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铡美案的特色是什么?

秦腔铡美案的特色是什么?,第1张

秦腔,又称乱弹,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

铡美案中的苦音腔较多,苦音腔是最能代表秦腔特色的,

唱腔是深沉哀婉、慷慨激越,很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

秦腔又有高亢嘹亮的特色,从包青天的唱腔中能听出来 其音深沉浑厚

而陈世美的唱腔宽广恢宏,也是秦腔的特色

出自京剧曲目《打銮驾

川剧有《打銮清官》,汉剧有《打金銮》,滇剧、湘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豫剧都有此剧目。

根据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九回、第十五回改编,与原著内容皆不同。原著里被铡的是国舅庞昱是庞太师之子、贵妃是庞娘娘,戏曲里国舅马龙、西宫宠妃马氏;原著里国舅庞昱克扣赈粮、强抢民女、有人状告到开封府,包公奏请查赈,公孙策设计要来御赐铜铡以震贪官污吏,戏曲里改编此段西宫马妃阻止包公去查赈,剧情曲折,体现包拯的铁面无私。

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总是会有两种形象,一个是他们在小说里面的形象,还有一个是他们在正史上的形象。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拯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非常的高大,特别是《包青天》系列的电视剧推出后,包拯更是被我们当作了一个洁白无瑕的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历史上的包拯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接下来笔者就从几个小故事,让大家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相信大家在了解到包拯的历史形象后,也会明白包拯为什么会娶三个妻子,为什么会跟丫环生下孩子了。

影视剧中的包拯官居开封府尹,经常处置违法犯纪的皇亲国戚。而在历史上包拯的官职是全脂开封府,权知就是代理的意思,因为开封府尹的官职重要,一般正式的开封府尹都是皇亲国戚担任。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不过历史上的包拯并没有办过“狸猫换太子”案,也没有斩杀过皇亲国戚。毕竟在刑不上大夫的宋朝,想要杀一个小官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杀皇亲国戚呢?

包拯晚年还曾经因为弹劾大臣,遭到了同僚欧阳修的不满。宋朝时期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大权,是一个非常好的肥差。包拯晚年的时候,张方平担任三司使的职位,他购买了土豪的财产,被包拯举报后罢官。之后宋祁接替了三司使的职位,包拯又因为小事弹劾宋祁,导致宋祁也被罢官。在包拯连续弹劾两位三司使之后,朝廷让包拯代理了三司使。欧阳修听说后勃然大怒,斥责包拯这是蹊田夺牛。(指的是包拯因为小事弹劾大臣,又自己做了三司使)

从包拯的历史形象不难看出,在小说中完美无瑕的包青天,在历史上也不是一个绝对完美的人。

南宋时期的小说《合同文字记》记载,当包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之后,包拯娶3个妻子,同丫环生下孩子也就十分的正常了。根据宋代史料的记载,包拯的第一位妻子是李氏,历史上对李氏的记载非常少,她应该在嫁给包拯不久后便去世了。包拯的第二任妻子是董氏,董氏陪伴了包拯大半生的时间,她为包拯生下了一个儿子。

然而包拯的长子在结婚一年后便去世,只留下了一个守寡的妻子崔氏,两人没有留下任何后代。由于晚年丧子的悲痛,董氏也在不久后去世。为了解决包家传宗接代的问题,包拯和董氏的丫环孙氏产生了感情,后来孙氏犯下了错误,被包拯赶回了老家。回家后的孙氏产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包拯的唯一后人包綖。

后来史学家发现,大多为编撰,真实的包拯并非这样。

包拯的儿媳妇崔氏知道包綖的事情后,将包綖带到了自己身边抚养。等到包拯过六十大寿的时候,包拯的儿媳妇将包綖带出来认祖归宗,孙氏也被接到了包拯家中,成为了包拯的第三任“妻子”。这段故事被小说家转嫁到了包拯的身上,小说中的包拯从小父母双亡,被嫂子抚养长大。其实历史上的包拯不仅父母健在,而且还是一个著名的大孝子。实际上一个历史人的真实形象,往往要比他们的艺术形象更加的可爱,历史上有血有肉的包拯,远比影视剧中的包拯更加符合现实。

  《打銮驾》

  人 物

  包 拯——净 角 王 朝——副 净

  马金定——花 旦 马 汉——副 净

  内 侍 宫 娥

  [净扮包拯带王朝、马汉、校卫等上。

  包 拯:(唱尖板)

  头戴上黑仆头乌云透亮,

  (慢板)身穿着过肩蟒耀日增光。

  有王朝和马汉众家虎将,

  一个个怀忠义除暴安良。

  实可恼马国舅良心尽丧!

  (二六)搀三沙和七米克扣皇粮。

  万岁爷当殿上曾把旨降,

  命包拯到陈州查问端详。

  马广义做的事实在狂妄,

  因此上铡了他除去祸殃。

  二一次奉圣旨金殿以上,

  要到那陈州地救民饥荒。

  叫王朝和马汉听爷言讲,(转快)

  此一去到陈州不比往常。

  众百姓一个个将咱盼望,

  盼的是救黎民开仓放粮。

  千万间莫学那马贼榜样,

  害黎民一个个尽都遭殃。

  一路上要公买莫要骚攘,

  哪一个不遵法仰面还乡!(同下)

  [花旦扮西宫娘娘马金定带内侍、宫娥上。

  马金定: (唱花音带板)

  恨包拯铡我兄陈州丧命,

  这仇恨我时刻记在心中。

  听说是他二次奉了王命,

  到陈州去放粮就要出京。

  杀兄仇真令人十分伤痛,

  借銮驾辱骂他去走一程。

  行来在大街上且把他等,

  我看他包黑子怎样前行?

  [包拯带王朝、马汉、校卫等上。

  包 拯:(唱花音带板)

  带人役出京去忙把路上,

  救灾荒如救火不比寻常。

  正行走见人役不肯前往,

  因何事一个个闹闹嚷嚷?

  朝、汉: 撞了!撞了!

  内 侍: 撞了!撞了!

  朝、汉: 你是何人的銮驾?

  内 侍: 瞎了眼的狗才!正宫主母的銮驾,难道你就不认得吗!我且问你,这是何人的八抬?

  朝、汉: 包相爷的八抬。

  内 侍: 各报其主,你传去!

  朝、汉: 你传去!

  内 侍: 你传去!哼!赏你个脸不要脸,什么王八旦东西!

  朝、汉: 真是皇宫里来的,就这样厉害!禀相爷!

  包 拯: 讲!

  王 朝: 和正宫娘娘的銮驾相撞一处。

  包 拯: 我们的八抬躲避御街!

  (唱花音带板)

  听说是娘娘到不敢前往,

  我只得将八抬躲避一旁。

  [带王朝等下。

  内 侍: 禀娘娘!

  马金定: 讲来!

  内 侍: 包拯的轿子躲奔御街。

  马金定: 赶奔御街了!

  (唱花音带板)

  将銮驾赶奔到御街以上,

  一心要替兄长报这屈枉。(绕场)

  来至在御街上銮驾停放,

  我看他包黑子哪里躲藏?

  包 拯:(带人役上唱花音带板)

  有包拯坐八抬心中暗想,

  休怪我生世来禀性太刚。

  害民贼岂能容留在世上,

  除了他也免得百姓遭殃。

  王 朝: 撞了!撞了!

  内 侍: 撞了!撞了!

  王 朝: 你是何人的銮驾?

  内 侍: 正宫主母的銮驾,你是何人的八抬?

  王 朝: 包相爷的八抬,你也没长眼吗?

  内 侍: 传去!

  王 朝: 禀相爷!

  包 拯: 讲!

  王 朝: 和正宫主母的銮驾又相撞在一起了。

  包 拯: 我们的八抬躲奔背街!

  (唱花音带板)

  这銮驾为什么屡次相撞?

  哪一个为臣的不尊娘娘。(带人役下)

  内 侍: 禀娘娘!包拯的轿子躲奔背街。

  马金定: 赶向背街了!

  (唱花音带板)

  借銮驾出宫来寻事闹仗,

  为的是兄妹情同父共娘。

  内侍臣听娘娘对你言讲:

  等包拯他到来辱骂一场。

  [包拯带王朝、马汉、校卫等急上。

  王 朝: 禀相爷!又和正宫娘娘的銮驾相撞在一处了!

  包 拯: 站起去!呵!好一个正宫主母这就不是!为臣来在大街赶到大街,躲到御街赶到御街,避

  奔背街又赶奔背街!莫非拿住俺包拯什么弊端不成?哎呔!本相作官清正,不爱民财,人

  人皆怕!我怕她是怎的!王朝、马汉与爷平落八抬。

  (唱尖板)

  将八抬平落在背街地上,

  (转塌板)

  有包拯下轿来细看端详。

  龙凤辇绣五彩金光明亮,

  銮驾队分左右甚是辉煌。

  头队里开道锣叮当响亮,

  二队里鬼头刀不离肩膀。

  三队里刽子手喝道前往,

  四队里盘龙棍有短有长。

  五队里仙人掌十指朝上,

  六队里朝天镫金裹银镶。

  七队里杏黄旗霞光万丈,

  八队里珍珠伞耀日增光。

  九队里芭蕉扇秋叶模样,

  十队里金字牌正院昭阳。

  莫非是奉王旨谒庙降香?

  (转带板)

  有包拯提袍跪街上,

  宫 娥: 咦!

  包 拯:(接带板)

  宫娥彩女笑嚷嚷。

  倒退一步自猜想,猛然想起事一桩。

  (双锤带)

  曾记得当年登金榜,高中魁首把名扬。

  披红插花金殿上,去游三宫见娘娘。

  包拯不是俊雅相,爹娘生就黑面庞。

  三宫六院笑声畅,笑我包拯貌不扬。

  那时节有言忙奏上,尊声国母听其详。

  为臣面黑心明亮,要为国家作忠良。

  说的主母心欢畅,赐我红绫遮容光。

  今日凑巧刚用上,免得宫娥笑一场。

  叫王朝将红绫戴爷头上,(戴红绫介)

  有包拯跪街上参见娘娘。

  朝、汉: 威!

  包 拯: (唱紧带板)

  王朝马汉莫喊威,听本相把话说明白:

  见国母如同是见万岁,惊动了凤驾了不得!

  叫王朝马汉董成薛霸你们一个一个往下退,

  (王朝,马汉等退下)

  望娘娘赦臣礼有亏!

  马金定:(花音摇板)

  马金定车辇内用目睁,我面前跪的是包拯。

  明知故问主意定,知情假装不知情。

  本后车辇问一声,下跪的官儿报上名。

  包 拯:(接唱)

  臣包拯到陈州去把粮放,望娘娘多康宁福寿无疆。

  马金定:(接唱)

  你既然奉圣旨去把粮放,见本后不让道所为哪桩。

  包 拯:(接唱)

  非是臣见娘娘不把道让,

  (塌板)

  为只为陈州地三载年荒。

  树无皮草无根百苗不长,老啼饥少哭饿实实可伤!

  州县官有本章奏明皇上,万岁爷龙位里细细端详。

  发皇粮命国舅前去施放,马国舅丧良心克扣皇粮。

  有张龙和赵虎告下御状,宋王爷听一言怒满胸膛!

  命为臣到陈州前去查访,才铡了马国舅与民除殃。

  万岁爷二次里又把旨降,命为臣去陈州救民饥荒。

  十保官催为臣急速前往,因此上出京去开仓放粮。

  马金定:(花音摇板)

  你把那放粮事一概莫讲,且把那十保官奏与娘娘。

  包 拯:(花音双锤带板)

  一保官王恩师延龄丞相,二保官南清宫八主贤王。

  三保官扫殿侯呼延上将,四保官杨元帅盖国忠良。

  五保官曹永昌皇亲国丈,六保官寇天官国家栋梁。

  七保官狄将军名夫上将,八保官吕蒙正智压朝纲。

  九保官吕夷简左班丞相,十保官文彦博协理阴阳。

  赐为臣珍珠伞站殿八将,又赐臣尚方剑镇压朝廊。

  哪一个不遵法克扣粮饷,先斩首再奏本后见君王。

  望娘娘开了恩放臣前往,叫为臣到陈州救民饥荒。

  马金定:(花音带板)

  开言来骂一声包拯奸相,拿你的十保官欺压娘娘!

  此一番上殿去拿本奏上,管叫你包黑贼仰面还乡。

  包 拯:(怒唱带板)

  我这里拿好言一一奏上,她那里恶森森辱骂忠良。

  有包拯难住在背街以上,耳听得手下人闹闹嚷嚷。

  内 侍: 孩子们!

  众 : 公公大人讲说什么?

  内 侍: 你看西宫娘娘借了昭阳正宫娘娘的全副銮驾,来在这大街市上,把个包黑子吓的头也不敢

  抬,眼也不敢睁,我们大家把他笑了哟!哈哈哈!

  众 : 哈哈哈!

  [王朝马汉等暗上。

  朝、汉: 原是这样,该死的狗头!禀相爷,銮驾有假!

  包 拯: 怎见得銮驾有假?

  王 朝: 他们手下人方才一处讲话被小人听见了,原是西宫娘娘借了正宫娘娘的全副銮驾,来在大

  街吓唬相爷来了。

  包 拯: 你可听得清楚?

  王 朝: 听得清楚。

  包 拯: 看得仔细?

  王 朝: 看得仔细。

  包 拯: 如此站起去!(起)王朝马汉禀道銮驾有假,莫非马娘娘要与马国舅报仇?大叫马娘娘!

  胆大的马金定!谁是你借了正宫娘娘的全副銮驾,来在大街辱骂忠良!这銮驾不打,令人

  可恼也!

  (唱带板)

  听一言不由人恶火朝上,骂一声狗奸妃太得猖狂!

  你兄长扣皇粮该把命丧,谁是你借銮驾辱骂忠良!

  叫王朝和马汉听爷细讲:打銮驾莫损坏花容粉妆。

  先打她杏黄旗霞光万丈,再打她珍珠伞耀日增光。

  王朝马汉尽管打,相爷不怕犯王法。

  九龙口里见圣驾,那怕万岁把头杀!

  王朝马汉你将这銮驾一齐打!

  [王朝等乱打介,马金定引内侍退下,王朝等追下,包下。

  马金定:(上)好打!哎呀好打!实想借来正宫銮驾辱骂包拯,不料被他看出破绽,将銮驾打成这般

  光景!国母降下罪来如何是好?哎!有了!不免扯乱凤衣,损毁花容,上殿奏贼一本了!

  (唱尖板)

  头上翡翠齐打乱,

  身上扯破龙凤衫。

  内侍带路上金殿,

  [王朝、马汉等追打,马同宫娥等跑下;包拯上。

  包 拯: 王朝马汉你们可打的热闹?

  朝、汉: 打的热闹!

  包 拯: 打的痛快?

  朝、汉: 打的痛快!

  包 拯: 去看奸妃到哪里去了?

  朝、汉: 上殿去了。

  包 拯: 哎呀不好!

  (唱带板)

  听说奸妃上龙廷,倒叫包拯吃一惊!

  把棺木抬在午门等,等爷上殿把本升!

  (白)王朝马汉将此事告知恩师与十保官,就说本相闯下大祸,上殿面君去了。

  朝、汉: 遵命!(下)

  包 拯: 正是:休怪本相把祸闯,有理不怕见君王!(下)

有关包公的历史故事本人曾有过专文,请您在我的博客查阅。

http://blogsinacomcn/gsm619

包拯包青天其人其事浅探

一、包拯其人及官职

包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原名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臣。“包公”、“包青天”、“包老爷”等等都是民间对他的亲切称谓。又因为他曾任天章阁待制一职,有“包待制”之称;因他面黑性直,又有“包黑子“的俗称。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包拯生于庐州合肥(即今安徽合肥)。他在贫困中度过少年,但他立志苦学,于28岁考取进士,相当于获得了步入仕途的首选资格。自此后,他由小小的江西建昌知县走上仕途。但此时包拯的父母双亲都已年老,又不愿随他离乡,他这个孝子便辞去宫职,回乡赡养双亲。直到十年后父母相继谢世,他才再入仕途,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此后先后在端州(今广东肇庆)、瀛州(今属河北)、扬州、庐州(安徽合肥)和池州(今安徽贵池)等州任职。后来又从知县、知府、监察御使、西北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直升到北宋首都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重要职务。仕途中虽有坎坷,但他官运还算顺达,朝廷对他也很是重用。

在他历任的官职中,监察御使是唐宋时代皇帝的耳目,这一官职由皇帝亲自任命,代表皇帝监察各级官吏,严肃整顿朝廷礼仪。因此,这一职务品位虽低,但权限却大。天章阁、龙图阎等十一阎是皇帝珍藏文书的地方,待制和直学士是宋朝时在官职之外加给文官的御号,相当于一种荣誉职称。这职称分为学士、直学士、待制三类,凡有此职称的,都是资历和威望极高的名流,主要职责是作为皇帝的顾问,参与朝庭议事,编修校订图书。枢密副使是包拯最高的职务。宋朝正规军都称为禁兵,这禁兵的调动权即归枢密院,枢密院由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执事,是重要的军事行政机关,直接受皇帝控制,可见其职的重要程度。

后代人们所听到最多的是包拯的开封知府一职。宋朝时,县及县以上的州、府等地方行政长官,大多是委派朝廷大臣担任的。开封是宋的都城,它的地位就比一般的府、州要高一级,担任都城知府的,都是地位很高、朝廷器重的官员。包拯即是以朝廷大臣的身份被委派担任开封知府一职的。由他的宫职,我们足以见得他在当时的名望和地位。

其实,据历史记载,包拯从58岁担任开封细府,前后也就不足两三年时间。但因为他是一步一个台阶走上来的,对地方民情了解很深,不论到哪一地为官,都能为平民百姓着想,廉洁正直,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严惩豪强,因而政绩卓著。他的英名和事迹广泛流传民间,成为妇孺皆知的“包青天”。

包拯晚年曾被拜为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中央的副部长,但他没有接受这一职位。宋仁宗嘉祜七年(1062年)包拯死于开封府,只活了64岁,死后溢号“孝肃”。包拯的儿子包意中年,包意之子又在幼年早逝,只有包拯与其妾所生的包筵为包家传宗接代,繁衍不息。

包拯留有《包孝肃奏议》十卷。包拯死后,他的门人张田收集整理成《包拯集》,该集除收入包拯奏议十卷外,还有《包拯家训》一篇,诗一首及有关包拯的传记、史料。

二、包拯的政绩史实

包拯的政绩史实,主要见诸《宋史》及包拯的门人张田所编《包拯集》中收录的171篇奏议。另外, 《庐州府志》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朱熹《五朝名臣宫行录》及后人为它公祠、包公墓所题写的碑记中也有零星记载。

包拯为官,真正能够为民众着想。在他看来,地方官与老百姓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他曾竭尽全力废弃贪宫,起用良吏,为民办事。他是封建官僚中为数不多的经常能够想到老百姓疾苦的清官。这一点从《宋史》中包拯传记即可看出,在他的《乞不用赃吏》和“家训”中也有充分体现。包拯任端州知州时,端州即以出产“端砚”而闻名,历任知州都利用职权之便,大量搜集名砚以贿赂朝中的权贵;但他到卸任时却“不持一砚归”。他任朝廷监察御史时,两眼专门盯着当朝大臣的不轨行为。宋仁宗宠姬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自称“国丈”,职显权大而为非作歹,包拯面对仁宗皇帝,怒目相斥,致使仁宗不得不免掉“国丈”的要职。当时不少大臣在惠民河堤上修筑花亭苑,致使河道淤塞不通,洪水成灾,百姓有家难归。包拯得知后,当即命令全部拆毁……这些事迹都见于史料记载,是完全可信的。

包拯在朝中任职时,不与人苟合,不装笑脸迎人,不交结私党,对仗势枉法的皇亲贵戚和官吏毫不留情,对贪官更是嫉恶如仇。人们都说包拯“笑比黄河清”(俗语说黄河水500年才清一次),又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谁也别想用财物他的“关节”,在贪官眼中,包拯即如阎罗王那样使人望而生畏。 但他对老百姓却极为同情。他每到一处,都打破百姓告状先要击鼓鸣冤的惯例,让老百姓直接进入公堂中诉,并明察秋毫,为百姓伸冤。

后人总结包公的政绩,归纳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谏言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廉洁清正”。在《孝肃包公遗像赞》中还写着这样的评语:“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放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三、包公故事的发展过程

包拯卓著的政绩有史为证。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老百姓对他们确实是妇孺皆知,烂熟于心。但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并不是件件真实,不少是近千年来人民出于对清官仰慕而进行的善意虚构,与包拯这个真实的人也就随着这些虚构的发展变化而传奇化、迷信化了。

包拯任开封知府时为民请命的事迹在他生前就已广传民间,有不少老百姓为伸冤而不远千里来开封府申诉。包拯死后这些事迹更是广为传颂。北宋后期,政治愈加黑暗,宋徽宗赵佶昏庸无度,奸臣蔡京操纵朝政。他们穷奢极欲,变本加厉地压榨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当然希望有包拯这样的清官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但“包青天”能耐再大,却死而不能复活。老百姓在盼望中把包拯神化,产生了包拯生前光明磊落、死后在阴曹地府掌管“东狱速报司”的传说。在老百姓心目中,“包青天”仍然在阴曹地府关心着民众的生死。在宋朝的话本小说中,已经出现了《合同文学记》、《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两种包公断案的故事。老百姓借助“包青天”死而又能“现身”的传说,表达对贪官污吏的仇恨,并希望以此对贪官污吏们有所震慑。在这一时期,作为清官艺术形象的包拯已经出现,虽然这一形象还不丰满,但也比较符合包拯的事迹,传奇色彩较淡。

到了元朝,蒙古贵族统治者更是实行高压政策,社会混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更加尖锐。元朝的文化艺术以杂剧为主,杂剧作家们在文网严设的境遇中,不敢直陈当朝的昏庸与腐败,只好采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用历史的题材来表现和讽喻现实,创作了大量这类杂剧。在现存的百余种元代杂剧中,有关包公的戏就有13种之多,其中公案戏的的比例最大。在这些包公戏中,包公的盾官形象得到了充分地表现,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灰阑记》、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等等,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可以说是元杂剧的上乘之作,包公不畏权势,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已相当突出。除此之外,民间口头说唱艺术中,也有许多有关包公的故事广为流传。

明代,是包公故事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时代。包公故事的内容不断增加,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从戏曲到说唱词话直到小令、诗词中都有包公题材。由于明代封建迷信盛行包公故事中荒诞不经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作品中的包公形象已经人神合一、包公成了“文曲星”下凡,有“日断阳间夜断阴”的本事,戏曲或说唱词话中包公所处决的大多是皇亲贵族。距今四百余年的明万历年间,有人把民间流传的包公传说和故事攫集起来,汇编成《龙图公案》, 即现在还能见到的《包公案》。这本汇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推理小说, 比我们熟知的英国《福尔摩斯探案》、〈美国莫尔街凶杀案》等著名推理小说要早二百多年。《包公案》共收包公故事和传说一百则,书中把不同朝代、 不同地点发生的事全都经过演绎后加在包公的身上。这些案例都是大案、要案、奇案。包公所采用的断案手段一个比一个高明神奇。如书中的包公用微服私访、做梦预兆案由、 借助神鬼力量的提示等方法明断差案, (这些方法,在电视连续剧中都有所著现。)包公的形象已经完全神化了。虽然如此但《包公案》书中的色公不轻信一面之辞注重实际调查和取得证据,注重分析推理和逻辑判断这一点,使这部书读来引人人胜,劝包公故事的继续流传来说是功不可没的。

清朝咸丰年间, 有人在《龙图公案》的基础上,去掉书中的唱词,把它改编成纯粹的散文话本。 至今仍然拥有不少读者的《三侠五义》正是清代石玉昆根据这类话本改编而成的。 清末人俞馏后来又将《三侠五义》修改增删, 取名《七侠五义》流传至今。 电视连续剧《包青天》片首歌中所唱的“七侠五义流传在民间”及歌词的“七侠”和“五义”正出于此。 以笔者拙见, 剧中多数故事也是出于《七侠五义》。

新中国成立后, 以包公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在舞台上同样大放光彩。无论秦腔、京剧、越剧还是豫剧都有包公戏。戏曲爱好者所熟悉的《铡美案》、《包公赔情》等都是各剧种的传统曲目。许多包公戏还被录制成磁带、 唱片。不过这些剧经过新中国艺术家们的加工创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包拯的形象更加符合他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不畏权贵、不彻私情的真正清官品性。

祝您健康快乐每一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986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