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情绪的产生,都源于相对性,人类的一切情绪,都具有相对性;
换一句话说,人类的一切情绪,不过是由于两个不同的状态相比较后形成了差异产生的。
这两个状态一个叫本位状态,一个叫参照状态。
本位状态不一定是你目前所处的状态。
比如一个很贫苦的家庭供一个大学生念书,他觉得很幸福,那是因为他的本位状态是儿子毕业后一家人幸福的生活状态,是对未来生活状态的折现;参照状态才是目前的状态,他目前也许很困顿,但是他很开心,因为他有希望,本位状态比他的参照状态好多了。
这两个状态的差异如果为正值,叫获得性差异,人的反应会开心,高兴,幸福。
如果差异为负值,叫失去性差异,人的反应会伤心,郁闷,悲伤。
人类的感情起源于痴愚,人的习性有贪,嗔,痴,慢,因物欲的驱使变得贪心,因仇恨的驱使变得愤怒即是嗔,因不明真相而变得痴愚,因骄傲而变得怠慢。以上就是制造痛苦的根源,修行的目的是去除以上陋习从而获得解脱。
阶段一、暧昧期
暧昧期是感情开始的萌芽,就像一粒刚发芽的种子;暧昧的感觉很美好,朦朦胧胧的感觉,似有若无。
彼此都觉得对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只对ta有感觉,会感觉跟ta在一起很开心。
一个人的时候不经意间嘴角上扬,是因为想起了ta。暧昧阶段,透过朦胧的面纱,会将对方看成是理想的对象,认为对方是十全十美的。
当初徐志摩爱上林徽因,为了她可以跟原配离婚,而林徽因则明白徐志摩爱上的是一个理想的自己,这个理想的恋人是对方脑袋里想象出来的完美对方。那不是真实的自己,林徽因意识到这点,迅速抽身离开。
暧昧期的爱情带有显著的光环效应,对方说明都是美好的。
阶段二、热恋期
热恋期的阶段,是两个人成功牵手走到了一起,光环效应在这个阶段到达一个顶峰。
彼此都认为对方是完美无缺的恋人,这个阶段的感情非常甜蜜,体内大量分泌的荷尔蒙,让热恋期的两个人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想要腻在一起;心里眼里都是ta,男人会觉得就想要好好呵护她,很在乎对方的一举一动,她的情绪等等;女人在想起对方的时候,感觉空气都是甜甜的,非常享受这样的状态。
男人女人在热恋期都是神魂颠倒的,这样高涨的激情也有时间段,一般维持在6个月到2年的左右,因人而异。
阶段三、权利斗争期
所谓权力斗争就是认为我比你优秀,我比你强,你要听我的;是你的错,你需要改变……
激情退潮的时候,容易看见真实的对方,对方的缺点,让自己不满意的对方,随之而来的就是缓慢进入权力斗争期,这个阶段大部分是进入婚姻阶段。
权力斗争期,是隐性的存在,不容易察觉。处在这个阶段的两个人,容易产生矛盾冲突,频繁吵架等等;
有很大一部分的恋人在这个阶段分手;处于婚姻的夫妻,也在看到真实的对方之后,产生心理落差加上矛盾冲突,致使感情破裂,离婚等。
权力斗争期也是两个人的磨合期,这个世上不存在两个非常合拍的两个人,都是需要经历磨合的阶段,找到两性之间相处规律,多包容对方,就容易走下去。
阶段四、整合期
能够进入整合期的两个人,是成功度过了权力斗争期,放下了权利斗争,相对成功磨合彼此的棱角。
遇到矛盾可以用比较妥当的方式去处理,不是只站在一方的角度看问题,而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或者多个角度看问题;处理两性关系,情绪相对缓和,彼此能够相对整合的阶段。
发展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1岁,又称乳儿期)
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两、三周内常可看到双眼不协调地运动,约在出生一个月前后,双眼不协调活动消失,视觉集中现象出现。据中国有人调查,有75%的被试儿童在出生 17个月时出现视线随物转动现象;在出生 1个月时,出现听觉集中;在 3个半月时,能听见声音找声源;在 9个半月,出现眼动作的协调现象。其他,如味觉、嗅觉、皮肤觉的发展更早,一般在一个月后已逐步完成。据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研究指出,出生后 6个月的婴儿出现对物体大小常恒性的知觉,约到9 个月时,才出现物体形状常恒性知觉;约在一岁时才出现对客体永恒性的知觉。据国外的研究,婴儿的感知能力比以前所设想的要大得多。但还须进一步证实。
动作的发展 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迅速时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常遵循一定顺序和规律:一般先从整体不分化的动作向分化的动作发展;从头部的抬抑动作向躯体下面各部分直至脚的直立和行走动作的发展;从腿、臂等大肌肉向手及手指的小肌肉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也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婴儿约在出生后 3个月,出现手的不随意性的抚摸动作;约在 5个月左右,由于手的抚摸动作的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学会了的抚摸动作。儿童这时开始把手作为认识事物的器官;约在半岁以后,手的动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婴儿能使自己的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地抓握物体。
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新生儿和一、二个月内的婴儿的情绪决定于生理上的满足和健康状况。一般在吃饱睡足时,就出现安适的情绪;婴儿由于饥饿和身体不安适,就会哭闹,受到突然的刺激,就会产生恐惧感。据中国有人调查,大约 2个月的婴儿会注视着接触的人,大约在3~4个月的婴儿,看见妈妈会显出高兴表情,并能微笑迎人。婴儿还会产生对成人情绪的模仿和感染,出现最简单的“同情感”,他会因别人的哭而哭,别人的笑而笑。这些与人交往的需要和情感共鸣的产生,是婴儿出现的社会情感的萌芽。
前幼儿期(1~3岁,或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
思维的发展 这时期儿童的思维和出声言语相联系,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直觉行动性。就是说这时儿童的思维总是离不开具体事物、行动和言语的。他们常在玩弄物体中,用出声的言语进行思考,离开了具体事物和自己的操弄或操作活动,思维就停止。他们谈不上有行动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言语的发展 经过婴儿期言语的一年准备,就到了这个可称为儿童“最初掌握言语的时期”。据研究,约在15 岁前是儿童掌握单词句的阶段,15~3岁是儿童掌握多词句时期,到3岁末已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言语。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时期儿童已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情感;儿童在成人对人对事的评价和教育下,开始运用“好”、“不好”、“好人”、“坏人”等词来评价人和事,这说明他们形成了最初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这时儿童由于动作的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料理自己生活(如吃饭、穿衣等)的能力,开始表现出独立行动的愿望,常要求“我自己来”,不要别人的帮助,这是意志自觉能动性的萌芽表现。
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重要部分,在这阶段开始形成。约在生活的第一年前半年,儿童还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他吸吮自己的手像吸吮别的东西一样,在第一年末,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约在第二年,儿童开始能够叫自己的名字,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飞跃;约在2~3岁时,儿童才开始掌握“我”这个代名词,说明儿童能把自己由一个客体转变为主体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又一个新阶段的表现。
幼儿期(2~6岁,或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
思维发展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征。这时儿童的思维可以逐渐摆脱对动作的依赖,而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儿童这种具体形象思维常常只能揭露事物的表面特点,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关系和本质特点。皮亚杰把幼儿阶段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或“前逻辑思维阶段”。他认为这阶段儿童没有物体的守恒概念并缺乏可逆推理。例如儿童明明知道形状大小相等的两杯等量的水,当其中一杯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中,由于倒后两杯水面的高度不一样,就认为这两杯水变得不一样多了。这现象和中国一些心理学家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相一致。但是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对他所熟悉的事物亦有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在幼儿末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逐渐发展。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特点仍保留有前阶段的一些特征,如易感性、不稳定、易兴奋、激动。但和上阶段差别较大的是幼儿的社会情感开始发展。例如,幼儿的道德感在成人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教育下开始形成。儿童初步知道了一些行为规范。例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不说谎话"等等。并且对违反这些行为规范的儿童产生反感的情绪。幼儿还对未见过的事物,常会表现出好奇和好问的求知欲望。这是幼儿理智感的开始出现。他们还对颜色鲜艳的玩具和衣物表示喜爱,对音乐、诗歌等表现出愉快心情,这是美感的出现。
童年期(7~12岁,又称学龄初期, 相当于小学阶段)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般说来童年的情感比幼年和少年期的情感都要稳定,他们能经常处于比较平静、持久和稳定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他们的情感无论在质上和量上都较幼年期有所发展,尤其是社会情感的不断扩大,丰富。儿童能从对具体个人的情感扩大到对整个集体的情感,他们不仅对物质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情感,还会对精神生活中的事件产生情感。如由爱父母扩大到爱班级集体,由得到糖果而喜悦的情感扩大到为集体争光、做了好事而高兴的情感。此时,儿童的意志品质亦有提高。低年级儿童都在教师和父母的督导下完成一些作业,随着年级年龄的增长,意志的主动性、独立性以及自持能力都比前有提高。
少年期(11、12岁~14、15岁,或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思维的发展 这时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表象成分仍起着较大作用,这就是说少年的逻辑思维常需要感性经验作支持,思维的形式还处于经验的阶段。
青年时期(14、15岁~17、18岁,或称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思维的发展 青年初期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逻辑思维由少年期的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的思维过渡。他们能从一般原则出发,进行判断、推理,作出论证;他们还能对各种经验材料作出规律的说明。青年初期学生刚刚开始形成辩证的思维,在教学和生活实践中,他们认识到特殊和一般,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皮亚杰所谓的“形式运算”阶段类似这时期理论型的思维形式。
《伦理学》中的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这一部分讨论各种情感是怎样惑乱我们的心灵,蒙住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理智认识的问题。斯宾诺莎提出了心身同一论,批评了心灵决定身体的唯心主义观点和“意志自由论”。他还提出了“自我保存”说。自我保存是人的自然本性,心灵的首要的、基本努力就是肯定自我的存在,人的意志、情感和理性都是这种保存自我的努力的不同心理反应形式。
对于思想和感情起源问题,至今为止应该说没一个很确切的解说方式,我就结合我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了
哲学是所有其它自然科学的母体,那么我们看看哲学是如何探究思想的起源的。首先应该知道思想不是一畏就有的,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就是首先人类必需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如吃住。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他们是以群居为生的,一个群体里基本所有人都要生存而劳动,此时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所以马克思有句话,忧心忡忡的穷人,对再美的风景也无动于衷。当人类社会发展到部分人不会因生存而花自己所有的时间,当他们可以停下脚步来思考时,思想便产生了,更确切地说,人类开始思考了。但最初的思想可能仅局限于如何更好的生存上,比如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可能也是受益于思想的产生。我觉得情感是隶属于思想的一部分,情感本身也是一种思想。但它的可能不会出现在人类思想产生之初,想想除了人以外的其它动物吧,它们异性之间会交配,但彼此之间并不情感(至少现在还没人发现人以外的其它动物有情感,至于以后就难说了——),动物的交配仅仅是为了种群的延续。因此,从进化角度讲,在人类的早期男女间应该是无情感的。之后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进步,人类所想的不仅仅是如何生存下来,所以伴随产生了另一种人类特有的东西————就是文化,我想情感的产生也是在这阶段吧!
现在从生物学上来分析分析吧~~~~
思想,是个很抽象的东西,但可以通过能触碰到语言文字与声音体现出来,一个人要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思想,大都采用这些途径。所以生物学方面解释思想,可以联系人的语言文字及声音系统,视觉、听觉等。人的这些高级活动(包括思考能力,,有点抽象)都是受高级中枢(即大脑皮层里的神经元细胞)控制,在大脑中存在一些控制语言与听觉的区域,这些区域里起主要作用的也是神经元,神经元细胞的数目与彼此间连接的复杂程度(越多越复杂一般人的语言能力越强),所以人思想的产生还与人大脑的进化有关,当大脑了进化出这么一些语言控制区时,并且此时已可以发声(想想如果古人能通过眼神交流,将是多大一奇迹),思想便在这种条件下产生了。情感也是如此
其实我也对思想是如何控制人的行为或它以何种方式存在于人身上很感兴趣,但也很迷惑,因为思维太抽象了,抽象得我根本无法理解,并且觉得想得越深入,自己越不懂了。如果你知道更科学更具有证据支持的理论观点,可以上网查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我想你会有更大收获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