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梦幻(Snowdreams)
这首《雪的梦幻》(Snowdreams)出自班德瑞的春野这张专辑。相当经典的纯音乐,被电台和电视台使用的次数已经无法统计,常在一些情感类(尤其爱情,有一点淡淡的哀伤)的播讲中充当背景音乐。
春野(ONE DAY IN SPRING)
《春野》(ONE DAY IN SPRING)出自班德瑞的专辑《春野》,常被用作节目开头的曲子或是新闻、起床曲的开头背景音乐。是一首非常舒缓柔美的经典乐
雨的秘密
关于缠绵,关于离别,关于思念,关于绯侧,关于寂寞,关于渴望,是你的秘密,其实也是雨的秘密。细腻的事物,已经看透了你的心事,可你却看不透那雨的心事,那无尽的细雨。于是,倾听成了最重要的途径了!
叶塞尼亚的主题曲
永恒的记忆,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我总是风筝与风,线,还有放风筝的人,也是常用的背景音乐!
除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以外,米兰·昆德拉还有本小说的名字也很令人回味:《为了告别的聚会》。毕业前的一次次“散伙饭”,都可以归入这种类型。而对于肖邦来说,1835年9月的那个傍晚,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在他旧日好友渥金斯基伯爵的府邸里,25岁的他也曾经有过这样一次聚会,参加者只有他和一个名叫玛丽亚的少女。
玛丽亚是渥金斯基伯爵的女儿,当时年方19岁,但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认识肖邦,而此次重逢,肖邦印象中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娇媚的妙龄少女。玛丽亚母亲的意大利血统给了她柔软的黑发、玫瑰般的红唇,和热情的性格,并且对音乐十分有天赋,无论是钢琴、声乐还是作曲,玛丽亚都足以与肖邦唱和。感情自然而然地在这对年轻人之间生长起来,一个多月的相爱生活,更使两人难分难舍。
然而,虽然欣赏肖邦的才气,渥金斯基伯爵夫妇依然坚持贵族的“门当户对”,并顾虑肖邦柔弱的身体。最后,这段爱情无疾而终。也许是预感到了这段感情的无望,在即将离去前的一个傍晚,肖邦在钢琴上为玛丽亚写下了这首圆舞曲相赠,原名“降A大调圆舞曲”,后来玛丽亚给它取名为《离别圆舞曲》。
温柔的音符 流淌着愤懑和忧伤
在这首曲子中,肖邦将自己的深情和留恋,一点一滴化作温柔的音符:清澈单纯的琴声里带着淡淡的秋日气息,温暖的夕阳在蝴蝶般纷飞的音符中缓缓沉落,空气越变越凉,离别的时刻越来越近……在开始那长长一段水波般荡漾的旋律过后,肖邦紧紧续上了几圈快节奏的、充满回旋感的音乐,接着,他敲出了一串力度逐渐加大的截断式音符,倾吐着他对自己的地位与感情无法平衡的愤懑和无奈。但随后,依然是逐步淡去的旋律,仿佛潮水顺着沙滩一路退回大海。“我总会回到我该去的地方,不论你在不在那里。”肖邦在一封给玛丽亚的信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第二年的秋天,肖邦在巴黎遇见了那个影响他一生的传奇女人:乔治·桑。
无论你是否曾经听过这首曲子,是否知道它那别名的来历,你必然会被那蕴含其中的深深忧伤以及纯净的美所打动。肖邦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将那颗沸腾的心用一段优雅克制的旋律巧妙抒发,率真却丝毫不显唐突,这就是古典音乐对人类情感惊人的包容力和浓缩力。它平静地注入了你的心头,然后可能要过上许久,在一个特别的时刻,你才会猛然感悟,心中颤抖起来。钢琴家尼克斯曾对本曲做过如下评价:“外界的光及温暖渗透到心头, 装饰的花像蜘蛛般缥缈地围绕着我们而舞蹈。甜蜜的回忆,不安的情绪,像是夏日遥远的天空中那一道彩虹,慢慢消失。”
据说,肖邦毕生都十分留恋这段年少时的甜蜜时光,因此他生前一直没有出版这首《离别圆舞曲》,而是把它收藏在身边,作为纪念。在他的亲笔草稿上注有:“1835年9月于德累斯顿”的字样。直到肖邦逝世后六年,在1855年,《离别圆舞曲》才正式出版。
《离别圆舞曲》试听链接:http://wwwsongtastecom/song/175686
肖邦经典圆舞曲
十九世纪初起,交际舞开始盛行于欧洲各国,圆舞曲作为一种实用的舞蹈音乐,逐渐变得普遍。肖邦一生共创作21首圆舞曲,以下几首比较知名。
1 《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 华丽、辉煌而又优美的舞曲。舒曼说这首曲子是肖邦“身心都在跳动的圆舞曲”。
2《a小调华丽圆舞曲》 这首曲子丝毫不华丽,肖邦本人将他称为“忧郁的圆舞曲”。
3 《F大调华丽圆舞曲》 别名《小猫圆舞曲》,是因为一段装饰音的曲调,很像猫儿在键盘上跳动而得名。
4 《D大调“小狗”圆舞曲》 据说当时肖邦和乔治·桑同在客厅里,乔治·桑看到她的小狗正在追逐自己的尾巴团团转,问能不能就这个情景作一乐曲。肖邦立即坐到钢琴前,信手弹出此曲。
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
独奏曲
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倪波穆·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
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John Field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奏鸣曲
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
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协奏曲
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小调)和2号(F小调),也是许多钢琴家在音乐会上常常演出的作品。
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作品特点:
1、声乐、器乐因素紧密联系
肖邦作品的主音音乐织体中旋律占据优势迫使演奏者要制定出技术手段以便能最“引人入胜”显示出旋律美来。旋律应该由低音声部和悄悄引入的补充声部(和弦、音型)所支持。
其任务是借助力度、速度和音色等手段来反映作品的全部声音财富。这财富源于唯一的肖邦式的和声终止式、精致的转调、半音阶、等音音阶、等音变换和各色各样的终止式
2、复调——多声部现象
多声部现象一般出现在较短的、大都是主音音乐段落里。这些常常证明肖邦的对位法技巧十分高超。
3、变奏肖邦音乐的最大的特点正是旋律的变奏
例如:才气洋溢的摇篮曲是这种变奏的最出色的例子。整个作品中在不变的主音、持续低音上,每一小节变换着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和声。乐曲的开头,在这非常纯朴的固定低音的背景上,奏出明显的民间色彩的迷人的旋律。
肖邦虽然用“装饰”型的各种变体手法来改变它,但始终保持音乐的总的温柔诗意的、宁静安谧的“亲切”性质。
4、诉说性、宣叙性
肖邦的旋律常常是在说话,而且这说话也象它们歌唱那样富于表现力这种体裁在它发展的成熟期形成为先有一个缓慢的史诗性的领唱(常常带有悲哀的色彩),然后是一些紧张性的段落,与开头的领唱的旋律交替出现。
令人深思的是,在肖邦风格的演变过程中,不管作品的曲式和体裁,演变都是显而易见的。作曲家面貌的改变无论在奏鸣曲、波洛奈兹舞曲,还是在那段时期的玛祖卡舞曲里都在进行。各类织体的有趣例子在肖邦成熟晚期创作中最为常见。
它们与和声、旋律和节奏的奇思妙想的发展一起形象地展现了肖邦个性化的创作技巧迅速完善的过程。
扩展资料
创作风格
综合评价
肖邦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
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创作范围
练习曲
肖邦创作的练习曲完全突破克莱门蒂、车尔尼、莫谢莱兹以来纯技术性练习曲的创作手法,不刻意突出华丽的炫技性,让音乐传递出更深刻的感情。
如《C小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12“革命”)是肖邦1831年赴巴黎途中,在得知俄军入侵华沙后悲愤之余写下的。从技巧上看,这是一首左手跑动练习曲,但从右手壮烈的八度音旋律和左手狂风暴雨般的倾泻中却都不难看出作曲家当时内心情绪的极度激动。
圆舞曲
肖邦圆舞曲一向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但由于节奏变化复杂,因而并不适于实际的舞蹈。
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如《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则为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如《升c小调圆舞曲》。
前奏曲
肖邦的前奏曲,可将风格迥异的个曲,自由结合为组曲。
创作于1836至1839年间的《前奏曲》Op28,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包含了各种不同长度、织度、风格、与多种作曲技巧于其中,调性是以不同的二十四个关系大小调作五度循环的排列,其音乐风格则可以归纳为练习曲、夜曲、玛祖卡、葬礼进行曲、谐谑曲、无穷动、歌谣体、幻想曲与即兴曲等类型。
谐谑曲
谐谑曲本意味着戏谑,但肖邦诙谐曲作品中却并无突出的戏谑,反而多忧郁和对个人的反抗,其实是包含着对自身的嘲笑与挖苦。
如创作于1831年的《b小调第一谐谑曲》,第一主题是暴风雨般的狂烈,第二乐章注明慢板处,有怪异的和弦。开头部分的不协和和弦带着突变的情绪出现,但中间段的“美梦”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一拳所击破。然后第二主题前半段的怪异和弦又相继出现,重新引入了不断挣扎、搏斗、渴求的情绪,直到结束仍未看到光明的前景。
马祖卡舞曲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变化性地应用了民间节奏,并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进行再创作,在和声、调式等方面更有独出心裁的创造,他的乐曲中有着更精练的旋律,增加了跳跃感,在变化中赋予诗意。
《升c小调舞曲》是肖邦玛祖卡曲目里规模最大的,乐曲的开头受到巴赫的音乐风格影响,有着古典的感情,犹如管风琴的鸣响。封隆兹评说:“开头好像为管风琴而作,却断然以沙龙风格结束,没有一首作品像这样被推敲过。”
夜曲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升C小调夜曲》,为三段体,第一段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经种种转调后,情绪越来越不安;中段速度转快,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它化解为明朗后再复归第一主题。
-肖邦
肖邦钢琴曲的特点: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类具有浓厚的乡土音乐情趣,单纯、质朴,另一类则有较多的城市气息渗入,略带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表情细腻,旋律与和声的处理都比较精致,有时使用半音进行丰富的调性变化和复调手法,有的则篇幅较大。波罗奈兹舞曲是肖邦的民族意识和情嗦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前奏曲和练习曲这两种音乐体裁虽然早已存在,但肖邦的前奏曲和练习曲在性质上却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其共同特征是它们所具有的那种非常情绪化、个性化的浪漫主义气质。除少数例外,它们基本上都是织体相对统一的、单一艺术形象的小品,然后再各自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而其中的每一首乐曲都是作曲家情感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写照。夜曲与圆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浪漫气质的体裁。特点是:悠长、典雅、伴随着大量装饰音的抒情旋律,富于明暗色彩变化的和声语言,精心雕琢的精细织体,以及由这一切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情景之间高度交融的音乐境界。肖邦在圆舞曲创作方面的贡献是使这种原来的市民音乐体裁进一步艺术化、高雅化,赋予它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气质。谐谑曲与叙事曲在肖邦的单章大型体裁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体现了作曲家驾驭这类体裁创作的高超能力和才华。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作与1846-1847年间。在所有圆舞曲作品中,《升c小调圆舞曲》演奏的频率特别高。它由A、B、A三段组成,其中A段,快板,它又能分成a和b两小段。a小段,升c小调,坚毅而充满希望,虽属小调,但极为明亮。b小段,升c小调,流畅而蕴含肖邦特有的柔美与略带伤感之气质,令人浮想万千。a段和b段极其顺畅连接,天衣无缝。中段B,降D大调(实际上是升c小调的同名大调),速度稍慢,很甜美,很柔和,很令人神往。再现A段(a加b),比开始之A段更为快速,透亮而晶莹。全曲一气呵成、令人回味不尽。
欢快活泼,利用小狗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欢快活泼。
《小狗圆舞曲》:英语名称:Minute Waltz Op64/1。降D大调圆舞曲(“小狗”)(作品64之1)作品64号共有三首圆舞曲,是肖邦在世时最后发表的圆舞曲。其中第一首(降D大调,即本曲)为肖邦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俗称为《小狗圆舞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