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用来讽刺量子力学。
薛定谔的猫是物理学的四大神兽之一,并非是指某种动物,而是一种思维实验。当时提出的薛定谔的猫思维实验原本是用来讽刺量子力学,现在反而是量子力学的代名词。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这里必须要认识量子行为的一个现象:观测。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
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观测后,它们立刻选择成为粒子。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薛定谔简介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男,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
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理论物理学研究组中工作17年。因发展了原子理论,和狄拉克(Paul Dirac)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37年荣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辛辛苦苦读书三年,怎么学会的都是薛定谔的知识点呢?其中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个知识点又会又不会,似懂非懂。也就是说课堂上都是会的,一到考试时就一点都不懂了。
“薛定谔的猫”大体上是指:一种东西,一件事情,又是又不是,又存在又不存在。除非到了最后揭晓的那一步,那一天,我们无法准确预知结果。
因为这是一种模糊的状态,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不同可能性,日常生活中没有用来描述这个状态的习惯用语,于是人们使用这个短语来表达对于这样一种状态的描述。
薛定谔的猫这个梗一般用于一件事如果你不去做,就可能有两个结果,而一旦你去做了,最后结果就只能有一个,你的参与干预了结果,用于将发生而未发生的事件。
薛定谔的猫是一个思想实验,是指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猫在箱子里的状态无法知道。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
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的猫”,但是是不可能存在即死又活的猫,则必须在打开箱子后才知道结果。
薛定谔的猫还可以用来比喻爱情的不确定性
因此,薛定谔的猫也可以比较爱情中的不确定性。例如,你喜欢一个人,但你不知道他是否喜欢你。理论上,他喜欢或不喜欢50%,这可以看作是薛定谔的猫。
此外,还可以解释:如果你不这样做,有两个结果,接受或不接受,但一旦你这样做,只有一个结果,要么你们在一起,要么她拒绝你。
来源于“薛定谔的猫”这一思想实验,是物理学家薛定谔用来解释(实际上他本人是想表达这有多荒谬的)量子叠加态的。
大致就是说,当没有人观察一个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的状态就是不确定的(也可以说是这个东西以概率的形式处于所有的状态下),在有人观察的一瞬间,这个东西的状态就被确定下来了。
这里的“东西”其实原本就指的是微观粒子,但是在网络用梗里面范畴就很广了。另外在网络用梗上,它一般就是指当观察这样东西时它是一个样子,不观察它时它是另一个样子。
举几个例子:
比如“薛定谔的考试”,说的就是用题海战术把所有的题型都练了一遍,但考试的时候依旧会遇见没见过的题型。
比如“薛定谔的女友”,说的就是不打一下自己的女友,永远不会知道下一步她会怎么样。
比如“薛定谔的瓶子”,想知道一个不透明的瓶子里有没有水,光靠看可看不出来,只能拿起来摇晃摇晃。
比如“薛定谔的旅游”,为了一次旅游做了充足的准备,怕下雨就准备雨伞,怕暴晒就准备防晒霜,怕刮风就准备厚衣服,踌躇满志出发后却发现旅游景点关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