掀开花轿门帘,扶新娘出轿,然后躬身向送亲的人们致谢。新娘进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是用大红纸包贴在门尴上的),意思是跨过“马鞍”,就算是男家的成员了新娘和新良。先菱惜上或厨届的祖先台前拜祭祖宗,然后进入洞房,新郎要立即换上新娘送的栓有红丝线的新鞋,表示今后永不分离,然后出新房招呼客人。新娘”在房内脱下红大褂,重新梳妆打扮。过一会,伴友们簇拥着新郎,新娘至堂屋,举行“分大小仪式”,即依长幼亲疏拜谢新郎方面的长辈,最后敬拜来宾。
仪式结束后,按照传统习惯,男女宾客分别入席就座•男宾席上,新娘的兄弟或侄子被尊为上宾,坐于首席,女宾席上,新娘的母亲和伴女最受尊重:其余来宾,依长幼亲疏入座。喜宴至少摆六盘六碗,新郎向男宾席敬酒,新娘到女宾席劝饮亲朋们开怀帧饮,祝新夫妇永结同心。夜晚,青年们围着篝火唱跳婚歌、喜歌和欢乐调,有的通宵达旦。主人以酒、茶、瓜果、糖点盛请招待客人,新郎、新娘亦出来敬酒。来宾兴致越高,主人便越感到荣耀和吉祥新郎、新娘人洞房后,有些地方有闹洞房的习俗。
第三天新人回门,由女家宴客。早餐后,妆扮好的新娘、新郎,在男女伴友和亲属的陪同下,赴女方家省亲,并带去茶、糖、肉、饵块等礼物;快到娘家时,新娘放声哭泣,表示急叨地想见父母和兄弟姐妹。到女家后,新夫妇先拜祖先,继拜父母和长辈,最后向客人敬酒行礼:新郎行三礼九叩,新娘行四礼八拜。客人们畅饮祝福,并送新娘一些礼物。女方男女青年到新郎和男伴友坐的专席上去敬酒,同时戏弄刁难他们,如在端给他们的大碗卫放根长粉丝;用马尾毛或头发把肉一块块串在一起,把米饭堆得又满又尖等等,当晚,夫妻俩必须返回,不能留宿女家,女家应回赠些酒、糖之类的礼物给女儿、女婿。
第四天如果新郎与新娘如离丽江古城近,就同游丽江古城街,给路遇的亲友散发喜糖。第五天,新娘独自回娘家省亲,同母亲。姐妹、女伴谈话。父母则再次教育她待人处事、生活等方面的规矩和礼节。但新娘当晚必须返回夫家。
在婚姻关系中,丽江坝区纳西盛行姑舅表亲优先婚配(纳西话叫“阿贝则美该”,意为“舅舅可以强认姑母的女儿为儿媳”)。依照传统风俗,舅父的儿子有优先娶姑表姐妹的权利,即使舅表兄弟是傻子,姑表姐妹也无权拒婚。舅父只有在外甥女病残或八字与儿子不合时,才允许她嫁给外人。
进料加工的外汇增值率3165%
进料外汇支出£62400=进口CIF价格数量=124850
进料加工的外汇总收入£85000=3425000
出口总体积396立方米=0039625000/25
若按体积算基本费和燃油附加费£74451=(1+27%)1350039625000/25/91193
通常重货是按重量算物流费用的,若按50吨计算基本费和燃油附加费£94004=(1+27%)13550/91193
保险费£19074=3425000(1+10%)204%
进料加工的外汇增值率3165%=外汇净收入/进料外汇支出=(外汇总收入-基本费和燃油附加费-保险费-进料外汇支出)/进料外汇支出=(85000-94004-19074-62400)/62400
1、烧香,开锁子孩子要磕头行礼。
2、开锁子的孩子和“陪监”的孩子钻到供桌前的八仙桌底下(八仙桌上抄蒙着一块大红布,桌上放着装有烧饼的筐子和一把铜锁),主持人宣布开锁子开始。
3、十二个不同姓的人开始逐次打开摆在八仙桌上的铜锁,每个人在开锁时都要说“开监门,放监人,打发监人出了门”的口诀;然后都要从桌子上拿一个烧饼递给桌下的“坐监人”,“坐监人”咬一口百,递给“陪监的”,“陪监的”也咬一口,然后递回桌上,这个过程进行十二次。
4、锁开过十二次后,就将十二挂铜钱烧掉,来参加开锁子的人便会抢铜钱,据说抢到铜钱的人会有好运气,用这样的铜钱给度自己的孩子再挂锁子吉利。
5、烧完后放鞭炮以示“监门”打开,开锁子的孩子要顶一块红布从桌子底下跑出来,“陪监的”孩子在后面追,一直跑到一棵柳树下,才可以停下来。柳的谐音是“留”,知含有希望孩子的生命留下来的意义。
6、开锁子的孩子的舅舅要拿把剃刀在柳树下等着为其剃头,其实不道过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而已。舅舅的谐音是“救救”,意思是希望舅舅可以救孩子的命,让其脱离苦海,从此可以健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