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战争以后,英国对于北美十三州的独立一直耿耿于怀,时刻想恢复英国在那里的殖民统治。它首先在外交上排挤美国,八年不派驻美大使;却派出重兵占据着按《巴黎和约》的规定早就应撤出的同美国接壤的西北地区七个据点,直到1796年两国签订《杰伊条约》后英军才完全撤走,但仍在加拿大集结了军队时刻想重新占领美国,英军在北方的重兵压境成为长期悬在建国初期美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英国还利用在殖民统治时期造成的北美十三州在经济上对英国本土的依赖使美国在渡过建国初期的危机后不得不成为英国的“经济殖民地”,美国对英国的原材料出口占了其出口总额的75%,而英国输入美国的却是高附加值的成品,英国从中扼取了大量的利润,英国财政大臣洋洋自得地宣称1789年的英国对美出口已达到独立战争前的规模,美国政治上的独立并未立即带来经济上的独立。
曾在独立战争中给予美国大力援助的法国在1789年7月14日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以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拉法耶特伯爵(美国**《爱国者》中法国志愿者的原型)为首的一大批法国志愿者成为这次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拉法耶特伯爵还将巴士底狱的钥匙送给了华盛顿,历史就是这样的峰回路转,旧势力的掘墓人往往出身于旧势力中高层,且多为年青人,不过拉法耶特与后来俄国的多余人相比他是幸运的,毕竟他找到了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虽说他也险些登上了革命的祭坛。据说美国人为了报恩将路易十六的儿子接到了美国避难,不管这是否属实,华盛顿在拉法耶特被奥地利扣留期间将他的儿子接到身边抚养却是千真万确。华盛顿与拉法耶特在艰苦的独立战争中结下了名为同志、情同父子的深厚友谊,拉法耶特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白求恩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受法国革命的影响,美国在欧洲的利益受到了英、法两国的侵害,特别是英国以执行大陆封锁令为名大肆掠夺美国船只,沉重打击了美国人的经济利益。美国欲排脱英国的经济殖民政策与还击英国侵害美国利益的行为成为爆发第二次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美国资产阶级和南方奴隶主早就对加拿大与广袤的西部垂涎三尺了,他们想趁英国深陷在于拿破仑战争时把英国人从北美赶走吞并这两个地方,同时南取佛罗里达。美国这时已十分热衷于拓殖疆土,早在1802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就做了一笔好买卖:由于拿破仑当时在经济上正处于困境,杰斐逊以区区6千万法郎买下了法国占领地路易斯安那,他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地产商。
1812年6月18日,美国国会批准总统麦迪逊的咨文,正式对英宣战,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又被称为英美战争或经济独立战争,对于美英两国的关系与美国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战争爆发时,美英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仍是悬殊的,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1809年上台时仅有正规军3000人。他不顾国会的反对加紧进行战争准备,到1812年4月美国已有陆军174万人,其中有5000名是当年招收的新兵。美国人有个良好的习惯就是重视后勤保障,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在作战还是工作中。为增加军队后援机构的效费比美国于1812年3月设立了军需部,类似于中国的总后勤部,陆军部中设立了采购军粮局,受陆军部长领导。后勤供应从文官手中转到了军队直接控制下。国会还成立了军械部,负责军事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扩建了工兵与炮兵等技术兵种,新设立了坑道工兵与地雷工兵,扩充了西点军校,并屯集了大量军火,海防建设也初具规模,经过20多年建设,大西洋海岸已修建要塞24个,大炮三百余门,新型快速战舰六艘,十几艘较小军舰,150只快艇,318艘私掠船。宣战后美国国会授权将陆军增至13个团25万人,再增加5万民兵服现役,还准备建造四艘战列舰与六艘快速战舰,但这些军舰未等建造完成战争就已结束了。
这时的美国与独立战争时相比经济实力大增,全国人口770万人,国土面积较独立初期扩大四倍,工业革命已开始。英国人口1800万人,陆军总兵力近10万人,海军有15万水兵,800艘军舰,其中有230艘超过美国最大的军舰,曾有人戏言:英国军舰总数比美国大炮总数还多。但英国因欧洲大陆战事的影响真正能投入的兵力不多,当时加拿大人口才50万,驻加英军仅有7000人,还在不断抽调到欧洲战场,另外还可动员民兵1万人,战争开始时仅有1艘战列舰与七艘快速舰,整个战争期间英军最高兵力仅165万人,还有2500名印第安人的支持。英军的训练与装备均超过美军,指挥人员有经验,部队战斗力强。美军在人员数量方面占有优势,并占有天时与部分人和,而英军的海军占有优势,掌握制海权,封锁了美国海岸,在海军的支持下英军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动兵力,在美军的薄弱环节进行袭击,取得了战略主动权。而美军的民兵虽多,但装备差、素质低,这主要是组织性差,而不是枪法不好,肯塔基仍是枪手如云的地方。美军上层指挥人员腐败无能,没有战斗经验,陆军少将迪尔博恩60多岁了从未指挥过团以上的队伍,陆军部长尤斯迪斯是文官,毫无军事知识。
第二次独立战争从1812年6月起到1815年1月止,共打了2年半,战争共有四个战场,美加边境、大西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海上,以美加边境为重点,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美国的进攻阶段(18126---1813)
这时的英军兵力空虚,仅在加拿大驻军4500人,形势对美国十分有利,早在1812年初,美国陆军部就拟定了战略计划。美军的目标是夺取加拿大,要动员四、五万兵员,分三路进攻,东路进攻加拿大首府蒙特利尔,中路从安大略湖两侧北进,西路从底特律向加拿大进攻。但开战后,各州不愿参战,使征兵额未达预定的4万人,计划被迫改变,麦迪逊总统决定进攻蒙特利尔,新英格兰各州怕把战火引到自己身边,坚决反对开战,西部地区则力主从大湖地区进攻,最后美放弃了三路进攻的计划,先向西部地区进攻,美国的战略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没有攻首---蒙特利尔,把加拿大一分为二,最后断英军的腿,通向大西洋的海路,迫使加拿大英军投降。而是去进攻枝末---圣劳伦斯河支流及五大湖区。英军一开始没有准备,美军达到了战略的突然性。英将布罗克指挥军队在民兵和印第安人的支援下,于7、8两月击退了美军进攻,还占领了美国边境上的几个重要堡垒,8月15日迪尔本堡美国守军35人在撤退途中遭印第安人伏击全军覆灭。8月16日密执安准州州长威廉赫尔在防守底特律时一枪未发就率2500人向700名英军缴械投降,英军将重点转到中路,10月12日晚在尼亚加拉河以1000人击退了3美军3000人的进攻,在这次战斗中,美正规军还未交兵便四散而逃,民兵则按兵不动。东路美军11月向蒙特利尔进军,但民兵拒绝进入加拿大,美军只向前进攻了20公里就回师了,美军三路进攻都失败了,西北地区的印第安人纷纷开始参加对美作战。这次作战的失利与美国邦权过大有关,重大决策的产生可以是群策群力,但在具体执行中必须权力集中,这时再讲民主就会出现美国当时遇到的情况,这也就是中国***提出的民主与集中的问题,但这不应成为独裁的借口。
在海战方面美军却取得重大胜利,私掠船起了很大作用,海上游击战令英军不知所措,以保罗琼斯为代表的独立战争老兵留下的传统仍然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战争的头几个月,美海军就击沉英舰三艘,俘获英舰船500艘以上,使英国大为震惊。海战的胜利抵销了陆战的惨败,很多美国人都认为战争已经打赢了。
这一段战事,美军陆败海胜,陆败原因是陆军指挥人员无能,麦迪逊总统缺乏军事才能,陆军部长尤斯迪斯指挥不得力,如宣战的当天让赫尔赶到底特律而不告诉他战争已经开始,使他措手不及而率众投降,而当迪尔博恩任西北战区司令时,却认为底特律不在他的辖区,对赫尔不管不问,尤斯迪斯对此几周不去纠正。想起来赫尔也是够惨的,这简直就是迫害,当时他主动投降也是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不过当时要是由***当领导肯定会血战到底,主动投降是不为接受的,这两种行为到底哪种更有利于历史进程还真是让人费思量。美军还缺乏训练部队纪律涣散,民兵本位思想严重,只想守家卫土不愿支援正规军作战,1812年改建的后勤供应系统没经过调试,效率低下,部队供应时常得不到及时的供应,大大影响了战斗力,哈里森率军在西北地区作战时,就主要靠老百姓制造子弹和衣服来支援作战,美军失去了得胜的大好时机。
英军转守为攻夺取主动权(1813-1814)
1813年英军从欧洲抽调了大批海军到北美,掌握了制海权,从而夺取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只是陆军还难以抽调较大兵力因而无法扩大战果。
美军吸取了前段作战的教训,改组了指挥机构,由约翰阿姆斯特朗取代了尤斯蒂斯任陆军部长。国会设立了总参谋部协助陆军部长指挥战争,大提高了部队的指挥作战效率。这一阶段美军的目标是收复底特律,加强五大湖区的的水上力量,越过安大略湖进攻加拿大,作战范围扩大到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主战场是五大湖区。在底特律,1813年初美军在哈利逊指挥下兵分三攻底特律。布罗克指挥英军,不等三路美军会师就将其中两路击溃,美军有900人遭到屠杀,以后战事转到五大湖区。
五大湖区是通往加拿大的门户,以安大略湖最为重要。1813年4月美军在安大略湖海军的支持下,攻占了上加拿大首府约克(今多伦多),焚毁此城后撒出,为争夺对五大湖的控制,双方开展了造舰竞赛。9 月10日美军司令佩利率领由9艘舰艇组成了小舰队,同英舰队在伊利湖的普特因湾激战,迫使拥有6艘军舰的英国舰队扯起白旗,这是英国海军史上唯一的一次整个舰队投降的事件。美军控制了伊利湖就打开了通往安大略湖的门户,切断了英军的后勤供应线,迫使英军撤出底特律,美军哈里森部3500人乘机追击,10月5日在泰唔士河边的莫拉维安镇追上了英国与印第安人组成的联合部队约1600人,将其击败,英军被歼500多人,被俘600多人,印第安人著名首领特库姆塞被杀。这是美军当年在陆战中取得的唯一次胜利,它使英印联盟瓦解,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10月,美军13000人兵分两路向蒙特利尔发起钳形攻势,但还未到蒙特利尔就被英军击退,到了年底,英军举行反攻,将美军赶出了乔治堡。在比伏坦之战中印第安人歼灭了美军一支小部队,不久英军又攻占了尼亚加拉,加强了对美加边境的控制。
1813年春天,英国海军对从缅因到弗吉利亚的整个东海岸进行炮击、骚扰、烧毁了一些工厂和村庄,美国军民进行了抵抗,如6月22日诺福克保卫战,美军以寡敌众,击退了英军2000人的海陆攻击,使英军伤亡81人,美军无一伤亡。在墨西哥湾沿岸美军主要与受英军挑拔的克里克印第安人作战,在米克斯堡之战中,克里克人击败美军,美军400多人战死,500人被俘。
在海战方面,英海军封锁了美国海岸,一部分美舰再也没在这场战争中露面。英国加强了对商船的保护,美国的私掠船受到扼制,只有少数舰只突破英海军的防线,其中“厄塞克斯”号战舰曾绕过合恩角进入太平洋,6个月捕获了价值2500万元的英国船只,“大黄蜂”号也曾俘获英国“孔雀”号战舰。美国人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将历史上曾取得重大战果的舰名反复使用,这“大黄蜂”号就成了美国海军长期使用的舰名了,与此类似的还有“企业”号等。
这一段战事中,陆战改观是因指挥机构改组,海战失利是因敌我力量发生重大逆转,美军这种勤于改革的习惯恐怕只有在中苏军队中才有,而中国的军队近来是越来越不思进取了,不知这是否与军中高层缺少年轻人有关。老前辈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榜样,但老前辈也要学会与时俱进,不然落得个与布琼尼一样的下场可是不值,虽说我是很喜欢看《第一骑兵军》的。
美军打破英军进攻(1814-18151)
美军鉴于上一阶段的战况,进一步实行军事改组,大胆启用年轻军官以取代老朽无能的将领。提升立有军功的雅各布布朗为少将,指挥尼亚加拉前线部队,提升39岁的乔治伊泽比为尚普兰湖前线的司令。还提拔了斯科特、安德鲁杰克逊等6名军官为准将。高级指挥人员的年龄从60岁降至36岁,进一步提高了指挥效率与领导层的活力。以北部战区副司令斯科特为首的一批军官加强了军事训练,斯科特以斯图本为榜样,用教范严格进行训练,他还亲自对军官讲课,教授步枪、刺刀的战术应用,再由军官回去教士兵,每天进行10小时的训练,严明军纪,枪处决逃兵,美军战斗力有较大提高。
在这期间,英国从欧洲战火中脱身,抽调出大批军力投入到北美战场,英国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一方面从东部沿海地区选择美军防线的空隙,发起了一系列的攻击,一方面计划从尼亚加拉、尚普兰湖和新奥尔良湖三个方向南北夹击,并进攻切萨皮克湾。美国一度入于困境。
在陆战方面,双方展开了更激烈的拉锯战,在大湖区,双方竞相建造更大的战舰,以夺取主动权。在尼亚加拉方向,7月3日,美军攻占重镇伊利堡,7月5日,双方在奇普瓦一线展开激战,经斯科特训练的4000名美军第一次与英军面对面交锋,展开了白刃战,击退了英军,使英军大为震惊。此次交战美军伤亡了335人,英军也伤亡了664人。7月25日,美军在隆迪斯兰与英军激战后撤出,2000名美伤亡了853人,英军伤亡了878人。这两次战役显示美军战斗力有很大提高。1814年8月,普雷沃斯特准备率英军沿传统的尚普兰湖——哈得逊河一线入侵美国。9月11日,麦克多诺指挥美军14艘军舰与2倍于已的英舰队作战,取得大胜,并俘获英舰4艘,迫使英军退回了加拿大。“麦克多诺大捷”(又叫普拉茨堡战役)解除了英军从加拿大入侵纽约和佛蒙特的威胁,并对双方正在比利时举行的会谈起了重大影响,迫使英国放弃了强硬立场。
在东海岸,8月19日罗斯率领4000名英军在切萨皮克湾登陆,其中2000直迫华盛顿。美军集中正规军和发兵共7000人阻击,但在300名英军面前却溃不成军,麦迪逊总统及政府成员逃往费吉尼亚山区。8月24日25日英军占领华盛顿,为报复美军年前对约克镇和纽瓦克的破坏,放火焚毁了白宫与除专利局以外的政府建筑物。由于华盛顿失守,阿姆斯特朗引咎辞职,由门罗接任。9月12至14日,英军从海陆两方面进攻巴尔的摩,美正规军和民兵奋起抗击,击毙了英军司令罗斯将军。在麦克亨利堡要塞美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战斗,律师费朗西斯斯科特基在英军集中营中看到堡垒上空迎风招展的星条旗,激动万分,谱写了传世之曲《星条旗永不落》,这首歌后来成为美国国歌,在华盛顿地区的战斗中,英军伤亡294人,美军伤亡200余人。美国白宫被毁比火烧圆明园还早了几十年,不管别人说麦迪逊是志大才疏还是什么,我始终认为身体羸弱的他做得比清朝皇帝强多了,在困难中他没有屈服,而是迅速组织撤退,进行反攻,最后夺回首都,如当时清朝上层统治者有他一半的坚韧也不会有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屈辱。不过仔细一想,如当时清朝能使中国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中国最多也就是个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当时已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好时期了,日本就是例子。正是因为清朝政府及以后历代政府的完全腐败才培育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开花、结果,当今的中国俨然已是人类社会一代新制度的代表,前途不可限量。
在墨西哥湾一线,杰克逊率2500人及印第安军从1813年11月至1814年4月向克里克人发动6次攻势,最后在亚拉巴马州的马蹄湾打败了克里克人,屠杀了557名克里克人,迫使克里克人割地求和,杰克逊损失不到50人,1814年8月,英军又唆使克里克人挑起战争。杰克逊又率军于11月7日攻陷了彭萨科拉,打败了克里克人,粉碎了英军的牵制企图,并使英国彻底失去了克里克人的协同作战。美国控制了亚拉巴马的大部分。1814年12月,英国50多艘战舰和7500名士兵企图攻占美国南方的战略重镇新奥尔良,进而夺取墨西哥湾没岸地区,以便作为和谈中计价还价的筹码,同时英国还企图使路易斯安那与美国分离,当时防守新奥尔良的美军只有6000人,其中75%是民兵,海军只有2艘小军舰与几只炮艇。美军城防司令杰克逊下令构筑坚固工事,精心严密组织防御。杰克逊对敌人可能进攻的路线作了研究,决定对其中的6条路线严加防守。为了保卫新奥尔良,他召集了一支“世界化的军队”,其中包括一些海军陆战队士兵、水手,几个正规团,田纳西和肯塔基的民兵和志愿兵,路易斯安那的民兵,2个旅的新奥尔良自由黑人,还有800名海盗。
面对杰克逊的阻击,英军也绞尽脑汁研究最佳的进攻路线。在经过周密策划后,一支英军神不知鬼不觉地跨过了博格纳湖,他们还发现了一条通往内陆但却不知为什么无人防守的路可以直逼城下,当英军顺利进至离城关只有9英里远的地方。消息传到杰克逊那里后,杰克逊以彭大将军式的气魄声言,“不能让英军在我们的土地上过夜”。于是,他率军乘夜袭击了基恩的阵地,英军的刺刀与美军的刀斧相互砍杀,展开了一场混战。
这次战役被称为第一次新奥尔良战役,双方几近打成平手,杰克逊损失少些,略占上风。但从战术需要出发,第一次新奥尔良战役后,杰克逊后撤了两英里,在宽阔而又无水的罗德里格斯运河后面30码的地方修筑了防御阵地。阵地右临密西西比河,左靠长着柏树的沼泽,使敌人很难从侧面发动进攻。阵地前方是一片开阔地,可在杰克逊部队火力的控制之下。
圣诞节那天,英内阁任命的陆军指挥官帕克南赶到战场,并于12月28日和元旦对美军发动了两次进攻,双方又打成平手,这两次战役被称为第二次、第三次新奥尔良战役。第四次战役发生在1月8日,帕克南派遣回个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团强行通过沼泽,主攻路线沿沼泽地的柏树边缘进行,并把一支预备队部署在战场的中央,以备急用。还命令一个纵队沿密西西比河大堤向前突击,可谓多管齐下。不仅如此,他还率一路步兵渡过河对岸,袭击美军炮兵。
英军原计划在晚上发起进攻,但因故耽误了一些时间,战役发起的时间只好被推迟至第二天清早。刚好这天早上有大雾,浓浓的大雾遮掩了他们的行动,似乎让英国人交上了好运。大雾消散时,他们离美军的阵地还有650码。接着,一场厮杀开始了。
到上午8点半,战斗结束,大约有2000多名英军横七竖八地躺在开阔地上。当杰克逊得知美军的伤亡人数仅有71名时,他振臂高呼:“造物主之手在冥冥中庇护了我的士兵。” 1815年1月8日,帕克南爵士指挥5300名英军向新奥尔良发起进攻。早已森严壁垒的美军以坚决猛烈的炮火打退了英军。英军伤亡被俘达2000人,帕克南也在此役毙命, 这是这场战争中的最后一战,美军取得了最大的胜利,不过此战对战争结局已无多大影响了,因为《根特和约》早在关个月前就已签字了,由于通讯设备落后,这一消息来迟了。但“新奥尔良大捷”仍作为美国赢得第二次美英战争的重要标志载入史册。这次战役使美国正式成为被西方列强承认的强国,对美国人具有非凡的意义,就如同我们经常提到朝鲜战争一样。
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战争,这时的美国正处于上升时期,兵民积极向上,独立战争中的少年已成长为国家栋梁,而老一代中托马斯杰弗逊尚在人世,可以为他们出谋划策,所以尽管美国在战争初期受到了不少挫折,但最终仍取得了胜利,这可不是侥幸!
英法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掠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英国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对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强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为王室产业,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并征收重税,严厉缉私,限制经济活动,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从1619年弗吉尼亚建立议会起,各殖民地相继成立议会,与英国相抗衡,1765年9个殖民地举行抗议印花税大会,掀起反抗怒潮。
印花税条例(Stamp Act)
1765年英国国会为转嫁沉重的军费负担而向英属北美殖民地直接征税的条例。七年战争后,英国政府为进一步控制殖民地和镇压印第安人,派遣一万名军队常驻北美,由当地负责全部开支。1765年3月22日,英国国会通过的印花税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的印刷品包括报纸、书刊、契据、执照、文凭、纸牌、入场券等均需加贴印花税票,税额自2便士到几英镑不等,违者罚款或监禁。条例直接侵犯每一个人的利益,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对。为抵制印花税条例,全殖民地展开抵制英货运动,从而导致英国对殖民地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英国30个城市的商人和制造商联合向议会上书请求废除印花税法。英国议会于1766年3月18日,通过废除印花税条例的决议。
18世纪70年代英国进一步执行高压政策,1770年波士顿惨案发生。
波士顿惨案(Boston Massacre)
英国殖民当局屠杀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的流血事件。3月5日英军侮辱学徒,冲突再起。晚8时,钟声大作,人们手持棍棒走上街头,高呼赶走可恶的“红虾兵”(蔑称身着红色军服的英国军队)。聚集在英王街税关周围的人情绪更为激昂。英军前来镇压。当场打死3人,伤6人,其中2人因伤势过重,次日死去。第一个被打死的是种植园奴隶出身的黑人群众领袖 C.阿塔克斯。
1774年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诸如封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亚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1届大陆会议(Continental Congress),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系的决议,继而通过“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向英王呈递请愿书。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第2届大陆会议召开。
1776年7月4日,通过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称“一切人生而平等”,宣布脱离英国,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独立战争开始时,双方实力悬殊,战争进行了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下英军最后据点约克镇,独立战争基本结束。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
一战、二战就是美国和英国之问的战争了
经济殖民为主,扩大经济实力
美国人在内部不断侵略、吞并拉美等地区的同时,其本身领土已经非常广大,相当于整个欧洲的大小。因此,其吞并殖民世界的野心也就淡了。美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随着其经济快速增长,世界形势也已经有了深刻变化。
当时的世界基本上已经被老牌帝国瓜分完毕,美国要想对美洲以外的国家进行传统的殖民侵略,必然会与老牌帝国产生强烈对抗。这对军事能力并不强的美国来说,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因此,美国开始运用新的殖民方式——经济殖民。
经济殖民就是以美国政府的军事实力作为依托,让美国公司占据竞争优势,从而利用跨国公司的形式掠夺殖民地。美国公司强大了,给美国的税收也就高了,美国国内的就业也就好了,进而美国综合国力就上升了。
因此,美国的公司一方面是为了给国内产品寻找出路,一方面是为了经济殖民攫取巨大的垄断利益。作为跨国公司的总后台,美国政府必然是在经济殖民之后保证拥有一个强大的军事海外扩张。1907年,美国武装人员就曾经执行了一次跨国镇压工人罢工的任务,为的就是保护美资铜厂的利益。
占据道德制高点,既激发本国自豪感又可以培植世界各国的精美分子
为此,美国上上下下的“有识之士”都开始重新拾起了三个世纪前欧洲人对美洲、对其他国家的那套老套的“文明优越论”。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说:一个文明大国的每次扩张都意味着法律、秩序和正义的胜利。
文明大国的武力干涉将直接有助于世界的和平;让生活在野蛮状态下的人民看着他们摆脱锁链是我们对他们的责任。其实,这种露骨思维背后的“文明优势”论调,充斥于美国白人上层精英的头脑中。
积极殖民拉美各国,扩大自己的战略后方,对拉美各国拼命挤压,扩大军事力量
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以《民族》周刊为代表的反战媒体对此有过深刻介入,其编辑戈德金就说过:在这个国家里,热衷于要与别人打仗的军人和官吏多得惊人。海军军官对战争是梦寐以求,喋喋不休地谈论战争,宣讲战争。
在参议院的辩论中,满是战争迫在眉睫的预言,和立即动手备战的言论。整个美国社会充斥着大国沙文主义思想,小伙子们个个想参军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期望在战争中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这种情绪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次战争中,美国竟然打败了老牌帝国西班牙,美国人的信心彻底爆棚。
战胜西班牙后,美国抢到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古巴、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古巴成为美国继续南下拉美的跳板、菲律宾则成为美国在亚洲扩张的桥头堡,这种巨大的甜头让美国精英阶层意识到:军事实力是获取未来话语权最有效的手段,迅速扩张势在必行。
美国积极扩张军事的思想还源于美国军事力量建设的薄弱。原来,南北内战之后,国内百姓厌战情绪高扬,美国开始裁军。美国陆军在1866年仅有57万人,之后不断减少,从1871年到1897年的26年间,陆军人数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超过3万人。
同期海军建设也出现了倒退的情况,这是为什么美西战争期间,许多国家不看好美军的原因。通过不断地殖民、入侵拉美各国,军方得到了拨款、军人得到了物质好处和肉体好处、精神慰藉。美军在21世纪的冲绳对当地妇女、百姓都在干某些龌龊的事情,更不要说19世纪、20世纪了。
因此,底层白人依靠掠夺、强迫享受了财宝和肉体的双重好处,乐于战争开始成为美国人的基因。这时的美国把目光转到了英国身上,可偏偏德国人跑了过去,先和英国扭打在一起。美国乐了,而且还不止一次。
德国两次打配合,美国两次当渔翁
从经济上讲,美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了英国1903年的730亿美元。在工业总产值上,在1894年就已经名列世界第一。到了1904年,美国国民财富更是达到了1071亿美元。然而,在20世纪之前,没有国家将美国看为与英法德俄意和奥匈并列的强国。那么,美国是如何站在“世界巅峰”呢。
世界老大英国为何甘心情愿地把作为给了美国呢?其实不是甘心情愿而是迫不得已。本来,美国一心一意地超过英国,双方的竞争早在1860年代前就开始了。然而,却因为德国的出现,让英国迅速把目光转向德国,德国自从俾斯麦被逼下台后,其与英法争夺殖民地的情况日渐激烈。
同时,德国人素质又比较高、科技迅速发展,使得德国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迅速接近英国。英国把竞争目光转向了德国。因为两害相较取其轻的缘故,德国也把争夺殖民地的触角伸向了拉美地区,这就冲了美国的肺管子。由此,在共同的敌人面前,美国主动退后让德国跑到了前面。
“一战”过后,美国因为“鹬蚌相争后横空出世”便宜占大了。实力更强了。美英之间的竞争在“一战”后的历次国际会议上都是主旋律之一。然而,这时德国又冲了出来,高喊“不公平、不公平,我要报仇”。美国一看又躲到了身后,历史再次重演,美国又当了一次渔翁
“二战”爆发后,美国再次上演了同一样的戏码,只不过英国的世界巅峰、世界秩序掌控者的交椅不得不转让给了美国。即使如此,美国和英国之间也有矛盾,美英易位,中东是关键。
如果英法战争的结果是法胜英败,或打成平手, 北美 历史 就得重写了。美国和英国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战争本文是我整理美国和英国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的资料,仅供参考。
美国和英国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
美国革命战争( 英语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大英帝国和其十三殖民地殖民地,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1776年7月2日宣布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7月4日通过了《独立宣言》从1775年4月至1777年10月,是北美殖民地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一阶段,北部地区为主要战场,英军采取主动攻势。1775年6月17日,英军与波士顿民兵在碉堡山战役进行首次战斗。从1777年10月至1781年3月,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美国开始在 国际 外交上获得优势,法国、西班牙、荷兰亦相继加入战争,协助美军对抗英军。1778年2月,法国正式承认美国,并与其互订 军事 同盟。1781年4月至1783年9月,是美军的战略反攻阶段。1781年4月大陆军开始战略反攻,纳撒尼尔·格林率领大陆军南下转战南卡罗来纳,迫使英军退守海岸线。约克镇围城战役之後,英国议会被迫赞成议和,1782年11月30日,英美两国签署《巴黎和约》的草案,1783年9月3日,美国成为美洲首个独立国家。
1812年战争,又称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後第一次对外战争。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尚普兰湖战役、巴尔地摩战役、纽奥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
英美战争
1811年,美国众议院的鹰派议员鼓动战争。
1812年初,美国卸任总统托玛斯·杰斐逊发表讲话说:“今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
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后,国会投票宣战,美利坚合众国正式向大英帝国宣战。
1812年7月12日,美国陆军威廉·胡尔率领以民兵为主的部队,从底特律向加拿大发动进攻。
1812年8月16日,在英国陆军艾萨克·布洛克爵士率兵的反击下威廉·胡尔在底特律投降。
1812年8月20日,艾萨克·布洛克爵士迅速挥师伊利湖东岸,击败了美军的进犯。
1812年10月13日,艾萨克·布洛克爵士在昆士顿高地战斗中阵亡。
1812年11月,美国最后一次对加拿大的进攻发生在尚普兰湖地区,但被英裔加拿大居民和法裔加拿大居民组成的民兵击败。(美军的侵略导致英裔加拿大省和法裔加拿大省联合,最终组成加拿大自治领)
1813年初,接替美军胡耳的威廉·亨利·哈利森负责指挥西北地区美军,并试图夺回底特律。
1813年1月22日,美哈利森的部队在法兰西镇战斗中遭受英国守军指挥官亨利·普罗克特所率的英军挫败全部被俘,普罗克特将战俘移交给印地安部落的盟友,其中60名战俘遭到杀害,美军收复底特律的行动宣告失败。
1813年4月27日,美军进攻上加拿大首府约克(今多伦多),并放火烧毁了议会和众多民房,导致很多平民在寒冬中露宿街头。在指挥官的纵容下,美军士兵还抢劫了大量平民和公共的财物。然而金斯敦的战略位置更加重要,她控制着圣劳伦斯河以及英军的补给,英军牢牢地控制住了金斯敦。
1813年5月27日,美军两栖部队(海军陆战队)从安大略湖攻击尼亚加拉河北部的乔治要塞,用很小的代价将其占领。
1813年5月,普罗克特率军包围美国俄亥俄州梅格斯要塞。美国援军被印地安部落击败,但是要塞并未失陷。
1813年6月5日,英军反攻尼亚加拉河北部,并收复失地。
1813年7月,普罗克特再次包围梅格斯要塞,仍然遭受了失败。为了鼓舞印地安盟友的士气,普罗克特袭击了史蒂文森要塞,然而进攻部队遭到巨大杀伤,被迫撤退,俄亥俄战役就此结束。
1813年9月10日,美军奥利佛·佩里率美军发动伊利湖战斗并取得 决定 性胜利,美军完全控制了该湖。
1813年10月5日,美军哈利森在托马斯战斗中获胜,击毙印地安酋长,这一胜利彻底终结了英国与印地安部落的联盟,美国人重新控制底特律直到战争结束。
PS:1813年早期,双方在安大略省和纽约州之间互有几次攻防争夺战。
1813年末期,美军策划了几次进攻蒙特利尔的行动,但因为指挥官之间不睦,缺乏互相支援,进攻在边界即受阻,计划最终破产。
1814年初,杰克·布朗和斯科特·温斯菲尔德大幅提高了美军的纪律和战斗力,重新发动了对尼亚加拉半岛的进攻,并迅速夺取了伊利湖要塞。
1814年3月,安德鲁·杰克逊率领美军进攻南部的克里克部落,取得胜利。
1814年5月31日,大英帝国封锁全部美利坚合众国海岸。
1814年美国政府开始向非法交易者发放许可证,这样有益于国家的商业活动。
1814年6月,英国海军以压倒优势占领了美国奇萨比克湾,摧毁美国的港口设施。
1814年7月4日,美国人从底特律派遣六艘战舰,试图夺取麦基诺要塞,由正规军人和义勇军混编的部队于登陆。
1814年7月5日,美国斯科特·温斯菲尔德在奇珀瓦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美军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受挫。
1814年7月中旬,英军反击,并夺回了伊利湖要塞,由于美军补给困难,美军被迫撤离尼亚加拉半岛。
1814年7月下旬,试图夺取麦基诺要塞得美军在前进途中被印地安人伏击,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1814年8月13日,美军在诺特瓦索加湾发现英军新建的基地,他们立即摧毁了那里的一切建筑物和正在建造的船只,并留下两艘战舰继续封锁密其里麦克依诺后返回底特律。
1814年9月4日,英国人驾小独木舟悄悄靠近这两艘舰艇,并将其俘获。这一胜利使英军的诺特瓦索加湾补给线得到恢复。
英军在西部牢牢地控制住防线,直到战争结束。
1814年8月初,英军进攻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
1814年8月24日,美军在首都保卫战中被英军彻底击败,英军占领华盛顿特区,美国詹姆斯·麦迪逊总统等国家政要被迫逃亡到弗吉尼亚州,美国人士气大挫。
1814年8月24日~8月29日,英军纵火焚烧华盛顿特区(包括总统府、白宫、国会大厦等公共建筑)。英国人认为自己的纵火行动是对美国人焚烧约克(今多伦多)的报复。
1814年9月13日,英军向巴尔的摩港口的麦克亨利要塞进攻,但受到了美军坚决的抵抗。
1814年9月初,英军占领缅因州东部。
1814年9月中旬,英军占领整个缅因州,英王乔治三世向被占领土派遣了大量地方官员。
1814年11月,爱德华·白金汉指挥的英军开始进攻路易斯安娜州,并取得胜利。
1814年11月,美国安得鲁·杰克逊转移到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
1814年12月,英军进攻新奥尔良,遭到美军抵抗。
此时,虽英军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胜利(包括占领了美国首都等多个州)不过损失也不小,但英国上层已经改变了策略,试图与美国谋和。
1814年12月24日,英美两国外交官员在比利时城市根特签署和约,正式停战。该和约被称为《根特和约》但是由于当年交通不便,和约的消息没有及时到达新奥尔良。
1815年1月,安得鲁·杰克逊率领美军保卫了新奥尔良,并击毙了英军的指挥官爱德华·白金汉。美军新奥尔良战斗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令杰克逊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且在日后将他推上总统宝座。
1815年2月17日,美国麦迪逊总统签署了《根特和约》,于次日生效。
1815年2月18日,英美正式停战,双方归还各自占领的地域,边界恢复到战前状态。
法国与英国历史上发生过战争
18世纪初勃兰登堡称王算起吧,年年打月月打天天打,其他国家太多我就尽量不写了
18世纪初爆发了两个欧洲大混战,分别是: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法国对英国 普鲁士与法国对抗
大北方战争 普鲁士肯定参加了 英国好像参加了 总之瑞典很惨
普鲁士不停地变换盟友
1740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法国和普鲁士一伙 英国在另一方
1756 七年战争 普鲁士和英国一伙 法国在另一方
三次西里西亚争夺战 普鲁士与奥地利等作战
法国与英国又交战多次,听说法国骂人话里就有你全家是英国人,英国骂人话里都是骂荷兰,大概是报复威廉三世给英国财政下的紧箍咒
美国独立期间法国派志愿军作战,并且荷兰西班牙都在牵制英国好像是共济会的阴谋吧
拿破仑战争,从法国大革命起,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普鲁士除1812年外大多数时候都是跟着英国
克里米亚战争 英国和法国一伙
第二次 鸦片战争 英国和法国一伙
布尔战争 英国打荷兰殖民地
英国在全世界如阿富汗印度非洲侵略弱小国家
1864年起王朝战争(普鲁士统一战争,好像是这么叫的吧)1871年普鲁士打败法国
然后西欧就是玩军备竞赛玩到1914年,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1814年火烧白宫(火烧白宫事件)
英美关系从一战开始,每逢重大行动,比如二战、冷战、海湾战争等,两国都是并肩作战,到现在英国完全以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指哪,英国打哪,有说法英国是美国的跟班,这话一点不假!但是你可曾知道,美国在独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英国各种打压,其手段和当年对付中国的如出一辙!
美国本来是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英国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最终迫使美国人起义, 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但是战争并没有结束,一直到1783年,英国才承认美国独立,但英国一直没有放弃打压美国的努力。
在法国拿破仑战争时期,因为美国和法国走的很近,英国在对付法国的同时,还在不断的攻击美国的商船,美国在法国的支持下,也开始攻击英国船只,还进攻加拿大,1812年,第二次英美战争爆发,当时的英国因为忙着和拿破仑打,无暇顾及美国,但是没想到,拿破仑很快战败,英国迅速调主力来美国,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英国人直接打下了首都华盛顿,美国总统慌忙开溜,愤怒的英国人烧毁了总统府和国会大厦,这里插一句,几十年后,英法联军也把中国的圆明园一把火烧了!战后,总统府外墙烧的漆黑,于是便把外墙刷成白色的,这就是白宫的由来。
经过这一战,美国彻底明白了,英国很强大,自己无力挑战,在以后的将近百年时间里,美国都不敢再去招惹英国,埋头发展,苦练内功,有点韬光养晦的意思。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英国一有机会便会给美国添堵,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英国表面中立,实际暗地里支持南方,就是想分裂美国,只是南方实力太弱,很快败了,英国才没有得逞,一直到一战,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被打烂,而美国因为远离战场。
而且还在战争中狠狠赚了一笔,国力大增,这时的英国和美国,一个开始走下霸主地位,一个开始登上霸主地位,二战后,美国稳坐霸主地位,无奈,当年欺负自己的 “校霸”,反过来成了自己的跟班!
两次著名的。第一次美英战争1812年至1815年,独立不久的美国就主动挑起了一场与前宗主国大英帝国的战争,史称1812年美英战争,这也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帝国,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战场,和恰普兰湖战役 ,巴尔地摩战役,新奥尔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 战争起因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美之间的主权之争并未停止。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御松懈。美国欲向北扩张,并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将美国军队视为解放者。而英国对失去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也心有不甘,想瞅准机会再夺回来。 1812年,美国卸任总统托玛斯·杰弗逊说:“今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美国必须控制整个北美洲大陆的信念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国也有战略优势。在圣劳伦斯河边界地区,北岸的加拿大一侧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比南岸的美国高出两倍。 美国声称大英帝国在以下三个方面侵犯其主权: 一、英国不遵守美国独立战争后双方1783年达成的巴黎条约:拒绝移交西部地区军事要塞,并且武装印地安人,威胁美国的西部边陲 。二、英国皇家海军拦截美国商船追捕逃兵,强征美国海员入伍--这些人虽然出生于英国,但已归化为美国公民 。三、英法之间的拿破仑战争导致的贸易禁运,使上百艘美国商船被皇家海军扣押,美国的中立国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国众议院的鹰派议员鼓动战争。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后,国会投票宣战。有趣的是,英国为了避免对美战争而解除贸易禁运的消息在开战以后才姗姗来迟。 战争进程虽然战前美英双方之间已经有长期的外交纷争,但是当战事一旦爆发时,美英均未充分备战。英国在欧陆战场被拿破仑战争拖住,不得不将大部分精锐海陆武装力量部署在欧洲。英国在北美的最高军事长官得到的指示是,克制进犯行动,以避免从欧洲和英国其他殖民地调兵增援。1812年,英国在加拿大的总兵力月1万余人,但是正规军只有5004人,其他的都是加拿大民兵。战争期间,英国对拿破仑的战争结束后才将大批战舰调往美国海域。 美国虽然是战争的发动者,但是它也未做好战争准备。1812年,美国陆军正规部队只有不到12000人。开战后,虽然美国国会批准扩军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为志愿兵而且民众不热衷行伍,极度缺乏受过正规训练的军官,部队战斗力严重不足。 战争开始后在四条战线上展开:大西洋、大湖地区和加拿大边境、美国海岸、美国南部州。 大西洋海战 英国拥有当时世 (为了访问速度,省略若干字) 够和平共处,1818年条约略微调整了东部边界。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皇家海军就已经停止强征美国海员服役。 这场战争是第一次、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美国首都曾经被外国军队占领。 影响 战争对美国的影响这场逼和大英帝国的战争为美国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望,使美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因此亦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反战的联邦党从美国政治舞台彻底消失。 战后在温斯菲尔德·斯科特将军的倡导下,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开始大力为美国军队培养职业军官。 此次战争对美国的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战时英国对美国港口的封锁导致了纺织品短缺,却因此催生了美国纺织工业。 西南地区的战斗令美国与当地印地安部落冲突加剧,美国随后于1819年兼并了佛罗里达。 战争对加拿大的影响这是一场关系到加拿大生死存亡的战争,促使加拿大的英语和法语两大殖民地居民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抵抗入侵之敌加强了殖民地的内在凝聚,和对大英帝国的忠诚。战争的最重要结果是使英属北美殖民地于1867年联合为加拿大联邦。 在战争中,加拿大民兵表现杰出,而英军指挥官却很一般。这个出乎意料的事实被加拿大军事历史学家杰克格拉纳斯坦称为民兵之谜,对未来加拿大军队的建军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视民兵建设,而非依赖职业军人。美军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经验,松散的民兵组织难以对付纪律严明的英国陆军。战争后期美国陆军取得的大部分胜利要归功于学习了英国和欧洲军队有纪律的战斗队形。 战争期间,英军指挥官一直担心美国人封锁圣劳伦斯河。这条河流经美加边境,河面狭窄。一旦航运受阻,部署在加拿大西部的英军就无法获得正常补给,而那里又恰恰是陆战的主要战场,那么英国人很可能在开战后短短的几个月内被迫将加拿大西部领土拱手相让。战后,英国人惊奇地发现,美国人没动过这个念头。但是,英国人不指望对手会再次犯下如此简单低级的错误,于是着手开拓丽都运河。这个耗费巨大的工程将安大略湖畔的金斯敦与渥太华河连接起来,作为绕开圣劳伦斯河边境的备用水道,并且使渥太华这个腹地小城变成加拿大的第四大城市、加拿大首都。丽都运河于1832年竣工,但没有机会发挥预期的作用。 战争对英国的影响与加拿大不同的是,今天的英国已经无人纪念这场战争。主要是同期的拿破仑战争更加重要且富有戏剧性,另外在结束战争的条约里,英国没有得失。 皇家海军注意到,美国海军赢得了大多数一对一战斗,比分差距之大令他们感受到了羞辱。美国海军俘虏了大量英国商船,使当时的海运保险居高不下。但是皇家海军凭借总体优势,成功地封锁了美国的海上贸易通道。皇家海军战后对造舰和火炮技术进行了改进。 英国陆军将这场战争视为小规模冲突,对自身的失败没有深入研讨。这些失败被惠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战胜拿破仑的空前成就所掩盖。
第二次美英战争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开始了拓疆运动。1803年,美国用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购入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国国土面积扩大了一倍。英国政府对此甚为恐慌。为了防范领土面积不断扩大的美国,英国开始袭扰美国的海上贸易。
美国虽然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并如愿以偿地扩大了本国的疆域,但在贸易、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国的压制,特别是英国通过加拿大向反抗美国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更让美国人深感不满,美英矛盾不断加剧。
1807年6月,英国军舰袭击了美国帆船“切萨皮克”号,造成21名美国船员伤亡,两国关系进入紧张状态。到1810年,英国共劫持了近千艘美国舰船,试图彻底封锁美国的海上贸易。
与此同时,英国以加拿大为基地,支援印第安人与美国政府作战,特别是西北部的印第安人在酋长特库姆塞的领导下,一直坚定地阻止美国向西扩张。这使美国政府深信,只有征服了加拿大,才能确保领土扩张能够顺利地向西挺进。
美国在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获胜后,英国不甘心其失败,一直在虎视眈眈,妄图卷土重来,使美国重新沦为自己的殖民地。从1783年后,英国不断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上对美国施加压力。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还在公海上任意劫持美国商船,捕捉美国水手。美国有近6000艘商船和近万名水手被英国扣押,损失惨重。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统治集团也对富饶广袤的加拿大垂涎三尺,想以武力吞并。于是,1812年6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麦迪逊总统的对英宣战提议。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美国将发起战争的理由美其名为:维护航海自由,但其真实的目的是占领加拿大,继续扩大自己的版图。
华盛顿之后的美国总统亚当斯曾说过:“美国命里注定将扩张到北半球的整个西部。”很显然,在美国人的眼中,加拿大应该是属于美国的国土。1812年初,美国陆军部就拟定了夺取加拿大的战略计划。之所以把对英宣战的时间确定在1812年,是因为当时英国正在欧洲与法国的拿破仑打得不可开交,英国在北美洲的军队数量不足两万人,而在加拿大驻军仅有4500人,各方面形势都对美国有利。美国人认为,此时的加拿大绝对是一块“好啃的骨头”。
美国在战前就秘密制订了兵分三路攻取加拿大的作战方案:一是从东路进攻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二是沿尼亚加拉进攻,进入安大略湖两侧并北进;三是从底特律向加拿大进攻。但开战后,由于美国各州不愿参战,导致美军兵员严重不足。美军被迫改变三路进攻加拿大的计划,变为集中兵力先攻占圣劳伦斯河支流及五大湖区。 支流及五大湖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