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从某种层面上定义了我们是谁。它包含 态度、思想、行为和情绪 在内的综合特征,以及我们与人交往、和周围世界接触中如何表达这些特征。人格中的一部分是遗传的,一部分是由生活事件和经历塑造的。如果某些人格特征变得过于死板和僵化,就会发展为人格障碍。
患有人格障碍的人有着 长期存在的稳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这些模式不同于社会认为的通常或正常。有人格障碍的人性格僵化,应对能力较差,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工作和社交功能受损,会经历很多生活困难和痛苦。
焦虑症患者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无法控制;而人格障碍患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也不相信自己有什么需要控制的。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有障碍,有人格障碍的人通常不会自己寻求治疗。
人格障碍是最常见的严重精神障碍之一,经常与其他精神疾病一起发生,如物质滥用障碍、情绪障碍(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和焦虑症。据估计,世界上 10%到13% 的人患有某种形式的人格障碍,多达 一半的临床精神病患者 有人格障碍。
大多数人格障碍开始于青少年时期,这是人格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因此,几乎所有被诊断为人格障碍的人都在18岁以上。
一些人格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障碍,在女性中更常见;而另一些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在男性中更常见。许多监狱里的人也有某种人格障碍。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是美国公认的精神疾病的标准参考书,它将人格障碍分为三大类,每一类中包含几种人格障碍类型。
这类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比较古怪,会经历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包括:
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偏执是这种障碍的特征。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对他人有持续的不信任和怀疑。他们认为其他人试图贬低、伤害或威胁他们,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爱人等。在美国,该障碍影响了23%到44%的成年人。
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有这种障碍的人对社会关系很疏远和冷漠。他们通常是孤独者,喜欢独自活动,可能专注于内省和幻想,很少表达强烈的情感。患者中男性略高于女性。
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有这种障碍的人会表现出不寻常的思维、行动和外表。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会有奇怪的信仰,而且往往非常迷信。
此类患者通常有强烈、不稳定的情绪、扭曲的自我形象,他们的行为表现比较冲动、戏剧性、混乱,甚至违法。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该类患者有时被称为“反社会者”或“精神病患者”。这种障碍以鲁莽、不负责任和好斗的行为为特征。患者通常表现为漠视他人,无法遵守社会规则。患有这种障碍的人经常犯下严重的罪行,并且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悔意。与其他大多数人格障碍不同,该障碍往往在儿童时期就出现了(大多数人格障碍直到青春期或成年初期才变得明显)。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这种障碍的特征是情绪不稳定、自我形象差、人际关系混乱和冲动行为(如性乱交、滥用药物、过度消费和鲁莽驾驶)。
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有这种障碍的人很肤浅,经常寻求关注。他们经常非常戏剧化,幼稚的,过度情绪化。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此类障碍的患者有一种夸大的优越感,一种对成功和权力的迷恋。然而,这种专注是由脆弱的自尊推动的。他们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缺乏同理心,需要得到持续的关注和认可。
此类障碍的患者通常都很紧张、焦虑、害怕/恐惧。包括:
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此类患者倾向于避免社交接触。这种行为并不是想独处的结果,而是由于过分担心尴尬或尖锐评判。因为害怕被拒绝,他们经常错过许多有价值的社会经历。
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这种障碍的特征是依赖和顺从,需要不断的保证,感觉无助,无法做出决定。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会和另一个人非常亲近,并努力取悦那个人。他们倾向于表现出被动和执着的行为,害怕分离。
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这种障碍的特征是完美主义、缺乏灵活性、有控制欲、有秩序,并且非常害怕犯错。这种恐惧常常导致无法做出决定、难以完成任务以及对细节的专注。
人们可能有多种人格障碍的混合症状。目前, 我们更推荐从不同的人格角度来综合分析一个人的人格组织在某些方面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可能并没有严重到成为一种障碍。
人格障碍是精神障碍中最不被人们了解和认识的一种。 遗传和环境 在人格障碍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大约50%的人格障碍是由 遗传因素和家族史 引起的。例如,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更有可能有家庭成员也有人格障碍;而家族抑郁史可能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或强迫症的风险因素。
虽然对人格障碍的研究很有限,但没有一项研究能够证明一个人天生就有人格障碍。正如许多其他精神障碍的情况一样,人格障碍的发展倾向(易感性)可能是遗传的,而不是障碍本身。当有什么东西干扰了健康人格的发展时,障碍就出现了。遗传易感性可能使人们更容易患上这些疾病,而经验和其他环境因素可能是人格障碍发展的触发因素。
童年创伤史、言语虐待 与人格障碍之间也有显著的联系。一项研究发现,遭受过言语虐待的儿童在成年后出现边缘性、自恋、强迫症或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是常人的三倍[1]。
人格障碍可能发展为一种应对困难或高压的方式。例如,一个儿童时期被虐待或忽视的人可能会发展出人格障碍,作为一种方式来应对周围存在的痛苦、恐惧和焦虑。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人格障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的。一个人不会突然“患上”人格障碍。
另外 儿童对光、噪音、纹理和其他刺激的高敏感性 ,也与某些人格障碍有关[2]。
症状因人格障碍的类型而异,从轻微到严重不等。
人格障碍的某些症状可以分为两类: 自我认同和人际功能。
自我认同问题包括:
不稳定的自我形象
矛盾的价值观、目标和外在;
人际关系问题包括:
对他人不敏感(没有同情心);
与他人难以建立边界;
矛盾的、冷漠的、过度情绪化的、虐待的或不负责任的关系模式;
理解人格风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区别很重要。一个害羞或喜欢独处的人不一定是回避型或类分裂型人格障碍。人格风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区别通常可以通过评估一个人在某些领域的人格功能来确定,包括:
工作
关系
感受/情绪
自我认同
现实感
行为和冲动控制
专业的评估一般要先进行病史和体格检查,综合各种测试,如x光和血液测试,以排除导致症状的其他可能的医疗状况。如果没有发现导致症状的生理原因,就通过专业面谈和评估工具来评估一个人是否有人格障碍。专业人士会根据患者对症状的描述以及对患者态度和行为的观察作出诊断。
总体来说,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影响社会功能、工作、学校和亲密关系长期的、普遍的行为模式;
影响以下四个方面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思想,情绪,人际功能,冲动控制
这种行为模式的开始可以追溯到青春期或成年早期;
无法用任何其他精神障碍、药物使用或医疗状况来解释的行为模式;
鉴别诊断
专业人士在诊断的时候通常要做鉴别诊断以排除导致相同症状的其他障碍或医疗状况。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困难的。因为人格障碍通常与其他精神疾病并存。一个符合一种人格障碍标准的人通常也会符合一种或多种其他人格障碍的标准。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约85%的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患者也至少符合另一种人格或情绪障碍的诊断标准。
人格障碍患者可能不会自己寻求治疗;因此,许多人得不到治疗。未能寻求治疗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许多人格障碍患者可以在社会中正常运作,超出他们的障碍的限制。
大多数人格障碍都是持久的、冷酷的,很难治愈。然而,治疗可以帮助缓解很多人格障碍的一些糟糕的症状。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循证治疗被发现对人格障碍有效。
治疗目标 围绕以下几点:
减少主观痛苦和焦虑、抑郁等症状;
帮助人们理解导致自身问题的内在方面;
改变不良适应和社会不良行为,包括鲁莽、封笔、缺乏自信和脾气暴躁;
改变有问题的人格特征,如依赖、不信任、傲慢和控制欲;
心理治疗如动力学治疗着重强调潜意识,在潜意识里,那些让我们无法直视的痛苦的感觉、冲动和想法都被隐藏起来了。还有CBT、DBT、MBT、心智化治疗和家庭治疗等。
治疗方法因障碍类型而异,但 心理治疗/咨询是治疗的主要形式 。通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理解自己痛苦的所在,理解自己认知行为模式的成因,评估错误的思维模式,并逐渐形成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 药物 可用于治疗可能出现的极端症状。可能使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和稳定冲动的药物。
其他应对技巧
不断学习:了解相关知识,主动学习障碍成因、治疗策略等。
积极治疗:主动参与到整个治疗过程,制定目标,遵循专业人士建议。
自我保健:有规律的锻炼、饮食和睡眠可以帮助预防情绪波动,控制焦虑、压力和抑郁。
如果不治疗,人格障碍会导致巨大的个人和社会成本,包括失去生产力、住院、严重的情绪问题,进监狱。人格障碍患者也通常有酗酒、吸毒、暴力问题,有自毁行为、自杀风险。
目前,还没有预防人格障碍的已知方法,但许多相关问题会通过专业治疗而减轻。一旦出现症状就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减少人格障碍对个人生活、家庭和友谊的破坏。
由于人格障碍患者通常不遵循治疗建议,因此很难准确评估预后。
参考文献
1Johnson JG, Cohen P, Smailes EM, Skodol AE, Brown J, Oldham JM Childhood verbal abuse and risk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during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 Compr Psychiatry 2001;42(1):16-23 doi:101053/comp200119755
2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hat causes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10 https://wwwapaorg/topics/personality-disorders/causes
一、情感障碍的定义及特征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情感活动与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脑皮层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包括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机能。网状结构在情绪的构成中起着激活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唤醒是活跃情绪的必要条件,它能够降低或提高脑的积极性,加强或抑制对刺激的回答反应,人的情绪色彩和情绪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状结构的状态。动物实验表明边缘系统含有最高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并对情感活动的调节有着重要作用。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情感障碍的基础是皮质与皮质下部神经过程的紊乱,情感的改变与代谢障碍有关,特别是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障碍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倒错、表情倒错是由于其大脑皮质出现弥散性抑制,而引起情感调节方面障碍的结果;情感淡漠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功能衰退的结果,或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部的抑制。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癔症患者的情感脆弱、强制性哭笑及易激惹与大脑皮质活动的破坏或减弱相关。躁郁症中的抑郁发作可能是缺乏中枢儿茶酚胺,主要是缺乏去甲肾上腺素及活性减低所致;躁狂发作可能为儿茶酚胺过多,受体部位的去甲上肾腺素活性增强所致。
二、情感障碍的分类
情感障碍通常分三大类:病理优势情感;情感诱发障碍;情感退化。
1病理优势情感
病理优势情感是指在病态的精神活动中居于显著优势地位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客观刺激的强度和性质不相关,与病人的内心体验有一定联系。
(1)病因
情感高涨:常见于情感性障碍中的躁狂症;若情感增高的程度从轻度愉快、高兴到最高程度的极乐、狂喜,并带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即销魂状态,可见于癫痛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欣快: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情绪低落或抑郁: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症、更年期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焦虑、惊恐发作:可见于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广场恐怖症、病症、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恐怖:以恐怖性神经症为突出,也可见精神分裂症的早期。
(2)特征
情感高涨:指病人的情感活动在长时间内持续增高,表现得欢欣喜悦、轻松愉快、自我感觉良好,显得忙碌、精力充沛,谈话时手舞足蹈,笑逐颜开,表情生动,联想丰富、话多、夸大、声调高昂,兴趣广泛,对什么都感到乐观,好像从无什么忧愁和烦恼。但病人此时易激惹,稍不如意即勃然大怒,或遇伤心事马上哭泣流泪,可在瞬间恢复如初。它往往与思维奔逸与活动增多同时出现,构成躁狂状态。
情感高涨增高的程度从轻度愉快、高兴到最高程度的极乐、狂喜或消魂状态,极乐状态下自觉良好,若逢大喜,并无思维奔逸或动作增多,可有轻度意识障碍。
情感高涨包括以下三种症状:
躁高涨。以持续的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症状,并伴有思维奔逸、自负夸大、动作增多、行为轻率、注意力涣散、性欲亢进等症状。其情感高涨具有感染力和共鸣性,与内心体验协调一致。此病有反复发作倾向,间歇期精神正常。
癫痛性精神病。此类患者可有情感高涨症状,情绪增高所表现的愉快感达到极乐消魂状态,自觉良好逢大喜,但内心体验与不符合周围环境,言语虽然增多,但不连贯,无感染力,有轻度意识障碍。既往患者长期有反复发作的癫痫病史。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此类患者往往有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史,在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时或使用之后,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及异常情绪,从恐惧到销魂状态。同时还常伴有丰富生动鲜明的幻觉,以及躯体和精神依赖症状。
欣快:通常指在脑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快乐心情,患者自觉良好、幸福、面部呆傻、愚蠢、幼稚,无丰富的内心体验,显得单调刻板,引不起正常人的共鸣。
情感低落或抑郁:指负性情绪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高。它与情感高涨相反,患者心境抑郁、悲观厌世、整日杞人忧天、了无兴趣、自我评价过低,有度日如年之感,常自责、出现自杀念头和企图。情绪低落常伴有思维缓慢、言语及动作减少,意志下降,反应迟钝。这种心情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其病症有以下两种:
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在器质性脑病中,如脑动脉硬化导致的精神障碍、肝性脑病等,欣快是情感障碍的一个常见症状,患者自觉良好、幸福,有浅薄的诙谐、戏谑行为,因为记忆智能受损,给人以愚蠢幼稚的感觉和呆傻,其精神症状往往具有可逆性,随原发疾病的好转而消失。
精神分裂症青春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器质性病理基础不明显,精神症状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不协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情做作,情绪欣快,动作幼稚,兴奋冲动,片断的幻觉和妄想。此类患者病程长,预后较差。
焦虑、惊恐发作:焦虑(anxiety)指在缺乏充分根据或明显客观因素的情况下,过分严重的估计自身状态或周围环境,担心自身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患者感到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忧心忡忡,以致搓手顿足、唉声叹气,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安。也可伴有心悸、出汗、四肢发冷及胃肠功能失调的症状。
其病状有以下几种:
双相情感性障碍抑郁相。以持续的情感低落、思维迟钝、活动减少及意志减退为本病主要特征。表现了无兴趣、愁眉苦脸、悲观厌世、自觉生不如死、精力减退,常自责自罪、消极自杀等,具有昼重夜轻的特点。患者对病态毫无自知力,症状不因环境的改变而好转。
更年期抑郁症。起病缓慢,先有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全身不适、早醒、内分泌衰退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焦虑抑郁、紧张恐惧,但思维和运动抑制不明显。部分患者有自罪、疑病、虚无妄想及严重的消极行为。
反应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中,有一类在精神创伤下一个月左右,情绪低靡、沮丧、兴趣降低,内疚或抑郁,可伴有焦虑、紧张或激越情绪为其特点的反应性抑郁状态。患者的整个精神活动集中于创伤性体验,只要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情景,均易引起患者的情绪反应,就算时过境迁,仍有“触景生情”之感。由于环境的改变症状常可好转。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精神分裂症残留期,因为心理因素、精神药物及内源性因素等,可出现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呆滞、衰弱、被动及企图自杀,感觉孤独、茫然,思想散漫、阻塞,常与一些空洞、虚无的观念纠缠,情感与思维、行为及环境不协调,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善。
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抑制症状常在脑器质性或躯体疾病后发生,表现为焦虑性抑郁,无明显思维抑制,常有疑病念头,症状具有波动性,通常随躯体疾病的好转而消失。
惊恐发作:突然的、自发的、难以理解的惊恐体验、恐怖、焦虑,伴有呼吸困难、头晕、心悸、濒死感等躯体症状。
焦虑症。焦虑症分为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是指原因不明的突发性紧张、恐惧、濒临死亡,伴有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呼吸困难、胸痛、震颤等,发作时间较短,大多不超过60分钟,发作后正常。广泛性焦虑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原因不明或对象不明和内容的恐惧、紧张,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
抑郁症。抑郁症常伴有焦虑或惊恐发作,但其焦虑和其严重的抑郁症状并存,以抑郁、自罪、悲观、绝望、兴趣低下、能力下降、消极为主,抗抑郁剂疗效不错。
强迫症。此病可伴有焦虑及惊恐发作,但是在强迫症状即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时,患者感到痛苦而焦虑、恐惧、紧张等,通常随强迫症状的好转而消失。
恐怖:病人遇到特定的境遇或某一事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怖的心情。明知这种恐怖感是不正常的,却摆脱不了。恐怖的内容有:如怕脏、怕空旷的广场、怕见人、怕脸红、怕上学等。
恐怖症。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惧害怕的对象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常见者有动物、高处、广场、闭室和社会活动等,有回避行为,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明知恐怖不合理,却反复呈现,控制困难。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在妄想、幻觉的支配下,可出现恐惧、害怕等,但对象不明确,无自知力。
2情感诱发障碍
情感诱发障碍是指情感始动功能失调,受到刺激时情感易于诱发或诱发困难。
(1)病因
易激惹:患者的情绪容易激惹、愤怒、稍遇刺激勃然大怒,激怒,易与人发生冲突。常见于躁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
病理性激情:患者诱因不明显或在心境恶劣的背景上,突然发作,极强烈,为时短暂的暴怒情绪;并由此产生残暴的冲动行为而严重伤害他人,发作时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事后可能出现遗忘。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障碍。
情感脆弱:指患者易伤感,因轻微的小事而哭泣或兴奋激动,不能自我克制。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癔症、神经衰弱。
情绪不稳:指患者情绪极易变动,从一种情绪很快转变为另一种情绪。情绪不稳定、不持久,可无外界诱因,时而悲伤、时而快乐、时而自责或时而抱怨等,有时暴怒、吵闹、漫游或自杀,并无故打人骂人。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酒精中毒、人格障碍。
强制性哭笑:在没有外界诱因而突然爆发的、无法自行控制或带有强制的哭笑,患者表情愚蠢、奇特、内心体验缺乏。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感迟钝:患者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表现较平淡,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也缺乏。多以细微的情感逐渐丧失为主。如不体贴亲属、不关心同志,不认真工作,表情不鲜明生动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期及痴早。
情感麻木:在长期情绪压抑状态下(如长期拘禁)或突然遇到紧急情况时相应的情感体验缺乏。表现既没有恐惧,也没有痛苦、麻木不仁。多见于反应性精神障碍、癔症。
(2)病状
躁狂症。躁狂症患者由于情绪的不稳定,有明显的易激惹性,愤怒和敌意,患者可因小事或因要求未满足而勃然大怒,甚至伤人毁物,怒不可遏;但通常片断即逝,化怒为笑,若无其事,事后仍然欣然自得。
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高血压病初期可出现脑衰弱综合征,表现情绪不稳,因素不明显的情绪易激惹,但同时可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心前区不适以及睡眠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伴发的精神障碍可表现情绪不稳、急躁、激动、易激惹等,其激惹性并没有特异性,但往往具有代谢率增高的躯体症状及甲状腺肿大。
神经症:指精神活动能力降低、情绪波动与烦恼,体感不适增加,其易激惹性由于精神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所致,但有自知力。
病理性激情。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如癫病所致精神障碍可出现病理性心境恶劣,不明原因下突然出现情绪低沉,易激惹、焦躁、紧张、不安、恐惧,对周围种种都感不满,抱怨别人对自己不好。有时暴怒,极残忍的攻击他人。通常发作数日或数小时。
反应性精神障碍。由于突然和剧烈的精神刺激,而出现急性心因反应,在轻度意识障碍下,表现出动作杂乱而无目的性,冲动伤人行为,情绪紧张、恐惧,可以出现片断的幻觉及妄想。但持续时间较短,意识障碍的程度若有波动,临床表现也随着变化。
情感脆弱。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情感脆弱是早期脑动脉硬化最典型症状,患者表现控制情感的能力减弱,极易伤感及激惹,或无故地忧虑抑郁、苦闷或悔恨。疾病逐渐发展,在智能障碍明显的阶段,上述情感障碍也相应加重,明显地表现为情感脆弱、不稳、欣快或呆滞,或出现强制性哭笑。
癔症。癔症患者常因小事而表现哭笑、喊叫、吵闹等,情感转变迅速,具有暗示性。
神经衰弱。患者因兴奋性增高,易激动,常因小事情即可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易激惹、易伤感,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悲痛落泪,忧伤沮丧。还可出现易疲劳或衰竭,并伴有躯体和神经精神症状等。
情绪不稳。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期患者经常表现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有时出现焦虑、惊吓或恐惧,有时对周围漠不关心,兴趣减退,但通常均较肤浅,易变动。同时此类患者还具有脑器质病理基础和器质性躯体症状及体征。
酒精中毒。在急性酒中毒患者中,由于一次性饮酒过量,患者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情绪易激惹和不稳定,言语增多,重复,有夸大成分,大声辱骂对平时不满意的事,有攻击行为;此时口齿含混,手唇震颤,走路不稳,面部潮红,心率增快。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情感不稳定,易激惹,易增强或低落,有的对人情感肤浅,甚至冷酷无情。人格障碍通常早年开始,人格严重偏离正常、不协调;行为目的和动机不明确,行为大多受情感冲动的影响,对人格没有自知力,不能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矫正困难、预后不良。
强制性哭笑。脑功能硬化性精神障碍。此类患者早期多诱因不明显逐渐出现类神经衰弱的症状,同时伴有情绪不稳;随着疾病的发展,智能可能受损,情感症状加重,出现强制性哭笑。本病症状具有波动性,躯体检查有脑动脉硬化征兆,同时血胆固醇和血脂高于正常范围。
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疾病,起病年龄多在儿童或少年,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早期即有明显的人格和情感改变及维体外系运动障碍。表现震颤、肌张直、“面具脸”、强制性哭笑。体格检查有色膜素损害、肝损害和血清钢氧化酶活性降低。
麻痹性痴呆。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大脑而引起的一类慢性脑膜炎,可出现神经系统、躯体和精神等方面的症状。在疾病的发展阶段情绪多不稳定,有的表现情感脆弱和强制性哭笑。精神分裂症。情感迟钝淡漠,情感反应不符合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同时患者还具有思维联想障碍。幻觉、妄想、意志减退和行为退缩。青壮年多发病,病程迁延,无脑器质性症状和体征。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障碍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常见症状之一。部分患者可表现情感迟钝,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也可伴有智能减退和人格改变。这类患者可通过躯体和实验室检查以确诊相应的脑器质性疾病。
情感麻木。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遭受剧烈精神创伤后而出现急性心思反应,部分患者表现僵住不动,运动抑制,情感没有反应,呆若木鸡,甚至对痛觉刺激也没有反应。其病程一过,复发少。
癔症。有些癔症患者由于夸张与做作,表现闭目不动、呼之不醒、推之不动,似乎相应的情感体验缺乏,没有恐惧和痛苦感。但这类患者以往有癔症发作史,遇到刺激还会有类似发作。
3情感退化
患者的情感变得极幼稚或衰败称为情感退化。
(1)病因
情感幼稚:是指患者的情感缺乏节制,极易流露出来,如同小孩一般表现。患者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而强烈,稍遇刺激则嚎陶大哭或暴跳如雷,而稍加安抚则破涕为笑。患者由于大脑皮质的控制能力减弱,其情感活动易受本能支配或直觉的影响,而缺乏克制和理解能力,且很容易流露出来。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癔症、痴呆患者。
情感衰败:是指患者对各种事物逐渐丧失自己的内心体验,带着傻笑的面容或毫无表情,通常外界刺激很难引起情绪反应,对于重外界干扰可有些愤怒或回避反应。是整个精神活动衰退的一部分。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型或痴呆患者。
(2)鉴别诊断
①情感幼稚。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青春型患者,可出现情感幼稚表现,表情喜怒无常,忽哭忽笑,易受外界刺激干扰,时而冲动兴奋、打人毁物,时而乱跑,学鸡鸣狗叫,如同三岁儿童;同时具有思维零乱、破裂,行为愚蠢、奇特,有片断幻觉、妄想,也可有性欲亢进意向倒错,病程进展较快,人格逐渐衰退。
瘟症。这类患者本身性格就有强烈情感生和情感多变性,情感活跃、生动、肤浅、幼稚,情感反应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部分癔症患者可表现童样痴呆症状,患者自称为儿童,其谈话声调。内容、表情、动作都和儿童一样,表现十分幼稚、顽皮。似乎好像痴呆状态,但患者实际上并无智能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脑部长期的器质性病变,可出现痴呆综合症,表现为全面的智能、记忆的衰退和人格改变,智力和记忆障碍是痴呆突出表现;人格改变主要表现在性情急躁易怒、多疑,伦理道德观念减退,行为愚蠢,情感淡漠,幼稚、欣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②情感衰败。
精神分裂症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病程不断进展,精神症状日益加重,以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为主,表现性情孤僻、意志活动低下,情感淡漠以至衰败,整日傻笑,对任何刺激无动于衷,思维贫乏,丧失社会功能。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患者,由于智能减退、人格改变,表现社会功能衰退,孤僻、退缩、自语、傻笑,对外界刺激缺乏内心体验。此类患者有脑部器质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分类:
精神分裂症 、狂躁抑郁性精神病 、更年期精神病 、偏执性精神病 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配合治疗。
还有不少人爱把神经病与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病等同起来,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你有神经病。其实是个误区,神经病和精神病是区分开来的,精神病属于心理疾病范围,神经病属于器质性病理范围。
了解精神病的各大症状,可以有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精神病的治愈率。
(1)思维破裂。患者思考问题时没有中心,第1个念头和第2个念头之间缺乏任何联系,讲话时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有头无尾,缺乏条理。医生完全无法与思维破裂的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和进行医疗检查。
(2)情感障碍。对亲人疏远、冷淡,甚至敌对。对一切事物表现冷淡,漠不关心,整天闷坐,胡思乱想。情感障碍明显的患者完全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严重影响进食、睡眠和休息,对患者自身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3)幻觉妄想。幻觉中以幻听为多,患者听到空中或房上有人对她讲话,或听到一些人议论她。患者的行为常常受到幻觉的影响,甚至服从幻觉的“指令”做出一些危险动作。幻觉妄想可导致突发行为改变,会突然出现自杀、自伤、冲动、出走、无自知力等精神症状。
判断方法:
鉴别心理问题与精神病
心理障碍几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这些由于现实问题所引起的情绪障碍,成为心理障碍。像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往往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假如通过这些调节方法仍无效果时,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于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以及人格问题等,还适用于心理生理障碍(即心身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普通人也存在不承认自己有病现象,所以不能把缺乏自知力和不承认自己有病作为确定精神病的依据)。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积极配合,及早到医院治疗。
还有不少人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别人:“你有神经病”。其实,神经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这些病变往往有明显疼痛、麻木、感觉丧事、瘫痪等症状或/和神经系统定位的体征,并可以通过医疗仪器如脑CT、MRI等找到病变的位置。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脑炎、脑膜炎、脑囊虫症、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肿瘤、重症肌无力等。患者应去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寻求诊治。
心理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在严重心理问题之上还需要判断区分严重心理问题和精神病区别,其中若是属于精神病范畴需要由具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医生提供专门的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
在心理学界与精神病学界有普遍公认的判断病与非病三原则,即:
第一、是否出现了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或妄想;
第二、自我认知是否出现问题,能否或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疗;
第三、情感与认知是否倒错混乱,知、情、意是否是统一,由此社会功能是否受到严重损害(即行为情绪是否已经严重脱离理智控制)。
重点在于对幻觉妄想与情感是否倒错混乱两个方面,对于是否有自我认知的判断应是在这两个重要判断基础之上。
鉴别神经症与精神病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临床上一般采用百合清脑静神剂治疗。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 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患者虽有多种躯体的自觉不适感,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2] 。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内外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知觉、意识、情感、思维、行为和智能等障碍的一类疾病,特点是心理状态的异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精神症状。如错误的判断时间、地点、人物;觉察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躯体的存在;感到自己的言语思维、行为不由自己支配而由外力支配;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病人却感知有;病态的、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因而是与事实不符合的错误的想法,但患者却坚信不移,不能以亲身体验与经历加以纠正,淡漠、不关心周围的一切等。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些人常将精神病与神经症混为一谈,其实二者也是不同的。人们常说的精神病多指重性精神病,神经症是一组轻度精神障碍,主要区别如下:
(1)病因不同: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是“受刺激”后得的,其实直到今天精神病学的研究仍认为大多数精神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的疾病。当然,某些精神病人发病前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更多的与患者的内因有密切的关系。人生在世都可能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患精神病者究竟是少数,有些病人在发病前并无任何精神刺激。所以,精神刺激只是发病诱因,而非发病原因。恰恰相反,神经症一般由现实或幼时创伤性心理致病因素引起发病的。
(2)分类不同:提起精神病,人们总认为有文武的两种,其实不然,精神病为数最多的是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说到神经症,人们就会把它与神经衰弱等同起来。实际上,神经症不是一个疾病单位而是一组精神障碍,它包括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疑病症、神经衰弱和人格解体神经症、躯体化障碍、职业性神经症(即知识分子的职业病—书写痉挛综合征。其特点是:凡是从事书写工作时手指发生功能障碍,而做其他工作时则完全正常。此症好发于作家、画家、教师、编辑、绘图员、秘书等长期用手做精细动作的人)。
(3)临床表现不同: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异常没有认识,因此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看病;而神经症除癔症外,没有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等)对他的心理状态的异常有认识,因此有患病的感觉,主动求医。精神病的行为改变有时超过了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如无故挤眉弄眼、作鬼脸,吃些不能吃的东西:肥皂、污水等。行为不可理解,不知道动机目的何在;而神经症的行为改变通常仍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如恐惧症患者对某种物体或处境,害怕和恐惧,常采取回避行为;强迫症病人具有不安全感,于是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床下是否藏着小偷;神经衰弱病人容易激动,为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气等。
(4) 治疗方法不同:精神病必须坚持精神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甲硫哒嗪、氯丙嗪、维思通、奋乃静、舒必利、氯氮平、阿立哌唑、启维等);抗抑郁药(百忧解、赛乐特、吗氯贝胺、马普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等);抗躁狂药(碳酸锂、卡马西平)抗焦虑药(安定、氯硝安定、阿普唑仑等)。神经症的治疗却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实施,正象外行人自作主张给亲友或自己服药,不能正当地称为药物治疗一样。求神拜佛也有可能对病人产生好的心理作用,但不能说这是一种心理治疗。既然目前不知道精神病的病因,所以目前使用精神药物是很盲目的,产生的副作用非常大,治疗效果不明显,没有特效药。
综上所述,神经病是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表现为感觉、运动的异常。而精神病和神经症均为心理状态的异常。一般地说,精神病的异常明显,神经症的异常较轻;精神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就医,而神经症患者有病感,主动求医。
精神病与神经病区别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常常存在一种错误的概念,就是把神经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每当听到人家说“神经病”,马上就会想到“疯子”、“傻子”。其实,精神病和神经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不能混为一谈。
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简称。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并可以通过医疗仪器找到病变的位置。常见的神经病有:脑炎、脑膜炎、脑囊虫病、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肿瘤、重症肌无力等。患者应去神经科寻求诊治。
然而神经病与精神病之间有时也存在着联系,例如脑炎、脑肿瘤、脑外伤、癫痫等神经科患者常伴有精神症状,有的还以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但结合病史及全面躯体检查,鉴别它们是不困难的。神经病应去脑系科诊治,而精神病则应去精神病专科医院诊治。
心理障碍是属于心理方面存在问题,使人在思考问题和行为上存在偏差,不能与正常接轨,会被人认为偏向。而人格障碍则是包括心理以及生理方面都存在偏差,不单是思想有别与一般人,而且身体发育和个人认知以及行为上都可能存在偏差,是较心理障碍更为严重的障碍性质,极为严重者甚至会发展成仇视社会、仇视人类的严重行为。
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人格障碍有时与精神疾病有相似之处或易于发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态。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灾难性生活体验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变。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篇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关于人格障碍流行学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某些机构如监袱、福利部门中的发病率高;Langer和Michael认为最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发生率较最高层大三倍;Leightons则认为社会秩序混乱地区的发生率较安全地区的总发生率大三倍。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制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有些人在一定的固定模式下生活久了,就出现了人格障碍,一旦要跳出这样的固定思维,就会导致精神出现一定的混乱,甚至崩溃,目前对于人格障碍解决方法还是有很多的,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人格障碍的相关知识吧。
人格障碍最好的解决办法
人格障碍不解决是不行的,那么人格障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人格障碍患者很多都不合群非常孤独,一定要把认知能力提高,了解清楚严重内向以及不合群的危害性,做好投入心理的训练来达到好的纠正作用。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要提高探究能力,让一些良好的情感提升,一些兴趣爱好可以让淡漠的人格给调整过来,让人格障碍问题慢慢的消失。
当出现人格障碍后一定要把自恋型人格给纠正好,可以把自己一些令人讨厌的特征以及别人对自己一些不好的评价给写下来,再慢慢的改正。很多人格障碍的患者自我中心观念是非常强的,不懂如何去爱他人,只有学会这件事情才可以了解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非常正确的决定,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关心他人的行为就非常重要,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对他人多一些爱心,那么自恋症状就能有所减轻。
人格障碍和正常人的区别
人格障碍和正常人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人格障碍和正常人的区别有哪些呢?
如果是强迫型人格是很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典型表现是过分追求完美。强迫型人格患者总是有一种不安全感,经常会处于紧张或者焦虑状态。这类人群常常思虑过多,很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一旦感觉别人在怀疑自己,就会觉得非常不安。这类人行为循规蹈矩、小心翼翼,害怕变通,给人刻板、僵硬的影响,正常人可能也有相关情况,但没有这么夸张。
如果是依赖型人格。依赖型人格也叫做虚弱人格,典型表现是缺乏自信和独立,他们常常轻视自己,感觉无助无能。这种类型的人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不喜欢竞争,害怕交易,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正常人能够独立坚强起来。
人格障碍真实案例
人格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那么人格障碍真实案例是什么呢?
人格障碍真实案例有:蔡斯称,从她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即1937年,她的继父对她实施了侵犯,而她的母亲对她进行了12年的精神虐待。作为一个成年人,蔡斯为了养活自己,做房地产经纪人的时候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去看了精神科医生,发现有92种截然不同的性格。
最小的是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名叫羊排。另一位是Ean,一位100岁的爱尔兰诗人和哲学家。这些人格中没有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作对,而且似乎集体意识到彼此。她称人格为军队。
因此蔡斯和她的治疗师一起写了《当兔子嚎叫时》这本书,并于1987年出版。1990年,它被改编成电视短剧。蔡斯还在1990年的奥普拉·温弗瑞秀中出现过一个非常感人的片段。
人格障碍是精神病吗
精神病也是跟身体疾病一样需要重视起来,那么人格障碍是精神病吗?
精神病,我们一般指的是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还有重型抑郁症,我们归为重型精神病。人格障碍是否是精神疾病历来争议比较大。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目前倾向于认为人格障碍是精神疾病。
确切的说人格障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障碍。不是人们通俗所说的精神病,与人们日常所说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等不同。人格障碍是正常人格特质的病理性增强。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时期,人格的某些方面特别突出造成持久的社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个人的痛苦和社会危害。
因特殊原因出现的暂时性的、在心理承受力之内的心理负荷,称之为心理不平衡; 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称之为心理障碍,是一种神经官能症或神经症(症状);个体可以觉察到这种冲突,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心理障碍进一步恶化,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的区别: 一是程度轻重不同。同样是焦虑,心里疾病患者的焦虑程度更甚; 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不同。一般心里障碍随着事过境迁会渐渐减弱,而心里疾病患者在引发因素消失以后,仍然无法克服这种症状 三是涉及的范围不同。心里障碍只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而心里疾病患者的病态心理往往会弥漫于整个生活 人格——个人在生理基础(遗传)上,受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由于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以及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称之为人格障碍
心理咨询的话,就针对心理方面的来说,所有变态心理都可以称为心理疾病,判断是否是心理疾病,有三个标准,一是偏离大众,二是与环境不相容,三是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不一致(幻觉。妄想)。当说是心理障碍是一般指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器质性因素排除外),如神经症,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人格障碍等等。心理咨询除了针对心理障碍咨询外,更多的是正常的心理因为生活困扰、困惑来求助,如婚姻、情感、工作压力、学习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